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姆的女性观
《面纱》读后感3000字

毛姆对女性大概是有偏见的。
在他的笔下鲜见有正面形象的女性,他描绘的那些女人大都愚昧、肤浅、虚荣、势力,无论是《人性的枷锁》中的米尔德里德,还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太太,或者是《刀锋》中的伊莎贝尔,她们的身上都有着如出一辙的虚荣品质。
而在这部以中国为地域背景的《面纱》中,毛姆难得正面地描绘了一部女性的思想成长史,吉娣从一个虚荣势力、道德败坏的少妇成长为一个胸怀博爱、思想独立的女性,她见证了人性的虚伪和世间的苦难,最终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思想的成熟。
人性,依然是毛姆笔下的主题。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往往难以交心,即便是朝暮相处的夫妻也不见得完全了解彼此。
毛姆对人心理的把握和对人性的批判简直入木三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他曾写到:“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那些掩藏在内心深处的虚荣或邪恶的小心思都被毛姆精准地捕捉到,我们有时读来会自觉惶恐,因为那就是我们自己不愿被人识破的秘密。
毛姆半生游历,他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
他赞叹巴黎的繁华,也欣赏土著社会的简朴。
他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西方文明胜利者的姿态去轻视其他地域文明,傲慢会使人蒙蔽双眼,谦逊反而会让世界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户。
毛姆这种宽阔的接纳力使得毛姆能够深入了解其他文明的魅力,使得异域文化特质在他的作品里大放光彩,从而成为毛姆一个独特的标签。
毛姆游历了中国以后,大受启发,以中国为地域背景写下了这部《面纱》。
而在这《面纱》底下,又掩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01、我们一生要做无数次选择,你有没有后悔过自己曾经做出的选择呢?结婚不到三个月,吉娣就后悔嫁给了沃特·费恩。
沃特是细菌学专家,在香港谋职。
婚后,她随沃特一起来到了遥远的东方,沃特内敛高深,不苟言笑,但他是一个好丈夫,温柔体贴,对吉娣更是有求必应。
吉娣显然并不满足于此,来到香港后,她猛然醒悟,研究细菌学的公务员并非高官,而沃特也缺乏人缘和魅力。
《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的真善美

《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的真善美作者:曾君来源:《牡丹》2016年第08期毛姆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女性真善美有独特的认知,在作品中对女性的刻画呈现多样性。
《月亮与六便士》中三位女性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态度展现了毛姆对怀有母性情感女性的追寻,和对平庸伪善、为婚姻套上枷锁的女性的厌恶。
毛姆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生动地刻画了几位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有评论家认为,这些形象普遍体现了毛姆对女性不善的态度,但探究毛姆的生活经历可以发现,他对女性并不总是厌恶的,也有对女性真善美的渴求,作者把多样的情感被投射到书中的女性上。
毛姆对女性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类似母爱温柔情感的依恋,又有对索取无度欲望的厌恶,而这些情愫源自他的生活经验。
他对女性真善美的感知源自幼年时母亲无私的爱,这份爱“给他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对毛姆终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导致他努力在不同的女性身上寻找相似的情感。
但在寻求母性情感的过程中,他却接连受挫。
起初,他遇到心仪之人,“浑身散发着充沛的母性光辉”。
然而,他的求婚却遭受拒绝。
之后,毛姆为了名誉而非爱情勉强结合的婚姻并不愉快。
在外人看来,妻子“时髦轻佻的世界不属于他,她咄咄逼人的占有欲令他反感”,毛姆自己则感觉“生活在一个充满抱怨的氛围里”。
妻子的无理与无尽的欲望激发了毛姆对婚姻生活的抵触。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女性形象有挚爱母亲的影子,也有令人厌恶的妻子的痕迹。
个人经历影响毛姆对女性的评价与刻画,也就是毛姆的真善美价值观。
但什么是真善美?首先,毛姆认为,太多人把真当作一种表现和判断,而忽略了真的本身,“人为了虚荣、安乐和利益,总是不顾‘真’的”。
真的价值在于其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人应该注重自我或行为的内在本质。
其次,谈到善时,毛姆区分了爱情和仁爱。
在爱情里,“渴望自由的人类灵魂总是把爱情所要求的自我服从看作是有失体面的”。
因此,爱情容易引发自由心灵与占有欲之间的矛盾,“许多人害怕它的威力,满腹怨恨地只求摆脱它的重压”。
解读《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的女性观

解读《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的女性观作者:陈秋伶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1期摘要:《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残疾、贫困和丰富的生活经历让毛姆在小说中展现出了不避讳粗俗、同情不幸者、宽容不端者、洞悉人类荒谬的特点。
