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影片分析

《流浪地球》影片分析
《流浪地球》影片分析

《流浪地球》影片分析

大年初一,去看了一场电影《流浪地球》,于我而言,这是属于中国人的硬科幻,这是一部出色的,值得赞叹的电影。上映十天票房破30亿。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电影,更展示了中国文化。

这部电影展现了人们所追求的希望。这部影片中绝望与希望相联。什么是“流浪”地球?这是人们于绝望之中发掘出的最后的希望。太阳的毁灭,本来对于人类而言就是灭顶之灾,而"流浪地球",就更是一项成功率近乎为零的任务。当地球被木星引力所吸引,错失最后的逃逸机会时,人类终于明白自己在浩大宇宙面前的渺小和无知,人类开始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这种绝望,不是一个两人的绝望,是全球三十五亿幸存者共同的绝望。但就算如此,在实现"流浪地球"的计划上,无论是开大型运输车的运输人员,或是联合政府的救援小队,还是太空之上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们,每一个人都用尽全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在世界末日面前,人类的团结和合作令人动容。这是何等伟大的事业。

电影中有一句被重复提及的话:“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是回家的方向”。在电影的开头,韩朵朵上的“黄金时代体验课”中,她原先对班长的这句话不屑一顾,但在尽力了那些生与死的绝境之后,她终于对这句话表示了深深的认同。纵观全片,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希望下的温情。刘培强和刘启由于长久的时空阻隔而产生隔阂,却又在绝境里彼此关爱,军人们,看似冷酷无情,但在整个救护过程中,却用生命紧紧守其他的生命,指挥官的的遗言是:“这是命令,活下去”。影片的末段,人工智能说出了一句原著中的话:“让人类保持理智,永远是一种奢求”但是于刘培强而言,所谓的“超越理智”并非不假思索下的疯狂,这是对最后一丝希望的追求。这,是苦苦挣扎的人类对于生存的希望。

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所说的: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其次,影片开头虽然只是以展示了新年的喜庆,以及老北京“风味”的巷子,但是全篇也并没有突出过多的“中国元素”。反而,我们却能深刻的感受到它的中国内核。这是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集体理念融进了电影里。像刘培强那样的个人英雄主义虽然存在,但最终依旧需要依靠世界各国的救援队协力才能完成人物;地球有难,国外选择造诺亚方舟逃离,中国选择背着地球一起走。就像面对洪水,国外有移民迁徙,中国却是大禹治水一样;电影里同声传译解决了交流的困难,各国人民都能使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就是这种与世界主流灾难科幻片截然不同的设定,让《流浪地球》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颜色。所以其实全片看下来,到处都有着这种“不协调感”,可以说这是反好莱坞,反传统灾难片。

然而,这正是这部电影主要意义所在之一——好莱坞告诉大家政府不可信,拯救靠自己,靠某个英雄团队甚至英雄个人。但于我们而言,不是的,我们经历过的那些艰难困苦告诉我们,拯救所有人的最佳方式,永远是所有人都参与拯救自己。电影中有一个词是“进行“饱和式救援””——10万、20万、150万,甚至地球一半的人牺牲了。但只要35亿人能够活下来,就代表着希望。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不应该总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的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我们应该去争取。就好像这部片,传统好莱坞科幻片灾难片,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强调的是英雄观,强调的是没有主角团队就没有人类和地球的明天;但我们其实从来不这么说,很早就有伟人教导我们,人类的历史不是由一个个英雄推动的,而是由人民推动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要有我们的电影,我们的

艺术产品,我们的文化推广。传承,讲述着我们自己的文化观念。

最后,引用导演郭帆的一句话:

“当我们把地球推离的那一刻,我们推离的绝不是一个物理的一块石头,它推离的是我们的家,我们所有的情感载体。这个东西不是西方的,是特别中国的。原来它酷的来源是我们文化给我们的,在外国人的眼中是特别奇特的。我突然意识到什么是“中国科幻”,中国科幻的内核应该就是这个东西,至少在这个影片中是它。那其他的对我来说相当于是“衣服”,而文化内核相当于是这个“人”、他的灵魂。他穿什么衣服就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所谓的衣服就是特效、剪辑、故事结构,这些东西都是外包装,去包装这个灵魂的。”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编剧电影剧本创作历年真题及答案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1【文学系】 院系:文学系 研究方向名称:电影剧本创作 研究方向介绍:电影剧本创作是电影创作中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电影艺术整体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电影剧本的创作水准。本研究方向旨在选拔出具有电影剧本写作经验和一定电影剧作理论基础的考生,经过更高层次的电影剧作实践和更深层次的电影剧作理论学习,使其成为在电影剧本创作具有较高能力的专门人才。业务课二名称:小品写作 业务课二介绍: 考试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所给的材料(包含命题、背景资料、人物及主要情节等),按要求完成一篇具有视听思维、情节完整、逻辑合理、人物鲜明的短片剧本。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2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 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概论》赵彬主编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 《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笔记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 +【电影基础理论内部试题库】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3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考研重点内部资料艺术作品的情节?由哪几部分组成? 情节是叙事性艺术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有机连接与组合,是生活中矛盾斗争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所以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在一些大型作品中,有的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序幕是故事发生前对故事的因由、背景、人物关系或作者意图作简要交代。开端是故事发生的起点,矛盾冲突的开始,一般以主要人物的出场为标志。发展是矛盾冲突的逐渐激化,是故事的演化进程,它是情节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高潮是矛盾冲突的白热化,故事发展到顶点,原有的平衡再难以维系下去。结局是矛盾冲突的结果,是故事的收场。尾声是故事结束后对人物事件发展的补充交代,或给读者、观众留下回味深思的余韵。 试比较艺术中典型与意境的异同。 典型和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二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典型与意境同属于美学范畴。 (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的区别主要在于:

流浪地球(观后感)

《流浪地球》观后感1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改动(严格说其实是扩充),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叛乱》希望能在续集

看到。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 《流浪地球》观后感2 《流浪地球》描述的是不幸的事情,但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想想自己这个年龄的时候只有《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战役》还有《铁道游击队》等等爱国教育片。现在他们都是这类科幻大片。科幻题材的电影我看过《后天》,那时候是一种震撼的感觉,但《流浪地球》比《后天》还震撼,画面的震撼,情感的震撼,希望的震撼都有之。有人可能说中国为什么前几年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呢,不可否认有借鉴参考的因素,但从零到一是创新,从一加一大于二也是创新,《流浪地球》就属于后者,而且这一次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的主人换成了中国人。 地球开始了长达2500年的流浪,这样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只能栖居底下城,看不到太阳,也看不到月亮,更是看不见曾经的蓝色天空。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都是那样的渺小,人类也如此。迄今为止从我们的祖先到现在的人类,活着真不容易。对于个人也是异常艰难,小的时候到现在可能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危险擦肩而过,大家试试想一下,如果曾经的某个因素偏差可能我们都看不到现在的太阳。对于我们微不足道的个人,活好当下,珍惜现在,用力的过好每一天。 坚定的希望是流浪地球上的人类的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我相信我们不能没有希望,如果放弃希望就是一种犯罪。电影中吴京扮演的父

2011年北京电影学院文艺理论 考研真题 考研书目考试重点 考研试题解析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911488147.html, 1 2011年北京电影学院文艺理论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导师考研笔记资料 【育明教育北影考研教研室独家提供】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911488147.html, 2 【育明教育提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考研招生目录 【育明教育提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要导师 【育明教育提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考研参考书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911488147.html, 3 电影剧本创作及电影剧作理论研究方向 备考书目 1.剧作理论: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夏衍 《电影剧作概论》电影学院文学系 《通向电影圣殿》电影学院文学系 《荣誉》苏牧 《闲情偶寄》李渔 《诗学》亚里士多德 《美学》黑格尔 《论戏剧和电影的编剧理论与技巧》劳逊 《银幕的剧作》弗雷里赫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悉德·菲尔德 《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悉德.菲尔德 2.电影学: 《电影的元素》波布克《电影的语言》马尔丹《电影的观念》梭罗门《电影的本性》克拉考尔《电影是什么?》巴赞《电影艺术词典》 《电影作为艺术》鲁道夫·爱因汉姆 《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普多夫金 3.电影刊物:《世界电影》《当代电影》《电影艺术》 外国电影史研究方向 备考书目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濒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 《世界电影发展史》沈嵩生 《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 《世界电影史》萨杜尔 《电影理论史评》尼克·布朗 《中外影视大词典》汪流、王志敏、陈山 中国电影史(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研究方向 备考材料: 《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主编; 《中国电影史1937—1945》李道新著; 《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舒晓鸣著; 《台湾电影史话》陈飞宝编著; 《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王海洲主编; 《电影美学分析原理》王志敏著;

