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摘要】电影《霸王别姬》以小癞子、菊仙和程蝶衣三人自杀身亡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的尴尬与无奈,表达了编导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深切忧虑,充分体现了经典影片关怀生命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霸王别姬》自杀解读

作为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作,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自1993年问世以来。一举荣获第4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赢得了亿万影迷的青睐,在香港被评为港人百年电影的最爱。电影《霸王别姬》是一部在生与死的终极追问中探询生命奥秘的经典作品,在展现的众多生与死的故事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小癞

子、菊仙和程蝶衣三人自杀身亡的故事,从中折射出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的尴尬与无奈,显现了编导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深切关怀。

一、三个自杀身亡的故事

小癞子,一个迫于生存压力而无奈选择进喜福班学戏的穷苦孩子。因为忍受不了戏班严酷的训练,和小豆子偷跑出戏班后最奢侈的愿望便是美美地吃上一串冰糖葫芦。逃跑后再次回到戏班的小癞子,一面惊恐万分地看着小豆子被关师傅痛打板子,一面狼吞虎咽还没来得及吃完的冰糖葫芦。吃完了此生的最后一串冰糖葫芦后,小癞子决绝地选择了悬梁自尽。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在动辄打骂体罚的戏班里,身心俱损,对漫漫学戏路充满了恐惧,无法面对沉重压抑的生活。

毅然绝然地选择了自我了断。一个稚嫩的生命,就在这不能承受之重的打压下夭折了。

菊仙,一个青楼女子,为了心爱的男人,自我赎身,嫁给了义气豪迈的段小楼,本以为从此有了寄托和依靠,可以安享余生,但造物弄人,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悲愤至极的程蝶衣为报复师兄段小楼,不顾一切地揭发段小楼之妻菊仙的青楼女子身份,而段小楼为了自保,不但背信弃义地承认了菊仙的妓女身份,并且扬言不再爱她,要与之划清界限。万念俱灰的菊仙最终身着结婚时的喜服上吊自杀了。一个饱尝欺凌的青楼女子,曾经为了自己的利益,违背诺言,玩弄心机,想方设法地嫁给了段小楼,这深深地伤害了对师兄段小楼一往情深的程蝶衣,菊仙自己也在动荡的岁月里,几经坎坷,连孩子也流产了。命运多舛的菊仙承受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与不幸,尤其是来

自爱人的欺骗与背弃,深深地刺伤了她的心。心力交瘁的菊仙难以承受生命之重,走向了不归路。

程蝶衣,曾经的小豆子,在妓院出生的他,被母亲狠心抛在了喜福班学戏,在严酷的训练中,师兄小石头的仗义和关照成了他生命的依靠。面容清秀的小豆子被师父选中学旦角,从此在“女娇娥”与“男儿郎”

的性别错位中迷失。以一出和师兄段小楼合演的《霸王别姬》出名的程蝶衣,梦想着和师兄演一辈子戏永不分离。可世俗而现实的段小楼不但娶了妓女菊仙,而且多次受菊仙的蛊惑,师兄弟分分合合近半个世纪。误会、伤害夹杂着情谊与关爱,爱与恨,情与仇,纠缠不休,程蝶衣最终在舞台排绦《霸王别姬》时用真实生命的陨落上演了现实生活中的“姬别霸王”,实践了自己“人戏台一”的艺术理想。原本孤苦而凄凉的程蝶衣。因痴迷执着而成就了艺术,在成就艺术辉煌的

背后却是性别错位的迷失,是成为权责玩物的无奈与绝望,是被伤害与被侮辱的痛苦与孤独。也正因为其痴迷执着而不能自拔,在“人戏不分”的艺术意境里痛苦挣扎,最终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在戏剧舞台上自我了结了真实的生命,上演了一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悲壮剧目。

二、自杀意象的现代解读

《霸王别姬》表现的虽是上个世纪的故事,但作为一部当代影坛的经典之作,《霸王别姬》以小癞子、菊仙和程蝶衣三人自杀身亡的故事。直面现代人窘迫而困顿的现实处境,探寻人性的复杂与乖张。追问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生存日艰的现代人每每看到小癞子的遭遇,不禁会感同身

受,引起强烈的共鸣,进入无限的退思,获得深切的审美享受!菊仙不顾一切追寻爱情与幸福的结果是被

爱所伤,无可逃遁而寻了短见。所以,《霸王别姬》是电影,是艺术,也是生活,是现实。从这个意义而言,《霸王别姬》不愧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经典。程蝶衣一辈子醉子于京剧艺术,充分领略了戏剧艺术的纯美,也在现实生活中极力演绎了从一而终的古典“爱情”理想,然而,性别的错位,人戏的不分,导致他在戏剧舞台上成就了精湛技艺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一败涂地。现实中美丽与残酷并存,幸与不幸同在,没有绝对的是与非的界限。艺术里成功与失败相依,爱与恨交织,没有最终的赢家与输家的分野。作为一部艺术经典,《霸王别姬》为生活的辩证法做了最好的注解。

