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术,长寿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之术,长寿之道 养生之术,长
寿之道,古往今来,人皆求之。随着人们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意识的加强,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修身养性,祛病
延年的锻炼方法。本着推陈出新,古为今
用,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功法的精神,笔者
将“养生长寿十六法”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虽不敢言人人习之可得道成仙,但若持之
以恒勤加修习,自会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
寿之目的。 养生长寿十六法,原名养
生十六宜。较早推广普及于明朝,可在
《遵生八笺》、《修龄要旨》中找到其雏形。
成书于明末清初儒医汪昂所著的《勿药元
诠·金丹秘诀》中。此法可调气和血,摄
生养性,陶冶情操,砥砺意志,是不可多
得的法简效宏之功法。 养生十六宜名
目 发宜常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
耳宜常弹;舌宜抵腭,齿宜数叩,津宜数
咽,浊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
宜常摩,谷道宜常撮;肢节宜常摇,足心
宜常搓,皮肤宜常干沐浴,大小便宜闭口
勿言。 修习方法之浅释如下。 1、发
宜常梳 中医认为,发乃血之余,脑之
华。又曰:发,血之穷也。
千过梳发,发不白。肾者,其华在发。头
为诸阳之会,其发覆之,常梳理头发,可
促进诸阳升发,百脉调顺,气血不衰,精
神充沛,同时,亦可对头部穴位起到按摩、
刺激等作用。 每日晨起或临睡时,两
手十指自然分开,屈指成龙爪状,以指代
梳,自前额发际梳起,经前额、头顶、脑
后,由前往后,再由后往前,循环往复,
轻重适当,计数16次为宜;同时,可配
以点按太阳、上星、百会、四神聪、耳上、
神庭、头维、风府、哑门、风池等穴位,
此即所谓“栉发”,俗称“千梳头”。 常梳
理,可醒脑健脑、明日降压、祛风止痒、
健发乌发;并可防治头痛、眩晕、失眠健
忘、心悸、脱发及神经衰弱等疾病。 2、
面宜多擦 中医四诊中有望诊之说。因
为面部可反映人体五脏的病变,扁鹊华佗
察声色秘诀中论述颇详。中医认为,心,
其华在面。而面部分布了人体诸多重要器
官及穴位,经常按摩可起到通经活络,血
脉旺盛,肤华肌强,颜面娇美,预防皱纹
的功效。 两手相摩相搓时,先吸足一
口气不呼,使劲搓手72次,手心发烫为
宜。然后自下颌、嘴、鼻、眼睛、额头、
两鬓、面颊,动作轻柔和缓,速度均匀,
往复循环,至颜面温热为佳;同时双手配
合按摩承浆、人中、迎香、印堂、颊车、
下关、地仓,以及太阳、睛明诸穴。每日
早晚各做一次,每次
数十遍;如能在掌心涂以津液,其效更佳。
此法欲称之“干洗脸”。 可改善面部血液
循环,增强面肤弹性,减少皱纹,延缓衰
老,润颜增色;预防感冒,头痛脑胀,面
部麻木,牙疼鼻塞等疾病。 4、目宜常
运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诸脉皆
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又曰:五脏六腑
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肝
肾之外候也。故而经常按摩,运转眼睛,
不但能使眼睛清澈明亮,而且对五脏六腑
气机运转亦大有裨益。 两眼微闭,心
平气和,眼球分别沿眼眶顺时针、逆时针
各旋转16次,然后再做上下、左右运转
各16次。尔后,忽然睁开眼睛,向前平