由于毛姆的人生经历,透露出他本人对女性整体无好感的偏见,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也是了解毛姆作品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月亮和六便士》毛姆女性观1.引言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月亮和六便士》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讲述了一位不顾世俗眼光,执着地追寻自我的艺术天才的一生。
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伦敦的一个平凡的证券经纪人,过着普通人羡慕的生活,有一个幸福家庭,然而思特里克兰德却突然着了艺术的魔,不辞而别,抛弃了旁人看来优渥美好的生活,置妻子、孩子、事业、身份地位于不顾,只身前往巴黎实现他年幼时的梦想:成为画家。
此时的他已经四十岁,没有任何绘画基础,外人都觉得他疯了。
他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一直不停地流浪,从巴黎流浪至马塞,最后抵达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结了婚,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岛上,潜心作画。
不幸的是,他感染了麻风病,但他依然执着地作画,最终他以自己的小木屋为画布,完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巨型壁画,生命也随着艺术的诞生走向终点。
他的妻子遵守他的遗言,将所有画作付之一炬,那幅稀世壁画就随着画家生命的终结化为灰烬。
小说里,毛姆主要塑造了三个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本人的女性观。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所表现出来的“厌女”(misogyny)观实际就是毛姆本人的真实写照。
2.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自私虚伪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是大家眼里标准的好太太,出身于英国世家,在社会名流间游刃有余,言谈举止优雅,完全就是上流社会的淑女风范。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毛姆《人性的枷锁》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毛姆《人性的枷锁》陈瑞青【摘要】英国小说家W•S•毛姆在小说《人性的枷锁》中着力塑造了三个女性形象,即凯里伯母、米尔锥和萨拉,其在作品中批判了米尔锥的肆无惮忌、同情凯里伯母的隐忍不幸、赞美萨拉的魅力高尚,体现出了毛姆矛盾的女性观,这种矛盾是由其自身生活经历造成的。
同时,因为受到时代文化的影响,毛姆的女性观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种矛盾性与局限性却不能否认《人性的枷锁》对反思与推动女性主义发展的价值。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2页(P19-20)【关键词】毛姆;《人性的枷锁》;女性主义【作者】陈瑞青【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英文系,山西忻州 0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19世纪英国小说家W•S•毛姆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对人类情感枷锁的根源进行了深层次剖析。
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明显差异,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通过塑造凯里伯母、米尔锥和萨拉三个女性人物,表达了其女性观,给女性主义带来反思。
(一)家庭天使——凯里伯母《人性的枷锁》中,凯里先生领养了父母双亡的菲利普,使菲利普接触到了瘦小的凯里伯母,这位有着灰白头发以及深深皱纹的女性。
凯里伯母在家庭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足够关爱,岁月的痕迹刻在了凯里伯母身上。
作为一个男性社会中被统一化的妇女形象,凯里伯母具有脆弱以及隐忍的性格,却拥有无私的爱。
《人性的枷锁》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凯里家中有两把椅子,没有扶手且看上去并不舒服的那把是凯里伯母的,对于这种分配,凯里伯母并未觉得不公,她认为太过舒服的椅子会养成自身懒惰的毛病。
凯里伯母得病之后,家中的火炉不会被开启取暖,但是凯里伯父却能够享受这种待遇。
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凯里伯母的家庭地位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但是这种选择是社会文化对女性压迫以及同化的结果。
在男权社会中,凯里伯母是典型的“家庭天使”,她的思想与行为都符合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她为家庭奉献一切而不求回报,特别是当菲利普来到这个家庭之后,凯里伯母还要扮演母亲的角色,在协调家庭两个男性的矛盾的过程中,不断牺牲自己的利益。
