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类学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文类学

比较文学--文类学

十四行诗 中国郑伯奇最早创作了《赠台湾朋友》、 闻一多 译作商籁体并创作 、陈梦家、梁宗岱、徐志摩、 孙大雨、朱湘。三四十年代有冯至、卞之琳创作之。 台湾诗人余光中、杨牧、张错也作过探索。 散文的中国化与西方化。汪曾祺认为,五四以来的 新文学,诗歌小说都受外国影响,独有散文是土产。 后来,汪先生承认有些作家的散文也受了外国的影 响,用了意识流手法。
3.文类与时代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 龙·时序》),如,西方心理小说只能产生于18世 纪,19世纪里田园诗与颂歌在欧洲文学中消失了。 而从14世纪到20世纪,短篇小说推到首位。小 说传统上,西方文学史是根据时期与文学运动来划 分的。 4.文类与作家 优秀的作家很少是类型的发明者,他们也只是在已 有的类型上创作作品。但作家的主观世界也能制约 文类的发展。
第三,台港学者用西方文类观点来考察中国文学 作品,即“阐发法”,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现象的 文类,如张汉良、古添洪、张炳祥分析《窦娥冤》 的论文,都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西方悲剧理论为指 导,所得结论却不一样。古添洪认为该剧是悲剧, 张汉良认为是通俗剧。三论文观点不一,但其研 究内容与方法都是将西方文类标准与准则应用于 中国文学作品上。
1.文学分类的研究 (1)涵义: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以及对分类的标 准作比较等,其目的是为了建立系统与秩序。 (2)种类 如三分法与四分法 在西方,常常把文学作品划分为三大类:叙事类 (也叫史诗类)、抒情类(或叫诗歌类)、戏剧类。 这三个基础文类又可以分为许多亚类。譬如,叙事 类可分为史诗、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小品文、回忆录等等;抒情类可分为十四行诗、颂 歌、挽歌、赞歌、回旋歌、歌谣等等;戏剧也可分 为悲剧、喜剧等等。这就是三分法。四分法是把文 学作品分为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四大类的划分 法。

6.第六章文类学

6.第六章文类学

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和追随了,以艾青为代表的诗人们告别了象 征主义脱离社会、探索孤立的抽象的人的内心的倾向,也告别了象征 派的朦胧和残破,抛弃了象征派的非理性美学原则,在坚持形象可感、 可触性的基础上,强调诗人和诗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中国新诗的 基础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使中国的现代诗歌与西方现代派显出 不同来。 关于朦胧诗问题。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类学概述
梵· 第根的《比较文学论》(1931)辟专章讲述“文体
与作风”; 美国著名比较学者维斯坦因(Weinstein)倡议应大力 加强文类学的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从一开始就注重文类研究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
强调各国文学的文类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相互观照
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局面,它要求研究 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视域中去考察各种文类的 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西方小说家希望他们笔下的人物是独一无二的,书信体小
说、自传体小说就成为极其自然的创作形式。受福楼拜和 詹姆斯的小说和理论的哺养,西方读者期待一种前后一致 的叙事角度,一种艺术家所构想的完整统一的生活印象, 一种与作者叙事心态完全谐和的个人风格,不愿看到直接 说教和插曲闲话。严肃小说创作被视为一种艺术只是后来 的事。
第六章 文类学genology
广义文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艺作品,包括文学、音乐、
绘画、雕塑等;狭义的文类学是文学批评的一支,仅 仅研究文学作品的分类。
文类学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
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 演变。
比较文类学,也就是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类研究,研
研究案例
胡适《佛经的翻译文学》指出佛经对于中国散文 体的影响; 季羡林认为,唐代的传奇与变文来自印度影响, 提出绝句与波斯鲁拜体的关系,杨宪益追溯到欧 洲十四行诗。 20世纪初,中国散文和小诗创作的解放与外国影 响。如十四行诗、散文诗。 孟昭毅《比较文学探索》中“亚洲同体裁文学比

