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变形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

地表变形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
地表变形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

地表变形监测是对滑坡体的地表进行绝对位移和相对位移监测。在三峡库区,绝对位移监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有GPS技术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简称INSAR)技术;相对位移变形监测的新技术有自动伸缩仪监测和分布式光纤监测等。

GPS地表变形监测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建立在无线电定位系统基础上的空间导航系统,以距离为基本测量单位,通过同时对多颗卫星进行伪距离测量来计算接收机的位置,由于测距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故可实现动态测量。GPS主要用于精确定位目标的空间位置,对获取的空间及属性信息提供准实时或实时的地理定位。GPS地表变形监测与测绘方法相比,GPS很容易实现在大区域的连续测量,测量精度在厘米级。(3PS容易操作,操作员不必是有经验的测量员,点与点间不要求通视,不受天气影响可全天候观测。其缺点是测量精度不够高、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峡谷区由于接收到的卫星信号不够多而不能进行精确测量。

自动伸缩计地表变形监测

自动伸缩计是自动观测滑坡地表相对位移量的仪器,安装在三峡库区的树坪和自家包两个重点滑坡上。测量原理是通过测量固定桩的伸缩计之间铟钢丝的伸缩量,得到滑坡体裂缝的变形量,多台伸缩计首尾相连就可测得滑坡体各个部位的变形情况。树坪滑坡所安装的自动伸缩计可用记录纸和数据贮存卡同时进行记录,可以记录长达半年

的变形数据,测量精度可达到0.2毫米。连接警报器,当变形速率达到设定值时,可发出警报,联接远程传输系统,可进行远程遥测。其测定的数据具有连续性、实时性的特点,能揭示滑坡连续变形的全过程。与其他监测方法相比,具有精度高、价格低廉、安装简单、不受天气影响优点。缺点是测量的数据只是局部变形,要消除这种影响需多台串联。

分布式光纤地表变形监测

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是分布调制的光纤传感系统。所谓分布调制,就是沿光纤传输路径上的外界信号以一定的方式对光纤中的光波进行不断调制(传感),在光纤中形成调制信息谱带,并通过独特的检测技术,解调调制信号谱带,从而获得外界场信号的大小及空间分布。因此,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通常由激光光源、传感光纤(缆)和检测单元组成,它是一种自动化的监测系统。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lnSAR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微

波遥感技术,它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的相位信息提取地表的三维信息和高程变化信息的一项技术。合成孔径干涉雷达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发射的微波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提供光学遥感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且是主动式工作方式。理论上INSAR方法可以探测到毫米量级的地面变化,尽管目前INSAP的精度仍低于GPS的观测精度,但

INSAR技术能提供比(3PS技术好得多的空间分辨率。该技术手段特别适于解决大面积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是一项快速、经济的空间探测高新技术。

每种监测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要根据滑坡的具体情况,选用精度适宜,经济合理的监测方法。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设计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一幢门字形酒店、六幢不同高度公寓和整体地下车库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0000m 2,总建筑面积约23 万m 2,地下建筑面积约8.7 万m 2。 本工程基坑总面积约29300m 2,东西向长约300~400m,南北方向长约40~110m。基坑总延长线为785m,地下室为三层,基坑开挖深度为-18.2m、-18.7m,管线分布复杂。基坑北侧紧邻海河,南侧是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海河水位的变化及张自忠路面动荷载的干扰都将是某基坑监测的难点。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监测手段众多,监测内容、监测工作量及监测难度均较大。 二、依据及原则 1.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3) 5. 《天津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BJ1-88) 依据规范和天津市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物基坑施工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基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建筑物地下基坑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其不对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用科学的数据指导基坑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三、基坑监测项目 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 1、周边环境监测 A、地下管线变形监测; B、基坑外道路变形监测; C、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 D、基坑外承压水水位监测; E、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F、基坑外土体表面变形监测; G、海河堤岸变形(沉降、变形)监测; 2、围护结构监测 A、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B、围护桩桩顶变形(沉降、位移)监测; C、围护桩内、外侧水土压力监测; D、围护桩的竖向钢筋应力监测; 3、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 A、支撑轴力监测; B、钢格构柱及立柱角钢应力监测; C、立柱位移和沉降监测;

