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大片的发生与发展研究

中国式大片的发生与发展研究

中国式大片的发生与发展研究

2002年,《英雄》以降,中国式大片开始出现,中国电影整体进入“大片时代”,中国式大片成为了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个显要景观。中

国式大片的出现,一方面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全面开启产业化改革进程后向好莱坞大片工业规程、商业美学原则、技术经验做法全面学习和借鉴的产物,这其中,以好莱坞大片为主体

的海外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施予了“创造性破坏”;另一

方面则是中国电影调用本土丰沛的文化与资源的成果,也就是说本土

文化土壤与艺术资源是国产大片在文化上的一个源泉。中国式大片的出现正是中国电影试图找到新的生存路径、生存方式以及发展空间的一次突围和自我救赎。文章共分四个部分。在第一章“序论”部分,

论文对论题进行了概要的阐述,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

章“大片与前中国式大片”中,首先对大片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好

莱坞大片的简要发展脉络进行了论述,其次论文对中国前大片时代的

本土资源进行了梳理,主要涉及对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及具

有巨大市场/社会影响力的部分武侠动作片和苦情戏的讨论。第三章

主要对2002-2007年的中国式大片产生的环境和发展进行了考察和

分析。其中包含三个部分:第一,好莱坞电影特别是好莱坞大片对于中国电影的“创造性破坏”;第二,异域诱惑中“中国式大片”的发生;

第三,武侠动作大片批判。第四章则主要梳理和研究了2008-2013年间,经历本土性重新定位后发展期的中国式大片。这一部分包括以下

四个单元:第一,资本与政治结合中的新主流大片;第二,逐渐式微但

向传统复归的武侠动作大片;第三,本土资源的深度开掘下的中国式魔幻大片;第四,充分体现观众旨趣与游戏精神的中国式喜剧大片。文章认为:中国式大片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成果,它推动和牵引着中国电影产业整体走出谷底并高速增长,中国电影市场整体票房和国产片票房都连续十余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这其间国产大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式大片仍需要在如何更好的继承和传导主流文化,提升其文化品格、丰富其艺术表现力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拓展。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 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

的一面镜子。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茶从此与高雅的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同时,在社会风俗领域也出现了茶的踪迹,如祭祀、婚俗中茶的出现。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在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经济文化空前交融,饮茶风尚传播到了北方,隋文帝为了治疗头疼加持饮茶以至于“天下始知饮茶”。 对茶的研究开始于唐朝,初唐文献中,探讨涉及茶和差事的不是很多。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从社会上层、文人雅士阶层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关于茶的记载,对茶的吟诵多了起来。在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茶文化也逐渐由粗放的饮用方式发展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注---《茶经》问世,它是由陆羽所著。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唐代以前的有关茶的神话、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与茶产业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与茶产业的影响 摘要:茶树原产中国,发现与利用茶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自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形成茶文化以来,逐渐传播至全中国与世界各地。中国现代茶文化蓬勃发展,茶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它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对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和谐社会、茶产业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 Culture and Impact on The Society and Tea Industry Cheng Qikun Yao Guokun (China International Tea Cultural Institute, Hangzhou, China) Abstract: The tea tree originates in China, and we find and utilize tea to have a history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The tea culture formed more than 1,000 years since the Tang Dynasty, and propagated to the whole of China and all parts of the world gradually. China's modern tea culture grows vigorously, and the tea cultural activity is very flourish. It has not only enriched the masses of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but also exerted a positive influence with progressing on the harmony of the society, and it gives a powerful push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 tea culture, harmony society, tea industry 所谓茶文化,广义而言,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茶业物质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本文就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对社会与茶产业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与论述,为促进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抛砖引玉。 一、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是茶的故乡,近代科学家通过考察,在中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近200处,发现了许多野生大茶树,其中大多数是高大的乔木型大茶树。唐代陆羽《茶经》中就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古人的考察发现与现代古生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都证明,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说明茶的饮用,发源于史前的神农时代,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11世纪商末周初以后已有种茶产茶的迹象,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称:周武王灭纣后,巴族地方出产的“……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地“园有……香茗”。 公元前316年蜀国王曾以葭萌(古代茶的称呼)作为人名、地名。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古长沙国置“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

