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

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
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

篇一:书信别称知多少

书信别称知多少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

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

”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

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篇二:书信来源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经常使用到一系列的应用文,如传统的书信、名片、柬贴、启事、题诗题词、对对联等,现代的如电报、传真、特快专递、电子邮件等。这些应用写作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如“阳气极於上,

阴信萌乎下。”另外,“信”也有托人所传之言可信的意思,不论是托人捎的口信,还是通过邮差邮递的书信用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信,一是有运用文字述说事情原委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二是具备相应的书写工具;三是有人进行传递。亲笔给亲戚朋友写信,不仅可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给受信人以“见字如面”的亲切感;科技不断进步,又相继出现了电话、电报、邮寄录音带、录像带、电子邮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可以预见,未来电子邮件这一新兴的手段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进行重新建构,书信的运用除传统用法,即公函私函之外,一个新的发展动向便是原先私函类中因为个人需要而向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知名学者等个人所发的事务性的信件,这一类信件的使用量逐渐增多,值得注意。我们将其称为个人公文。

另外,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仅传达着国与国

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对家乡父老、对爱人、对朋友...)。还起到了报平安的深层含义。历史:从女娲抟土造人、精卫炼石补天到黄帝大战蚩尤、大禹疏浚洪水等口耳相传的传说,这是古人关于万物起源、人类发展、社会形态演变的书信。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

多样。人们在占卜之后,把卜辞刻到龟甲兽骨上,不但产生了甲骨文,还产生了“今天是否是黄道吉日,能不能做什么?”的书信。到商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应用,皇族把历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国家之重器的青铜鼎上,或颂扬、或警醒,或传于后代,或埋于地下,写出来,绝不是为了自己看的,那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而留下的书信。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先是用绳扎,再用封泥封,

之后又在封泥上盖上印章,大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七国纷争,战乱频仍,书信的

防伪保密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我国防伪技术的源起吧。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书信大行天下提供了便利条件。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布衣百姓,都把书信作为相互沟通,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但那时交通并不发达,写完了信,或亲自送去,或托人捎去,若相距遥远,书信在路上走个一年半载也是常事。于是人们羡慕水中的游

鱼、天空的飞雁,把思念寄托于碧波水府、白云天幕,图的是一

个快字。随着

实际需要,于是就有了专门送信的信使,专门为信使驻马休息的驿站。那时的

驿站信使都是官方的,因为皇帝要延伸皇权,下达政令。

往往是一道圣旨,便

是快马接力,昼夜兼程。唐太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荔枝。皇帝便命令通过机要

交通,当日送到,于是杨贵妃才能日啖荔枝三百颗。虽然杨贵妃有幸通过机要

通信渠道吃到了新鲜的荔枝,但那时信使和驿站的主要功用还是传输信息。从

有了文字,有了纸张,书信变成了通信联络的重要手段。书信也就成为延续几

千年文明史、传承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书信的古今含义

1、

2、

3、指传送书札的使者。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指信札。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写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手书、家信、使函、寸简,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手书、家信、情书等等。

手书是亲手写的信。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

欲君自图进退。”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如:北宋词人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傅雷家书》还有著名的《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

是清朝末年为了反清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黄花岗

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感人肺腑。

便函是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

寸简就是简短的信,也称为“寸笺”、“寸纸”、“寸楮”、“寸札”、“寸函”、“片札”。有时还用这些代称,谦指自己

发出的书信。书信函

书信:现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时更多的称之为“书”。古代的“信”指信使,即送信的人,书才是信件。因此用“书”字组成的书信的别称要比信字多得多。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1)给长辈的信。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姓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宏海老师”等。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师傅”。对于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师长,往往在姓后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为郑重起见,也有以职务相称的,如“董教授”、“陈大夫”、“佟工程师”等。

(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等同志”等。给机关团体的信,

篇三:古代书信常用语

古代书信常用语

(一)启始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别来无恙。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

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

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宁望白云之信。

(三)饮佩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久钦鸿才,时怀渴谒。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久慕英才,拜谒如渴。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

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四)问病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

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定咸宜。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五)时令问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万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

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日来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

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近闻贵地大风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古代书信常用词语大全(中)

