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茶文化论文
日本茶道毕业论文欣赏

日本茶道毕业论文欣赏日本茶道中的文化简析摘要: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却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
它有自身的形成、发展及独特内涵。
日本茶道必须按照一整套规定程序来进行,它不仅是社交手段,主要是通过茶会和茶礼来达到陶冶品性、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目的。
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入手,通过对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布置等方面的分析,来简单探讨日本茶道中所体现的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以及其蕴含的禅宗精神。
关键词:日本茶道审美意识茶具茶室和敬清寂1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日本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汲取、融合,形成了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
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
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仅局限在皇室周围。
自镰仓时代开始,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到了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
“茶道”这个概念,最早则是由15世纪的和尚村田珠光所创立。
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由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
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
千利休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限度,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
同时,千利休强调体味“本心”,并主张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2日本茶道中的审美意识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将茶道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茶道技巧、茶事礼法、茶“道”。
日本人传统的审美意识即体现在这三者之中。
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插花与饰物、如何调制、如何点茶、如何敬茶饮茶等;茶事礼法即主客之间互敬之礼。
日本茶道历史.[文档推荐]
![日本茶道历史.[文档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e3623ff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4.png)
日本茶道历史遣唐使带回饮茶文化(奈良时代)日本古时不产茶,所以也就没有饮茶习惯。
从公元七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朝廷陆续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前往唐朝交流,直到菅原道长建议废止这个制度,总计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
中国佛教、禅学与饮茶文化与各种文物皆在此期间陆陆续续传入日本。
最早是由谁携茶种回日本种植的,至今有许多种说法。
但早在奈良时代(729年),就有“行茶”仪式的记载,据此可知,日本至少早在奈良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存在了。
茶种的移植(平安时代)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之一,则是在平安时代(788年),由遣唐留学僧最澄带回了茶种并种植在京都比睿山延历寺的北侧,这就是日后号称最古老茶园的日吉茶园。
到了嵯峨天皇时,留学僧回国时带回了在中国禅寺所习得的饮茶方法和茶礼,并编入《进献表》呈给天皇。
而茶受日本朝廷的重视则是《进献表》上呈后的来年,当时的嵯峨天皇在出游时经过崇福寺,为了表达对天皇的诚意招待,由曾旅居中国多年的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茶。
当时流行饮用的茶称为“团茶”,是将干燥的茶球锯成粉末冲人热水后,以盐来调味的茶汤。
嵯峨天皇对这一味茶饮可以说是十分中意,回宫后便诏命全国广植茶树,更指示每年进献茶于宫中。
从此在朝廷的支持下,人们在都城设立了公营的茶园,甚至“造茶所”的出现。
顺便一提,当时茶的单位不称作“一碗”或“一杯”,而是像是中药汤药一样。
称作“一服”。
因为在当时茶被认为是具有药效的饮品,关于其神奇的疗效,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
当时第六十二代的村上天皇有一天身体莫名地不舒服起来,京都六波罗蜜寺的开山祖空也上人为求上位者玉体痊愈,便在六波罗蜜寺的观音本尊前奉茶并虔诚祝祷,然后将奉给神明的茶水呈给村上天皇。
不知道是虔诚的祷告起了功效还是茶饮发挥了效果,村上天皇迅速痊愈了,这一味天皇的茶,便是京都六罗蜜寺的“皇服茶”。
后来京都发生一场严重的瘟疫,空也上人为了让京都居民能够快快痊愈,便将这一服“皇服茶”提供给都内居民,安然地击退了这一场疫病。
关于茶文化的论文(5篇范文)

关于茶文化的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茶文化的论文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茶文化摘要:茶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内涵丰富。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推广茶文化,利用茶文化的功能作用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对丰富素质教育内容和弘扬茶文化本身都有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素质;教育;学生茶,是中国的国粹之一。
中国的茶业,最早发源于巴蜀地区,其后向南部和东南部蔓延发展,最后发展至全国。
到了唐代,又传到了日本以及朝鲜等东亚国家;在16世纪,传至西方国家。
中国对茶的发现以及发展,最终形成了茶文化。
茶文化作为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涉及社会、伦理、政治、文学、美学、音乐、绘画、书法、民俗、哲学、礼仪、历史等诸多方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增加学生的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一,野生药用阶段;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引用阶段;三,大量发展阶段;四,衰落阶段;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
