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状(DMD)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

㊃讲座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 Y S ә45-55基因修复的人脂肪干细胞源性肌肉祖细胞移植D M D 模型鼠促进肌肉再生的研究(81801246);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A β沉积分布特征及其机制研究(8117108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D y s t r o ph i n 缺陷基因修复的脂肪干细胞源性肌肉祖细胞移植D M D 模型鼠促进肌肉再生及成肌机制的研究(2018A 030313636);经典途径细胞焦亡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继发性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2020A 1515011249);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正常人来源的脂肪干细胞心内注射移植m d x 鼠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2017A 020215094)通信作者:张誉,E m a i l :y u z h a n g 2016@jn u .e d u .c n D u c h e n n e 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罗 宏a ,岑海媚a ,罗 彬a ,张玉生a ,b,张 誉a(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a .神经内科;b .脑血管病中心,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D u c h e n n e 型肌营养不良症(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D M D )是一种X 连锁致死性遗传性肌病,由D y s t r o p h i n 基因突变导致抗肌萎缩蛋白缺失所致㊂D M D 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入,其治疗选择越来越多㊂这些治疗方法旨在恢复D y s t r o p h i n 蛋白表达或弥补D y s t r o p h i n 蛋白缺失㊂关键词:肌营养不良,杜氏;d y s t r o p h i n 蛋白;基因治疗;外显子跳跃中图分类号:R 7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1)02-0168-06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1.02.015 D u c h e n n e 型肌营养不良症(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D M D )是因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D y s t r o p h i n 基因突变,导致进行性肌无力㊁肌肉萎缩的一种遗传性肌病,男性占多数,全球发病率为(10.7~27.8)/10万活产婴儿[1]㊂患儿常在2~3岁时出现临床症状,多数患者于12岁逐渐丧失行走能力,随病程进展逐渐累及膈肌及心肌,最终在20~30岁时死于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2]㊂D y s t r o p h i n 基因位于染色体X p 21上,总长度约2.20ˑ106b p ,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人类最大基因之一[3]㊂D y s t r o p h i n 基因转录全长约427k 的d y s t r o p h i n 蛋白,后者是维系肌膜稳定性的关键蛋白,该蛋白缺失后导致肌膜稳定性破坏,肌肉收缩产生的机械应力无法被相关蛋白吸收导致肌肉炎症,进而激活肌细胞再生㊂最终,反复修复再生的肌肉会被脂肪和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导致纤维化[4]㊂迄今,D M D 尚无切确的根治方法,但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快速发展,D M D 治疗不断取得新进展㊂这些治疗方案主要围绕恢复d y s t r o p h i n 蛋白表达或弥补d y s t r o ph i n 蛋白缺失而进行㊂本文对D M D 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这些治疗方案的利弊,为临床医师治疗D M D 提供参考㊂1 恢复d y s t r o ph i n 蛋白表达治疗D M D 致病机制主要是功能性d y s t r o ph i n 蛋白缺乏,故最有效㊁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就是恢复d y s t r o ph i n 蛋白功能和表达㊂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通读疗法㊁外显子跳跃疗法㊁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疗法㊁干细胞疗法,以及C R I S P R /C a s 9基因编辑疗法等㊂1.1 通读疗法 通读疗法是一种适用于大约10%无义突变患者的方法,运用药物诱导与核糖体结合,跳过识别提前出现的终止密码子,从而恢复全长㊁功能性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5]㊂目前用于无义突变通读疗法的治疗药物主要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㊁A t a l u r e n ㊁R T C l 3㊁R T C l 4等,其中只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A t a l u r e n 进入临床试验阶段㊂(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为治疗D M D 患者无义突变传统类药物,其与核糖体特定位点结合,诱导过早出现的终止密码子的通读,促进全长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转录表达㊂研究表明,用庆大霉素治疗的m d x 小鼠(D M D 模型鼠)肌膜中检测到肌营养不良蛋白的高表达,并且提高了肌肉收缩所诱导的损失抵抗力㊂然而在人体试验却得到了矛盾的结果㊂M a l i k 等[6]采用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验证了静脉注射庆大霉素治疗D M D 患儿无义突变的疗效,观察周期为6个月㊂结果显示,接受庆大霉素6个月治疗的患儿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增加,血清肌酸激酶(C K )水平降低,但反应肌肉功能质量改善的指标却没有改变,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改善患者的结果㊂此外,庆㊃861㊃‘临床荟萃“ 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F e b r u a r y 20,2021,V o l 36,N o .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大霉素的耳毒性及肾毒性也限制了其在治疗D M D 方面的长期应用㊂为此,目前有研究开发出了氨基糖苷类衍生物N B74和N B84,已经在体外测试证明了其在细胞毒性和通读效率方面优于庆大霉素㊂另外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阿贝卡星(N P C-14)Ⅱ期临床试验(试验编号:N C T01918384))目前已完成,但尚未公布结果㊂(2)A t a l u r e n:A t a l u r e n (P T C124)是目前研究最多㊁最有希望的抑制无义突变的通读治疗药物㊂在一项为期28天的Ⅱa期研究中,D M D患者在治疗后显示A t a l u r e n能增加11%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7]㊂随后的一项为期48周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b期研究中,B u s h b y等[8]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174名无义突变的D M D患者,其中方案一:每天口服A t a l u r e n3次(10㊁10㊁20 m g/k g,分别是早上,中午和晚上剂量,n=57);方案二:每天口服A t a l u r e n3次(20㊁20㊁40m g/k g,分别是早上,中午和晚上剂量,n=60),对照组(n=57)予安慰剂治疗㊂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每天服用40m g/k g A t a l u r e n的治疗组在平均6m i n步行测试(6MWT)距离上比安慰剂组增加了30m,然而在每天服用80m g/k g的治疗组却看不到症状的改善,这种结果可能归因于A t a l u r e n的钟形剂量效应曲线㊂基于这些结果及相关研究,A t a l u r e n于2014年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 MA)条件性批准,但却没有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 D A)批准㊂原因是A t a l u r e nⅡb期研究及Ⅲ期研究(试验编号: N C T01826487)未能达到主要终点事件㊂由于2017年A t a l u r e n的Ⅲ期研究显示阿塔鲁仑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之间的6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P T C T h e r a p e u t i c s公司被要求在2021年之前进行一项新的验证性研究来确认临床疗效㊂A t a l u r e n主要用于治疗ȡ5岁的无意义突变的D M D患者[10]㊂2018年,E MA在审查了该药对治疗2~5岁患者安全性数据后,批准将A t a l u r e n治疗的适应证扩大到ȡ2岁患有无义突变的D M D患者[9],近期一项评估A t a l u r e n治疗6个月~2岁的无意义突变的D M D 患儿安全性的试验(试验编号:N C T04336826)正在进行,期待获得预期的疗效和安全性㊂虽然A t a l u r e n有很好的治疗前景,经A t a l u r e n治疗的D M D患者活动阶段可能延长5年,但A t a l u r e n治疗只适用于约13%携带无义突变的D M D患者,而且这种药物价格昂贵,未来在临床上普及需一段时间㊂1.2外显子跳跃疗法缺失突变是肌营养不良常见的突变类型,约占所有D M D突变的68%[11],缺失突变包括移码突变和整码突变㊂B e c k e r肌营养不良症(b e c k e r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B M D)是肌营养不良的一种症状相对较轻的临床表型,其特征是框内整码突变但不破坏阅读框(O R F),因此可以产生部分截短的功能性蛋白㊂而D M D是由于框内移码突变破坏阅读框,导致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的缺失㊂基于这种阅读框架假说,科学家提出了外显子跳跃这一概念㊂外显子跳跃疗法是通过合成的反义寡核苷酸(A S O)序列在D M D基因的前信使R N A剪接过程中诱导预先指定的外显子跳过,将严重D M D表型改善为临床症状较轻㊁预后较好B e c k e r肌营养不良症㊂大约90%的D M D患者的d y s t r o p h i n基因缺失可以通过跳过多个外显子治疗而症状改善[12]㊂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有D r i s p e r s e n㊁E t e p l i r s e n㊁G o l o d i r s e n等,几种不同的化合物在不同的D M D动物模型中进行了测试,并且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显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㊂D r i s p e r s e n(2ᶄO-m e t h y l-r i b o-o l i g o n u c l e o s i d e-p h o s p h o r o t h i o a t e,2ᶄOM e P S)是基于2ᶄ-O-甲基硫代磷酸酯修饰的寡核苷酸,是第一个在D M D患者身上测试的寡核苷酸,旨在跳过51号外显子㊂在D r i s p e r s e n的一项Ⅲ期研究中,涉及186例D M D患儿,其中治疗组125例接受每周6m g/k g的D r i s p e r s e n皮下剂量,对照组61例接受安慰剂治疗,遗憾的是虽然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但未能证明6MW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临床显著改善,同时治疗组还观察到注射部位炎症反应㊁蛋白尿㊁血小板减少[13],因此F D A拒绝了D r i s p e r s e n的上市批准申请,关于D r i s p e r s e n的开发研究也于2016年终止㊂E t e p l i r s e n(p h o s p h o r o d i a m i-d a t e m o r p h o l i n o o l i g o m e r s, P M O s)是一种吗啉反义寡聚物,通过特异性跳过外显子51来恢复D M