(六)祝贺

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与希望之心。

喜闻,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万事如意。谨具刀笔书谒,恭贺嘉事吉礼。

1、贺新婚

忽鸣燕贺,且祝新禧。

别称大全

别称大全: 一讲月令: 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桃浪。 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阴月,乏月,麦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吕,麦候,麦秋。 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阳。 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兰秋,申月,兰月,巧月,相月,霜月。 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壮月,酉月,获月,仲商,南吕。 九月:暮秋,晚秋,季秋,凉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十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月,阳月,小阳春,亥月,应钟。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龙潜月,葭月,畅月,黄钟。 十二月:严冬,季冬,残冬,末冬,暮冬,穷冬,腊冬,严月,腊月,冰月,大吕。 二讲季令: 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阳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 三讲节令: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月初八:浴佛日。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四讲婚龄: 第一年纸婚第二年棉婚第三年皮婚 第四年花果婚第五年木婚第六年糖婚 第七年毛婚第八年铜婚第九年陶婚 第十年锡婚第十一年钢婚第十二年丝婚 第十三年花边婚第十四年象牙婚 第十五年水晶婚第二十年磁婚

中国古代现代各种颜色别称

中国古代现代各种颜色别称 玄色:赤黑色,黑中带红的颜色,又泛指黑色玄青:深黑色乌色:暗而呈黑的颜色 乌黑:深黑;漆黑 漆黑:非常黑的 墨色:即黑色 墨灰:即黑灰 缁色:帛黑色煤黑象牙黑:都是黑,不过有冷暖之分。 黧:黑中带黄的颜色 黎:黑中带黄似黎草色黝:本义为淡黑色或微青黑色。黝黑:(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黯:深黑色、泛指黑色赤金:足金的颜色 金色:平均为深黄色带光泽的颜色银白:带银光的白色红妃色:浅红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皆同义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樱桃色:鲜红色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绛色:正红色。 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绯红:艳丽的深红 胭脂: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 彤:赤色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 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赫赤:深红,火红。 嫣红:鲜艳的红色 洋红:色橘红。 炎:引申为红色。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绾:绛色;浅绛色。 枣红:深红。 檀:浅红色,浅绛色。 殷红:发黑的红色。 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 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亦泛指脸红色。 黄 樱草色:淡黄色。 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比较常用且有浓郁中国味道)。缃色:浅黄色。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 驼色:一种比咔叽色稍红而微淡、比肉桂色黄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黄而暗

的浅黄棕色。 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 栗色:栗壳的颜色。即紫黑色。 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 赭色:红色、赤红色。 褐色:黄黑色。 枯黄:干枯焦黄。 秋色: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 秋香色:浅黄绿色。 绿 竹青:竹子的绿色 绿沉:深绿 碧色:1,青绿色。2,青白色,浅蓝色。 碧绿:鲜艳的青绿色 青碧:鲜艳的青蓝色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导读(上)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导读(上) 邓莉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哲学部的邓莉。今天有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书信”。 恩格斯在1890年到1894年之间写了五封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它们是恩格斯在1890年8月5日和1890年10月27日写给施密特的两封信和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日到22日写给约?布洛赫、1893年7月14日写给弗?梅林以及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博尔吉乌斯的五封信。这样五封信既有恩格斯写给像弗?梅林这样的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著名理论家的信,也有写给像施密特、布洛赫、博尔吉乌斯这样当时的进步的青年学生的信。在这五封信中,恩格斯和他们探讨了关于社会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在信中,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因此,恩格斯这样五封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 一、恩格斯写作“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恩格斯写作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历史背景。我把它简单地概括为三个方面:资产阶级学者的挑战、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歪曲和恩格斯的身份自觉。(一)资产阶级学者的挑战 首先,来看资产阶级学者的挑战。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它是为工人阶级创立的学说,从它创立开始,资产阶级学者就一直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歪曲,到了19世纪的9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德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地传播,成为了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因此,资产阶级学者对它是又恨又怕,当然要想尽办法来攻击它、来扭曲它。其中有一个代表人物,就是保尔?巴尔特,巴尔特这个人他是莱比锡大学的历史学教授。 鲍尔巴尔特对于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指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称为经济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是什么?就是认为经济是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而人或者其它一切因素都被忽略、都被否定。我们今天听到经济决定论仍然觉得非常得熟悉,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从巴尔特开始,到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已经一百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是前赴后继,但是他们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惯用方法一直没有改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指责为经济决定论,这就是所谓的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所以,我们今天来读恩格斯对于经济决定论

