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的本质

论文化的本质
论文化的本质

论文化的本质

【评论:文化是什么,是说文化的本质,文化不是什么,是说文化与政治、经济、军事的区别。文化的本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这是从文化的来源上说的,文化不是自然界的直接产物,自然界的山和水本身不是文化,有了人的改造才有了文化,没有了人就没有什么文化。有了村庄就有了村庄的文化,村庄消失了也就没有了村庄的文化。所以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成果都是文化。文化不能孤立于政治经济之外的,文化总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产生自己的独立的形态。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语言文字和诗歌小说戏剧的发生和发展就是这样的。例如唐诗和宋词都有自己的规则,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包含着意识形态的文化反映着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的发展。所以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有阶级性的。

广义地说,政治经济军事也是文化,因为他们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但是,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不能把政治经济和文化混为一谈。发展文化不是发展经济,反之亦然。把文化当做经济产业来做是歪曲文化,打着文化的幌子赚钱。只有资本主义世界才把一切都变成了商品,文化也成了商品。文化为政治经济服务不是代替政治经济。科学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民族的文化,科学的文化。科学性民族性和人民性这三个主要特点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文化特点。所谓人民性就是指的文化的阶级性,阶级概念也是社会的历史的概念。把封建迷信当做传统文化,把所谓的传统文化当做生意来做,实质是发展商品经济,不是发展文化。】

【改开以来,文化观念的泛滥,什么都称为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理工农医文化,民俗民生民族地域文化,生活生物生态文化,古玩古懂文化,生老病死文化,饮食烹饪服饰旅游文化,婚丧嫁娶文化,茅坑厕所文化,吃喝嫖赌文化。还有更多的新文化,什么公司,团队,商场,超市,社区文化,高铁,地铁,航天,网络,微博,群文化,简直无所不文化。就是不提革命文化,无产阶级文化,科学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评论:生态体——集体人格,这样定义文化并没有概括文化的本质和来源,所谓集体人格也是不能成立的。所谓文化应该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文化是社会的历史的概念,文化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才有了文化,人们的社会实践创造了文化。文化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离不开人,有精神现象的各种动物没有社会性也就没有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都属于文化。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孔乙己都是文化,也都是社会实际生活的反映,没有实际生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生活方式,传统习惯不同,文化观念就不同。这个例子特别能够说明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差别。文化离不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人们的行为方式不仅仅局限在生活上,还有更多的方式,读书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交往方式等等,这些不同的行为方式都伴随着一定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但也有责任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所谓的集体人格是不恰当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独立性格,只能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与西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习惯语言生活方式等。中华民族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但是说什么集体人格,好像是混淆了心理学的概念。】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ustar Jung,1875 1961)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他在这里所说的“浮士德”,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指德意志民族的集体人格,也就是德意志文化的象征。这种集体人格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表现了出来罢了。”

【评论:一切文化都是人创造的,自然存在东西不能叫做文化,自然的山和水本身不是文化。被改造过的自然就有了文化。孔子登山临水才创造了一部分山水文化,一切文化也都反映着创造文化的人的个性或人格,但是文化不是人格,人格与文化也不是一回事。人可以创造各种不同的文化,人格是反映人物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通过文化来反映,一个人的人格与他人是有区别的。李白登庐山创造了一部分庐山文化,毛主席登庐山也创造了一部分庐山文化,但是个性不同,境界不同。】

“在中国,自觉地把文化看成是集体人格的是鲁迅。他把中国人的集体人格,称作“国民性”。他的作品《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事新编》等,都在这方面作出了探索。因此,直到今天,他还是高出于中国现代的其他作家。”

【评论: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是社会制度的原因不是遗传的原因,也不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鲁迅通过各种人物的个性间接揭露的是社会性,在毛泽东时代,鲁迅说的那种“国民性”基本都不见了,阿Q,孔乙己,华老栓式的人物都不见了,人们见到的是雷锋,王进喜,为什么?时代不同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不同,“六亿神州尽瞬尧”。什么性质的国,才会有什么性质的民。这才是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即人的社会性。这都是可以随着时代而改变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国民性。】“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必须注意的是,民族的灵魂未必都是正面的,从歌德到鲁迅都曾经深刻地揭示过其间的负面成分。”

【评论:民族魂,即民族精神,总的来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不是与生俱来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信仰和精神寄托。中国历史悠久所以人们所信仰的对象也就很多。】“由于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因此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里它都具有归结性的意义。十几年前,在纽约召开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转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各国学者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值得我们参考。”

例如:

“一个社会不管发达和不发达,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形态,实际上都是文化心态”;

“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

【评论:伴随着文化不等于就是文化,经济形态决定文化心态而不是相反。富豪和穷光蛋的文化心态能一样吗?】

“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过程”;

【评论:发展经济就是发展文化,发展商品经济也是发展文化,文化能当衣服穿还是能当饭吃?发展经济首先要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然后才是作诗绘画看戏的问题。经济不是文化文化也不是经济,精神文化是经济的反映,经济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对于物质文化可以当做经

济来做。精神文化,不能都当做经济来做。文化产业化就是把文化和经济当做了一回事。利用文化赚钱,利用各种封建迷信文化赚钱。文化成了赚钱的工具。】

“经济行为只要延伸到较远的目标,就一定会碰到文化”;

【评论:经济伴随着文化而不是发展到最后才遇到了文化。】

“赚钱,是以货币的方式达到非货币的目的”;

