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文类学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

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

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ht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有可能是填空)2文类学:是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文学形式的种类,类型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的比较研究,属于文学批评的一支.3主题学:发轫于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既属于影响研究,也属于平行研究.其强调的是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包括主题,题材,情境,人物,意象,套话)的不同处理.4母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5题材研究:通常指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的素材,比较文学中指研究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作家对于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如大洪水神话,人蛇恋.6情境研究: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三角恋,人鬼恋,不相识的父子之战)以及不同作家对于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研究(爱情与职责,道德,伦理等)7意象研究:指某一民族,国家中某种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式或文化形象.8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的翻译互动研究.(探寻翻译及其翻译以后)9形象学:是指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以及”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10社会集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于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11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文艺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着重于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12历史类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研究的时空不一,但在美学上有价值,诗学上有共通性文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13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14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

填空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的最终目标是(走向世界文学),不是走向大一统.而是世界各民族互相借鉴.3三股大潮是(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文化研究热潮)4我国比较文学兴起是从(台港)开始的.5 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6率先开展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人.7 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开始的标志.8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代表人物:(不吕那介)(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9(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的转折点10俄苏比较文学复苏的代表人物(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研究11流浪汉小说和十四行诗属于(平行研究)中的(文类学研究)12主题学发展的主要人物是美国的(哈瑞·列文),他是主题学研究的开创者13媒介包括(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文字材料媒介)14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艾斯卡皮)提出的15形象学的特点与功用是(投射性)(互动性)(跨学科性)16形象学对于对于异国形象描绘的作用: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17法国的(贝茨)是最早提出形象学任务的人,法国的(巴尔登斯贝格)提供了具体范例,作出重要贡献,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一原则写出《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的是(卡雷)18(莫哈)提出的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形象。

比较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分支

比较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分支

比较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分支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国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1790~1870)。

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

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

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发展
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

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

1952 年《比
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文类学

文类学

比较文学中文类研究一般从两方面入手
(一)历时性方法
着眼国际间的影响关系,文类学兼有影响研究是性质,从比 较的角度探讨了一国文学形成的历史。 比如,佛教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志怪小说
传奇小说
变文
鲁迅的小说创作,受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较大,在 其小说中可找到果戈理、案德列耶夫等人或哀伤或 冷峻的风格痕迹。
文类学研究对象
谢天振《文类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和方法
的初探》提出文类学的研究:文学的分类、 文学体裁的研究、文学风格的研究。 张静二《试论文类学的研究范围》提出四 个研究范畴:作品分类法、文类生命史、 文类理论批评、文类实用批评。 陈淳、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文 类学”一章提出五方面进行研究:文学分 类、文学体裁研究、文学理论批评、文学 实用批评、文学风格研究。
三、比较视野下的文类研究
比较文学有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性质,这就导致其研究范围广阔、内容复杂。 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不同文明背景下文类的平行 研究或影响研究。比如中西长篇小说文类对比、 中国与欧洲风景诗的对比、悲剧分类分法与中 国古典戏剧、史诗的缺陷研究、意大利十四行 诗的跨国界旅行等。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中西比较文学教 程》;孟昭毅《比较文学探索》;杨乃乔《比 较文学概论》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1.分类研究
抒情类 三分法 叙事类 喜剧类 诗歌 四分法 小说 戏剧 散文 再现类 童氏分类 法 表情类 表意类 划分标准是作品的艺术形 象是典型、意象、意境 目前流行分法,既有 内容又有形式 标准作品描写对象是事件、 感情还是动作。蔡仪《文 学概论》
文类学
1.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文类学。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

第二、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含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第三、在四个“跨”当中,除“跨学科”之外其余三“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

第四、这里的“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

第五、我们跨出文学的门槛,面向如此广大的学术世界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这个“跨越”的限度。

最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的一清二楚。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民族文学的定义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是马克思和歌德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奖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割裂将消除,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统一成一个综合体。

(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指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