水库大坝表面变形自动化监测新技术

水库大坝表面变形自动化监测新技术 徐忠阳 (索佳公司北京代表处,北京 100004) 一、引言 有关资料标明,我国河川年径流量总量约2780Gm3,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理论蕴藏量为676GW,可开发为378GW,为世界第一位。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水利和水能资源,新中国刚成立时,政府就十分注意兴修水利,造福人类,到目前已建水库堤坝约8.7万座,其中绝大部分(约8万座)建于20世纪50~70年代。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有相当部分水库堤坝未按基本程序办事,是靠群众运动建造的,因此存在工程质量差、安全隐患多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已经到了病险高发期。 水利工程即可以造福人类,如管理不善也会给社会带来惨重灾难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历史上因水库溃坝给下游造成的毁灭性灾难并不鲜见。因此加强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必不可少,其中大坝变形监测就是大坝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目前水库大坝变形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 目前,在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中,主要有《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和《混泥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1、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简介 在《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中,把大坝的变形监测内容分为:表面变形、内部变形、裂缝及接缝、混泥土面板变形及岸坡位移。 大坝表面变形监测主要分为竖向位移监测和水平位移监测。 (1)竖向位移监测的方法主要是精密水准法,或连通管(静力水准)法; (2)水平位移又分为横向(垂直坝轴线)位移和纵向(平行于坝轴线)位移。 a. 横向位移的监测方法主要是视准线法(活动标法、小角法、大气激光准直法等);有必要且有条件时,可用三角网前方交会法观测增设工作基点(或位移测点)的横向水平位移。 b. 纵向水平位移观测,一般用因钢尺测量,或用普通钢尺加改正系数,有条件时可用光电测距仪测量。 (3)混泥土面板变形及岸坡位移监测的技术方法与大坝表面变形监测基本相同。 2、混泥土坝安全监测技术简介 《混泥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规定:变形监测项目主要有坝体变形、裂缝、接缝以及坝基变形、滑坡体及高边坡的位移等。 (1)坝体、坝基、滑坡体及高边坡的水平位移监测 a. 重力坝或支墩坝坝体和坝基水平位移一般采用引张线法、真空激光准直法和垂线法监测。对于短坝,条件有利时也可用视准线法或大气激光准直法。

地表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监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及标准 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操作方法执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2 仪器设备 水准仪全站仪 3 沉降控制点布设 特级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4个;其他级别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高程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 2)高程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基础的深度。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上; 3)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当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时,宜使各点周围的地形条件一致。当使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用于联测观测点的

工作基点宜与沉降观测点设在同一高程面上,偏差不应超过±1cm。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设置上下高程不同但位置垂直对应的辅助点传递高程。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应位于建(构)筑物体上。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分为:定期对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以确定控制网的稳定性,同时对沉降观测标进行观测。 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规定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 有工作基点时,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其与基准点进行联测,然后再对观测点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标的精度、观测仪器、观测方式均应达到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规范要求,沉降观测标必须位于水准观测线路中,不得使用碎步点方式对沉降观测标进行测量。 5 观测周期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中的技术要求,确定相应等级的观测周期。

基坑工程监测开题报告

山东科技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基坑工程的综合监测 学院名称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填表时间:年 5 月 6 日

填表说明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相关系主任审查后生效。 3.学生应按照学校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用A4纸打印。 4.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其中应有适当的外文资料(一般不少于2篇)。 5.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一同存档。

设计(论文) 题目 基坑开挖监测 设计(论文)类型(划“√”)工程实际科研项目实验室建设理论研究其它√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20m多。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监测在取得大量测试数据同时对工程总结经验、完善基坑的支撑、提高设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我市周边地区的基坑工程事故分析可知,由于部分单位不重视基坑施工过程的监测,从而造成了较严重的工程事故,甚至造成了人员伤亡事故。如基坑围护结构的失稳,周边建筑的裂缝及地下设施的破坏。因此,当前对于我基坑开展监测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建筑物变形监测》Word