【评论:赚钱是手段不等于目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赚钱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一种人对人的剥削的权利。】

“赚钱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衣食,而是为了荣誉、安全、自由、幸福,这一些都是文化命题”。【评论:政治经济文化是融为一体的,自私就是人类的最终目的吗?】

“说这些话的人,大多是经济学家,而不是文化学者。他们不深刻,却是明白人。”

【评论:他所说的经济学家无非就是现代的资本家,资本家赚钱就是为了自己,就是奴役别人。】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的一切文明的成果(包括宗教和封建迷信在内的)都是文化,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有阶级性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没有终点,文化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和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一样,总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有了长城和大运河就有了长城和大运河文化。文化可以当做经济来做,但是,经济代替不了文化,经济也不等于文化,文化不能脱了社会而独立存在。经济发展了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文化也会促进和阻碍经济的发展。赌博诈骗也是文化但是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

文化是社会和历史地发展和变化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不同,创造的文化就不同,生活方式在改变,文化形态也会随之而改变。文化与人格的关系:人的人格是遗传的社会的教育的产物。文化是不能遗传的,只能通过学习才能继承的,人格与文化是既对立也是统一的。辩证的关系,而不是什么文化沉淀成了人格。相同的文化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格?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人格也会有相同的文化。楚文化会培养出个性不同的人格来。不能什么事都要往共同体上靠,共同体不是统一体,共同体是不讲区别的,统一体是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的,是讲辩证分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是统一体,只能从整体上来辩证地分析文化,人与自然是统一体,人格与文化也是统一体。片面地从精神和生活方式来定义文化,而不是从文化的源泉和文化的发展来了解文化过于狭隘和简单化了。】

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改造或革除文化中没有生命力的那些成分,创造出新的内容和形式来。科学社会主义需要新的文化,与新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旧的文化,封建时代的文化,资本主义的文化,修正主义的文化,都是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文化。科学社会主义需要革命文化,无产阶级文化,需要新文化,不需要旧文化的复辟。

本文评论作者:山里人2015/12/23

营销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营销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使我们不得不思索: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招聘职员,面试时主考官问了这样一道算术题:10减1等于多少? 一些应试者神神秘秘地趴在主考官的耳边说:“你想让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 还有人自作聪明地说:“10减1等于9,就是消费;10减1等于12,那是经营;10减1等于15,那是贸易;10减1等于20,那是金融;10减1等于100,那就是贿赂。” 只有一个应试者回答等于9,还有点犹犹豫豫。主考官问他为什么,这位应试者说:“我怕照实说,会显得自己很愚蠢,智商低。” 结果这个“愚蠢”的应试者被录取了。事后有人问主考官为什么会出这道题。主考官说,我们公司的宗旨就是“不要把复杂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也不要把简单的问题看得过于复杂”。 10—1=9,本是很简单的问题。可我们却经常绞尽脑汁赋予它种种想当然的意义,却忽略了事物最原始的本质含义。 追求效率,是企业的根本。而简单、直接的管理是达到高效的基础。 杰克.韦尔奇曾说:世上没有什么绝对真理和管理秘笈,最直接、最简单的管理办法,往往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百事可乐有这样一个流程优化精简原则:“崔西定律”。 崔西定律是指:任何工作的困难度与其执行步骤的数目平方成正

比。例如完成一件工作需要四个执行步骤,则工作的困难度就是16,而完成另一工作需5个步骤,则此工作的困难度就是25,所以要尽量简化工作流程。 在百事可乐公司,员工坚信能省就省的工作原则,一定能够减少工作的延误,一定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节省大量的时间,做更有价值和重点的项目。 在一次中国营销高峰论坛上,很多企业对可口可乐公司骄人的市场业绩与卓越的品牌塑造羡慕不已,纷纷向该销售经理取经,该销售经理说,实际上,对于可口可乐来说,我们市场战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重视市场终端铺货率,通过不断提高市场铺货率形成与消费者市场互动,既方便消费者购买,也通过高铺货率传递成熟的品牌信息与系统的品牌价值。 可口可乐销售经理的发言让国内很多营销大腕面面相觑,原来真正的营销却是这么简单既不是惊天动地的大策划,也不是靠胡言乱语的大传播,更不是依靠什么切割、插位,扎扎实实抓好产品、渠道、终端才是市场成功的关键! 简单,可以加快工作的节奏,抓住事情的重点,减少在盲目的、混乱中出错。 美国管理大师唐德尔.c在《提高生产效率》提出了提高效率的三大原则,就是当你处理任何工作时必须自问: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与别的工作合并?能不能用简便的东西代替它?这三个原则就是要求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论爱情三角理论

论爱情三角理论 姓名:郑艺蕾 专业:动物医学13-2班 学号: 20130538 摘要: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为我们研究爱情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型。在“爱情三角理论”里,指出爱情三角形的顶点就是爱情的三个基本组成成分:亲密、激情、承诺。他将爱情分为了其中不同的类型并系统的阐述了他们的定义和相互影响。 关键词:爱情三角理论斯滕伯格大学生恋爱 正文: 爱情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的很长时间里基本上都是文学歌颂的主题,而不是科学的研究对象。著名的爱情研究学者哈特菲尔德说,在她进斯坦福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对浪漫爱开始感兴趣,但她的同学们都在研究老鼠,热衷于建立老鼠学习的数学模型。并警告她说,爱情是社会心理学的禁区和陷阱,根本不可能研究。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把严密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于感情爱与同情爱、强烈的感情,性问题等。 随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在上世纪70年代给出一个关于爱的定义,他提出一种将爱二分的爱情态度理论:浪漫关系分为爱和喜欢,爱和喜欢是不同的情感。这对以后爱情对的分类研究有巨大的影响。虽然鲁宾进行了一些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但他对爱情的探讨仅聚焦于测量方面,没有形成理论。 之后,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提出了有意义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研究爱情这一人际吸引形式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型。在“爱情三角理论”里,他将爱情分为了其中不同的类型,并系统的阐述了他们的定义和相互影响。 爱情三角形的顶点就是爱情的三个基本组成成分:亲密、激情、承诺。 亲密成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是指爱情关系中那些