视3分钟,再以双手掌心相对,运用开合
之法,使两掌得气,以双手掌心对着双眼
烘烤3分钟。如此,再做睁眼运睛法同上。
待闭眼睁眼功法做完后,再用双手点按睛
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承泣、
鱼尾等穴位。 可明目清脑,解除眼部
疲劳,改善视力,预防近视,防治各种眼
病及头昏目眩等疾病。 4、耳宜常弹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通会于手三阴
之间,坎离交则聚气司聪,以善听也。关
于肾而贯于脑,近代针灸学认为,
耳部可体现人体各个官能器官,关乎人体
的健康与寿命,故而新针灸有耳针专科。
两手掩耳,食指压于中指背上,稍加施力,
借反作用力滑下,以指弹击后脑枕骨部
(风池穴附近),可闻咚咚声响,犹如击鼓
之声,八段锦中谓之鸣天鼓,如是36次。
尔后两手掌心忽开忽合,连续16次。再
用双手大拇指与食指按压于耳轮,顺时针
逆时针,沿耳轮揉搓各16次。 可清醒
头脑,消除耳鸣,保护听力,增强记忆。
防治耳痒、耳痛、耳聋、耳肿、耳聘等各
种耳疾,并能防治头昏头痛等疾病。 5、
舌宜抵腭 中医认为,舌舔上腭,俗称
“搭鹊桥”。能接通任督二脉,利于真气运
行,使小周天正常运转,从而达到祛病强
体,延年益寿之目的。 舌尖轻抵上腭,
上下左右轻轻地搅动(所谓黄龙搅海是也),
同时舌舔上下齿龈内外左右运转数十遍,
令唾液自生。 可润燥生津,滋阴清热,
帮助消化,健脾养胃,坚固牙齿,防治咽
炎及牙齿疾病。 6、齿宜数叩 中医认
为,牙齿者,乃骨之萃也。肾乃骨主之,
则诸经血脉津液,皆润泽清凉也。故经曰:
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又云:齿,骨
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双手交叉置于后脑呈抱头状。凝神静心,
摒除杂念,口唇轻合,上下齿相互叩击,
先叩大齿,次叩门齿,再错位叩犬齿,每
日晨起和临睡时各叩一遍,每遍叩齿36
次。扣齿完毕,将口内津液徐徐分三次咽
下。 可改善口腔内血液循环,坚固牙
齿,使面部肤肌健美润泽,并能起到滋阴
补肾,预防牙齿和口腔疾病的发生。 7、
津液数咽 中医认为,津乃肾精所化,
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又云:
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
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通畅,
诸病不生。古代养生家更是惜津如金,称
其为金津、玉液、神水等。故有诗云:白
玉泉边赤龙搅,养就丹田千年宝。道家的
元和功,则堪称代表。 凝神静气,心
无杂念;闭目合口,舌抵上腭;口中生津,
赤龙搅之;含津捣漱,叩齿捣之;汩汩下
咽,以目视之;意之所到,归于丹田;元
和之功,养生之宝;秘之慎之,慎之秘之。
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保护牙齿,防止口
腔及牙齿疾病;能补肾精,益五脏,抗衰
老,增食欲,助消化,调脾胃,养肺腑,
并可防治咽炎、牙龈炎以及溃疡疾病。
8、浊宜常呵 浊,指体内之各种浊废之
气。中医认为,人禀天地阴阳
之气以生,藉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
其中,以成其象,气血冲和,形神俱备,
乃为之全人。今之人,不知悲怒惊恐忿哀
而损其身,忧愁思虑伤其气,故人之病多
从气生,致有中满腹胀,积聚喘急,五嗝
五噎,皆由于气也。而浊气则是由此而产
生的种种杂气。 每日清晨,选一环境
优美,空气清新之所,周身放松,心无杂
念,神不外驰,以鼻吸人新鲜空气,以意
引至腹部丹田,当胸腹气满之时,缓缓张
口,将体内浊气徐徐呼出,一呼一吸为一
息,六息过后,可吸长呼短,意守丹田。
吸时,脚后跟抬起,舌抵上腭搭鹊桥,下