作为一部经典影片,《霸王别姬》对小癞子、菊仙

和程蝶衣三人自杀身亡故事的演绎可谓匠心独运。能在最大限度吸引观众,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首先。小癞子、菊仙和程蝶衣分别隐喻了孩子、女人和男人三个对象层面,而“婊子有情、戏子有义”的故事更能触动人们纤细而敏感的神经。吸引了社会上广大群众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观影热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次,在小癞子、菊仙和程蝶衣的身上纠结着生存逆境与信念坚守的较量、男女情爱与兄弟情义的对抗、戏剧理想与现实法则的冲突等等众多复杂的情愫,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赢得了广大影迷的青睐。小癞子没有勇气面对成角儿路上的打骂,被生存逆境吞没。小豆子,后来的程蝶衣,谨记关师父那句“人要靠自各儿成全自各儿”的教诲。矢志不渝,终于成角儿了。却又在戏剧理想与现实法则的冲突下无法招架男女情爱与兄弟情义的争夺,在

性别迷失的漩涡中痛苦挣扎,最终疲累不堪绝尘而去。菊仙,一个可悲可叹又可爱可怜的女子,既世故圆滑又真诚忠贞。因为爱,她不顾一切勇敢追求,如愿以偿地嫁给了仗义的段小楼,可世道艰难,日子过得并不太平。孩子流产,丈夫在她明哲保身的生存原则影响下“丢车保帅”,在红卫兵逼迫下违心地背弃了深爱他的妻子。遭此重创的菊仙心灰意冷,走了绝路。在他们身上,爱与恨,对与错,谁又说得清?如此种种带给观众的震撼与思索难以言表,由此形成的审美感悟与审美享受无疑是观众重要的收获。

三、自杀意象解读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部经典,电影《霸王别姬》以自杀意象切入对生命的叩问与思索,的确不同凡响。令人振聋发

聩《霸王别姬》中小癞子、菊仙和程蝶衣三人自杀身亡的故事,真实而鲜活地演绎了一曲人生的悲壮之歌――生命难以承受之重。米兰?昆德拉曾说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的,人的生命注定要承载许多的份量,一旦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便无所寄托也就难以承续。但是,人生背负太多的重担。会不堪重负而赔了卿卿性命。人生在世,会有许多别人或自己加上的重担,一旦超重。便生命堪虞。因此,人要学会减压,主动寻求解救,而不是一了百了的解脱。生命只有一次,是最可宝贵的财富,一旦失去,留下的将是永远的痛!电影《霸王别姬》在小癞子、菊仙和程蝶衣自杀时配映的哀婉凄绝的音乐足可诠释这一切!当然,作为一部经典,电影《霸王别姬》带给我们的思考又何止这些?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经典语句(中英文都有)

Life can not bear the light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From now on, I began to carefully choose my life, I will not easily let myself lost in a variety of temptations. I have heard the call from afar, and then do not need to turn back to care about all of the blame and comments. I have no time to take care of the past, I have to go forward. Life is like a piece of music.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aesthetic feeling, the accidental event into a theme, and then recorded in the movement of life. As the main theme of the composer's genealogy written Sonata, the theme of life is also repeated, repeated, revision, extension. Anna can use any other way to end his life, but the station, the death of this memorable theme and love the initi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in her desperate moment, the beauty of desolation to lure her. Man is the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writing life movement, until the time of the arrival of a deep despair, but they do not know. But if we turn to the second, it is for the sake of our betrayal, tha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we have been comforted. We have no choice, we can not say that their own credit, it can not be said that their own fault. Night in the cemetery is full of stars in the candlelight, as if all the spirits of the dead child dance party held in, is, children dance, because spirits have as a child in general pure. No matter how cruel life, the cemetery is always a peace, even if it is in the war, during the Hitler period, Stalin period, in all the occupied period. I am not against communism, I am opposed to kitsch! Orange sunset, everything was covered with a kind of nostalgia, even the guillotine. Love, is the desire of the other half of our own lost Before humans were the two sexes, God divided them into two halves. From then on, the two began to wander in the world, looking for each other. Love, is the desire of the other half of our loss. A person's pain is far less than the pain of sympathy, and for some people, their imagination will strengthen the pain, they are more than a hundred times the echo of the imagination to make the pain boundless. We don't have to worry too much about it, it's like a war between the African tribes in Fourteenth Century. Although this period is three hundred thousand black again difficult to portray die de miserable, it did not change the world.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

