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嵌入式实验报告

北邮嵌入式实验报告
北邮嵌入式实验报告

嵌入式系统开发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班内序号:

学号:

日期:

目录

一、实验目的 (1)

二、实验设备 (1)

三、基础实验(实验一~实验七) (1)

1.实验五 (2)

2.实验六 (2)

3.实验七 (2)

四、驱动程序 (3)

1.设备驱动程序的概念 (3)

2.驱动程序结构 (3)

3.设备注册和初始化 (4)

4.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过程 (6)

五、基本接口实验 (6)

1.实验十二简单设备驱动程序 (6)

2.实验十三CPU GPIO驱动程序设计 (7)

3.实验十四中断实验 (8)

4.实验十五数码管显示实验 (9)

5.实验十六LED点阵驱动程序设计 (11)

6.实验十七AD驱动实验 (12)

7.实验十八DA驱动实验 (13)

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5)

七、实验总结及心得 (15)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熟悉Linux环境,并掌握一些基本接口驱动的写法和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实验程序。学习LINUX开发环境的搭建,通讯配置等。并熟练掌握LINUX驱动程序的编写及开发流程。对嵌入式系统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实验设备

1.一套PXA270EP嵌入式实验箱

2.安装Redhat9的宿主PC机,并且配置好ARM Linux的开发环境

三、基础实验(实验一~实验七)

实验一到六为基础实验,主要是为了在熟悉实验操作平台的同时为后续实验搭建好软、硬件环境,配置好相关的协议、服务。

其中实验一是各个硬件的互联,搭建好了实验的硬件环境。实验二是在宿主PC端安装虚拟机,提供了实验需要的Linux操作系统。实验三是宿主PC端开发环境的安装与配置。

实验四是配置宿主PC机端的超级终端,使PC机与PXA270目标板之间可以通过串口通讯。在每次重启宿主PC机时,都需要重新将超级终端挂载到虚拟机上,挂载之前须通过ifconfig命令查看该机的IP地址,若其已经复位,须用命令:ifconfig eth0 192.168.0.100 up重置宿主PC机的IP地址。挂载虚拟机的代码为:root

ifconfig eth0 192.168.0.50 up

mount –o nolock 192.168.0.100:/ /mnt

实验五是配置宿主PC机的TFTP服务。TFTP是简单文件传输协议。每次重启宿主PC机时,都要重启该服务,重启命令为:

service xinetd restart。

实验六是配置宿主PC机端NFS服务。NFS是指网络文件系统,它实现了文件在不同的系统间使用。当使用者想用远端档案时,只需调用“mount”就可以远端系统挂接在自己的档案系统之下。每次重启宿主PC机时,也都要重启该服务,重启命令为:

service nfs restart

service nfs restart

1.实验五

实验五为宿主PC机配置了TFTP服务。TFTP(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简单文件传输协议,由于特定开发环境的制约,这一服务是必须的。在配置完成后,每次重启宿主PC机时,都须先输入命令:service xinetd restart,以启动TFTP服务。

2.实验六

实验六为宿主PC机配置了NFS服务。NFS(Network File System)指网络文件系统,它实现了文件在不同的系统间使用。当我们想用远端档案时,只需调用“mount”就可以远端系统挂接在自己的档案系统之下。每次重启宿主PC机时,都须先输入命令:service nfs restart,以启动nfs服务。

3.实验七

实验七通过用c语言编写的简单程序HelloWorld,测试前面几个实验是否成功配置好环境,从超级终端可以看到HelloWorld程序的运行结果。

四、驱动程序

1.设备驱动程序的概念

设备驱动程序实际是处理和操作硬件控制器的软件,从本质上讲,是内核中具有最高特权级的、驻留内存的、可共享的底层硬件处理例程。驱动程序是内核的一部分,是操作系统内核与硬件设备的直接接口,驱动程序屏蔽了硬件的细节,完成以下功能:

对设备初始化和释放;

对设备进行管理,包括实时参数设置,以及提供对设备的操作接口;

读取应用程序传送给设备文件的数据或者回送应用程序请求的数据;

检测和处理设备出现的错误。

Linux操作系统将所有的设备全部看成文件,并通过文件的操作界面进行操作。对用户程序而言,设备驱动程序隐藏了设备的具体细节,对各种不同设备提供了一致的接口,一般来说,是把设备映射为一个特殊的设备文件,用户程序可以像对其他文件一样对此设备文件进行操作。这意味着:

由于每一个设备至少由文件系统的一个文件代表,因而都有一个“文件名”。

应用程序通常可以通过系统调用open()打开设备文件,建立起与目标设备的连接。

打开了代表着目标设备的文件,即建立起与设备的连接后,可以通过read()、write()、ioctl()等常规的文件操作对目标设备进行操作。

设备文件的属性由三部分信息组成:第一部分是文件的类型,第二部分是一个主设备号,第三部分是一个次设备号。其中类型和主设备号结合在一起惟一地确定了设备文件驱动程序及其界面,而次设备号则说明目标设备是同类设备中的第几个。

由于Linux 中将设备当做文件处理,所以对设备进行操作的调用格式与对文件的操作类似,主要包括open()、read()、write()、ioctl()、close()等。应用程序发出系统调用命令后,会从用户态转到核心态,通过内核将open()这样的系统调用转换成对物理设备的操作。

2.驱动程序结构

一个设备驱动程序模块的基本框架

在系统内部,I/O设备的存取通过一组固定的入口点来进行,入口点也可以理解为设备的句柄,就是对设备进行操作的基本函数。字符型设备驱动程序提供如下几个入口点:

open入口点。打开设备准备I/O操作。对字符设备文件进行打开操作,都会调用设备的open入口点。open子程序必须对将要进行的I/O操作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清除缓冲区等。如果设备是独占的,即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程序访问此设备,则open子程序必须设置一些标志以表示设备处于忙状态。

close入口点。关闭一个设备。当最后一次使用设备完成后,调用close子程序。独占设备必须标记设备方可再次使用。

read入口点。从设备上读数据。对于有缓冲区的I/O操作,一般是从缓冲区里读数据。对字符设备文件进行读操作将调用read子程序。

write入口点。往设备上写数据。对于有缓冲区的I/O操作,一般是把数据写入缓冲区里。对字符设备文件进行写操作将调用write子程序。

ioctl入口点。执行读、写之外的操作。

select入口点。检查设备,看数据是否可读或设备是否可用于写数据。select 系统调用在检查与设备文件相关的文件描述符时使用select入口点。

3.设备注册和初始化

设备的驱动程序在加载的时候首先需要调用入口函数init_module(),该函数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向内核注册该设备,对于字符设备调用register_chrdev()完成注册。register_chrdev 的定义为:int register_chrdev(unsigned int major, const char *name, struct file_ operations *fops);

其中,major是为设备驱动程序向系统申请的主设备号,如果为0,则系统为此驱动程序动态分配一个主设备号。name是设备名,fops是对各个调用的入口点说明。此函数返回0时表示成功;返回-EINVAL,表示申请的主设备号非法,主要原因是主设备号大于系统所允许的最大设备号;返回-EBUSY,表示所申请的主设备号正在被其他设备程序使用。如果动态分配主设备号成功,此函数将返回所分配

