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陈建龙专业班级:电气0701

指导教师:饶浩彬工作单位:自动化学院

题目: V-M双闭环直流可逆调速系统设计

初始条件:

1.技术数据:

直流电动机:P N=3KW , U N=220V , I N=17.5A , n N=1500r/min , R a=1.25Ω堵转电流 I dbl=2I N , 截止电流 I dcr=1.5I N,GD2=3.53N.m2

三相全控整流装置:K s=40 , R rec=1. 3Ω

平波电抗器:R L=0. 3Ω

电枢回路总电阻 R=2.85Ω,总电感 L=200mH ,

电动势系数: (C e= 0.132V.min/r)

系统主电路:(T m=0.16s ,T l=0.07s)

滤波时间常数:T oi=0.002s , T on=0.01s,

其他参数:U nm*=10V , U im*=10V , U cm=10V ,σi≤5% , σn≤10

2.技术指标

稳态指标:无静差(静差率s≤10%, 调速范围D≥20 )

动态指标:转速超调量δn≤10%,电流超调量δi≤5%,动态速降Δn≤10%,调速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调节时间)t s≤0.5s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技术要求:

(1) 该调速系统能进行平滑的速度调节,负载电机可逆运行,具有较宽的调速范围(D≥10),系统在工作范围内能稳定工作

(2) 系统静特性良好,无静差(静差率s≤2)

(3) 动态性能指标:转速超调量δn<8%,电流超调量δi<5%,动态速降Δn≤10%,调速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调节时间)t s≤1s

(4) 系统在5%负载以上变化的运行范围内电流连续

(5) 调速系统中设置有过电压、过电流等保护,并且有制动措施

2.设计内容:

(1) 根据题目的技术要求,分析论证并确定主电路的结构型式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画出系统组成的原理框图

(2) 调速系统主电路元部件的确定及其参数计算(包括有变压器、电力电子器件、平波电抗器与保护电路等)

(3) 动态设计计算:根据技术要求,对系统进行动态校正,确定ASR调节器与ACR调节器的结构型式及进行参数计算,使调速系统工作稳定,并满足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

(4) 绘制V-M双闭环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电气原理总图(要求计算机绘图)

(5) 整理设计数据资料,课程设计总结,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摘要

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直流调速系统是性能很好、应用最广的直流调速系统。具有调速范围广、精度高、动态性能好和易于控制等优点,所以在电气传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用的电机调速系统有转速闭环控制系统和电流闭环控制系统,二者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开环系统造成的电动机静差率,但是不够理想。实际设计中常采用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一般使电流环(ACR)作为控制系统的内环,转速环(ASR)作为控制系统的外环,以此来提高系统的动态和静态性能。本文是按照工程设计的方法来设计转速和电流调节器的。使电动机满足所要求的静态和动态性能指标。电流环应以跟随性能为主,即应选用典型Ⅰ型系统,而转速环以抗扰性能为主,即应选用典型Ⅱ型系统为主。

关键词: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电流调节器转速调节器

1设计任务及要求

1.1设计任务

设计V-M双闭环直流可逆调速系统

1)技术数据:

直流电动机:P N=3KW , U N=220V , I N=17.5A , n N=1500r/min , R a=1.25Ω堵转电流 I dbl=2I N , 截止电流 I dcr=1.5I N,GD2=3.53N.m2

三相全控整流装置:K s=40 , R rec=1. 3Ω

平波电抗器:R L=0. 3Ω

电枢回路总电阻 R=2.85Ω,总电感 L=200mH ,

电动势系数: (C e= 0.132V.min/r)

系统主电路:(T m=0.16s ,T l=0.07s)

滤波时间常数:T oi=0.002s , T on=0.01s,

其他参数:U nm*=10V , U im*=10V , U cm=10V ,σi≤5% , σn≤10

2)技术指标

稳态指标:无静差(静差率s≤10%, 调速范围D≥20 )

动态指标:转速超调量δn≤10%,电流超调量δi≤5%,动态速降Δn≤10%,调速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调节时间)t s≤0.5s

3) 根据题目的技术要求,分析论证并确定主电路的结构型式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画出系统组成的

原理框图

4) 调速系统主电路元部件的确定及其参数计算(包括有变压器、电力电子器件、平波电抗器与保护电

路等)

5) 动态设计计算:根据技术要求,对系统进行动态校正,确定ASR调节器与ACR调节器的结构型式及

进行参数计算,使调速系统工作稳定,并满足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

6) 绘制V-M双闭环直流可逆调速系统的电气原理总图(要求计算机绘图)

1.2设计要求

1) 该调速系统能进行平滑的速度调节,负载电机可逆运行,具有较宽的调速范围(D≥20),系统在工作范围内能稳定工作

2) 系统静特性良好,无静差(静差率s≤10%)

3) 动态性能指标:转速超调量δn <10%,电流超调量δi <5%,动态速降Δn≤10%,调速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调节时间)ts ≤0.5s

4) 系统在5%负载以上变化的运行范围内电流连续

5) 调速系统中设置有过电压、过电流等保护,并且有制动措施

2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总体设计

改变电枢两端的电压能使电动机改变转向。尽管电枢反接需要较大容量的晶闸管装置,但是它反向过程快,由于晶闸管的单向导电性,需要可逆运行时经常采用两组晶闸管可控整流装置反并联的可逆线路,电动机正转时,由正组晶闸管装置VF 供电;反转时,由反组晶闸管装置VR 供电。如图1所示两组晶闸管分别由两套触发装置控制,可以做到互不干扰,都能灵活地控制电动机的可逆运行,所以本设计采用两组晶闸管反并联的方式。并且采用三相桥式整流。虽然两组晶闸管反并联的可逆V-M 系统解决了电动机的正、反转运行的问题,但是两组装置的整流电压同时出现,便会产生不流过负载而直接在两组晶闸管之间流通的短路电流,,称作环流,一般地说,这样的环流对负载无益,只会加重晶闸管和变压器的负担,消耗功率。环流太大时会导致晶闸管损坏,因此应该予以抑制或消除。为了防止产生直流平均环流,应该在正组处于整流状态、Udof 为正时,强迫让反组处于逆变状态、使Udor 为负,且幅值与Udof 相等,使逆变电压Udor 把整流电压Udof 顶住,则直流平均环流为零。于是

dof

dor U U -=

又由于

r

do dor f

do dof U U U U ααcos cos max max ==

其中,r f αα和分别为VF 和VR 的控制角。由于两组晶闸管装置相同,两组的最大输出电压max do U 是一样的,因此,当直流平均环流为零时,应有

180

cos cos =+-=r f f

r αααα

如果反组的控制角用逆变角r β表示,则 r f βα=

按照这样控制就可以消除环流。

图1 两组晶闸管可控整流装置反并联可逆线路

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为:先内环后外环。即从内环开始,逐步向外扩展。在这里,首先设计电流调节器,然后把整个电流环看作是转速调节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再设计转速调节器。

图2为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原理图,图3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结构图。图中两个调节器ASR 和ACR 分别为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二者串级连接,即把电流调节器的输出作为转速调节器的输入,再用转速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电力电子变换器UPE 。