D基因的翻译阅读框架,从而促进缺陷遗传变异体中营养不良蛋白的产生㊂2016年,基于E t e p l i r s e nⅡ/Ⅲ期临床研究的结果,F D A有条件的批准对D M D患者进行这种治疗[14],但由于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数量较少,E t e p l i r s e n的临床疗效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㊂最近,在Ⅰ/Ⅱ期试验和正在进行的Ⅲ期试验取得积极结果后,F D A批准了另一种药物G o l o d i r s e n,适用于治疗8%外显子53顺应性突变的D M D患者[15]㊂G o l o d i r s e n是设计用来跳过外显子53的寡㊃961㊃‘临床荟萃“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1,V o l36,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核苷酸,在前期研究中已经发现患者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增加,目前Ⅲ期临床试验(试验编号: N C T0250038l,N C T03532542)正在进行中㊂尽管反义寡核苷酸介导的外显子跳跃疗法有着良好的治疗前景,但这种治疗策略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疗效有限,细胞摄取率低,不能有效的输送到靶组织,无法恢复心肌中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的表达㊂(2)由于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分子较小,会通过肾脏快速排泄㊂(3)外显子跳跃疗法旨在将D M D表型转为临床症状轻微的B M D表型,不能完全治愈D M D患者㊂(4)由于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在血液中的半衰期短,需要重复给药才能维持治疗效果[16]㊂(5)治疗个体化,只针对特定类型的外显子跳跃突变,例如D r i s p e r s e n和E t e p l i r s e n只能治疗约13%的5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17]㊂为了解决外显子跳跃的局限性问题,科学家们研究了一系列新的治疗策略㊂在这些策略中,为了解决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循环系统清除快的问题,相关研究采用硫代磷酸酯(P S)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与血浆/血清蛋白结合,降低其肾脏清除率,并增加其在组织中的蓄积,特别是肾脏和肝脏,从而大大降低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在循环系统的清除率[18]㊂此外,在克服外显子跳跃疗法心肌疗效低问题上,有研究已经开发出一种肽缀合的多肽偶联吗啉代寡聚物(P P MO),这种寡聚物富含精氨酸,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能够增强细胞的摄取,已经在细胞和动物实验上证实了在细胞稳定性及细胞转导效率方面优于P MO[5],但该药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安全性评估中,结果揭示低剂量导致了严重的肾脏毒性[19],因此在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之前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㊂1.3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替代疗法基因替代疗法是一种能治愈D M D的疗法,通过病毒载体将外源性修饰过的功能基因导入宿主体内,置换突变基因并恢复抗肌萎缩蛋白表达㊂腺相关病毒(a d e n o-a s s o c i a t e d v i r u s,A A V)是D M D治疗最常用㊁最有希望的载体,具有致病性低㊁免疫原性低㊁外源基因可在宿主内长期表达等优点[20]㊂D M D基因是人类最大的基因之一,总长度约2.3M b,d y s t r o p h i nc D N A 约14k b,两者长度都远超过了腺相关病毒5k b的最大承载能力[21]㊂于是,有研究通过创建微型或小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解决这个问题㊂在一项研究中,将携带m i n i/m i c r od y s t r o p h i n的A A V载体注射到D M D模型犬中,结果显示了肌肉组织学的改善[22],然而,在一项对6名注射了A A V相关的微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的D M D男孩的研究中,由于对微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产生了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转基因表达没有成功[23]㊂目前,着眼于开发一种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N C T03368742)和更有效的载体传递系统的研究正在进行中㊂1.4 C R I S P R/C a s9系统介导的基因编辑治疗C R I S P R/C a s9系统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治疗方法,因为它从根本上永久纠正D M D患者的基因缺陷,达到治愈D M D的效果,同时也将D M D患者长期治疗成本降至最低㊂O u s t e r o u t等[24]的研究中用S p C a s9将针对D M D内含子44和55的g R N A电穿孔于1例外显子48-50缺失的D M D患者的永生化肌肉细胞中,证实了g R N A s可以有效地删除D M D基因中的单个或多个外显子㊂另外一项研究中,Y o u n g等[25]采用C R I S P R/C a s9系统介导的外显子跳跃疗法在H i P S C中实现了45-55号外显子的跳跃㊂值得注意的是,D M D基因中缺少该外显子45-55区域的患者通常是无症状的或者表现为轻微的表型[26],因此治疗45-55号外显子的D M D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㊂基因组编辑是一种特定于突变的方法,这意味着必须针对不同的突变专门设计和优化引导R N A㊂另外,基因组编辑方法也可能会出现脱靶效应,这会导致D N A的永久性改变㊂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基因组编辑的非靶点效应的机制和频率,以充分阐明相关的安全问题㊂1.5干细胞疗法干细胞疗法基于干细胞的异体或自体移植,目的是重建肌肉卫星细胞库,恢复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㊂治疗的干细胞的来源可以是健康的㊁组织相容的捐赠者,也可以是经过基因校正的自体细胞㊂目前已经有许多类型的干细胞应用于D M D动物模型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几种近几年兴起的㊁充满希望的干细胞疗法㊂利用H i P S C s基因工程恢复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的功能性表达治疗肌营养不良是充满希望的治疗方法㊂i P S C s细胞构建是通过将携带有4种转录因子(O C T3/4㊁S O X2㊁K L F4和c-MY C)的相关病毒转导入人类体细胞(如皮肤或血液细胞)中使之发生重编程,从而获取与胚胎干细胞相似潜能的诱导多潜能性干细胞[27]㊂为了产生表达d y s t r o p h i n的肌纤维,㊃071㊃‘临床荟萃“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1,V o l36,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可以对来自D M D患者的h i P S C s进行基因编辑,使其表达功能性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以用于自体细胞替代治疗㊂理论上,基因编辑联合干细胞疗法可以纠正大多数D M D突变,永久修复D M D基因,Y o u n g 等[25]在免疫低下的m d x小鼠中移植来自基因校正的D M D-h i P S C s,结果成功恢复了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的表达证实了这一理论的可行性,然而目前还没有基因编辑的i P S C s用于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试验㊂在进入临床试验前还需要克服几个关键限制因素: (1)需要找到D M D患者产生H i P S C s的最佳体细胞类型,优化培养条件,以避免在生产过程中细胞在体外分化㊂(2)需要优化干细胞的输送途径,提高干细胞的移植效率,动脉移植可以可以绕过肺屏障,但安全性需要更多研究验证[28]㊂(3)C a s9的非靶点效应以及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潜在的肿瘤或畸胎瘤形成的风险㊂鉴于干细胞疗法的局限性,有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嵌合细胞(D E C)疗法,通过将供体肌母细胞和受体肌原细胞在体外融合获得嵌合细胞,然后在免疫抑制下移植到m d x小鼠中,结果显示,m d x小鼠的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显著提高(超过37.27%),以及肌肉功能的改善[29]㊂嵌合细胞治疗因为携带自体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能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并且不针对特定的基因突变,因此嵌合细胞疗法将是未来治疗D M D非常有吸引力的潜在治疗方法㊂2弥补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缺失的治疗尽管D M D是一种单基因疾病,但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的缺失会触发多种病理表现,包括炎症㊁钙稳态丧失㊁功能性缺血和肌肉再生受损等㊂因此针对D M D 继发性病理表现,采用弥补d y s t r o p h i n蛋白缺失的治疗可以延缓D M D疾病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对D M D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㊂2.1抗氧化剂与抗炎药皮质类固醇(如强的松㊁强的松龙和地夫可特)是D M D的标准治疗方法[1]㊂虽然皮质类固醇延缓了D M D的进展,但长期使用会引起包括体重增加㊁发育迟缓㊁胰岛素抵抗㊁骨质疏松症和行为改变等不良反应[30]㊂V a m o r o l o n e (V B P15)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类似物,与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相似,但不良反应较少㊂V a m o r o l o n e的Ⅱb期研究表明了其具有抗炎作用,并且不会引起与皮质类固醇不良效应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的改变[31]㊂最近对48名患有D M D的男孩(4~7岁,初次使用类固醇治疗患者)进行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24周的治疗期内,每天服用不同剂量(2m g/k g和6m g/ k g)的显示炎症反应减少,且没有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32]㊂虽然V a m o r o l o n e的安全性优于糖皮质激素,但在使用高剂量组的患者中也出现了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因为目前没有这种药物长期治疗效果的数据,导致相关的不良反应可能未观察到㊂值得注意的是,V a m o r o l o n e作为一种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糖皮质激素受体激动剂,它也可能起到心脏保护作用[33]㊂2.2U t r o p h i n调节抗肌萎缩蛋白相关蛋白(U t r o i n)是d y s t r o p h i n结构上(同源性80%)和功能上类似的结构蛋白,通过上调这些蛋白质的表达可以缓解D M D[34]㊂E z u t r o m i d(S MTC1100)是一种口服生物分子,通过靶向u t r o p h i n-A启动子以增加u t r o p h i n表达㊂E z u t r o m i d(S MT C1100)及其相关化合物S MT022357都在临床前实验中被证明可以增加u t r o p h i n的产生,缓解肌营养不良症进程㊂然而该化合物的Ⅱ期试验因未显示出疗效而终止研发[35]㊂2.