的主设备号。如果register_chrdev()操作成功,设备名就会出现在/proc/dvices文件中。

Linux在/dev目录中为每个设备建立一个文件,用ls –l命令列出函数返回值,若小于0,则表示注册失败;返回0或者大于0的值表示注册成功。注册以后,Linux 将设备名与主、次设备号联系起来。当有对此设备名的访问时,Linux通过请求访问的设备名得到主、次设备号,然后把此访问分发到对应的设备驱动,设备驱动再根据次设备号调用不同的函数。

当设备驱动模块从Linux内核中卸载,对应的主设备号必须被释放。字符设备在cleanup_ module()函数中调用unregister_chrdev()来完成设备的注销。unregister_chrdev()的定义为:int unregister_chrdev(unsigned int major, const char *name);

包括设备注册在内,设备驱动的初始化函数主要完成的功能是有以下5项。

(1)对驱动程序管理的硬件进行必要的初始化。

对硬件寄存器进行设置。比如,设置中断掩码,设置串口的工作方式、并口的数据方向等。

(2)初始化设备驱动相关的参数。

一般说来,每个设备都要定义一个设备变量,用以保存设备相关的参数。在这一步骤里对设备变量中的项进行初始化。

(3)在内核注册设备。

调用register_chrdev()函数来注册设备。

(4)注册中断。

如果设备需要IRQ支持,则要使用request_irq()函数注册中断。

(5)其他初始化工作。

初始化部分一般还负责给设备驱动程序申请包括内存、时钟、I/O端口等在内的系统资源,这些资源也可以在open子程序或者其他地方申请。这些资源不用时,应该释放,以利于资源的共享。

若驱动程序是内核的一部分,初始化函数则要按如下方式声明:

int __init chr_driver_init(void);

其中__init是必不可少的,在系统启动时会由内核调用chr_driver_init,完成驱动程序的初始化。

当驱动程序是以模块的形式编写时,则要按照如下方式声明:

int init_module(void)

当运行后面介绍的insmod命令插入模块时,会调用init_module函数完成初始化工作。

4.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过程

由于嵌入式设备由于硬件种类非常丰富,在默认的内核发布版中不一定包括所有驱动程序。所以进行嵌入式Linux系统的开发,很大的工作量是为各种设备编写驱动程序。除非系统不使用操作系统,程序直接操纵硬件。嵌入式Linux系统驱动程序开发与普通Linux开发没有区别。可以在硬件生产厂家或者Internet上寻找驱动程序,也可以根据相近的硬件驱动程序来改写,这样可以加快开发速度。实现一个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的大致流程如下。

(1)查看原理图,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一般嵌入式处理器的生产商提供参考电路,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2)定义设备号。设备由一个主设备号和一个次设备号来标识。主设备号惟一标识了设备类型,即设备驱动程序类型,它是块设备表或字符设备表中设备表项的索引。次设备号仅由设备驱动程序解释,区分被一个设备驱动控制下的某个独立的设备。

(3)实现初始化函数。在驱动程序中实现驱动的注册和卸载。

(4)设计所要实现的文件操作,定义file_operations结构。

(5)实现所需的文件操作调用,如read、write等。

(6)实现中断服务,并用request_irq向内核注册,中断并不是每个设备驱动所必需的。

(7)编译该驱动程序到内核中,或者用insmod命令加载模块。

(8)测试该设备,编写应用程序,对驱动程序进行测试。

五、基本接口实验

在完成了基本实验后,我们开始着手基本接口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我们学习如何编写设备驱动程序,及如何用测试程序检验驱动程序是否正确,并通过改写测试程序正常地对驱动程序进行相关操作。

1.实验十二简单设备驱动程序

本次实验的任务是编写一个字符型设备驱动程序,并学习在应用程序中调用驱动。考虑到我们初次接触驱动程序的编写,对此还十分陌生,因此指导书中提供了本次实验所要用到的程序源代码。虽然这样一个字符型设备驱动程序并没有任何实际作用,但是它让我们轻松掌握了嵌入式驱动的编写过程,因为复杂繁琐的驱动,其骨架都是相同的。因此,看懂本实验的源代码,学习并模仿其编写方

法,对于后续实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实验十三CPU GPIO驱动程序设计

在本实验中,我们要编写第一个针对实际硬件的驱动程序。我们知道,凡是操作系统控制外部设备,即使是最简单的硬件电路,也是需要驱动的。本实验涉及的外部硬件只有电阻和发光二极管。我们使用自己编写的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控制GPIO96的电平,通过LED 的亮灭来判断,是否CPU 做出了正确的响应。

实验第一步是编写PXA270 GPIO 驱动程序。驱动的写法参照实验十二,大体相同,主要区别如下:

// -------------------控制IO设备-----------------------

switch (cmd)

{

case LED_ON : {GPCR3 |= 0x1;break;} //如果cmd=LED_ON,那么GPCR3置为1

case LED_OFF: {GPSR3 |= 0x1;break;} //如果cmd=LED_OFF,那么GPSR3置为1 default : {

printk ("lcd control : no cmd run [ --kernel-- ]\n");

return (-EINVAL);

}

// -------------------驱动程序初始化--------------------------

GPDR3 |= 0x00000001; //设置GPIO96输出模式:开灯

GPSR3 |= 0x00000001; // 关灯

对Makefile中的目标体和依赖文件也要做相应的修改,此处省略。

在测试程序中有这样一段代码:

while(1)

{ ioctl(fd, LED_OFF);

sleep(1); // 休眠1秒

ioctl(fd,LED_ON);

sleep(1); }

实验作业要求在目标板上LED闪烁产生亮7秒,灭5秒的效果,很容易实现,只需将上面的代码改为如下代码即可:

while(1)

{ ioctl(fd, LED_OFF);

sleep(5); // 灭5秒

ioctl(fd,LED_ON);

sleep(7); } // 亮7秒

3.实验十四中断实验

在理论课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中断方面的知识,包括中断向量、中断优先级、中断过程等。在PXA270系统里,中断控制器分外部设备和PXA270X 处理器设备产生的两个层次的中断,前者是初级的中断源,后者是次级中断源,大量的次级中断源通常被映射为一个初级中断源。

在此实验中,我们要编写一个中断程序,利用目标板上的按键SW2来产生中断,使得当每次按下此按键时,在超级终端上打印出响应的信息。编写中断程序与前两个实验的主要区别如下:

/* ---------------------------------------------------------

初始化

request_irq申请硬件中断,参数包括申请的硬件中断号、设备id、中断处理的

一些属性(SA_INTERRUPT是快速处理程序,调用时屏蔽所有中断)等------------------------------------------------ */

ret = request_irq(SIMPLE_INT_IRQ, &SIMPLE_INT_interrupt, SA_INTERRUPT, "int_ctl", NULL);

// -------------------- 卸载,对应request_irq释放中断---------------------

free_irq(SIMPLE_INT_IRQ,NULL);

通过此实验,我了解了硬件中断管脚与中断号的对应关系,以及中断号与中断处理程序的对应关系,对于今后编写更为复杂的中断程序打下基础。

4.实验十五数码管显示实验

在此实验中,我们要编写针对74LV164 的驱动程序,并用其串并转换功能来控制八段LED数码管的显示。

在编写驱动程序时,主要有以下需要注意的:

// 按位写入

void write_bit(int data)

{ GPCR2 |= (0x1 << 27);

if((data & 0x80) == 0x80)

{GPSR2 |= (0x1 << 26);

}

else

{GPCR2 |= (0x1 << 26);

}

GPSR2 |= (0x1 << 27);

}

// 按字节写,一次写8位

void write_byte(int data)