第六章 建筑物变形监测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与变形。所谓变形是指建(构)筑物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没能保持原有设计形状、位置或大小,或是建筑引起周围地表及其附属物发生变化的现象。工程建筑物(或构筑物)变形的量——变形量,通常指建筑物的沉降、倾斜、位移、弯曲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裂缝、挠曲、扭转等。对于不同的建筑物,其允许变形值的大小不同。在一定限度之内,变形可认为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变形量超过了建筑物结构的允许限度,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或者预示建筑物的使用环境产生了某种不正常的变化,当变形严重时,将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在建筑物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需进行变形监测。 6.1 建筑物变形监测 建筑物变形监测是指对监视建筑物进行测量以确定其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时发现不正常变形。变形监测又称变形测量或变形观测。变形监测的结果用变形量来表示,变形测量的内容则由变形测量对象的性质、目的等因素决定。 表达变形量的常用数据指标有移动指标:下沉i W 、水平移动i U ;变形指标:倾斜i 、曲率K 、水平变形ε。 6.1.1移动指标 设i 为监测点的编号,如图6-1。某点的沉降i W 和水平移动i U 如下。 (1)下沉 0i i i W H H =- (6-1) 式中i H 为第i 点计算时刻的高程;0i H 为第i 点初始高程。 (2)水平移动 0i i i U L L =- (6—2) 式中i L 为第i 点到控制点B 的计算时刻的长度;0i L 为第i 点到控制点B 的初始长度。 6.1.2变形指标 由于图6-1中各点的下沉、水平移动各不相同,便产生点位的相对变化,于是产生了变形,变形指标如下。 (1)倾斜。可用相邻工作点2和3的下沉差除以两点间的距离23S 求得; 3223 ,/W W i mm m S -= (6—3)

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引发的地表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一第26卷增刊1一2017年6月中一国一矿一业C H I N A M I N I N G M A G A Z I N E 一V o l .26,S u p p l J u n .一2017 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引发的 地表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郝文杰1, 2,魏一洁3,任一涛1,史彦新1,2(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2.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 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51;3.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兰州730050 )一一摘一要:西北地区厚黄土覆盖层急倾斜煤层开采引发的地表沉陷二 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具有独特的发育特征,需要具有针对性的监测指标和方法,从而获取监测体的演变模式,本文选择甘肃省窑街三矿采煤引发的地表沉陷典型区域作为研究试验区,通过总结采煤工艺及地质条件差异引起的地表沉陷特征,结合采用传统测量技术与现代实时监测技术,实施了针对急倾斜煤层开采引发的厚黄土层变形监测工作,选取地表埋设G P S 监测桩定期监测和安装拉绳变形监测仪实时采集数据的方法, 实时监测塌陷区典型变形点的三维变形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对垂向沉降和水平位移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对稳定区进行了划分三该研究为开展类似条件下的监测和研究工作积累了经验三 一一关键词:急倾斜煤层;地表沉陷;G P S ;动态监测;一一中图分类号:T D 325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1004-4051(2017)S 1-0378-04S t u d y o n s u r f a c e d e f o r m a t i o nm o n i t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c a v i n g s t e e p -i n c l i n e d c o a l s e a m w i t hh o r i z o n t a l l y g r o u p e d t o p -c o a l d r a w i n g m i n i n g m e t h o d HA O W e n j i e 1,2,W E I J i e 3,R E N T a o 1,S H IY a n x i n 1, 2(1.C e n t e rF o rH y d r o g e o l o g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G e o l o g y ,C h i n aG e o l o g i c a l S u r v e y ,B a o d i n g 071051,C h i n a ;2.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G e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M o n i t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M i n i s t r y o fL a n da n dR e s o u r c e ,B a o d i n g 071051,C h i n a ;3.G e o -E n v i r o n m e n tM o n i t o r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G a n s uP r o v i n c e ,L a n z h o u730050,C h i n a )一一A b s t r a c t :S t u d y s u r f a c es u b s i d e n c ea n d g r o u n df i s s u r em o n i t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c a u s eb y c a v i n g s t e e p -i n c l i n e d c o a l s e a mi nn o r t h w e s t a r e a o f C h i n a .A i m i n g a t t y p i c a l r e g i o n a l o f s u r f a c e s u b s i d e n c e i nY a o j i e c o a l m i n e o f L a n z h o u c i t y ;S u m m a r i z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m i n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R e s e a r c h t h i c k l o e s s d e f o r m a t i o nm o n i t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U s e dG P S a n d d i s p l a c e m e n tm e t e rm e t h o dw h i c h r e a l i z e r e a l -t i m e d a t a a c q u i s i t i o n a n d o n -l i n em o n i t o r i n g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d i s a s t e r s i n t h e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s p a c e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d e f o r m a t i o n m o n i t o r i n g p r o g r a m a n da n a l y s i so ft e s tr e s u l t s ,p r o v i d ee x p e r i e n c ef o rt h e r e s e a r c hw h i c h i s i n t h e s i m i l a r c o n d i t i o n .一一K e y w o r d s :s t e e p c o a l s e a m ;s u r f a c e s u b s i d e n c e ;G P S ;d y n a m i cm o n i t o r i n g 收稿日期:2017-03-05一一责任编辑:宋菲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资助(编号: 2015110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编号:41402322)第一作者简介:郝文杰(1984-),男,内蒙古赤峰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与方法研究工作,E -m a i l :h a o w e n j i e l o v e @163.c o m 三一一我国宁夏二 陕西和甘肃省等西部地区,巨厚黄土层覆盖地区占矿井开采面积的60%以上, 这些地区的煤炭开采所引起的地表沉陷及采动损害问题日益突出[1],不但使矿区建筑物受损,而且造成植被破坏二水土流失二山体滑坡二农田损毁等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矿区可持续发展[ 2]三为最大限度地解放 三下 压煤,提高资源回收率,保护地表村庄 建筑物,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地表移动观 测研究三在欧洲,F e r r i e r 等人利用光谱成像技术对西班牙最大的铜矿区R o d a q u i l a r 进行长期跟踪,分析了由于铜矿的过度开采所造成地面沉降问题的发展 趋势[3]三M u l a r z 利用L a n d s a t T M 和S P O T -5卫星万方数据