两个调节器的输出都是带限幅作用的。转速调节器ASR 的输出限幅电压U *

im 决定了电流给定电压的最大值;转速调节器ASR 的输出限幅电压U cm 限制了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最大输出电压U dm 。

为了获得良好的静、动态性能,转速和电流两个调节器一般都采用PI 调节器。其中主电路中串入平波电抗器,以抑制电流脉动,消除因脉动电流引起的电机发热以及产生的脉动转矩对生产机械的不利影响。

图3 双闭环调速系统结构框图

3主电路的设计

3.1主电路电气原理图及其说明

主电路采用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使电流环(ACR)作为控制系统的内环,转速环(ASR)作为控制系统的外环,以此来提高系统的动态和静态性能。二者串级连接,即把电流调节器的输出作为转速调节器的输入,再用转速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电力电子变换器UPE 。从而改变电机的转速。通过电流和转速反馈电路来实现电动机无静差的运行。

图2 双闭环调速系统电路原理图

+ + -

+

-

M

TG

+

-

+

-

RP 2

n

U *n R 0

R 0

U c

U i

TA

L I d R i C i U d

+ + - R 0

R 0

R n C n ASR ACR LM GT

V

RP 1 U n

U *i

LM

M U PE

-I dL

U

d0

U n +

-

- +

- U i ACR

1/R

T l s+1 R T m s

U *i

U c K s

T s s+1 I d 1 C e

+

E β

T 0i s+1 1 T 0i s+1 ASR 1 T 0n s+1 α

T 0n s+1

U *n n

图4 系统电气原理框图

3.2平波电抗器参数的计算: U d =2.34U 2cos α

U d =U N =220V, 取α=0° U 2=

V U d 0171.9434

.2220

0cos 34.2==

I dmin =(5%-10%)I N ,这里取10% 则

L=0.693mH I U d 2308.375

.171.00171

.94693.0min 2=??=?

0067.0150010*

===N nm n U α 2857.05

.172102*=?==N im I U β

3.3变压器参数的计算

变压器副边电压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

? ??

-+=

N sh T

d I I CU A nU U U 2min max cos αβ

V

U C I I U A n V U V U N

sh T d 110)

105.05.09848.0(9.034.21

22205

.0105

.0109

.034.221,220222

min max =??-??+==========则取已知αβ

因此变压器的变比近似为:45.3110

3802

1===U U K

一次侧和二次侧电流I 1和I 2的计算

I 1=1.05×287×0.861/3.45=75A I 2=0.861×287=247A 变压器容量的计算

S 1=m 1U 1I 1=3×380×75=85.5kVA S 2=m 2U 2I 2=3×110×247=81.5kVA

S=0.5×(S 1+S 2)=0.5×(85.5+81.5)=83.5kVA

因此整流变压器的参数为:变比K=3.45,容量S=83.5kVA 3.4晶闸管元件参数的计算

晶闸管的额定电压通常选取断态重复峰值电压U DRM 和反向重复峰值电压U RRM 中较小的标值作为该器件的额定电压。晶闸管的额定电流一般选取其通态平均电流的1.5-2倍。在桥式整流电路中晶闸管两端承受的最大正反向电压均为

22U ,晶闸管的额定电压一般选取其最大正反向电压的2-3倍。

带反电动势负载时,变压器二次侧电流有效值I 2是其输出直流电流有效值I d 的一半,而对于桥式整流电路,晶闸管的通态平均电流I VT =2

2

I ,则在本设计中晶闸管的额定电流I VT(AV)=523-698A

本设计中晶闸管的额定电压U N =311-466V 3.5保护电路的设计

对于过电压保护本设计采用RC 过电压抑制电路,该装置置于供电变压器的两侧或者是电力电子电路的直流上,如图5所示。

对于过电流保护本设计采用在电力变压器副边每相母线中串接快速熔断器的方法来保护电路

图5 过压保护电路

4电流调节器设计

4.1电流环结构框图的化简

电流环结构图的简化分为忽略反电动势的动态影响、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小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等环节。

在一般情况下,系统的电磁时间常数 T l 远小于机电时间常数T m ,因此转速的变化往往比电流变化慢得多,对电流环来说,反电动势是一个变化较慢的扰动,在按动态性能设计电流环时,可以暂不考虑反电动势变化的动态影响,即?E ≈0。这时,电流环如图6所示。

图6 忽略反电动势动态影响的电流环动态结构图

如果把给定滤波和反馈滤波两个环节都等效地移到环内,同时把给定信号改 成U*i(s ) /β ,则电流环便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如图7所示。

U d0(s ) + - U i (s )

ACR

1/R

T l s+1 U *i (s )

U c (s )

K s T s s+1 I d (s )

β

T 0i s+1

1 T 0i s+1

图7 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电流环的动态结构图

最后,由于T s 和 T 0i 一般都比T l 小得多,可以当作小惯性群而近似地看作是一个惯性环节,其时间常数为

T ∑i = T s + T oi 则电流环结构图最终简化成图8

4.2电流环参数的计算 4.2.1确定时间常数

1)整流装置滞后时间常数 T s 。按表1,三相桥式电路的平均失控时间T s =0.0017s 。 2 )电流滤波时间常数本设计初始条件已给出,即T oi =0.002s 。 3)电流环小时间常数之和T ∑=T s +T oi =0.0037s

表1 各种整流装置的失控时间

4.2.2电流调节器结构的选择

从稳态要求上看,希望电流无静差,以得到理想的堵转特性,采用 I 型系统就够了。

从动态要求上看,实际系统不允许电枢电流在突加控制作用时有太大的超调,以保证电流在动态过程中不超过允许值,而对电网电压波动的及时抗扰作用只是次要的因素,为此,电流环应以跟随性能为主,

+

-

ACR

U c (s )

K s /R (T s s+1)(T l

I d (s )

U *i (s )

β

β

T 0i s+1

U +

-

ACR

U c (s )

βK s /R

I d (s )

*i (s )

β

图8 电流环的简化结构图

整流电路形式 最大失控时间 T smax (ms ) 平均失控时间 T s (ms )

单相半波 单相桥式(全波) 三相半波

三相桥式、六相半波

20 10 6.67 3.33

10 5 3.33 1.67

应选用典型I 型系统。

电流环的控制对象是双惯性型的,要校正成典型 I 型系统,显然应采用PI 型的电流调节器,其传递函数可以写成

式中 K i — 电流调节器的比例系数;

τi — 电流调节器的超前时间常数。

检查对电源电压的抗扰性能:9189.180037.007.0==∑i l T T ,参照典型Ⅰ型系统动态抗扰性能指标与参数的

关系表格,可以看出各项指标都是可以接受的。 4.2.3计算电流调节器参数

电流调节器超前时间常数:τi =T l =0.07s 。

电流环开环增益:要求δi <5%时,应取K I T ∑i =0.5,因此

于是,ACR 的比例系数为:

3585.22857

.04085

.207.01.135=???==

βτs i I i K R K K 4.2.4校验近似条件

电流环截止频率:ωci =K I =135.1s -1

晶闸管整流装置传递函数的近似条件:

1.1960017

.03131=?=s T 满足近似条件 忽略反电动势变化对电流环动态影响的条件 3473.2807

.016.01313

=?=l m T T 满足近似条件

电流环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条件

8.180002.00017.01

131=?=oi s T T 满足近似条件

4.2.5计算调节器电阻和电容

由图9,按所用运算放大器取R 0=40k Ω,各电阻和电容值为

ΩΩ

=Ω?==k k k R K R i i 9534.94403585.20取

11.1350037

.05

.05.0-∑===

s T K i I s

s K s W i i i ACR )1()(ττ+=

F F

F R C i

i

i μμτ75.07368.0109507

.03

取=?=

=

F F F R T C oi oi μμ2.02.01040002

.0443

0取=??==

图9 含给定滤波与反馈滤波的 PI 型电流调节器

按照上述参数,电流环可以达到的动态跟随性能指标为δi =4.3%<5%,满足设计要求 5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5.1转速环结构框图的化简

电流环经简化后可视作转速环中的一个环节,接入转速环内,电流环等效环节的输入量应为U i *

(s),因此电流环在转速环中应等效为

用电流环的等效环节代替电流环后,整个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便如图10所示

和电流环一样,把转速给定滤波和反馈滤波环节移到环内,同时将给定信号改成U *n(s )/α,再把时间

常数为1 / K I 和 T 0n 的两个小惯性环节合并起来,近似成一个时间常数为的惯性环节,其中

图10 用等效环节代替电流环的转速环的动态结构图

最后转速环结构简图为图11

图11 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和小惯性的近似处理的转速环结构框图

5.2转速环参数的计算 5.2.1确定时间常数

1)电流环等效时间常数1/K I 。由电流环参数可知K I T ∑i =0.5,则 s T K i

I

0074.00037.0221=?==∑ 111

)()

()(I

cli *i d +≈

=s K s W s U s I β

β

n (s )

+ - U n (s )

ASR C e T m s

R U *

n (s ) I d (s )

α

T 0n s+1

1 T 0n s+1

U *

n (s

)

11

1+s K I

β

+

-

I dL (s ) on

I n

1T K T +=∑

2)转速滤波时间常数T on 。根据已知条件可知T on =0.01s 3)转速环小时间常数T ∑n 。按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取

s T K T on I

n 0174.001.00074.01

=+=+=

∑ 5.2.2选择转速调节器结构 为了实现转速无静差,在负载扰动作用点前面必须有一个积分环节,它应该包含在转速调节器 ASR 中,现在在扰动作用点后面已经有了一个积分环节,因此转速环开环传递函数应共有两个积分环节,所以应该设计成典型 Ⅱ 型系统,这样的系统同时也能满足动态抗扰性能好的要求。由此可见,ASR 也应该采用PI 调节器,其传递函数为

式中 K n — 转速调节器的比例系数; τ n — 转速调节器的超前时间常数。

5.2.3计算转速调节器参数

按跟随和抗扰性能都较好的原则,取h=5,则ASR 的超前时间常数为

s hT n n 087.00174.05=?==∑τ

转速环开环增益为 22

2224.3960174

.0526

21-∑=??=+=

s T h h K

n N

ASR 的比例系数为95.100174

.085.20067.05216

.0132.02857.062)1(=???????=

+=∑n

m e n

RT h T C h K αβ

5.2.4检验近似条件

转速环截止频率为 11

5.34087.04.396-=?===

s K K n N N

cn

τωω

1) 电流环传递函数简化条件为17.630037

.01

.1353131

-∑==s T K i I 满足近似条件

(2)转速环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条件为 17.3801

.01

.1353131

-==s T K on I 满足近似条件

5.2.5计算调节器电阻和电容

根据图12,取R0=40k Ω,则

取ΩΩ

=Ω?==k k k R K R n n 4404384095.100 ;取F F

F R C n

n

n μμτ2.01977.010440087

.03

=?=

=

F F F R T C on on

μμ11104001

.0443

0取=??=

=

s

s K s W n n n ASR )1()(ττ+=

图12 含给定滤波与反馈滤波的PI 型转速调节器

5.2.6校核转速超调量

当h=5时,查询典型Ⅱ型系统阶跃输入跟随性能指标的表格可以看出%6.37=n

σ,不能满足设计

要求。实际上,上述表格是按照线性系统计算的,而突加阶跃给定时,ASR 饱和,不符合线性系统的前提,应该按ASR 退饱和的情况重新计算超调量。此时超调量为:

%9.816

.00174

.01500132.085

.25.172812.02))((

2*max =?????=?-?=∑m

n

N b n T T

n n z C C λσ

能满足设计要求。

6控制及驱动电路设计

晶闸管整流电路是通过控制触发角α的大小,即控制触发脉冲的起始相位来控制输出电压的大小。为保证整流电路的正常工作,应确保触发角α的大小在正确的时刻向电路中的晶闸管施加有效的触发脉冲。 为简化设计过程,在本设计中采用集成触发器TC787作为晶闸管触发电路主要元器件。

TC787具有功耗小、功能强、输入阻抗高、抗干扰性能好、移相范围宽、外接元件少等优点,而且装调简便,使用可靠。只需一片芯片即可完成三相桥式晶闸管驱动工作。驱动控制原理图如图13

所示。

图13 驱动、控制电路原理图

7电气原理总图

电力拖动课程设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电机与拖动》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他励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院(系、部):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2-4 姓名:高明 学号:1205040404 指导教师:刘春喜荣德生王继强李国华日期:2014-6-26

电气工程系课程设计标准评分模板

摘要 直流电动机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和应用的一种电机,是生产和使用直流电能的机电能量转换机械,直流电动机具有调速性能好、启动和制动转矩大、过载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启动和调速要求的机械上。直流发电机可以作为各种直流电源。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可控硅整流电源在生产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有取代直流发电机的趋势。反过来,由于利用了可控硅整流电源,使直流电源机的应用增加了一个有利因素,而配合直流电动机组成的调速系统也正在迅速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他励直流电动机调速的有关方法及其参数设计。 关键字:直流电机调速串电阻参数设计

目录 1 引言 (1) 2 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2.1 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 (2) 2.1.1 定子(磁极) (2) 2.1.2 转子(电枢) (2) 2.2直流电机的励磁方式 (2) 2.3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3) 3 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3) 3.1 固有机械特性 (3) 3.2 人为机械特性 (4) 4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4) 4.1 他励直流电动机电枢串电阻调速 (4) 4.2 他励直流电动机改变电枢电压调速 (5) 4.3 他励直流电动机改变励磁电流调速 (6) 5 直流电动机调速设计内容 (7) 6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电气传动课程设计报告-

