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小学语文阅读概括段意的方法及练习
小学语文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小学语文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正确掌握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小学语文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和应用。
一、了解文章主旨要想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需要了解文章的主旨。
通常,文章的主旨就是作者想要通过文章表达或呈现的思想、观点或主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学生可以在朗读或阅读一篇文章之后,从文章的标题、导语、段落开头和结尾等位置找到文章的主要涵义,并通过反复阅读来确认文章的主旨。
二、掌握文章结构文章通常包含导语、正文和结论等部分,而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不同的部分并精准地理解它们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比如,导语一般用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概括文章大意或导致表达最重要的信息。
正文部分则详细阐述文章的主旨,提供论据和例子来支持作者的观点。
结论则用于总结文章,强调作者的观点,并提供适当的发展或建议。
三、留意文本关键词在概括文章内容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通常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重要提示。
学生可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标记这些关键词,如连词、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概括文章。
四、练习常见题型小学语文考试经常出现概括文章的题型,因此,学生需要练习这些常见题型以提高概括文章的能力。
比如,一些常见的概括文章题型包括写出文章主题、写出文章的大意、写出文章中的观点或提出文章中的建议等等。
在练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先阅读文章,然后再确定文章的主旨和重要信息,并尝试以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最终完成相应的题目。
在学习小学语文的过程中,掌握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对学生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和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等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通过仔细阅读和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信息,并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应用和实践。
如何概括段落大意(含知识点、练习及答案)

小学阅读之必考题——概括段落大意*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技巧*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语言组织能力一、明确概括段落大意中“段落”的含义思考:其中的“段落”指的是?A、仅指一个自然段B、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一部分。
C、指文章中最重要的自然段【正确答案】B二、明确概括段落大意的3大原则1.准确。
例:炸鸡腿酥脆可口。
(炸鸡腿不能说成是烤鸡腿)2.简练。
例:“我和妹妹为了炸鸡腿打架”这件事3.通顺完整。
例:炸鸡腿的制作过程总而言之,一是,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次要的代替主要;二是简练,言简意明,不能啰嗦,抓住段的实质,不能偏离段的主要内容;三是通顺完整,把意思说完整的同时不能含糊其词。
三、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技巧1、学会摘句法:(1)总分结构的段落,概括段意抓住中心句。
(2)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其中“承上”部分往往是上一段的段意,“启下”部分往往是下一段的段意。
(3)要摘录几句才能概括段意时,要对句子作适当压缩。
例子1: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乌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思考:请用摘句法概括此段落的大意【答案】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摘中心句作为段意)例子2:人的记忆力是靠什么来增强的呢?快来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吧。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为自己设计了一套锻炼记忆的“体操”,他每天起床后要求自己强记一些外语单词,坚持不懈地每天做,他的记忆力变得非常好。
他不仅精通文学、历史、自然科学,还熟练地掌握了五种外语。
要增强记忆力,除了靠锻炼外,还要靠科学的记忆方法。
有个单位新装了上千部电话,要求话务员在两个月内会背这些号码,如果靠死记硬背,很难完成任务,可话务员用谐音背记、推算背记、跳跃背记等方法,仅半个月就完成了任务。
思考:请用摘句法概括此段落的大意【答案】要增强记忆力,除了靠锻炼外,还要靠科学的记忆方法。
小学语文中概括大意的方法

小学语文中概括大意的方法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老师经常会让学生概括一下所学课文的中心思想,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那概括小学语文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中概括大意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中概括大意的方法一、概括段意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
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1)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 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 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
如:《家园落日》,概括几种落日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2小学语文中概括大意的方法第一,超前调控,扎实抓好概括文字主要内容和习作目的的教学。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
六年制第九册教材内容编排上体现了这一先后顺序,因此,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项目在阅读教学中切不可忽视。
本册第二单元的训练做到就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和技巧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和技巧概括段落大意是指将一段文字的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和概括,提炼出其主要观点、重要信息和意义。