缩谷道通任督;呼气时,脚跟放下,舌尖
放平,念 “呵”字,勿令耳闻。如此循环
往复16次,此即“吐故纳新”是也。可消
除积聚,通调肺气,开胸顺气,调理七情,
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可预防
胸闷气短,咳喘不适,以及各种噎嗝之症。
9、背宜常暖 中医认为,背为人身之柱。
背部不但是督脉的通道,而且遍布五脏六
腑及奇恒之府腧穴,更有华佗夹脊穴分布
脊椎两旁,是人身重中之重,故历代医家
和养生家非常重视人身之背。 端坐或
站立均可,待心平气和后,先用右手拍打
背部左侧,继以左手拍打背部右侧,自上
而下,交替运行,左右各36遍为佳。其
实,在少林易筋经中是让小儿女用双手上
下揉
搓百遍,或用细长谷物袋拍打揉搓均可。
经常拍打揉搓背部,同时配合点按背部腧
穴,一方面可使气血流畅;另一方面可防
止肺气肿、气管炎、骨质增生和腰肌劳损
等各种疾病的发生。 10、胸宜常护 胸
部为心肺器官之所在,故宜严密保护,勿
使其受撞击而损伤。,故而应经常按摩拍
打胸部,如地功门的浑身拍打法,心意门
的捶胸发声法,均可起到防治心肺病的作
用。 坐式或站立均可,心无杂念,神
不外驰。先以右手按摩或拍打左胸部,然
后用左手按摩或拍打右胸部,左右交替,
自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各36次为宜。
可温胸强心,治疗胸闷、心慌、气急上喘、
胸肋胀痛等疾病;并可预防肺气肿、冠心
病、胸肌发育不良等疾病发生。 11、
腹宜常摩 中医认为,腹部为五脏六腑
之官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腹部又是人身
十二经脉必经之途,重要穴位遍布其中,
实为人身之重地。清代孤传“摩腹功”,宋
代诗人陆游的“揉腹功”以及道家的“丹田
功”和佛家的“铁肚功”等,皆注重摩腹之
功用。所谓饭后百步走,常把手摩腹,正
养生之道也。 取站姿,双足分开与肩
同宽,吸足一口气不呼,两手使劲搓热,
然后,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内外劳宫穴相
叠,双手
按于脐上,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36圈,
逆时针方向旋转按摩36圈。按摩时轻缓
柔和,并同时点按关元、气海、天枢、中
脘、神阙诸穴。 常习此功法,可增进
消化和食欲,促进血液循环,温暖丹田。
可防治胃痛、便秘、遗尿以及慢性肠炎和
溃疡病等。 12、谷道宜常撮 谷道,
即肛门。撮者,提缩之意。撮提谷道,养
生家所谓通任督与搭鹊桥相辅。谷道上提
缩,自然使阴部上缩,长强穴和会阴穴自
然得到锻炼,对习练小周天功大有裨益。
取站姿,摒除杂念,周身放松,聚精凝神,
以鼻吸气,缓慢匀和,稍稍用力收缩小腹,
以意提起肛门及会阴,稍停,放松,缓缓
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息,如此16次。此
法即所谓“撮提谷道”。俗称“提肛”是也。
可接通任督脉气,使周天循环运转自如,
固精益肾,对治疗便秘、遗精、脱肛、子
宫脱垂及各种肛门疾病有一定功效。 13、
肢节宜常摇 肢节,即人体的四肢关节。
摇者,运动,旋转,锻炼之意。四肢得以
运动,犹如转动的门枢不会腐朽。如五禽
戏、易筋经、太上混元按摩法、天竺按摩
法等都是养生之法。 两手或握或松,
均以肩关节为轴,摇转左右臂,若转动辘
轳般做圆周运动,先左转后右转,名为
“单辘转”;左右同摇,名为“双辘转”,各
做36次;其后,两手卡腰,向前
向后向侧踢腿各16次;最后以腰为轴涮
腰,上体前后左右俯仰各16次。 可使
血液通畅,关节灵活,筋骨柔韧,舒展四
肢。可防治关节炎、椎体骨质增生和扭挫
伤诸症之发生。 14、足心宜常搓 搓
足心,即搓摩足心肾经之涌泉穴。涌泉穴
位于足心前三分之一凹陷中,为养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