小度写范文“死”的别称何其多-死的别称模板

“死”的别称何其多|死的别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语词汇丰富无比,据调查历代史书及文学作品中表达“死”――消尽无余这一意思的别称有两百多个。仅《红楼梦》就有49个。按死者的身份、职业、死的意义、区域、年龄、亲疏关系不同,死的称谓亦不同。它们大致可归纳为讳称、婉称和泛称三类。一.按死者的身份划分 1.古代帝王或王后死,称之为“崩”、“驾崩”、“崩殂”、“山陵崩”、“天崩地坼”、“大薨”、“大行”、“登遐”、“升遐”、“上宾”、“宾天”、“龙髯”、“鼎湖”、“弃”、“终”等。例如: “天子死曰崩。”(《礼记?曲礼下》)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山陵,帝王的坟墓。“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水经注?渭水》)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2.古代王侯、夫人死,称之为“薨”。例如: “(楚武王)薨于行,国之福也。”(《左传?鲁庄公四年》,“薨”,龙奄了,即奄然亡也,借喻侯王、王后之死。唐代以后,称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叫“薨”。) “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决塞功大水,王后夫薨。”(《管子?五行》 3.古代大夫死,称之为“卒”。例如: “庄襄王卒,子政立,故为秦始皇帝。”(《史记?秦本纪》,卒〈醉〉,终也,终人生之事也。因以称大夫之死。亦称高寿为卒。) 4.古代士人死,称之为“不禄”。例如: “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禄。”(《国语?晋语》,禄,奉禄。生方有禄,死则无禄。故以之为士人死的讳称。亦常称有爵位的显贵之死。) 5.唐以后六品以下官员及庶人死,称之为“死”。例如: “孟明稽首曰:‘……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左传??之战》) 以上“死”的别称反映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二.按死者的职业划分 1.教徒死,称之为“化”、“物化”、“羽化”、“亡化”、“顺化”、“坐化”、“坐脱”、“化鹤”、“鹤驭”、“寂”、“示寂”、“圆寂”、“登仙”、“登极乐”、“归天”、“升天”、“飞升”、“尸解”、“形解”、“涅禁”、“园毗”、“反真”、“无常”、“恬退隐忍”等。例如: “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红楼梦》第十三回) “辩才虽物化,参蓼犹夙者。”(辩才、参蓼,两僧姓名。秦观《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 “可是我希望他马上归天,好去求上帝改变这恶狗一样的犹太人的心。”(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2.文人死,称之为“修文”、“修文地下”或“地下修文”、“玉楼赴召”或“玉楼修记”。例如: “修文将管辖。”(杜甫《哭李尚书》) “颜子渊、卜子商,死为地下修文郎。”(《幼学?释道鬼神》) “相传‘李贺将死,昼见绯衣人传玉帝诏令,谓白玉楼成,召使作记,随卒。’”(李商隐《李贺小传》,〈后〉因称文人早死为“玉楼赴召”或“玉楼修记”。) 3.伟人、要人死,称之为“泰山颓”、“树木坏”、“山颓木坏”、“兰摧玉折”。例如: “孔子蚤(早)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寝疾七日而殁。”(《礼记?檀弓上》) “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尝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萧、艾,恶草,屈原以喻小人。兰、玉喻君子。宁作守身洁白的君子死,不作富贵荣华的小人生。《世说新语?言语》) 4.贤才死,称之为“蝗玉”。例如: “亮将葬,何充会之,叹曰:‘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晋书?庾亮传》) 三.按死的意义或感情色彩划分 1.为国为民而死,称之为“殇”、“殉”、“殉难”、“殉节”、“捐躯”、“献身”、“就义”、“牺牲”、“光荣”、“结缨而死”、“停止思想”、“去见马克思”等。例如: 屈原《国殇》(殇,牺牲。国殇,为国家作战而牺牲。) “(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汉书?李广传》)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2.保持节义而死,称之为“玉碎”、“授命”、“致命”、“令终”。例如: “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求活!”(《南史?王僧达传》)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 “君子以致命遂志。”(《易经》) “昭明有融,高朗令终。”(《诗经?大雅》) 3.仇人死,称之为“亡命”、“完蛋”、“断气”、“见阎王”、“回老家”、“归西天”、“一命呜呼”、“呜呼哀哉”、“翘辫子”、“兵”等。“死寇曰兵。”(《礼记?曲礼下》) 其余“死”的别称皆俗语且常用,不一一例举。 4.死于

