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美术》教案全一册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美术》教案全一册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美术》教案全一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美术全一册目录

第一讲陶器

一、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陶器,让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客观地评价古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1、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

2、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三、教学难点: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L50)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第一讲—第四讲是中国工艺美术欣赏。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

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

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

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传统工艺中的陶器。(出示课题)

1、陶器的产生: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储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胚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胚。

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 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汲水器:如《漩涡纹尖底瓶》;

炊器:有、鼎、鬲等;

饮器:、角、觚(gu)、(gui)等;

食器:有碗、钵盘等;

盛贮器:有、、、瓶、尊、盆、缸等。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

3. 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

线来示意。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

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譬如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介绍《》)

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从而设计出图案在器物上的部位。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民族文化的风采。(介绍《》)

三.本课小结。

第二讲瓷器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

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各地

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欣赏陶瓷艺术。

3、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瓷器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

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

3、几大名窑的产品特征。

4、珍爱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导入:

提问: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及纹饰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或录像(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回答:不是。是瓷器。

三、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讲瓷器

(一)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与瓷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二)瓷器的发展

在我国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了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儿烧成,胎质较硬。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三)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观看一观录像《瓷器的造型和装饰艺术特色》

提问:宋代有哪些著名窑厂?

回答:宋代最著名的有“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均窑和定窑等。

提问:清代制瓷工艺在颜色釉方面较前代有了更多的创新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品种?

回答:有斗彩、五彩、素三彩、粉彩和珐琅彩等。

我国的瓷器自唐代开始,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外国朋友曾赞誉“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世界的一条友谊纽带,同时也是一座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我国向有“瓷国”之称。我国瓷器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我国宋代有哪些瓷窑?简述其产品的艺术特色。简要小结。

五、布置课外思考题: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三讲青铜器

教学目的:

1、青铜器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艺术成就。

2、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出发,对各个不同时期的青铜器进行分析,培养审美能力。

3、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赏析、评价古代青铜工艺美术,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的情感,进一步领会劳动创造艺术,艺术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难点:

青铜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的进步及社会的不同历史背景,使青铜器在每个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引言: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世界各国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到今天,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这一讲,就是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

板书——第三讲青铜器

三、讲授新课:

1、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青铜工艺的产生及历史背景

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社会制度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艺术的进步。青铜工艺作为奴隶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青铜器上的铭文直接反映出奴隶社会的真实情况。

3、青铜器从功能上可大体分为四类(幻灯)

(1)礼器:如:鼎、鬲、尊、爵等

(2)乐器:如:铙、钟、鎛、铃、鼓等

(3)兵器:如:戈、钺、矛、剑、镞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

4、介绍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及各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

(夏商周三代被称为中国古代青铜史上的“青铜时代”)

四、播放一段录像。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发展概况及欣赏了一些代表作品,可以说青铜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的结晶。中国的青铜器虽然发展到东汉后逐渐被新的铁器和漆器所取代,但中国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辉煌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载入史册。

六、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青铜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第四讲织绣玉器漆器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种类中的织绣、玉器和漆器的基本知识,以及历史成就和主要工艺特点。

2、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欣赏织绣品、漆器、玉器的审美能力和初步区别几种织绣工艺特点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广泛感受、认识,初步理解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价值内涵,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优秀的工艺美术,激励其发奋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讲清丝织物的基本编织结构、工艺流程,使学生理解其织造工艺的精湛之处,以加深体会织绣品美之所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是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追溯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工艺美术几乎与人类文明的步伐同始同进。美,伴随着人类进步,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当我们的祖先在距今7000多年前,在开始烧制陶器的同时,也开始发明利用植物纤维和蚕的丝织成布帛,以遮体避寒,使人类摆脱了挂树叶、披兽皮的蒙昧,从而使人类向文明大大地跨进一步。

当人们学会织造时,对美的追求也便自然地融入其中,于是在漫长的织造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我国引以为豪的工艺美术品种——织绣(板书)。

三、新课内容

(一)织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丝的国家。根据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新石器晚期,就已知道种桑、养蚕、织帛。中国古代织绣品的辉煌成就,还体现在它精湛的工艺技术方面,这是与当时高度发达的织绣工艺技术分不开的。

代表作品:

1、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浅褐色菱形纹罗地信期绣》(幻灯)

2、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的《联珠鹿纹锦》(幻灯)

3、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刺绣《蟠龙飞凤纹浅黄绢面衾》(幻灯)

