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阅读中如何概括段意

片段阅读中如何概括段意

对于片段阅读的题,很多问的都是“这段文字主要说明”、“这段话的准确概括是”和“这段文字强调的是”等,都是属于概括段意的题,这类题很多学员都无法把握,总不能把握文中的主要意思。其实做这类题还是有很多方法可依的。

例1:影响明年中国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依然很多,其中包括粮食价格下行压力增大;原油价格上涨将带动其他产品价格上扬,进而增加企业生产成本;贸易摩擦增多,出口难度加大,对国内市场价格造成一定压力等,明年将在石油价格、电价、水价、天然气价、煤炭价格及土地价格等六大方面积极妥善地推进价格改革。

A影响明年中国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依然较多

B明年中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

答案B

有个学员选择A,他认为“影响明年中国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依然很多”这句话在首句,并且后面列举了都有什么因素,并且说要在这些因素上推进价格改革,这些都是围绕着影响明年中国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所写的。首先要说的是,首句未必就是中心句。如果每段话的中心句都放在首句,那我们还用做题吗?直接看首句就行了啊。有时一段话有中心句,有时一段话没有中心句。我们概括一段话还是要通篇读下来,然后整体的把握这段话,站在作者的立场,看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对与本题来说,A是因,B是果。前面说的所有的影响明年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依然较多,都是为了推出后一个结论:明年中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作者最终想表达的也是明年中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体会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所在就能很好地把握整体段意了。

例2: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尽管有国家的好政策,使部分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仍有不少农民挣扎在贫困线上。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与其等待国家的政策救助,当地政府不如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以摆脱贫困B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当地人民走向富裕的一个主要障碍

答案B

有个学员选A,因为根据题中“尽管有国家的好政策,使部分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仍有不少农民挣扎在贫困线上。”中涉及到了“国家的政策”和“挣扎在贫困线上”正好与选项中的“等待国家的政策救助”和“摆脱贫困”相照应。A是典型的主观想象。题干根本就没有提到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经济。我们做言语理解题,还有逻辑分析题,

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主观判断代替文中含义。命题人也喜欢出此类问题迷惑考生。所以在概括段意时,切不可随意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只能去把握作者的意见,体会作者的意图。

例3: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全球公演计划启动。该歌舞集海外推广商宣布将《云南映象》更名为《寻找香格里拉》。歌舞集的海外演出到目前为止已预订了近200场。这段话,透露这样一个主要消息()

A原生态的艺术也有巨大的商业信息

B民族艺术也需要全防卫包装推广

答案B,但是一位学员觉得B项像有点歧视民族艺术的滋味,所以选的A。这位学员也是犯了主观想象的错误。其实包装推广并不一定就是坏的。即使包装推广是坏的,但本题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我们也应该选B选项,不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题目中。

对于概括段意的题,我们只有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整体把握文中的含义,细心体会作者写本文的意图,不去强加自己的主观理解,做对本类题还是不难的。

小升初语文满分夺冠秘籍第14讲: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 理解词意的方法(word版,含答案)

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在乡下一间简陋的旅店里,一位客人正闭目欣赏楼上的钢琴声,忽然,一滴他脸上,这令他十分愤怒。知道楼上是贝多芬在弹琴时,他怒气消了一大半,也没让服务员去“关照”贝多芬,而是自己怀着好奇上去察看。当看到贝多芬用冷水冷却弹琴弹得发

热了的手指时,他十分震撼,由衷地赞叹起贝多芬。 【导入新课】 回忆自己记叙文阅读中含义类考点有哪些考题?你怎么解题的? 【专题精讲】 【知识精讲1】(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期末复习) 一、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 文章里有两种段,一种是“自然段”,一种是“结构段”或意义段。分段是为了理清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而把有关内容按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各个部分。即逻辑段,又叫意义段。 二、文章分段的几种方法 引导学生给文章划分结构段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段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分段的方法,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减少学生分段的盲目性,特地介绍几种方法。 (一)时序法 有的课文按时间转移的先后顺序安排。显而易见,表示时间性的词可以用来作为分段的依据。如《十万里长街送总理》就可按“灵车到来前→灵车通过时→灵车开过后”的时间顺序分为三段。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也可按“天还未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的时间顺序分段 (二)空序法 参观、访问和游览所记叙的事物、空间位置不同或者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可以按空间位置的先后顺序分段。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可按“途中→洞口→外洞→内洞(出洞)”等游览地点的先后转移来分段。 (三)地序法 按照事物发生的地点、先后移动的次序组织材料的课文,可以按地点移动的顺序分段。如