电气传动课程设计 班级:06111102 姓名:古海君 学号:1120111573 其它小组成员: 余德本 梁泽鹏 王鹏宇 2014.10.2

摘要 本次课程设计要求设计并调试出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通过搭建电流环(内环)和转速环(外环)使系统稳态无静差,动态时电流超调量小于5%,并且空载启动到额定转速时的转速超调量小于10%。系统的驱动装置选用晶闸管,执行机构为直流伺服电动机。 本文首先明确了课程设计任务书,对其中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之后对课题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了解双闭环调速系统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意义和价值。然后对实验条件作了详细介绍,包括实验台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实验设备的选型和工作原理。以上内容均为课程设计准备工作,之后重点记录了实验的测试、仿真和调试过程。其中,测试部分详细介绍了各个电机参数和系统参数测试方法和数据结果,并利用这些数据计算调节器的参数;仿真部分利用matlab软件通过已经求得的参数得出计算机仿真结果,并观察是否满足任务书要求;调试部分是核心,给出了现场调试全部过程并配以图片加以说明。文章最后给出测试结果从而

得出结论,并论述了实验注意事项并加以总结。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是性能优良,应用广泛的直流调速系统,,它可以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转速无静差,并且具有调速范围广、精度高、动态性能好和易于控制等优点。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控制规律、性能特点和设计方法是各种交、直流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重要基础,值得更加深入的学习研究。

目录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1) 二、课题的发展状况研究意义 (1) 三、设备选型 (2) 四、实验台简介 (4) 五、参数测试 (7) 六、参数设计 (15) 七、系统调试 (18) 八、系统测试结果 (26) 九、实验室安全及实验过程注意事项 (27) 十、总结和心得体会 (28) 参考文献 (28) 附1: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 (29) 附2:小组分工,个人主要工作及完成情况 (30)

基于Matlab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电力电子技术》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Matlab的电力电子技术 仿真分析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电气2班 学号:Z01114007 姓名:吴奇 指导教师:过希文 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2015年 1 月7 日

中文题目 基于Matlab 的电力电子技术仿真分析 一、设计目的 (1)加深理解《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 (2)掌握电力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具备初步的独立设计能力; (3)学习Matlab 仿真软件及各模块参数的确定。 二、设计工作任务及工作量的要求〔包括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论文)、图纸、实物样品等〕: (1)根据设计题目要求的指标,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分析其工作原理,设计电路原理图; (2)利用MATLAB 仿真软件绘制主电路结构模型图,设置相应的参数。 (3)用示波器模块观察和记录电源电压、控制信号、负载电压、电流的波形图。 三、设计内容 (1)设计一个降压变换器(Buck Chopper ),其输入电压为200V ,负载为阻感性带反电动势负载,电阻为2欧,电感为5mH ,反电动势为80V 。开关管采用IGBT ,驱动信号频率为1000Hz ,仿真时间设置为0.02s ,观察不同占空比下(25%、50%、75%)的驱动信号、负载电流、负载电压波形,并计算相应的电压、电流平均值。 然后,将负载反电动势改变为160V ,观察电流断续时的工作波形。(最大步长为5e-6,相对容忍率为1e-3,仿真解法器采用ode23tb ) (2)设计一个采用双极性调制的三相桥式逆变电路,主电路直流电源200V ,经由6只MOSFET 组成的桥式逆变电路与三相阻感性负载相连接,负载电阻为1欧,电感为5mH ,三角波频率为1000Hz ,调制度为0.7,试观察输入信号(载波、调制波)、与直流侧假想中点N ‘的三相电压Uun ’、Uvn ’、Uwn ’,输出线电压UV 以及负载侧相电压Uun 的波形。 四、设计方案 实验1:降压变换器 dc-dc 变流电路可以将直流电变成另一固定电压或可调电压的直流电,包括直接直流变流电路和间接直流变流电路。其中,直接直流变流电路又称为斩波电路,功能是将直流电变为另一直流电。本次实验主要是在Matlab 中设计一个降压斩波电路并仿真在所给条件下的波形和数值与理论计算相对比。降压斩波电路原理图如下所示,该电路使用一个全控型器件V ,这里用IGBT ,也可采用其他器件,例如晶闸管,若采用晶闸管,还需设置使晶闸管关断的辅助电路。为在V 关断时给负载中电感电流提供通道,设置了续流二极管VD 。斩波电路主要用于电子电路的供电电源,也可拖动直流电动机或带蓄电池负载等,后两种情况下负载中均会出现反电动势,图中用m E 表示。若无反电动势,只需令0m E ,以下的分析和表达式中均适用。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器设计 院系: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 班级: 设计者: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6.6.6-2016.6.19 手机: 工业大学教务处

*注:此任务书由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填写。

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器设计 摘要:采用牛顿—欧拉方法建立了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MATLAB 分析了系统开环时倒立摆的不稳定性,运用根轨迹法设计了控制器,增加了系统的零极点以保证系统稳定。采用固高科技所提供的控制器程序在MATLAB中进行仿真分析,将电脑与倒立摆连接进行实时控制。在MATLAB中分析了系统的动态响应与稳态指标,检验了自动控制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0.引言 摆是进行控制理论研究的典型实验平台,可以分为倒立摆和顺摆。许多抽象的控制理论概念如系统稳定性、可控性和系统抗干扰能力等,都可以通过倒立摆系统实验直观的表现出来,通过倒立摆系统实验来验证我们所学的控制理论和算法,非常的直观、简便,在轻松的实验中对所学课程加深了理解。由于倒立摆系统本身所具有的高阶次、不稳定、多变量、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许多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人员一直将它视为典型的研究对象,不断从中发掘出新的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 本次课程设计中以一阶倒立摆为被控对象,了解了用古典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如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用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极点配置)的设计方法,掌握MATLAB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控制系统的调试方法。 1.系统建模 一级倒立摆系统结构示意图和系统框图如下。其基本的工作过程是光电码盘1采集伺服小车的速度、位移信号并反馈给伺服和运动控制卡,光电码盘2采集摆杆的角度、角速度信号并反馈给运动控制卡,计算机从运动控制卡中读取实时数据,确定控制决策(小车运动方向、移动速度、加速度等),并由运动控制卡来实现该控制决策,产生相应的控制量,使电机转动,通过皮带带动小车运动从而保持摆杆平衡。

电力拖动课程设计报告

电力拖动课程设计报告 为适应时代对宽口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为了配合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我们在电力拖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上一直在寻求创新,以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在课程的讲解上做到“授之以渔”,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力拖动课程设计报告,欢迎来参考! 电力拖动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高。由于新知识的不断积累增加、课时的相对减少,以前的教学方法不太适用现在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前的教学方式存在的主要弊端有:第一理论学习内容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理论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很难达到活学活用的要求,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学生做理论习题不能达到提高专业水平的目的。学生做作业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缺乏实际感受,很难提高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第三,实习教学落伍,使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传统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要独立自主进行,学生理论学习不全面,到实习时不能很好利用理论知识,也就不可能用理论来辅助实习训练。 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实施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确立上课要点。上课时,教师将所授课教学要点,采取适当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听课;第二,引导学生达标。这是教学目标实施的关键。首先要能完整地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情境化。然后对教学重点知识点,教师精讲,安排学生多练,并引导学生质疑,增强反馈信息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活动中的做也要适当利用讨论、练习等方法。只是要把这些方法结合到实践上来,要求教和学要与实践相辅相成,要与实际生活有联系。在具体措施上,我们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张学生多提问题,注重教学中的讨论,让学生积极学习,多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一般具有猎奇心理,奇特的东西、生活中常出现的自己又不能理解的问题,经过老师适当引导后,往往会引发其强烈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寻找相关课题的例题,使之有新鲜感。 首先为学生做好心理调节,重视教学的生动性。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电力拖动课程的学习以及考试影响非常大,故需老师极其重视学生的心理调节。不同时期,学生所蕴含的心情是不相同的:复习伊始,学生满怀热情,自信满满,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向自己提出了较苛刻目标。维持学生的学