作文读后感20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作文读后感2000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感情诗中,女生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户外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好处。 那么,到底选取什么?是重还是轻? 中国读书界对昆德拉的了解得益于翻译界的工作。就我所知,国内对昆德拉的翻译,比较早的是韩少功,他与他姐姐合作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现中译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于198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十五年来,昆德拉的作品,除了早年用捷克文写的诗歌和剧本,以及20XX年三月才推出的法文版小说《无知》,几乎都被说到中国来了,有的还有几个译本。我不知道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引进昆德拉的十三部作品之前,哪些出版社购买过昆德拉的中文简体字版权,但能够肯定地说,绝大多数都没有以合法的手续购买版权。我个性赞同艾晓明在1996年香港《明报周刊》上讲的那段话:“为了避免作品‘橘逾淮而成枳’的宿命,我想,我们是否需要回到一个基本问题上,有没有可能按照《伯尔尼公约》和既有的著作权法,礼待昆(德

拉)先生,然而再思考,有没有可能原原本本地说他的文字?”这两种可能,上海译文出版社此刻都给我们带给了。我想,有了这两种可能,我们便有了进一步明白昆德拉的可能性。 说起昆德拉,有人会说他在他的祖国捷克影响力不大,怎样在中国会有这么大的反响,是不是有点反常?实际上,昆德拉早在移居法国之前,已经是捷克第四届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只是正因带头说了真话,才被开除出党。据蒋承俊说,在1977年,捷克有七十六名人民艺术家、三百六十名功勋艺术家、七千多名艺术工作者签名发表了捷克斯洛伐克文艺界《宣言书》,其中曾这样写道:“……我们极端鄙视这么一帮子人,他们狂妄自大,虚荣心重,优越感强,自私自利,无耻之尤,甚至为了几个臭钱,不惜出卖自己祖国的利益,参加了叛徒集团,脱离了人民,离开了人民的生活,背弃了人民真正的利益而投入帝国主义怀抱,成了反人道主义的工具,堕落为那些颠覆和制造各国间不和的人的传声筒。”在这样的声讨中,昆德拉的作品在捷克当然不可能流传,不流传也就不可能有影响。我觉得这种状况必须会有改变,历史会说话的。 昆德拉在中国的影响确实不小,但在西方,昆德拉的影响更为持久而广泛。他在美国,在法国,在意大利,在西班牙,还有在以色列,都获得过文学大奖。据我们了解,他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20种语言,几乎所有作品都有了译文,在世界广为流传。实际上,是翻译造就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昆德拉,是翻译赋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报告

12人力1班黄雪丹 12250103115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米兰.昆德拉许钧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版 共394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这本书,我在初中时就知道它很出名,却一直没有勇气去读它,因为看名字就知道是一本哲学类的书籍。然而,我一直对它保持着兴趣。因为这个名字很吸引人——有什么轻,是居然连生命都不能承受的呢?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本书,要起这个名字呢?于是,在高考完的那个暑假,在我在找图书来看的时候,我又想起了这本书,就按捺不住好奇心买了下来。 这本书是我看得最慢的一本了,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其实一开始会有后悔,因为这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几个零星的片段,只是有那么几个固定的人物而已。而且里面描述了大量的做爱的片段,让我不由得对这本书为什么这么热销产生了怀疑。这里面也有大量的哲学话语,有些切中要害,非常深刻,有些却艰涩难懂,让我不得不慢慢体会,因此读了很长的时间。其实,我有想过放弃,因为很多朋友都是读了一半觉得不好看,很难懂就放弃了。但我想,我看书就一定要坚持到底,每一本书必定是有它的价值的,更何况是这么出名的书。从这次的艰难的读书过程中,我起码懂得了一个道理。读书要细吞慢咽,慢慢琢磨。正如珍珠一样,人们都说珍珠可以养颜,但要吞下珍珠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慢慢地把珍珠磨成粉。 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吧。米兰.昆德拉是捷克人,后加入法国籍,除《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外,较出名的有《玩笑》、《笑忘书》等。我想,他的名字和国籍也是吸引我看这本书的原因。米兰,对足球略有研究的我不仅感到振奋。而捷克,一个我不熟悉的国度,竟成为昆德拉发奋图强的愿意之一,因为他说: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坦白说,在看到他这句名言后,我更加坚定要看下去的决心。 对于其中的人物,因为是写读后感,不是读书演示,所以我不想再介绍他们以及情节了,我就姑且当看到这篇读后感的人都懂吧。 我想,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轻这个词有了自己的体会。书中的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精品文案范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原创话剧) 作者吴文皓 人物表 大学生——20岁,一个有正义感有同情心的年青人 吴效新——35岁,一个不孝顺母亲的,甘心做老婆奴的炒股暴发户老妇人——64岁,一个被儿子媳妇欺负,却一直深爱着儿子的善良母亲 吴效新妻——25岁,一个外表美丽,但虐待家婆且贪财轻义的坏女人 闻风——27岁,吴效新的手下之一,马屁精一号 丧胆——28岁,吴效新的手下之一,马屁精二号 道具表 序幕——洗澡盆一个 第一幕——竹竿,包袱,双节棍,脏馒头各一 第二幕——沙发,茶几,玉镯子各一,箱子若干 第三幕——手提电话,行李袋,水果刀各一 序幕 (《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响起,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帮一个婴孩洗澡,母亲一脸温柔慈爱的笑,婴儿也是“卡、卡、卡”笑得很开心)画外音: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可是作为儿女的我们能否理所当然地承受着这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呢?或者说这份爱是否可以用金钱还得清呢?不,答案绝对是否定的,母爱是是一笔用金钱不能还请的债,是一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第一幕 街道上 (清晨,寒风吹过,几片树叶飘零,人们尤在梦乡之中,在广州的某个街道上却有一位老妇人此时右手拄着竹竿,左手提着个包袱,向前走着。同时,一个衣着朴素的大学生正在同一条街道旁的公园玩双节棍。)