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 D A C)抑制剂是一类能改变组蛋白表观遗传标记,从而影响多个基因表达的化合物㊂H D A C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一些肌肉再生因子(如卵泡抑制素)的转录,在体外刺激肌肉生成,对抗m d x小鼠的肌肉退化㊂G i v i n o s t a t是一种H D A C抑制剂,具有抗炎㊁抗纤维化和促再生基因表达的作用[36]㊂G i v i n o s t a t的Ⅲ期试验(N C T03373968, N C T02851797)目前正在进行中,希望能得到预期的疗效和结果㊂2.4他汀类药物2015年,W h i t e h e a d等[37]描述了他汀类药物对治疗m d x小鼠的积极作用,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眼球㊂与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引起骨骼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的结果不同,每天服用适量(5~ 10m g/k g)辛伐他汀可明显减轻炎症㊁纤维化㊁氧化应激和改善肌力㊂此外,辛伐他汀治疗还可以减轻D M D进展过程中的骨骼肌自噬[38]㊂然而,在一项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相关肌病风险的荟萃分析显示与服用安慰剂的患者疗效相比没有差别[39],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大多为老年患者,运动以及女性患者因素[40-41]也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未来还需要更多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治疗D M D的安全性㊂㊃171㊃‘临床荟萃“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1,V o l36,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综上所述,恢复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是治疗该病主要治疗目标,为了达到对D M D患者的理想治疗,我们需要联合不同的治疗策略,针对不同的疾病过程采取多种干预措施㊂基因编辑技术联合干细胞疗法是目前前景最好和充满希望的治疗方法,但要转化到临床试验阶段还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如何解决C R I S P R-C A S9系统脱靶效应的问题以及构建理想的移植细胞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㊂目前已经有一系列的动物实验甚至临床试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相信不久的将来D M D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㊂参考文献:[1] B i r n k r a n tD J,B u s h b y K,B a n n C M,e ta l.D i a g n o s i s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o f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p a r t1:d i a g n o s i s,a n dne u r o m u s c u l a r,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e n d o c r i n e,a n d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a n d n u t r i t i o n a l m a n a g e m e n t[J].L a n c e tN e u r o l,2018,17(3):251-267.[2]I f t i k h a rM,F r e y J,S h o h a n M J,e t a l.C u r r e n ta n de m e r g i n gt h e r a p i e s f o r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 a n d s p i n a lm u s c u l a r a t r o p h y[J].P h a r m a c o lT h e r,2020:107719. [3]S h i e hP B.E m e r g i n g S t r a t e g i e s i n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N e u r o t h e r a p e u t i c s,2018,15(4): 840-848.[4] V e r h a a r t I E C,A a r t s m a-R u sA.T h e r a p e u t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s f o r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N a tR e vN e u r o l,2019,15(7):373-386.[5]S u n C,S h e n L,Z h a n g Z,e ta l.T h e r a p e u t i cs t r a t e g i e sf o r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A nu p d a t e[J].G e n e s(B a s e l),2020,11(8)837.[6] M a l i k V,R o d i n o-K l a p a c L R,V i o l l e tL,e ta l.G e n t a m i c i n-i n d u c e dr e a d t h r o u g h o fs t o p c o d o n si n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A n nNe u r o l,2010,67(6):771-780.[7] F i n k e lR S,F l a n i g a n KM,W o n g B,e ta l.P h a s e2as t u d y o fa t a l u r e n-m e d i a t e d d y s t r o p h i n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n o n s e n s e m u t a t i o n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P L o SO n e,2013,8(12):e81302.[8] B u s h b y K,F i n k e lR,W o n g B,e ta l.A t a l u r e nt r e a t m e n to fp a t i e n t sw i t hn o n s e n s em u t a t i o nd y s t r o p h i n o p a t h y[J].M u s c l eN e r v e,2014,50(4):477-487.[9] M c D o n a l dC M,C a m p b e l l C,T o r r i c e l l iR E,e t a l.A t a l u r e n i np a t i e n t sw i t h n o n s e n s em u t a t i o n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A C T D M D):a m u l t i c e n t r e,r a n d o m i s e d,d o u b l e-b l i n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p h a s e3t r i a l[J].L a n c e t,2017,390(10101):1489-1498.[10] H a a s M,V l c e k V,B a l a b a n o vP,e ta l.E u r o p e a n M e d i c i n e sA g e n c y r e v i e w o fa t a l u r e n f o rt h et r e a t m e n t o fa m b u l a n tp a t i e n t sa g e d5y e a r s a n d o l d e r w i t h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 re s u l t i n gf r o m a n o n s e n s e m u t a t i o n i n t h ed y s t r o p h i n ge n e[J].N e u r o m u s c u lD i s o r d,2015,25(1):5-13.[11] E c h i g o y aY,L i m K R Q,N a k a m u r a A,e ta l.M u l t i p l ee x o ns k i p p i n g i n t h e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 h o t s p o t s: p r o s p e c t s a n d c h a l l e n g e s[J].JP e r sM e d,2018,8(4):41.[12] L i m K R Q,E c h i g o y a Y,N a g a t a T,e ta l.E f f i c a c y o f m u l t i-e x o n s k i p p i n g t r e a t m e n t i n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 d o gm o d e l n e o n a t e s[J].M o lT h e r,2019,27(1):76-86. [13] G o e m a n sN,M e r c u r iE,B e l o u s o v a E,e ta l.A r a n d o m i z e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 p h a s e3t r i a l o f a n a n t i s e n s e o l i g o n u c l e o t i d e,d r i s a pe r s e n,i n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N e u r o m u s c u lD i s o r d,2018,28(1):4-15.[14] L i m K R,M a r u y a m aR,Y o k o t aT.E t e p l i r s e n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o f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D r u g D e sD e v e lT h e r, 2017,11:533-545.[15] H e oY A.G o l o d i r s e n:F i r s t a p p r o v a l[J].D r u g s,2020,80(3):329-333.[16] B a b b sA,C h a t z o p o u l o u M,E d w a r d sB,e t a l.F r o md i a g n o s i st o t h e r a p y i n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B i o c h e m S o cT r a n s,2020,48(3):813-821.[17]张成,李欢.D u c h e n n e型肌营养不良症治疗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8,18(7):480-493.[18]J u l i a n oR L.T h ed e l i v e r y o ft h e r a p e u t i co l i g o n u c l e o t i d e s[J].N u c l e i cA c i d sR e s,2016,44(14):6518-6548.[19] M o u l t o n HM,M o u l t o n J D.M o r p h o l i n o sa n dt h e i r p e p t i d ec o n j u g a t e s:t h e r a p e u t i c p r o m i s ea n dc h a l l e n g ef o r 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B i o c h i m B i o p h y s A c t a,2010,1798(12):2296-2303.[20]张淑,吴士文.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治疗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9,22(9):897-903.[21]张成,林金福,廖子钰.D u c h e n n 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进展与思考[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19(5):312-319.[22] L e G u i n e r C,S e r v a i s L,M o n t u s M,e t a l.L o n g-t e r mm i c r o d y s t r o p h i n g e n e t h e r a p y i s e f f e c t i v e i nac a n i n em o d e l o f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N a tC o mm u n,2017,8:16105.[23] O k a d aT,T a k e d aS.C u r r e n t c h a l l e n g e sa n df u t u r ed i r e c t i o n si n r e c o m b i n a n t A A V-m e d i a t e d g e n e t h e r a p y o f 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s(B a s e l),2013,6(7): 813-836.