{ int i;

for(i=0;i<8;i++)

{ write_bit( data << i );

}

}

使用测试程序看到的测试结果是数码管按0-9显示输出。

实验作业要求在上述基础上,分别实现一下两个功能:

①要求您再编写一个测试程序,实现PXA270-EP 目标板上的LED 数码管循环显示的数字9-0。

②要求您再编写一个测试程序,实现PXA270-EP 目标板上的LED 数码管循环显示的数字02468。

由于在测试程序中定义了数组buf[10]分别存储了0-9是个数,因此上述功能的实现方法是,分别对测试程序做如下修改:

原测试程序:

while(1)

{ for(count=0;count<10;count++)

{ data[0] = buf[count]; ret=write(fd,data,1); sleep(1);

}

}

实现功能①:

while(1)

{ for(count=9;count>=0;count--) // 倒序显示数字

{ data[0] = buf[count]; ret=write(fd,data,1); sleep(1);

}

}

实现功能②:

while(1)

{ for(count=0;count<9;count=count+2) // 更改显数顺序

{ data[0] = buf[count]; ret=write(fd,data,1); sleep(1);

}

}

通过更改显数的顺序,很容易实现实验作业里要求的功能。

5. 实验十六 LED 点阵驱动程序设计

通过本实验的操作,我们将 8X8 的点阵 LED 驱动起来并通过编写测试程序,使其能够按照您的意图进行显示。要求您还编写更多的测试程序

① 要求您再编写一个测试程序,实现按横的方向隔行顺序扫描 LED 点阵数码管。

②要求您再编写一个测试程序,实现按竖的方向顺序扫描LED 点阵数码管。

作业一,隔行扫描:

for (i=1;i<=8;i2++) {

buf[0]=c;

buf[1]=~r; // row

for (j=1;j<=8;j++) {

write(fd,buf,2);

printf ("buf[0],buf[1]: [%x,%x]\n",buf[0],buf[1]);

usleep(200000); // sleep 0.2 second

r=r<<1;

buf[1]=~r; // column

}

r = 1;

c = c<<1;

作业二,竖向扫描:

for (i=1;i<=8;i++) {

buf[0]=c;

buf[1]=~r; // row

for (j=1;j<=8;j++) {

write(fd,buf,2);

printf ("buf[0],buf[1]: [%x,%x]\n",buf[0],buf[1]);

usleep(200000); // sleep 0.2 second

r=r<<1;

buf[1]=~r; // column

}

r = 1;

c = c<<1;

6.实验十七AD驱动实验

通过本实验的操作,我们将AD 转换器驱动起来并通过编写测试程序,使其能够将模拟信号量按照我们的要求转换成数字信号量。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AD 转换器的工作过程,请您再编写一个测试程序,将UCB_ADC_INP_AD0 换成其他通道,来观察其他AD 通道情况。

主要代码:

for(i=0;i<50;i++)

{

val0 = ioctl(fd,UCB_ADC_INP_AD1,0);

usleep(100);

val1 = ioctl(fd,UCB_ADC_INP_AD0,0);

usleep(100);

val2 = ioctl(fd,UCB_ADC_INP_AD2,0);

usleep(100);

7.实验十八DA驱动实验

通过本实验的操作,我们使用示波器看到了通过DA转换而输出的波形。在此基础上,要求试写一个实现输出三角波的测试程序。

主要代码:

while (flag_func_run == FUNC_RUN)

{

print_prompt(); // print select functions

scanf("%d",&flag_select_func); // user input select

getchar(); // get ENTER

switch(flag_select_func)

{

case DA_SIN : {da_create_sin(fd); break; }

case DA_FANG : {da_create_fang(fd); break; }

case FUNC_QUIT :

{

flag_func_run = FUNC_NOT_RUN;

printf("Quit DA function. byebye\n");

break;

}

case DA_TRI :{da_create_tri(fd); break; }

default :

{

printf ("input = %x\n",flag_select_func);

printf ("statys = %x\n",flag_func_run);

printf(" -- please input your select use 1 to 4 --\n"); }

}

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每一次上课重新启动后,当需要将宿主PC机的根目录挂在到PXA270-EP目标板的mnt目录下(即在超级终端中输入命令“mount –o soft,timeo=100,rsize=1024 192.168.0.100:/ /mnt”)时,常显示无法挂载。

解决方法:在超级终端下的挂载命令应该用”mount –o nolock 192.168.0.100:/ /mnt”,如果依然不能挂载需要重启NFS服务,即在PC机终端中输入命令”service nfs restart”两遍后就可以挂载,当然有时候也可能是因为网线没插好。

在每次重启机器之后都需要将PC机终端的IP地址和开发板中的系统的IP地址设定正确,不然也无法挂载。

七、实验总结及心得

本学期的所有实验均在宿主PC机与PXA270-EP目标板上进行。通过这些为数不多课时的实验,我逐步完成了建立实验软件开发平台,搭建实验编译软件环境,在PC上编辑、编译一个应用程序,并且在嵌入式系统上运行和调试它的过程。在实验中,不难发现,编译驱动程序大体框架都是一样的,比如里面的读函数、写函数、ioctl函数、打开、关闭以及函数模块的初始化并且在超级终端上显示出等。但所不同的是,要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修改名称,并且对其中必要的部分进行修改。

除此之外,我认为很多基础知识对实验的进行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例如数码管的显示原理。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上机的过程会显得相对简单,尤其是代码框架已经给出,我们所以需要做的就是根据需要稍作改动来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之后,我们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应用试验,如人机接口方面的键盘驱动实验、LCD控制实验和触摸屏数据采集与控制实验,应用方面的多线程应用实验等。由于涉及到嵌入式实验板的开发,我们在之前实验基础上自己动手编写了程序,对算法和开发环境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在自我与互相学习中解决了许多问题,受益匪浅。

整个实验让我了解了一套完整的嵌入式系统驱动程序开发的全过程,学到的内容非常丰富,相信在学习了这些内容后,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接触到类似内容,我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能够有条不紊。

感谢老师的辛勤指导!

邝坚_北邮嵌入式实验报告

嵌入式系统期末实验

一、实验要求 题目:支持消息驱动模式的实时软件框架 目的:在充分理解嵌入式处理器特点、RTOS 及强实时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规范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实时系统软件框架基本功能,并在其上自拟应用(如部分模拟TCP 的C/S两端通信流程),测试软件框架的相关功能。 环境:VxWorks 的VxSim 仿真环境或2440(ARM920T) 内容: 必选功能: 1. 消息驱动的Task 统一框架,包含统一消息格式定义及使用规范; 2. 支持消息驱动模式的软定时器的机制; 3. Task 启动同步功能; 4. 体现前次实验中实现的自定义内存管理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外部碎片对系统可靠性的威胁。 可选功能(加分): 其它有利于实时处理的有效机制,如:无信号量(互斥)支持的临界资源访问方式,zero copy 等; 二、实现的功能 1. 消息驱动的Task 统一框架,包含统一消息格式定义及使用规范; STATUS Task() { Initialization(MBox, Data Structure, Timer, etc.) Forever{ MsgReceive If(…) { …… }else if(…) { …… } …… } } typedef struct _MESSAGE { int mType; /* 消息类型 0:timer->client *1:client->server 2:server->client*/ int mSendId; /* 发送任务的MESSAGE ID */

