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
新媒体在黄河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

新媒体在黄河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作者:王银辉来源:《国际公关》2024年第02期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
然而,受限于传统媒体的形式和传播方式,黄河文化的传播受到一定的局限。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黄河文化的传播渠道得到拓宽,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在黄河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解析其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作用,以期进一步丰富黄河文化内涵,推动其传播与传承。
关键词:新媒体;黄河文化传播;应用与发展;创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为黄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
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推动黄河文化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在黄河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深入解析其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作用。
一、黄河文化传播现状及问题分析(一)黄河文化的独特性及传播面临的挑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黄河文化融汇了华夏文明的精髓,包括中原文化、陕甘宁文化、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等,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1]然而,黄河文化传播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黄河流域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分散,文化设施相对欠缺,这制约了黄河文化的广泛传播。
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差异也使一些青年人对黄河文化缺乏兴趣,使黄河文化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二)传统媒体在黄河文化传播中的局限性传统媒体在黄河文化传播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受限,无法覆盖到每个角落,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黄河文化的传播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相对单一,文字和图片的介质无法完全展现黄河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难以引起青年人的浓厚兴趣。
(三)新媒体的兴起与黄河文化传播的机遇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黄河文化传播迎来新的机遇。
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新媒体——以好乐宝HOLVOO.net蒙文博客网为例

在政策上 ,政府要采取适度 的倾斜 ,解 决少数 民族
题材 电影资金短缺 的困境 ,如 减免税收 、提供资金
【 5 ] 徐健 ; 《中国民族题材 电影的现状 与未来研 究》 ; 文艺报 ,2 0 1 0年 0 7月 2 1日。
支持等 。广泛吸 引民营公 司参 与电影投 资制作 ,鼓 励符合条件 的国有 、非 国有文化单 位资本合 资或独
而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并没有墨守陈规一味地保持她那原始的生存状态落后于世界的发展而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从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关系来看蒙古族传统文化也在一些蒙古民族杰出人才的努力下渐渐地走进了网络慢慢地与网络和新媒体接轨呈现出传统民族文化新媒体化的景象
国 民族 ,2 0 0 1 , ( 1 2 )
[ 2 ] 张素威 、代 乐乐 ; 《 论 少数 民族影视 的 困境
推广 ,也要有效 地利 用大众媒体 ,尽可能地采用全 方位 的宣传手段 ,充 分利用网络 、电视等大众传媒
宣传影 片。 第二 , 在投 资、融资体 制方面加 以调 整和改变 .
博客, 最早来源于英文单词 B l o g , 是 We b l o g ( 网
络 日志 )的简称 ,是继 E — m a i l 、B B S 、I C Q之 后 的
一
种 以新 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的群体 ,再后来又泛
从 蒙 古族 传统 文 化与 新媒 体 的关 系来 看 ,蒙
2 3
指 网上 的交 往活 动 ,是一个 一体多 面 、一词多 义 、
好 乐宝 H O L V O 0. n e t 蒙文博客网博客首页 由诗
歌 、散文 、日记 、小说 、神话 、论 文 、教育 、社会 生活 、音乐 、歌词 、故事 、闲聊 、民俗 、饮食 、文 化 、科 学 、医学 、社会关 注 、自然环境 、旅游 、化
拉祜族葫芦文化对外传播现状与提升路径

2024年05月拉祜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从葫芦里诞生的民族”之称。
葫芦是拉祜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在拉祜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被赋予了多重的文化寓意。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支撑。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底蕴浓厚的历史智慧。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以拉祜族葫芦文化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壁垒被打破,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之间,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无疑是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利用其多模态的形式能够提高宣介和传播效果,激发外国友人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更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为国外受众接受。
一、拉祜族葫芦文化宣介与传播现状述评拉祜族的葫芦文化渊源深厚,葫芦不仅是拉祜族人的图腾崇拜,更是拉祜族文化的根源。
拉祜族的葫芦文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非物质性的,譬如从葫芦诞生的传说、葫芦崇拜、具有仪式功能的葫芦舞、葫芦节等;二是物质性的,如食物、药材、工具、容器、乐器、工艺品等。
从以葫芦图案为装饰的民族建筑、民间生活用品到含有葫芦纹案的民族服饰,从民间传统舞蹈芦笙舞到传承酒文化的葫芦酒器,从认为葫芦是人类起源之地的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到民族节日“葫芦节”,葫芦文化几乎涵盖了拉祜族衣食住行的各个维度,其文化特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内对拉祜族的葫芦文化也实施了系列传承传播举措,例如拉祜族的芦笙舞、史诗《牡帕密帕》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葫芦节”也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1年度获批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拉祜族葫芦艺术作品巡展”进一步彰显了拉祜族葫芦文化的艺术魅力。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力