建筑变形监测毕业设计论文

建筑变形监测毕业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建筑越来越呈现向多层、高层和超高层发展的趋势。而多层及高层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定的水平或者垂直位移,严重者甚至会危及建筑的安全,造成国家和人民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是建筑施工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测绘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变形监测是一种监测变形体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实时获取变形体的动态位移信息来预警变形体的安危状况。在测量工作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变形监测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针对多层及高层建筑物,研究探讨建筑工程变形监测常用技术方法以及如何在保证建筑工程自身稳定的同时,有效控制建筑的变形以保证工程及周围环境安全的技术和方法。总之,建筑变形监测己经成为建筑设计、监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分析比较几种不同变形观测的方法,特别是建筑基坑变形、建筑沉降位移、水平位移、倾斜位移、沉降位移、挠度的变形监测。 关键词:建筑物、变形监测、建筑基坑变形、水平位移、倾斜位移、沉降位移、挠度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ity development, building more and more presents to multi-layer, high-rise and super high-ris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multi-storey and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will have certa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even endanger the safety of buildings, caused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to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Therefor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of build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is also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field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onitoring the deformation body safety, it gets the deformation body through real-time dynamic displac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warning of deformable body. In the practice of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of work activitie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multi-storey and high-rise building, research building engineer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methods and how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construction to ensure that the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 short, the build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has become a building design,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several different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method, especi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pit defo rmation, building settlement displacement,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tilt displacement, displacement, deflection deformation monitoring.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第六节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为保证建筑物在施工使用和运行中的安全,以及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在建筑物施工和运行期间,需要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观测,这种观测称为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有: 建筑物沉降观测 建筑物倾斜观测 建筑物裂缝观测 建筑物位移观测 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周期性地观测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主要工作有: ?水准基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1、水准基点的布设 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因此水准基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要有足够的稳定性水准基点必须设置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冰 冻地区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下0.5m。