int mRecvId; /* 接收任务的MESSAGE ID */ int mData; /* 消息中传递的数据 */ }MESSAGE; 2. 支持消息驱动模式的软定时器的机制; /* timer(id)向客户端消息队列定时发送的定时器*/ STATUS timer(int id) { MESSAGE* txMsg;/* 用于从消息队列中接收消息 */ int tick;/*创建一个定时,用于提醒发送者任务定时发送消息*/ tick=sysClkRateGet(); semTake(semSynStart,WAIT_FOREVER); FOREVER { taskDelay((int)(tick*DELAY_SECOND)); txMsg = (MESSAGE*)memMalloc(MAX_MSG_LEN); txMsg->mType = 0; txMsg->mSendId = MID_TIMER(id); txMsg->mRecvId = MID_CLIENT(id); txMsg->mData = 0; printf("tTimer%d send message to tClient%d!\n",id,id); if(msgQSend(msgQIdClient[id],(char*)&txMsg,MAX_MSG_LEN,WAIT_FOREVER,MSG_ PRI_NORMAL) == ERROR ) { return (ERROR); } } return (OK); } 3. Task 启动同步功能; 由manager()创建的任务优先级最高,先创建timer()、server()、client()的任务,让他们都在等待信号量semSynStart而被阻塞,最后创建manager()的任务,占据CPU,等待其他所有任务都被阻塞,解锁所有等待信号量的任务,让它们同时启动。 /* progStart()启动实例程序*/ STATUS progStart(void) { int id; /* 用来区分不同的定时器或者客户任务 */ mallocPtr=&sysMalloc; mallocPtr->frontBlock = 0;

触发器实验报告

实验3 触发器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基本RS、JK、D和T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2、掌握集成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使用方法 3、熟悉触发器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触发器具有两个稳定状态,用以表示逻辑状态“1”和“0”,在一定的外界信号作用下,可以从一个稳定状态翻转到另一个稳定状态,它是一个具有记忆功能的二进制信息存贮器件,是构成各种时序电路的最基本逻辑单元。 1、基本RS触发器 图5-8-1为由两个与非门交叉耦合构成的基本RS触发器,它是无时钟控制低电平直接触发的触发器。基本RS触发器具有置“0”、置“1”和“保持”三种功能。通常称S为置“1”端,因为S=0(R=1)时触发器被置“1”;R为置“0”端,因为R=0(S=1)时触发器被置“0”,当S=R=1时状态保持;S=R=0时,触发器状态不定,应避免此 种情况发生,表5-8-1为基本RS触发器的功能表。 基本RS触发器。也可以用两个“或非门”组成,此时为高电平触发有效。 表5-8-1 图5—8—1 基本RS触发器 2、JK触发器 在输入信号为双端的情况下,JK触发器是功能完善、使用灵活和通用性较强的一种触发器。本实验采用74LS112双JK触发器,是下降边沿触发的边沿触发器。引脚功能及逻辑符号如图5-8-2所示。 JK触发器的状态方程为 Q n+1=J Q n+K Q n J和K是数据输入端,是触发器状态更新的依据,若J、K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输入端时,组

成“与”的关系。Q与Q为两个互补输出端。通常把Q=0、Q=1的状态定为触发器“0”状态;而把Q=1,Q=0定为“1”状态。 图5-8-2 74LS112双JK触发器引脚排列及逻辑符号 下降沿触发JK触发器的功能如表5-8-2 表 注:×—任意态↓—高到低电平跳变↑—低到高电平跳变 Q n(Q n)—现态Q n+1(Q n+1 )—次态φ—不定态 JK触发器常被用作缓冲存储器,移位寄存器和计数器。 3、D触发器 在输入信号为单端的情况下,D触发器用起来最为方便,其状态方程为 Q n+1=D n,其输出状态的更新发生在CP脉冲的上升沿,故又称为上升沿触发的边沿触发器, 触发器的状态只取决于时钟到来前D端的状态,D触发器的应用很广,可用作数字信号的寄存,移位寄存,分频和波形发生等。有很多种型号可供各种用途的需要而选用。如双 D 74LS74、四D 74LS175、六D 74LS174等。 图5-8-3 为双D 74LS74的引脚排列及逻辑符号。功能如表5-8-3。

北京邮电大学数电实验一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电路与逻辑 设计实验 学院: 班级: 作者: 学号:

实验一 Quartus II原理图输入法设计 一、实验目的: (1)熟悉Quartus II原理图输入法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 (2)掌握Quartus II 图形模块单元的生成与调 (3)熟悉实验板的使用 二、实验所用器材: (1)计算机 (2)直流稳压电源 (3)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实验开发板 三、实验任务要求 (1)用逻辑门设计实现一个半加器,仿真验证其功能,并生成新的半加器图形模 块单元。 (2)用(1)中生成的半加器模块和逻辑门设计实现一个全加器,仿真验证其功能, 并下载到实验板测试,要求用拨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发光二极管显示输出信号。 (3)用3线-8线译码器(74LS138)和逻辑门设计实现函数 ,仿真验证其功能,并下载到实验板测试。要求用拨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发光二极管显示输出信号。 四、设计思路和过程 (1)半加器的设计 半加器电路是指对两个输入数据位进行加法,输出一个结果位和进位,不产生进位输入的加法器电路。是实现两个一位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电路。数据输入AI被加数、BI加数,数据输出SO和数(半加和)、进位C0。 在数字电路设计中,最基本的方法是不管半加器是一个什么样的电路,按组合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和步骤进行。 1.列出真值表 半加器的真值表见下表。表中两个输入是加数A0和B0,输出有一个是和S0,另一个是进位C0。

2 该电路有两个输出端,属于多输出组合数字电路,电路的逻辑表达式如下函数的逻辑表达式为:SO=AI⊕BI CO=AB 所以,可以用一个两输入异或门和一个两输入与门实现。

北邮2016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题目:校园无线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姓名班级学号序号

目录 一、实验目的 (2) 二、实验内容 (2) 三、实验原理 (5) 四、实验步骤 (5) 1、实验对象选取 (5) 2、数据采集 (5) 五、实验数据 (2) 1、原始数据录入 (7) 2、数据处理流程 (7)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8) 1、主楼周边电磁场信号强度分析 8 2、主楼室内不同楼层楼道信号强度分析 11 七、问题分析与解决 (15) 1、Matlab 仿真问题研究与解决 (23) 2、场强分布的研究 (23)

3、模型拟合........................................................ . (24) 八、分工安排及心得体会 (25) 附录I:原始数据 (26) 附录II:源代码 (30)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在室内环境下场强的正确测试方法,理解建筑物穿透损耗 的概念; 2.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建筑物穿透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3.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4.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测试方法。二.实验内容 利用DS1131场强仪和拉杆天线,实地测量信号场强。

1.研究具体现实环境下阴影衰落分布规律,以及具体的分布参数 如何; 2.研究在校园内电波传播规律与现有模型的吻合程度,测试值与 模型预测值的预测误差如何; 3.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的变化规律 三.实验原理 无线通信系统是由发射机、发射天线、无线信道、接收机、接收天线所组成。对于接收者,只有处在发射信号覆盖的区域内,才能保证接收机正常接收信号,此时,电波场强大于等于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基站的覆盖区的大小,是无线工程师所关心的。决定覆盖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发射功率、馈线及接头损耗、天线增益、天线架设高度、路径损耗、衰落、接收机高度、人体效应、接收机灵敏度、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同播、同频干扰。 【阴影衰落】 阴影衰落是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受到地形起伏、高达建筑物群的阻挡,在这些障碍物后面会产生电磁场的阴影,造成场强中值的变化,从而引起信号衰减。阴影衰落的信号电平起伏是相对缓慢的,又称为慢衰落,其特点是衰落与无线电传播地形和地物的分布、高度有关。在无线信道里,造成慢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建筑物或其他物体对电波的遮挡。在测量过程中,不同测量位置遇到的建筑物遮挡情况不同,