对于当今社会,茶文化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的体现,学习我国的茶文化,对于当今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场所,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主阵地.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茶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融合了儒、释、道各家思想,是东方哲学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范文(2)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范文(2)日本文化毕业论文范文篇3浅谈茶道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1.日本茶道的历史1.1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尝百草”的神农氏偶然间发现了茶具有解毒功能,从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药物。
780年陆羽的《茶经》问世,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遣唐僧侣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为主体的“弘仁茶风”。
据史料记载,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种在日吉神社,这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日本后记》弘仁6年(815年)记载了僧侣永忠为嵯峨天皇煎茶献茶。
不过此时日本的饮茶法还只是效仿唐代的饼茶煮饮法。
镰仓时代,曾来南宋学习临济宗的僧侣荣西仿照《茶经》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
书中主要讲述了茶的药用功效,并把当时宋朝的末茶饮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饮法传入日本。
中国的寺院饮茶茶礼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礼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
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中期,从中国宋朝传入的游戏性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
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诞生了以鉴赏唐物为主要目的的饮茶活动——书院茶道。
被称为茶道开山祖师的村田珠光将禅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开创了朴素自然的草庵茶风。
珠光通过禅与茶道的结合,把饮茶由一种饮食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
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与茶道相结合,补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进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规范化。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继承了珠光、绍鸥的茶道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
千利休精减了点茶的程序,不使用端庄华丽的中国茶碗,而使用厚重朴素的高丽茶碗和日本乐窑茶碗。
他还特别规定了茶花、怀石料理的法则及作为茶人的资格,创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1.2日本茶道的现状1592年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约形成20多个流派。
日本古代中国茶道

日本古代中国茶道茶道是一门古老而充满哲学意味的艺术,源自中国,被日本人引入并发扬光大。
在日本古代,茶道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同时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以日本古代中国茶道为主题,探讨其起源、发展和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一、茶道的起源和传入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的茶饮方式是将茶叶煮熟后直接饮用。
茶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北宋时期,当时的茶道注重茶的品质、冲泡方法以及茶的制作过程。
这种茶道的精神和哲学观念随着唐代僧侣的传播而逐渐延伸到日本。
茶道在日本的传入主要归功于由僧侣最为活跃的传播者—栖圣宗高(日本僧侣)。
在9世纪末,栖圣宗高寻访中国,学习茶道与禅宗,并带回了许多茶叶和茶道的相关知识。
他通过将这种新的文化传授给其他僧侣和贵族,使茶道渐渐在日本落地生根。
二、茶道的发展和茶席在日本的平安时代,茶道逐渐成为贵族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特定社交圈的标志。
在这个时期,茶道强调的是独特的礼仪和审美观念,将茶的品味与制茶的过程以及茶器的品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同时,茶席作为茶道的重要场所,也开始崭露头角。
茶席通常设置在小型茶室中,步骤繁琐且需要精心准备,包括顾客入座、点茶、品尝和赏析。
在茶席上,人们通过参与茶的冲泡和品味的过程来体验一种宁静、舒适和与自然融合的感觉。
三、茶道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了平和、谦逊和与自然的和谐,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茶道的哲学观念进一步加强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尊敬。
在茶道中,茶具从选材到制作都非常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茶道的执茶和拜茶仪式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和尊重。
其次,茶道对建筑、园林以及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营造恰当的茶道环境,人们精心设计和打造茶室,以及与之相互协调的庭院。
同时,茶道对绘画、陶瓷和刀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最后,茶道对日本人的修身养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日本茶文化分析