促进双方亲近、志同道合和不分彼此的感情,能给人带来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亲密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强有力的、频繁的和各种方式的相互联系。亲密感的养成不一定需要靠身体的接触,也就是不一定要靠性接触来维系,这是亲密与激情的最主要的区别。 激情主要指对对方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的一种热情因素。性的需要是引起这种激情体验的主导模式。此外,自尊、养育、支配、服从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欲望和需要的表达方式。 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主动维持这种情感。即爱情中的责任与义务,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爱情三角形的形状代表爱情三种成分的相对关系。哪个顶点到中心的距离最长,说明这个顶点对应的成分在爱情中主导作用就越强。反之即这种成分在爱情中的主导作用越弱。 如果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等边三角形,那么它表示一种平衡的爱情,即完美之爱。 不平衡三角形就存在哪种成分占主导的分类: 喜欢式爱情:亲密感高,但激情和承诺非常低时,就会产生喜爱。表现为当你对另一方感到亲切、和谐和温暖,但没有强烈的激情或长期的责任承诺。 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这种热情因素,除此之外对对方了了解甚少,也没有对未来的承诺。 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这种理性因素,缺乏亲密和激情。一些社会中的包办婚姻就是很好地体现。 浪漫式爱情:有亲密和激情两个因素,但是没有承诺。这种关系注重过程,不在乎结果。如文学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见的关于浪漫爱情的观点。 友谊式爱情:只有亲密和承诺,缺乏激情。它的本质是一种长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友谊。这种友谊常常出现在身体的吸引力已经衰退的婚姻中。 愚蠢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没有亲密的激情是生理上的冲动,亲密是需要花时间建立,但激情是旋风般的,所以在这种冲动下做出的承诺也是不可信的。 无爱:三个因素都不具备。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延续至关重要,因为民族文化一旦消失,民族就没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自身的灵魂、品格、凝聚力和生命力。这样的民族,其消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如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基地,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的特色是多元一体性。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它自由发展的历史;文化上的一体性是形成一个兼容并包、和谐统一的整体。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有力地回应现实对它的挑战,保证中华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持多元一体的整体性。 (二)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既需要保持多元和谐的整体性,又需要完成各民族文化的转型,根据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和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甚至地域、风俗传统密切相关,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保持自己本身的鲜活性,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做到民族文化的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给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涵,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三)有利于提高各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自觉选择的具体表现。只有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具体形式中,民族文化教育才是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而多元文化教育,也应该是在多样化的文化传承形式中渗透,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从而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和文化精神的文化新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与融和。 二、学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优势 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而在民族意识深层次积累和“文化基因”复制过程中,学校因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可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一)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 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 (二)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靠的是“人”这个主体,而学生就是最佳主体,学生群体主要由青年人组成,在民族文化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有着与别的群体更大的优势。首先他们对民族文化学习与接受的意识性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生越来越能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并对学习