北邮通电实验报告

实验3 集成乘法器幅度调制电路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2016211112班 苏晓玥杨宇宁 2016210349 2016210350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振幅调制的工作原理。 2.掌握用MC1496来实现AM和DSB的方法,并研究已调波与调制信号,载波之间的关系。3.掌握用示波器测量调幅系数的方法。 二.实验准备 1.本实验时应具备的知识点 (1)幅度调制 (2)用模拟乘法器实现幅度调制 (3)MC1496四象限模拟相乘器 2.本实验时所用到的仪器 (1)③号实验板《调幅与功率放大器电路》 (2)示波器 (3)万用表 (4)直流稳压电源 (5)高频信号源 三.实验内容 1.模拟相乘调幅器的输入失调电压调节。 2.用示波器观察正常调幅波(AM)波形,并测量其调幅系数。 3.用示波器观察平衡调幅波(抑制载波的双边带波形DSB)波形。 四.实验波形记录、说明 1.DSB信号波形观察

2.DSB信号反相点观察 3.DSB信号波形与载波波形的相位比较 结论:在调制信号正半周期间,两者同相;负半周期间,两者反相。

4.AM正常波形观测 5.过调制时的AM波形观察(1)调制度为100%

(2)调制度大于100% (3)调制度为30% A=260.0mv B=140.0mv

五.实验结论 我们通过实验了解振幅调制的工作原理是:调幅调制就是用低频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振荡(载波)的幅度,使其成为带有低频信息的调幅波。目前由于集成电路的发展,集成模拟相乘器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本实验采用价格较低廉的MC1496集成模拟相乘器来实现调幅之功能。 DSB信号波形与载波波形的相位关系是:在调制信号正半周期间,两者同相;负半周期间,两者反相。 通过实验了解到了调制度的计算方法 六.课程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振幅调制的工作原理并掌握了实现AM和DSB的方法,学会计算调制度,具体见实验结论。我们对集成乘法器幅度调制电路有了更好的了解,对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对通信电子电路的兴趣。 和模电实验的单独进行,通电实验增强了团队配合的能力,两个人的有效分工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减少了一个人的独自苦恼。

嵌入式实验报告

嵌入式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算机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实验目录 实验一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实验 (2) 实验二系统节拍定时器实验 (12) 实验三 GPIO控制实验 (16) 实验四外部中断实验 (19) 实验五串口通讯实验 (23)

实验一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实验 【实验目的】 1.熟悉RealView MDK集成开发环境以及使用方法。 2.熟悉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方法和流程。 【实验内容】 1. 通过例程熟悉、掌握嵌入式系统的编辑、编译、调试、下载及运行过程。 2. 建立自己的工程文件,在开发板板上调试程序。 【实验步骤】 (一)程序安装 1. 建议在安装之前关闭所有的应用程序,双击安装文件,弹出如图对话框,Next 2.默认选择C盘文件下安装。

3.这样就在c盘底下出现keil文件夹。 4.单击选择菜单“File”-->"License Management" 将弹出下面一张图的界面:复制其中CID号,以便在粘贴到下一步中的破解软件。 5.复制CID

6.运行破解软件,将出现下面一张图的界面,把上步复制的CID号粘贴到相应位置,其他选项如图,然后点击“Generate”按钮,然后复制产生的序列号,粘贴到上一步的下面一张图的LIC输入框中,然后点击右侧的Add LIC,即可完成破解。 7.安装文件夹中的jlink驱动。 (二)工程创建、编译 使用Realview MDK创建、完成一个新的工程只需要以下几个环节: →创建工程并选择处理器→选择工具集→创建源文件→配置硬件选项→配置对应启动代码→编译链接→下载→调试。 1.创建工程并选择处理器 选择Project→New Project…,输入创建的新工程的文件名,即可创建一个新的工程。 2.创建一个新工程时,需要为工程选择一款对应处理器,在NXP 列表下选择LPC1768 芯片。然后点击OK。接下来出现的对话框选择“是或者也可以通过单击Project→Select Device for Target…在本次课程中,我们选择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北邮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物联网实验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班级:2011211204 指导老师:赵同刚

一.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物联网作用 现有成熟的主要应用包括: —检测、捕捉和识别人脸,感知人的身份; —分析运动目标(人和物)的行为,防范周界入侵; —感知人的流动,用于客流统计和分析、娱乐场所等公共场合逗留人数预警; —感知人或者物的消失、出现,用于财产保全、可疑遗留物识别等; —感知和捕捉运动中的车牌,用于非法占用公交车道的车辆车牌捕捉; —感知人群聚集状态、驾驶疲劳状态、烟雾现象等各类信息。 三.物联网无线传感(ZigBee)感知系统 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低复杂度的无线网络技术。ZigBee在整个协议栈中处于网络层的位置,其下是由IEEE 802.15.4规范实现PHY(物理层)和MAC(媒体访问控制层),对上ZigBee提供了应用层接口。 ZigBee可以组成星形、网状、树形的网络拓扑,可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组网以及其他无线应用。ZigBee工作于2.4 GHz的免执照频段,可以容纳高达65 000个节点。这些节点的功耗很低,单靠2节5号电池就可以维持工作6~24个月。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些优点使基于ZigBee的WSN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消费性电子设备、汽车自动化、家庭和楼宇自动化、医用设备控制等。 ZigBee的基础是IEEE802.15.4,这是IEEE无线个人区域网工作组的一项标准,被称作IEEE802.15.4(ZigBee)技术标准。ZigBee不仅只是802.15.4的名字。IEEE仅处理低级MAC

北邮校园无线信号场强特性分析实验报告

校园内无线信号场强 特性研究 班级: 姓名: 学号: 序号: 日期: 北京邮电大学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o s t s a n d T e l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的测试方法 2.研究校园内各种不同环境下阴影衰落的分布规律 3.掌握在室内环境下场强的正确测试方法,理解建筑物穿透损耗的概念 4.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建筑物穿透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5.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无线通信系统有发射机、发射天线、无线信道、接收机、接收天线所组成。对于接收者,只有处在发射信号的覆盖区域内,才能保证接收机正常接收信号,此时,电波场强大于等于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基站的覆盖区的大小,是无限工程师所关心的。决定覆盖区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发射功率、馈线及接头损耗、天线增益、天线架设高度、路径损耗、衰落、接收机高度、人体效应、接收机灵敏度、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同波、同频干扰。 无线 信道 发射接收 发射机接收机 2.1大尺度路径损耗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路径损耗是影响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用于测量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信号的平均衰落,即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平均接收功率之间的(dB)差值,根据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无论室内还是室外信道,平均接收信号功率随距离对数衰减,这种模型已被广泛使用。对于任意的传播距离,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表示为:

()[]()10l g (/) o o PL d dB PL d n d d =+ (n 依赖于具体的传输环境) 即平均接收功率为: 0000()[][]()10lg(/)()[]10lg(/)r t r P d dBm P dBm PL d n d d P d dBm n d d =--=- 其中,n 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度;d0为近地参考距离;d 为 发射机与接收机(T-R )之间的距离。公式中的横岗表示给定值d 的所有可能路径损耗的综合平均。坐标为对数—对数时,平均路径损耗或平均接收功率可表示为斜率10ndB/10倍程的直线。n 值依赖于特定的传播环境。例如在自由空间,n 为2,当有阻挡物时,n 比2大。 决定路径损耗大小的首要因素是距离,此外,它还与接收点的电波传播条件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引进路径损耗中值的概念。中值是使实测数据中一半大于它而另一半小于它的一个数值(对于正态分布中值就是均值)。人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归纳总结出各种电波传输模型。下边介绍几种常用的描述大尺度衰落的模型。 2.2 常用的电波传播模型 2.2.1自由空间模型 自由空间模型假定发射天线和接收台都处在自由空间。我们所说的自由空间一是指真空,二是指发射天线与接收台之间不存在任何可能影响电波传播的物体,电波是以直射线的方式到达移动台的。 自由空间模型计算路径损耗的公式是: ()10lg /32.420lg 20lg p t r L P P d f ==++ 其中p L 是以B d 为单位的路径损耗,d 是以公里为单位的移动台和基站之间的距离,f 是以MHz 为单位的移动工作频点或工作频段的频率。 空气的特性近似为真空,因此当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距离地面都比较高时,可以近似使用自由空间模型来估计路径损耗。 2.2.2布灵顿模型 布灵顿模型假设发射天线和移动台之间是理想平面大地,并且两者之间的距离d 远大于发射天线的高度ht 或移动台的高度hr 。 布灵顿模型的出发角度是接收信号来自于电波的直射和一次反射,也被叫做“平面大地模型”。 该模型的路径损耗公式为: 12040lg 20lg 20lg p t r L d h h =+-- 单位: d (km ) ht (m )hr (m )Lp (dB )

北邮微波实验报告整理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微波实验报告 班级:20112111xx 姓名:xxx 学号:20112103xx 指导老师:徐林娟 2014年6月

目录 实验二分支线匹配器 (1) 实验目的 (1) 实验原理 (1) 实验内容 (1) 实验步骤 (1) 单支节 (2) 双支节 (7) 实验三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 (12) 实验目的 (12) 实验原理 (12) 实验内容 (13) 实验步骤 (13) 纯电阻负载 (14) 复数负载 (19) 实验四功分器 (23) 实验目的 (23) 实验原理 (23) 实验内容 (24) 实验步骤 (24) 公分比为1.5 (25) 公分比为1(等功分器) (29) 心得体会 (32)

201121111x 班-xx 号-xx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二 分支线匹配器 实验目的 1.熟悉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 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实验原理 支节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者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 单支节匹配器,调谐时主要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 和由并联开路或短路短截线提供的电纳。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 ,使其在距离负载d 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 是Y0+jB 形式。然后,此短截线的电纳选择为-jB ,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分支短截线的长度,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通过增加一个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但是双支节匹配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的,即存在一个不能得到匹配的禁区)。 微带线是有介质εr (εr >1)和空气混合填充,基片上方是空气,导体带条和接地板之间是介质εr ,可以近似等效为均匀介质填充的传输线,等效介质电常数为 εe ,介于1和εr 之间,依赖于基片厚度H 和导体宽度W 。而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其等效介质电常数为εe 、基片厚度H 和导体宽度W 有关。 实验内容 已知:输入阻抗Z 75in ,负载阻抗Z (6435)l j ,特性阻抗0Z 75 ,介质基片 2.55r ,1H mm 。 假定负载在2GHz 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114d ,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21 8 d 。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度从1.8GHz 至2.2GHz 的变化。 实验步骤 1.根据已知计算出各参量,确定项目频率。 2.将归一化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分别标在Smith 圆上。 3.设计单枝节匹配网络,在图上确定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以及分支线的长度,根据给定的介质基片、特性阻抗和频率用TXLINE 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此处应该注意电长度和实际长度的联系。 4.画出原理图,在用微带线画出基本的原理图时,注意还要把衬底添加到图中,将各部分的参数填入。注意微带 分支线处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模型。 5.负载阻抗选择电阻和电感串联的形式,连接各端口,完成原理图,并且将项目的频率改为1.8—2.2GHz 。 6.添加矩形图,添加测量,点击分析,测量输入端的反射系数幅值。 7.同理设计双枝节匹配网络,重复上面的步骤。

CMOS反相器数电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1了解Schematic设计环境 1.2掌握反相器电路原理图输入方法 1.3掌握逻辑符号创建方法 2实验原理 在Schematic设计环境中本实验所用的主要菜单有Tool、Design、Window、Edit、Add、Check、Sheet、Options等项。其中常用菜单有: Tool菜单提供设计工具以及辅助命令。比如,lab4、lab5所使用的仿真工具ADE,就在Tool下拉菜单中。 Window菜单中的各选项有调整窗口的辅助功能。比如,Zoom选项对窗口放大(Zoom in)与缩小(Zoom out),fit选项将窗口调整为居中,redraw选项为刷新。 Edit菜单实现具体的编辑功能,主要有取消操作(Undo)、重复操作(Redo)、拉伸(Stretch)、拷贝(copy)、移动(Move)、删除(Delete)、旋转(Rotate)、属性(Properties)、选择(Select)、查找(Search)等子菜单,在以下实验中将大量应用。 Add菜单用于添加编辑所需要的各种素材,比如元件(Instance)或输入输出端点(pin)等。 3实验步骤 3.1在ic5141中设计的管理以库的方式进行。库管理器中包含有设计使用的工艺库和ic5141软件提供的一些元件库。无论画电路图还是设计版图,都和建库有关,所以首先建立一个库文件,方法如下: CIW界面点击File菜单,出现下拉菜单,选命令File→New→Library,出现“New Library”对话框,填入合适的信息,如图1所示。

新建库后面还将用于版图绘制,选第二个选项,即“Attach to an existing techfile”,单击“OK”按钮,完成新库的建立。 3.2电路原理图输入 设计库建好后,就可以开始画电路原理图,具体过程如下。 建立设计原理图:在CIW中选菜单单项File→New→Cellview,出现“Create new File”对话框,如图所示填写、选择相应的选项,点击OK按钮,进入原理如编辑器。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电路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QuartusII原理图输入 法设计与实现 学院:北京邮电大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实验名称和实验任务要求 实验名称:QuartusII原理图输入法设计与实现 实验目的:⑴熟悉用QuartusII原理图输入法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 ⑵掌握QuartusII图形模块单元的生成与调用; ⑶熟悉实验板的使用。 实验任务要求:⑴掌握QuartusII的基础上,利用QuartusII用逻辑 门设计实现一个半加器,生成新的半加器图像模 块。 ⑵用实验内容(1)中生成的半加器模块以及逻辑门 实现一个全加器,仿真验证其功能,并能下载到实 验板上进行测试,要求用拨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 发光二级管显示输出信号。 ⑶用3线—8线译码器(74L138)和逻辑门实现要求 的函数:CBA F+ C + =,仿真验证其 + B C B A A A B C 功能,,并能下载到实验板上进行测试,要求用拨 码开关设定输入信号,发光二级管显示输出信号。二.设计思路和过程 半加器的设计实现过程:⑴半加器的应有两个输入值,两个输出值。 a表示加数,b表示被加数,s表示半加和, co表示向高位的进位。