影片分析大全复习过程

影片分析大全

影片分析大全 考试内容:这里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电影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片等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出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作为一个影视导演,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借鉴,因此影视作品的分析是影视导演专 业入学考试的首要一环。 应试指导: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的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等。不论所提供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 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1、评析策略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 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流浪地球》读后感20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流浪地球》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流浪地球》读后感2000字: 阅读是拓展人生空间的一个主要途径,每本书都是一扇门,通向我们没有涉足的新世界。在阅读中,我们经历了我们本来不可能在有生之年经历的事情,游历了那些我们的肉身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愿大家在阅读中建立美好的生活。——刘慈欣 读后感心得体会: 1、我对科幻小说的爱好还是从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开始的,还记得书中的主人公是原振侠,不知为啥我更喜欢他笔下的浪子高达这个人物,还傻乎乎的把QQ网名改成“浪子高达”,网站用户名、邮箱名等都注册为“langzigaoda”,莫非我还有一颗浪子的心,有一个浪迹天涯的梦想,要不然咋就从江汉平原给生生的跑到大东北去读书了呢? 不过现在年岁已大,多半是浪不起来了! 2、《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地球科学家证实太阳即将爆炸消失,而作为太阳行星的地球在那时也将瞬间被气化。为自我拯救,地球上所有国家组成了联合政府,计划通过地球发动机将地球航出冥王星轨道,驶离太阳系,最后到达比邻星,成为这颗恒星的一颗卫星,让人类继续延续。

整个计划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 在地球逃出太阳系进入流浪时代后,人们观察到太阳内部已经四百年来没有任何变化,人们怀疑“太阳爆炸论"是一个超级骗局,是联合政府中那些人的阴险野心,只是为了建立他们的独裁帝国!人们组成了反叛军,同联合政府的军队斗争,力图推翻联合政府,控制地球发动机,把地球从寒冷的外太空开回原来的轨道。由于民众已普遍相信这是联合政府的骗局,所以联合政府最终被推翻了,最后坚守地球发动机控制室的5000名联合政府人员全部被赶到户外极寒天气下被活活冻死。可就在所有联合政府人员被冻死后不久,太阳爆炸了,人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只是代价太惨重了。 经过此事后地球还是按原计划向比邻星逃逸,最终到达了比邻星,重新开始了阳光下的生活,结束了2500年的流浪之旅。 3、关于这次叛乱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在逃离太阳系的过程中伴随着无尽的黑暗,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暗无天日。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死亡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理论56题

1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 2.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 3.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 4.简述形象思维的特性。 5.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6.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7.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8.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 9.简述艺术作品的层次。 10.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1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用。 12.简述工艺美术的特点。 13.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1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刨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5.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 16,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17.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18.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 19.简述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20.请结合某—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21.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加认识。 27简述什么是审美期待? 23.简述艺术意蕴的含义。 24.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25,简述三种主要的艺术作品分类方法及内容。 26.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27.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28,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29.简述活动的功能。 30.简述审美想像与联想的关系。 31.简述艺术意境的特征。 32.简述艺术活动中的三二种审美效应。 33.简述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3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 35.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形象的特征。 36.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37.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含义的不同。 38.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39.简述艺术批评的内涵和功能。 40.简述审美理解的内涵。 41.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42.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43.简述摄影艺术的主要特征。

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必看电影片目.

