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纤维化病因及发病机制

合集下载

什么是肺纤维化?

什么是肺纤维化?

什么是肺纤维化?肺纤维化是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大量细胞外基质聚集并伴炎症损伤、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一大类肺疾病的终末期改变,也就是正常的肺泡组织被损坏后经过异常修复导致结构异常(疤痕形成)。

绝大部分肺纤维化病人病因不明(特发性),这组疾病称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是间质性肺病中一大类。

而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中最常见的以肺纤维化病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疾病类型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能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丧失的严重的间质性肺疾病。

肺纤维化严重影响人体呼吸功能,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自觉气不够用),且随着病情和肺部损伤的加重,患者呼吸功能不断恶化。

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诊断后的平均生存期仅2.8年,死亡率高于大多数肿瘤,被称为一种“类肿瘤疾病”。

基本知识医保疾病:否患病比例:每年整体人群中的患病率约(2~29)/10万,且呈逐渐增长趋势,估计以每年11%的比例增长。

易感人群:50~70岁,男女患病率比例为1.4:1.0,发病率男女比例1.3:1.0。

既往有吸烟史患者略多。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并发症: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治疗常识就诊科室:内科呼吸内科治疗方式:药物治疗:吡非尼酮,尼达尼布。

非药物治疗:戒烟、氧疗、机械通气、肺康复、肺移植。

中医治疗。

治疗周期:急性多于6个月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慢性型平均生存时间为3.2年。

治愈率:IPF诊断后的平均生存期仅2.8年,死亡率高于大多数肿瘤,IPF被称为一种“类肿瘤疾病”。

常用药品:吡非尼酮胶囊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

温馨提示供给多种维生素、优质蛋白及碳水化合物饮食。

特发性肺纤维化AE-IPF定义、临床表现体征、评估、诊断标准流程治疗及泼尼松药物应用及注意事项

特发性肺纤维化AE-IPF定义、临床表现体征、评估、诊断标准流程治疗及泼尼松药物应用及注意事项

特发性肺纤维化AE-IPF 定义、临床表现和体征、评估、诊断标准流程和治疗及泼尼松药物治疗应用和注意事项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AE-IPF)的概念提出由来已久。

20世纪90 年代初日本学者首次提出AE-IPF, 2007年IPF国际专家组对AE-IPF 进行定义,2016年国际专家组再次对AE-IPF进行修订,我国2019年也对 AE-IPF总结。

本文结合国内国外指南及共识,对做一总结。

AE-IPF定义一种有临床意义的急性呼吸系统病情恶化,主要特点为广泛的新发肺泡异常证据。

AE-IPF临床表现和体征AE-IPF 典型表现为数天至数周内(通常不超过 1 个月)出现的呼吸急促和运动耐力降低。

其他常见的症状有咳嗽,多为干咳或咳少许白色痰,合并感染时可出现痰量增多或黄色。

体征:患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四肢末端和口唇发绀,肺部查体可闻及双肺基底部爆裂音(Velcro 啰音);若合并心功能不全,可出现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浮肿等。

AE-IPF 影像学特征胸部 X 线检查可排除气胸或其他需要立即处理的胸部异常情况。

胸部 HRCT 可准确显示肺实质异常的形态及部位,并可进一步对 AE-IPF 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类。

AE-IPF 患者 HRCT 显示在典型 UIP 型[如网状影、牵拉性支气管和(或)细支气管扩张及蜂窝改变] 的背景上,出现新的磨玻璃影(GGO)和(或)实变影。

AE-IPF 患者胸部 HRCT 新增异常阴影可表现为 3 种类型:弥漫型、多灶型和周边型,三型具体特征如下图:A.弥漫型表现:双肺弥漫性 GGO、斑片状实变和胸膜下蜂窝影;B. 多灶型:在胸膜下蜂窝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背景上出现双肺中心和外周多处分布斑片状 GGO;C. 周边型:双肺外周分布 GGO 和胸膜下蜂窝影诊断标准及流程诊断标准:对于已经诊断或当前诊断 IPF 者,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则可做诊断 AE-IPF:(1) 常在 1 个月内出现了临床上显著的急性呼吸系统症状恶化;(2) HRCT 证实在原有 UIP 型表现背景上新出现双肺GGO 和/或实变影;(3) 排除心力衰竭或液体负荷过重导致的恶化。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IPF是一种病因不明,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病变局限在肺脏,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人群,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气体交换障碍,导致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预后差,其肺组织学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