以下是概括段落大意的几种方法和技巧:一、阅读和理解段落内容:在概括段落大意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段落内容。
注意段落中的主题、观点、重要信息和修辞手法,对段落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找出段落主题和中心思想:在阅读段落时,要特别注意段落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段落主题通常是在段落开头或结尾明确提出的,而中心思想则是贯穿整个段落的。
三、提取重要信息:在段落中,有些信息是重要的,需要特别注意。
例如,段落中的事实、数据、例子、论证和结论等都是重要的信息,需要认真提取和概括。
四、简化和概括:在概括段落大意时,需要将段落内容进行简化和概括。
去掉不必要的细节和修辞,保留段落的主题、中心思想、重要信息和意义。
五、总结和归纳:在概括段落大意时,需要将段落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将段落中的各个观点和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段简明扼要的大意。
六、注意段落结构:段落结构通常有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通常提出主题和中心思想,中间通常是对主题和中心思想的论证和说明,结尾通常是对段落的总结和结论。
七、注意关键词和短语:在段落中,有些关键词和短语可以帮助概括段落大意。
例如,一些重要的概念、术语、数字和例子等都是关键词和短语,可以帮助概括段落大意。
八、练习和提高:概括段落大意需要不断的练习和提高。
通过多读多练,可以提高概括段落大意的技能和能力。
总之,概括段落大意需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段落内容,提取重要信息,简化和概括,总结和归纳,同时注意段落结构、关键词和短语,以及多读多练。
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概括段落大意,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概括段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的方法一· 摘句法抓住段的中心句归纳段意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叫总起句,在结尾叫总结句;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中承上的前半句是上一段段意,启下的后半句是下一段的段意;有的中心句则在段落的中间,通过人物的对话或作者的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出来;二·串连法串连层意、节意、关键词,抓住自然段的意思进行综合概括该种方法适用于逻辑段中无重点段,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1一个段落只有一个自然段组成,先看看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2一个段落有几个自然段组成,首先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自然段意思综合起来,最后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纳出段落大意;三·根据文章中心取主舍次法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在一个有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段落里,与段的中心联系密切的详写的自然段,就是重点自然段;归纳段意,就以重点自然段的意思为段意;选准角度,语言要明确、完整、简洁;为了做到这点,可指导学生用“去旁枝,抓主干”的方法进行归纳;四·综合法抓住文章的线索归纳段意有的段落既没有中心句,各自然段的意思也没有主次之分,但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来写的;遇到这种情况,便可指导学生采用综合概括法来概括段意;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来写的文章,一般都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的思路来写的;概括段落大意时,只要围着“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是怎样的”等问题来分析,就能概括出段落大意;五·缩句法有些段落句子不多,但较长,可指导学生用缩句的方法来概括;分段方法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凡是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有时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先写原因,接着写经过,最后写结果;有时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结果,再写原因和经过;不管文章怎么记叙,我们阅读时只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找出来,把它们单独作为一段;2、按时间的变化分段有些文章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叙述的;阅读时,我们先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分析文段内容与时间的联系,再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注意:不能每见到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句就把文段合为一段,而应以一个时间段的内容联系为主;3、按地点的变换分段一般游记、参观、访问类的文章多采用此种方法;我们阅读时只要把文章中标明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个地点的内容归为一段;地点变了,就另换一段;4、按事物的内容和性质分段一般状物、几事写人的文章,多可采用这种方法分段;我们在阅读时只要了解了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人或物的,那么,一个方面就可归为一段;5、按文章的结构分段有些文章的开头有个总起段或接尾有个总结段,有的两者都有即总分总、总分、分总结构;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在分段时把总起段和总结段各为一段,把中间分述的内容合为一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学生读懂自然段,一般要经过如下几个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段,对全段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其次要分清全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第三是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清层次;第四是根据层与层的关系,分析全段中心所在,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概括自然段段意可以从下面一些提示的句子看出来:1中心句;有不少自然段,作者用一句话直接表明了本段的主要内容,这就是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既可在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也可在自然段的中间;2总起句;有的自然段,一开始就点明本段的中心意思;总起句一般在自然段的开头;3总结句;总结句通常出现在自然段的末尾,也起概括本段中心的作用;4过渡句;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通常要小结前文,启示下文要讲的内容,因此也可从过渡句入手去归纳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段意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