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必看电影A:中国影片: 1.神女 2.大路 3.马路天使 4.渔光曲 5.乌鸦与麻雀 6.十字街头 7.八千里路云和月8.一江春水向东流9.小城之春 10.林家铺子11.早春二月12.我这一辈子13.红色娘子军14.农奴15.祝福 16.李双双17. 春苗18.杜鹃山19.我们的田野20.邻居21.沙鸥 22.都市里的村庄23.一个与八个24.黄土地 25.黑炮事件26.红高粱27.野山 28.盗马贼29.本命年30.人鬼情31.风柜来的人32.戏梦人生33.悲情城市34.暗恋桃花源35.太阳雨36.活着 37.秋菊打官司38.顽主39.霸王别姬40.阳光灿烂的日子41.好男好女42.饮食男女 43.喜宴44.重庆森林45 童年往事46.独立时代47.东邪西毒48 大话西游49.鬼子来了50.小武51 、站台 52 、一一 B:外国影片: 1.党同伐异 2.战舰波将金号 3.摩登时代

4.掏金记 5.公民凯恩 6.乱世佳人 7.魂断蓝桥8.蝴蝶梦9.偷自行车的人 10.罗马11时11.罗门生12.活着 13.四百下14.精疲力尽15.广岛之恋 16.野草莓17. 正午18.士兵之歌 1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20.后窗21.裸岛 22.81/2 23.木屐树24.邦尼和克莱德 25.毕业生26.阿拉伯的劳伦斯27.秋刀鱼的味道28.红色沙漠29.放大30.普通的法西斯31.德尔苏.乌扎拉32.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33.巴顿将军 34.骗术大全35.教父36.对话 37.走出非洲38.现代启示录39.出租汽车司机40.猎鹿人41.飞越疯人院42.老姑娘 43.美国往事44.发条桔子45.巴黎最后的探 戈 46.愤怒的公牛47.布拉格之恋48.魂断威尼斯 49.暴雨将至50.克莱默夫妇51.巴黎最后一班地铁 52.悔悟53.舞厅54.阿基米德后宫 茶 55.呼喊与细语56.花边女工57.荣誉 58.法国中尉的女人59.莉莉.玛莲60.樱桃的滋味 61.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62.锡鼓63.小鞋子 64.天堂电影院65.蜘蛛女之吻66.开罗的紫玫瑰 67.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68.卡门69.酋山节考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人物分析

形象化妆的作用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讲述一个刚离开校门的女大学生,进入了一家顶级时尚杂志社当主编助理的故事,她从初入职场的迷惑、不懂、邋遢到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成为了一个出色的职场与时尚的达人,成为女二号《天桥》时尚在职主编“马琳达”的得力助手。 在电影影片中,刚刚从大学毕业并且一心想当新闻记者的女主角安迪,在纽约给各个报社杂志投递自己的简历,最后只有《天桥》杂志社录用了它。 安迪第一次进入杂志社,艾米丽看到她说:很好,人事部真是缺乏幽默感,说的是安迪的着装。我们可以看到安迪的着装是和杂志社的人格格不入的,她很土。杂志社的人各个都很时尚,而且很高傲,很盛气凌人。其实,很难讲是人盛气凌人还是衣服盛气凌人,实际上,盛气凌人的是时尚,可以这样说:时尚就是盛气凌人的。时尚通常不是拉近和大众的距离,而是拉开。这就是为什么时尚是身份和档次的代表的原因:一套时装,可以拉开阶层的差距;不同的档次的时装,更可以拉开不同人的地位。可以说,当一个人穿着浑身的高级时尚服饰的时候,他看别人的眼光一定和之前不同,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最起码的,会有面对他人的一种优越感,这种感觉,如果简单的类比话,就和自己穿了一套很漂亮的衣服走在人群中的感觉一样。这就是时尚给人的感觉,它可以给人一种在人群中的向上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时尚的魔力。而在别人看来,就是盛气凌人。 电影中刚刚到新公司的安迪完全无法适应让人抓狂的工作,在《天桥》杂志总编辑马琳达到达公司后,发现了这个新来的女助理,但是安迪的着装打扮完全与马琳达所引领的时尚不同,安迪穿着一件过时的蓝色毛衣,下身穿着棕土色的格子裙,最后还穿了一双完全没哟时尚可言的大头漆皮皮鞋。而且安迪发现,只要马琳达回到公司,对所有人都是那么尖酸刻薄,而且整个公司蔓延着一种恐怖的气氛。 安迪第一次上班,虽然她尽心打扮了,但是一点也没有达到行业要求。奈杰尔好心的给她一双高跟鞋。高跟鞋,是这里的必须职业装备,是默认的行规,在这个行业就要穿这个。而安迪不懂,非要米兰达给了她一个很深的眼神后才明白。我们可以从这里开始,看到安迪怎么逐步转变的。 随着电影的进展,这个时尚的女魔头无论公事私事都交给助手打理,把安迪折腾得苦不堪言。如在有飓风的时候,让安迪去找飞机把她从迈阿密送回纽约(原因是自己的双胞胎次日早上要在学校表演);当安迪不小心坏了她的规矩时,让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理论】《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考研笔记资料