(二)玉器

玉是优质的石料,质地洁美莹润,种类颇多。有质地坚硬的黄玉、碧玉等,色彩鲜艳的珊瑚、松石、玛瑙等,晶莹明洁的水晶等,宝光闪烁的红蓝宝石等。

琢玉为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即已有之,至商代已趋成熟。玉器是从玉工具发展而来,用作礼器、仪仗用具、生活用具和装饰陈设等。

代表作品:1、《玉云形杯》(幻灯)

(三)漆器

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又一杰出的种类。我国漆器使用的是天然漆,即取漆树汁经加工而得,然后通过各种工艺手段,即雕刻、彩绘、镶嵌制成各种精美的器具。它比青铜器、陶器轻便耐用,又有耐酸碱腐蚀的特性,便于彩绘装饰等优点,所以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代表作品:1、《彩绘兽首凤形漆勺》战国时期(幻灯)

2、《张成造剔犀盒》元代(幻灯)

四、播放一段录像。

五、课堂小结: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种浩繁,成就卓著,并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人类的社会进步作出过举世公认的贡献。在我们举国上下团结奋斗,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更应继承发扬这一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五讲陶塑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陶塑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陶塑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讲述中国古代俑的功能、雕塑手法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形式风格。

2、着重介绍分析汉俑与唐俑在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上的异同。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提问: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及纹饰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或录像(秦兵马俑)

提问:这是陶器吗?

学生回答。

秦兵马俑属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三大类之一—陶塑

三、传授新课:

板书——第五讲陶塑

在我国古代各种材质的小型雕塑作品中,以陶塑居多。我国古代的陶塑品主要是实用器物上的装饰或巫术活动中的偶像。

(一)仰韶文化时代:

1、赏析《少女头像》:

教师讲述。

提问:少女头像出现在原始时代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继续分析。

2、赏析《人头形彩陶瓶》:

教师讲述。

学生思考:陶塑人头配上类似兽皮花纹为装饰的陶器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归纳。

3、赏析《鹰鼎》:

教师小结。

(二)、秦汉时代:

1、赏析秦兵马俑

2、赏析西汉《杂技俑盘》

3、赏析东汉《说唱俑》(也称俳优俑)

(三)、唐代:

1、赏析《猎奇胡俑》

2、赏析《女立俑》

3、赏析《男舞俑》

四、学生观看录象、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在中国古代,俑的功能是什么?简述其制作过程。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汉俑和唐俑在形式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八、下课礼仪:

第六讲石雕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感受形象入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从而提高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喜爱,对祖国悠久文化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雕塑的定义与分类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2.欣赏分析雕塑作品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复习回顾

2.揭示课题

三.传授新课:

1.雕塑的定义和分类

提问:什么是雕塑呢?雕塑可以分为哪几种?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提问:什么是雕塑呢?雕塑可以分为哪几种?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2.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学生尝试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3.雕刻作品欣赏:

(1)陵墓雕刻作品欣赏:

a.陵墓雕刻产生的原因

b.霍去病的纪念性石雕

c.石麒麟

d.昭陵六骏

e.顺陵石狮

(2)佛教石窟造像作品欣赏:

a.佛教造像产生的原因

b.我国四大石窟简介

c.云冈石窟露天大佛

d.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

e.大足宝顶山石刻养鸡女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石雕作品

五.分组讨论:

霍去病的纪念性石雕、石麒麟和昭陵六骏的艺术风格有什么异同?六.课堂小结:

1.陵墓雕刻产生的原因

2.佛教造像产生的原因

3.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试分析一件雕刻作品的时代特点与民族风格。

八.下课礼仪

第七讲彩塑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彩塑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彩塑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敦煌莫高窟、晋祠及清末“泥人张”的典型作品。

2、赏评敦煌莫高窟彩塑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3、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录像:介绍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2、学生观看了解。

3、画面定格,揭示课题:第七讲彩塑

三、传授新课:

1、概念:

教师提问:什么是彩塑?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2、分类:

(1)石窟彩塑;

(2)庙宇彩塑;

(3)陵墓彩塑;

(4)民间民俗彩塑。

3、赏析敦煌莫高窟彩塑:

(1)概述:

a.地位:

b.作用:

c.特色:

d.数量:

(2)具体赏析《迦叶、菩萨、力士像》和《供养菩萨》。

(3)赏评莫高窟盛唐彩塑:

(4)介绍盛唐历史背景。

4、赏析辽代彩塑:

(1)主要特征:

(2)表现技巧:

(3)表现形象:

(4)地位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5、赏析明代彩塑:

6、赏析清末彩塑:

(1)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2)艺术特点: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敦煌莫高窟盛唐彩塑有哪些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比较唐代彩塑《供养菩萨》、宋塑《侍女像》、张明山的《渔樵问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八、下课礼仪:

第八讲古代人物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物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物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两幅典型作品。

2、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二、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概述中国人物画。

2、教师出示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的投影。

3、分析讲授其艺术特色。

4、揭示课题:第八讲古代人物画

三、传授新课:

1、魏晋南北朝:

(1)概况:

(2)介绍顾恺之(教师出示投影。)。

(3)赏析《女史箴图》。

2、唐代:

教师出示投影。

介绍阎立本。

赏析《历代帝王图》。

教师出示投影。

介绍周昉。

赏析《簪花侍女图》。

3、五代:

讲述时代背景。

教师出示投影。

介绍顾闳中。

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5)教师赏析“听琵琶曲”。

(6)学生赏析“击鼓观舞”:

教师提问:在这一段画面中,作者又是如何安排构图和刻画人物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7)赏析后三个片段。

(8)教师总结《韩熙载夜宴图》的两大艺术特色。

4、宋代:

教师出示投影。

介绍张择端。

教师设疑。

学生讨论。

赏析《清明上河图》。

教师归纳总结《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和重要特点。

赏析《维摩演教图》。

赏析《泼墨仙人》。

5、明清:

赏析《归去来图》。

赏析《苏武牧羊》。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八、下课礼仪:

第九讲古代壁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壁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壁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能发扬光大。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汉魏、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的特色,比较娄睿墓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在画法和表现技巧的异同。

2、赏评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艺术成就和特色。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三、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投影:车站等场所的现代建筑壁画。

2、学生赏析。

3、揭示课题:第九讲古代壁画

三、传授新课:

1、概念和地位:

教师提问:什么是壁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中国壁画的地位。

2、汉代墓室壁画:

(5)分布:

(6)内容:

(7)欣赏代表性墓室壁画。

3、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

(9)概述:

(10)具体赏析娄睿墓壁画。

(3)学生讨论比较娄睿墓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在画法和表现技巧的异同。

4、佛教壁画:

(1)北魏时期壁画:

赏析《九色鹿本生》:

a.从构图上:

b.从色彩上:

c.从线描上:

d.从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2)西魏时期壁画:

赏析《东王公》。

5、隋唐时期壁画:

6、元代壁画:

赏析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

a.从构图上:

b.从色彩上:

c.从线描上:

d.从地位上: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欣赏古代壁画有何感受和体会?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有什么艺术特色?

八、下课礼仪:

第十讲古代山水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山水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表现技法,以及其发展概况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山水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能发扬光大。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

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2、赏析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四、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第十讲古代山水画

2、教师提问:中国的山水画为什么不以风景画命名呢?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说明。

4、教师出示《富春山居图》和《日出·印象》的投影。

5、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异同。

三、传授新课:

1、概述山水画的形成。

(1)南北朝以前:

(2)南北朝时期:

(3)隋代:

2、赏析《游春图》:

3、唐代:

4、五代、两宋时期:

(1)宋初:

赏析《潇湘图》。

赏析《溪山行旅图》。

(2)北宋中晚期:

赏析《早春图》。

赏析《渔村小雪图》。

(3)南宋:

赏析《梅石溪凫图》。

5、元代:

赏析《富春山居图》。

6、明朝:

赏析《风雨归舟图》。

7、清代:

赏析《淮扬洁秋图》。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结合《富春山居图》,分析讨论元代山水画的主要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中国山水画从北宋到南宋,再到元代,在形式风格和精神内涵上产生了什么变化?

八、下课礼仪:

第十一讲古代花鸟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花鸟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表现技法,以及其发展概况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花鸟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化学必修二 乙醇教案 人教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3.1 乙醇 武威十八中王勇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材地位与作用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乙醇比较熟悉,且在初中已经在九年级上册《燃料及其利用》一章节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乙醇。以乙醇作为学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烃类衍生物,知识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是在学习了烃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乙醇,学生可以轻松的从乙醇的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认识乙醇的性质。并且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本节是由学习烃类有机物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阶段,将《生活中两种最常见有机物》安排在这里《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不仅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在整个高中有机化合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 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 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 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整套教案

目录(人教版) 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 .....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 ... 20 第三节化学键 ....................................................................... ........... 33 39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 量 ........................................................................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