电机拖动课程设计

《电机与拖动》课程设计 说明书 提升料车电机拖动系统设计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学院名称信电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 2015年1月18日

摘要 该系统由电动机提供原动力,经减速器减速拖动钢丝绳来提升或下放料车。料车到达最高点和最低点是由行程开关自动关断。当提升料车时,按下提升按钮,电动机开始运转,带动传动装置运转,通过减速器将电动机的高转速降为低转速,再通过皮带传递给钢丝绳轮,然后钢丝绳轮开始转动,再通过定滑轮将料车提升,当料车到达顶部时,触碰到行程开关,电动机停止运转,料车停止上升。当卸料完成后,按下放按钮,电动机反转,原理跟上升时相同,到达地面时,触碰到行程开关,电动机停止转动,料车停止下放。 关键词电动机;拖动;传动装置;减速器

目录 1设计题目及要求 (1) 1.1设计题目 (1) 1.2设计要求 (1) 1.3设计思路 (1) 2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分析 (2) 2.1系统结构组成分析 (2) 2.2系统工作原理概述 (2) 3电动机的选择 (3) 3.1类型的选择 (3) 3.2 提升系统的负载功率 (3) 3.3确定电动机转速 (3) 3.4确定电动机型号 (4) 4电动机的校验 (5) 4.1发热校验 (5) 4.2检验过载能力 (5) 4.3校验起动能力 (5) 5减速器的选择 (7) 5.1总传动比的计算 (7) 5.2分配各级传动比 (7) 6系统原理电路图及运行分析 (8) 6.1系统原理电路图 (8) 6.2运行分析 (8) 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1设计题目及要求 1.1设计题目 拖动对象为一料车提升系统。右图所示,料车在轨道下部装料,装完料后提升至上部料仓卸载。装料时间为3分钟,卸载时间不计,提升及下放速度最大值不超过0.4米/秒,料仓距轨道底部15米,料车自重40公斤,每次装料100公斤,企业每天分三班工作,每班提升25次,提升为接班后即开始至提升25次 结束。系统提升使用钢丝绳,钢丝绳轮的直 径为0.4米。工作现场只有三相四线制380v 交流电源,电网最大电压波动5%,通风良好, 环境干燥,现场无防爆要求。 1.2设计要求 1)要求电机拖动系统能够可靠工作,电 机温升在允许范围内。 2)设三个手动操作按钮控制电机运转, 即提升、下放、停止。 3)系统应能实现在提升到轨道顶部和下 放到底部时自动停止。 1.3设计思路 为简化设计,提升系统钢丝绳重量及摩擦阻力均可不计。并且滑轮等传送比为100%。设计时要先算出负载转矩,可根据提升速度、电机速度选择减速机。选择电机时要先确定电机类型,确定电机容量,然后还要考虑是否需要校验起动转矩、电机温升等。 电气控制系统要设计为能够实现自锁功能。 对料车提升到轨道顶部和下放到底部时自动停止问题,建议选择行程开关,通过行程开关的常开或常闭触点来设计控制电路。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单相交流调压技术 专业班级: 200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王昊 学号: 0915140068 指导教师:褚晓锐 2011年12月23日 (提交报告时间)

一.课程设计题目:单项交流调压技术的工程应用 二.课程设计日期: 2011年12月19日 三.课程设计目的: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在教学及实验基础上,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提高。因此,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出具有电压可调功能的直流电源系统,能够较全面地巩固和应用本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初步掌整流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收集资料、独立设计的能力;培养分析、总结及撰写技术报告的能力。 四.课程设计要求: :按课程设计指导书提供的课题,根据第下表给出的基本要求及参数独立完成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1、方案的经济技术论证。 2、主电路设计。 3、通过计算选择整流器件的具体型号。 4、确定变压器变比及容量。 5、确定平波电抗器。 7、触发电路设计或选择。 8、课程设计总结。 9、完成4000字左右说明书,有系统电气原理图,内容完整、字迹工整、图表整齐规范、数据详实。 设计技术参数工作量工作计划 1、单相交流220V电源。 2、交流输出电压U d 在0~220V连续可调。 3、交输出电2000W。1、方案的经济技术论证。 2、主电路设计。 3、通过计算选择整流器件的 具体型号。 第一周: 周一:收集资料。 周二~三:方案论证。 周四:主电路设计。

4、触发电路设计。 5、绘制主电路图。 周五:理论计算。 第二周: 周一:选择器件的具体型号 周二~三:触发电路设计。。 周四~五:总结并撰写说明书。 五.课程设计内容: 设计方案图及论证 将一种交流电能转换为另一种交流电能的过程称为交流-交流变换过程,凡能实现这种变换的电路为交流变换电路。对单相交流电的电压进行调节的电路。用在电热控制、交流电动机速度控制、灯光控制和交流稳压器等场合。与自耦变压器调压方法相比,交流调压电路控制方便,调节速度快,装置的重量轻、体积小,有色金属消耗也少。结构原理简单。该方案是由变压器、触发电路、整流器、以及一些电路构成的,为一台电阻炉提供电源。输入的电压为单相交流220V ,经电路变换后,为连续可调的交流电。 各部分电路作用 220V 交流输入部分作用:为电路提供电源,主要是市电输入。 调压环节的作用:将交流220V 电源经过变压器、整流器等电路转换为连续可调的交 220V 交流输入 调压环节 输出连续可调的交流电 触发电路

电力拖动课程设计汇本

中北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学生:海椿学号:0905054236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题目:交流电动机工作特性仿真 ——转速特性 指导教师:王建萍职称: 工程师

2011 年12 月31 日 中北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11/12 学年第 1 学期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学生姓名:海椿学号:0905054236 课程设计题目:交流电动机工作特性仿真分析 ——转速特性 起迄日期:12 月31日~01月06日 课程设计地点:校

指导教师:王建萍 系主任:王忠庆 下达任务书日期: 2011 年12月31日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原理阐述 感应电动机是一类重要的交流电机。它在正常电动运行时主要是通过定子对转子之间的电磁感应,使转子获得进行正常运行所需的电流和转矩。众所周知,交流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交流电的频率,一般来讲,感应电动机的转速与供给它进行工作的交流电的频率不保持同步的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交流感应