伟大的觉醒 希腊公元前七世纪‐‐‐公元前五世纪 1、在希腊城邦之中,阿提卡的雅典城在艺术史上最为有名,最为重要。整个艺术史上最伟大,最惊人的革命就是在那里开花结果的。 2、希腊人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而不是恪守成规来创造艺术。在那时的希腊艺术品上,还能见到埃及的痕迹。 3、画家们发现了缩短法(foreshortening)---表明艺术家已不再是把所有的东西用最一目了然的方式画入图中,而是着眼于他看物体时的角度。但是希腊艺术家们仍未轻易摒弃埃及艺术的教导。他们仍力求把艺术形象的轮廓尽量画清楚,力求在不破坏人物外形的范围内,把他们的人体知识尽量表现在画中。他们仍然喜爱坚实的轮廓和平衡的构图。古老的公式,即那种在几千年中建立起来的人体形式,仍然是他们的创作起点,只是他们不再处处把它奉为圣典。 4、希腊艺术的伟大革命,说明那时的居民开始怀疑关于神祇的古老遗教和传说,并且毫无成见地去探索事物的本性。--科学同哲学第一次在人们的心中觉醒。 5、在雅典民主政体达到最高程度的年代里,希腊艺术发展到了顶峰。 希腊雕刻的伟大,肃穆有力,是由于艺术家没有违背古老的规则。希腊艺术家使用衣饰去标出人体的主要分界,这类手法仍然表明他们多么注重关于形式的知识。正是严格地遵循规矩和寓变化于规则之中二者所达到的平衡,使得希腊艺术在后来各世纪里博得了巨大的赞美。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希腊作品,件件都显示出在布列形象方面具有的智慧和技巧,然而希腊人当年别有所重。他们要求这种自由地表现人体形象的种种姿态和动态的新发现,能够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论艺术与艺术家(部分背诵版) 1、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2、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崇拜的偶像了。 3、我们都喜爱自然美,都对那些把自然美保留在作品之中的艺术家感激不尽。我们有这种趣味,而那些艺术家本身也不负所望。 4、一幅画的美丽与否并不在于它的题材。 5、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的爱憎之情的往往是画面上某个人物的表现方法。有些人喜欢自己容易理解因而也能深深为其所动容的表现形式。 6、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 7、在事关协调形状或者调配颜色时,艺术家要永远极端地“琐碎”,或者更恰当地说,要极端地挑剔。反复尝试着追求的是人物之间的合适的平衡和使整个画面达到极端和谐境地的合适的关系。 8、没有任何规则能告诉我们一幅画或一个雕像什么时候才合适。多看作品,我们的能力就会逐渐地增长,逐渐感受到历代艺术家所追求的那种和谐。我们对那些和谐感受越深,就越能欣赏它们。 艺术的危机欧洲16世纪后期 1、大约在1520年前后,意大利各城市的艺术爱好者似乎一致认为绘画已经达到完美的巅峰。米,提,达等一些人实际已经解决了前人力图解决的所有问题。 2、许多对米开朗基罗的模仿被称为手法主义。难以描绘的人体。所谓的“现代派”艺术可能来源于类似的愿望,亦即企图避开明显的东西,追求跟传统的自然美不同的效果。 3、在这一不寻常的时期,其他艺术家们在艺术巨人们的影响下,对于按照普通的技艺和兴趣标准去超越巨人们并不那么绝望。他们的努力相当惊人。《墨丘利》贾母博洛尼亚雅各布·布罗斯基