中国茶文化简述

中国茶文化简述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 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 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 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 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 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 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 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 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 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 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 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 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 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 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 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 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 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 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 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中国终身学习的进展与制度建设

中国终身学习的进展与制度建设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 (2010年06月1日蒋克中转载:文章是作者在2010年5月召开的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上的演讲报告;原载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简报[2010]第2期总第34期) 一、近些年来中国终身学习的进展 (一)学校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培养具有高度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是建成学习型社会最重要的条件。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学习者终身学习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这些年来中国把基础教育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摆在教育发展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最重要的战略位置。2009年,中国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29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0%。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发展很快,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到79.2%。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2%,在校学生达到2979 万人。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育正在进入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主的发展阶段。 (二)继续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终身学习理念,对个人和教育事业发展最根本的启示在于,人们在整个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以及各种能力和技能等,都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才能获得。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形势下,广大社会成员对于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越来越有着强烈的要求。继续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与自己职业有关的各种领域新的观念、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学习,

而且包括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学习。中国有7.69 亿从业人员,有1.2 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新增和需要再就业的劳动者;此外还有1.44亿的老龄者。这些接受过不同层次学校教育进入社会的成员已接近10亿人,是现有学校在校学生的3倍。同时,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类别、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也非常多样化。这就使得我国继续教育的任务尤为复杂和艰巨。 这些年来,由于注意发挥政府、学校、社区和行业、企业等社会各部门的作用以及全社会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中国所进行的学历继续教育使数千万成人提高了知识和学历水平;例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累计达到1877 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累计已超过2300 万人。在社会各行各业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培训使数以亿计的从业人员提升了职业能力;仅农民中专和农民技校所进行的培训累计就超过11 亿人次。全国企业职工培训规模每年都达9000 万人次左右。截至2006 年,全国从业人员累计有6000 万人次获得了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最近中国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了继续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继续教育将成为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的长足进展,为广大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为便捷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中国利用后发优势、推动终身学习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条件下能够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保证。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初步建设了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教学和教学服务平台。例如广播电视大学已为国家培养本专科毕业生近700 万人;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各类网络教育也发展很快,普通高校网络学院注册在校生已达110 万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还为广大农村和各类企业劳动者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各类专门人才的继续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 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1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茶叶之乡,很早就开始对茶叶进行研究。以茶待客,以茶助兴,以茶消遣,以茶娱乐,以茶治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我们家乡属丘陵地带,山清水秀,盛产茶叶。“佷山茶”、“老雾冲茶”更是荚名远扬,深受人们的喜爱。组织学生走进茶园,走访茶农,亲自感受茶园的满目新绿,体验“十指尖尖采茶忙”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作为茶乡人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组织开展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二、活动方案 主题:茶文化的研究 内容:茶叶的发展、中国名茶、相关的茶联、采茶歌、中国茶艺及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长阳茶叶的栽培、名茶等。 具体目的和任务:从茶叶的种植、品尝、贸易、茶楼、茶联,泡茶的用水、器具、技艺,名人和茶等方面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的对象、情境、方法: 1.经过到图书馆、网上浏览的方式,查找相关的茶叶知识,能够手抄报的形式对茶的知识进行介绍。2.组织学生到茶园进行实践活动,亲手采一采茶,向茶农了解茶的主要品种、茶叶的销售及评价标准。 三、活动的实施 (一)组织交谈。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子,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今天,我们以“中国的茶文化”为研究主题,进行一次调查。 (二)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 1、茶的历史与发展小组:了解茶叶采摘的历史、茶圣陆羽对茶的研究及历史地位。了解中国茶叶贸易、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 2、名茶荟萃小组:了解全国各地的名茶,包括茶的产地、得名、传说及主要特点。 3、茶与健康小组:了解饮茶与健康的关系。 4、茶艺与茶道小组:了解茶艺表演的内容、形式,一些文学作品中对茶艺的描述,中国茶具、茶道对世界茶文化发展所起的影响。 5、茶联茶歌小组:了解有名的茶楼、茶联、采茶歌曲及各地饮茶的习 俗,并能简单地谈一谈体会。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中国大事瞭望教案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中国大事瞭望教案 “十二五”规划将吹响实施的号角,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世人瞩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望取得新突破,一系列民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xx年,中国将牢牢把握机遇,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1. 中国共产党迎来90岁生日 中国共产党将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迎来90岁生日。在这一年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向百年大党更进了一步。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的前进号角已经吹响,新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xx年,全党全国将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再接再厉、同心协力、锐意进取,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2. 全国人代会审查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于3月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散,国内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的背景下,中国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开局之年”如何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备受瞩目。 尽管存在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我国“十二五”时期和未来一个时期历史方位和外