●要具备检核条件为了保证水准基点高程的正确性,水准基点最 少应布设三个,以便相互检核。 ●要满足一定的观测精度水准基点和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 相距太远会影响观测精度,一般应在100m范围内。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 降情况的部位,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大型设备基础,柱子基础和地质条件变化处。 ●沉降观测点的数量一般沉降观测点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 距离一般为10~20m。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形式(如下图) 3、沉降观测 ??观测周期 ??观测方法 ??精度要求 ??工作要求

(1)观测周期 ● 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在建筑物主体开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 ● 在建(构)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一般每盖1~2层观测一次。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 当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 建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2)观测方法 ● 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 m 。 ● 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3)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而定。 ● 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可采用D S 3水准仪,用普通水准测量的 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n 测站数)。 ● 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则应采用D S 1精密水准仪,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4)工作要求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 ● 固定观测人员 mm 0.1n ±mm 0.2n ±

地表沉降观测办法

西石门铁矿 地表塌陷、断裂变形的观察办法(试行) 根据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相关条例和局、矿的有关规定,以及结合我矿长期的观测经验。对我矿开采范围内各大采区因采矿出现的采空塌陷区和裂隙变形情况与马河沉降变形情况和尾矿库的监测情况。我矿地测科特制定了相关检测方法及观测结果整理的办法,以顺利有效地把灾害检测工作做好。能够准确地把观测结果上报有关部门以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防发生重大的灾害事件。 一、观测要求: 1、仪器:全占仪,精度±2″,钢尺。 2、观测时间:以长期固定检测与定期巡查和汛期强化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长期固定检测一般为每月两次,雨后加测,雨季加密为每周一次;定期巡查一般为每月进行一次。 3、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要布置在能反映沉降特征且方便观测的位置,一般采用条带型和十字型观测网,布置观测点使用钢钉和混凝土埋桩的方法。 4、沉降观测的五定: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环境条件要基本一致;观测方法、路线要固定。 5、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作好原始记录,检查原始记录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计算出变化值。然后填入沉降观测表中,绘制出沉降与时间的曲线图。

6、沉降结果的上报:要定期将观测结果上报有关部门,如出现较大的变化时应及时上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出现重大灾害事件。 二、观测位置: 1、北采区:在北大坑南布置一条近东西向的观测线,10余个观测点;间距10-20;观测点采用混凝土现场浇注设桩。每年一季度末对塌陷区的面积、深度和断裂变形的范围进行观测。变形观测线一般情况下每三个月观测一次,每月巡查一次,在雨季或地表巡查发现变化变化较大时可随时加密观测次数。 2、中采区:在塌陷坑东侧布置布置一条近东西向的观测线,10余个观测点,观测方法与北采区相同。 3、南采区:南区塌陷坑已基本用废石充填完毕,没法设置观测点,但在一些地段也存在着裂隙变形和小面积的塌陷。变形观测线一般情况下每三个月观测一次,每月巡查一次,在雨季或地表巡查发现变化变化较大时可随时加密观测次数。 4、马河沉降区:在马河的沉降变形部位,位于马河河床内及马河北岸,对我矿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地危险,为指导安全渡讯和治理维护的需要,在该部位布置三条主观测线及三条辅助观测线及散点;观测点的间距为10-20米;观测点采用在混凝土面上击注钢钉和埋设混凝土桩等方法。观测时间:汛期(7~8月)每10天观测一次,汛期后的两个月(9~10)每20天一次观测一次。其他月份每30天观测一次。在马河的两岸设置径流水位标志,为有关部门提供观测的数据。 5、尾矿库的观测:沿坝体轴线方向上布置一纵一横观测线,一纵:从底部堆石坝至沙棘林带的下沿,设5个观察点。一横:在411米坝面公