第四讲 小学语文阅读概括段意的方法及练习

小学语文阅读概括段意的方法及练习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摘句法、联合法、替换法、归纳法。 2.清楚概括段意的要求:明确、简练、完整、连贯。 3.熟练运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段意。 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摘句法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概括段意,直接找中心句的途径。 2.掌握中心句的判断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一、【以例识法】 请同学们概括出下面文段的段意。 例1.①母亲是个好劳动。②从我能记忆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③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④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⑤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句①是本段落的中心句。②③④⑤都是围绕“好劳动”这个而展开的。是对这个特点进一步的举例说明。因此可以直接摘录下来作为整段的段意。 例2.①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②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juē)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白色的“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显眼,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③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句①中提到的“语言”二字,表明“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讯息的工具。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②③中例举了鹿科动物和工蜂的动作,其目的还是要说明动物的动作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因此,句①的句意已经可以涵盖后面两句的内容,也是就文段的中心句,可以直接作为段意了。 例3.①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②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生命,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③鲁迅先生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献身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三十年,始终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chuò)。④巴尔扎克,每天用十六七个小时如痴如狂的拼劲奋笔疾书,即使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⑤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⑥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先分析句①,理想是什么?阶梯又是什么?合起来其实句①说的是指:达到理想的方式就是要珍惜时间,后面的②③④⑤⑥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或是引用名言佐证,或是举例说明,总之都是为它服务的,所以,句①正是本段的中心句。置于段首,明显起着统率和确定基调的作用。 同学们,你能从以上的例子中找出概括段意的方法吗? 摘句法:在一段文字中摘取现成的中心句作为对该段落段意的概括。 中心句:在一段文字中能够总括该段主要意思的句子称为中心句。 二、【依法析文】

阅读答题技巧汇总(非常重要)

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1.法事人情 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复,设问,排比,反问,对偶,对仗) 表现手法:(对比,铺垫,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描写手法: (1)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外貌 (2)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3)自然环境答题公式:对当时……的真实再现,渲染了……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表现了……的心情或者品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升化主题。 (4)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事:文章的主要内容 人:文章中人物的性格/品质/心情 情:文章的主旨/中心 2.拟人(或者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拟人(或者比喻句)能使文章语言生动、富有情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文章“为什么以……为题的作用”答题技巧: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围绕*****贯穿文章的线索 (3)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记叙*****的事情【文章内容】 (4)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的一个人(中心主旨) (5)文章题目的作用(为什么要以“”为题?答这类问题,就要结合文章内容的具体情况,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并不一定每个作用都会涉及。记住以下作用,其实就是为了明确孩子思考的角度,不至于单线思维) 1.贯穿全文线索 2.关联文章情节 3.揭示文章主旨 4.设置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兴趣 5.表明写作对象 6.照应开头结尾 8.概括文章内容,反映作者感情的变化 4.找出文中前后呼应的句子的解题技巧: 在同一文章中或者同一段落中,前后出现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事物,或首尾呼应,或前后照应。 5.体会句子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答题步骤: (1)、解释词语: (2)、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手法(参考1“法事人情”) (3)、修辞手法:(参考1“法事人情”) (4)、表达情感或者掲示道理