导 和 有 效 的 信 息 传 播 促 进 全 国 各 族 人
民增 强 团 结 、 谐 相 处 、 同 发 展 , 和 共 是 维 护 国家与 民族 根本 利益 的需 要 , 也 是 新 闻 从 业 人 员 与 新 闻 传 播 研 究 者 的历 史 使 命 和 社 会 责 任 。
当前 , 国 正 处 在 社 会 转 型期 。 我 在
闻学 与 传 播 学 关 注 的 重 点 , 括 美 国 、 包 加 拿 大 、 大 利 亚 等 在 内 的 一 些 多 民 澳 族 国 家 。 存 在 着 复 杂 多 变 的 民 族 问 都 题 。在 解 决 这 类 问题 时 ,除 了 借 助 社
会 学 、 类 学 、 治 学 等 学 科 理 论 之 人 政
强 信 息 与 文 化 传 播 的 基 础 建 设 。这 既
要 求 改 善 少 数 民族 地 区 信 息 与 文 化 传
播 的 “ 件 ” 又 需 要 改 进 少 数 民族 地 硬 .
体 传 播 信 息 ,表 述 观 点 。这 使得 舆 论
形 成 的速 度 加 快 , 对 话 主 体 的 沟 通 各 平 台 变 得 更 加 多元 。 统 媒 体 与 新 兴 传 媒 体 联 动 的 结 果 , 助 于 快 速 引 导 舆 有 论 、 知 民 意 。另 一 方 面 , 的媒 介 环 获 新
文 化 。 积 极 弘 扬 少 数 民 族 优 秀 的 传 并 统 文 化 。 只 有 如 此 .方 能 使 少 数 民 族 文 化 始 终 以 开 放 的 心 态 和 姿 态 去 吸 收 借 鉴 先 进 文 化 元 素 . 成 同 中 国 特 形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同 世 界 先 进 优 秀 文 化 的 良性 互 动 。
网络时代下湘西土家族梯玛音乐文化的走向探寻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网络时代下湘西土家族梯玛音乐文化的走向探寻殷瑛于兰英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摘要:湘西土家族的梯玛音乐无论是其人文内涵还是特有的艺术形式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梯玛音乐文化包含着音乐、舞蹈、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梯玛音乐等传统民族音乐受到了现代文明和网络高速发展的巨大冲击,这种古老的艺术面临着失传及灭绝的危险,文章针对湘西土家族梯玛音乐在网络时代下发展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走向进行分析,以期为湘西土家族梯玛音乐在网络时代下获得一定发展提供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网络时代土家族梯玛音乐梯玛音乐文化文化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011-03湘西土家族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导致外界与之文化交流较少,这种先天条件使得其自身发育的文化保持较为原生态,湘西土家族少数民歌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及国际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视及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民间音乐的原生态已经成为学术界、民间艺术家广泛研究的课题。
一、梯玛音乐简介梯玛音乐是集舞蹈、音乐、歌曲为一体的大型音乐艺术形式,梯玛音乐是对湘西土家族人民在饮食起居、民族迁徙、人类繁衍、农耕狩猎等历史及生活内容的反应。
湘西土家族梯玛音乐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主要是采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土家族民族语言为主要的表述语言,在形式表现上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层次表现分明与灵动,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同时也有很强的文学性。
通过对梯玛音乐的《梯玛神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梯玛音乐的独特风格,在演唱时内涵极具丰富表现力,在演唱时既有忧郁、肃穆的古歌,也有风趣、幽默的笑话,从中可以体会到湘西土家族的历史文化也能体会到当地人民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艰辛困苦与豁达、淡然及开朗的心态。
二、梯玛音乐文化发展(一)梯玛音乐蕴含的独特魅力从《梯玛神歌》中我们可以一举窥探其蕴含的独特魅力。
新媒体时代土家族文化数字化传承问题管窥--以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为例

新媒体时代土家族文化数字化传承问题管窥--以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为例高卫华;梁春晴【摘要】大数字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少数民族地区为适应发展需求,不断探寻民族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其数字化路径愈来愈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现代传播的新兴力量。
但由于民族地区数字化建设不足,民族文化传承存在数字化水平偏低、栏目制作被“简化”、受众可接受程度有限等问题。
恩施州巴东县土家族文化数字化传承问题的调研说明,要搞好数字化传承应当:构建动态网络,创新特色数字传承模式;文化细分,依内容选择传承方式;多平台联动,扩展数字化传承场域。
【期刊名称】《新闻爱好者》【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土家族文化;传承;数字存储技术【作者】高卫华;梁春晴【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数字技术运用浪潮,促进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迁,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带来新的路径。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族文化传承,运用数字化技术,打破了空间、时间限制,推进了多民族文化交流;扩大了传承群体,传播了土家族文化。
但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数字化传承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数字化过程中保护恩施土家族文化的独特内涵,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本文选择数字化技术运用具有代表性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为个案,探究巴东数字化传承模式,分析土家族文化数字化传承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少数民族数字化传承发展的建议。
(一)巴东县土家族文化资源丰厚巴东县位于湖北恩施的东北部,历史悠久,山水秀丽,巴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在此交会融合,造就了巴东深厚的文化底蕴。
巴东县土家族占全县总人口的43%,土家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
当地土家族文化内容丰富,地方戏曲、土家舞蹈、山歌号子、民间文学、土家族历史遗迹等形式多样。
巴东峡江纤夫号子、巴东土家撒叶儿嗬、巴东堂戏、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等一大批优秀文化遗产先后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探索

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探索作者:孔钰钦来源:《编辑之友》2013年第08期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冲击与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新的传播渠道。