论日本茶文化摘要:日本茶道源自中国。
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历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高度,它是禅宗日本化以后孕育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对日本人的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是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在日本,茶道组织遍布全国,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本文旨在对日本茶文化进行介绍,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日本茶道。
关键词:日本茶道历史发展程式道具精神流派一、引言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茶汤”。
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
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现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
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茶道十分繁琐,现代茶道由千利休删繁就简而成,现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点心及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
除饮食外,茶道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的布置,品鉴茶室的书画布置,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点。
二、历史发展茶在唐代由中国传入日本,主要通过日本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带去。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最澄和尚(又称传法大师)赴天台山国清寺留学返回时,从中国带回茶籽,栽于近江(今日本滋贺县境内)的台麓山地区。
最澄是日本植茶技术的开拓人,从此揭开了日本植茶的历史序幕。
与最澄同期来华的空海和尚(又称弘法大师)从中国带回了制茶的石臼和制茶技术。
论日本茶文化分析

论日本茶文化分析论日本茶文化摘要:日本茶道源自中国。
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历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高度,它是禅宗日本化以后孕育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对日本人的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是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在日本,茶道组织遍布全国,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本文旨在对日本茶文化进行介绍,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日本茶道。
关键词:日本茶道历史发展程式道具精神流派一、引言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茶汤”。
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
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现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
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茶道十分繁琐,现代茶道由千利休删繁就简而成,现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点心及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
除饮食外,茶道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的布置,品鉴茶室的书画布置,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点。
二、历史发展茶在唐代由中国传入日本,主要通过日本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带去。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最澄和尚(又称传法大师)赴天台山国清寺留学返回时,从中国带回茶籽,栽于近江(今日本滋贺县境内)的台麓山地区。
最澄是日本植茶技术的开拓人,从此揭开了日本植茶的历史序幕。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唐代开始,中国茶文化开始向日本传播,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作用,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1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看中日茶文化交流[摘要]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就是一种摄取融合外来文化并不断学习发展的混合文化,日本在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本文试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着手,来阐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日;茶文化;交流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的惊人成绩让世人刮目相看,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与其自身文化特色有很大关系。
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它吸收融合并不断学习发展外来文化的过程。
“岛国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提供了与外界交往的自主性。
”日本在很早就开始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一点,贾华在《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总结道:“(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近邻中国,也与它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日本在对外交流中体现出的这些特征多有表现,本文试图以茶文化为例,说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这些特征: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日本的文化发展特色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四面环海,面积狭窄的冲积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部短而急的河流纵横交错,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封闭。