老妇人:哎,这天气可真冷啊,好几天没吃过东西了,咳咳。哦? 那边不有个馒头吗?好罗,终于有东西下肚了。[老妇人发现了地上不远处有个脏馒头急不及待地扑了过去,因为跑得太快而跌倒在地,大学生此时看到了这一幕] 大学生:[三步并两步地冲过去,正好踩着那个脏馒头]哎呀,老婆婆您没事吧,要不要我送你去医院啊? 老妇人:[失落]我的馒头啊,我饿了三天三夜了,能找到的就只有这个馒头了,现在。。。。。。现在却被你踩扁了。。。。。。 大学生:[放开了脚,一脸惊愕]老婆婆这馒头太脏了,吃了会生病的!来,我带你去附近的店吃早餐,那里的包子很便宜的,味道又非常不错,有叉烧包、莲蓉包、豆沙包、奶黄包、菜肉包。。。。。。。应有尽有![说完,拉着老妇人走] 老妇人:[挣脱开了大学生]不,不,不要了,我没钱啊!那些包子面条好贵的,我吃不起啊!我还是去找另一个馒头算了。 大学生:哎呀,老婆婆啊,谁说要您出钱啊,来吧,让我来请你去吃早餐,我啊,昨天刚拿到了勤工助学的工钱,你不用担心的,这么冷的天气,加上您年纪又大了,早上不吃饱怎么行呢? 老妇人:勤工助学?你是大学生啊?哦哦,你好乖啊!年纪轻轻就懂得赚钱,不简单啊! 大学生:没办法啊,我知道家里赚钱供我读书很辛苦的,我的父亲早死,家里只有我母亲一个人,我家里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我母亲容易吗?我将来毕业后,一定要找份好工作,好好报答我母亲的这份恩情!让她安享晚年! 老妇人:[听到这里,老妇人开始哭成泪人了]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你真的是个孝顺的儿子啊,呜呜呜。。。。。。 大学生:老婆婆我孝顺我妈而已,这是天经地义的啊,您。。。。。。您怎么哭得那么伤心呢?哦?是了,老婆婆您没有儿女吗?怎么您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街头流浪呢? 老妇人:有,我有一个儿子,他。。。。。。他很有钱。 大学生:那怎么您会。。。。。。? 老妇人:哎,真要说的话,那可真是长篇啊。。。。。。

关注民营企业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关注民营企业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在刚刚过去的5月份,两位知名的民营企业家相继非正常死亡:5月23日凌晨3时20分左右,淄博万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庆昌坠楼身亡;此前的5月20日,珠光集团浙江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立强投湖自杀。 再往前推的2011年4月13日,包头惠龙集团董事长金利斌用两桶汽油,在奥迪车内点燃了自己…… 有关统计显示,近30年来,我国有1200余名曾经相当成功的企业家自杀,给企业与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巨大损失。众多企业家的非正常死亡不仅留下了许多待解的谜团,也给世人留下了沉重的思考。 A一份亿万富豪的非正常死亡档案 过去20多年中,企业家、尤其是通过经营企业积累了巨额财富的人,被媒体、被青年人视为成功人士的典范。不过,就在过去短短几年中,金利斌、高庆昌、卢立强、魏东、裘祖贻、乔金岭等9位亿万富豪,相继自杀。 中国的自杀率曾经比较高,尤其农村妇女的自杀率较高。但在过去20多年中,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妇女自杀率大幅度下降,整个中国人口的自杀率也就随之下降。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家的自杀也就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事情。 剖析、更不要说责备自杀者,乃是残忍的事情。不过,为避免更多的人自杀,对于自杀