电动机又常常被称作异步电动机。 三相异步电机是重要的异步电动机。三相定子绕组通过三相交流电产生旋转磁场,转子导体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与感应电流,进而产生电磁转矩使转子旋转。 三相感应电动机在空载运行时,转子的转速接近于电机同步转速n 1。随着 负载的增大,必须输出较大的转矩以维持电机的稳定运行,这样,就会使转子转速度略有降低。经试验测试和分析后,可以得出输出功率2P 的增大与转子的转速n 的降低近似为线性关系)(2f n P =。 三相感应电动机的旋转磁场的旋转速度(又称同步转速) n 1为: p f 60n 1=r/min f —三相交流电的频率; P —三相电动机的定子极对数。 磁场转速n 1和转子速度n 之差与n 1的比值称为转差率S : %100n n -n s 00?= 异步电动机启动时n=0,s=1;n=n 0时,s=0; 额定工况下一般s=1.5~6% 转子角速度?为: s /rad 60n 2π=Ω 电动机转矩T 为:

电机与拖动课程设计报告

1、变压器空载: 变压器空载运行仿真电路图 2、变压器负载: SN=10e3;U1N=380;U2N=220;r1=0.14;r2=0. 035;x1=0.22;x2=0.055;rm=30;xm=310;ZL= 4+j*3; I1N=SN/U1N; I2N=SN/U2N;k=U1N/U2N; Z1=r1+j*x1; rr2=k^2*r2;xx2=k^2*x2; ZZ2=rr2+j*xx2; ZZL=k^2*ZL; Zm=rm+j*xm; Zd=Z1+1/(1/Zm+1/(ZZ2+ZZL)); U1I=U1N; I1I=U1I/Zd; E1I=(U1I-I1I*Z1); I22I=E1I/(ZZ2+ZZL); I2I=k*I22I; U22I=I22I*ZZL; U2I=U22I/k; % 功率因数,功率和效率 % cospsi1输入侧功率因数, cospsi2负载功率因数, p1输入有功功率, p2输出有功功率 cospsi1=cos(angle(Zd)); cospsi2=cos(angle(Z1)); p1=abs(U1I)*abs(I1I)*cospsi1; p2=abs(U2I)*abs(I2I)*cospsi2; eat=p2/p1; % 损耗 % lml励磁电流, pfe铁损耗, pcu1原边铜损耗, pcu2副边铜损耗 ImI=E1I/Zm; pFe=abs(ImI)^2*rm; pcu1=abs(I1I)^2*r1; pcu2=abs(I2I)^2*r2; % 数据输出 disp('原边电流='),disp(abs(I1I)); disp('副边电流='),disp(abs(I2I)); disp('副边电压='),disp(abs(U2I)); disp('原边功率因数='),disp(cospsi1); disp('原边电流='),disp(p1); disp('副边功率因数='),disp(cospsi2); disp('副边功率='),disp(p2); disp('效率='),disp(eat); disp('励磁电流='),disp(abs(ImI)); disp('铁损耗='),disp(pFe); disp('原边铁损耗='),disp(pcu1); disp('副边铜损耗='),disp(pcu2); 3、他励直流电动机转矩特性: % 直流电机转矩特性分析 % 将该函数定义为dc_mo_tor(dc_motoe_torque) %.................................... ....... % 下面输入电机基本数据 Cm=10;Ra=1.8;k=.1;k1=.2; % 下面输入750r/min时的空载特性实验数据(Ifdata-是励磁电流,Eadata-是感应电动势) Ia=0:.01:15; %.................................... ...... % 计算他励电机外特性 Temt=Cm*k*Ia; plot(Ia,Temt,'r') xlabel('Ia[A]') ylabel('Tem[N*m]')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审定成绩: 重庆邮电大学 移通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系部: 学生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3年12 月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制

目录 一、设计题目 二、设计报告正文 摘要 关键词 设计内容 三、设计总结 四、参考文献

一、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简明)任务书——供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4-6班)本科学生用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既有别于毕业设计,更不同于课堂教学。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统筹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工程实际系统进行完整的全面分析和综合。 一设计题目:I型二阶系统的典型分析与综合设计 二系统说明: 该I型系统物理模拟结构如图所示。 系统物理模拟结构图 其中:R=1MΩ;C =1uF;R0=41R 三系统参量:系统输入信号:x(t); 系统输出信号:y(t);

四设计指标: 设定:输入为x(t)=a×1(t)(其中:a=5) 要求动态期望指标:M p﹪≤20﹪;t s≤4sec; 五基本要求: a)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b)利用根轨迹方法分析和综合系统(学号为单数同学做); c)利用频率特性法分析和综合系统(学号为双数同学做); d)完成系统综合前后的有源物理模拟(验证)实验; 六课程设计报告: 1.按照移通学院课程设计报告格式写课程设计报告; 2.报告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 3.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参数计算过程、分析过程,包括: (1)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原系统组成结构原理图一张(自绘); (3)系统分析,综合用精确Bode图一张; (4)系统综合前后的模拟图各一张(附实验结果图); 4.提供参考资料及文献 5.排版格式完整、报告语句通顺; 6.封面装帧成册。

电机与拖动技术课程设计参考

电机与拖动技术课程设 计报告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系统 系别电子与电气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韩之刚 完成时间2013年12月26日 评定成绩

目录 摘要 (3) 1、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3) 2、总体设计方案 (3) 2.1并励(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 (3) 2.2并励(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4) 2.3调速的性能指标 (6) 3.设计过程 (7) 3.1实验设备 (7) 3.2 设备屏上挂件排列顺序 (7) 3.3 设计原理图 (8) 3.4.调速步骤 (8) 4、设计心得 (12) 5.参考文献 (12)

摘要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电动机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电动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动机的操作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不仅为现代化工业、家庭生活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应用提供基本操作平台,而且能提供多种应用服务,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摆脱了人力劳作的模式。而电动机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操作中是电动机的主要应用之一,因此本课程设计课题将主要以在工业中电动机调速方法的应用过程可能用到的各种技术及实施方案为设计方向,为工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直流电动机调速设计 1、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时间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本次的课程设计更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电动机的调速方法。这次课程设计可以使我们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使我们学会独立思考,是我们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能够培养我们的职业技能,课程设计是以任务引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过程,通过设计和运行,反复调试、训练、便于我们掌握规范系统的电机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2、总体设计方案 2.1并励(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 直流电动机接通电源以后,电动机的转速从零达到稳态转速的过程称为起动过程。对于电动机来讲,我们总希望它的起动转矩大,起动电流小,起动设备简单、经济、可靠。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报告题目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设计 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2015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高婷婷,林建华 成绩:

摘要 整流电路尤其是三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是电力电子技术中最为重要同时也是应用得最为广泛的电路,不仅用于一般工业,也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电力系统、通信系统,能源系统及其他领域,因此对三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的相关参数和不同性质负载的工作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电力电子电路理论学习的重要一环,而且对工程实践的实际应用具有预测和指导作用,因此调试三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的相关参数并对不同性质负载的工作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力电子,三相,整流

