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人陆游的诗书愤

宋朝诗人陆游的诗书愤
宋朝诗人陆游的诗书愤

宋朝诗人陆游的诗书愤

《书愤》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首佳作,而没看过的朋友想不想知道它的内容呢?如果想知道,就和小编我一起来看看这首七言律诗吧。

古诗介绍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作品原文

书愤⑴

早岁那知世事艰⑵,中原北望气如山⑶。

楼船夜雪瓜洲渡⑷,铁马秋风大散关⑸。

塞上长城空自许⑹,镜中衰鬓已先斑⑺。

出师一表真名世⑻,千载谁堪伯仲间⑼!

词句注释

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

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⑻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⑼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白话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人物评价

陈訏:放翁一生精力尽于七律,故全集所载,最多最佳。

袁宗道:(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

刘克庄:《三百篇》寂寂久,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门中初祖,自过江后一人。

赵翼: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也。(陆游诗)少工藻绘,中务宏肆,晚造平淡。朝廷之上,无不已划疆守盟、息事宁人为上策,而放翁独以复仇雪耻,长篇短咏,寓其悲愤。

吴宽:以六经、左氏、庄、骚、班、马、韩、曾为师匠,而天资工力,自得尤深。

蒋一葵:乾、淳间,诗人称诚斋、范石湖及陆放翁为巨擘。

冯煦:剑南屏除纤绝,独往独来,其逋峭沉郁之概,求之有宋诸家,无可方比。

梁启超: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钱钟书:除掉陆游的几首,,宋代数目不多的爱情诗都淡薄,笨拙,套板。

张爱萍:怀壮志统一国土,含悲愤宿愿未酬。

罗哲文:祠前唯见楠柏高,剑南诗兴尚依稀。

周恩来: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猜你喜欢:

1.陆游的爱国诗

2.诗人陆游简介及著名诗句

3.诗人陆游临终告诉他的儿子什么

4.诗人陆游爱国的诗作《长歌行》主要内容

5.诗人陆游的爱国词作《诉衷情》主要内容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 吴璘等也曾骑 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赏析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 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 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 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 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 纪念的经历: 隆兴元年, 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 楼船横江, 往来于建康、 镇江之间, 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 “气如山” 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 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 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 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 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 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 的诗句 。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 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 散关嵯峨下临贼。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五首》(其一)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五首》(其一)《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首联发问,回顾年少气盛时的想法,原以为只要有报国之心,就 一定有机会于战场杀敌,不曾想自己的报国之路会如此的艰难。颔联“概括自己平生所至,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颈联写岁月催人,壮志未酬,已生华发,以沉 痛的笔调,抒发了极度的愤慨。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通过对诸葛亮 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没有谋略、将帅之才,流露出对朝廷不思恢 复的气愤。诸葛坚持北伐,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的《出师表》,表 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 决心。千载而下,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 朝野中碌碌无为、妥协怯懦的投落派,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 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 之“愤”已弥漫在字里行间,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 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 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

要典籍。1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 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 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 家眷逃回老家山阴。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 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 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扩展阅读:陆游的诗歌内容 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 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①坚持抗金,讨伐投落派。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 志士虚捐少壮年”。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 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 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 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 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年轻时就以 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 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 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 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 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陆游的《书愤》赏析

陆游的《书愤》赏析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字词解释: 书愤:抒发义愤。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衰(shuāi)鬓:苍老的鬓发。 空自许:白白地自许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 作品翻译: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

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古记载传颂桃园结义,一奶 同胞为之羞愧不如! 创作背景: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作品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 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 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 ,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楼船”二句,写 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 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 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陆游以此自许,可 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 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

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阅读训练】:一、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三、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参考答案】一、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二、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三、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2.欲图收复失地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3.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

书愤-陆游导学案

【知人论世】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季。那时,陆游被免官回家乡山阴已有六年,他六十二岁。“书愤”的意思,就是用诗歌写出自己愤恨的心情。写此诗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对金称臣纳贡, 无所作为。对此,诗人看在眼里,恨在心头,用这首诗把它反映出来。 书愤 书愤:抒发义愤。书:写。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早岁:早年,年轻时。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诗的开头,追述诗人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意思是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社会上的事情是多么的复杂和困难,只知道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为祖国效力,豪气壮如山。陆游早年,曾经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大志愿,爱国心切。他力主抗战,但却遭到南宋王朝中投降派的反对和阻挠,使他不能如愿。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了“世事艰”,这“艰”就是昏庸的皇帝和奸臣误国。到老来才悟出其中的道理,自然使人产生无限感慨。诗中,用“北望中原”表示统一祖国,用“气如山”形容豪情壮志,既概括而又形象,给人的印象很深。 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豪气如山) “世事艰”指什么?答: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答:“北望中原气如山”欲图收复失地。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爱国诗: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书愤五首·其一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 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 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 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 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 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 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 (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 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 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 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 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 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 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不过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 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