在临床上,IPF的概念需要与以下疾病概念区分。

1间质性肺疾病(ILD):亦称作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和肺泡腔,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丧失的弥漫性肺疾病的总称。

临床主要表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降低、低氧血症和影像学上的双肺弥漫性病变。

2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即目前病因不明的间质性肺炎,属于ILD疾病谱的一组疾病。

2013年发表的有关IIPs的国际多学科分类,将IIPs分为主要的IIPs、罕见的IIPs和未分类的IIPs (表1)。

诊断1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多在中年及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后明显。

大多数患者双下肺可闻及吸气末爆裂音(velcro啰音),超过半数可见杵状指(趾)。

终末期可出现发绀、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和右心功能不全的征象。

2胸部HRCT:胸部X片诊断IP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胸部HRCT是诊断IPF的必要手段。

UIP的胸部HRCT特征性表现为胸膜下、基底部分布为主的网格影和蜂窝影,伴(或不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磨玻璃样改变不明显 (图1,2),其中蜂窝影是诊断确定UIP型的重要依据。

当胸部HRCT显示病变呈胸膜下、基底部分布,但只有网格改变,没有蜂窝影时,为可能UIP型 (图3-5)。

当胸部HRCT示肺部病变分布特征和病变性质与上述情况不符时为非UIP型(图6),如广泛微结节、气体陷闭、非蜂窝状改变的囊状影、广泛的磨玻璃影、实变影,或沿支气管血管束为著的分布特点,均提示其他疾病。

如UIP型改变合并胸膜异常,如胸膜斑、钙化、显著的胸腔积液时,多提示为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UIP。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最新进展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最新进展
表明t 3 j : I P F的病理变化 源于肺 泡上皮受损 和修复 , 异常分 布
胞 弹性 蛋 白酶功能 , 可 以减 少疾 病实验模型 中纤维化 。然而 , 至少在肺损 伤早 期 , 完 全清 除中性粒 细胞可 以增加肺 胶原 蛋 白的水平 , 表 明了这些 途径在 纤维化 形成 中的复 杂性 。中性 粒细胞促进纤维 化的机制仍 不清楚 , 但 来 自于 中性粒 细胞 弹
病 理学特点是伴有瘢痕 的纤维化 和蜂窝样 病变 , 与轻 微或 正 常肺组织呈 局灶 状交替分布。这些组织病理改变主要 累及周 围胸膜 下肺 实质或小 叶间隔旁 。肺 实质炎 症通 常较轻 , 由淋
巴细胞 和浆 细胞 引起 的肺 泡间隔浸润所组成 , 斑 片状 分布 , 并
1 .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浸 润是 急性肺 损伤反应的特 征性 改变。通过有针对性 的在 中性粒细胞 弹性 蛋白酶缺失 鼠 或 者用 特定的 中性粒细胞 弹性蛋 白酶 抑制剂 , 抑 制 中性粒 细
述。
表 面 和 细 胞 内存 在 F O X P 3 c D 去 。在 数 量 上 和 功 能 上 ,
C D 4 + c D F 0 细胞 在 I P F患者 中减 少 。此 外 , 一 个关 键 的 T r e g 细胞产 物 I L - 1 0有抗炎症反应和可能 的抗纤维 化效 应。
胞 因子 I I 一 1 7 A通过依 赖 T G F - 3 1 1机制促 进纤 维化 。因此 , 通过 T h 2和 T h l 7细胞反应 的淋 巴细胞可促进纤维 化 , 但其他
纤维化的反应是 由异常激活的肺泡上皮细胞推动 。这些细 胞
产生的介质 , 通过肺 间质细胞 的增殖 , 循 环纤维 细胞 的吸引 , 刺激 上皮 问质转化诱导成纤维细胞灶形成 。成纤维细胞灶分 泌过量 的细胞 外基 质 , 胶原纤维为 主, 造成疤痕和肺结构 的破