[24] O u s t e r o u t D G,K a b a d i AM,T h a k o r e P I,e ta l.M u l t i p l e xC R I S P R/C a s9-b a s e d g e n o m e e d i t i n g f o r c o r r e c t i o n o fd y s t r o p h i nm u t a t i o n s t h a t c a u s eD u c h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N a tC o mm u n,2015,6:6244.[25] Y o u n g C S,H i c k s M R,E r m o l o v a N V,e t a l.A s i n g l eC R I S P R-C a s9d e l e t i o ns t r a t e g y t h a tt a r g e t st h e m a j o r i t y o fD M D p a t i e n t sr e s t o r e sd y s t r o p h i nf u n c t i o ni n h i P S C-d e r i v e dm u s c l e c e l l s[J].C e l l S t e m C e l l,2016,18(4):533-540. [26] Bér o u d C,T u f f e r y-G i r a u d S,M a t s u o M,e ta l.M u l t i e x o ns k i p p i n g l e a d i n g t oa na r t i f i c i a lD M D p r o t e i nl a c k i n g a m i n oa c i d s f r o m e x o n s45t h r o u g h55c o u l dr e s c u eu p t o63%o fp a t i e n t sw i t h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H u m M u t a t, 2007,28(2):196-202.㊃271㊃‘临床荟萃“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1,V o l36,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7]李统宇,梁平.杜氏肌营养不良疾病模型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5(6):648-654.[28] M a t t h i a sN,H u n t S D,W uJ,e t a l.S k e l e t a lm u s c l e p e r f u s i o na n d s t e mc e l l d e l i v e r y i n m u s c l ed i s o r d e r su s i n g i n t r a-f e m o r a la r t e r y c a n u l a t i o n i nm i c e[J].E x p C e l l R e s,2015,339(1):103-111.[29]S i e m i o n o w M,C w y k i e l J,H e y d e m a n n A,e ta l.D y s t r o p h i ne x p r e s s i n g c h i m e r i c(D E C)h u m a nc e l l s p r o v i d ea p o t e n t i a lt h e r a p y f o r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S t e m C e l lR e vR e p,2018,14(3):370-384.[30] M a t t h e w sE,B r a s s i n g t o nR,K u n t z e rT,e t a l.C o r t i c o s t e r o i d sf o r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C o c h r a n eD a t a b a s eS y s tR e v,2016,(5):C D003725.[31] C o n k l i nL S,D a m s k e r J M,H o f f m a nE P,e t a l.P h a s eⅡa t r i a li n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 s h o w sv a m o r o l o n e i sa f i r s t-i n-c l a s s d i s s o c i a t i v e s t e r o i d a l a n t i-i n f l a mm a t o r y d r u g[J].P h a r m a c o lR e s,2018,136:140-150.[32] H o f f m a n E P,S c h w a r t z B D,M e n g l e-G a w L J,e t a l.V a m o r o l o n e t r i a l i n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 s h o w s d o s e-r e l a t e d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m u s c l e f u n c t i o n[J].N e u r o l o g y,2019, 93(13):e1312-1312e1323.[33] H e i e rC R,Y u Q,F i o r i l l o A A,e ta l.V a m o r o l o n et a r g e t sd u a ln u c l e a r r e c e p t o r s t o t r e a t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a n d d y s t r o p h i cc a rd i o m y o p a t h y[J].L i fe S c iA l l i a n c e,2019,2(1):e201800186.[34] K l e o p a K A,D r o u s i o t o u A,M a v r i k i o u E,e ta l.N a t u r a l l yo c c u r r i n g u t r o p h i n c o r r e l a t e sw i t h d i s e a s e s e v e r i t y i nD u c h e n n e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H u m M o l G e n e t,2006,15(10):1623-1628.[35] C h a t z o p o u l o u M,C l a r i d g eT D W,D a v i e sK E,e t a l.I s o l a t i o n,s t r u c t u r a l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s y n t h e s i s,a n d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f i l i n g o f1,2-t r a n s-d i h y d r o-1,2-d i o l m e t a b o l i t e s o ft h eu t r o p h i nm o d u l a t o r e z u t r o m i d[J].JM e dC h e m,2020,63(5): 2547-2556.[36] B e t t i c aP,P e t r i n iS,D'O r i a V,e ta l.H i s t o l o g i c a le f f e c t so fg i v i n o s t a t i n b o y s w i t h D u c h e n n e m u s c u l a rd y s t r o p h y[J].N e u r o m u s c u lD i s o r d,2016,26(10):643-649.[37] W h i t e h e a dN P,K i m M J,B i b l eK L,e t a l.An e wt h e r a p e u t i ce f f e c to fs i m v a s t a t i nr e v e a l e d b y f u n c t i o n a l i m p r o v e m e n ti n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P r o cN a t lA c a dS c iUSA,2015,112(41):12864-12869.[38] W h i t e h e a dN P.E n h a n c e da u t o p h a g y a s a p o t e n t i a lm e c h a n i s mf o rt h ei m p r o v e d p h y s i o l og i c a lf u n c t i o n b y s i m v a s t a t i n i nm u s c u l a r d y s t r o p h y[J].A u t o p h a g y,2016,12(4):705-706.[39]I w e r eR B,H e w i t t J.M y o p a t h y i no l d e r p e o p l e r e c e i v i n g s t a t i nt h e r a p y: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B rJC l i nP h a r m a c o l,2015,80(3):363-371.[40] P a r k e r B A,T h o m p s o n P D.E f f e c t o f s t a t i n s o n s k e l e t a lm u s c l e:e x e r c i s e,m y o p a t h y,a n d m u s c l eo u t c o m e s[J].E x e r cS p o r t S c iR e v,2012,40(4):188-194.[41] B h a r d w a j S,S e l v a r a j a hS,S c h n e i d e rE B.M u s c u l a re f f e c t so fs t a t i n s i n t h ee l d e r l y f e m a l e:a r e v i e w[J].C l i nI n t e r vA g i n g, 2013,8:47-59.收稿日期:2020-11-11编辑:张卫国㊃371㊃‘临床荟萃“2021年2月20日第36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1,V o l36,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与基因表型的关联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与基因表型的关联季苏琼;李悦;王琼;孟丽娟;卜碧涛【摘要】目的:分析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基因型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DM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特点.结果:患者多表现为肢体无力、走路姿势异常,发育迟缓,部分患者伴智力下降,心脏功能减退等.多重链接探针依赖扩增技术发现基因检测无异常4例(7.69%),DMD基因缺失40例(76.9%),重复8例(15.3%).基因突变发生在外显子45~55 22例(40.74%),2~19区域10例(19.23%).48例基因异常患者中,符合阅读框架原则42例(87.5%).结论:基因缺失的大小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不大,病情严重程度关键取决于突变是否会破坏阅读框结构.基因突变越接近5'端对智力的影响越轻,越接近3'端对智力的影响越重.【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6(011)001【总页数】5页(P31-34,45)【关键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基因;多重链接探针依赖扩增技术;基因缺失;基因重复【作者】季苏琼;李悦;王琼;孟丽娟;卜碧涛【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6.2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由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y)基因突变所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一般为男孩发病。
全世界活产男性新生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3 600[1],患者出生时多无症状,多在3~5岁发病,起病隐匿[2]。
肾病综合征合并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1例病例报告

D MD为 X连锁 隐性遗传病 , 在男性多发 , 女
G 2 P 2 , 出生体重3 . 9 k g
’
性多为 携 带 者 , 2 / 3患 儿病 变 基 因来 自母
A L T 5 0 ’低… 3
U ' L ̄
-
一
一
…
一
-
亲, 约 1 / 3患 儿为新 发突 变 , 与母亲 遗传无 关 。故无论是 否存在 D MD家 族史 , 当患
发 墨 热 发 0 . . . 一 4 个 月 至 l 薅 § —— 第 2 次 复 发 : W B C 1 4 . 1 × 1 0 ~ , N 0 . 3 8
、
流涕、咳嗽
^ 院 第3 次复发 :
1 5 3x 1 0 。 . L ~, N 0 . 7 8
.