本文在具体分析新媒体时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困境及相应优势的同时,也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渠道进行了探索和阐述。
关键词文化传播少数民族新媒体孙钰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源远流长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相对汉族来说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这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传播对国家形象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意义越来越凸显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状况以及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1]一、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困境当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使得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的各种幌子里被渐渐稀释和替代,区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所谓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
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技术上的更新与发展。
从技术上看,新媒体主要是指更加依赖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向受众群体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
[2]新媒体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面临如下困境:1. 新媒体的同步性、复制性趋同化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随着全球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时代大众媒体的瞬间性、平面性、碎片性侵入到少数民族文化之中,或简化、或同质化或解构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计算机、手机网络及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中渐行渐弱,传统的特色民族文化传承演变为简单机械的文化符号复制。
2. 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弱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当前,国内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并以新媒体作为基本的传播途径和手段,推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基本方式,按照“市场标准为主,艺术标准为辅”的原则,发展经济、繁荣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第一章:引言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少数民族文化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以期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
第二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情况中国境内有5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和环境中。
这些少数民族各自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藏族的唐卡、彝族的花灯、哈尼族的婚俗等等,都是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环境的限制,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阻碍。
例如,在文化传承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支持和资源,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传统技艺和知识正在逐渐消逝,甚至有些已经失传。
第三章:现代转型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也在经历着一场现代转型。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少数民族文化也面临着融合和转化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政府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如新疆的维吾尔族和云南的彝族,正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同时,许多少数民族也通过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推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例如,在文艺方面,众多优秀的民族歌曲、舞蹈和戏剧作品备受关注,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回演出。
第四章:政策环境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促进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政策环境和行政措施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出台了很多有力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2005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力图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政府也加强了对于数字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 摘要 在以科学技术主为导的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不少冲击和挑战,但也同时有着大好机遇,通过对新媒体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少数民族文化呈现由小众化转向大众传播的新特点,少数民族自身文化既要做到在全球化大浪中保护和发扬,也要借助新媒体发展契机改善提升其传播力。 关键词 新媒体; 网络传播; 少数民族文化; 发展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出现, 使得传媒市场风起云涌,在这一轮革新中,显然新型媒体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由于新媒体的冲击,给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好机遇。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应该怎么样面对这些挑战同时把握机遇广泛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应该正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新媒体功能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特点的视角,考察新媒体技术的文化性及其与文化传播的互动影响机制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的影响。