幸福的结构与实质

幸福的结构与实质 [摘要]幸福是获得所欲之一切者,还是尽揽天下之善?幸福究竟是人生可以获得的福分,还是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究竟是为了某种信仰即使战死在沙场亦算享受到了幸福,抑或是唯有在恬静安适中寿终正寝才堪称幸福? [关键词]幸福结构实质 (中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2-0016-05 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是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应该是获得所欲之一切者,还是尽揽天下之善?幸福究竟是人生可以获得的福分,还是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究竟是为了某种信仰即使战死在沙场亦算享受到了福分,抑或是唯有在恬静安适中寿终正寝才堪称有福? 一、幸福的内涵与结构 恐怕没有人能给幸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境遇中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从古希腊和先秦到近现代,幸福一再成为实践理性的论题。幸福问题不仅是伦理学的一个具体层面的问题,而且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视阈。对幸福的理解从多学科综合交叉的角度人手或许更便于接近真理。 在心理学看来,幸福是生活中某一瞬间才能体会到而平时感受不到的那种喜悦、愉快、满足的心理状态。从哲学的角度看,幸福与不幸不断互相转化,“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老子》),当幸福来临之时往往孕生或埋下了祸患的种子,而当祸患J临头之时,幸福的机缘实际也就包含在其中。从教育学角度看,幸福是一种师生共同求真、求善、求美的追求状态,是心灵不断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伦理学看来,幸福是人们一心渴望的人生境界的实现。包尔生将幸福定义为“我们存在的完善和生命的完美运动”。罗斯认为幸福与快乐不同,它“是一种感情状态,它与快乐的不同仅仅在于它的永久、深刻和宁静”。这种观点认为快乐是短暂的、肤浅的幸福,而幸福则是永久的、深刻的快乐,视幸福为一种人生境界和自我完善的实现过程。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幸福观:其一,认为幸福是各种德性与外部善的复合体,将幸福定义为灵魂合乎德性或优秀的活动(1098 a7—8);其二,他明确地说,“幸福,我们也称之为灵魂的活动”(1102a17)。亚里士多德给幸福划出了等级:思辨活动是首要的幸福,伦理德性与实践智慧活动是次一级的幸福。我们从亚氏的幸福观中可以感悟到其思想的内在继承性。西方思想家在讨论幸福时注重思辨的理性和对智慧的推崇,认为思辨“不受社会与社团价值观的影响,而是人理性的纯粹的优秀运用,它的标准是内在的。正因为思辨避免了社会相对性,所以它是真正自由的理性活动,是人的理性功能的完全实现。” 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幸福观的标准虽然注重德性,但更看重理性,即思辨的活动。即使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自然主义幸福论认为的“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其深层的保障其获得幸福的准则也还是理性。 儒家的幸福标准为有德者幸福,大德必寿,而最大的幸福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道家认为幸福的标准不在于知识、财富、权势甚至不在于有没有德性,而在于合于道、顺应自然。庄子认为唯有超越生与死的自然之限,超越时与命的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企业管理是尽可能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实现多、快、好、省的目标,取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现在的企业主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也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企业发展壮大了、而企业管理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最基本的管理规则还没有制定出来,员工最起码的做事方法、步骤还没有训练到位,可能更多的关注企业制度的建设,却很少关注到企业管理体系的构建。 所以企业管理是需要我们一直去探索去学习的课题。现在对管理的本质有许多解答,有人说管理就是管理人,就是控制自己;有人说管理就是管理事物,是尊重人,而不是管理人。其实通过许多案例和事实,我们应该知道管理的本质是“管理问题”。 管理是永恒的主题 无论企业的性质如何,管理都是永恒的主题。只有科学管理,才能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生产资源和各种硬技术,使整个企业体系运行更加和谐高效,企业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协调好职工队伍,充分发展企业生产能力。 世界是一个矛盾的世界,事物是团结的事物,人类处于实践意识_重新实践_再认识和永不结束的进化过程中。

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总是会出现问题和矛盾,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具体问题和矛盾,旧的矛盾已经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也会出现。企业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在发展。 因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决策和解决问题是企业管理的永恒过程。 管理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 我们应该要学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比管理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信息的能力。 而缺乏查明问题和改进问题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有些人把不规范视为正常现象,对问题视而不见;有些人满腹牢骚,从不在自己身上寻找问题;有些人善于在困境中捕鱼,不想改善问题。有些人根本没有发现问题、发现隐患的能力。更不用说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积极主动并采取预防措施。 对于已变得明显或有害的问题,人们通常只需一点点努力就能意识到和发现这些问题。但及时发现问题隐患,预测未来会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是衡量企业管理者优秀与平庸的试金石。 如果预测判断能力不足,预测判断不准确,或者预测准确,但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改进,那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当某一时间发生时,将是一个大问题,企业的竞争力将逐渐消失。 客观上讲,建立一个高效的问题管理渠道,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团队,许多管理工作是交叉的。例如,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的关键和基础,但项目管理不是项目部门的项目,机关的职能部门可以是“甩手掌柜”。如果我们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渠道来弥补这些“边境工作”或“联合”环节的不足,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将无法提高。 建立问题管理机制 不管一个人的手有多大,他都无法只手遮天。因此,要善于引导员工完成生产任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集中全体员工的智慧,努力提高单位产值的效益内容。 为了建立问题管理机制,领导干部需要改变观念,同时指导员工改变观念,认识到问题管理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有力工具,使员工可以把问题管理机制作为一种管理理念,管理科学和管理习惯,积极参与解决企业中的各种问题。只有当员工有强烈的

爱情的本质就是自私和占有

爱情的本质就是自私和占有 篇一:爱情是自私的立论 尊敬的主席、评委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我在这里做最后的陈词总结,整场辩论赛下来,对方辩友的表现真是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不能不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错误首先对方辩友多次强调“爱情双方一方对另一方的关心爱护,对自己有好处,但是出发点是为对方好”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我们为什么对对方好,其本质是为了自身获得满足和幸福感,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对方辩友犯了逻辑错误,弄错了什么才是最终目的。第二对方强调的“真爱是懂得放手,放手才拥有了一切”这句话的意思本质是“为了自己拥有一切,才放手”这正体现爱情的自私。第三点对方辩友认为“爱情的本质是趋人守忠”其守忠的主题正是自身感情的寄托和依赖。本质上也是自私的体现啊,第四点对方认为“爱一个人就要为其付出一切,这正是爱情无私的表现”爱情是一种为了付出而获得幸福和满足的情感,这种付出追根溯源是为了自身考虑,所以说爱情是自私的!第五对方辩友在“判断爱情是自私的还是无私上并无判断标准可言,何来的爱情是无私的这一结论! 我方判断爱情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标准是:爱情的构成三要素情感、性爱、责任是无私的还是自私的 情感上来说,爱情的情感来源于人们内心情感的的寄托和渴望,是自身情感上的需要,人们因为自身的需要去需找爱情来填补自己感