肠肌肥 大。典 型特 征 为 G o w e r  ̄征 ; ② 肝
C h i n J E v i d B a s e d P e d i a t r o c t o b e r 2 0 1 5 , V o l 1 0 , N o 5 I I I P 、
・
病 案 报 告 ・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5 5 0 1 . 2 0 1 5 . 0 5 . 0 1 6
I ) 6 - 1 6 一 肌 鼍 电 图 : 四 器 肢 肌 蓁 源 喜 性 损 害 笔 电 茎 生 理 改 变
l …一 量 . . . ~一一… . _ . …一一一
出院3 月 — 卜M L P A 检测 : n l I D 基因5 2 号外最子缺失
变类 型的 6 0 % ~ 6 5 %。 …。 目前 已知 的突变 常见于 2个缺 失热 区, 中央 区域 约 占 7 0 %, 包括第 4 5~ 5 5外显子 ; 基 因的 5 端, 包 括第 2— 2 0外显子 …J 。有研究表 明 D MD病情严 重程度可能与基 因缺 失 的数 量 和片段 大小
最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儿共患神经发育障碍研究进展

最新:DUChenrW型肌营养不良患儿共患神经发育障碍研究进展摘要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由编码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导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
越来越多研究证实DMD患儿共患神经发育障碍的高风险性,且相关共患病具有一定临床特征。
现就DMD患儿神经发育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了解DMD患儿神经发育障碍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
DMD治疗团队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神经发育障碍相关评估、解读及早期干预,以改善DMD患儿生活质量,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神经发育障碍;共患病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由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导致的一种可治疗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简称DMD基因。
该病发病率在存活男婴中为1/5000,中国大陆为1/4560[11越来越多证据表明,DMD患者具有共患神经发育障碍,如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X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高风险性,神经发育障碍甚至可作为DMD首发症状出现[2]0有学者将学习障碍、语音语言延迟、ASD列为DMD的预警症状[3]o现就DMD患儿神经发育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患病率、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以期使DMD治疗团队更加重视患儿的早期评估及干预,改善其生活及学习质量,更好地融入社会。
kDMD共患神经发育障碍的发病机制DMD基因位于Xp21,由79个外显子和78个内含子组成,编码3685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427OOO的Dystrophin[4]o DMD基因含至少8个启动子,产生的抗肌萎缩蛋白亚型中有7种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量表达(表1>5'端突变仅影响3个最长亚型:Dp427M.Dp427B和Dp427P z下游突变影响较短形式的Dystrophin亚型[2z5]0DMD患者共患神经发育障碍风险的增加与脑中Dystrophin表达或Dystrophin对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蛋白影响有关。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赵惠文;邵立健;匡渤海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4
【摘要】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x连锁的进行性致死性神经肌肉疾病,这种疾病无法治愈,预期寿命在30岁至50岁之间,死亡与心脏或呼吸并发症有关。
近年来,DMD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极具
前景的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有望从基因水平彻底治愈DMD,本文将对DMD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不同治疗策略在其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和潜力。
【总页数】7页(P2420-2426)
【作者】赵惠文;邵立健;匡渤海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药技术学院衡阳;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昌;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南昌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生物学治疗的研究进展
2.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心肌损害的研究进展
3.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治疗研究进展
4.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展
5.杜氏肌
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疗法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关供者干细胞移植治疗DMD的临床探究

in 3-5 years old and died in about 20 years old by respiratory failure or/and cardiac insufficiency,characterized by progressive weakness and atrophy of proximal limb muscle,pseudohypertrophy of calf muscles,Gower’s sign and dramatic increase of
(dys.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细胞骨架蛋白的缺乏所致。 1999年,Gussoni等通过静脉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DMI)模型鼠获得成功,
使骨髓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DMD的新途径。2000-200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神经科DMD研究课题组观察到将DMD模型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经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实验组运动功能、生命期限明显优于对照组;经肌肉活 检检测到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且有免疫病理、肌肉电生理指标的明显改善。
Clinical Research of unrelated donor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on DMD patient
Master Candidate:Chen Wei
பைடு நூலகம்
Supervisor:Prof Zhang Cheng
Major:
Neurology
Department ofNeu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1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报道