39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46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 55 6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 .........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62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75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88)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全册教案

Unit 1 Cultural relics I. 单元教学目标 II. 目标语言

II. 教材分析与教材重组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cultural relics为话题,旨在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学会描述它们的起源,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复习并掌握定语从句,能就如何保护和处理世界文化遗产给出自己的观点。 1.1 Warming up热身部分提供了四幅图片,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对于cultural relic的了解,并就此进行讨论。这部分的目的是呈现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文化遗产”。 1.2 Pre-reading是Reading的热身部分,提供了ambers的图片并就此此设计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极易引起学生对amber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prediction。 1.3 Reading是关于寻找丢失了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送给俄罗斯沙皇的那个琥珀房子的建立、转让、被毁、重建的整个历史。设计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以及讨论保护和重建文化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 Comprehending既有知识性的问题,同时又跳出了课文,对文章进行整体评价,由易到难,有较好的梯度,全面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Exercise 1将人物及相关事件匹配,检验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Exercise 2 将所给的问题与段落匹配,是段落大意理解题;Exercise 3安排了对于重建lost cultural relics的意义进行讨论,使得学生能对本单元的主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1.5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分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和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Exercise 1着重训练对英语单词解释的理解。Exercise 2 着重词汇在短文中的用法练习。要求学生按所给的语境填入所需的词汇。Exercise 3 专练belong to的词义和用法。在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中,分为四个练习,从课文中出现的定语从句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限定性定语从句及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联系和区别。再通过连句练习和造句练习来巩固本次所学定语从句的内容。 1.6 Using language分Reading and Listening、Speaking 及Reading and writing 三部分。以不同的学习形式:听、说、读、写,从不同的角度围绕本单元的目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二教案合集

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二教案合集Unit 1 Cultural relics Part One: Teaching Design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Period 1: A sample lesson plan for Reading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Aims: To read about cultural relics To learn about The Restrictiv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I. Warming up Warming up by defining Good morning, class. This period we are going to read about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Before our reading, I’d like to know: A.What kind of old things are cultural relics? Are all the old things cultural relics? B.What is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C.To whom do cultural relics belong? Keys for reference: A. Cultural relics are physical remainders of what different peoples valued in the past and continue to value now. It can also be said that cultural relics are more than works of art, they are symbols of history and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past. B. No, not all the old objects are cultural relics. C. Each kind of relics preserves some aspec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each relic is still a unique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contributions. D. In a larger sense, it can be said that all the cultural relics belong to all peoples and whole societies, not a certain individual. Warming up by presenting Hi, everyone. Let’s look at the screen. I’ll present yo u some pictures. They all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 2 课时) 本节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 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术》课题:The Olympic Games 姓名:Mia Dong 学号:17 专业:英语班级: 4 课程名称: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术 学期:2012至2013学年第二学期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 《The Olympic Games》教学设计 Mia Dong 外语系4班17 一、学情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 1、一般特征: 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压力大; 学习策略与方法不合理,有的学生还不喜欢英语。 2、学习风格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还是局限于较为死板,习惯于题海战术,很 少有自发的对感兴趣的课题的研究或学习; 学生习惯于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较少地参与主动地学习,一直是较为死板地学 习,老师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融进课堂学习。 3、初学能力判断; 既一个学期的高中英语学习后,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有提高,但还需继续努力; 关于必修二已经学习了第一、二单元,学生基本可以接受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 前提是必须认真融入由教师带领的学习氛围中。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世界性的体育盛会──Olympic Games 为话题,旨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奥运会的起源、宗旨、以及古现代奥运会的异同。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 的兴趣爱好以及如何向别人推荐某一种爱好,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二、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一)教学模式 关于第二单元本环节——reading部分,采用教学问答模式、课堂授受模式、指导自 学模式、合作交流模式以及探究学习多种模式交叉运用。 (二)教学策略 主要是使用替代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其中 穿插问题引导方式,从而克服单一的替代式教学策略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 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为主,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 读书面语言为主,其中使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交叉使用。 四、教学平台 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辅之以少量板书,即多媒体课件教室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计划 本单元用6课时 第一课时: Warming up and listening 第二课时: Speaking 第三课时: Reading 第四课时: Reading 第五课时: Language study 第六课时: Integrating skills (注:本课件为教学计划中的第三课时) 六、教学动力和动机 关于第三单元本环节教学,教师通过展示学生普遍关注的或喜欢的图片调动学习兴 趣,并且共同讨论学习各种有趣的运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告知学生在reading 后有课堂测验,从而使学生感到较小的压力,促进学习积极性,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和教学目标。 七、教学具体环节