情的空缺。诗人查理.德.夫尼维尔曾说过:“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人的自身需要,是情感产生的本质。性爱使爱情与人世间的其他感情明显的区别开来。这里的性爱并非单只发生男女关系,也指内心的想法与冲动。性爱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欲望,从生物学角度上上说是一种是一种人本能的欲望,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产生性爱。责任是情感和性爱的升华,也是爱情得以长久的保障。责任分为情感责任和性爱责任,其本质为人为自己的情感和性爱负责,对自己的感情寄托和所做作为的承担。所以从责任方面看,爱情是自私的。“深爱的人永远地离开了,人生便失去了任何意义。在晨风中,在夕阳下,孤单的身影陷入深深的回忆,回忆一段段零落的记忆。春去了,秋来了,生命的光彩黯淡了,消退了。依旧有痴情的守候,守候一个永远不会归来的问候。”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对爱人的思念,但是其本质是对自己感情的追念,是对自己一种情感丢失的失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爱情包括依赖需求、排他性、独占性。这正体现了爱情自私的本质,拉萨尔也说:“爱情是两个人的利己主义。” 所以综上所述我方坚决地认为:爱情是自私的。谢谢! 篇二:爱情是自私的一辩陈词 反方一辩陈词 谢谢主席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

管理本质与管理者角色分析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沟通和激励的管理意义; ●掌握达成目标所需的最重要技能; ●明白如何扮演表演者的角色; ●正确有效地做好团队管理; ●有效演绎沟通与管理激励的绝美艺术。 管理本质与管理角色分析 一、管理的本质分析 对于管理者而言,在从事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管理技能和领导能力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从管理之“道”和管理技能两个方面考虑管理的实际工作。 1.管理之“道” 管理的本质是指管理的规律,一言蔽之就是“管理之道借力也”,即借助别人的力量,没有必要所有的事情都亲力亲为。作为管理者,应将注意力放在借助下属、上司的力量实现管理目标上。 如图1所示,管理之“道”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决定过程,二是实现过程。 图1 管理的本质 决策过程 决定做什么,也就是明确目标。 实现过程

如何去做,建立团队,也就是通过借力达成目标。 2.管理技能 对于管理者而言,要达成目标,必须具备如下技能: 沟通技能 任何一级管理者,只要处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中,都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作为管理者,有好的想法就需要同上级或者下属沟通,以免使得自己处于“孤岛”之中,得不到组织的支持。 要点提示 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管理技能: ①沟通技能; ②激励技能; ③考核能力; ④指导能力; ⑤授权能力; ⑥团队建设能力。 激励技能 一个好的思路和想法是否能够实现,能否充分借力,除了沟通外,还要通过激励艺术促进。采取激励措施应当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激励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上更好地发挥个人能力。 一般而言,激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对员工的激励。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励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完成职责,实际上是员工尚未达到岗位的基本要求。二是员工已达到基本的岗位要求,但缺乏士气。 对上司、同僚的激励。激励不完全局限于下属,也包括对上司、同僚的激励。对于管理者来说,当有好的想法时,想要别人更好地接受,并且心甘情愿地执行,良好的激励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考核能力 考核能力是指管理者对员工担任某个职位的标准化要求,用以判断是否称职。 指导能力 优秀的经理人会把指导能力作为自己综合能力的一部分而加以运用。关键问题是如何协助和促进他人的发展,其中包括如何营造出一个舒适的氛围来共同制订行动计划。 授权能力 权力的本质是责任、资源和服务,授权就是把这些权利转移出去,让他人共担,实现更大的管理效益。 团队建设能力 在管理者的技能中,沟通和激励是尤为重要的两点,也是所有管理者必不可少的本质。

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期末课程论文 题目: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姓名:李娜 系院:政治学院 年级:2013级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20305052299 日期 2013 年 12月 15 日

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历久不衰,原因就是我们保护、传承、发展了我们的文化。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我国各个民族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都在思考怎么样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能使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落伍或者不被抛弃。同时,又吸收现代化文明中的先进文化,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得到创新,使自己的民族不断的发展进步。 关键字:民族文化发展危机

正文 一、民族文化的概念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与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一样,民族文化的定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 (一)广义的民族文化 广义的民族文化,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二)狭义的民族文化 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狭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等。 二、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因此,发展利用、保护传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我们在传承中,如何去梳理这些内容,如何界定传承的范围,哪些文化可以注入时代元素使其走得更远,都是困扰我们的难题。所以,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我认为,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危机。 (一)民族文字发展危机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文字。以云南为例,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三个民族使用汉语外,仍有22个民族使用着14种文字。