结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现状,指出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强针对新媒体的适配组合等策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播力的提升 一、新媒体: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文化性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双重结果。从伊尼斯对媒介技术之时间和空间偏倚的关注,到麦克卢汉对电子媒体作用下的媒体影响空间——“地球村”的形象建构,再到梅洛维茨的媒体对于空间的作用如何改变人的行为表现和角色扮演的研究。关于新媒体如何催生出快速变化和日益复杂的公共空间,大众文化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得以重塑和衍变等问题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日益发展的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纤通信及卫星通信等技术,建构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这些媒体技术的影响超越了其所传送的具体内容,冲击着既存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按照伊尼斯提出的“一种新媒体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的观点,新媒体对于文化的交流、继承和传播是有着直接和深刻的影响的。而新媒体的文化性也正是以此为基点,并体现为三个层面: 一是新媒体技术深受文化环境影响。文化作为人类在生存和发展斗争中所使用的“一种精致的机制,一种超机体的方法和工具的体制”它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观念性的存在。在人类社会中,文化永远作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母体出现在社会各领域之中。因而,当我们考察传播技术的起因时,必须考虑该技术诞生的社会或文化背景,尤其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力阶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芬博格将这种社会主导群体决定技术塑造的特点称为技术规范”。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实际采用的技术并不一定是最高效、最合理的,而是那些最能反映主导群体价值和利益的技术。这体现了技术的文化烙印,因而“科学技术一旦被人用语言表述出来时,便同时被赋予了某种文化的底蕴,也预示着人类获得了更强的改造和发展能力”。 二是新媒体技术直接表征文化环境特征。如今,新媒体技术催生了众多新媒体形态,诸如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视频、IPTV、博客、播客和时下火热的微博、社交网站等。可以说,其中每一项扩散的媒体形态,都体现了当今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状况。无论是新的语言和符号的制造,还是新的职业习惯、思维方式和心理观念的形成,抑或是自我解构行为对碎片化文化的折射等都能说明:技术变动首先以显见或隐性的方式来调整社会实践,而文化表现形态随后就在不断调整的实践中得以塑造和确认。 三是新媒体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环境。在前人的研究中,埃吕尔、F·拉普和李克特等人则把技术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或“一种文化过程”;法国技术哲学家路易·多洛认为,应把技术归于文化之列;卡西勒尔则把技术看成是“文化中活生生的一部分”。在后工业时代,技术服务与文化服务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与其说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毋宁说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本身就代表了文化,因技术变迁本身即意味着文化的变迁。就这个意义而言,新媒体技术一直就是以“技术文化”的角色存在于社会之中,配合着文明节奏的变更。 二、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环境适应性、传承神秘性、认同全民性等特征,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由于独特的语言背景和特殊的地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 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文化融合,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发展的趋势是个体差异逐渐缩小,结构内涵不断增大,纵观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兴衰 发展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特征。 三、全球化的新媒体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带来信息的丰富与快捷是以往所不能想象的,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特征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密切相关。而网络是最具代表意义的新媒体。在全球化进程中,信息网络的发展,既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又使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冲击。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计算机、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这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更加便捷,凡是有网络的国家都可以把本国的民族文化通过互联网向全球传播。但同时,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又使西方“强势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信息网络的高精尖技术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这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状况,西方国家利用它来传播其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渗透和控制。这种强大的文化攻势,将使处于弱势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出现被“趋同”的危险 我们在看到网络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时,首先要考虑到它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是十分巨大的。网络传播对我国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生活和个体心态产生着巨大的冲击。 网络传播自身体系的技术理性、工具价值,动摇着人们的人文理性和目的价值。同时西方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也在动摇着人们的既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网络传播在许多细节问题上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其中,对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挑战首当其冲。网络上的主体语言是英语,国内网络的主体语言是汉语,为了适应网络传播,少数民族也必须尽可能多的使用网络主体语言进行民族文化传播,这样就使得少数民族语言处于劣势,本民族人民对自己民族语言的使用能力大大降低。 其次是对思想意识的影响和垃圾信息污染。