复习学生已经知道的归纳段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比较准确地用概括法概括段意;2、在课上练习时体现阅读的层次性,与平时的训练相结合;教学重点:学生了解并掌握间接归纳段意的方法;教学难点:学生掌握归纳段意的方法;教学具准备:课件、学生段落练习小卷子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主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做有关阅读短文的练习,请大家回忆:我们归纳的阅读短文四步法是什么阅读四步:1、初读短文,了解大意;2、细读短文,了解每段的意思,概括段意;3、带着问题三读短文,回答问题;4、检查;过渡:第二步了解每段的意思非常重要,为完成第三步做好准备,而概括段意又是大家感觉最困难的,今天我们就进行概括段意的练习课件,通过今天的练习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会有很大收获,不过这可需要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现在,就需要转动你的小脑筋了我们看第一篇短文;二、探究方法:1、摘首句:指名读短文,其他同学思考能用哪句话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这场雪好美啊雪花满天飞舞,她给树木、房屋披上了晶亮的银装,她给庄稼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远远望去,真像是一个粉妆玉砌qì的童话世界——节选自冬预设:我用“这场雪好美啊”来概括;引导:为什么生:因为后面都在写这场雪怎么美师:这场雪好美啊,能概括这段的主要意思,我们说这句话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师:观察老师写的和你们找的段意有什么不同啊生:标点符号师:当我们在概括段意的时候,就要注意一定是陈述句的形式板书:陈述句师:那这段段意还可以怎么说呢生:这场雪十分美;师:你积累的词汇真多刚才我们找到的段意是短文的第几句生:第一句师:这种方法就叫做摘首句;过渡:那你们猜猜有摘首句,还会有哪种方法呢生:摘尾句;师:你瞧,首对应的就是尾,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2、摘尾句:出示另一篇短文读短文,生思考如何概括段意爸爸一坐在电视机前,我就能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别提了,肯定又是抽上了;一次,他上厕所时,想到他的宝贝香烟没拿进去,就一手提着裤子冲出厕所,叼着一根烟又急急地回厕所去了;他真是个烟筒子啊——节选自我的爸爸预设:用摘尾句的方法;生:段意是:爸爸可真是个烟筒子啊师:用手指板书:陈述句怎么修改一下生:应该是陈述句的形式——爸爸是个烟筒子;3、首尾同摘:过渡:下面,我们自己做个小练习,怎么样爸爸是个乒乓球迷;每当他知道晚上有乒pīng乓pāng球比赛时,都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甚至忘了吃饭;这一坐在电视机前,我又能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别提了,肯定又是抽上了;一次,他上厕所时,想到他的宝贝香烟没拿进去,就一手提着裤子冲出厕所,叼着一根烟又急急地回厕所去了;他可真是个“烟筒子”啊师:默读短文,找出段意,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可要仔细读,和刚才的短文特别相似;预设1:我摘的是第一句。
小学语文阅读如何概括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 PPT

概括中心思想得方法
※写作背景法 ※归纳段意,理清文章逻辑 结构法 ※从“文眼”上寻找中心 ※从不同文体得不同特点 出发去归纳中心
“卢沟桥得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例 《詹天佑》
詹天佑就是我国杰出得爱国工程 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就就 是在她得主持下修筑成功得。这就是 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得工程技术人员设 计施工得铁路干线。
“詹天佑就是我国杰出得爱国工程 师。”
概括段意得方法
2、合并归纳法
一个段落中得几层意思就是并列得, 很难分辨主次,概括段意时,就必须 把几个并列得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 括。
(揭露、批评)……”散文得文字表达格式就是 “本文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2、从文章得开头找出中心
文章得开头就是全篇得序幕,起着提纲挈 领得作用,有得作者恰好把中心思想放在文 章得开头表达,使读者一进入文章便知作者 得写作目得,从而加深对文章得理解。
例如,《詹天佑》一课就能从口头“詹天佑 就是我国一位杰出得爱国工程师”一句基 础上概括出文章得中心思想。
概括中心思想得方法
概括中心思想得方法
7、从作者得议论部分找中心
有得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得议论 部分来表达。这就就是要注意从作者得议论 部分找中心。
例如,《白杨》一课,我们就可以从课文得 “爸爸只就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就 是,她也就是在表白自己得心”一段议论部分 概括出课文得中心思想。
概括中心思想得方法
专项训练小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及其训练

专项训练小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及其训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指通过阅读一篇文章,对文章的主要信息进行概括和总结。
这是一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特别适合小学生进行训练。
小学生进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全面理解文章首先,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确保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标记关键词、重点句子或段落,帮助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阅读文章,学生需要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核心观点,可以通过文章的标题、第一段或最后一段来确定。
学生可以尝试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或重复出现的词汇,进一步理解和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提炼核心信息在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后,学生可以开始提炼文章的核心信息。
核心信息是指文章中提供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信息。
学生可以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帮助他们提取核心信息:-文章在讲什么?-文章中提供了哪些关键细节?-文章中用了哪些例子或论据来支持中心思想?第四步:归纳总结根据提取的核心信息,学生可以开始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结要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支持该中心思想的关键细节。
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阅读简短的篇章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因此推荐选择一些篇幅较短、语言简单的文章。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来进行概括训练,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做练习题在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来检验他们的理解能力。