(完整word)小升初阅读专题·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文章大意

梦想阅读第一站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阳光客栈】 在历史课上,一组学生按照要求列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当今世界七大奇迹”。尽管有些争议,选择下列气象的票数特别多: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科罗拉多大峡谷、巴拿马运河、帝国大厦、圣彼得大教堂、中国长城。 在收集选票时,老师注意到还有一位同学没有完成选票。 因此她就问这个女孩是不是感到困哪,女孩回答说:“是有一点儿。我无法下定决心,因为奇迹太多了。” 老师说:“那好,告诉我们你已经列出的内容,也许我们能够帮你。” 女孩犹豫了一下,接着说:“我心目中的‘世界七大奇迹’是:去看、去听、去接触、去品尝、去感觉、去笑、去爱。” 教室里鸦雀无声,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原来,看似简单平常、理所当然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奇迹!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既无法用手创造,也无法用钱买到。 【小试牛刀】 《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一天,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前来拜访巴尔扎克。一进门,老太太就拿出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巴尔扎克的眼前,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件事,请你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巴尔扎克接过作文本看了起来。老太太接着说:“看完,请你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今后的前途如何?” 巴尔扎克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问道:“您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 “都不是,先生。” “那一定是亲戚?” “也不是。”老太大连连摇头。 巴尔扎克语气肯定地说:“那么,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当真吗?”老太太十分惊讶,“巴尔扎克先生,可你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没看出自己的笔迹吗?这可是你当小学生时用的许多本中的一本呀!” “啊,原来是您呀,我可敬的老师!”巴尔扎克满面羞愧地站在老师面前说:“谢谢,真想不到事隔多年,您竟保留着我童年时代的作文本,今天又为我上了深刻的一课。” 老师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了一件心事。”‖ 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第3讲【记叙文】让分段概括段意简单起来

我们将一篇文章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大树的整体就是这篇完整的文章,而每一层枝干就是段。我们一般所说的分段,步骤很简单。先认真地读课文,搞清楚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找出每个自然段落之间的关系;再看哪些自然段的内容比较接近,可以合并在一起,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段,最后,看看划好的段落内容是否连贯、统一。另外,千万不能把不同内容的自然段划分在一起,也不能把同一内容的自然段分开。 边听边记