西方发达国家依据其技术信息优势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同化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其他民族的道德观念,从而给其他民族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种族歧视、民族歧视的垃圾信息,这些不健康的信息也会对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巨大的威胁。 网络传播还会对民族多元文化产生消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各地接受到的信息内容趋于一致,这样就使得文化向一元方向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化差异将被一元化消融,这对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不过,与网络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带来的挑战和冲击相对应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传播的大环境下获得了传播自身的机遇。 由于网络即时性、开放性、信息海量、检索便捷等优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正由过去的小范围传播开始向大众化传播过渡,信息传播过程中也渐渐呈现出一些大众传播的特点。一部分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重点网站、民族地区政府网站在增强了信息的权威性和可读性同时,也通过这种有效的传播方式提高了信息的覆盖面。网络新闻传播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的有效接收率,也使一些外界的受众能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的民族动态和风土人情,从而由过去的小众传播过渡为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使少数民族文化打破了封闭的传统,让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神秘文化逐渐为越来越多的民众了解接受。现在一阶段,我国少数民族类网站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有些少数民族类网站甚至建立了相应的外文网站,向国际社会介绍本民族文化,这已经是由过去的简单的民族知识传播转向介绍更广泛的民族文化传播的转变,更具时代感和国际化的特点,并且具备了全球文化传播的可能。由于封闭的传统被打破,少数民族文化能够通过网络被更加广泛的传播。在我国,这类网站资源主要包括这么几块相关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开设的网站或分站点、专业网站的分站点开设的少数民族内容、从事民族经济文化开发的企业的站点以及网络爱好者建设的个人主页。这类网站资源就是抓住了全球化网络传播的机遇,主动向外界传播各种少数民族文化,使少数民族文化的神秘面纱得以被慢慢摘下。 另外,由于网络传播的双向特点,也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更加生动,受众可以积极参与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互动。通过网络,普通民众可以进一步深刻的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进行更多的交流进而热爱少数民族文化。一些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组织或个人也可以根据民众的需求,更加方便快捷的将那些民众感兴趣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传播出去,更好得达到宣扬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而少数民族文化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从而在内容上扩充自己,在形式上进行创新。 网络还使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信息传播由牧场意识向市场意识发生转变。牧场意识,主要指存在于少数民族共同记忆中的生活观念及对生存环境的认识,隐喻的是一种信息封闭的文化传播环境和经济环境。由于这种意识的转变,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观念、方式和生存环境都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过虽然尚难评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变化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起到了实质性的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过网络,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以及迁徙、史迹和名人能够得到整合,从而开发出一条极富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集文化民俗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为一体的高质量旅游文化线路。这样不但能够使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发和传承,还能够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网络时代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带来最为重大的机遇在于网络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平等价值观,塑造出“平等文化”。在以往传统的交往方式中,文化交流只能立足于物理空间的范围,受到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真正的达到“平等”。然而网络是超地域的,它打破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人们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而自由交往。大量陌生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交往,现实交往中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社会阶层等因素都能借助虚拟技术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这样就使得每个网民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的差别,人人都有发言权,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畴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平等、和谐、民主自由的网络交往能使个人在宽松的网络化环境中选择、确立、内化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使个人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尊严,平等、民主精神得到全方位的锤炼和提升。因为这样的一种平等文化的环境,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讨论,从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网络传播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冲击,不少传统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都已经慢慢消失。网络传播由于其特定的传播方式,也无疑会对少数民族文化带来深厚的影响。在对现今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过程中,不但应该照顾到其传统的文化遗产,也应该让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正确的发展。 在面对网络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带来的冲击时,首先应该在技术方面解除西方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