肺纤维化医学PPT

肺纤维化医学PPT

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减轻焦虑、 抑郁等情绪,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 度。
自我管理
教导患者如何进行日常自我管理,包 括正确使用药物、定期复查、合理饮 食和运动等,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呼吸锻炼、体能训练等 ,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体能状况。
03
CHAPTER
肺纤维化的治疗与预防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用于减轻炎症和抑制免疫反应, 从而减缓肺纤维化的进程。但长 期使用可能带来副作用,如骨质 疏松、糖尿病等。
免疫抑制剂
用于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减少炎症和组织损伤。常见的免 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硫唑嘌 呤等。
抗纤维化药物
旨在抑制或逆转肺纤维化的过程 ,包括吡非尼酮、尼达尼布等。 这些药物通常需要长期使用,并 可能存在副作用。
02
CHAPTER
肺纤维化的病因与风险因素
病因
吸烟
职业暴露
长期吸烟是导致肺纤维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对肺部组织造成损 伤,引发炎症和纤维化。
长期接触某些职业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 石棉、粉尘等,会增加肺纤维化的风险。
遗传因素
肺部感染
部分人群存在遗传易感性,容易发生肺纤 维化。
某些肺部感染,如肺炎、肺结核等,可能 导致肺纤维化的发生。
分类
肺纤维化可以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和 病理特点进行分类,如特发性肺纤维 化、尘肺病、药物性肺纤维化等。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介导的炎症 、损伤和修复过程。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导致肺部组织的结 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疗最新指南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疗最新指南
特发性肺纤 维化诊疗最 新指南要点
前言
▪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 疾病(ILD),放射学和组织病理学以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 为特征。
▪ IPF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以呼吸困难和肺功能进行性恶化为特征, 容易发生气胸和纵隔气肿,预后差。因此,IPF一直以来都是呼吸 科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
图2 旁间隔肺气肿
IPF和PFF新版指南更新
▪ 过敏性肺炎相关UIP(HP-UIP)影像学特点 ▪ 此外,UIP并非IPF所特有的,纤维化性过敏性肺炎、结缔组织病相
关ILD也会表现为UIP,在放射学上难以和IPF-UIP区分,需要警惕。 ▪ 纤维化性过敏性肺炎在放射学上除了表现为UIP外,还可能出现过
IPF和PFF新版指南更新
IPF和PFF新版指南更新
▪ IPF的诊断流程更新 ▪ 新版指南建议,对于HRCT表现为UIP型或可能UIP型的患者可以在
多学科讨论(MDD)后诊断为IPF,而无需进行肺活检。 ▪ 对于未确定UIP型患者,经支气管肺冷冻活检(TBLC)可以代替外
科肺活检(SLB),TBLC结果阴性时再考虑SLB。 ▪ 从最新IPF诊断路径图可看出,HRCT表现为可能性UIP型的患者,
▪ 但是,不少IPF患者早期的影像学表现并不典型,为此,指南定义 了四种HRCT类型,分别为UIP型、可能UIP型、不确定UIP型和其他 诊断(表2、图4)。
IPF和PFF新版指南更新
表2 UIP相关HRCT类型
IPF和PFF新版指南更新
图4 UIP相关HRCT类型: • A UIP磨玻璃密型,伴上叶间隔旁
IPF和PFF新版指南更新
▪ UIP的影像学特点 ▪ 蜂窝影:定义是聚集的厚壁囊性空间,直径相似,在3-10mm之间,

《miR-708-3p通过靶向调控ADAM17参与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机制》

《miR-708-3p通过靶向调控ADAM17参与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机制》

《miR-708-3p通过靶向调控ADAM17参与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机制》摘要:本文以miR-708-3p作为研究主体,深入探讨了其通过靶向调控ADAM17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miR-708-3p与ADAM17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IPF病程中的潜在调控作用,为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引言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近年来,microRNA(miRNA)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miR-708-3p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分子,在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miR-708-3p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调控作用及其与ADAM17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miR-708-3p与ADAM17的相互作用miR-708-3p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RNA,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

ADAM17是一种膜蛋白酶,参与多种生物过程。

研究表明,miR-708-3p与ADAM17之间存在潜在的靶向关系。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miR-708-3p可以与ADAM17的3'UTR区域结合,从而抑制其表达。

三、miR-708-3p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在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组织中,miR-708-3p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通过构建过表达和沉默miR-708-3p的细胞模型,发现miR-708-3p对ADAM17的表达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在IPF发生发展过程中,miR-708-3p的减少可能导致ADAM17表达上调,进而影响肺组织的纤维化进程。

四、ADAM17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作用ADAM17在IPF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纤维化过程。

当ADAM17表达上调时,其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外基质的代谢、细胞凋亡等过程,促进肺组织的纤维化。