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 摘要: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答案,幸福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幸福来源于思绪的每一次波动。人类是自己幸福的主人,人类活动的一切终究目标都是为了自身的幸福。但是围绕幸福概念,从古至今一只争论不休。幸福是一种价值判断,或者说是一种价值评价,是人们对生存世界生活情景意义的肯定。价值判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相对性,所以幸福具有辩证性。 幸福辩证法主要体现在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关键字:幸福价值评判快乐主义完善论 1.快乐主义幸福观本质 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快乐主义幸福观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的。伊壁鸠鲁声称,“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他认为肉体的快乐和器官的快乐是一切快乐的起源和基础,没有感性的快乐,就不会有其他的快乐和幸福[1]。但与此同时,伊壁鸠鲁反对不加区分和权衡地追求一切快乐,他所追求的快乐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2]然而,在漫长的中世纪由于禁欲主义的盛行,快乐主义幸福观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在生活实践中都受到了极大的压抑。 17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重新将快乐主义幸福观发扬光大。洛克从人类所具有的“趋乐避苦”的心理和自然倾向出发解释了快乐主义幸福观。在幸福问题上,洛克坚持了他的经验主义立场,认为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了人们的各种情欲和感受,才引起了人们的苦乐感。他宣称,幸福就是快乐,“极度的幸福就是我们所能享受的最大的快乐。”[3]洛克等人的思想直接被后来的功利主义哲学家所继承。穆勒则对功利主义的幸福观进行了更为明确的界说,“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愉快。”[4]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费尔巴哈对快乐主义的幸福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在费尔巴哈看来,“幸福不是别的,只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状态,它的十分强健的或安乐的状态;在这一种状态下,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和实际上满足为它本身所特别具有的、并关系到它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费尔巴哈所讲的幸福同样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的,他特别把快感和情欲的满足作为幸福的标志,提出“没有感觉就没有幸福”,他把感性的满足说成是幸福,比如他说“快乐与健康就是幸福”、“特别丰盛和美味的食物和饮料实际上是人们所追求的幸福的对象”在古代中国,魏晋时代《列子·杨朱篇》中这样写:人生有限,“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活着就应不失时机地享乐,“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人生别无他求,“为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惟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饮,力惫而不得肆情于色。”康有为大声疾呼:“普天之下,有生之徒,皆以求乐免苦而已,无他道矣”,“夫天生人必有情,圣人只有顺之而不绝之。” 从以上对快乐主义幸福观的简单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主体存在的精神维度上,幸福往往与体验或感受相联系。当某人说他感到很幸福时,这种幸福总是渗入了言说者对生活的感受或对存在的体验;这一意义上的幸福,相应

管理的本质就是解决五个问题

管理的本质就是解决五个问题 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优秀的将领可以缔造出一支卓越的军队,运筹帷幄,决战千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管理团队如同带兵打仗,打造出一个业绩突出的团队,就必须做到以下五点:【1】把人管好——解决组织的问题。构成职场的主要成分是人,能否把人玩好,是管理职场的关键。职场如战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不是物。既然人那么关键,那么只要研究好管人,就完全可以把职场管好。首先要学会分析和研究人,把每一个人的个性特长,适宜做的工作研究好,随后根据工作特性,把适合的人,安排到他喜欢的岗位上去,并建立一整套的用人管理机制,工作目标责任,以约束和规范他们的执业行为。再根据团队规模和具体岗位技术特点,做到因事设岗,因岗设人,规范管理。是每一个员工都有使命感、压力感、危机感。建立严格的末位淘汰机制,让团队人员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同时也会使整个团队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2】把工作分配好——解决人人有事干的问题。人各有所长,充分利用其自身的长处,发展自身优势,然专业的人,做专业的工作。当然了,实际工作中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一副扑克的所有好牌全落在一个人的手中。但领导要做到知人善任,要充分了解各员工的专业技能、性格、擅长项等等,做到分配工作因人而异,各尽其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优秀团队。 【3】把利益分配好——解决大家积极性的问题。加薪、评优、提职称、股权分配等等,这些都是对团队业绩的肯定和激励,但由于名额有限,一般不会人人有份。领导在进行利益分配时,一定要秉持公平公正,做到论功行赏、多劳多得,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这样不仅会避免大家心怀怨恨,而且会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论功行赏历来是功成之后的头等大事,也是令历代开国皇帝都十分头疼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起群臣军队哗变,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封赏时因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令将士们心悦诚服,是一位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开国君主,职场上的你,应高好好研究并效仿借鉴。 【4】把工作汇报好——解决与高层沟通的问题领导的一个主要职责是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项目/任务的进展情况,以便协调资源、疏通瓶颈,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在项目结束后又要进行项目总结,如盈利核算、经验总结等等。同时这些事项也是领导的上司所关心的,因此一位优秀的领导会主动的将这些事项汇报给自己的上司。在工作汇报时,时间上要做到开始、阶段、事中、事终;内容上要做到:结果先行、条理清晰、数字说话、总结全面;在总结成绩时要把功劳归结为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团队成员的努力,评级各部门的协助。坚决杜绝文过饰非,贪天之功为己有。 【5】把战略分解好——解决干什么的问题。管理者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着这个基本的框架来展开的,不管是搞经营还是搞管理,都解决的是战略的落地问题,所以,不管你是哪个层级的管理者,都必须非常清晰的知道公司的基本战略,搞不明白这个,你将不知道如何开展你的工作,大这干活也是盲目而失去方向的。 把这思想工作做好了,领导赏识你,员工拥护你,平行部门赞成你,这样升职加薪的机遇你自然就会得到,因为,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爱情理论