陆游的《书愤》赏析

陆游的《书愤》赏析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字词解释: 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 25 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 康 (今南京) , 被宋军击退。 第二年, 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 收复了大散关。 楼船, 高大的战船。 瓜州, 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 为江防要地。 铁马, 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塞上长城: 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 “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 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 边御敌的将领。 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 (227) 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 《出师表》 。 衰(shuāi)鬓:苍老的鬓发。 空自许:白白地自许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 作品翻译: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 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

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 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古记载传颂桃园结义,一奶 同胞为之羞愧不如! 创作背景: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 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作品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 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 诗人北望中原, 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 有如山涌, 何等气魄! 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 倾力报国, 那么国必成全于我, 孰料竟有奸人作梗、 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 问出多少郁愤?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 其中颔联撷取了 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 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 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 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 界。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 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 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 ,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楼船”二句,写 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 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 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 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 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 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 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 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与“夜 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陆游以此自许,可 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 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壶公乾坤 《书愤》教案 编者 王耀宁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四.鉴赏品味诗歌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形象地表明了的理想,写出了诗人 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鬃已先斑。 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

书愤陆游

陆游的《书愤》《临安春雨初霁》 一、爱国诗人陆游 读陆放翁集梁启超 (一)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的总趋势。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也消亡了。作者格外强调这一点,乃在为下两句蓄势,抹倒“诗界千年”,正是为了突出一人,唯有陆游的诗集里,十分之九都是抒写卫国从军的渴望和欢慰的。所以末句使足笔力推崇陆游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诗末梁启超自注云:“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梁启超格外推崇爱国主义和为国而战的“尚武精神”,他认为“中国人无尚武精神”,表现在诗里,则所谓“诗界千年靡靡风”,因而他倡导“诗界革命”,欲改造文学,振作民气,达到救国拯民的目的。这首诗可说是其发自心声之作。 (二)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陆游的爱国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爱国精神是贯穿陆游诗集的主要线索,也是陆游诗歌的灵魂。林景熙指出:“前辈评南渡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悲惋实同。”(前辈们评价宋朝南渡后的诗人,认为陆游很像杜甫,言下之意是陆游时刻都不忘记收复中原,思念故国的心意,陆游和杜甫的悲愤和惋惜其实是一样的!) 二、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的阅读训练附答案总结

陆游《书愤》的阅读训练附答案总结 【原文】: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训练】: 一、 1.简要概括诗歌 颔联描写的内容。(2 分)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 皇帝要杀他, 他说: “自 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 分)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二、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 2. 把握诗人态度, 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 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三、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 手法呈现出来的?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 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 却不 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 3.颔联既是叙事, 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 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

吗? 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参考答案】 一、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二、 1、 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 概括了 25 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 (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 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 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 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 以此自勉, 表明他敬仰诸葛、 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 与今日之衰颓, “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 诸葛亮之积极进取 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三、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 欲图收复失地 愤“世事艰”,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 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 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3.只用六个名词组接, 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 将诗人的恢复之志 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 说过“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的话, 诗人正是以此自勉, 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 《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 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阅读训练】:一、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三、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参考答案】一、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二、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三、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 欲图收复失地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3.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 《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 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 ..

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 “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 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 《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 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 低。杜甫 《咏怀古迹》 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赏析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 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

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 “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 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 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 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 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然而诗人被黜, 罢官已六年, 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那山河破碎, 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 感于世事多艰, 小人误国而“书 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 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 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 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 便只好将渴求慰藉 的灵魂放到未来, 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 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 ,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 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 泛传诵。这样的诗句 出自他亲身的经历, 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 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 法比拟的。

陆游的爱国诗词《书愤》原文及注释

陆游的爱国诗词《书愤》原文及注释 导读:本文陆游的爱国诗词《书愤》原文及注释,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书愤》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词句注释 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

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⑻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⑼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1]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建炎三年(1129

《书愤》陆游.拼音版

书sh ū愤f èn 【宋s òn ɡ】陆l ù游y óu 早z ǎo 岁su ì那n à知zh ī世sh ì事sh ì艰ji ān ,中zh ōn ɡ原yu án 北b ěi 望w àn ɡ气q ì如r ú山sh ān 。楼l óu 船chu án 夜y è雪xu ě瓜ɡu ā洲zh ōu 渡d ù,铁ti ě马m ǎ秋qi ū风f ēn ɡ大d à散s àn 关ɡu ān 。塞s ài 上sh àn ɡ长ch án ɡ城ch én ɡ空k ōn ɡ自z ì许x ǔ,镜j ìn ɡ中zh ōn ɡ衰shu āi 鬓b ìn 已y ǐ先xi ān 斑b ān 。出ch ū师sh ī一 y ì表bi ǎo 真zh ēn 名m ín ɡ世sh ì,千qi ān 载z ǎi 谁shu í堪k ān 伯b ó仲zh òn ɡ间ji ān !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注 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陆游《书愤》原文+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鉴赏】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

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赏析

宋·陆游《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雨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句指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楼船夜雨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 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意思就是自毁长城,自取灭亡。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自然更多地象征军事、象征国防、象征国家的安全和巩固)。 ”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他还跃跃欲试。 杜甫诗《蜀相》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自安史之乱以来就一直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转千啼,自鸣得意。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