高中化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化学能与热能3

化学能与热能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活动及结果分析获得正确的认识。 (2).通过逐步深入的讨论交流建立知识结构。 (3).通过实际应用检验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践中获得学习成果,体验科学认知过程。 (2).共享信息,形成互助的学习氛围,提高个体学习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重大意义。 难点:从本质(微观结构角度)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24 实验内容现象结论 CaO与H2O Zn与盐酸 Ba(OH)2·8H2O与NH4Cl NaOH溶液与盐酸 【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能变化。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吸热,而有的化学反应放热? 第二阶段:预测分析 1、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不同的物质储存的化学能不同。 ..........................看书33页图示: 当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时,反应为反应; 当反应物总能量 < 生成物总能量时,反应为反应。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E反)、生成物总能量(E生)、放出的能量(E)之间的关系:放热反应中: 吸热反应中: 练习:H2和Cl2反应生成HCl是放热反应,比较反应物H2和Cl2的总能量(E反)与生成物HCl 的总能量(E生)大小关系: 2、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实质是H++OH-=H2O,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酸与碱发生 生成称为中和热。 3、大胆预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从哪里来? ............. 请你以H2和Cl2化合生成HCl的反应为例从化学键角度分析其中的能量变化。 已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拆开化学键需要的总能量(E拆)、形成化学键的总能量(E成)与放出的能量(E)之间的关系:。 第三阶段:实际应用 【思考】:阅读课本34~36页,人类如何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 第四阶段:一试身手 1、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颜色(若不正确,请举反例:) B.状态(若不正确,请举反例:) C.化学键(若不正确,请举反例:) D.原子核(若不正确,请举反例:)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化学反应开始时都需要吸收能量 C.E(拆键)< E(成键),则反应放热 D.可逆反应若正向放热,则逆向一定吸热 3、资料:拆开1molH2吸热436kJ,拆开1molCl2吸热243kJ,形成1molHCl放热431kJ。请你算一算“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反应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简单说说你的依据。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5-music-warming-up-and-reading教案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小组赛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环节层次清楚,衔接自然,环环相扣。The Band That Wasn’t是一篇以介绍美国知名乐队组合The Monkees的发展历程为主的文章。教学设计分成四个部分:热身—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热身部分学生通过听音乐、口头交流、看图片及游戏等多种形式来了解音乐的形式和风格,由组合SHE的歌曲Super Star导入阅读教学。阅读前呈现The Monkees组合的信息和欣赏其代表作品及学生谈自己对该乐队的初步认识这三个活动组成,为阅读提供背景知识。阅读过程主要通过快速阅读和仔细阅读完成阅读任务来达到阅读教学目标。然后完成课文内容填空,回顾The Monkees发展历程。阅读后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并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复述课文和写一篇自己喜欢歌手和乐队的内容教学设计以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3. 采用了新课标提倡的任务型教学途径。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多项学习任务,如;跟学英文儿歌谈感受,看图和听音乐配对音乐的形式,读文找主题句,查找细节信息,完成内容填空等,促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各种活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反思 这堂课基本做到了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愉快度过,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其情感教育。这堂课的完成使我感到欣慰,值得我深思。 首先,良好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成功的一半,它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和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和艺术性。总体来说,这节课的导入是比较成功的,切入点是让学生欣赏音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句话“教有趣,必乐学”。学习兴趣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设计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难度适中,尽量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在任务的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本堂课的细节理解部分难度合适,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再次,只有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挥;只有使课堂交际化,师生才能融合在智力与情感的交际过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创设了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 但是,本堂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 1、由于本堂课任务多,容量大,导致完成任务时间较紧,今后应注意教学步骤间的紧密衔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2、在实现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包括必要的简单示范,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第一章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 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 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 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 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 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 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 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 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 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 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 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 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 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 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 服务。

人教版必修二英语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英语教案 【篇一:高中英语必修二music教案】 unit5 teaching aims after class,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talk about different styles of music. 2.kn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nkees. 3.becomes interested in music. teaching steps step 1 brainstorming teacher asks studen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do you like music?why? 2.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 suggested answers: 1.eich life,relax,pleasant,happy,crazy 2.make things more lively and interesting. 3.make things better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enjoy. 4.express peoples feeling. 5.make people feel good. 6.help people forget their pain. step2 warming up teacher show students some pictures and what kind of music it will be played.