毛姆《无所不知先生》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翻译

毛姆《无所不知先生》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翻译摘要:毛姆许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均体现出作者对女性轻视和的贬低的趋向。
本文选取毛姆短篇小说代表作《无所不知先生》,试以文体学的角度,从词汇运用及句式分布两方面对作品中“南塞太太”这一唯一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究作者的女性观,并结合其翻译及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毛姆;《无所不知先生》;女性形象;文体学Abstract: The female images in many of W. S. Maugham’s works could show his underestimation and depreciation of women. This paper, based on Mr Know-All, his masterpiece in his short story creation, tries to probe into Maugham’s viewpoints on wom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rs. Ramsay from the aspect of vocabulary and sentence styles, and it also aims to analyze briefly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in this respect.Key words: Maugham; Mr Know-All; female image; stylistics一、引言毛姆是英国二十世纪一位多产的小说家和戏剧家,成名于戏剧创作,但能代表其成就的是他的短篇小说。
他一生创作了150多篇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有:《叶的震颤》(1921)、《卡苏里纳树》(1926)与《阿金》(1933)等。
毛姆主张客观冷静地描写,他的小说题材广泛,形象鲜明,风格朴实,文笔简洁,情节曲折,很受读者的欢迎。
毛姆小说观探究

毛姆通过描写女性在爱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经历,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毛姆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样化,包括独立自主的女性、温柔善良的女性、聪明机智的女性等。
4Leabharlann 毛姆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判
毛姆的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判也体现在他对道德、伦理、宗教等问题的探讨上。
毛姆的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判是其现实主义特色的重要体现。
毛姆的小说中,历史事件往往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如《人生的枷锁》中的菲利普的人生经历。
5
毛姆小说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毛姆小说的艺术价值
独特的叙事风格:简洁明了,富有哲理
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具有深度和复杂性
主题探讨:深入探讨人性、社会、道德等主题
文学价值: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姆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毛姆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教育
毛姆的文学创作历程
早期作品:《兰贝斯的丽莎》、《一个圣徒的历程》等,主要描写个人经历和情感
创作特点: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语言简洁明快,情节曲折动人
后期作品:《刀锋》、《面纱》等,深入探讨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中期作品:《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等,开始关注社会和人性
简洁明了:毛姆的小说语言简洁明了,易于读者理解。
生动形象:毛姆的小说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将人物和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深刻哲理:毛姆的小说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3
毛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
独立自主的女性:如《面纱》中的凯蒂,追求独立和自由,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善良温柔的女性: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施特罗夫夫人,善良温柔,乐于助人。
《月亮与六便士》中三位女性的现实意义

