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再浓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我们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再浓些

发表时间:2017-05-24T14:52:22.0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0期作者:滕丽

[导读] 怎样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一是广取博览,教师要有“语文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是最好的备课”。——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

山东省莱西市机械工程学校266601

近年来,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师充满激情的情感说教,学生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精致的多媒体课件频频展示——热闹之余,却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怎么才算是一节真正的好的语文课?”我一直讨论并思考着。“语文姓语,语文课上别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指导。”偶然瞅见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

浓浓“语文味”,纯纯本色美,不正是我们课堂上所缺少的吗?所谓“语文味”,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体味情趣。语文课,我们应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成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课堂中引导我们的学生,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呢?以下两种理念的建立非常重要。一是切实将文本解读看成是一个语文老师真功夫。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想想刚毕业时,自己只看教参,只是满足于教参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又仅仅是满足于电脑中现成的教案解读,缺乏对文本的深度思考,没有读到文本的内部去,读到作者的心里去,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二是“陌生化文本,才有距离造就美丽。”因为,“熟悉的地方你找不到风景”,这是教研室胡修江老师说的。备课前,我们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陌生化感知文本;不要先看参考书或者有关的教学资料,而是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本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比如郁达夫《古都的秋》倒数第三段话题一转,引用相关的作品与诗句大谈中外诗人对秋的歌颂与悲啼。对这段文字,教师用书是肯定的,认为“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古都的题旨暗合”,同时,这些议论,也可以“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当陌生化文本之后,我却觉得本段文字是多余的,牵强附会地拉入了文本。如果去掉的话,文章更流畅更精练。于是,课堂上,我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设置成“问题”,故意引发出学生对本问题的辩论,目的就是激活学生思维,只要回答立足文本,言之有理,言是言非均可。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迹象表明,辩论之中,他们肯定会有实实在在的提高与收获。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

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单纯追求课堂所呈现的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随着“课标”的推行,评课标准也随之改进,其中一条明确规定:学生是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主体。于是满堂“动”了,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知识容器”的“满堂静”现象一去不复返了。但我们时下的课堂潜伏的问题也很突出:课堂活动过频、PPT演示频繁、教师主导意识太强、问题设计过多、讨论流于形式等。这样一来,学生静心学习语文——沉思默想、咀嚼感悟的时间严重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和“架空讨论”,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深度不够,效率低下。一堂课上完,文本的“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生成了课堂的匆匆过客,坐着缆车看风景,没有真正的提升和体验。读过一篇文章叫《教室是出错的地方》,称赞的是日本的课堂教学。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课堂,学生必须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呢?怕影响课堂氛围,还是教学效果?二是课堂预设确实重要,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充分的生成。好的预设是对学情的充分估计,是先见之明,利于学生生成,过多预设会限制学生,僵化教学流程。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思维的能动性,要善于发挥课堂教学机智,时刻注意发现并捕捉学生身上闪现的思维火花,通过及时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情,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课堂上,如果学生带着他们自己鲜活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到教学内容建构中来,碰撞出精彩的疑问和思维的火花,即使偏离了我们备课时的“预设”,不也收获了“不可预设的精彩”吗?课堂教学也就产生了真正的效益。

怎样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一是广取博览,教师要有“语文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是最好的备课”。没有平时的广取博览,哪能有课堂上的精彩呈现。“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善于学习,引得源头活水,站在讲台上,“我们”就是语文。“我们”身上散发出的浓浓书生气,书卷味,会让每个学生着迷,爱上语文。二是书声琅琅,营造“语文味”。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是主要靠读出来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受到启迪、熏陶。三是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不能厚此薄彼。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对字、词的训练、落实、品味。有一种酒的广告语是“慢慢品的时候,微醉的享受”,由此我们想到,不仅酒的香醇味需要“慢慢品”,“语文味”更是如此。四是写作渗透,追求“语文味”。崔峦老师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