(suggested answers:classical music,wedding ceremony music, pop music) step3.reading and answering students skim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1.how many band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2.which band does the band that wasntrefer to? suggested answers: 1.two.the beatles and the monkees. 2.the monkees. step4.main ideas students find the main ideas of the first two paragraphs. suggested answers: paragraph 1. many people want to be famous as singers or musicians paragraph 2. how most bands start. step5.group work steps6.main ideas teacher ask students the main ideas of the last two paragraphs. paragraph 3. the monkees started in a different way. paragraph 4. how did monkees developed. step7.reading and thinking students look at the screen and fin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ime.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2.2.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设计

第3单元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4.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设计思路 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学生根据物理对电流的认识,提出假设:有电子的流动,因此可能在电池里发生了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验证这一假设。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体验电流的

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我们平时所用的手电筒、计算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表等都需要用到电池。这些电池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呢?(见PPT2) 【板书】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电池是怎样工作的 【活动与探究】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分析原因。(见PPT3、4、5)[实验1]把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2]把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里 [实验3]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锌片与铜片不接触)。 [实验4]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与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5]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板书】(1)什么是原电池(见PPT6)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二Unit4 Reading 课程教学设计

Unit4 Rea ding名师教学设计(一) 设计主题: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 第一课时 姓名:陈婉香__________ 学校:漳州市长泰第二中学 教学目的 一、课标内容 英语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维目标领域语言技能通读了解有关中国及世界濒 知识与技能领域 危动物的信息资料;提高保 英语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领域语言技能 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这篇课文,并进行全 面整体理解,积极思考,达 到强化语言意识、积累语言 经验的目的,全面提升综合 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知识学习本课新单词、短语 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过程与方法领域情感态度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文化意识了解有关中国及世界濒危动 物的信息资料;提高保护野 生动物的意识;思考人类该 如何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的野 生动物,并与之和睦相处。 二、教学要求

三、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知识水平 一方面,学生进入高一英语的学习,逐渐适应高中英语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并可以用英语简单表达自己的一些思想。另一方面,学生在生物学科中已经学了关于生态环境的一些知识,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和产生原因有一定的了解,这都为本节课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处在好动、善良、富有同情心的青少年时期,对动物具有比较强烈的兴趣,也可能对濒危的野生动物的遭遇给予极大的同情,并会热心地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同时,学生可能也会有意无意地伤害一些动物,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因此,这堂课可以让他们提高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学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未来的社会更加关注大自然。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 学生虽然知道濒危野生动物的中文名称,但不知道大部分野生动物的英文名称。 2. 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可能会影响他们表达野生动物灭绝或减少的原因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 (四)相应的策略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点燃 点燃 过渡元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版

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 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原子结构 1、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讲解】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如126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的碳原子 原子 A Z X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3、阳离子 aW 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n 二.核素、同位素 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H的原子有以下三种 氢元素原子核原子名称元素符号 (A Z X) 质子数(Z)中子数(N) 1 0 氕11H 1 1 氘21H 1 2 氚31H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2、同位素的特点 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二)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横行,18个纵行。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 1、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已知碳元素、镁元素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 原子核 核外电子 中子(A-Z)个 Z个 质子Z个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第4单元教案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英语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内容 (2)搜集一些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图片及保护野生动植物方法 二、教学课题 了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野生动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懂得保 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及重要性。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短语,句型,语法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保护野生动物”。它是人们普遍关注、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 这篇阅读课文How Daisy Learned To Protect Wildlife 是本单元的核心,它是一篇童话故 事,讲述一个小女孩Daisy乘坐a flying carpet 跨越时空和藏羚羊、大象、猴子对话的神 奇经历,展示了Daisy逐渐认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过程。文中动物们讲述了 各自的处境,唤起了Daisy对动物的热爱以及保护动物的责任心。通过阅读课,使学生 更加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学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教学重点 1.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nd speaking skills. 2. Let students learn some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教学难点 1.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to use 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skimming, scanning, and so on. 2. Have students make a discussion about wildlife protection.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Get students to learn some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rt. 2. Get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3. Let students learn some expressions and grammar.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and enable them to learn how to use different reading strategies to read different reading materials. 2. Have students learn how to use the expressions and grammar.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Let the students know the importance of wildlife protection and learn to protect them. 2. 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group cooperation and teamwork.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docx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第一章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第3节化学键2课时本章复习2课时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2、自主探究:探究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1、周期表的结构;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蓝色钴玻璃、小烧杯、酚酞试液、na、k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