高层建筑变形监测开题报告

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专业:测绘工程班级:测绘071 姓名:陶俊辉 论文题目高层建筑物变形监测的方法研究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物,从几十层到上百层的楼房。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楼房质量对所在地表的压力会使地面发生变形,直接影响楼房的受力情况。如果地表受力不均匀,就会发生楼房倾斜甚至倒塌等灾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确保这些楼房的安全使用,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精密变形观测,以确定其变形状态。 高层建筑变形监测高层建筑变形监测的直接目的之一就是对高层建筑的运营 状态进行安全监控、评价和预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层建筑变形监测手段的硬件和软件迅速发展,监测范围不断扩大,监测自动化系统、数据处理和资料分析系统、安全预报及分析评价系统也在不断的完善。工程设计采用新的可靠度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来,变形监测成为提供设计依据、优化设计和可靠度评价不可缺少的手段,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由于工程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一般情况下,直接采用变形监测原始数据对高层建筑安全稳定状态进行评估和反馈是困难的。因此,为了实现高层建筑安全运营的设计目的,一般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和变形监测不同时段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分别 选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认真做好监测数据和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对高层建筑的安全稳定状态进行评估、预测和预报,并为改进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方法和运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高层建筑变形观测简便、精度高,能直观地、及时地掌握高层建筑性态的变化,许多高层建筑在出现危险之前都常常发生较大的变形。因而,分析高层建筑变形规律、对高层建筑的变化趋势进行有效预测对高层建筑安全监控、确保高层建筑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变形监测的若干新技术

变形监测的若干新技术 秦滔 摘要:主要介绍了光纤监测技术、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及GPS 伪卫星组合定位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使用这些新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变形监测 GPS伪卫星组合定位 光纤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Abstract:Mainly introduce the fiber-opt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D-InSAR and integration of GPS and Pseudolite positioning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th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se new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Keyword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integration of GPS and Pseudolite positioning fiber-optic monitoring D-InSAR 1 引言 我国的变形监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成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尤其近20年来,许多大型工程开工建设,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飞速发展,变形监测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早期的变形监测,主要采用精密的光学测量仪器进行观测,例如精密水准测量、经纬仪、垂线及视准线等。随着电子仪器的发展,应变计、无应力计、测缝计、钢筋计、测压计、渗压计等广泛应用于变形监测中。另外,用于监测环境量的电子温度计、水位计等也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促使变形监测工作提高效率,走向自动化、智能化之路,尤其是全站仪、GPS等先进仪器出现,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数据处理技术不断优化,变形监测工作走上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自动化的道路。 近年来,变形监测工作中又出现了若干新的技术方法,这些新技术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以光纤传感器为基础的光纤监测技术、以卫星合成孔径雷达为基础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及以GPS伪卫星组合定位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2 光纤监测技术 光纤技术是一种集光学、电子学为一体的新兴技术,其核心技术是光纤传感

InSAR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InSAR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InSAR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一、概述近年来地震、火山、滑坡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针对这种灾害而发展起来的地表形变监测和测量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70年代后期,空间影像雷达在遥感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1978年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发射了第一颗用于观测地球表面的SEASAT卫星。而后发现,合成孔径雷达(SAR)可以广泛地用于研究陆地、冰川和海洋、于空间影像雷达使用微波信号(厘米至分米波段)很少受气象条件及是否有太阳照射影响,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取全球表面信息,因此非常适用于地表面监测工作。侧视成像、脉冲压缩技术及合成孔径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保证空间影像雷达获得几米到几十米精度的地面几何分辨率。

InSAR英文全称为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Aperture Radar,InSAR,中文含义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是一种使用微波探测地表目标的主动式成像传感器,InSAR传感器可以通过记载或星载的方式对地球表面成像,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商用卫星的InSAR系统已投入应用,并不断地趋于完善,使该项技术被认为是前所未有的新的空间观测技术。研究表明:其能够生成大规模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InSAR用于差分模式(D-InSAR)能以cm级甚至毫米级精度在大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上探测到地球表面位移,并已应用于地震与火山研究、冰川运动监测、地球构造运动研究、地面沉降监测等领域。Goldstein等人应用欧洲遥感卫星(或称地球资源卫星)ERS-1间隔6d的数据在没有地面控制点情况下直接测定冰川速率。Massonnet等人首先利用ERS-1资料计算出1992年美国Landers 地震的同震位移,获得的地面至卫星方