文类学

文类学

华兹华斯在他的组诗《露 西》中,表现了一种来自自然、 回归自然的生死观。诗人一方 面悲悼露西,他心目中最完美 无缺的女性的夭亡,叹道“她 也已埋葬入土,啊,只有我心 独自哀悼!”,另一方面,诗 人却认为她“已得到了永恒, 因为她已与山岩石块,树林一 起,伴着大地每日的行程,永 远不休止。”
对于诗人济慈的早死,拜伦和雪莱都写过悲愤的诗篇, 痛悼这朵“年轻的花朵未放苞而即凋残”,然而他们都坚信: 要是“未来”不敢,遗忘过去,他的命运和名声必是一线光明, 一种回音,增添到永恒里!



含义:所谓“缺类”,顾名思义,就是指某民族文 学缺少其他民族文学所具有的某种文学类型。
问题一:中国缺少“史诗”(长篇叙事诗)?


问题二:中国缺少“悲剧”?
关于中国是否缺少史诗的研究

王国维:中国没有史诗,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大缺陷。 钱钟书:只有史诗才能将这与历史两个部门联结起来, 而中国恰恰缺少这一桥梁。 哈佛大学海涛华(J.R.Hightower)教授:“欧洲文学 所有重要的文类,都可以在中国文学中找得到,只有史 诗例外。” 胡适:中国有史诗,《孔雀东南飞》具有史诗的因素。 美籍华人杨牧则将《诗经》中描写战争的诗歌称为“周 文史诗”。
第四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第一节
文类学
一、含义及主要内容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指的是对于文 学形式的各个种类(kind)和类型 (genre)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跨文化 比较研究。
(一)、对于文学分类及其分类标准的比较 研究
“三分法”,把文学分为抒情类、叙事类、戏 剧类。 “四分法”,即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鲁迅曾经受过果戈理、契诃夫甚至安德列耶夫的 影响,不仅自己多次提起,也可以从他的创作里看出来: 他以幽默的笔触描写日常生活,讽刺像果戈理,人物不 多、场面简洁像契诃夫,又由此吸收其他影响,慢慢地 建立一种看似平淡,却又深刻的含蓄的风格,为中国现 代文学开辟了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 ——唐弢《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

第三节文类学简易教学版

第三节文类学简易教学版

思考: 思考:小说类型
? ? ?
• (1)框架式结构、没有固定主人公: 框架式结构、没有固定主人公: • 《一千零一夜》--《十日谈》 一千零一夜》--《十日谈》 • (2)书信体小说: 书信体小说: • 《少年维特之烦恼》--《新爱洛绮斯》 少年维特之烦恼》--《新爱洛绮斯》 • (3)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 • 《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 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
• 2 中国的文类理论: 中国的文类理论: • 魏晋时期: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 魏晋时期:曹丕《典论·论文》
为四科: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为四科: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 絷虞的《文章流别论》(11) 絷虞的《文章流别论》 • 刘勰《文心雕龙》(35) 刘勰《文心雕龙》 •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127) 明代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 127) • “两分法”:韵文和散文 两分法” • 五四以来,“四分法”:诗歌、小说、 五四以来, 四分法” 诗歌、小说、 戏剧文学和散文
• 西方文学对文学的分类要简单得多, 西方文学对文学的分类要简单得多,
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基础的三 分法一直是其最主要的分类方法。 分法一直是其最主要的分类方法。 • 柏拉图第一次把文学分为三种: 柏拉图第一次把文学分为三种: • 诗歌和故事共有两种体裁:一种完全 诗歌和故事共有两种体裁: 通过模仿; 通过模仿;另外一种是诗人表达自己 情感的抒情诗体。 情感的抒情诗体。 • 第三种是二者并用,可以在史诗以及 第三种是二者并用, 其它诗体里找到。 其它诗体里找到。
• <2>根据环境界定: <2>根据环境界定 根据环境界定: • 浪漫传奇,虚构世界高于经验世界; 浪漫传奇,虚构世界高于经验世界; • 讽刺小说,虚构世界低于经验世界; 讽刺小说,虚构世界低于经验世界; • 历史小说:虚构世界与经验世界相等。 历史小说:虚构世界与经验世界相等。