练习题可以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或简答题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分组讨论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和讨论文章的主要内容。
每个小组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概括文章,然后进行对比和讨论,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4.进行口头表达学生可以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段意的三种方法

概括段意的三种方法
概括段意是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通过阅读段落的关键句子,
能够快速了解该段落的主题和内容。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有三种方法
可以帮助读者概括段意。
第一种方法是寻找主题句。
一般来说,每个段落都会有一个主题句,它通常位于段落开头或结尾。
通过找到主题句,读者可以轻松概
括段落的主题。
例如,一篇文章主题是“环保”,其中一个段落的主
题句可以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污染”。
第二种方法是提取关键词。
在阅读段落时,读者可以注意关键词,并将它们提取出来。
这些关键词通常是段落的关键概念或重要信息,
通过将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读者可以概括段落的主题。
例如,一
个段落讨论的是“全球变暖”,其中的关键词可能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
第三种方法是总结关键信息。
在阅读段落后,读者可以总结出段
落中的关键信息,并将其编写成一个简洁的句子或短语。
这种方法要
求读者将段落中的复杂信息简化,并突出其中的核心要点。
例如,一
个段落描述了“科技对教育的影响”,读者可以总结为“科技改变了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读者可以更有效地概括段意。
寻找主题句、
提取关键词和总结关键信息都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段落的主题和内
容。
这些方法在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理解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概括段意的方法及练习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摘句法、联合法、替换法、归纳法。 2.清楚概括段意的要求:明确、简练、完整、连贯。 3.熟练运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段意。 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摘句法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概括段意,直接找中心句的途径。 2.掌握中心句的判断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一、【以例识法】 请同学们概括出下面文段的段意。 例1.①母亲是个好劳动。②从我能记忆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③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④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⑤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句①是本段落的中心句。②③④⑤都是围绕“好劳动”这个而展开的。是对这个特点进一步的举例说明。因此可以直接摘录下来作为整段的段意。 例2.①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②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juē)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白色的“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显眼,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③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句①中提到的“语言”二字,表明“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讯息的工具。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②③中例举了鹿科动物和工蜂的动作,其目的还是要说明动物的动作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因此,句①的句意已经可以涵盖后面两句的内容,也是就文段的中心句,可以直接作为段意了。 例3.①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②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生命,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③鲁迅先生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献身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三十年,始终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chuò)。④巴尔扎克,每天用十六七个小时如痴如狂的拼劲奋笔疾书,即使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⑤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⑥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先分析句①,理想是什么?阶梯又是什么?合起来其实句①说的是指:达到理想的方式就是要珍惜时间,后面的②③④⑤⑥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或是引用名言佐证,或是举例说明,总之都是为它服务的,所以,句①正是本段的中心句。置于段首,明显起着统率和确定基调的作用。 同学们,你能从以上的例子中找出概括段意的方法吗? 摘句法:在一段文字中摘取现成的中心句作为对该段落段意的概括。 中心句:在一段文字中能够总括该段主要意思的句子称为中心句。 二、【依法析文】 1.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②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③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④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句①告诉我们,作者要写人,写人的性格,从句①可以看出这个人性格和善,温柔。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用了一件事情来说明,好象要打,结果还是没打,对应句①中的“从不”二字。因此,句①是中心句。 2. ①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②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③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zhì)。 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句①说了“有了鸟,树就显得生动。”“生动”二字如何体现?从句②来看,作者写了鸟的舞蹈,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从句③来看,作者写了鸟的歌唱,作用于人的听觉感官,无论是作用于视觉还是听觉,目的都是为了说明因为有鸟,树就显得格外生动了,所以,句①是本段的中心句。 3.①姑娘戴花,公园种花,庭院养花,是因为花除了在嗅觉上给人们浓郁的芳香外,还能把姑娘、大地和环境打扮得绚丽多彩,赏心悦目,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②自古以来,人们常用“如花似玉”“花容月貌”来形容人的美丽,用“花好月圆”来比喻团聚的美好。③可见美寓于花,花含着美。