拥有险山、急流、汹涌大海这样的天然屏障,不仅使日本免于外族入侵,还使得文化不发达的日本在选择外来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接受外来文化原则前,日本只取前者,并将它实践为“只取其精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的茶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至今已有约五百
年的历史,在其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表千家,里千家
等众多门派,如今,对茶道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追本溯源,日本
奈良、平安时期从中国引进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是日本茶
道创立的根基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拟通过本文论述,更加明确
这一时期茶文化在整个茶道史上所起的承上启下作用。
【关键词】奈良时代;平安时代;茶文化
1.早期茶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佛教僧侣
日本早期茶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为僧侣。如高僧最澄(公元
767-822年)于804年入唐后即在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高明寺等
寺院求学天台宗,还曾到越州(绍兴)的龙兴寺,上虞的峰山道场
求学密宗。回日后,在比叡山创立了“台密合一”的日本天台宗,
成为日本天台宗的祖师。天台山之茶始自远古,名传千里。至今,
天台山华顶寺归玄洞前有“葛玄茶圃”,几株“茶祖”依然生机勃
发。在这海拔千米之上,翠柏耸立之中,茶园清风甘香,绿泉蒸雾,
仙山灵气,令人忘归。据载最澄于公元805年将天台山的茶籽带回
日本,种于日吉社的旁边,后称“日本最古的茶园”。至今在日本
京都比叡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周围是一些灌木状茶
树。同时他还在比叡山修建延历寺,创建日本天台宗。至今,每逢
6月4日最澄忌日,延历寺都要举行献茶仪式,采山上新茶祭祀最
澄,纪念其引进茶种。
2.茶文化引进初期的特点——王公贵族的高雅文化
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引进中国的茶文化,并开始了本
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
流行,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同时也开始种茶制茶。《日
本后纪》中记载:“自永忠献茶后,嵯峨天皇令人在畿内、近江、
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①。《拾芥抄》进一步
说明:“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也设有
官营茶园,种植茶树以供宫廷之用”②。这时饮茶风气只是在上层
社会和佛徒之间传播,没有普及到一般人民。日本虽然9世纪初形
成“弘仁茶风”,但之后一度衰弱。
3.茶文化在奈良、平安时代一度低弥
饮茶的风气和茶籽唐代虽已从中国传入,可是在以后相当长的
时间里,日本史籍、文献中却见不到有关茶事的记载。其原因是:
首先,从中国方面来看,国力衰退,动乱不断,那时统治阶级、
贵族官僚加强对土地的掠夺,广大农民纷纷破产,加上苛捐杂税,
迫使农民纷纷起义。公元874年,以王仙芝为首的农民起义爆发后,
唐朝统治者更加狼狈不堪。公元880年,起义军进入大唐帝国的首
都长安,在长安组织了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政府,虽然后来起
义军被镇压,但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接近灭亡。唐朝动乱,此
消息传到日本,日本便停派谴唐使。
其次,日本方面,停派谴唐使是断绝中日官方交往的主要原因。
9世纪末年,日本国内情况也趋于恶化,庄园林立,班田制已经完
全被破坏。地方上,奴隶主们搜刮过甚和连年欠收,人们由消极逃
亡发展到武装起义和反抗。此时,日本财力已无法支持谴唐使的派
遣。虽然唐日双方仍有使节来往,但并不意味着关系友好,只是各
怀疑惧,互相摸底,使臣觉察到大唐内疑节度,外嫌吐蕃,京师骚
动,无暂休息,日本便失去与唐交好的热情。公元894年(宇多天
皇宽平6年),在菅原道真的提议下,日本决定停派谴唐使。于是,
唐日官方往来中断,此后茶的交流也少了。此外还由于气候等其它
原因,茶当时移到日本后种植情况不理想,加上弘仁茶风不过是对
中国的模仿,并没有扎根于日本文化及民众的土壤,所以到了平安
末期,茶文化一度低迷,但民间交往很频繁。
4.茶文化从贵族的高雅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
起初日本与中国的交流手段是派遣唐使。这是一种官方贸易,
茶文化传播者多为高层人士,引进路子窄,未涉及平民。但是后来
随着两国民间交流增加,饮茶文化日益大众化。
首先,入宋以后,日本和中国的国力减弱,双方之间由于经济
原因没有什么官方正式往来。但是,日中交往并没有因此中断,到
平安末期民间贸易渐兴。
其次,饮茶之风当时在中国更加普及,这和大量栽植茶树密切
相关。宋代统一后,就用修复水利,提倡开垦和限制土地集中等方
式来解放生产力,恢复农村经济。当时中国各地除了西北地区,因
气候关系无法栽植外,其它地方都有栽植,茶叶在那时已不再是什
么珍贵物品了。而且因为获利优厚,所以栽种多,贩运也多。宋朝
政府更立法专卖,与民争利,并用行政力量,取缔私贩。随着植茶
的众伙,茶叶价格的下降,当时不但江南、长江流域饮茶成风,即
北地也到了“比随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汪向荣
1986:217)的地步。饮茶的风气在中国这样盛行,当然会因交通
往来而传到周围各国。
随着茶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往来的频繁,使
得日本的茶文化也逐渐向平民迈进。■
【参考文献】
[1]陈振.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陈晖,吕国利.中华茶文化寻踪[m].北京:中国城市出
版社,2000.
[3](唐)陆羽,(清)陆延灿著.民俗文化编写组编译.茶
经[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4]舒惠国.当代茶艺[m].南昌:百花州文艺出版社,2000.
[5]汪向荣.古代中日关系史话[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6.
[6]王贞平.中日文化与交流[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95.
[7]杨正光.中日关系简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