比较文学文类学

比较文学文类学

史诗
十四行诗
悲剧
叙 长篇小说 抒 颂歌

事 类
中篇小说
情 类
短篇小说
挽歌 赞歌

喜剧
···
歌谣
···
···
• 文学“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 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 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 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
——亚里士多德《诗学》
中国话剧 中国现代小 说发生史 十四行诗
历时研究
中西悲剧的异同 ●悲剧样式 ●主人公性质 ●悲剧结局
共时研究
(四)缺类研究
• 探讨某一文类在某一或某些国家一度存在或 盛行,而在其他国家却没有出现的现象。换 句话说,一些国家的某些文学体裁和样式在 另一些国家没有直接对应的形式。
汉民族是否有史诗?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诺斯罗普·弗莱
• 散文韵律的标志:用一些短的词组和并列从句构成冗长的 句子,将一种充满活力的单线直进的节奏与十分强调的重 复结合起来,痛快地抨击,详尽地罗列事项,表述思想的 过程和变动,而不是合乎逻辑的语言顺序说明业已形成的 思想等等。
• 弥尔顿的散文——充满了“真正的音乐欢快之感”
联想的节奏:抒情诗
《一报还一报》中克劳狄奥慷慨陈词的开头:
——[美]韦斯坦因
比较文学中的文类学
奥尔德里奇指出,文类学的任务是"把某一民族 中的文类与另一民族文学中的相应文类加以比较", 以建立“文学关系”。
• 从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角度对文学的类型、流派、风 格的生成和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依据、规律、特点等所做的 研究。
文类学研究关的系对示象例、范围和类别
散文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类学)【圣才出品】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类学)【圣才出品】

第1章文类学1.1 复习笔记一、文类学研究概述(一)西方文类学的历史进程1.比较文学产生前的文类学(1)西方诗学中有关文类的理论①西方诗学理论起源于柏拉图。

②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从理论上对文学进行分类的学者,其《诗学》不仅是西方文学理论的源头,也是最先以文类观点来讨论文学的专著。

③从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到布瓦洛,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新古典主义,经18世纪到浪漫主义时期,一直至今,文体、文学类型的范畴和理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2)比较文学兴起19世纪末比较文学兴起,视世界各民族文学为一整体,开始从国际接触的角度研究文体和文学类型。

2.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影响研究(1)梵第根《比较文学论》①1931年,梵第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论》里专辟一章“文体与作风”,强调文类研究的重要性。

②他认为,在考察一部作品之先,得考察它的形式,这种形式往往或者是从本国文学的传统而来的(这传统本身有时也来自外国),或者从直接的外国影响而来。

③他把文体、文学类型的研究命名为“体类学”,“按序就班地”论述了散文体、诗歌体和戏曲体三大文类和“作风”的假借。

(2)基亚《比较文学》①继梵第根之后,基亚在其195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现据1978年第6版)第二章中谈及“文学类型的命运”,在此章中他给文学类型下定义,评价文学类型和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在第四章的“类型”中谈到了戏剧、诗歌、小说和短篇作品的问题。

