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教案

修改后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科学》在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二课时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搅拌、物质的大小、水的冷热是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之一。

2、经历设计、验证实验的活动过程,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3、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验证实验

教学准备:CAI课件,杯子、筷子、糖、铁锤、热水等。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图片,渗透科学的思想。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教师喝糖水

2、教师设问:加了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糖还没有溶解)

4、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

5、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

教师出示课件:搅拌、(热水)、切碎、

6、你们说的这几种方法真的能加快溶解吗?

7、这么有信心,好,那请你们说说用什么来证明给我看。

(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怎样加快溶解)(板书课题)

二、设计实验方案,集体交流。

今天的实验,老师有个要求:我们要学会向科学家一样的研究。首先做实验之前,我们必须要先想清楚,今天的实验我们需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以什么为假设?1、(如果我们假设搅拌)能够加快溶解。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做这个实验呢?做实验又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呢?学生口述实验方法,选择材料试操作,提出实验类型“对比实验”,提倡公平原则(课件)。

在比较的时候有许多条件是相同的,相同条件是什么?谁来说互相补充:杯子、水温、水量、糖、同时)这些条件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为什么要用两个杯子呢?

相比之下才会更溶易看出哪杯水的糖块溶解得快。(因为是一个对比的实验)

这样对比进行实验。才能得出快慢。

4、出示:实验报告单

研究问题:加快()溶解的研究。实验器材及数量:对比条件:一杯(),另一杯()。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能加快)溶解。师生共同填写除实验现象及结果以外的各项。

三、学生填写报告单

1,教师巡视,有重点指导个别小组。

四、学生实验

1、

1、分工合作,材料员领

1号实验材料并检查材料。

(出示课件提醒)

1)先倒水再同时放实验物质

2)两个杯中放的水应该一样多,不能太满。

3)压碎物质里要尽量粉碎均匀

4)开水会烫手,请注意安全噢。

5)实验时不要将水弄到杯外,这样会影响你们的实验结果的。

6)注意观察,记录下你们看到的情况。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员填写实验报告。

2、反馈(搅拌能加快溶解)小组汇报,展示报告单

表扬实验态度认真的小组和个人,注意实验室卫生,不乱泼废水。

五、学生实验

2 、那么热水和压碎,

这两种是不是也能加快溶解,其它的物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你们想不想用实验再来验证一下。“请你们挑选其中一种实验,说说你选择了哪种实验?想怎么做这个实验?”

填写实验报告单

2,(除实验现象及结果)再进行实验。再次提醒。材料员领2号实验材料。

六、实验报告会——实验汇报。

让学生有条理地汇报。

我们小组选择的是()能加快()的溶解。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现象,证明()能加快()的溶解。

请几个小组交流。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发现怎样对比才加快溶解)

三种方法全用上了。看来,方法越多,溶解的速度就越快。

七、总结:通过搅拌、加热、弄碎等办法能加快糖或其它可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八、游戏延伸:

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

老师就给每人奖一颗糖。

(师出示水果糖后)

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还有很多办法等着你们这些小科学家课后去研究,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教后反思:

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这一课时,我由复习和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导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把思考与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思想。新课标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

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实验。在学生知道了“搅拌”、“用热水”能加快溶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发现用“把物体研成粉末”也可以加快溶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行探究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理解了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育启发学生善于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把搅拌、用热水、研成粉末三种方法一起使用,可以使物体最快地溶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达到新课标重视的“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合作学习自行探索自然规律,获取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溶解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溶解》 (2008-09-07 14:20:45) 转载 标签: 教育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第二单元溶解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

小学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总结

第二单元《溶解》知识整理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食盐、糖、小苏打、肥皂、胶水、洗发水、洗手液、酒精、醋、酱油、味精、高锰酸钾等。 3、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食用油、沙子、石头、铁钉、橡皮、塑料等。 4、分离方法:食盐、糖等一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后,能用蒸发的方法使其析出结晶与水分离。面粉、沙子等一些不能溶于水的固体物质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5、【过滤装置图】 6、过滤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边缘;②导入漏斗的液体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引流);②玻璃棒一头斜靠着三层滤纸的那一边;③漏斗颈的底端紧靠烧杯内壁。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7、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这种物质就是高锰酸钾。 8、高锰酸钾颗粒是黑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人们常用高锰酸钾来消毒和防腐。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勺来取。 9、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 能否看见颗粒能能不能不能 分布是否均匀否否是是 是否有沉淀出现是是否否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能能不能不能 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没有溶解没有溶解溶解溶解 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四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参考教案 教科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钥匙、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科学教案小学教科版(上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常见植物的基础上,对植物的各部分进行细致的研究。再加上学生对植物比较熟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进行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本单元在整套教科书的总体编排上还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单元,能为后续研究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繁殖等问题打下探究技能与知识的铺垫。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紧密联系。《植物的身体》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后面几课通过细致观察、对比实验等方法对植物各个器官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本单元从整体上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部分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 第1课:观察辣椒植株 教学准备: 课件、辣椒的挂图、辣椒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 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问:我这有一些辣椒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 (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辣椒,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四年级科学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 任登玲 一、教材分析: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溶解”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已经了解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这一课是让学生观察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溶解的过程。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进行比较。它们溶解后胶水和洗发液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 本课选用了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2、认识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能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难点: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五、教学准备: 容器架、盛水试管、滴管、玻璃杯、小匙、筷子、胶水、洗发液、醋、碘酒、酱油、食用油、课件、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炎热的夏天你们最喜欢喝什么?(饮料)老师现在就来制作一杯饮料。老师出示果珍,把果珍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果珍会怎样? 提问:果珍在水里怎么了?(溶解了)回亿固体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这些固体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水里,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 2、引出课题。那么,液体是否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 3、学生讨论回忆已有经验。(食盐、糖等) 二、观察和描述胶水和洗发液的溶解过程 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 1、出示胶水和洗发液,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现象。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小组讨论,猜测结果。 3、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看看胶水和洗发液是怎么在水中溶解的吧!老师做演示实验。 (1)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倒入盛水的玻璃杯。

