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的意义

三大改造的意义

1.标志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形成;

2.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内容

1.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手工业: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三大改造的结果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三大改造”后期,由于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一、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三、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决定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农业手工业改革采取积极发展、稳步推进的原则,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并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低层次生产合作社到高层次、低层次、高层次的生产合作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型的回购政策。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里,成功地实现了消灭私有财产等复杂、困难、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

的毁灭,但它促进了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没有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确实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胜利。

三大改造的重要意义是?

三大改造的重要意义是: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成功地实现了艰苦卓绝,促进了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

三大改造针对的目标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以下分为三部分对三大改造的内容进行列举: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即是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将农民组织起来互助合作,达到发展生产,共同富裕的愿景。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体现为公私合营以及赎买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也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意义

三大改造在保护生产力不被破坏的基础上,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大改造的胜利使得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三大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意义:

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已经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尽管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但是,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确是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本文是本站小编精心收集的三大改造的意义,仅供参考!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 内容 1、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①对个体农业、手工业通过走合作化道路的形式变私有制为公有制;②实施“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3、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意义: 1、标志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形成; 2、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

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

三大改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三大改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建国初期,新中国以恢复经济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到1952年,新中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并认为实际上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只不过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以恢复经济为主。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影响等方面来说,都比较小而已。从这点看,社会主义改造是持肯定态度的。 我们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农业改造方面,苏联从1929年开始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一开始就造成了严重的混乱。致苏联的农业陷入长期落后的状态。而我国的农业集体化是在大多数农民拥护的情况下实现的,是比较成功的。在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方面,苏维埃政府采取强制剥夺的办法,而是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实行赎买政策,通过有偿的形式促使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充分利用它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出于落后状态,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然而,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1955年以后,随着三大改造进入了高潮,中国也开始了消灭资本主义的过程。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和建国初期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使中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采取的是“要贸易不要投资”的政策,形成了闭关锁国的局面。 无论领导革命或建设工作,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能急于求成,犯主观性急的毛病。指出用革命的方式解决建设的问题,解决生产力大发展的问题,是毛泽东、党中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认识上的误区,并导致了实践中一系列重大偏差的发生。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证明,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不适

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 教材分析: 三大改造,讲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存在的缺点等。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2、国家对资本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4、通过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明确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意义,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其主要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 教学难点:赎买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合作化 背景: 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②但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使得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方式: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即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成就: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手工业合作化 时间: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 方式: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似,主要采取合作社的方法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即手工业合作化。 成就:到里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时间:1954—1956年 对象: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政策:赎买 特点: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

4简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4.4%,公私合营经济占7.3%,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0.1%,个体经济则下降到7.1%。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第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 第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

三大改造意义

三大改造的意义 改革是让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方式,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在不断的改革中前进。而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更是有目共睹的。无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都有重要的意义,它的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三大改造最主要的历史意义就是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历史背景 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的过程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就是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个体手工业是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生产的一种个体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从1953

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启示

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启示 三大改造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农业、工业、国家经济计划的三大改造方案。这一重要战略部署被实施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并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农业改造的意义及启示。农业改造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封建剥削和农民贫困,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实施农田水利、集体经济、农机化、合作化等一系列措施,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这对于农民来说,使得他们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和保障,改善了生活条件。对国家经济来说,农业改造为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和生活资料,扩大了内需市场。此外,农业改造也加速了乡村人民群众觉醒的进程,农民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与后备军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 其次,工业改造的意义及启示。工业改造主要目标是打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通过进行技术引进、设立国有企业、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等一系列举措,中国工业化进程得以迅速推进。工业改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同时,工业改造也培养了一大批工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力量。工业改造还通过城市化推动了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减轻了农业人口负担,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后,国家经济计划的意义及启示。国家经济计划通过统一规划、自上而下的指导,将资源配置与国家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有序发展。国家经济计划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率。国家经济计划对市场经济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的比较研究,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三大改造的社会意义及现实启示