部环境作出的科学判断。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中国谋划的“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思路。 3. 中国“入世”10周年 xx年,中国将迎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迄今为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不仅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更重要的是,公平与规则、全球视野、创新眼光、竞争意识、知识产权观念等“世贸精神”正深入人心,这无疑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尽管出口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累计吸收外资突破1万亿美元,但面对贸易摩擦频发等诸多问题,站在入世的第二个十年的重要节点上,我们需要统筹谋划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提出新的重大举措,力争在重点领域开放、自贸区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xx年,举步维艰的多哈回合或许也将迎来稍纵即逝的“机会之窗”。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推动者,中国明确表示将尽最大努力推动谈判,呼吁谈判各方在现有主席案文的基础上达成一致。 4. 两岸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纪念辛亥革命,缅怀和宣传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致力振兴中华的光

细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细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汉宣帝年间(公元前57年-54年)蜀人王褒所著<<僮约>>,内有" 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 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 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 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 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再南朝宋 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 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 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

火花思维入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重点课题

火花思维入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重点课题 火花思维一直以来,将大部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教研与教学的研发中,打造最核心的课程内容壁垒,将“专业性”作为立根之本;“游戏”与“信息技术”作为火思维的重点研究课题,持续为火花思维输入专业的研究成果。此次火花思维入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重点课题,将全面助推教研、教学领域的全面升级。 2019年,火花思维教研专家、国培项目指导专家、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孙家芳老师引领火花思维精锐的研究团队申报了中国一级教育学会——中国发展战略学会2019年度课题,大量的用户学习数据分析成果,为他们申报课题打下了坚实基础。最终,经过严格的审核、筛选,成功获得“信息化融合创新背景下的学校变革与机制研究”课题的立项。

火花思维精锐研究团队领头人孙家芳老师对此表示:“‘信息化融合创新背景下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始终秉持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为首要目标,将游戏化教学策略设计、大数据、AI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同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阶段、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研究、游戏开发、技术支持等领域进行创造性整合,确保教学各个环节的专业性。” 火花思维用技术赋能课程,对国外优秀的游戏产品在激励机制、视觉呈现和情节设计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研发出最适合中国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规律的课程互动环节,将故事情节和学习任务进行有机结合,化解了枯燥的填鸭式知识灌输,实现了更强的交互性和沉浸感,极大的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研究方面,火花思维全面系统的梳理了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结合国内外先进测评理念,对孩子的学习效果进行更科学的评估;围绕学、练、测几个方面,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训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在反复的训练以及思维能力运用中,最终达到思维品质提升。 通过这半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在火花思维在线课堂中显现出来。2020年前三个月火花app家长端数据显示,火花课程满意率99.3%,教师满意率99.5%,作业提交率86.3%,L1-L6 6个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经济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由落后变为先进所拟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目标和对策。它一般含有社会发展的某些内容,又常称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内容 经济发展战略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①制定战略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要考虑本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的历史和现状,并明确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指导原则。 ②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拟实现的综合的、概括的总体目标和在某些方面比较具体的目标。 ③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包括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力量部署、重大的政策措施等。经济发展战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可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层次或较小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上一层次或较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国性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一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本国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各种基本情况出发,使战略目标的确定,发展途径的选择符合客观条件、立足本国实际。国情的具体内容包括: (1)自然资源条件。主要有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及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 (2)人口状况。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数量、素质、构成、就业等方面。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具体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人口价值具有两重性,在决策时,要把人口现状与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等方面状况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3)经济条件。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科技教育等情况。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大小的重要表现,也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 (4)经济社会结构。主要有社会经济成分、管理体制、政治制度等状况。这些因素中,有的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方向,有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有的起制约作用等。因此,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当综合考虑。 (5)科技发展水平。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科技发展给未来带来的潜在影响,并据此估价和调整其他领域的发展政策。 2、客观规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善于学习和总结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转自丁以寿) 来源:婷Via臻的日志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 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丁以寿 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专职、兼职和业余的三支队伍,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文博三大系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杂志,为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条件。此外,各种茶学类杂志以及一些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类杂志、大学学报也刊发一定数量的茶文化研究论文。全国数十家出版社也纷纷抢滩茶文化阵地,形成一股茶文化书籍出版热潮。初步统计,近30年来全国刊发的茶文化研究论文约3000篇,共出版的茶文化书籍有600多种。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茶文化总论、茶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五个方面。此外,在茶与儒道释、茶文学与艺术、茶俗、茶具、茶馆研究等方面,也有可圈可点的成果。 一、茶文化总论 (一)“茶文化”概念的确立 尽管中国茶文化在中唐时期已经形成,但“茶文化”这一名词的出现却是在当代的事。 在20世纪70年代末,吴智和撰著《茶的文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78年)。20世纪80年代初,陈椽在《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中列“茶与文化”专章。其后,茶的文化、茶与文化、茶叶文化、茶艺文化、饮茶文化等频见文著,“茶文化”呼之欲出。