或许由于此书是基亚作为教授的讲稿之故,论述十分简略,仍未摆脱影响研究的窠臼。

(3)毕修瓦、卢梭《比较文学》①毕修瓦、卢梭合著的《比较文学》(1967)用比基亚更小的篇幅谈到文类学。

16年之后,由布吕奈尔教授领头出版了此书的修改本《什么是比较文学》(1983)。

②这三位法国学者在第三章“总体文学史”中论及文学类型和风格,在第七章诗学、文学形态学中,谈及作品构成形式、措词方式,散论了体裁、风格等问题。

一般认为,此书明确地接纳和融合了教堂山会议之后的各家观点,提出了一种相当宽泛的比较文学观。

比较文学 第四章文类学

比较文学 第四章文类学

第四章文类学一、有关文类的几个问题(一)何谓文类?文类即文章的体式、类型、样式、体裁等。

文类学古代又叫文章流别论,文体学等等。

明代徐师曾认为: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

为堂必敞,为室必奥,为台必四方而高,为楼必狭而修曲,为筥(音ju,圆形竹筐)必圜,为篚必方,为簠(音fu,古代盛谷物的器皿)必外方而内圜,为簋(音gui,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必外圜而内方,夫固各有当也。

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美国列文认为,文类就像一座教堂,一所大学,一个国家,不仅有特定的外在形式,而且有内在的制度。

威勒克认为,文类是文学上的组织或结构。

(二)文类的包容性。

英国凯姆斯说,文学类型互相包容,就像颜色一样,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很难区分彼此。

十分正确。

例如,我国的古典小说受到佛教影响之后,往往把诗歌融进其中。

最典型的要数《西游记》,每一回都有诗歌,或者是描写风景,或者是描写人物,不一而足。

词,诗之余也。

从另一种意义理解,它是诗歌的变体,所以又叫长短句。

其实,还是诗歌与散文的结合,或者说诗歌的散文化。

(三)文类与创作的关系。

法国伏尔泰认为:几乎一切的艺术都受到法则所累,这些法则多半是无益而错误的。

克罗齐也与伏尔泰一样,激烈反对文学分类。

(▲参阅教材第69页)我们认为,文学可以分类,尽管它们有交叉。

犹如马与骡子,还是可以分的。

非马非驴是骡子,动物中有四不像。

二、西方对文体的分类。

(一)柏拉图最早。

在《理想国》卷三,以说故事的叙述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即单纯叙述,模仿叙述和混合叙述三种。

合唱队的颂歌是单纯叙述,喜剧和悲剧是模仿叙述,而史诗则是混合叙述。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给文学分类的标准是模仿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用的方式等。