《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5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5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流浪地球》观后感1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这便是《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富有诗意的开头,一段富有旋律的乐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无法释怀的,除了人心,还有小说的内容。 在这部小说里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没有能大幅度地改变历史,正如人们不能操纵太阳氦闪随便爆发一样。而这个小说讲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学界和科幻小说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点发酸的问题——太阳爆炸,地球何去何从?全书讲述地球逃亡的过程则近乎疯狂——人类通过岩石,以重元素核聚变的方式将它们转变成燃料,而用无数的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来消耗这制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个发动机都堪比甚至超越当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就这样,人类带着地球上路了。 从能量角度上看,这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主意。首先,地球造成的电磁脉冲如果想要推动地球并且快速到达半人马座α星,大约需要消耗五点五四乘上十的三十一次方焦耳的能量。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将会导致地表被掏空,地球的地貌发生变化。

当然,从时间角度上看,这也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主意。首先,别的方法需要的时间十分短,只需要仅仅几十到几百年,而这个方法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可以成功,由此可见这种方法的不易性。另外,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危险性,要是一旦失败,人类便没有了任何活路,别说移民星球,就是在飞船里面苟活也不可能了。但是,这种方法却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它没有改变人类的伦理,也没有改变人类的价值观。 在很多小说家的笔下,也有许许多多人类逃跑的办法,但是由于品种内容杂乱无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但是细细看去,才会发现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说里面描写的人类在历经文明灾难的时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说里面,人类不是异化了自己的身体就是异化了自己的灵魂。而在《流浪地球》里的人类,并没有赋予自己一个无比强大的身体,也没有歪曲各种人性。可以说,这是最符合人类价值观的一种逃亡方式。 《流浪地球》观后感2 昨天第二次看了《流浪地球》。在影片中总感觉有一种力量震撼了我,是特技效果还是故事剧情节?都不是。今天想起来,是影片中体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力量,这种力量蕴含于中国文化中。 《流浪地球》是一种灾难类型片,英雄拯救人类的主题。这类片子好莱坞拍了很多。从场面到故事情节都很完善。在这种题材上同他们竞争,国产电影没有任何胜算。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是挖掘出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一个集体英雄的故事。最后拯救地球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创意与策划方向真题资料汇编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创意与策划方向真题资料汇编 92 年 一、填空、选择 1、作品与作者 《蕙风辞话》——况周熙 《画筌》——笪重光 《灯与镜》——艾布拉姆斯 《审美经验现象学》——杜夫海纳 《新科学》——维科 《人论》——卡西尔 《审美特性》——卢卡契 2、观点与作者 “气韵生动”——谢赫 (六朝时期,衡量绘画作品品位的六个法则) “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黑格尔 二名词解释 1、艺术真实 文艺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揭示生活实质的正确程度,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集中、更典型 2、组合与聚合《电影艺术辞典》P88 也称聚类关系、组合关系,是电影符号学术语。瑞士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研究语言状态关系的两根主轴。聚类关系也称联想关系,可以比作一种纵向的垂直关系,指某一语言元素与另一语言元素由于具有某种类似性可能在组合段内互相替代,这些语言元素构成潜在的集合体,所以聚类关系就是不在现场的要素联合称的潜在记忆系列,如在语言中,“教育”一词可以让人联想到有某种共同点的词“教书”、“教导”、“教课”等。 组合关系也称句段关系,指某一语言元素与另一语言元素同时排列在言语链条上,构成语言要素在现场的组合,如在“快来”这个句子中,“来”和“快”的关系。在语言关系中,聚类和组合是相互依存的。 电影符号学借用这两个概念表示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选择过程(聚类关系;从类似的元素中选择最佳方案,如仰摄、俯摄、平摄)和电影的剪辑(组合关系:镜头的组接)。法国麦茨电影符号学主要是按照时空逻辑在叙事的段落层次上分析影片的编码,因此,研究镜头的组合关系是其重点,如他的八大组合段(非时序性组合段、顺时序性组合段、平行组合段、插入组合段、描述组合段、叙事组合段、交替叙事组合段、线性叙事组合段)。 3、俄国形式主义 1930~1941 在俄国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 在理论研究方法上,直接受到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反对只根据作家生平、社会环境、哲学、心理学等文学的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学作品。 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是文学作品本身,要去探寻文学自身的特性和规律,也就是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结构等形式上的特点和功能。 三、问答