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新名词在中国海峡两岸先后出现。1984年,庄晚芳在论文《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中国农史》,1984年第2期)中,最早使用“茶文化”一词。1987年,张宏庸在《茶艺》(台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一书中使用“中国茶文化”。1988年,范增平等发起成立了“中华茶文化学会”,“研究发展茶文化学术,发扬光大中华茶文化”。[1]尽管如此,“茶文化”一词在当时还未被普遍接受。1989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大型茶文化展示活动仍称“茶与中国文化”。1990年6月,孔宪乐主编《茶与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一书,还是称“茶与文化”。?? 不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新名词的“茶文化”已成潮流,势不可挡。1990年8月,安徽省茶文化学会在合肥成立。1990年10月,在浙江杭州举办“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研讨会主题是“茶文化的历史与传播”,王泽农等向研讨会共提交了50多篇论文,后来出版了《茶的历史与文化——九0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集》(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1年),“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组织委员会”着手筹备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同年,在江西南昌成立了“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计划编辑《茶文化论丛》、《茶文化文丛》、《茶文化译丛》。到1990年,“茶文化”作为新名词被中国社会广泛接受。 1991年,王冰泉、余悦主编的《茶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对构建中国茶文化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同年,姚国坤、王存礼、程启坤编著的《中国茶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以“中国茶文化”为名称的著作,筚路蓝缕,开创之功不可没;同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陈文华主编的《农业考古》杂志推出“中国茶文化专号”,每年两期。在第1辑上,发表了陈香白的《中国茶文化纲要》等一批有份量的学术论文。 1992年,《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选集》由台

推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大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17354364.html, 推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大国 作者:季明明 来源:《经济》2016年第09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全党研究确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进程时,向国内外庄重宣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把握教育发展时代特征所提出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建设的宏大战略目标。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学习大国,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解决长期积累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与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终身学习尚未成为整个民族、社会自觉的风尚与行动,终身学习立法滞后,各类教育的融通性不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好教育的公平、均衡问题,继续教育还不发达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建设学习大国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加快终身学习立法。教育法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至今已达20年之久,必须刻不容缓地推出终身学习法,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大国列为国家法定目标,并且明确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以及各类组织对于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定责任。这应是我国教育立法体系中填补空白的一部重要法律。要避免误认为它仅是面向成人而带有成人教育法的痕迹。 第二,在全社会鼎力普及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理念是“学习大国”的重要思想基础。犹太民族为人类贡献了马克思、伯恩斯坦、卢森堡、托洛茨基等无数思想伟人、艺术巨擘、文学巨匠和科学大师。“书的民族”、“教师就是国王”、“学习与钻研”就是这个民族创造世界奇迹的秘密武器。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也曾经有过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现在我们务必要将其发扬光大,这是建设学习大国的必由之路。 第三,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普通学校改革。目前,普通学校教育还不适应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和教育资源共享的程度还不高。贯穿终身学习理念,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增强学校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灵活性,将有利于促进各类教育自觉地走向融合,扩大学习者对教育的选择机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特别是通过构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从单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转变为把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使命;把所谓决定人生命运的一次性高考拼搏,变成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一生无数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从而在我国“釜底抽薪”地彻底革除应试教育的顽疾。 第四,把推进终身学习列为高等学校重大责任。虽然中央早已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列为战略目标,但是,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高等学校对此不重视。欧盟教育部长与一批高校联合发布的公报,将终身学习列为2010—2020年间的头等大事之一,强调“大学要超越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范畴,在2020年前实现更为综合的终身学习”。欧洲大学联合会(EUA)项目报告提出