rapyinpatientsundergoingneuroendovascularprocedures[J].JNeurosurgꎬ2018ꎬ129(4):890 ̄905.[8]㊀邓捷ꎬ韩雅玲ꎬ王效增ꎬ等.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慢性肾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ꎬ2012ꎬ92(38):2674 ̄2676.[9]㊀MehtaSRꎬBassandJPꎬChrolaviciusSꎬetal.Dosecomparisonsofclopidogrelandaspirininacutecoronarysyndromes[J].NEnglJMedꎬ2010ꎬ363(10):930 ̄942.[10]㊀GuoLZꎬKimMHꎬShimCHꎬetal.Impactofrenalimpairmentonplateletreactivityandclinicaloutcomesduringchronicdualantiplatelettherapyfollowingcoronarystenting[J].EurHeartJCardiovascPharmacotherꎬ2016ꎬ2(3):145 ̄151.(收稿日期:2020 ̄05 ̄06)1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报道卢海燕㊀谢巧玲ʌ摘要ɔ㊀报道1例男性杜氏肌营养不良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过程ꎬ探讨该疾病的发生㊁发展相关因素及可能的机理ꎮʌ关键词ɔ㊀杜氏肌营养不良ꎻ㊀男童ꎻ㊀治疗[中图分类号]R746.2㊀[文献标识码]A㊀DOI:10.3969/j.issn.1002-1256.2020.13.024㊀㊀患儿ꎬ男ꎬ3岁2个月ꎬ因 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一周 入院ꎬG1P1ꎬ足月因 羊水浑浊 剖宫产出生ꎬ出生体重3.55kgꎬ生后无缺血缺氧病史ꎬ有黄疸史ꎮ母孕早期有阴道出血史ꎻ孕后期有两次感冒病史ꎬ有服中药史ꎮ查体:体重14kgꎬ头围48.5cmꎬ身高94cmꎮ10天前患儿行入幼儿园前体检发现 肝功二项谷草转氨酶㊁谷丙转氨酶异常ꎬ查心功三项: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0ng/mlꎬ肌钙蛋白I(cTnI)<0.05ng/mlꎬ肌红蛋白(Myo)>500ng/mlꎮ肌酸激酶(CK):>16000U/Lꎮ患儿可独站独行ꎬ独行时双足扁平外翻㊁稳定性差ꎬ易摔倒ꎻ不能独自上下楼梯ꎬ不能自行蹲起ꎮ叫名字有反应ꎬ可执行简单指令ꎬ对大小㊁颜色㊁形状㊁空间位置概念模糊ꎻ对 你我他 概念模糊ꎬ可以主动表达人物称呼及常见生活物品ꎬ但构音不清ꎻ可以数数1~10ꎬ生活基本自理ꎮ入院时患儿有少许咳嗽ꎬ有低热ꎻ食欲及睡眠可ꎬ大小便正常ꎮ脊柱负重能力及稳定性欠佳ꎬ未见明显畸形ꎮ四肢肌容积可ꎬ四肢关节无畸形㊁脱位等ꎮ四肢肌张力正常ꎬ双下肢肌力偏低ꎬIV级ꎮ双上肢各关节活动度正常ꎬ下肢关节活动度:外展角约120ʎꎬ腘窝角100ʎꎬ踝背屈角70ʎꎮ膝腱反射正常ꎬ跟腱反射正常ꎮ脑膜刺激征均阴性ꎮ病程中否认有抽搐发作及发育倒退病史ꎮ对鱼肝油过敏ꎮ辅助检查:优生优育系列(TORCH):巨细胞病毒抗体IgG(CMV-IgG)72.7U/mlꎮ尿液人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CMV-DNA):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CMV-DNA)6.0E4copies/mlꎮ肝功六项:谷丙转氨酶(ALT)351U/Lꎬ谷草转氨酶(AST)323U/L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0ng/mlꎬ肌红蛋白(Myo)>500ng/mlꎮ肌酸激酶(CK)>16000U/Lꎮ(2019-07-23)动态心电图/电极:1㊁窦性心律偶伴窦房结ң心房游走性心律ꎻ2㊁偶发房性早搏ꎻ3㊁早期复极波(全程监测:QRS波终末部分可见J波ꎬST呈凹面向上型抬高1.0~1.8mmꎬ达最快心率时ꎬST未回归基线)ꎮ患儿入院后静滴维生素C注射液㊁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㊁注射㊀㊀作者单位:528031广东佛山ꎬ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㊀㊀通信作者:谢巧玲ꎬEmail:189****2421@163.com用还原型谷胱甘肽5天ꎻ口服辅酶Q10软胶囊㊁水林佳胶囊5天ꎻ复查心功三项: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0.0ng/mlꎬ肌红蛋白(Myo)>500ng/mlꎮ肝功六项+肌酸激酶:肌酸激酶(CK)>16000U/Lꎬ谷丙转氨酶(ALT)477U/Lꎬ谷草转氨酶(AST)555U/Lꎬ乳酸脱氢酶(LDH)2808U/Lꎮ视频脑电图:同龄儿童正常范围脑电图ꎮ入院诊断:(1)巨细胞病毒病ꎻ(2)肝功损害ꎻ(3)心肌损害ꎻ(4)进行性肌营养不良ꎻ(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ꎮ后送检家系增强全外显子组(BoostedWholeExome)CNV突变检测结果为Xp21.1(chrX:31711407-31912994)外显子为48-52缺失片段大小201.59kbꎬ变异来源为新发ꎬ考虑诊断为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图1)ꎮ该样本在线粒体基因组中未发现与受检者表型高度相关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级拷贝数变异ꎮ㊀㊀讨论㊀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ꎬDMD)是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肌病ꎬ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1]ꎮ发病率约1/3500ꎬ比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发病较早ꎬ病情进展相对较快[2]ꎮ致病基因为Dystrophin蛋白编码基因ꎬ位于Xp21.2-p21.1ꎬ含79个外显子ꎬ编码427kDa的抗肌萎缩蛋白[3]ꎮ患者因DMD基因缺陷而致肌细胞内缺乏抗肌萎缩蛋白ꎬ造成肌细胞膜不稳定并导致肌细胞坏死和功能缺失而发病ꎬ典型的病理学特征包括肌肉坏死㊁变性㊁再生㊁脂肪化和炎症反应ꎮDMD基因的突变约65%为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的其中一个或多个外显子缺失ꎬ其他患者由于其他类型的突变致病[4]ꎮ患者通常在6岁以前发病ꎬ突出症状为骨盆带肌肉无力ꎬ表现为走路慢ꎬ脚尖着地ꎬ呈典型的鸭步ꎬ上楼及蹲位站立困难ꎬ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ꎮ随症状加重出现跟腱挛缩ꎬ双足下垂ꎬ平地步行困难ꎮ肩胛带肌往往同时受累ꎬ举臂无力ꎬ但程度较轻ꎮ90%的患者有肌肉假性肥大ꎬ以腓骨肌最明显ꎮ大多患者伴心肌损害ꎬ少数患儿心肌受损严重可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ꎮ约3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ꎻ平滑肌损害可有胃肠功能障碍ꎮ大多数患者2~5岁时出现运动功能发育延迟ꎬ图1 基因数据如不及时治疗ꎬ8~12岁丧失独立行走能力ꎬ约在20~30岁患者肌肉明显萎缩ꎮ多数患者在20~30岁因呼吸道感染ꎬ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5]ꎮ目前DMD尚无治愈办法ꎬ但有随机对照试验表明[6]ꎬ糖皮质激素可改善DMD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呼吸功能ꎬ显著延长独立行走时间ꎬ减少心肺功能下降ꎬ降低脊柱侧凸的风险ꎬ延长患者寿命ꎮ女性基因突变携带者中约20%可能表现出轻度肌无力ꎬ约8%患扩张型心肌病ꎮ本例报道患儿为男孩ꎬ独行时步态不稳ꎬ易摔倒ꎬ不能独自上下楼梯ꎬ存在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ꎬ住院期间复查肌酸激酶(CK)㊁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㊁谷丙转氨(ALT)㊁谷草转氨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均升高ꎬ且以CK异常增高为主ꎬCK值大于16000U/Lꎬ为正常值的100倍ꎮ经查基因检测确诊为新发突变者ꎮ对于先证者为新发突变型DMD基因患者ꎬ尽管其母亲非相同突变携带者ꎬ但仍不能排除生殖腺镶嵌体可能ꎬ再次妊娠时需进行产前基因诊断ꎮ临床上肌营养不良症应与脊肌萎缩症(SMA)㊁线粒体脑肌病相鉴别ꎮ脊肌萎缩症是一组起病于婴儿期或儿童期的疾病ꎬ其特征是由脊髓前角细胞与脑干运动内运动核进行性病变引起的骨骼肌萎缩ꎬ属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性疾病ꎬ临床表现为进行性㊁对称性ꎬ机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迟缓性麻痹与肌萎缩ꎬ腱反射减弱或消失ꎬ确诊主要依赖肌电图及基因分析(SMN及NAIP基因)ꎮ线粒体脑肌病是指因遗传基因的缺陷导致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ꎬ导致细胞呼吸链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一组多系统疾病ꎬ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ꎬ主要表现为以四肢近端为主的肌无力伴运动不耐受ꎮ研究发现ꎬ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ꎬ目前已纳入首批罕见病目录ꎮ目前大部分DMD诊断主要还是在患儿出现运动功能减退㊁腓肠肌肥大等临床表现后ꎬ依靠血清CK㊁肌电图㊁肌肉活检㊁MRI以及基因检测等方法协助诊断[7]ꎮ孟琦等[8]在研究中表明microRNA(miRNA)是一种长度约22nt的非编码单链RNAꎬ肌特异性miRNA在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患者的骨骼肌中富集ꎬmyomiR与DM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ꎬ其参与调控DMD病理生理的机制ꎬ有取代或辅助CK诊断DMD的潜力ꎮ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深入ꎬ替换突变基因是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的热点ꎮDMD基因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肌肉组织产生具有部分功能的抗肌萎缩蛋白ꎮ反义寡核苷酸外显子跳跃治疗㊁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微小基因替代治疗有望改善其症状ꎮ腺相关病毒因其无人类致病原性㊁免疫原性较低且能在非分化细胞中长期存在ꎮ郑卉[9]等研究从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微小抗肌萎缩蛋白(AAVmicro-dystrophin)基因的构建㊁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三方面论述ꎬ指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疗法是否适用于临床推广ꎬ或是否在腺相关病毒血清型和启动子选择㊁注射方法㊁注射剂量㊁患儿年龄㊁免疫抑制方案制定等方面存在限制ꎬ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明确ꎬ故目前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尚不确切[10 ̄11]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闫建国ꎬ陈大为ꎬ董漪ꎬ等.1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及其家系报道[J].