比较文学文类学

比较文学文类学

史诗
十四行诗
悲剧
叙 长篇小说 抒 颂歌

事 类
中篇小说
情 类
短篇小说
挽歌 赞歌

喜剧
···
歌谣
···
···
• 文学“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 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 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 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
——亚里士多德《诗学》
中国话剧 中国现代小 说发生史 十四行诗
历时研究
中西悲剧的异同 ●悲剧样式 ●主人公性质 ●悲剧结局
共时研究
(四)缺类研究
• 探讨某一文类在某一或某些国家一度存在或 盛行,而在其他国家却没有出现的现象。换 句话说,一些国家的某些文学体裁和样式在 另一些国家没有直接对应的形式。
汉民族是否有史诗?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诺斯罗普·弗莱
• 散文韵律的标志:用一些短的词组和并列从句构成冗长的 句子,将一种充满活力的单线直进的节奏与十分强调的重 复结合起来,痛快地抨击,详尽地罗列事项,表述思想的 过程和变动,而不是合乎逻辑的语言顺序说明业已形成的 思想等等。
• 弥尔顿的散文——充满了“真正的音乐欢快之感”
联想的节奏:抒情诗
《一报还一报》中克劳狄奥慷慨陈词的开头:
——[美]韦斯坦因
比较文学中的文类学
奥尔德里奇指出,文类学的任务是"把某一民族 中的文类与另一民族文学中的相应文类加以比较", 以建立“文学关系”。
• 从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角度对文学的类型、流派、风 格的生成和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依据、规律、特点等所做的 研究。
文类学研究关的系对示象例、范围和类别
散文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类学)【圣才出品】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类学)【圣才出品】

第1章文类学1.1 复习笔记一、文类学研究概述(一)西方文类学的历史进程1.比较文学产生前的文类学(1)西方诗学中有关文类的理论①西方诗学理论起源于柏拉图。

②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从理论上对文学进行分类的学者,其《诗学》不仅是西方文学理论的源头,也是最先以文类观点来讨论文学的专著。

③从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到布瓦洛,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新古典主义,经18世纪到浪漫主义时期,一直至今,文体、文学类型的范畴和理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2)比较文学兴起19世纪末比较文学兴起,视世界各民族文学为一整体,开始从国际接触的角度研究文体和文学类型。

2.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影响研究(1)梵第根《比较文学论》①1931年,梵第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论》里专辟一章“文体与作风”,强调文类研究的重要性。

②他认为,在考察一部作品之先,得考察它的形式,这种形式往往或者是从本国文学的传统而来的(这传统本身有时也来自外国),或者从直接的外国影响而来。

③他把文体、文学类型的研究命名为“体类学”,“按序就班地”论述了散文体、诗歌体和戏曲体三大文类和“作风”的假借。

(2)基亚《比较文学》①继梵第根之后,基亚在其195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现据1978年第6版)第二章中谈及“文学类型的命运”,在此章中他给文学类型下定义,评价文学类型和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在第四章的“类型”中谈到了戏剧、诗歌、小说和短篇作品的问题。

或许由于此书是基亚作为教授的讲稿之故,论述十分简略,仍未摆脱影响研究的窠臼。

(3)毕修瓦、卢梭《比较文学》①毕修瓦、卢梭合著的《比较文学》(1967)用比基亚更小的篇幅谈到文类学。

16年之后,由布吕奈尔教授领头出版了此书的修改本《什么是比较文学》(1983)。

②这三位法国学者在第三章“总体文学史”中论及文学类型和风格,在第七章诗学、文学形态学中,谈及作品构成形式、措词方式,散论了体裁、风格等问题。

一般认为,此书明确地接纳和融合了教堂山会议之后的各家观点,提出了一种相当宽泛的比较文学观。

比较文学最新整理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最新整理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

但其缺陷在于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从而使其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第二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它的主要是针对法国学派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偏颇和不足而产生。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强调文学首先是一种美学活动,它的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因而比较文学应该首先建立在不同国别文学的自身审美规律的比较基础之上,据此,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中国学派:中国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一批中国学者为代表所形成的一支重要的比较文学队伍。