编导高考如何进行影片分析(人物方面)

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

《流浪地球》读后感15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流浪地球》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流浪地球》读后感1500字: 熬夜看完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心里很是触动,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故事背景设定太阳四百年后会发生一次大爆炸从而走向毁灭,爆炸产生的能量会在瞬间将地球蒸发。 人类为了生存想要在四百年的时间内逃出太阳系去最近的恒星,但是如何去又成了一个问题。有人说应该抛弃地球建造宇宙飞船过去,但是问题是最近的恒星周围没有行星,有行星的恒星又太远以人类的技术无法建造足够支撑其到达的生态系统。 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人类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地下城市遭受岩浆的不断侵袭,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 但是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不少人开始重新观测太阳,发现太阳的数据同四百年前并没有什么区别,愤怒的人民感觉被政府骗了。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地球却已七零八碎满目疮痍,人民开始质疑政府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想要重新回归太阳的怀抱。 当人们处死流浪地球计划的政府人员的时候,太阳却爆炸了,随太阳粉碎的还有人类回归的希望。愤怒的人民变得沉默,带着地球开

始继续流浪。故事梗概大致如此,但是令我震撼的却不仅仅是刘慈欣的想象力,也不仅仅是作者硬科幻的水平如何之高,而是在科幻背后所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 文中科幻仅仅是作为背景,人类的感情才是重点。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社会上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 这是整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 当男主参加运动会雪橇项目,一个人开车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驰时,放眼望去一片黑暗,连星星的光芒都不复存在,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动,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粘在黑暗这块幕布上的小颗粒,无依无靠,动弹不得,孤独就像一个大手将他紧紧攥住,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园,未来一片灰暗,强撑的希望在这孤独的黑暗中也一点点熄灭,这种绝望令人难以忍受。 最后还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胡思乱想强行带入的一点想法。 我觉得这本书描述的可以转化成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人成长到某个阶段总会意识到自己无法在父母跟前过一辈子,必须要出去闯荡,去流浪,去打拼,就像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那人类只能迈向

影片分析辅导——影视作品人物分析方法

影片分析辅导——影视作品人物分析方法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

电影人物分析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

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意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理论考研真题

1990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理论文艺理论电影理论考研真题 一、填空 1、乐府民歌产生于汉朝,诗画盛行于宋代,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奠基作是《三国演义》,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是《水浒传》; 3、文艺复兴主要思潮是人文主义,其突出成就使欧洲各国在科技、文教、文学艺术三方面取得繁荣。 二、名词解释 1、形象思维见89年 2、符号 是一个物质的对象、物质的时间或其性质,在表达或交际过程中,表达了关于客观世界或感情的、美感的、意志的等内在经验的某些思想时就成了符号。构成符号的三要素是:能指、所指、能所联接。 1991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理论文艺理论电影理论考研真题 一、填空、选择 1、写出下面概念、词句或观点的提出者 “绵延”——伯格森 “集体无意识”——荣格 “形而上学的品质”——因迦登 “一画”——石涛 “效果史”——迦达莫尔 “纯粹的美”——康德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 “死本能”——弗洛依德 “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基 “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 2、写出下面著作的作者 《古画品录》“气韵生动”——谢赫 《文赋》——陆机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 《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弗洛依德 《恶心》——萨特 《普遍语言学教程》——索诸尔 《苍浪诗话》——严羽 《恋人祭语》——罗兰?巴特 《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 《美的历程》——李泽厚 《审美教育书简》——席勒 《诗学》——亚里士多德 《汉堡剧评》——莱辛 《诗艺》——赫拉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巴赫金 二、名词解释 1、意识流

严格说不是一个意识流派,而是一种创作手法。 从广义上说它可上溯到18世纪以来欧洲小说的心理描写传统; 专业的意义而言,意识流是指20世纪初开始,詹姆斯?乔依斯、福克纳及普鲁斯特等一批小说 家,撤出传统小说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描述人的无意识活动,以自由联系为线索,直接展现人物意识活动的叙事手法。 理论来源于伯格森的“绵延论”、弗洛依德的“无意识”论等。(P71“意识流”电影) 2、视角 也称聚焦,是形式文学理论中研究小说叙事技巧的用语,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观察及讲述的角 度。其特征是由叙述人称决定,主要有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和其他人称叙述等,以及叙述人称和视角的变化。 三、问答 1、如何考虑艺术创作与阅读欣赏的关系?