传染病信息ꎬ2019ꎬ32(2):185 ̄189.[2]㊀赵爱玲ꎬ丁大领ꎬ李雪琴ꎬ等.婴儿期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ꎬ2019ꎬ(8):842 ̄846. [3]㊀张淑ꎬ吴士文.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治疗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ꎬ2019ꎬ22(9):897 ̄903.[4]㊀高云轻ꎬ欧俐羽ꎬ李亚勤ꎬ等.DMD基因新发错义突变致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一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ꎬ2019ꎬ19(5):343 ̄348.[5]㊀田培超ꎬ王越ꎬ史丹丹ꎬ等.二代测序技术在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家系中的分子诊断应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ꎬ2019ꎬ21(3):244 ̄248.[6]㊀McDonaldCMꎬHenricsonEKꎬAbreschRTꎬetal.Long-termeffectsofglucocorticoidsonfunctionꎬqualityoflifeꎬandsurvivalinpatientswith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aprospectivecohortstudy[J].Lancetꎬ2018ꎬ391(10119):451 ̄461.[7]㊀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ꎬ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ꎬ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组.中国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ꎬ2016ꎬ49(1):17 ̄20.[8]㊀孟琦ꎬ蓝丹.肌特异性microRNA作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ꎬ2019(11):1148 ̄1153.[9]㊀郑卉ꎬ张成.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ꎬ2019ꎬ19(5):320 ̄328.[10]㊀闫宝兰ꎬ梁娟ꎬ郑丹丹ꎬ等.1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家系的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ꎬ2018ꎬ40(11):1351 ̄1354.[11]㊀张成ꎬ林金福ꎬ廖子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治疗进展与思考[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ꎬ2019ꎬ19(5):312 ̄319.(收稿日期:2019 ̄12 ̄10)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隐球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郭文静㊀耿阳㊀王信㊀谢长好㊀梅永君ʌ摘要ɔ㊀目的㊀提高对干燥综合征(SS)合并肺隐球菌病(PC)的认识ꎮ方法㊀报道1例SS合并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ꎮ结果㊀本例SS患者ꎬ病程较短ꎬ反复发热ꎬ排除原发病活动ꎬ肺部CT显示肺部结节ꎬ通过结节活检病理诊断ꎬ最终确诊为PCꎮ结论㊀PC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ꎬ影像学特征不易与肺部恶性结节相鉴别ꎬ故临床确诊有一定难度ꎮSS等自身免疫病患者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ꎬ容易导致真菌感染ꎬ因此临床诊疗过程中对于自身免疫病患者合并肺部结节时ꎬ应详细甄别ꎬ避免误诊ꎮʌ关键词ɔ㊀干燥综合征ꎻ㊀肺隐球菌病ꎻ㊀自身免疫病[中图分类号]R593㊀[文献标识码]A㊀DOI:10.3969/j.issn.1002-1256.2020.13.025Sjogren'ssyndromecomplicatedwithpulmonarycryptococcosis:acasereportandtheliteraturereview㊀GUOWen-jing.㊀Departmentofrheumatologyimmunologyꎬ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BengbuMedicalCollegeꎬBengbuꎬAnhuiꎬ233004ꎬ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improvetheunderstandingofSjogren'ssyndrome(SS)complicatedwithpulmonarycryptococcosis(PC).Methods㊀TheclinicaldataofacaseofSjogren'ssyndromewithpulmonarycryptococcosiswasreportedandtherelatedliteratureswerereviewed.Results㊀InthiscaseofSjogren'ssyndromeꎬthecourseofdiseaseisshortꎬthefeverisrepeatedꎬtheprimaryactivityisexcludedꎬthepulmonaryCTshowsthepulmonarynoduleꎬandthefinaldiagnosisispulmonarycryptococcosisthroughthepathologicaldiagnosisofnodulebiopsy.Conclusions㊀TheclinicalmanifestationsofPCarelackofspecificityꎬandtheimagingfeaturesaredifficulttodistinguishfromthemalignantpulmonarynodulesꎬsoitisdifficulttodiagnosePC.Thelong-termuseofhormonesandimmunesuppressantsinpatientswithautoimmunediseasessuchasSSiseasytocausefungalinfection.Thereforeꎬinthe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autoimmunediseasepatientswithpulmonarynodulesꎬweshouldidentifythemindetailtoavoidmisdiagnosis.ʌKeywordsɔ㊀Sjogren'ssyndromeꎻ㊀Pulmonarycryptococcosisꎻ㊀Autoimmunedisease㊀㊀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ꎬSS)是一种主要累及外㊀㊀基金项目:2018年蚌埠医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BYKY1891)㊀㊀作者单位:233004安徽蚌埠ꎬ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㊀㊀通信作者:耿阳ꎬEmail:gengyangxwk@126.com分泌腺ꎬ典型临床表现为口㊁眼干燥ꎬ也可累及腺体外其他器官ꎬ产生各种各样临床症状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ꎬ其血清中有多种自身抗体及高免疫球蛋白血症ꎬ受累器官中可见淋巴细胞浸润ꎬ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ꎬ可能是在遗传㊁感染和性激素异常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致[1]ꎮ干燥综合征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系统治疗ꎬ系统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肌营养不良症状:以肌萎缩来诊者居多,其实这时患者常 可发现肌强直,详细询问很多病人在2-3年前已有肌强直。 有报告1/3病人以肌强直来诊。主要症状为肌无力和肌萎 缩,开始表现手和足的无力、萎缩,特别是足背屈和腕关 节无力,进展缓慢,逐渐发展至面肌、咬肌、颞肌和胸锁 乳突肌。
A.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 也称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 1868年首先由Ducheme等人详细描述,它在肌营养
不良中患者最多,发病率为10万人中有3-5个患者 , 北京1961-1973年出生的男孩3379人中有一人 患病。 ➢ 主要影响男性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目前已明确DMD 基因位点在Xp21染色体上