他们提出了“阐发研究”等新的研究视野和角度,代表第三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倡导文化平等与文化对话,提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主义,冲破了欧洲传统的比较文学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行诗 中国郑伯奇最早创作了《赠台湾朋友》、 闻一多 译作商籁体并创作 、陈梦家、梁宗岱、徐志摩、 孙大雨、朱湘。三四十年代有冯至、卞之琳创作之。 台湾诗人余光中、杨牧、张错也作过探索。 散文的中国化与西方化。汪曾祺认为,五四以来的 新文学,诗歌小说都受外国影响,独有散文是土产。 后来,汪先生承认有些作家的散文也受了外国的影 响,用了意识流手法。
3.文类与时代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 龙·时序》),如,西方心理小说只能产生于18世 纪,19世纪里田园诗与颂歌在欧洲文学中消失了。 而从14世纪到20世纪,短篇小说推到首位。小 说传统上,西方文学史是根据时期与文学运动来划 分的。 4.文类与作家 优秀的作家很少是类型的发明者,他们也只是在已 有的类型上创作作品。但作家的主观世界也能制约 文类的发展。
第三,台港学者用西方文类观点来考察中国文学 作品,即“阐发法”,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现象的 文类,如张汉良、古添洪、张炳祥分析《窦娥冤》 的论文,都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西方悲剧理论为指 导,所得结论却不一样。古添洪认为该剧是悲剧, 张汉良认为是通俗剧。三论文观点不一,但其研 究内容与方法都是将西方文类标准与准则应用于 中国文学作品上。
1.文学分类的研究 (1)涵义: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以及对分类的标 准作比较等,其目的是为了建立系统与秩序。 (2)种类 如三分法与四分法 在西方,常常把文学作品划分为三大类:叙事类 (也叫史诗类)、抒情类(或叫诗歌类)、戏剧类。 这三个基础文类又可以分为许多亚类。譬如,叙事 类可分为史诗、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小品文、回忆录等等;抒情类可分为十四行诗、颂 歌、挽歌、赞歌、回旋歌、歌谣等等;戏剧也可分 为悲剧、喜剧等等。这就是三分法。四分法是把文 学作品分为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四大类的划分 法。
1947年,季羡林提出,绝句在中国文学里占重要 地位,外国文学则少有这种四行诗体,只有波斯 有。如海亚姆的《鲁拜集》。 1983年,杨宪益在“中美双边第一次比较文学讨 论会上”提出,通过对李白的“古风”体诗与古 代波斯诗人的鲁拜体诗歌的比较,追溯十四行诗 体的起源可能与唐代新兴诗体有影响,而其中介 是鲁拜诗体。 季羡林认为,唐代出现了两种新的文体,传奇与 变文,这两种文体受印度影响。中国小说诗与散 文杂在一起,有诗为证,这种体裁也来源于印度。
3.文类理论批评 ①涵义:文类理论批评指作为文学分类之依 据的(部分)文学理论之比较研究。它也可 以算是比较诗学的一部分内容。 如张静二对刘勰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的比 较。他从亚氏给悲剧下的定义及其所提出的 情节、人物、措辞、思想、布景和歌曲等构 成悲剧的六要素,来与刘勰的理论进行比较。
4.文类实用批评 (1)涵义:从文类观点来探讨作品。 (2)种类 ①中外某些具有相似性的作品可以构成某一文类, 从而进行比较研究.如刘炳祥的博士论文《元杂剧 中的难情剧与悲剧》.本论文首先以西方难情剧的 实例对难情剧作界定,把难情剧和悲剧区别开来; 然后依此界定在元杂剧中也发现有类似的作品, 并把它们和元杂剧中的悲剧区别开来。这样作者 发现元代戏剧和西方戏剧都存在难情剧和悲剧, 以此揭示中西文学类型的共同点,同时为元代杂 剧的批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参照构架。
直至比较文学进入第三阶段,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使得中外文类的比较研究被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 野,为文类学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许多中 国比较文学工作者从一开始就重视文类学的研究, 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饶芃子先后发表的两部著作《中西戏剧比较教程》、 《中西小说比较》分别从戏剧和小说这两种重要文 类入手,探讨中西方不同文类的产生、演变、发展 轨迹的异同以及各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乐黛云、陈惇、谢天振、孟昭毅、孙景尧、李万钧 等人的教材或文稿中都对此有所论述。
第三节 中外文类比较研究方法举隅
1.从影响研究着手,体裁、文体如何流传及其变 异的过程,即探究其渊源、传播、模仿、接受、 影响、演化、变异等。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俪文 腐朽思想风靡,文风艳薄。鸠摩罗什等大师用平 易的白话文翻译佛经,遂形成新文体。译经文学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胡适在《佛教的翻译文学》称颂译经文学在中国 文学史上的贡献。
第二节 文类学的研究范围与对象
文类学研究文学的种类、类型、体裁、风格 与演变的学问。但对文类学比较研究的范围 与对象,仍无明确的界定。 谢天振,从三方面研究文类学,文学的分类, 文学体裁的研究,文学风格的研究。 台湾学者张静二,作品分类法,文类生命史, 文类理论批评,文类实用批评。 综合以上两人观点,本教材提出五个方面:
这一状况在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得到了好转。 这一阶段由美国学派及其倡导的“平行研究”所主 导。“平行研究”提倡在一定的可比性条件和研究 目的之下,突破“事实联系”的限制,将不同时代、 地域乃至不同水平的作家作品都放进研究视野,通 过异同比较来发掘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内在联系, 大大扩展了文类研究的视野,并将其提高到比较文 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然而,美国学 派的文类学研究受到文化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将 研究的主要对象囿于西方文学,对于东方文学和文 类却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这一阶段的类研究 一种文学体裁(文类)在某国或某民族文 学中有而在他国或他民族中则没有。比如 中国为什么没有西方那样的史诗?汉赋、 宋词、戏曲等为中国所独有,西方则没有 对应的文类……缺类研究将此种现象纳入 研究视野,然后从文化、经济、政治等各 种因素入手探讨其内在原因,可以反观出 中西文化的深层规律和特点。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作为文学分类最激进的 反对者,认为艺术类型处于不断的新旧交替 中,由于旧的类型和规则不断消亡,新的类 型和规则不断建立,因此艺术无法获得一个 稳定的分类。他甚至断言:“如果把讨论艺 术分类与系统的书籍完全付之一炬,那也绝 对不是什么损失。” 直至19世纪末,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开始发生 与发展,它将世界各民族文学视为一个整体, 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文学类型和特征, 使得文类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国别文学的范围 之内,从而拓展了新的领域,其相关范畴、 定义和理论也逐步成型。
②对某部作品的文类界定,通过对界定后它 所属的文类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把握该作 品的意蕴或加深理解。如李商隐《锦瑟》是 悼亡诗、感伤诗,还是自伤诗? 5.文学风格的研究 涵义:主要是从外来影响考察一位伟大作家 风格的形成。 此类例子不多见,因为其研究太过于困难, 需要文学与语言学的结合。鲁迅与果戈理 (幽默、讽刺)契诃夫(人物少、场面简 洁)。
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法国学派及其倡导的影 响研究为主导。法国学派偏重于“事实联系”的实 证主义方法,通过研究文类在传播过程中的影响, 为文类学的发展拓宽了视野。 1931年,梵·第根就在专著《比较文学论》中辟专 章讨论“文体与作风”,强调文类研究的重要性。 在本国文学传统和别国文学传统的影响之中,梵·第 根又格外偏重于别国影响,不仅着重论述了跨越国 界的几种文类——散文、诗歌和戏剧等等在西方的 源流和影响,还专门考察了英国言情小说对18世纪 的法国和德国小说的影响,法国写实小说对西班牙 流浪汉小说的影响等等。
继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首次从理论上将 文学进行了严格的分类,其《诗学》不仅仅 被视作“西方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美学和文 艺理论著作” ,也是第一部从文类出发来讨 论文学的著作。其中关于悲剧的理论更是亚 里斯多德艺术理论的核心。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开创了文类研究的先河, 使文学类型受到历代研究者的重视。从古典 主义到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主义,文学类 型的理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继梵·第根之后,基亚、毕修瓦等学者先后 在其著作中提到了文学类型的问题。一方 面,法国学派肯定了文类学研究的重要性, 并对克罗齐等前人的文类观进行了修正, 使得文类学研究不断系统深入地发展;另 一方面,由于法国学派过于偏重文类跨国 界、跨语言的影响研究,而忽略了文类在 流传过程中的发展变异,因此这一阶段的 文类学研究未能逃脱影响研究的藩篱。
布瓦洛这种严苛的分类影响了文学类型的创新发展, 使得某些文学类型受到忽视和限制。 法国的浪漫主义大师雨果提出了文学的自由主义原 则,认为每部作品都应当根据主题的要求进行具有 想象力的独立创造,“他所力争的是艺术自由,是 反对体系、法典和规则的专制。” 浪漫主义颠覆 了新古典主义为悲剧、史诗、颂歌、喜剧或者诗歌 等文学类型所划定的等级秩序,将一向受到忽视的 抒情短诗提升到一个新的位置,强调文学创作的情 感表现而非模仿行动或人物等叙事因素,这就彻底 消解了悲剧和史诗等传统文类的“高贵性”。
古典主义针对文类所提出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其奠基 者贺拉斯。在继承和发展亚里士多德理性原则的基 础上,贺拉斯提出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认为 “每种体裁都应该遵守规定的用处”,为艺术创作 从内容到形式上树立了一套具体的法则。 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代表是布瓦洛,在 其代表作《诗的艺术》中分牧歌、挽歌、颂歌、十 四行诗、歌谣等次要诗体和悲剧、喜剧、史诗等主 要诗体。从这一分类可以看出,布瓦洛承袭了贺拉 斯的“文类合式”观,并致力于将不同的文学作品 按照高低轻重的等级来分门别类。
平行研究着手,可研究同类体裁在不同民族文学中 不同发展过程,探究其异同,也可研究不同民族文 学之间不同体裁的美学关系。 浦安迪《中西长篇小说文类之重探》是名作,西方 称《金瓶梅》、《红楼梦》为Chinese novels,浦 安迪教授从这一西洋术语的称呼是否适用开始论证。 Novel,被称作roman,且源于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 期的romance(中古传奇),再往上可源于史诗。 而中国的长篇小说源于本身所固有的文学传统。但 两者仍有共通之处其结论是,“要找出长篇小说的 基本文类特性与形成的因素,我们最好从该文化的 思想史着手研究,这样才能得到最结实的成果”。
钱仲联认为,佛经对后代通俗文学影响之大,关 键在于唐代出现了变文,变文是一种通俗新文体, 以韵、散二体组合而成。 我国新诗主张文体解放,外国诗体介绍到中国, 为中国诗人所袭用。如希腊箴言诗(劝诫)、日 本俳句(俳句是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首句5音,中句7音,末句5音)、歌德与泰戈尔的 抒情短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