的原因进行探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探究之前,让我们先来翻一翻这份颇为沉重的“死亡档案” 乔金岭 前“河南首富”、黄河集团董事长。2003年9月7日,在他位于河南长葛市的别墅内自缢身亡。据媒体披露,乔金岭之死,源于一场离奇的债务诉讼。 张树鸿 2007年8月11日,由于在轰动全球的美泰玩具召回事件中“身败名裂”,佛山利达玩具厂老板张树鸿,在自己的厂房一角上吊自杀。 高庆昌 万昌科技董事长。2011年5月23日,万昌科技上市仅3天,高庆昌跳楼身亡。现年68岁的高庆昌是山东淄博市的知名人物,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 赵恩龙 山西鑫龙集团董事长。2005年1月1日,赵恩龙跳楼身亡,时年52岁。据警方在现场获得的赵的遗书显示,赵恩龙把自己自杀的原因描述为:政策变化快,负担过重,银行的贷款无法如期归还。鑫龙集团一度拥有4家控股公司,4家关联公司,涉足电解铝、餐饮、制药、房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1、读这本书的原因 2、简介 3、读后感及解决了你的什么困惑(your feeling)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只能活一次,就跟根本没有活一样。 People never know what they really want ,since you can only survive in one time,you can not compare the present with the previous time,and also can not revise more perfect in the future。 Only being in one time,like never comes into being the world Premise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takes place mainly in in the late 1960s and 1970s. It explores the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life of Czech society during the Communist period, from the Prague Spring to the ’s and its aftermath. The main characters are Tomá?, a surgeon; his wife Tereza, a photographer anguished by her husband's infidelities; Tomá?’s lover Sabin a, a free-spirited artist; Franz, a Swiss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lover of Sabina; and ?imon, Tomá?’ estranged son from an earlier marriage. Plot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introduces Czech brain surgeon Tomas (), a who is a successful medical doctor in Communist Czechoslovakia. His lover, Sabina (), is an equally care-free artist. One day, Dr Tomas leaves Prague to operate on a man in a . There, he meets the waitress Tereza (), who dreams of escaping her small town life. She follows him to Prague and cohabits with him, complicating Tomas's extra-domestic sexual affairs. Tomas asks Sabina to help Tereza find work as a photographer. Tereza is fascinated and jealous as she grasps that Sabina and Tomas are lovers. Her distress about his is interrupted by the Soviet Army tanks invading Czechoslovakia. Amidst the confusion, Tereza photographs the Soviet invasion, then hands the rolls of film to foreigners to smuggle to the West. Facing the stultifying reality that replaced the Prague Spring, Tomas, Sabina, and Tereza flee Czechoslovakia for Switzerland; first Sabina, then the hesitant Tomas and Tereza. In , Sabina meets Franz (), a married university professor; they begin a love affair. After some time, he decides to abandon his wife and family for her. After hearing the declaration, Sabina abandons Franz, feeling he would emotionally weigh her down. Meanwhile, Tereza and Tomas attempt to adapt to Switzerland, whose people Tereza finds inhospitable. When she discovers that Tomas continues womanizing, she leaves him and Switzerland, and returns to Czechoslovakia. Upset by her leaving, Tomas follows Tereza to Czechoslovakia, where his passport is confiscated, locking him in-country; nevertheless, his return elates Tereza. They are re-united. In , Tomas tries recovering his old brain surgeon hospital job, but the Soviet-backed régime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经典语录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的经典句子 一.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二.他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的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三.粗暴地显示了肉体和灵魂之间不可调和的两重性——这一人类的根本体验。 四.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 五.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六.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 七.人类的博爱都只能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八.但是在某个政治运动独霸整个权力的地方,人们便一下置身于极权的媚俗之国。 九.在媚俗被当作谎言的情况下,媚俗必定处于非媚俗的境地。十.媚俗一旦失去其专横的权力,它就像人类的任何一个弱点一样令人心动。因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媚俗。 不管我们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十一.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十二.任何政治运动并非建立在理性的态度之上,而是以表演、形象、词语、老套等为基础,其总体构成了这种或那种的政治媚俗。 十三.我们全部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