但是实质与柏拉图相同,而且还少了单纯叙述和颂歌,可能是因为颂歌只是悲剧中的成分而非单独的文体。

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们谈论的文类多,但是理论建树少。

文类学

文类学

c.某一体裁形式的跨国界演变的研究,即 c.某一体裁形式的跨国界演变的研究,即从 史的角度探讨某一具体的文学样式的形成 及其在各国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和增衍。 变化和增衍。。 例:流浪汉小说; 十四行诗。
(3)文学风格的研究
风格——某种较为稳固的特征/ 风格——某种较为稳固的特征/诗学品格;比较文学 的风格研究注重文学风格的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影响, 非同源关系的风格上的相合或遥契。风格属语言分析,其 研究实质上是比较文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比较文类学中, 文学风格的比较最为困难。 例:鲁迅以幽默的笔墨写日常生活,像果戈理;人物 例:鲁迅以幽默的笔墨写日常生活,像果戈理;人物 不多、场面简洁像契诃夫… 不多、场面简洁像契诃夫…由此慢慢建立一种看似平淡、 却又深刻的含蓄的风格。这是从外来影响考察一位伟大作 家风格的形成。 理查德·欧门《生成语法与风格论》 理查德·欧门《生成语法与风格论》提出研究风格的 12种方法,可以借鉴。 12种方法,可以借鉴。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
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或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 文类问题的封闭或孤立的局面,它 要求研究者在比较视域中去考察各 要求研究者在比较视域中去考察各 种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 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二、文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 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 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 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同性和 相异性; (共时) 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 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 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进行追源溯流 的清理考辨。 (历时)
3、文类的历史文化特性 、文类的历史文化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中文类研究一般从两方面入手
(一)历时性方法
着眼国际间的影响关系,文类学兼有影响研究是性质,从比 较的角度探讨了一国文学形成的历史。 比如,佛教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志怪小说
传奇小说
变文
鲁迅的小说创作,受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较大,在 其小说中可找到果戈理、案德列耶夫等人或哀伤或 冷峻的风格痕迹。
文类学研究对象
谢天振《文类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和方法
的初探》提出文类学的研究:文学的分类、 文学体裁的研究、文学风格的研究。 张静二《试论文类学的研究范围》提出四 个研究范畴:作品分类法、文类生命史、 文类理论批评、文类实用批评。 陈淳、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文 类学”一章提出五方面进行研究:文学分 类、文学体裁研究、文学理论批评、文学 实用批评、文学风格研究。
三、比较视野下的文类研究
比较文学有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性质,这就导致其研究范围广阔、内容复杂。 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不同文明背景下文类的平行 研究或影响研究。比如中西长篇小说文类对比、 中国与欧洲风景诗的对比、悲剧分类分法与中 国古典戏剧、史诗的缺陷研究、意大利十四行 诗的跨国界旅行等。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中西比较文学教 程》;孟昭毅《比较文学探索》;杨乃乔《比 较文学概论》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1.分类研究
抒情类 三分法 叙事类 喜剧类 诗歌 四分法 小说 戏剧 散文 再现类 童氏分类 法 表情类 表意类 划分标准是作品的艺术形 象是典型、意象、意境 目前流行分法,既有 内容又有形式 标准作品描写对象是事件、 感情还是动作。蔡仪《文 学概论》
文类学
1.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文类学。
2.从中西角度研究文类学产生和演变。
3.文类学的研究(历时性方法、共时性方法)
一、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文类学?
“文类”是一种文艺术语,来源于法词 “genre”,指文学艺术的种类、形式、 体裁、风格、流派等。与中国古代文论 中的文体相似,所以文类学也译为文体 学、体裁学、风格学。中国批评界将文 类、体裁、文体混用。
除了上述的文类学研究分类法外,还有刘勰“二分法”,《文心雕龙》
韵文和散文。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五分法”,诗歌、小说、剧 本、散文、报告文学。巴人《文学文学、初步》将文学分为诗文学、 小说文学、戏剧文学、杂文文学、说唱文学。(杂文学指序、跋、论 说、杂记、哀銘短评等;说唱文学之口头文学、变文、诸宫调、弹词、 平话、评书等)
3.风格研究
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
定的整体话语特色。文学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 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作品达到较高艺 术造诣的标志。(风格在作品内容方面表现在作家选择题 材的一贯性;感情传达的独特性;独特人物形象系列;作 品主题的形象性。风格在作品形式方面表现为作品体裁的 选择上;塑造形象的方式上;语言文字上;情节结构上 )
相似(文学类型、文学风格、文学趣味);不同(行为动
机、人生信念) 《水浒传》与《堂吉诃德》 再如,华兹华斯与王维的山水诗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写道“物象影响力的来源, 并非来自固有物的物性,亦非其本身之所以然,而是来自 与外物相交往、受外物所感染的心智所赋出的,所以诗应 该由人的灵魂出发将其创造力传达给外在世界的意象。”
二、从历史角度看文类演变
汉代以前形成期 《毛诗序》“六义说”风、雅、颂、赋、比、兴。 汉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 艺文志》文类辨