三大改造的社会意义及现实启示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三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土地、1956年~1966年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1957年全民所有制工商业改造。这些改造对于中国社会主 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启示。 首先,这三大改造为中国树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彻底改变了封 建农村的土地和生产关系,使农民得到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土地结束 了千百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化和分配的平等化,使农民 摆脱土地的束缚,实现了自己的自由发展和自由选择。这不仅对农民个人 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解放,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 基础。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基础,完善了社会 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和组织形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这三大改造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为社会主义 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通过土地,农村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良好的开端,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 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1966年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加速 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完善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了农业现代 化建设,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这一时期也为工 人阶级和城市居民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三大改造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启示。这一过程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土 地和生产关系,使农民得到解放,而且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4.4%,公私合营经济占7.3%,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0.1%,个体经济则下降到7.1%。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第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 第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2、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提出的以和平赎买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3、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4、为我们以后的改革改制等举措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党和国家宝贵的财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主革命遗留下的任务还是大量的,国民党军队还占据着华南和西南地区,残留大陆的土匪、特务以及各类反革命分子活动极为猖狂,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改。此外,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财政经济严重困难,形势错综复杂。 (2)人民共和国面临的主要任务还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尽快地恢复国民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巩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四、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

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及意义

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及意义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及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 基本经验主要是:(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采取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实现的。合作化分为三个步骤: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互助组是劳动协作组织;初级合作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高级合作社基本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分为三个步骤: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87.8%,入社手工业者占从业人数的91.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二)把制度的改造同人的改造相结合。在涉及到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十分注意对所有制的改造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通过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自愿摆脱小私有制,成为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人民内部问题对待,保持和发展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关系,使他们认清社会发展的方向,接受工人阶级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并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服务。(三)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一化三改造”。这是一条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它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

浅谈过度时期“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浅谈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09级电子商务 1095xxxxxxxx 叶菲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我国所形成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程,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首先对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作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科学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为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在会议上致开幕词。这次大会通过了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毛泽东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事实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全国人民的拥护下稳固地掌握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在已经解放的地区,建立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地建立的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范围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无产阶级就可以运用这个政权的力量,采取适当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经济上,国营经济的建立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为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阶段就实行了彻底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在“节制资本”的前提下,允许

三大改造[39]

三大改造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大改造是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转折,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里程碑事件,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已经具有接受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从其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历史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感性事物容易理解,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有限。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如所有制、公私合营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在教学中要降低学习难度,通过提供具体的生动的史料,让学生归纳、总结,对学生的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等基本史实。通过研读史料,了解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通过分析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增强理解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激发爱国热情,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引言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三大改造”具体指什么? 学生问答(略) (二)为何要改造 材料一 1950年以前,已经有1亿2千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但是土改后的个体 农业重新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为了不使生产萎缩,真正使绝大多数农民摆 脱贫困,防止封建剥削关系死灰复燃,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在当时确实是 绝大多数农民的要求。……中国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大工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也与计划经济格格不入,所以必须按照大农业的方向对这种农业进行改造。 ——韩西林:《论农业合作化》材料二 这种个体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劳动者生活的改善。要想充分发挥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彻底改变手工业生产的落后状态,必须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广大手工业者走上合作化道路。 材料三 从现实情况看,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很不巩固,国际上西方国家虎视眈眈, 国内在 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已经出现,城乡资本主义势力有日益扩大之势,危及新生 共和国政权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把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放在突出的位置, 必然对危及政权统治基础的私有制进行限制甚至消灭。……而推行计划经济必然 要求把私营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整 体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 ——周含华、曾长秋:《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发展私营经济》 教师设问: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

第5课 三大改造[27]

第5课三大改造 教材分析 三大改造主要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一课讲述了三大改造的基本过程。在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最先开始的,它是基础,推动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夏季起,到1956年底,我国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情分析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容易讲清楚的。教师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解释给学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完成时间和历史意义;明确三大改造的必要性;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相关情景引导学生理解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意义;通过搜集和展示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激发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赎买政策,全行业公私合营。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2.利用实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以及操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地分析、讲解。

初中历史关于三大改造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关于三大改造教案教学 设计 三大改造工工业革命教案优秀范文一 一、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本单元第二课。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养成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也有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他们未接触过政治经济学方面知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肤浅,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六、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 (3)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4)綦军:《对“三大改造”历史必然性的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5)张旭东:《三大改造与中国现代化》,《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4期。 (6)李凌:《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炎黄春秋》,2006年12期。 七、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