狗是怎样被拖下水的 狼对农家的猪、羊、鸡、鸭已经盯上好久了。但是保护猪、 羊的是狗,老是瞪着眼睛看守在门外,又有什么法子呢?于是, 不得不向狐狸求救,并且保证,只要狐狸设法帮助它把农家的 猪、羊、鸡、鸭弄到手,情愿平分。狐狸满口答应了,因为它也 乐意吃肉啊! 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人们正在酣睡,狗在农舍周围巡逻,狐狸鬼鬼祟祟地叼着块肉骨头穿过篱笆,悄悄地走近狗的身旁来,狗嗅到一股臊气,警惕地竖起耳朵,刚想要扑向前去,这时,狐狸早已吐下骨头,压低嗓子,娇滴滴地说:“狗大哥!请不要声张,是我,我是最崇拜你的。你的勇敢、勤劳的事迹,被人们编成诗歌到处传颂;你的名字,简直是一面光辉的旗帜。遗憾的是,我们过去各处一方,无缘见面。今天路过这里,特地登门拜访。这根肉骨头就算是微薄的见面礼物吧!要是蒙你不弃,我衷心的愿意跟你交个朋友——有了你这样一个英雄朋友,就是狮子见了我也会肃然起敬的啊!” 狗听了狐狸的这番话,打心眼里高兴,几乎有点飘飘然了。何况喷香的肉骨头正使它垂涎欲滴呢!它完全忘了自己是干什么的了。对狐狸客气了两句之后,便贪婪地叼起骨头嚼起来。这时,狐狸低声说:“好朋友,你这样咯吱咯吱地嚼,要是让你主人听见可糟了!走,咱俩到小树林去,那里我还有许多骨头呢。” 当狐狸和狗正在附近的小树林里有说有笑、大嚼大吃的时候,狼已经钻进羊群,把一头肥羊拖走了。 第二天晚上,狐狸就向狗威胁地说:“蠢东西!你懂吗?从此以后,你必须允许我和狼随时从农舍拖走任何猪、羊、鸡、鸭,同时,你还要替我们警戒,否则,我们就会把你的事向主人告发。瞧着吧,人们不会饶了你的!可是,只要你答应我们的要求,那么,我们有了吃的,也不会忘了你的啊!” 狗终于被狼和狐狸乖乖地拖下水去了,可是,不久,它们的秘密勾当就被人们发现了,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边听边记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怎么做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怎么做? 应试技巧一:揣摩出题者出题动机 看到一篇阅读题,仔细阅读的同时,从出题者的角度考虑,这样一篇文章想考什么,可以出哪些题目。阅读时注意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与"中心思想",注意"主要内容"不是"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就是作者写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要拎高,一般是歌颂了……赞美了……或者批判了…… 应试技巧二:基础知识不丢分! 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要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找出比喻句/拟人句、划出过渡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孩子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学过,大部分在文章中就能找到答案,只要细心,一定不能丢分! 注意:出题者有时会在这一部分设置一个小陷阱,比如比喻和拟人易混淆,出题者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我们就要破解他的迷魂阵! 应试技巧三:掌握文章结构正确分层分段 不了解文章的结构类型,分层分段比较茫然/随意,确定文章结构,那么分层分段易如反掌 阅读理解题目常见的文章结构与分段分层方法,有以下几种: 1,"总分总"结构。共有三种形式:总分总(一定为三层/三段)、总分(两层/两段)、分总(两层/两段) 2,先概括后具体。共有两种形式:先概括后具体(两层/两段)、先概括后具体再总结(三层三段) 3,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文章分层分段。全文写了几个方面就分几段 4,按时间变化顺序给文章分层分段。时间词有明暗之分,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比如上学了/收工了/晚饭以后都属时间词。 5,按地点转换顺序给文章分层分段。这类文章一般是游记,全文有几个地点词就分几段。 6,按事情发展顺序给文章分层分段。这类文章一般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成三段。中学中,可以按照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分为四段。 应试技巧四:写层意/段意的要求与方法 写层意/段意,要求要点全、扣中心、语句连贯通顺。 一般常见的有四种方法: 1,摘句归纳。摘录段落中概括主要内容的总述句、小节句、重点句作为段意。2,改句归纳。如表达主题的句子较长,就压缩改写,使段意简明扼要。 3,取主舍次。有的意义段由多个自然段组成,根据文章中心,用排除法选取主要内容作为段意。 4,归并综合。如果一个意义段中的几个自然段意思并列,先归纳层意,再综合概括段意。 应试技巧五:给文章填加标题、归纳中心思想 填加标题要简洁、醒目,可以扣住内容,也可以扣住中心,用词语、词组或短句来表达。

小学语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方法大总结

小学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如何读懂文章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读懂文章”:即读完文章后,(1)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阅读方法怎样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阅读方法怎样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划分段落】 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扩大它的围,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的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候太阳(躲藏钻)进云堆中,它的光线却(穿透钻)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升起来,人看不见它。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1、把括号里用得不正确的字划去。 2、这篇文章是巴金先生在旅游途中写的,作者是在()看日出的。课文按照()、()和()的顺序,描绘了()和()两种天气条件下日出的景象。 3、请根据第三题的提示,划分段落。

乡下人家(节选)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yán)。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shì),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儿株花,芍(sháo)药,风仙,鸡冠(guān)花,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写出表示方位变化的词语