析的开始。 魏晋南北朝成熟期 曹丕《典论• 论文》文体“四科八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陆机《文赋》、诗、赋碑、诔、銘、颂、论、奏、说等。 萧统《昭明文选》赋、诗、骚、碑文、悼文、祭文等38类 刘勰《文心雕龙》共10卷,有20篇为文体论,提及36种文体。韵 文体17种,有骚、诗、乐、赋、铭、诔等,无韵文体19种,有史、 传、诸子、封禅、檄等。作品细微明辨诸文体,清晰突出某种文 体的特点,系统阐明古典文学创作与批评标准。 隋唐宋元发展时期 宋词、元曲、唐传奇 明清时期的总结期 吴讷《文章辨体》文体分类
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好基础。包括时代、民族、
地域、流派等。 比较文学的风格研究,主要研究一个作家的风格如何影响 了跨文化语境中的另一个作家的风格。如果戈理对鲁迅、 拜伦对苏曼殊、泰戈尔对冰心。
柏拉图《理想国》依据叙述方式即主观叙述还是客观模仿,将文 学分为“模仿叙述”、“单纯叙述”、“混合叙述”三类。一是 悲剧和喜剧,作品中角色对生活中人物进行模仿;二是合唱队的 颂歌,作者主观叙事即单纯叙述;三是史诗,客观的模仿叙述和 主观的单纯叙述杂合而进行的混合叙述。 亚里士多德:三分法,史诗、戏剧、抒情诗。《诗学》认为艺术 是生活的模仿,所以划分文类的标准就是模仿的媒介、对象、方 式。研究重点是悲剧“悲剧是对于一个相对严肃、完整、有一定 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媒介之音,分别 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猎人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 叙述方式;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布瓦洛《诗的艺术》,第二章分析牧歌、挽歌、颂歌、十四行诗、 歌谣等文类。第三章论述悲剧、喜剧、史诗。缺乏明确的文类划 分。 加拿大弗莱 《批评的解剖》根据作品主人公及环境的关系,将 作品分为五种神话、传奇和童话、史诗和悲剧、现实主义文学、 反讽文学。
序曲
——常常 在黄昏,当早晨,当早出的星辰 依山的边缘移动,升起又沉落,会独立 群树之下,或是闪烁的湖边 他,像一件乐器 向寂静的夜枭学叫 …… 好让他们回应他 一段长久的静止, 是他完全技穷 有时在他沉寂中垂听 一种温和的惊愕 把山的激流的水带进他心中 或是可见爱你的景象 不知不觉中进入他头脑中 以其全然庄严的意象:岩石、树林 和飘荡不定的天空 被迎接入那安稳的湖中
剧、抒情散文、杂文等。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体裁研究,重在比较某种体裁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异同。
如中西长篇小说的研究、中国明晚小品文和英浪漫派随笔的比较。重在某
种体裁所产生的跨文化研究,如泰戈尔抒情小诗对冰心诗歌的影响、十四
行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中西方爱情诗,中国重于“怨”,西方重于 “慕”。重在某种文化体裁某种文化圈的缺失现象,即就是在一种文化圈 出现,在另一种文化圈缺失,这可称为缺类研究。如中国叙事长诗、史诗、 悲剧等的缺类研究、王国维《 〈 红楼梦〉评论 》运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评述《红楼梦》提出了除了《红楼梦》外中国文学再无悲剧的观点。
文学分类标准的不同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学者对于文类的不同理解,同
时文学实践为文类研究提供新课题,比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
2.体裁研究

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一切文学
作品的思想内容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 存在的。

文学发展史上的多样体裁,比如神话、史诗、寓言、抒情诗、叙事诗、短中长篇小说、悲喜剧、正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文类学
文类学,它是对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类型以
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
广义文类研究对象,文艺作品、包括文学音乐、
绘画、雕塑等。 侠义的文类学研究仅研究文学作品的分类。作为 文学批评的一支,它研究如何根据文学作品自身 的特点,而非时间、地点等外在标准。对文学作 品进行科学分类,研究各类文学的特征及历史演 变、文类间的互相影响。
(二)共时性方法
共时性方法
横向方向对不同 民族文学中某些文类加以比较,重点是 辩异而不是求同,辩的异过程中发现类 似。通过这样的比较了解文类的演变发 展历程和基本特征,还可以认识作家的 独创与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性。如 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周宁《比较 戏剧学:中西戏剧话语模式研究》
比如中国文学中的武侠小说和西方文学中的骑士小 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