的目光类型,可以将我们分成四类。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目光。 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第三类,这类人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第四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 十四.现实大于梦想,远甚于梦想。 十五.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十六.幸好,我们同他人的关系在何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感情,即我们的爱还是不爱,是善待还是仇视,而且,它们在何种程度预先受个人实力对比的制约,这是永远都无法下确切定义的。 十七.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 十八.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最为彻底的测试,但它处于极深的层次,往往部位我们注意),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十九.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二十.这就是人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二十一.恐惧是一种撞击,是彻底失去理智的一瞬间。恐惧没有一丝美的痕迹。看见的,只是所期待的未知事件的一束强光。忧虑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分析

(1)轻与重 关于"轻”的含义:偶然(一次不算数),遗忘,背叛,自由,肉欲,轻盈空虚。关于“重”的含义:责任,重负,,价值,束缚,灵,道徳,充实。 二者关系:轻与重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这是人的基本生存境况的两极,是人得以存在的重要编码。小说中的“轻”和''重”的阐述可以从特丽莎和萨比娜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身上看出来。 萨宾娜的重:一生追求生命的轻盈,一直扮演背叛者的角色。 她背叛了她的父亲,选择了父亲不称赞的作画风格:嫁给了父亲不喜欢的男人,而后又背叛离开了丈夫;离婚后先后成为托马斯和弗兰茨的情人,但她也先后背叛了他们:在祖国遭到別国入侵时,没有爱过之举,而且利用对弱国的同情,大肆卖画而发财。 特丽莎的重:特丽莎看重灵魂,追求生命之重,骨子里倾向于“重”。 特丽莎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的。这正是特蕾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同时,特蕾莎又是一个不断与自身抗争的女子,只是她显得很软弱,她的抗争无力的作为。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她在对托马斯付出无私的爱后,不仅忍受着自己最爱的人对自己的不忠, 也在不断寻求灵与肉的和谐。 特丽莎选择"重”,追寻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虽然遭受不少风险折磨,但内心感到充实。这和萨宾娜过得轻松自如,但内心空虚形成对比。 托马斯的轻与重: ■ 托马斯认为爱情与性是互不相关(灵肉分离),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能给自己自由,借此享受着存在之轻,放纵的过程中却有着无法掩饰的空虚。 而托马斯的人生选择 ——和特蕾莎结婚,选择回捷克,选择乡下生活等等都体现了他的生命之重。 轻与匝的区别是:同时任何事物只出现一次,这种一次性存在稍纵即逝,具有令人无法承担的轻薄漂浮。 媚俗与反媚俗 媚俗:任何人只要顾忌到公众的存在,而不是依从本心行事,就不免陷入媚俗的泥淖。媚俗, 人类一个超政治超时空的而又无法最终消火的敌人,有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品中托马斯和萨宾娜都体现了对“媚俗”的反叛。两者在反“媚俗”上的表现反过来又体现了作为其生存状态的生命之轻与重。 托马斯的“反媚俗”:托马斯写了一篇有关俄狄浦斯的文章之后,他拒绝写反悔声母来避免麻烦。托马斯即使不得不放弃医生职业,也想保持使用自己灵魂的私权。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他却不断地与別的女人偷情,享受灵肉分离的生命之轻。 萨宾娜的反媚俗: 她一生都在背叛,她背叛了她的父亲,丈夫,情人,祖国,最终陷入再无可背叛的空虚轻盈中。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动乱,她逃亡到异国他乡,用髙价卖岀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髙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反思:"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亳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我们无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500字读书笔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500字读书笔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一) 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不过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轻松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赖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 因此,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我 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后,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通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己心中的答案。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但在历史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