语文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毕业复习指津与检测(人教版六年级下)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毕业复习指津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复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熟练地划分文章的段落。 2.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方法指津 划分段落方法指津 分段,就是按文章的逻辑顺序,理清思路,分出几个部分,这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阅读时给文章分段,在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分段,应遵循的原则。 1.单一性原则。一个段落只有一个单一的内容,而意思联系不密切的自然段不能合并在一个段落里。 2.完整性原则。同属一个意思的几个自然段要合在一起,不能分在几个段落里。 3.连贯性原则。一篇文章各段的意思是连贯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互相衔接。 二、分段,应了解的划分依据。 1.按事情发展阶段分段。一篇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无论顺叙还是倒叙,文中都有原因、经过和结果。分段时就是要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过,哪儿是结果,把它们单独作为一个意义段。如《凡卡》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即全文分为“写信前,担心(第1—2自然段)——写信时,伤心(第3—19自然段)——写信后,希望(第20—21自然段)”三部分。 2.按时间推移变化分段。有的文章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写的。在叙述内容时,往往用了一些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或句子,分段时找出这些词句,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如《十六年前的回忆》除开头外,文章是按时间的推移变化来叙述的:那年的春天,被捕前(第2—7自然段);4月6日,被捕时(第8—17自然段);十几天后,法庭上(第18—28自然段);4月28日,被害后(第29—32自然段)。这样课文的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四个段落。 3.按地点变换分段。一般游记、参观、访问类的文章多采用此种方法。阅读时只要把文章中标明地点变换的词句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个地点的内容归为一段。地点变了,就另换一段。如《草原》按照地点变换写了: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这些内容可以分成几部分呢?“初入草原”为第一部分,“目的地”为第二部分,“蒙古包内外”为第三部分。 4.按事物材料性质分段。一般状物、用几件事写人的文章,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分段。阅读时只要了解了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人或物的,就可以一个方面归为一段。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按事物的材料性质用空行来分段:众人悼念鲁迅——谈论《水浒传》——笑谈“碰壁”——救护助黄包车夫——关心女佣。

小学语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看书报能力是指能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够给课文分段和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 认真阅读的习惯主要是指边读边想的习惯。查字典和运用其它工具书的习惯以及质疑问难的习惯等。 一、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

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这一自然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 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和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一、筛选信息类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①关键看文章的标题,往往是全文的线索; ②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此词一般是文章线索; ③以某人的视角展开文章,此人的视角就是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①明确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 ②格式:“(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 ③要求:准确、清楚、简洁 ④抓(文章或文段)中心句。 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通过中心句表现,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3、本文(文中某段)主要运用哪种表达方式? ①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②一般考题会把题目设在“议论句”和“描写句”上。 4、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①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 ②在找到一点特性后,还要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 5、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在原文语句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对提炼的关键词加工。 二、审美鉴赏类题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①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②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③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④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2、文中加点词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①动词:生动表现人(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xx的情状),表现人物……心 情(性格); ②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描摹出某人(物)……特点(情态),反映人物…… 心情(或描绘出一幅……场景)。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样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出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阅读训练题教学内容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阅读训练题 最大的麦穗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联系上下文解读句子。 (1)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苏格拉底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只许进不许退”在文中是要求弟子__________,不可__________。 (2)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短文分成三段,用“‖”标出来。 3.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方法

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方法 分段方法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凡是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有时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先写原因,接着写经过,最后写结果;有时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结果,再写原因和经过。不管文章怎么记叙,我们阅读时只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找出来,把它们单独作为一段。 2.按时间的变化分段。有些文章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叙述的。阅读时,我们先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分析文段内容与时间的联系,再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注意:不能每见到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句就把文段合为一段,而应以一个时间段的内容联系为主。) 3.按地点的变换分段。一般游记、参观、访问类的文章多采用此种方法。我们阅读时只要把文章中标明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个地点的内容归为一段。地点变了,就另换一段。 4.按事物的内容和性质分段。一般状物、几事写人的文章,多可采用这种方法分段。我们在阅读时只要了解了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人或物的,那么,一个方面就可归为一段。 5.按文章的结构分。有些文章的开头有个总起段或接尾有个总结段,有的两者都有(即总分总、总分、分总结构)。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在分段时把总起段和总结段各为一段,把中间分述的内容合为一段。 概括段意的方法 一、摘句法(抓住段的中心句归纳段意) 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叫总起句,在结尾叫总结句;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中承上的前半句是上一段段意,启下的后半句是下一段的段意。有的中心句则在段落的中间,通过人物的对话或作者的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出来。 二、串连法(串连层意、节意、关键词,抓住自然段的意思进行综合概括) 该种方法适用于逻辑段中无重点段,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 (1)一个段落只有一个自然段组成,先看看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一个段落有几个自然段组成,首先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自然段意思综合起来,最后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纳出段落大意。 三、根据文章中心取主舍次法 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在一个有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段落里,与段的中心联系密切的详写的自然段,就是重点自然段。归纳段意,就以重点自然段的意思为段意。选准角度,语言要明确、完整、简洁。为了做到这点,可用“去旁枝,抓主干”的方法进行归纳。 四、综合法(抓住文章的线索归纳段意) 有的段落既没有中心句,各自然段的意思也没有主次之分,但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来写的。遇到这种情况,便可采用综合概括法来概括段意。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来写的文章,一般都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的思路来写的。概括段落大意时,只要围着“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是怎样的?”等问题来分析,就能概括出段落大意。 五、缩句法 有些段落句子不多,但较长,可用缩句的方法来概括。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之概括段落大意与作文(有答案)