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ywod 】 Ii a i pl oa i oi; n a mao ; pte a cl ;Fbols; cai Ke r s d pt c um nr f rs If m t n E i ll e s irbat Mehns o h y b s l i h i l ms
特发 性 肺 纤 维 化 (do a i p l n r f rs , ii t c umoay i oi ph b s
21 0 2年 8月
中国 比较 医 学 杂 志
C NE E J HI S OURNAL OFCOMPARAT VE MEDI I I C NE
Au u t 01 g s ,2 2
第2 2卷
第 8期
Vo _ 2 NO 8 I2 .
特 发性 肺 纤 维 化 发 病 机 制 的研 究 进 展
【 src】 Ii ah um nr f rs s n f ru f ho i it st lu gdsae o n nw ass Abtat do ti p l oa boi i o e gopo c rn ne ti n i ss f ko ncue, p c y i s oa c r ia l e u
K ONG Qi n,CHE nl N Mi— i ( a oaoy Anma Ree rhC ne ,Z ein hn s dclUnvri L b rtr i l sac e tr h j gC iee Me ia a iest y,Ha gh u3 0 5 n z o 1 0 3,Chn ) ia
e ta el lr marx. Th r r lmie te a ut pt ns po r prg o i lw o g tr s r ia ae a i s o itd xr c lu a ti e e a e i t d h r pe i o i c o , o o n ss, o l n -e m u vv lr t nd s a s cae wi ic e sn i i e c sn e he t n r a i g ncd n e ic t pah g n c h to e i me h n s ae l ie. Thi d ma ds b te u e sa i g f h c a ims r eusv s e n a e tr nd rtnd n o t e m oe ua c n s nd ryng te p t g n ss I s mo te s nt lt n w he o s t nd pr ge so ft i ie s l c lr me ha ims u e li h aho e e i. ti s s e i o k o t n e a o rs in o hs d s a e, a e p ca l n e e a e o hu n e l s e ily i rl v nc t ma h at h. I t i p pe , we e iwe t a v n e i r s a c o dip t i p l n r n hs a r rve d he d a c s n e e rh f i o a hc u mo a y i o i. fbr s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特发性肺纤维化病因及发病机制
*导读:IPF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亦未完全阐明,但已有足
够证据表明与免疫炎症损伤有关。……

IPF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亦未完全阐明,但已有足够证据表明与
免疫炎症损伤有关。不同标本所显示的免疫炎症反应特征不尽一
致,周围血所反映出的是免疫异常比较突出,而支气管肺泡灌洗
液显示炎症反应为主,而肺局部组织的异常又有所不同。因此在
评估各种研究资料需要考虑到这种差异。
综合近年来的研究,关于IPF发病机制及其过程概括如下:①
某种未知抗原激活B细胞,产生Ig并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刺
激和活化肺泡巨噬细胞。这一免疫反应在肺局部,如果肺泡壁B
淋巴细胞也产生抗体,则肺泡壁的某些成分可能会被错误地识别
为异物。因此有人认为IPF可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IPF患者
T细胞的变化及其作用不明确,仅B细胞参予不足以证明其为自
身免疫性疾病。②活化的肺泡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介质,除蛋白水
解酶、胶原酶、反应性氧代谢产物和某些细胞因子直接损伤肺细
胞、细胞外基质、基底膜等结构外,尚有与纤维化形成密切相关
的介质包括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肺泡巨噬细胞原
性生长因子(alveolarmacrophagederivedgrowthfactor,AMDG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和
第 2 页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IGF)等,它们能
吸附成纤维细胞,并刺激其增殖,以及介导胶原基质收缩。③在
肺泡巨噬细胞释放的IL-8、TNF等介导下中性粒细胞向着肺泡趋
化、聚集和活化,形成以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20%)为特征的肺
泡炎,而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又释放一系列介质,引起或加重肺
损伤与纤维化。④成纤维细胞增生和产生胶原是本病的重要环节
和结局。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存在精确的调控,如前列腺素
E2、成纤维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等均属于负调节因子。另在IPF发
现一种编码PDGF的C-sis基因,与转移性病毒癌基因V-sis非
常相似。因此IPF的发生是否代表了成纤维细胞的负调节失效、
抑或成纤维细胞的"肿瘤性"增生,是十分饶有兴趣的问题。虽然
有人发现IPF患者肺间质胶原的合成速度或总量并无增加,但Ⅰ
型胶原增加、Ⅰ型胶原对Ⅱ型胶原的比率升高。因为Ⅰ型胶原是
一种高张力强度、低顺应性、呈平行排列的交叉带状纤维,它的
增加足以解释IPF的形态和生理学改变,而不论胶原总量增加与
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