目录 1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1 2 设计任务与要求 (1) 3 设计方案 (1) ?3.1三相全控整流电路设计 (1) 3.1.1三相全控整流电路图原理分析 (2) ?3.1.2整流变压器的设计 (2) ?3.1.3晶闸管的选择 (3) 3.2 保护电路的设计 (4) 3.2.1变压器二次侧过压保护 (4) ?3.2.2 晶闸管的过压保护………………………………………………4 3.2.3 晶闸管的过流保护………………………………………………5 3.3 触发电路的选择设计 (5) 4 实验调试与分析 (6) 4.1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仿真模型 (6)

4.2仿真结果及其分析……………………………………………7 5 设计总结 (8) 6 参考文献 (9)

1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程设计属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延续,通过设计实践,进一步学习掌握《电力电子技术》,更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他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通过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反复调试、训练、便于学生掌握规范系统的电子电力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 设计任务与要求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要求输入交流电压2150,10,0.5U V R L H ==Ω=为阻 感性负载。 1.写出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阻感性负载的移相范围,并计算出直流电压的变化范围 2.计算α=60°时,负载两端电压和电流,晶闸管平均电流和有效电流。 3.画出α=60°时,负载两端 d U 和晶闸管两端 1 VT U 波形。 4.分析纯电阻负载和大电感负载以及加续流二极管电路的区别。 5.晶闸管的型号选择。 3 设计方案 3.1三相全控整流电路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验

上海电力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实践报告 课名:自动控制原理应用实践 题目: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 船舶航向的自动操舵控制 班级: 姓名: 学号:

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 一.系统背景简介 水翼船(Hydrofoil)是一种高速船。船身底部有支架,装上水翼。当船的速度逐渐增加,水翼提供的浮力会把船身抬离水面(称为水翼飞航或水翼航行,Foilborne),从而大为减少水的阻力和增加航行速度。 水翼船的高速航行能力主要依靠一个自动稳定控制系统。通过主翼上的舵板和尾翼的调整完成稳定化操作。该稳定控制系统要保持水平飞行地穿过海浪。因此,设计上要求系统使浮力稳定不变,相当于使纵倾角最小。 航向自动操舵仪工作时存在包括舵机(舵角)、船舶本身(航向角)在内的两个反馈回路:舵角反馈和航向反馈。 当尾舵的角坐标偏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会引起船只在参考方向上发生某一固定的偏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传递函数中带有一个负号,这是因为尾舵的顺时针的转动会引起船只的逆时针转动。有此动力方程可以看出,船只的转动速率会逐渐趋向一个常数,因此如果船只以直线运动,而尾舵偏转一恒定值,那么船只就会以螺旋形的进入一圆形运动轨迹。 二.实际控制过程 某水翼船渡轮,自重670t,航速45节(海里/小时),可载900名乘客,可混装轿车、大客车和货卡,载重可达自重量。该渡轮可在浪高达8英尺的海中以航速40节航行的能力,全靠一个自动稳定控制系统。通过主翼上的舵板和尾翼的调整完成稳定化操作。该稳定控制系统要保持水平飞行地穿过海浪。因此,设计上要求该系统使浮力稳定不变,相当于使纵倾角最小。

上图: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系统 已知,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过程模型,执行器模型为F(s)=1/s。 三.控制设计要求 试设计一个控制器Gc(s),使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系统在海浪扰动D (s)存在下也能达到优良的性能指标。假设海浪扰动D(s)的主频率为w=6rad/s。 本题要求了“优良的性能指标”,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通过网络资料的查阅:响应超调量小于10%,调整时间小于4s。 四.分析系统时域 1.原系统稳定性分析 num=[50]; den=[1 80 2500 50]; g1=tf(num,den); [z,p,k]=zpkdata(g1,'v'); p1=pole(g1); pzmap(g1) 分析:上图闭环极点分布图,有一极点位于原点,另两极点位于虚轴左边,故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但还是一种不稳定的情况,所以系统无稳态误差。 2.Simulink搭建未加控制器的原系统(不考虑扰动)。

电力拖动课程设计

中北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学生姓名:谢海椿学号: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题目:交流电动机工作特性仿真 ——转速特性 指导教师:王建萍职称: 工程师 2011 年 12 月 31 日 中北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11/12 学年第 1 学期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学生姓名:谢海椿学号:

课程设计题目:交流电动机工作特性仿真分析 ——转速特性 起迄日期: 12 月31日~ 01月 06日 课程设计地点:校内 指导教师:王建萍 系主任:王忠庆 下达任务书日期: 2011 年12月31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原理阐述 感应电动机是一类重要的交流电机。它在正常电动运行时主要是通过定子对转子之间的电磁感应,使转子获得进行正常运行所需的电流和转矩。众所周知,交流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交流电的频率,一般来讲,感应电动机的转速与供给它进行工作的交流电的频率不保持同步的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交流感应电动机又常常被称作异步电动机。 三相异步电机是重要的异步电动机。三相定子绕组通过三相交流电产生旋转磁场,转子导体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与感应电流,进而产生电磁转矩使转子旋转。 三相感应电动机在空载运行时,转子的转速接近于电机同步转速n 1。随着负载的增大,

必须输出较大的转矩以维持电机的稳定运行,这样,就会使转子转速度略有降低。经试验测试和分析后,可以得出输出功率2P 的增大与转子的转速n 的降低近似为线性关系 ) (2f n P =。 三相感应电动机的旋转磁场的旋转速度(又称同步转速) n 1为: p f 60n 1= r/min f —三相交流电的频率; P —三相电动机的定子极对数。 磁场转速n 1和转子速度n 之差与n 1的比值称为转差率S : 异步电动机启动时n=0,s=1;n=n 0时,s=0; 额定工况下一般s=1.5~6% 转子角速度?为: 电动机转矩T 为: 转子端电磁功率m P 为: 转子端电磁功率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为: 所以输出功率2P 为: 由以上式子可以得输出功率2P 与转速n 的关系)(2f n P =。

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课程设计知识分享

一、设计题目: 提升机主电路的设计: 图1—提升机电力拖动系统原理图 图2—提升机电力拖动系统速度图 1.加速阶段t1: 以最大加速度加速,速度由0增加到v1,当v=v1时,电机工作在固有特性上。 2.等速阶段t2: 以v1速度匀速运行。 3.调速阶段t3: 以v2速度匀速运行,v2 =0.7v1。 4.减速阶段t4: 以最大减加速度减速,速度由v2减小0。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

将损坏拖动系统的传动机构。 图3他励直流电动机直接启动接线图 2)降低电源电压启动:将励磁绕组接通电源,并将励磁电流调到额定值,然后从低向高调节电枢回路电压的启动方法称为降低电源电压启动; 要限制启动电流,首先考虑的是降低电动机输入电压,在直流电 动机启动瞬问,给电动机加上较低的电压,以后随着电动机转速 的升高,逐步增加直流电压的数值,直到电动机启动完毕,加在 电动机上的电压即是电动机的额定电压 特点:缩短启动时间,启动过程中能量损耗小,启动平稳,便于实现自动化。需要一套可调的直流电源启动设备,增加初投资。 用减压启动的方法启动并励电动机时必须注意:启动时必须加上 额定的励磁电压,使磁通一开始就有额定值,否则电动机的启动 电流虽然比较大,但启动转矩较小,电动机仍无法启动。 图4降低电源电压启动接线图 3)电枢回路串电阻启动:电枢回路中串接启动电阻以限制启动电流的启动方法称为电枢回路串电阻启动。电枢回路串电阻启动即启动时在电枢回 路串入电阻,以减小启动电流I ,电动机启动后,再逐渐切除电阻, s 以保证足够的启动转矩。