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冰心说,爱情本来就是一种奉献。 爱德华八世梁山泊和祝英台 爱是个广义的东西,包括感情和肉体,爱就爱她的灵魂和肉体......等等所有的一切,谁愿意把自己的爱人和别人一起分享呢?爱是等待,爱是一种欲望,爱就爱她的点点滴滴 因为爱一个人,就觉得那个人什么都好,就算他作了很不对的事情也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 爱他就会容忍他的很多毛病,自私的人为他是最好的,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是很自私的,如果当爱情有变得不自私的时候就不叫爱情了,那只能是一种滥情的博爱! 爱有多种,爱情只是爱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当然是自私的.因为在爱情的海洋里,并不是很容易就对某个人产生爱意,而是万万分之一.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我爱和爱我的人,你愿意和别人分享吗?如果愿意,那是脱离现实的爱情.如果你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你的她(他),那么你和她(他)的爱还不足以升华为爱情。 你看看多少为了爱情,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无所不为的。不说爱情,人本来就是自私的~哪个说他大公无私的举个手给我看看!不相信那种只求过程不求结果的爱情.我觉得真爱一个人而不奢求朝夕相处,这样的爱不算是真正的爱.(当然,因为工作,因为生计,想朝夕相处而又无法朝夕相处那又另当别论了.)爱是一种牵挂,是一种担忧,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胡乱猜测.是一种自私到不想让任何人接近的执着.爱情是自私的,爱情是两个人的隐私,是很自私的感情,它不同于亲情和友情,爱情只属于两个人,自私是说明两个人都很在乎对方,都希望对方只属于自己! 有人说爱情是无私的,那么请问:“你爱一个人是为什么了什么?”答案“想和对方在一起”就是说让对方一辈子都和你一起生活,虽然是幸福的,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说做是占有。占有就是为自己,为自己就是自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试问有谁敢说活着是为了别人?你告诉了你是为了别的人什么?你回答不出来,恰恰你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幸福…………你就是自私爱情也是一样的!!!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从无私本身来看,无私不代表对自身没好处,无私的要义在于出发点在对方。而结果是否对自己有利,不能作为判断自私与无私的标准。 从爱情的表现形式来看,纵观各种爱情,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无不是从对方出发,无私的爱也不需要太崇高,不必。。。。。

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对策:少数民族要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选择正确的文化传播方式及途径;从社会其他方面来看,要维系一个多元文化的格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要广开“才路”,创新培养创意人才。 标签: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困境;传承与发展 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然而,即使是一个极端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民族之间是有差异的,正因为这些差异,使得民族之间渐渐变得有差距,特别是人数很少的诸如珞巴族、纳西族等。显然,在这种民族文化格局下,居于边缘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就很有可能面临一种可怕的生存困境。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条基本内容是:“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这也就是说,民族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阶段上的差别,即占有社会中大部分资源的民族的文化就自然占据主流地位,反之,则被边缘化;而民族文化本身生命力的强弱也是导致民族文化是占主流还是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1、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 首先,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并确立了“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围绕“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200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等重要文件的出台,都对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做了重要部署。 其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在西部地区深入开展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东风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市级文化场馆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文化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对全面优化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生重要地推进作用。 再次,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产业推动力发生重大改变。文化产业是依托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流通和消费的产业,

论爱情对人生的影响

优美的梁祝故事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其流传遍及全国,可谓家喻户晓。提起梁祝,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二人化蝶起舞翩翩的情节。但实际上,梁祝化蝶在整个梁祝传说的演变过程中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梁祝传说产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梁祝故事只有同冢之说;自宋朝梁祝化蝶说兴起后,同冢说与化蝶说日渐合流为“同冢——化蝶”说,为梁祝故事定下了基本框架,自此以后,梁祝故事虽然众说纷纭,但万变不离其宗。然而,清代以来,梁祝故事发生了明显的转折——“大团圆”取代了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以化蝶为代表的象征性结尾(相似的有化为鸳鸯、彩虹等说法)。这种情况在民间说唱中尤为突出。因此,本文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梁祝故事结尾的演变脉络,以廓清人们对梁祝传说只有化蝶结尾的误解,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梁祝传说。由于前学对同冢、化蝶已有不少研究,故本文会将重点放在“大团圆”情节的分析上,对同冢、化蝶只略作梳理。 (一)爱情与人生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长新的人生话题。人们不惜用最美丽的语言来描述爱情的永恒和不朽认为爱情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激励,情绪上的欢愉,生活上的充实,没有爱情的人生是苍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也有人由于看到别人的不幸或自己经历过不幸,对爱情持悲观的态度,认为美好的爱情只是文艺作品中的演译,而生活中的爱情带给人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欢愉。 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地爱情观(杜绝那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思想)处理好恋爱关系,爱情就会给人生带来幸福,否则可能成为人生不幸的诱因。 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千百年来人们都在问这个同样的问题,却也没有得出一个完整准确的答案,也许爱情就不是能说的清楚的或者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认为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并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从而是双方都获得了一种极其珍贵的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 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爱情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们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性爱的吸引,使爱情打上了情爱的烙印。理想的契合,使得爱情表现着恋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责任则使得爱情不是自私地占有对方的感情,而是自觉自愿地为所挚爱的人付出感情,担当责任。 真正的爱情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不必多说。当我们一遍遍地看到有人为爱痴情,为爱奉献,为爱等待,为爱忘我的时候,看到有人为爱而神采奕奕,为爱而痛哭流涕,为爱而坚守一生,为爱而放弃一切的时候,我们都能体会大爱情的巨大力量。(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有人会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人一生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爱情,对爱情的向往和礼赞属于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校园里的爱情固然美好,街头上牵手的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也更让人感动。 爱情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生在具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展开,理解和把握爱情的真谛和本质,要考虑到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虑到一定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要建立起恋爱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否则爱情是不会长久的。 爱情与人生的关系,所有人都必须正确处理,大学生也不例外。 (二)学业与爱情 当代大学生对于爱情,从整体上看是能够真确认识和把握的,能够真确处理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赞成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或者希望爱情与学业双丰收,既渴望学业有成,又向往爱情幸福。总之大都没有忘记学业,总想把学业放在首要位置。但上述这一切仅仅是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而已。真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大学生,虽然有,但为数不多。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摘要:文章通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分析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四大措施,即:1.深入研究和总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2.采用社会大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3.在音乐教学中交融中西音乐文化;4.借鉴国外民族音乐教学经验,做好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指出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及其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先生作为五四新音乐的代表人、中国现代新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积极鼓吹者,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思想观念;一些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作曲家们,认为只有全面地学习西洋音乐文化才能救国,这些观点都为以后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育做了铺垫。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 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中国近百年的学校教育所遵循的主要是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这样的音乐教育已经导致:在理论上,以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在创作上,不仅以欧洲音乐体裁为仿效的楷模,而且