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把句①的句意紧缩下来,也就是说不管是戴花,种花还是养花,都是为了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美就藏在花中。而句②中写“如花似玉”“花容月貌”来形容美,可见花代表着美,花含着美。句①加上句②的句意等于句③的意思,而句③能够总括句①和句②的内容,所以,句③为本段的中心句。 4. ①电影大师卓别林说过:“我相信,信仰是我们一切思想的先行官。” ②信仰的力量能唤起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情感,并鞭策人们为此目的去百折不挠地探索、进击。③我国历史上遵崇恪(kè)守信仰的人物更是多不胜数。④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死后,人们发现他在就义前写了这样的话:“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⑤明末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chún)就义前赋诗道:“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⑥方志敏烈士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与“理想的阶梯”类似,都是举例来说理,不同之处是在于,句①是个引子,引出了要说理的内容,句③④⑤⑥都是进一步举例来说明信仰的力量对人的作用。从结构上来说是一个少见的“分——总——分”关系,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绝对的根据位置来判断中心句。 5.①海洋不仅很大,而且很深。②海洋的平均深度是三千八百米。③而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只有八百四十米。④如果地球表面没有高低,全部被海水包围,水深将有二千四百四十米。⑤海洋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的马利纳海沟,最大深度是一万一千零三十四米。⑥我国西南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它的海拔高度是八千八百四十八米。⑦如果将珠穆朗玛峰移到玛利亚纳海沟,峰顶距海面还有二千多米!⑧所以,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水深。 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个语段容易引起争议的是到底是句①还是句⑧?我们首先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到底作者是要写“海洋的大和深的特点”还是“海洋比地大,比山高”,毫无疑问,应该是前者,因为无论是列数字,还是作比较都是为了说明“海洋大和深的特点”,所以在句①中就已经能够总括全段的主要意思了,所以,句①是本段的中心句,句⑧是用对比来进一步说明海洋的特点,是强调和重申。这个例子也提醒了学生不要一昧地通过标志词来判断中心句。 小结: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同学们,你知道了怎样找中心句吗?从这个过程中,你又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方法:联系文段的内容来分析,逐字逐句地理解句意,从中找出最能总括该段意思的句子。从位置来看,中心句有规律可循,根据出现频率依次为段首、段尾、段中。 启示:一个句子能够成为中心句,是因为它能总括全段的主要意思。也就是它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根据这个意图展开或是论述,或是议论,或是说明等表达。但是当我们以后遇到一个文段中没有明显中心句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自己的话去概括,而我们的语言也就应该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作者的意图。读段如此,读文亦如此。 三、【挑战自我】 1. ①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②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③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句①说了语言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句②是举例来说明句①的内容,句③是进一步来说明语言除了随时间变化之外,还可能随地域的变化而变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就本段内容来看,毫无疑问,句①是中心句。 2.①黄桷(jué)树枝繁叶茂,带给炎热季节的山城一片浓萌,一份凉意。②即使阴雨霏霏的冬天,满城的绿叶也不会零落,仍是一副傲寒凌霜的姿态。③仿佛一个永不疲倦的斗士,从没有卸下盔甲的日子。④据说黄桷树也在年年长出芽叶,悄悄换下旧装,但在不经意之间就完成了,从来不争张扬。 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句①是本段的中心句。句②句③用了假设也是为了说明在其他情况下,黄桷树始终是枝繁叶茂的这一特点。句④则用“据说”二字来进一步来强调黄桷树的特点。所以,句①就可以总括本段的段意了。 3.①你们杀死一个李公仆,会有千百万个李公仆站起来!②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③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④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⑤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⑥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⑦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⑧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⑨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⑩ 你们完了,快完了!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问:本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最后一次讲演》中的段落,引导学生分析时,要紧紧的抓住句意,作者要说明的是一个道理,即句⑥中的“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这个句子位于段中,既是对上文的小结,也是统率下文,既是正面说理,也是反面论证。 4.①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②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③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④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⑤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