⑵由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理论知识可知 b a s ⊕=;b a co ?= 选择两个逻辑门:异或门和与门。a,b 为异 或门和与门的输入,S 为异或门的输出,C 为与门的输出。 (3)利用QuartusII 仿真实现其逻辑功能, 并生成新的半加器图形模块单元。 (4)下载到电路板,并检验是否正确。 全加器的设计实现过程:⑴全加器可以由两个半加器和一个或门构 成。全加器有三个输入值a,b,ci ,两个输 出值s,co :a 为被加数,b 为加数,ci 为低 位向高位的进位。 ⑵全加器的逻辑表达式为: c b a s ⊕⊕= b a ci b a co ?+?⊕=)( ⑶利用全加器的逻辑表达式和半加器的逻 辑功能,实现全加器。 用3线—8线译码器(74L138)和逻辑门设计实现函数 CBA A B C A B C A B C F +++= 设计实现过程:⑴利用QuartusII 选择译码器(74L138)的图形模块

北邮—电磁场实验之校园场强

电磁场实验 校园内无线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内序号:

、实验目的 1、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测试方法; 2、研究校园内不同环境下阴影衰落的分布规律; 3、熟练使用DS1131场强仪实地测试信号场强的方法; 4、学会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进而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原理 1、三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 影响电波在空间传播的三种最基本的机制为反射、绕射、散射。当电磁波传 播遇到比其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无线路径被尖利的边缘阻挡时会发生绕射。散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小物体或其它不规则物体,比如树叶、街道标志和灯柱等都会引发散射。 2、阴影衰落 在无线信道里,造成慢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建筑物或其它物体对电波的遮挡。 在测量过程中,不同位置遇到的建筑物遮挡情况不同,因此接收功率也不同,这样就会观察到衰落现象,这就叫“阴影效应”或“阴影衰落”。在阴影衰落的情况下收到的信号是各种绕射,反射,散射波的合成。所以,在距基站距离相同的地方,由于阴影效应的不同,它们收到的信号功率有可能相差很大,理论和测试表明,对任意的d值,特定位置的接受功率为随机对数正态分布。 对数正态分布描述了在传播路径上,具有相同T-R距离时,不同的随机阴影 效应。这样利用高斯分布可以方便地分析阴影的随机效应。正态分布,也叫高斯 分布,它的概率密度函数是: (??- ??)2 ???? = 2?? 应用于阴影衰落时,上式中的?表示某一次测量得到的接收功率,??表示以dB表示的接收功率的均值或中值,(表示接收功率的标准差,单位是dB。阴影 衰落的标准差同地形,建筑物类型,建筑物密度等有关,在市区的150MHz频段其典型值是5dB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 题目:基于SYSTEMVIEW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验证抽样定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抽样定理 2. 通过时域频域波形分析系统性能 二、实验原理 低通滤波器频率与m(t)相同 三、实验步骤 1. 要求三个基带信号相加后抽样,然后通过低通滤波器恢复出原信号。 2. 连接各模块完成系统,同时在必要输出端设置观察窗。 3. 设置各模块参数。 三个基带信号的频率从上到下分别设置为10hz、12hz、14hz。 抽样信号频率设置为28hz,即2*14hz。(由抽样定理知,) 将低通滤波器频率设置为14hz,则将恢复第三个信号(其频率为14hz)进行系统定时设置,起始时间设为0,终止时间设为1s.抽样率设为1khz。 3.观察基带信号、抽样后的信号、最终恢复的信号波形

四、实验结果 最上面的图为原基带信号波形,中间图为最终恢复的信号波形,最下面的图为抽样后的信号波形。 五、实验讨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正如前面实验原理所述,满足抽样定理的理想抽样应该使抽样后的波形图如同冲激信号,且其包络图形为原基带信号波形图。抽样后的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后,恢复出的信号波形与原基带信号相同。 由此可知,如果每秒对基带模拟信号均匀抽样不少于2次,则所得样值序列含有原基带信号的全部信息,从该样值序列可以无失真地恢复成原来的基带信号。 讨论:若抽样速率少于每秒2次,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会产生失真,这种失真被称为混叠失真。 六、实验建议、意见 增加改变抽样率的步骤,观察是否产生失真。

实验二: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无码间干扰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 (2)掌握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特性; (3)通过时域、频域波形分析系统性能。 二、实验原理 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码元是按照一定的间隔发送的,接收端只要能够正确地恢复出幅度序列,就能够无误地恢复传送的信号。因此,只需要研究如何使波形在特定的时刻无失真,而不必追求整个波形不变。 奈奎斯特准则提出:只要信号经过整形后能够在抽样点保持不变,即使其波形已经发生了变化,也能够在抽样判决后恢复原始的信号,因为信息完全恢复携带在抽样点幅度上。 奈奎斯特准则要求在波形成形输入到接收端的滤波器输出的整个传送过程传递函数满足:,其充分必要条件是x(t)的傅氏变换X ( f )必须满足 奈奎斯特准则还指出了信道带宽与码速率的基本关系。即R B =1/T B =2? N =2B N。 式中R b 为传码率,单位为比特/每秒(bps)。f N 和B N 分别为理想信道的低通截止 频率和奈奎斯特带宽。上式说明了理想信道的频带利用率为R B /B N =2。 在实际应用中,理想低通滤波器是不可能实现的,升余弦滤波器是在实际中满足无码间干扰传输的充要条件,已获得广泛应用的滤波器。 升余弦滤波器的带宽为:。其中,α为滚降系数,0 ≤α≤1, 三、实验步骤 1.根据奈奎斯特准则,设计实现验证奈奎斯特第一准则的仿真系统,同时在必 要输出端设置观察窗。设计图如下

嵌入式实验报告

嵌入式技术 实验报告 系别: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系 班级:计12-1班 姓名:刘杰 学号:12101020128 总成绩: 评语: 日期:

2.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依次选择“cedevice emulator emulator kdstub”。 3.选择“Build OS”菜单的“sysgen”开始构建平台。 1.1.4连接,下载和运行平台 1.选择“Target”菜单下的“Connection option”菜单项。 2.在新的对话框中,配置连接关系 3.选择“Target”菜单下的“attach”菜单项,开始下载。 ?实验结果 操作系统定制成功,能正常运行。 ?结果截图 ?问题总结 由于对实验平台了解不够,致使操作过程中添加和删除组件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影响整个实验进度。 实验1.2: 1.打开Platform Builder,并且打开实验1的工程,在实验1的工程基础上做本实验。

进程显示 IE信息查看

报文监测 实验1.3使用Platform Builder开发应用程序 简单实验步骤 1.打开Platform Builder。 2.选择“File”菜单下的“Open Workspace…”,然后打开实验1中创建的平台,本实验要基于 上面的实验的基础上做。 3.选择“File”菜单下的“New Project or File…”,打开“New Project or File”对话框。 4.在“Projects”选项页中选择“WCE Application”;在“Project Name”中输入项目的名字,例 如“MyApp”。 5.在“New Project Wizard – step 1 of 1”中选择“A typical Hello World Application”,点击“Finish” 按钮。 6.选择“Build”菜单中的“Build MyApp.exe”来编译应用程序。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cmos模拟集成电路实验 姓名:何明枢 班级:2013211207 班内序号:19 学号:2013211007 指导老师:韩可 日期:2016 年 1 月16 日星期六