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分类
➢从临床来看,至少有9种类型:Duchenne型假肥大型肌营养 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Becker型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BMD)、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FSHD;也称Landouzy-Dejerine型肌营 养不良症)、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imb-gri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症 (Emery-Dreifuss muscular dystrophy,EDMD)、先天性肌 营养不良症(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CMD)、眼咽 型肌营养不良症(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 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distal muscular dystrophy)和强直性 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muscular dystroph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20
产前诊断--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
DHPLC技术是通过离子对反向液相色谱分析来区分异 源双链核酸分子及同源双链核酸分子DNA片段,筛查 DNA的变化,且不需要放射性同位素及溴化乙啶凝胶, 相对高效、经济、自动化程度高。
实用文档
2
DMD---临床治疗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是目前唯一被循 证医学证实有效,可延缓DMD病程的药物。 短期口服激素治疗可增强骨骼肌力量和功能, 并可能在更长时间内稳定骨骼肌力量和功能。
基因治疗:利用不直接引起人类疾病,免疫 原性较小的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导 入人工剪裁的Dys基因。
实用文档
8
DMD---实验室诊断
细胞遗传学检查 生物化学检查 基因诊断
实用文档
9
DMD---实验室诊断
染色体检查(X ,Y) X染色质检查 X染色质的检查可刮取口腔粘 膜、阴道粘膜脱落上皮细胞,亦可采用绒毛 或羊水中胎儿脱落细胞涂片,经硫堇或甲苯 胺蓝染色,在光镜下计数X染色质数目。
Y染色质检查 Y染色质检查适用于具有一个 或一个以上Y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群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状 (DMD)
实用文档
1
DMD---临床表现
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属于X 连锁隐性遗传病, 是男性中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3 500 活男婴,女性多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发病者罕见, 且症状较轻。D M D 发病年龄偏小,起病隐袭, 病程长,在男患中症状较重,且病死率高,患者 常常以肌肉的进行性萎缩无力并伴有腓肠肌假性 肥大为特征,多在3,5岁发病,病程进展快,大多 在20岁左右死于心肺衰竭。患儿由卧到站立有特 殊的过程(Gower征),走路为鸭型步态。
实用文档
15
产前诊断--策略
确定胎儿性别 如胎儿为男性,则应针对先证者的基因突变或多态 性标记进行分析,确定胎儿是否获得突变等位基因; 如为女性,则可停止基因诊断,因为女性杂合子通常 不患病。
实用文档
16
DMD--产前基因诊断方法
多重PCR STR-PCR 探针连接多重扩增(MLPA)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 抗肌萎缩蛋白的免疫组化
康复治疗、矫形治疗、社会心理治疗等。
实用文档
3
DMD---遗传方式及特征
实用文档
4
DMD---遗传方式及特征
(1)系谱中常常只有男性患者
(2)父母都无病时,女儿则不会发病,儿子可能 发病;
(3)由于交叉遗传,患者的同胞、舅舅、姨表兄 弟、外甥常常为本病患者;
(4)由于男性患者的子女都正常,故可见隔代遗 传;
由于基因突变情况复杂,产前诊断前要进行先证者预分 析,以确定其基因突变细节及父母基因多态性标记是否 提供了杂合状态的信息,以确定在该家系中实行产前诊 断的途径和策略。
首先应进行家系成员21号染色体上STR标记的分析。
该项检测具备的优点:一是检测21三体综合征,因为 在二次生育时孕妇年龄普遍偏大,生育21三体综合征患 儿的风险大为提高;二是判断是否有母源污染及污染程 度,有时会出现“胎儿材料”完全是母源的情况;三是核 对所分析的DNA材料是否存在混乱。后两点是导致产 前诊断差错的主要原因。
(2)早期诊断:如胎儿受累,处理比较方便(夫妇的知情选择 ),而且万一取材失败或分析中出现问题,还可在稍后时 间取羊水;采集羊水在孕中期,万一发生血性污染则需进 行羊水培养,回旋余地太小,重新取样时间上比较困难。
(3)成功率高:绒毛提取的DNA实质用文好档 量多,成功率高。 14
产前诊断--策略
实用文档
6
DMD---分子遗传及突变情况
Dys 和抗肌萎缩蛋白聚糖等蛋白装配在一起形成 抗肌萎缩蛋白的结合蛋白复合物(DAPC)。DAPC 形成了一个穿过肌膜传递信号,连接细胞外基质 和细胞内肌动蛋白骨架的重要结构。
Dys 基因表达的缺乏会影响DAPC 的形成,使分 子桥中断,至少导致两个结果:第一,细胞膜变 得更脆弱在肌肉离心性收缩的时候会被机械力破 坏;第二,框架蛋白,尤其是对机械力敏感的离 子通道将会失调。这就是导致疾病的发生机制。
实用文档
17
产前诊断--缺失型突变检测方法 多重PCR
DMD是以缺失型突变占基因的突变55%~65%,主要 分布5′端和中央2个缺失热点区,在对其缺失突变热点 区进行基因检测时,可检出至少一半患者。
它是目前用于缺失型DMD诊断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 已成为D/BMD患者基因诊断及产前基因诊断的首选 技术,而且此技术可根据检出缺失外显子是整码还是移 码来判断患者的预后。
实用文档
18
产前诊断--非缺失型突变检测方法 STR-PCR
多重PCR方法可检测到缺失型男性患者,对女性携带者 及非缺失型突变患者无能为力。目前应用STR-PCR技 术进行连锁分析已成为非缺失型DMD家系连锁分析的 首选技术。
此方法在有先证者的家系或先证者已故但有肯定携带 者的家系中较有价值,而先证者已故的散发病例意义不 大,是一种概率性诊断,只有选择的STR位点越多,其分析 结果越可靠。
(5)女性患者的父亲一定是患者,母亲一定是携带 者。
注:在XR病中,男性的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
将来只能传给女儿,不存在从男性向男性传递。即
父传女,母传子,称及突变情况
D M D 由抗肌萎缩蛋白(Dys)基因突 变所致,属于进 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常见类型。 已证实人类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定位于X 染色 体短臂上(Xp21.1 - 3),基因全长约2 220kb,含79 个外显子,cDNA 长14kb, 是目前已知的最大人类基因。
实用文档
21
产前诊断--抗肌萎缩蛋白的免疫组 化
抗肌萎缩蛋白不同程度的缺乏是DMD基本病理基础, 因此对DMD患者或携带者除基因水平上检测,还可从 蛋白水平上进行抗肌萎缩蛋白检测。国内学者已用免 疫荧光技术检测抗肌萎缩蛋白,发现它有助于DMD或 其他类型患者的临床诊断。
实用文档
22
医师建议
你的女儿有四分之一的概率为DMD的携带者,这样她 与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子女当中,儿子有八分之一的发 病可能性,而女儿都不会发病,但会有八分之一为携 带者的几率。所以我建议你女儿进行产前性别鉴定, 选择生育女儿。
假设
Ⅲ-1核型为 Ⅲ-1核型为
XAXa
XAXA
DMD家系图谱
前概率
1/2
1/2
条件概率 1/3
1
联合概率 1/2×1/3 1/2
后概率
1/4
3/4
实用文档
13
产前诊断--时机
产前诊断有2个时间窗口:首选10~12孕周采集绒毛;次选 为15~18孕周采集羊水。选择绒毛进行产前诊断的理 由有3条
:(1)防止母源污染:DMD和SMA以缺失型突变为主,母 源污染将导致诊断错误,发生血性羊水时若不经培养则 直接导致诊断错误,而绒毛则可通过形态检查准确挑选 。
实用文档
23
联合多重PCR和STR多态单体型连锁分析是缺失和重
复型检测的理想方法,可对胎儿进行初步的产前基因诊
断,但对由新生突变所致的散发型DMD者不能作出检
测,可用其他方法解决。
实用文档
19
产前诊断--探针连接多重扩增(MLPA)
目前MLPA是检测缺失和重复突变的新方法,尤其对受 累者致病性突变未知的女性携带者基因突变的筛查更 为重要。
实用文档
7
DMD---分子遗传及突变情况
DMD 患者约3 0 % 为自发性突变,其余的 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在各种类型突变中, 单个或多个外显子缺失突变患者占65% - 70%;无意义或框移造成的点突变占30%, 重复占5% - 15%:故DMD 突变类型主要 为缺失,其特点是Xp21 上外显子缺失的不 均一性。
实用文档
10
DMD---实验室诊断
生物化学诊断
可对血清酶和蛋白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血清肌
酸激酶(CK)含量在血清酶学检查中最有价值。
实用文档
11
DMD---实验室诊断
基因诊断
实用文档
12
DMD---风险估计
DMD为XR遗传病 女性携带者中约有1/3血清肌酐正常 Ⅱ—2为携带者,核型XA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