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生命,往往轻重相伴,然而,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负担下更真切而有意义的活着。相反地。生命之轻,因为太轻,轻得不能承受,读书笔记.而总让我们感觉到无处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虚感,这反而让我们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合上书,看着透过洁净的玻璃窗飞跃在书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听到里特蕾莎懒懒的笑声和步入老年的托马斯对特蕾莎说话时的温柔语气,书的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在我脑海一直盘旋,久久未去。 我想,我已经找到里属于自己心中的答案。是“重”,是生命之重,给了我们每一个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让我们在承受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奉献,让我们得以享受生命所带来的精彩和动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赵薇唱的一首歌,叫《拨浪鼓》。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这就是爸爸所说的甜蜜的负担”。是的,有些负担,虽重,有时甚至会重得让你难以承受,但正是这“重”,让我们有了活着的理由。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掩卷长思,我们的生命到底不能承受其轻还是其重?米兰—昆德拉说: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正是提出了这一问题。他看到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区分实在幼稚简单,至少有一点难以确定:哪一方是积极?沉重呢?还是轻松?巴门尼德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他对吗?这是个疑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可。 是的,轻与重是个问题,选择轻还是重更是个问题!不过我认为我们似乎更能承受生命之重却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因为人类似乎更有一种承受困难的本能,人类历史前行的每一步哪一步不是伴随着剧痛?个人的生命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从蹒跚学步艰难行走,最终走向坟墓?可是,人类的历史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生命的传承也没有停止过。因为我们有一种与生剧来的承受力。这种承受力让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压在我们身上的重量。相反,我们却难以生命之轻,比如孤独,虚空,当然,这些是在没有笼罩宗教信仰的前提下。 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准备,就像演员第一次彩排一样。但生活的第一次彩排就是生活本身。我们该怎样去面对我们的生活,怎样去思考我们的人生,也许永远都没有正确答案,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永恒轮回 在本书的开篇,昆德拉就讨论了永恒轮回的问题。永恒轮回是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而且将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不可理解,也无法预测。这或许也点像弦理论所说的平行宇宙。 尼采说,“万物方来,万物方去,永远的转着存在的轮子。万物方生,万物方死,存在的时间永远的运行。”“你们是永远的存在着!永远爱世界!而且向世界痛苦说:‘去吧!但是还要回来!’” 昆德拉从永恒轮回的角度来看法国大革命,就再没有了平行宇宙理论给我的神奇的美感,“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昆德拉震惊于自己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所产生的怀旧情怀,他深刻地说,“与希特勒之间的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地谅解了,一切都被卑鄙地许可了。”但永恒轮回真的不存在吗?人类历史不正是在一次次的演绎着一幕幕惊人相似的悲剧么?也许是轮回的间隔太久了吧,所以人们才这样如此可怕的健忘? “只有在这种乌托邦式的前景中,悲观和乐观的概念才具有一定

的意义:凡认为人类历史在五号星球上会变得不那么血腥的,为乐观主义者。凡不这么认为的,则为悲观主义者。”对于人类的未来,我是越来越觉得悲观了,革命和战争不是一次次的发生了吗?但或许革去的永远只是人的命而已,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丑陋依然。这,就是人类命运的永恒轮回吗? 轻与重 据说,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博士曾做过一项特殊的实验,他由此发现,人死后,体重会减轻21克,他认为这就是灵魂的重量。是的,生命是轻的,个体生命的偶然存在在无限的宇宙时空中是渺小的,轻若鸿毛,卑如蝼蚁。但,生命又是重的,它属于我的只有这唯一的短暂的一瞬,我们生命的每一秒不都是最重要,最值得珍惜的吗?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把宇宙看作是一个个有正负值的对立的二元,比如,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但重和轻哪一个是正,哪一个是负呢?巴门尼德认为轻是正,重是负。 但,昆德拉说,“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赏析_在轻与重之间徘徊的生命

在轻与重之间徘徊的生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小说中呈现了三个世界:爱情世界的隔膜,现实世界的媚俗以及生命世界的人性;小说涉及了诸多领域:政治、哲学、人性、性爱……;书中刻画的人物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昆德拉提出的轻、重、灵、肉等一系列生存暗码与人物一一对应,并支撑起他们各自的生存状态。 本文限于篇幅,将只涉及其中“轻与重”这一问题。 托马斯的轻与重 性和生活,对于托马斯来说都太轻了。他不能在一个女人身边过日子,只有单身,才能感到自己的真正存在。他与情人们保持一种“性友谊”,他为自己设计了一种生活方式,任何女人都不能住到他家来。 但特丽莎的出现打破了托马斯的这一生活原则。特蕾莎对于托马斯来说,像是一个被人放在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他对她感到一种无法解释的爱,让他对她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而这份责任给他重的感觉,令他感到害怕。 特蕾莎相信,人的肉体和灵魂是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逃离母亲的世界,那个所有的肉体都是一模一样的世界。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表明她的肉体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而他,却在她和所有其他女人之间画了一个等号。性对于托马斯来说太轻了,但对于特蕾莎来说太重了。 托马斯对特蕾莎怀有一种同情心,总是需要设法说服她,跟多个女人风流与他对特蕾莎的爱情毫不矛盾。但是特蕾莎无法承受这样的灵肉分离。和特丽莎之间爱情的隔膜让托马斯感到无比沉重,他和特蕾莎的爱情是美好的,但也是累人的,他总是感到自己有罪,总是要为自己开脱,请对方原谅。 特蕾莎来到托马斯家里时,拎着一个沉重的箱子,而特蕾莎本人就像这个箱子一样,成为了托马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担。 特丽莎是托马斯的生命之重,而情人则是托马斯的生命之轻。在托马斯众多的情人中,萨宾那是最忠诚的一位,也是最了解托马斯的人。因为她同托马斯一样,是“媚俗的对立面”,她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 特蕾莎和萨宾那代表着托马斯生活的两极,相隔遥远,不可调和,但两极同样美妙。托马斯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轻与重之间摇摆,在摇摆中生存,也在摇摆中结束。 生命的轻与重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在乡下生活的那段时光,托马斯和特蕾莎找到了轻与重的平衡点,他们的生活终于平和、安定了下来,他们之间的爱情也达到了某种和谐。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托马斯的生活也在轻与重的摇摆间结束。 这是一个悲剧式的完美结局,令人感到慰藉,因为看似终于有一种方式化解了一切矛盾,结束了所有的纠葛,即便是通过死亡的形式。而这样的结果,也给人留下了隽永的回味和对“轻与重”的永恒思考。 “生命一旦消逝,便不再回复。”“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就应该让它既绚烂多彩,又富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分析