阅读理解与作文综合篇 阅读文章时,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概括段意的好习惯,对自己写作文时选材组材,布局谋篇都是有帮助的。 要求概括段意做到言简意明,不能罗里罗嗦,说个没完,什么是准确呢?就是抓住段的实质,不要偏离段的主要内容。 (一)用段的中心句概括段落大意。 △中心句指明段的写作范围 △中心句突出段的主要内容 △中心句归纳出段的思想要点 例1 小城里每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亚热带树木。初夏, 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花了,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从天际飘来的一片片红云中。 例2

童第周二十八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别的国家的学生。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童第周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二)用文章重点句概括段意 有的文章段落中,作者在叙述事实以后,用抒情议论的方法,写出了自己的感想、体会。这些感想,往往概括了全文的主旨,点明了段的中心。阅读时可以直接引用作为段的段意。 例3 今天清早,雪停了,天也晴了。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三)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意 段落中没有直接表述中心的语句就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步骤: 1.段落中共有几句话。 2.每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

3.可以分为几层意思 4.每层讲的是什么内容。 5.归纳每层的意思,进而概括出段的主要意思。 例4 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连悄悄地摸进“三九一”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太阳渐渐地爬上山头。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为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我又看了看伏在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总结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第一,段意应该是一段文章中的主要内容,而不应该是思想内容的概括。 第二,段意一般我们用陈述句表达。每段段意连起来应当反映出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共五种。 (一)抒情: 1、定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他方式来抒发感情,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 2、特点: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3、分类:间接抒情又分为咏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容情于景、已景结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以乐景写哀情。(直接抒情无分类,就是单纯直白的抒发作者自身情感) (二)描写: 1、定义: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2、分类: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 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总之,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外貌描写要传神,切忌脸谱化,反对那种部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2)语言描写,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 (3)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 (4)心理描写,心理是指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 (5)神态描写,与外貌描写是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6)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可以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使人物更具有个性特征,对人物塑造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作用:先判断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注意有些时候某些作用会相通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社会背景;心情暗示体现人物内心活动;衬托人物行为活动;揭示人物性格;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增加文章真实性(细节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阅读训练题(好!)

划分段落与概括段意阅读训练题姓名: 最大的麦穗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联系上下文解读句子。 (1)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苏格拉底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只许进不许退”在文中是要求弟子__________,不可__________。 (2)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短文分成三段,用“‖”标出来。 3.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读全文,填空。(前三空各用两个字) 文中的苏老师讲了三次话,第一次是_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__,第三次是__________。可见,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效果好。 为了他的尊严

划分段落层次

划分段落层次 段有自然段与意义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节。它就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围绕一个意思说一句话或几句连贯的话,就是构成篇章的最小单位。意义段又叫逻辑段,它可以由一个自然段组成,也可以由几个相关的自然段合并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达的需要,意义段着眼思想内容的划分。 我们学习段,一就是弄懂怎样把话一句一句地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二就是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概括能力。如何分层与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就是通过对一段话分析出有几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就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写。 自然段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顺承式。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例如: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儿石割破了脚趾,她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就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

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段共有四层意思,把四层意思归纳起来概括段意: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时,官兵们闻讯赶到,扛沙包,筑人墙,终于保住了大堤。 2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就是并列存在的。 例如《精读与泛读》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瞧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 就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这一段前后两部分分别介绍了面对许多读物与一本读物时不同的读书方法。前后显然就是并列并系的。 3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就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就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