《月亮与六便士》中三位女性的现实意义摘要: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塑造了着魔于艺术而抛弃原有生活,一心追求绘画灵感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故事中他曾先后与三位女性结合。
作者对这三位女性的刻画不仅展示了斯特里克兰德内心追求的变化,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提到毛姆,我们很难给他以及他的作品贴上一个合适的标签。
他总是平铺直叙,没有标新立异,也没有很特别的技巧,却总是能用简单有趣的故事将人性最深刻的内容展示在我们面前。
许多作家在描写人性时惯用的深刻、冷漠、辛辣又刻薄的语气,在毛姆的作品里也很难看到。
人性的描写必然离不开人物。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因狂热地追求艺术而抛家舍业,宁可在原始的生活状态下由创作灵感支配自己,也不肯被社会地位与财富所束缚的一个奇男子。
故事中,他与三位女子的结合,或是因为对于社会道德的屈服,或是由于对肉欲的放纵,或是为了在追求理想中寻求庇护。
而故事中的三位女子其实也是毛姆对自己生活时期社会上某些现实的映射。
一、阿美——家庭的责任与社会的束缚小说中,斯特里克兰德的妻子阿美温文尔雅,爱自己的家庭、丈夫、孩子。
阿美没有自己的事业,她最喜欢做的,就是结识社会上的艺术家、小说家,与他们聚会攀谈。
她认为自己的丈夫并不喜欢艺术,也不懂得艺术,她称他为“十足的小市民”。
因此,当她得知斯特里克兰德离家出走的原因是“想要画画”时十分惊异,她不相信自己的丈夫有任何画画的欲望和天赋。
事实上,斯特里克兰德没有得到任何来自妻子与家人的关注。
妻儿的依附让他不得不投身于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工作,他们需要的也只是他的默默付出与庇护。
他喜欢画画,却只能偷偷学习。
他的灵魂向往着自由的生活,直到最后一刻的出走,他才终于摆脱了家庭与社会责任的枷锁。
在外人看来,阿美十分热爱自己的丈夫,是一个体贴能干的主妇。
可是,当她了解到斯特里克兰德是因为追寻梦想而离开她时,她歇斯底里地发誓自己再也不想见到他。
因为在她看来,斯特里克兰德根本没有抛弃家庭和社会舆论的权利。
从《人生的枷锁》中的女性形象看毛姆的性向问题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
从《人生的枷锁》中的女性形象看毛姆的性向问题李雪林 四川大学摘 要:威廉・萨姆赛特・毛姆(1874~1965)是19世纪到20世纪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冷静的叙事风格和传奇的生活经历都让他备受关注。小说《人生的枷锁》是其代表作之一,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主人公菲利普与作者本人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尝试通过小说中的三个女性形象,来探究毛姆的性向问题。关键词:毛姆;人生的枷锁;性向[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132-01
一.书中三位女性角色1.威尔金森威尔金森是菲利普一名亲戚的女儿,年长菲利普二十岁。成熟妩媚的威尔金森对菲利普而言魅力非凡,菲利普与其发生了关系并一度陷入情网不能自拔。2.米尔德里德米尔德里德是伦敦一家小店的服务员,她“拜金、虚荣、庸俗又肤浅,长相平平,待人冷淡”[1]。菲利普不可救药地
迷恋上了她,但她却只把菲利普当成一个有利用价值的工具。她两度背叛了菲利普,又在被人抛弃无力营生的时候投靠菲利普。3.萨拉萨拉是菲利普在医院实习时遇到的一位病人的女儿。她既有新时代女性的独立精神,又有一种母亲的端庄贤惠[2],
是个近乎完美的女人。二.书中女性角色和现实的交叉与投射1.恋母情结的延续威尔金森是菲利普的第一个爱人,菲利普对她,一方面是本能的情欲驱使,另一方面又是在试图寻得母爱。也因此,一方面,由于在爱人身上寻找母爱的不实际的期望很自然地落空让他感到失望,另一方面,他对混杂着爱人与母亲形象的对象产生强烈情欲感到深深的羞愧。失望与羞愧让他最终选择了离开。萨拉则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圣母形象,她结合了新女性追求的自由和独立以及传统女性才有的贤惠温柔。她不在意菲利普的跛足,坚定无私地爱着菲利普,在菲利普最需要她的时候出现给他安抚与鼓励。最终,这个充满了母性光辉的女人将菲利普从情欲的漩涡中拉了出来。现实中的毛姆感情生活十分坎坷。1916年,毛姆与莎莉・威尔肯结婚,在灾难般的十年婚姻生活后二人终于分道扬镳。毛姆渴望在女性身上看到母性,但这期待却在妻子身上落空了。彼时正是第一、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之间的过渡期,肤浅刻意的女权主义高涨,而母性由此旁落,毛姆对此非常反感。他曾说:“这个时代的妇女一般既无她母亲的优点,也无她女儿的优点。她是一个解放了的奴隶,可是不了解自由的条件。她不再是家庭妇女,但还未成为一个好伴侣……”[3]。威尔金森即是这个时代普通女性的代表,而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毛姆的女性观
【摘要】毛姆笔下的女性形象只有少数是真诚善良的,大部分是虚伪做作的。
他对女性持不友好的态度是因为母亲和妻子对他产生的影响,以及他是一个同性
恋者的原因。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月亮与六便士》中
的女性人物形象,剖析并揭示毛姆的“厌女情结”,并尝试探讨他此种心理形成的
原因。
【关键词】厌女情结 女性主义 恋母情结
一、毛姆与《月亮与六便士》
英国剧作家、小说家、短篇小说家威廉?索默赛特?毛姆,是一位现实主义
作家,其文风犀利,有着对人性惊人的洞察力。在他的诸多创作中,《月亮与六
便士》并没有如其他小说般收到读者的追捧,但它的价值却不可小觑。小说采用