(1)轻与重 关于“轻”的含义:偶然(一次不算数),遗忘,背叛,自由,肉欲,轻盈空虚。 关于“重”的含义:责任,重负,,价值,束缚,灵,道德,充实。 二者关系:轻与重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这是人的基本生存境况的两极,是人得以存在的重要编码。小说中的“轻”和“重”的阐述可以从特丽莎和萨比娜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身上看出来。 萨宾娜的重:一生追求生命的轻盈,一直扮演背叛者的角色。 她背叛了她的父亲,选择了父亲不称赞的作画风格;嫁给了父亲不喜欢的男人,而后又背叛离开了丈夫;离婚后先后成为托马斯和弗兰茨的情人,但她也先后背叛了他们;在祖国遭到别国入侵时,没有爱过之举,而且利用对弱国的同情,大肆卖画而发财。 特丽莎的重:特丽莎看重灵魂,追求生命之重,骨子里倾向于“重”。 特丽莎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的。这正是特蕾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同时,特蕾莎又是一个不断与自身抗争的女子,只是她显得很软弱,她的抗争无力的作为。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她在对托马斯付出无私的爱后,不仅忍受着自己最爱的人对自己的不忠,也在不断寻求灵与肉的和谐。 特丽莎选择“重”,追寻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虽然遭受不少风险折磨,但内心感到充实。这和萨宾娜过得轻松自如,但内心空虚形成对比。 托马斯的轻与重: 托马斯认为爱情与性是互不相关(灵肉分离),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能给自己自由,借此享受着存在之轻,放纵的过程中却有着无法掩饰的空虚。 而托马斯的人生选择 ——和特蕾莎结婚,选择回捷克,选择乡下生活等等都体现了他的生命之重。 轻与重的区别是:同时任何事物只出现一次,这种一次性存在稍纵即逝,具有令人无法承担的轻薄漂浮。 媚俗与反媚俗 媚俗:任何人只要顾忌到公众的存在,而不是依从本心行事,就不免陷入媚俗的泥淖。媚俗,人类一个超政治超时空的而又无法最终消灭的敌人,有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品中托马斯和萨宾娜都体现了对“媚俗”的反叛。两者在反“媚俗”上的表现反过来又体现了作为其生存状态的生命之轻与重。 托马斯的“反媚俗”:托马斯写了一篇有关俄狄浦斯的文章之后,他拒绝写反悔声母来避免麻烦。托马斯即使不得不放弃医生职业,也想保持使用自己灵魂的私权。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他却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享受灵肉分离的生命之轻。 萨宾娜的反媚俗: 她一生都在背叛,她背叛了她的父亲,丈夫,情人,祖国,最终陷入再无可背叛的空虚轻盈中。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动乱,她逃亡到异国他乡,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反思:“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姓名:黄卫班级: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班 轻轻的诵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样几个字总觉得在告慰生命的点滴,它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等讯息,作者以如此真挚细腻的文字向人们昭示生命的轻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字字珠玑中总有心灵的共鸣与深切的体悟,才懂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人能够联想到的仅仅只是人生的意义,然而作者昆德拉却能另辟蹊径,妙笔生花,将文字作品中最难把握的政治与爱相互交融加以哲学的意义引人深思。 第一部分发出的轻与重的深问,轻者为正,重者为负,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如此飘渺,然而重便真的魅力吗?文字打开思维的窗,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其实才发现美好总是一种愿景,困难与压力等等危机才是我们生命源源不息的动力,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与简单的,包括故事主人公的爱情以及人物的人生经历,总是如此波诡云谲,波折坎坷。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在父亲的压抑与藩篱下,她极力的逃脱樊笼,于是她走向了深渊,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来自富有激情的萨比娜充满好奇,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追逐梦想到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的毛贼,死得轻于鸿毛。个中有花心浪荡的男人,坚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