目录 实验一:共源级放大器性能分析 (1) 一、实验目的 (1) 二、实验内容 (1) 三、实验结果 (1) 四、实验结果分析 (3) 实验二:差分放大器设计 (4) 一、实验目的 (4) 二、实验要求 (4) 三、实验原理 (4) 四、实验结果 (5) 五、思考题 (6) 实验三:电流源负载差分放大器设计 (7) 一、实验目的 (7) 二、实验内容 (7) 三、差分放大器的设计方法 (7) 四、实验原理 (7) 五、实验结果 (9) 六、实验分析 (10) 实验五:共源共栅电流镜设计 (11) 一、实验目的 (11) 二、实验题目及要求 (11) 三、实验内容 (11) 四、实验原理 (11) 五、实验结果 (14) 六、电路工作状态分析 (15) 实验六:两级运算放大器设计 (17) 一、实验目的 (17) 二、实验要求 (17) 三、实验内容 (17) 四、实验原理 (21) 五、实验结果 (23) 六、思考题 (24) 七、实验结果分析 (24) 实验总结与体会 (26) 一、实验中遇到的的问题 (26) 二、实验体会 (26) 三、对课程的一些建议 (27)

实验一:共源级放大器性能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synopsys软件启动和电路原理图(schematic)设计输入方法; 2、掌握使用synopsys电路仿真软件custom designer对原理图进行电路特性仿真; 3、输入共源级放大器电路并对其进行DC、AC分析,绘制曲线; 4、深入理解共源级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以及mos管参数的改变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启动synopsys,建立库及Cellview文件。 2、输入共源级放大器电路图。 3、设置仿真环境。 4、仿真并查看仿真结果,绘制曲线。 三、实验结果 1、实验电路图

北邮数电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序号: 日期:

实验三:用VHDL语言设计与实现逻辑电路 一、实验内容 1. 用VHDL语言设计实现一个带异步复位的8421码十进制计数器,仿真验证其功能,并下载到实验版测试。要求用按键设定输入信号,发光二极管显示输出信号; 2.用VHDL语言设计实现一个分频系数为12,分频输出信号占空比为50%的分频器,仿真验证其功能; 3.将(1),(2)和数码管译码器3个电路进行连接,并下载到实验板显示计数结果。 二、模块端口说明及连接图 1.分频器 2. 计数器 clk: 时钟输入信号 clk: 时钟信号输入 clear: 复位信号输入 clear: 复位信号输入 clk_out: 时钟分频后的信号输出 q: 计数器的输出 3.数码管显示 b: 数码管的输入信号 seg: 译码显示输出 onoff: 数码管的输出控制

4.连接图 三、实验分析 1.设计思路 本实验将之前的分频器和计数器以及数码管显示模块组合起来,实现了单个数码管现显示0~9,每隔0.5s切换一次显示内容。 COMPONENT div_12实现了时钟分频,将50MHz的单片机晶振时钟进行分频,输出频率2HZ占空比50%的方波时钟,以此时钟作为内部时钟驱动计数器。 COMPONENT jishuqi是一个十进制计数器,NUM从“0000”到“1001”循环变化,模为10。计数器的输出传递给数码管译码显示电路。 COMPONENT seg7_1是数码管译码显示电路,将收到的信号NUM译码并控制数码管的段锁存来控制数码管的显示。 整体来看,div-12提供了分频后2Hz的时钟,驱动计数器计数,计数的结果作为数码管译码显示模块的输入,根据计数器实时的数进行数码管的显示。综合起来就实现了设计的功能。 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可直接在代码中分成三个进程来实现,也可通过为每个模块建立符号,连接电路图来实现。 2. 具体代码如下: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 ENTITY fenpinjishu IS PORT( clear2 :IN STD_LOGIC; clk1:IN STD_LOGIC; b1:OUT STD_LOGIC_VECTOR(6 downto 0); CAT:OUT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 );

北邮arduino实验报告

电子电路综合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 基于 Arduino 的电压有效值测量电路设计与实现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班内序号:

实验 基于Arduino 的电压有效值测量电路设计与实现 一. 摘要 Arduino是一个基于开放原始码的软硬件平台,可用来开发独立运作、并具互动性的电子产品,也可以开发与PC 相连的周边装置,同时能在运行时与PC 上的软件进行交互。为了测量正弦波电压有效值,首先我们设计了单电源供电的半波整流电路,并进行整流滤波输出,然后选择了通过Arduino设计了读取电压有效值的程序,并实现使用此最小系统来测量和显示电压有效值。在频率和直流电压幅度限定在小范围的情况下,最小系统的示数基本和毫伏表测量的值相同。根据交流电压有效值的定义,运用集成运放和设计的Arduino最小系统的结合,实现了运用少量元器件对交流电压有效值的测量。 关键字:半波整流整流滤波 Arduino最小系统读取电压有效值 二. 实验目的 1、熟悉Arduino 最小系统的构建和使用方法; 2、掌握峰值半波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3、根据技术指标通过分析计算确定电路形式和元器件参数; 4、画出电路原理图(元器件标准化,电路图规范化); 5、熟悉计算机仿真方法; 6、熟悉Arduino 系统编程方法。 三. 实验任务及设计要求 设计实现 Arduino 最小系统,并基于该系统实现对正弦波电压有效值的测量和显示。 1、基本要求 (1)实现Arduino 最小系统,并能下载完成Blink 测试程序,驱动Arduino 数字13 口LED 闪烁; (2)电源部分稳定输出5V 工作电压,用于系统供电; (3)设计峰值半波整流电路,技术指标要求如下:

嵌入式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 第1学时跑第一个任务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代码结构,将其跑起来得到直观的认识。 二.实验步骤 1.将包含全部实验代码的压缩文件解压缩 2.将VC6开发环境打开 3.打开experiment1目录下的ucos_vc.dsw 4.用全部编译(rebuild all)编译程序,运行程序,根据窗口提示输出,获得感性认识! 5.根据教材P206页图7.1及7.1.1和7.1.2的内容,写出文件目录结构的说明,说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都由哪些部分组成 (1)与CPU无关的代码: 操作系统配置文件os_config.h 操作系统头文件ucos_ii.h 内核代码os_core.c 任务管理os_task.c 时间管理os_time.c 信息量管理os_sem.c 互斥信号量管理os_mutex.c 信息邮箱管理os_mbox.c 信息队列管理os_q.c 事件标志组管理os_flag.c 内存管理os_mem.c 定时器管理os_tmr.c (2)与CPU相关的代码: 处理器相关头文件os_cpu.h 处理器相关的C代码os_cpu.h 处理器相关汇编代码os_cpu_a.asm。

6.VC环境下,在工程上点鼠标右键,查看工程的设计 7.打开main.c, 使用REBUILD ALL 进行编译,找到可执行文件的输出目录,记录下来 experiment1\OUTPUT\Debug\ucos_vc.exe 8.使用菜单或快捷按钮再次执行编译好的程序。查看运行结果并记录,查看main.c及user.c,分析main.c及user.c代码,解释程序执行的功能。 (1) main.c初始化了操作系统,创建了用户任务usertask (2)user.c定义了用户任务 usertask,循环对一个变量进行加一,并且输出变量值 9.说明任务堆栈的定义位置,任务在什么时候被创建,任务在什么时候获得运行。 Main.c中CONSTANTS里定义了任务堆栈 任务创建: 在任务调度时,当任务在就续表中优先级最高时,任务获得运行 10.自己修改代码,减少延时时间,或将每次加1改为其他算法,查看效果! 第2学时调试模式跑第一个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