在分级启动过程中,若忽略电枢回路电感,并合理的选择每次切 除的电阻值就能做到每切除一段启动电阻,电枢电流就瞬间增大 到最大启动电流1I 。此后,随着转速上升,电枢电流逐渐下降。 每当电枢电流下降到某以数值2I 时就切除一段电阻,电枢电流就 又突增到最大电流1I 。这样,在启动过程就可以把电枢电流限制 在1I 和2I 之间。2I 称为切换电流。启动电阻分段数目越少,启动 过程中电流变化范围大,转矩脉动大,加速不均匀,而且平均启 动转矩小,启动时间长。 特 点:电枢回路串电阻启动方法所需设备较简单,价格较低,但在启动 过程中在启动电阻上有能量损耗。而降低电源电压启动则所需设 备复杂,价格较贵,但在启动过程中基本上不损耗能量。对于小 直流电动机一般用串电阻启动,容量稍大但不需经常启动的电动 机也可用串电阻启动,而需经常启动的电动机能耗较大,不宜用 于启动的大、中型,可用于小型电机启动 图5电枢回路串电阻启动接线图 选 择:综合分析上述三种启动方法,采用电枢串电阻启动方式。这种方法比较简 单启动,过程中基本上不损耗能量,可以将启动电流限制在容许的范围内。 参数计算: 串接在电枢回路中用以限制启动电流的电阻称为启动电阻,以R s 表示。 为了把启动电流限制在最大允许值s a N R R U I +=1之内,电枢回路中应串入的启 动电阻值为: a N s R I U R -=1 启动后如果仍把s R 串在电枢回路中,则电动机就会在电枢串电阻s R 的认为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报告书 专业班级:16电气2班 姓名:王浩淞 学号:2016330301054 指导教师:雷美珍

目录 1、webench电路设计 1.1设计任务要求 输入电压为(8V-10V),输出电压为5V,负载电流为1A 1.2设计方案分析 图1.3.1主电路原理图 图1.3.2元器件参数 图1.3.3额定负载时工作值

图1.3.4输出电流和系统效率间的关系 如图1.3.4所示,在输出电流相同的情况下,输入电压越小,系统的稳态效率越高,因此提高效率的最直接方式就是降低系统的输入电压,其次在输入电压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调节输出电压的大小,使系统效率达到最大,例如当输入电压为9.0V时,根据图像输出电流为0.40A的时候效率最高。第二种方法是改变元器件的参数,通过使用DCR(直流电阻)小的电感元件来实现输出纹波电压降低。 1.3主芯片介绍 TPS561201和TPS561208采用SOT-23封装,是一款简单易用的1A同步降压转换器。这些器件经过优化,可以在最少的外部元件数量下工作,并且还经过优化以实现低待机电流。这些开关模式电源(SMPS)器件采用D-CAP2模式控制,可提供快速瞬态响应,并支持低等效串联电阻(ESR)输出电容,如特种聚合物和超低ESR陶瓷电容,无需外部补偿元件。TPS561201以脉冲跳跃模式工作,在轻负载操作期间保持高效率。TPS561201和TPS561208采用6引脚1.6×2.9(mm)SOT(DDC)封装,工作在-40°C至125°C的结温范围内。 1.4电气仿真结果分析

图1.4.1启动仿真图1.4.2稳态仿真 图1.4.3暂态仿真图1.4.4 负载暂态仿真 二、基于电力系统工具箱的电力电子电路仿真 2.1 设计要求和方案分析 本课程设计主要应用了MATLAB软件及其组件之一Simulink,进行系统的设计与仿真系统主要包括:Boost升压斩波主电路部分、PWM控制部分和负载。Boost升压斩波主电路部分拖动带反电动势的电阻,模拟显示中的一般负载,若实际负载中没有反电动势,只需令其为零即可。负载为主电路部分提供脉冲信号,控制全控器件IGBT的导通和关断,实现整个系统的运行。在Simulink中完成各个功能模块的绘制后,即可进行仿真和调试,用Simulink 提供的示波器观察波形,进行相应的电压和电流等的计算,最后进行总结,完成整个Boost 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 2.2 simulink仿真模型分析 电路设计好后主电路中的电感电容值已确定,此时只要调节触发波形的占空比即可调节Boost Chopper输出电压。电路设计好后主电路中的电感电容值已确定,此时只要调节触发波形的占空比即可调节Boost Chopper输出电压。占空比越大,Boost Chopper的输出电压值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控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单位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研究 学院名称Z Z Z Z学院 专业名称Z Z Z Z Z 学生姓名Z Z Z 学生学号Z Z Z Z Z Z Z Z Z Z 任课教师Z Z Z Z Z 设计(论文)成绩

单位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研究 一、设计题目 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 2)(1()(0 0++= s s s K s G (ksm7)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输入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10。 (2)相角稳定裕度γ>45o , 幅值稳定裕度H>12。 (3)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 <25%,系统的调节时间Ts<15s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Wc 和穿频率Wx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设计方法 1、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 根轨迹简称根迹,它是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0变为无穷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1)、确定根轨迹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本题中无零点,极点为:0、-1、-2 。故起于0、-1、-2,终于无穷处。 2)、确定分支数。 根轨迹分支数与开环有限零点数m 和有限极点数n 中大者相等,连续并且对称于实轴;本题中分支数为3条。

电力拖动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自动化学院 题目: 脉宽调制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 初始条件: =48V,Ia=3.7A,Nn=2000r/min,电枢电阻Ra=6.5Ω,电枢回路总电阻 u N R=8Ω,电磁时间常数T =5ms,电源电压为60V。稳态无静差。 L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系统原理图设计; 2.调速系统电路设计; 3.过程分析,参数设计计算与校验; 4.根据开通时间和开关频率计算调速范围。 5.按规范格式撰写设计报告(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打印 时间安排:(10天) 6月2日-6月3日查阅资料 6月4日-6月7日方案设计 6月8日-6月10日馔写程设计报告 6月11日提交报告,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 2014年 6月1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摘要 变压调速是直流调速系统的主要调速方法,系统的硬件结构至少包含了两个部分:能够调节直流电动机电枢电压的直流电源盒产生被调转速的直流电动机。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可控直流电源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相控整流,它把交流电源直接转换成可控的直流电源;第二类是直流脉宽变换器,它先用不可控整流把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然后用PWM脉宽调制方式输出的直流电压。当用可控直流电源盒直流电动机组成一个直流调速系统时,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性能指标和人们的期望值总是存在差距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设计具有转速反馈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由于只带有转速反馈的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是转速,没有控制电流,该系统需要实施限流保护。此外增加电流反馈能提高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指标。 关键字:变压调速转速反馈电流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