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必看影片

一、法国 1. 楚浮(弗朗索瓦特吕弗):射杀钢琴师/夏日之恋(朱尔和吉姆)/软玉温香(柔肤)/华氏451度/野孩子/巫山云(阿黛尔雨果的故事)/零用钱/邻家女/激烈周日/最后一班地铁/憧憬(短片)/爱女人的男人-共13部。 2. 高达(让-吕克戈达尔):断了气(筋疲力尽)/新七宗罪{一段}/赖活/枪兵/卡拉比尼/轻蔑/阿尔法城/狂人彼埃洛我略知她一二/芳 名卡门/中国女人/女人就是女人/华丽的咏叹/向玛莉至敬/侦探/神 游天地/男性女性--共17部。 3. 路易马勒:死刑台与电梯(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孽恋(情人们)/地下铁的莎姬(扎齐在地铁)/鬼火/好奇心/大西洋城/五月傻瓜(秘鲁在五月)/雏妓/再见,孩子们/毁灭(烈火情人)/万雅在42街口/黑月亮(原文)/私生活(原文)--共13部。 4. 让雷诺:母狗/大幻影/游戏规则/法国肯肯舞--共4部。 5. 吕克;贝松:地下铁/大蓝(碧海情)/尼基塔(堕落花)--3部 6. 贾克大地:节日/胡洛先生的假期/我的舅舅--共3部。 7. 马塞勒卡内:天堂的小孩{2集}/红杏出墙--共2部。 8. 亚伦雷奈:去年在马伦巴/几度春风几度霜/广岛之恋/老调重弹/爱与死/深深的水-共6部。 9. 乔治克鲁索:恐怖的报酬{2集}/象恶魔的女人--共2部。 10. 夏布雷尔:表兄弟/朱门一芳邻/女鹿/新七大罪{一段}--共4部。

11. 贾克德米:新七大罪{一段} 12. 克劳德勒鲁什:男欢女爱(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男欢女爱续/新悲惨世界(孤星泪)-共3部。 13. 雷尼克莱曼:禁忌游戏/阳光普照--共2部。 14. 马克斯奥夫尔斯:轮舞/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共2部 15. 贝特杭塔维涅(贝特朗•塔维尼埃):乡村星期日/诱饵(新鲜诱惑)/达达尼昂的女儿(豪情玫瑰)--共3部 16. 尚考克多:诗人之血/奥尔菲的遗言--共2部。 17. 雷尼克莱尔:巴黎睡眠/幕间休息/巴黎屋檐下/还我自由--共4部。 18. 安得烈泰西内:巴洛克/情陷夜巴黎/野芦苇(野恋)--共3部 19. 贝特杭布利叶:圆舞曲女郎/掏出你的手帕/美的过火/我的男人(浪的过火)-3部。 20. 艾力克罗相:无情世界/爱国者--共2部 21. 亚伦可奈:世界的每一个早晨 22. 昂勒勾勒比:长久的缺席(长别离、悠长的不在) 23. 艾力侯麦:喜剧与箴言系列{1.绿光(难得有情郎)2.沙滩上的宝莲3.我女朋友的男朋友}/六个道德故事{1.女收藏家(床上故事)2.三心二意(三分钟恋爱)3.苏珊的恋爱短跑4. 一夜心情(我与幕德的一夜)5.午后之爱6.情迷伊膝上(克莱尔之膝)}/巴黎的约会/四季曲序列之夏天的故事--共11部。 24. 罗勃布列松:乡村牧师的日记

影片分析大全

影片分析大全 考试内容:这里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电影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片等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出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作为一个影视导演,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借鉴,因此影视作品的分析是影视导演专 业入学考试的首要一环。 应试指导: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的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等。不论所提供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写出自 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1、评析策略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

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 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导 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 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3)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