打造学校幸福文化

当今中国,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升高,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不断升温,绝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着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问题。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身体出现了透支,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身心受到了摧残。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我忧虑过、悲悯过、愤慨过。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作为校长,必须坚守教育理想,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唯上、不媚俗、不浮躁、不跟风,努力打造一个有文化的学校。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探寻教育的规律,努力改变师生的生存状态,努力打造学校的幸福文化,确立了“让教师幸福,让学生快乐”的办学理念。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让教师幸福是我们永恒的目标。因为只有教师幸福了,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为学生创造幸福,让学生幸福地学习,幸福地成长,幸福地发展。 发挥引领作用 通过多年的学校管理实践,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校长就是引领,校长就是服务。校长对学校的领导应该是思想的领导、价值观念的领导。校长有思想,团队就有了灵魂。而且,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三流的校长拼升学率,二流的校长抓教科研,一流的校长抓文化建设。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我勤于读书,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努力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 1.用人格引领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教师首先是人,做人是一辈子,做人是根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必须锻造自己的人格,用人格熏陶教师。近几年来,我阅读了《平常心》、《定位人生》、《易经心得》、《做人哲学》、《话说生命》、《季羡林的处世哲学》等几十部著作,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把自尊与自信作为立身之本,把“ 守真崇实 ”作为人生旗帜,把“在人之上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视自己为人”作为做人准则,把“怀平常心,讲平常话,干平常事,做平常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把“淡泊明志,低调做人”作为人生宗旨。面对充满各种诱惑的世界,我时常告诫自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灵魂。我把读书、反思、写作作为生活方式,努力保持积极乐观的生命状态。 2.用思想引领 思想是理性化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需要与客观的统一,是领导者运用智慧的结果。没有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一直坚持遵循规律,守望教育,坚持走“从规范出发,向规律靠拢”之路。我认为,教育其实很简单,简单就是“求真务实”,“求真”就是讲求规范,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务实”就是带着思

管理的实质是什么

管理的实质是什么? 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企业管理中的七大经典问题与现象经典问题: 经典问题 一. 量化问题讲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信息量化不充分,有一些老板不同意这一讲法。他们认为他们对自己企业的情况如数家珍,清清楚楚。其实他们对这一讲法有两层误解。第一层误解是他所讲的如数家珍,是一些他的企业中本来就是以量化形式存在的数据,这当然很清楚。但企业运营中有很多非量化的、模糊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如何来量化;第二层误解是企业中相关职能部门掌握的量化的信息,在我们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是不是都能及时获取。这才是我们指的量化的问题。 二. 计划问题在企业的管理中,还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计划不够,或者即使做过计划但也不是有根有据的。有一句话最能表达这一意思——“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凭借自己的聪明,过去总能随机应变,所以做规划、做计划的习惯没有养成,这其实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大家共同“对付”计划,并据此创造出“计划没有变化快”之说。 三. 积累问题许多企业在管理中只是原地踏步,而不是在昨天的基础上进步,不是在前人的经验中进步。时间对我们这么重要,就在于她能使我们不断地积累,这样我们才能在一段时间以后达到或超越对手,获得应有的尊重。但是,我们现行的习惯是原地踏步多,在昨天的基础上进步少,在前人的基础上进步少。 四. 有限与无限问题我们认为:一个人也好,一个单位、一个社会也好,你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你工作的意义就是在这样有限的资源之上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有限论对当今社会有很大的指导、提醒的价值。有限论清楚地告诉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团体,资源都是有限的,千万不要试图将自己定义到无限中去。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却经常自觉与不自觉地将自己定义到无限之中。 五. 创新问题很多人认为创新是在空白之处产生的新思想,是砸碎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是对创新的误解。要是这样的话,这不是创新,这是捣乱,这是标新立异,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正面的价值。创新应该是对现有有限资源的改进与改善,是5%的进步,我们应该鼓励的是这样的创新。在创新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我们企业,还是我们社会,我们都付出过巨大的代价,但是目前并没有产生大家共同认可的创新概念,社会还在时时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还创新以本来的面目,创新原本就应该是改善与改进,是5%的变化,积小变以求大变。对社会是以最小的资源换来最大的效益,这才是我们企业特别应该追求的。 六. 过程与结果问题我们认为,过程决定结果,结果应是过程的必然反映。通过对企业管理的研究发现,企业的发展就是企业在总结与归纳自己的独有过程,这是企业价值最大的方面。企业也只有有了自己独有的过程,才能更健康地运行在社会之中。我们要的是我们的员工在我们现有过程基础上的实践与研究,去创新与改进我们的过程。“过程论”否定了我们急功近利式的企业行为,鼓励我们大家踏实地专注每一项基本的工作,持之以恒,在不断地总结、积累以前经验的基础上,成为我们专有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地创造并遵循自己专有的过程,在未来的竞争中才能保持竞争力,并由此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