四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优质教案 教科版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部分的第二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准备 【准备材料】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一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细沙。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六、教法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其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猜一猜:三杯不同物质与水的混合物分别是什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一杯面粉和水的混合物、一杯食盐溶液)?让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是否有沉淀,能否看见颗粒……)。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你怎么猜出是食盐的呢?它溶解了吗?它是怎样溶解的呢?”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讲解、观察高锰酸钾。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1 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科学教案 课题: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 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 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四个方1.面今对天今的天天的气天怎气样进呢行?观我察们,一起然到后外用面一从些云词、或降句水子、将温观度察、到风的现 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气进行(观出察示,观察然要后用 求:一些请从词云或、句降子水将、观温察度到、的风天四气个现象方面记录对今在科天的学天记 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 教师巡视 时间控制 在 10 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 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 回答可提 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 说一点, 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 法呢?打开书本第 45 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 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 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 呢?一 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 一个月时间里请大 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 这样我 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题: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们生活10的.关请系你作学一着张书“本网上状的图方法, 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第二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 第三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的听力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溶解

第二单元溶解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 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 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 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 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 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 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四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备课 一、教材分析: 1.本册教科书遵循《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基础的、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较三年级的要求有所提高。打破“知识切块”式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植物的身体》《动物王国》《材料与生活》《我们的家园–地球》《水循环》《研究与实践》等6个单元,共23个课题。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2、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本册教科书共23课,其中第22、23课是活动课。从知识内容分为五部分 (1)、植物身体:从学生对植物的已有认识经验入手,带领学生遵循“整体感知---个体研究——综合整理”的认知程序,认识植物的器官及作用,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包括1、2、3、课) (2)动物王国:单元按照个体--—类群的思路编排,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昆虫、鸟类、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4、5、6、7课) (3)材料与生活:从木头陶瓷金属玻璃和塑料等常见的材料入手,探究材料的性能,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两面性。(包括8、9、10、11、12课) (4)我们的家园——地球: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有什么遗迹地球上各种物质存在形式以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艰辛,学会使用测力计。(包括13、14、15、16课) (5)水循环:指导学生认识水的三种存在方式及其三种形态的相互转变。(包括17、18、19、20、21课) (6)探究与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积极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部分我们的地球家园 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 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 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五、拓展大家可以走出去看一看,观察一下我们的树林、田野、绿地、山坡上,看看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里还能找到什么? 陆地:山川动植物人类地球【板书】: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水: (海洋河流)空气阳光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校:___________ 授课班级:___________ 授课人:___________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各单元内容在科学整体框架中的位置为: 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4.我们的身体》 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2.溶解》 物质科学——光、热、电、磁——《3.声音》 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1.天气》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二、教学目标

最新完整版 教科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2020秋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5.声音的强与弱 6.声音的高与低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8.制作我的小乐器 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2.呼吸与健康生活 3.测量肺活量 4.一天的食物 5.食物中的营养 6.营养要均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运动和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 2.用气球驱动小车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4.弹簧测力计 5.运动与摩擦力 6.运动的小车 7.设计制作小车(一) 8.设计制作小车(二)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 听听声音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 1.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引导学生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描述声音。 3.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声音可以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4.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重点 会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难点 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 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声音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

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 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听到的声音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咳嗽声人的喉咙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 雷声云层的碰撞产生响(强),低,比较刺耳 溪水声溪水撞击物体比下雨声响,悦耳 马蹄声马蹄撞击地面比较沉闷(低),有节奏 敲门声手指撞击门比较响(比较刺耳) 笛子声嘴巴吹,手指按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三、探索 活动一: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溶解复习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 1.加快溶解的主要方法有( )()()三种。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和( )三部分,( )的温度最高。3.食盐能够( )在水中,也能从水中( )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蒸发,最后析出盐的()。4.水除了能溶解()和()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等气体。5.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 6.水里的动物和植物呼吸的是溶解在水里的()。 7.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中的肥皂溶解的快。 8.()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9.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的过程。 10.()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1.()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物质,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可乐”里面含有大量的()。 A.氧气B.氯气C.二氧化碳 2.不能够在水中溶解的物质是()。 A、味精 B、砂糖 C、淀粉 3.高锰酸钾()。

A、能够溶解在水里 B、不能够溶解在水里 C、只能溶解在热水里4.酒精灯熄火应该() A、用嘴吹灭火 B、用灯帽盖火c、用扇子扇灭5.用()的方法可以使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A.蒸发B.过滤C.沉淀 6.下列哪种方法在嘴里溶解方糖最快?() A.含在嘴里不动B.用舌翻动搅拌C.把糖块咬碎D.咬碎并搅拌7.一小匙食盐溶解在一杯水中,杯里的物质叫做()。 A、液体 B、液体混合物 C、溶液 8.下面哪一种物体不会溶解于水()。 A.巧克力B.食用油C.奶糖 9.能够在水中溶解的物质是()。 A、食盐 B、细沙 C、面粉 10.在水里滴几滴油,油会()。 A.浮在水面,不能在水中溶解B.沉在水底,不能在水中溶解 C.在水中溶解了 11.水中的动物和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进行呼吸的。 A.氧气B.二氧化碳C.水蒸气 三、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一杯水不可以无限制的溶解盐,到一定程度,盐就不溶解了。……()2.可以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