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史料学_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包含多方面、极丰富的内容,其内部分出多种专门的研究内容、探讨角度及治学方法,这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很有必要。但不同的视角、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深度、广度亦存区别,应当配合运用、互为补益。倘若以偏代全、墨守一隅,则难免会导致舛误之见。本文谨对中国“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之间的关系从命题内涵到学术实例作一番解析,抛砖引玉,以供史学界时贤思考和商榷。

一、三个专业命题的内涵与视角

“史料学”以“史料”为学,“史料”之含义甚明,就是可以用于说明历史、研究历史的所有资料。而实际上,史料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文字形态的史籍、文集、诗歌、议论,实物形态的文物、器物、遗址,社会现存的民俗生活、追忆口述等等,均可能成为很有价值的史料。以“史料”为“学”,若不限定于具体的历史研究对象,真乃漫无边际。因此,所谓的中国历史的“史料学”,实际上是从研讨一定范围的历史问题①的需要出发,汇总相关的、可能利用的各种资料,予以排列、介绍和分析。其本质上体现的是对已知历史文献及历史遗存从利用角度的提取与组合。

“历史文献”的概念也具备广泛的内涵,古代“文”指文字性资料,“献”指贤者的叙述和议论。现代合称“文献”,意义有变,主要是指书面文字材料,历史文献就是蕴含有真实历史内容的书面文字资料。而蕴含历史内容的书面资料在形式、体裁、内容、性质上多种多样,史籍自莫能外,而举凡经、子、集部书籍,大多也可归入,方志、笔记、档案、公私文书、散见碑铭等也概属其中,此外还有如甲骨文献、金文文献、敦煌文献、汉晋书简等专门类别。以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历史文献学,不仅面对众多类别的文字资料,而且研究手段也多种多样,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金石学、档案学及古文书学等等,各有其独立的研究方法和各成体系,而又统括于历史文献学之中。这样,

由于内部分支各成独

2009年第9期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

乔治忠

作者简介乔治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300071)。

①这种研究范围可以是很具体的专题,如历史人物或事件,或以断代史为区间,如唐史史料、明史史料。

[摘要]“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有各自的内涵与学术特色,在治史中,单一的“史料学”眼

光会造成严重的学术偏差。在史学史研究缺位的情况下,也可能形成对某些历史文献的讹误认识,如对清朝修改前三朝实录普遍性的偏见就因此而形成。所以,文献史料的运用,要建立在历史文献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所谓的“史料学”不能自成一学,不可依赖。而对许多历史文献的认识,往往必须从史学史的研究中予以定性和定位,以免深陷于学术误区。

[关键词]史料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学术误区治史理路

〔中图分类号〕K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9-0094-07

历史学

94--

立体系,历史文献学就难以形成统一、严整的学术体系,造成某些分支学科的学术光芒反而比历史文献学的整体更加夺目。但历史文献学的所有分支研究的都是涉及历史问题的书面资料,这一共性使之可以联结为一个整体,相互补益,比单一分支更能加深与拓宽对历史文献总的底数以及具体对象的认识。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类别众多,但却具备一个基本共性,这无疑是优于“史料学”的学科概念。因为“史料学”是以史料利用的眼光组合已知的资料与知识,这些知识或来自历史文献学研究,或来自考古学、文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但它却不能将提供知识的学科包括进来。历史文献学的宗旨与视角是要深入认识具体文献的形式、内容和性质,并且按不同类别或不同方法组织成知识序列,如目录学的序列、版本学的序列、辨伪学的序列等。而“史料学”是估量一定范围内历史问题所可能利用的已知资料,其知识的组合不成序列。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对认识的关注点及深度也有差异。

史学史是研究历史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具有严整的系统和明晰的学术界定。其学术宗旨和任务是:第一,清理史学遗产;第二,阐明史学演进历程;第三,揭示史学发展规律。第一项任务与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内容有所交插,第二项则表现为史学史独有的学术特征,第三项则是对史学史学科理论层次的探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内容包括八个方面。(1)对史学造成很大影响的历史观以及重要史家的历史观的研究,如中国古代的“五德终始论”、“正统论”等等。(2)史学思想,即对历史学本身的认识,涉及到历史学的性质、功能、治史目的以及与此相关的方法论问题。(3)历史编纂学,即关于编撰历史著述具体方式、方法的学问,如史料的整理、鉴别和筛选,史书的结构安排,史文的斟酌、修饰等等。(4)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史学现象。(5)史家的史学活动,是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等内容具体、生动、活化的体现,能够生动、真切地反映史学演进状况的内容。(6)史学评论,即对历史著述进行诸如材料真伪、结构优劣、成就高低、影响大小等方面的判断和论证。(7)史学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即史学发展必联系于一定的社会条件,而史学也对社会发展予以很大影响。(8)史学发展中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这种运行状况给史学的发展方向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比上一内容更深层次的探讨。这个问题至近、现代已经凸现出来,成为史学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由于西方文化与体制的影响,历史教学与研究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史学的学术活动与学术队伍的建设,成为运转于社会的一项机制,是中国史学史应当深入研究的内容。[1]以上内容既有扎实的史实考订与分析,又具理论层次的概括和评断,而且各项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严整而又开放的学科系统。从史学史角度认识历史文献和历史资料,应当能达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效果。

二、单一“史料学”眼光的学术偏差

如上文所述,“史料学”乃是以史料利用的眼光,对已知的资料与知识予以某种组合。由于其视角仅是从利用出发来对待资料,认识和表述的偏差往往会发生,最典型的实例是东汉班彪、班固父子关于《史记》取材问题的论述,班固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①这是说《史记》的资料来源有班固所见到的《世本》、《战国策》中的内容,从“史料学”角度来看并无错误。但从历史文献学角度考察,班固的说法便不确切,因为司马迁在世时根本不存在《世本》、《战国策》两种史籍,《世本》和《战国策》都是汉成帝时刘向(约公元前79-前7)整理图书时将零散资料汇总编辑,拟定书名而成,此时司马迁早已去世几十年之久。即司马迁在世时并未见到过《世本》、《战国策》,但确实利用了后来被编入此二书中的文献资料。

刘向编辑多种资料命名为《世本》一书,至宋代亦已佚失,故其书内容、体例难以尽知。经清代学者辑佚,形成了不同编排方式、不同内容的多种版本。《汉书·艺文志》著录:“《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释《史记集解序》时说:“刘向云:《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之所记也,录黄帝已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系谥名号,凡十五篇。”据此,刘

①《汉书》卷62,《司马迁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按:班彪所言语意全同,从略。

--

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