第一章 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

第一章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 第一节开采引起的岩层和地表移动 一、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和破坏 (一)岩层移动和破坏过程 在地下煤层被采出前,岩体在地应力场作用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部分煤层被采出后,在岩体内部形成一个采空区,其周围岩体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引起应力重新分布,从而使岩体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是十分复杂的物理、力学变化过程,也是岩层产生移动和破坏过程,这一过程和现象称为岩层移动(Strata Movement)。 为了便于理解,以近水平煤层开采为例,说明岩层移动和破坏过程和应力状态的变化。当地下煤层开采后,采空区直接顶板岩层在自重应力及上覆岩层重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下的移动和弯曲。当其内部应力超过岩层的应力强度时,直接顶板首先断裂、破碎,相继冒落,而老顶岩层则以梁、板的形式沿层面法向方向移动、弯曲,进而产生断裂、离层。随着工作面向前推进,受到采动影响的岩层范围不断扩大。当开采范围足够大时,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在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范围大得多的下沉盆地,如图1-1所示。 由于岩层移动和破坏的结果,使采空区周围应力重新分布,形成增压区(支承压力区)和减压区(卸载压力区)。在采空区边界煤柱及其边界上、下方的岩层内形成支承压力区,其最大压力为原岩应力场的3~4倍。由于支承压力的作用,使该区煤柱和岩层被压缩,有时被压碎,煤层被挤向采空区。如图1-2所示。由于增压的结果,使煤柱部分被压碎,支承载荷的能力减弱,于是支承压力峰值区向煤壁深处转移。在回采工作面的顶、底板岩层内形成减压区,其应力小于采前的正常压力。由于减压的结果,使下部岩层发生弹性恢复变形。上部岩体由于受下部岩体移向采空区的结果,可能在顶板岩层内形成离层,而底板岩层在采空区范围内卸压,在煤柱范围内增压,两种压力作用的结果,可能出现采空区地板向采空区隆起的现象。 (二)岩层移动和破坏的形式 在岩层移动过程中,采空区周围岩层的移动和破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弯曲 弯曲是岩层移动的主要形式。当地下煤层被开采后,从直接顶板开始岩层整体沿层面法线方向弯曲,直到地表。此时,有的岩层可能会出现断裂或大小不一的裂隙,但不产生脱落,保持层状结构。 2.垮落 垮落(又称冒落)这是岩层移动过程中最剧烈的形式,通常只发生在采空区直接顶板岩层中。当煤层采出后,采空区附近上方岩层弯曲而产生拉伸变形。当拉伸变形超过岩层的允许抗拉强度时,岩层破碎成大小不一的岩块,无规律地充填在采空区,此时,岩体体积增大,岩层不再保持其原有的层状结构。 3.煤的挤出 采空区边界煤层在上覆岩层强大的压力作用下,部分煤体被压碎挤向采空区,这种现象称为煤的挤出(又称片帮)。由于增压区的存在,煤层顶底板岩层

变形监测毕业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建筑越来越呈现向多层、高层和超高层发展的趋势。而多层及高层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定的水平或者垂直位移,严重者甚至会危及建筑的安全,造成国家和人民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与预报是建筑施工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测绘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变形监测是一种监测变形体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实时获取变形体的动态位移信息来预警变形体的安危状况。在测量工作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变形监测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针对多层及高层建筑物,研究探讨建筑工程变形监测常用技术方法以及如何在保证建筑工程自身稳定的同时,有效控制建筑的变形以保证工程及周围环境安全的技术和方法。总之,建筑变形监测己经成为建筑设计、监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分析比较几种不同变形观测的方法,特别是建筑基坑变形、建筑沉降位移、水平位移、倾斜位移、沉降位移、挠度的变形监测。 关键词:建筑物、变形监测、建筑基坑变形、水平位移、倾斜位移、沉降位移、挠度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ity development, building more and more presents to multi-layer, high-rise and super high-ris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multi-storey and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will have certa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even endanger the safety of buildings, caused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to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Therefor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of build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is also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field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onitoring the deformation body safety, it gets the deformation body through real-time dynamic displac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warning of deformable body. In the practice of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of work activities, deformation monitor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multi-storey and high-rise building, research building engineer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me thods and how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construction to ensure that the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 short, the build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has become a building design,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several different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method, especi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pit deformation, building settlement displacement,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tilt displacement, displacement, deflection deformation monitoring. Keywords: building, build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deformation of foundation pit,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tilt displacement, dis placement, defle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