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一位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
纪人,人到中年突然抛弃他的家庭和事业去追求自己的绘画理想。
这部小说取材于19世纪后期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但其实却是毛姆
本人心理和情感生活的写照(梁识梅,1987:57)。毛姆巧妙地使这部小说看上
去更像是一个传记,以便在斯特里克兰德的掩护下释放自己压抑的理想和欲望。
因此,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厌女”情结其实就是毛姆自己的真实写照。
二、毛姆与“厌女情结”
所谓的“厌女”(misogyny),指的是男性对女性的憎恶。基本上是一种男性
对女性对象怀有敌意的状态,并且想进而支配的对象、控制对象(李楠,2010:
12)。而文学则是想象的艺术,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实际上就是反映了男性
对女性的艺术想象。固然男性作家也反映了现实中的女性状况,但这种反应经过
了作家内心的折射,就带有作家主观的印象。
纵观世界文化,几千年来,对女人的轻视已经深深根植于男人的心理之中。
而在毛姆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非常卑微,不仅表现为经济
和政治上的依附性,甚至受教育的权利也被限制。
三、《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女性形象
毛姆的厌女情结主要体现在小说中所刻画的三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上
——装腔作势、爱慕虚荣的斯特里克兰德夫人,薄情寡义、沉迷情欲的勃朗什,
以及天真纯朴的土著姑娘爱塔。小说中三位女主人公的命运分别体现了他对与现
实生活中妻子西莉的看法,对于同时代女性的看法和对理想女性的刻画。
(一)俗人形象——思特里克兰德夫人。
小说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第一个妻子是他自己妻子的化身。小说中的妻子
是个遵循社会道德体系和主流价值观,专心守住“六便士”的妇人,是个俗人的典
型,她谨言慎行,循规蹈矩,是千千万万没有个性的小市民中的一个,她从不敢
承担自己的选择和责任,力图逃避存在的自由,千方百计隐身与大众之间,以大
众的原则为原则,把大众的观念尊奉为不得拂逆的决定性命令。她为丈夫养儿育
女,恪守妇道,并不是出于对丈夫真挚的爱情,而仅仅是因为他为自己提供了保
护伞,使得她的生活能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就像西莉一样,毛姆认为西莉怀
上他的孩子就是为了拴住他,看似幸福的婚姻成了他的枷锁。他看不到西莉的长
处,只觉得她从感情和财务上都将他榨干。她甚至在离婚时要将杰罗德列为通奸
者,就像克兰德的妻子一样将丈夫作为维持正常生活的工具,而非情感上的依托
和灵魂对等的交流。克兰德对于妻子的评价也代表了毛姆的观点:“以无限的耐
心准备把我网罗住,捆住我的手脚。她要把我拉到她那个水平上;她对我这个人
一点也不关心,唯一想的是叫我依附于她。”
(二)恶人形象——勃朗什。
小说中的第二个女性勃朗什的刻画则体现了毛姆对当时社会大多数女性的
看法,他把勃朗什当作恶人来塑造。勃朗什刚出场时是个道德感很强的女性角色,
她有个样貌滑稽但是品行淳厚,爱她胜于生命的丈夫。对于克兰德,她起初很是
抗拒,因为她嗅到了这个男人身上野性的气息,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会沉沦。
但是后来,内心的欲望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展开了交战,她放任自己的欲望,爱上
了克兰德,于是克兰德就成了她的世界,她抛夫弃家,甚至用自杀的方式来留住
克兰德,克兰德却说,她的自杀不是因为他抛弃了她,而是因为她太傻,因为她
精神不健全。克兰德对勃朗什的评价是“女人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
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
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
(三)野人形象——爱塔。
小说中的第三个女性,是塔希提岛上土生土长的部落居民爱塔,远离文明社
会的氏族生活使她没有主体性和存在的自由感,嫁给文明人克兰德也丝毫未改变
她蒙昧的生活方式,像一切自然人一样,她发乎本性地养育儿女,像侍奉主人一
样的忠诚于克兰德,在荒岛的雨林深处,依照原始习俗在无知无识中度过了混沌
的一生。爱塔满足了克兰德对女人的所有要求,他对此的感想是:“女人真是奇
怪的动物,你可以像狗一样地对待她们,你可以揍她们揍得两臂酸痛,可到头来
她们还是爱你,基督教认为女人也有灵魂,这实在是个荒谬的幻觉。”思特里克
兰德对女人的完全不理解和彻底的轻视是得到了作者毛姆的赞同的,毛姆很欣赏
这个人物。
四、结语
受到轻视女性的社会大趋势的影响,加上在生活中与女性不愉快的经历和对
理想女性过高的定位,造就了《月亮与六便士》中劣迹斑斑的女性形象,毛姆本
人的世界观也因此显得狭隘。而经由毛姆个人的痛苦经历触发,深深根植于他潜
意识中的“厌女”情结,支配并影响着他的生活和创作
参考文献:
[1]李楠.追逐月亮之路——浅析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安徽文学[J].2010(12).
[2]梁识梅.天堂之魔·毛姆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3]毛姆.月亮与六便士[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
[4]特德·摩根著,梅影等译.人世的挑战者——毛姆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