最新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 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 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 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 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 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 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 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 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 考工具。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讲究高效率的当代社会,环顾四周,多是分秒必争的喧嚣,有多少人能够安静宁和坐 下来,沏一杯清茶,轻抿,然后沉入一种心情或境界呢? 在西方文化洪水般涌入的中国,在洋节、快餐文化、可乐文化泛滥的中国,在民俗日益粗简,许多地方语言、民间技艺日趋衰落,后继无人,甚至湮没的中国,茶文化又处于怎样一种尴尬境地?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从茶的出现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茶及其中的风骨意蕴怕是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骨血,存在于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心的归依处吧。 我们为它痴迷,为它痛心,我们有深深的无力感,但我们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 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具体内容。体会茶文化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与博大精深。初步了解茶文化在现今中国的生存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 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古老文化目前面临的严峻现状。唤起社会上对它更多的关注。 四.研究方法 以查阅资料、亲身体验、社会调查为主 五.研究结果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形成时期 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兴盛时期 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普及时期

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广西、及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不少野生大茶树。早在三国时,《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唐代陆羽《茶经》中就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府志》载:“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近几年来通过考察和调查,已在全国10个省区近二百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成片分布,如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就发现野生大茶树群落数千亩。1961年在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密林中,发现在株树高32.12米,胸围2.9米的高大野生茶树,估计树龄有1700年,是野生型的“茶树王”。还有勐海县南糯山的栽培型“茶树王”,树龄约800多年,最近在澜沧县发现的邦威过渡型“茶树王”,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简 报 [2006]第 6 期 总第10期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秘书处编印 2006年9月20日 本期要目 《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研究》课题通过专家鉴定 《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研究》简况 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尝试——北大为本校外来务工人员举办“平民学校” 《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 的研究》课题通过专家鉴定 2006年9月15日上午,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邀请专家对我会会长郝克明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研究项目“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进行了鉴定。鉴定组专家有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王浒教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研究员,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周稽裘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学飞教授,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武升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曾天山等八位专家。鉴定会由专家组组长朱小蔓教授主持,郝克明教授向鉴定会专家汇报了项目研究情况,与会专家在听取汇报和审阅课题组提交的研究报告以及

《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终身教育经典文献》和《终身教育国际论坛报告集萃》三本专著后,进行了认真讨论和评议,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处于该领域国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鉴定。现将专家组的鉴定意见转登如后。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研究项目 “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研究”课题 专家组鉴定意见 2006年9月15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郝克明同志领导的课题组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研究项目——“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研究”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组专家审阅了课题组提交的研究报告和专著,听取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汇报并现场进行了专家质询。经专家组认真评议,提出如下鉴定意见: 1、该研究的选题,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矛盾与问题,以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回答了在我国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2、课题的研究报告,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我国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大环境入手,在广泛调查分析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我国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报告对于在我国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指导思想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新意的观点。例如,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要认真学习和把握终身学习的本质和特点,正确认识终身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的关系,终身学习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取向和模式;终身学习思想的提出和发展,需要我国的教育进行深刻的变革;建设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的教育体系,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有自己的创造和特点等等。研究报告对2020年我国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