古文书信常用词语

书信常用词语 (上) (一)启始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别来无恙。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 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 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亻宁望白云之信。 (三)饮佩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久钦鸿才,时怀渴谒。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久慕英才,拜谒如渴。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 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四)问病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 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定咸宜。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五)时令问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万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 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日来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 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近闻贵地大风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古代书信常用词语大全(中) (六)祝贺 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与希望之心。 喜闻……,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万事如意。 谨具刀笔书谒,恭贺嘉事吉礼。 1、贺新婚 忽鸣燕贺,且祝新禧。 欣闻足下花烛筵开,奉呈薄礼,聊卺之仪。 附呈微物,聊佐喜仪,忽弃是幸。 喜闻你们有缘终成眷属,至为欣慰。 欣闻你们喜结良缘,无限欣慰。 近闻足下燕尔新婚,特此祝贺。 顷悉你不日西厢叙情,蓝田得玉,天成佳偶,谨祝秦晋和欢,白头偕老。顷闻吉音,欣逢嘉礼,遥祝如鱼得水,并蒂花开,嘉贺嘉祝。 2、祝寿 ×日为先生××大寿,遥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恭祝延年寿千秋。 谨颂受寿家多,长命百岁。 喜贺福寿双全,恭贺全家安好,寿星永照。 3、贺生儿女 闻育祥麟,谨此恭贺。 闻尊夫妇喜添千金,热忱致贺。(贺生女) 弄璋之喜,可庆可贺。(贺生子) 弄瓦之庆,遥以致贺。(贺生女) (七)致谢 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

中国古代四大别称

中国古代四大别称 中国古代四大别称神州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俗称“神州大地”。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神州雄屹九垓数千载,何以万古相冠?不亦谬哉!夫万古者,诚非精微象数也。实寄吾辈之情思,托区区之遐想,祈与太清同始兴而舍湮灭耳!春风放胆梳万柳,夜雨瞒人润百花。廿一纪,九天居士拟春风夜雨为标范;欲仙游而观万仞,骋翰逸而致神飞。腕下汩汩泻出“数泠清泉挟几多珠玉”,化文以成《万古神州赋》。记曰:寰宇裂而玄幽失,混沌开而光明至。孰知何纪?水波浩淼,盈漫田畴。紫微璀璨,布陈太空。经长年,五洲七洋遂成。越累月,八索九丘踵生。借奇硕金晴, 居苍穹俯瞰:亚细亚东端,太平洋西畔,状若“雄鸡”,内

蕴“龙体”。膏腴富庶者,神州之属也。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本义为周朝于西周时期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复包举中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中国的古称。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族战败,并入黄帝族,炎黄联盟初具雏形。炎黄集团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并与山东境内东夷集团的其他部落组成更庞大的大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流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族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了。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华夏族。从汉朝开始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这两种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九州“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即九州

三年级必背古诗文档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解】 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注解】

芙蓉山:地名。苍山:青山。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解】 耘田: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解】 肥:指果肉肥厚。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解】 立根:扎根、生根。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解】 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解】 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解】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状像香炉且山上笼罩烟云而得名。川:河流。 田家

别称大全

别称大全 一讲月令: 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桃浪。 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阴月,乏月,麦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吕,麦候,麦秋。 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阳。 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兰秋,申月,兰月,巧月,相月,霜月。 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壮月,酉月,获月,仲商,南吕。 九月:暮秋,晚秋,季秋,凉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十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月,阳月,小阳春,亥月,应钟。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龙潜月,葭月,畅月,黄钟。 十二月:严冬,季冬,残冬,末冬,暮冬,穷冬,腊冬,严月,腊月,冰月,大吕。 二讲季令: 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阳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 三讲节令: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 初七:人曰。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月初八:浴佛日。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四讲婚龄: 第一年纸婚第二年棉婚第三年皮婚 第四年花果婚第五年木婚第六年糖婚 第七年毛婚第八年铜婚第九年陶婚 第十年锡婚第十一年钢婚第十二年丝婚 第十三年花边婚第十四年象牙婚第十五年水晶婚第二十年磁婚第二十五年银婚第三十年珍珠婚第三十五年珊瑚婚第四十年红宝石婚第四十五年青玉婚第五十年金婚第五十五年绿宝石婚第六十年白金婚 五讲年龄:

中国古代月份别称

古代月份的别称 1、农历一月:太簇、陬月、肇春、孟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早春、月正、新正、 正月:正阳之月。 A、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B、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C、献春:《魏书·乐志》:“自献春被旨,赐令博采经传,更制金石。”《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亦曰……献春。” D、太簇: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太簇,是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簇配正月,所以太簇也是农历正月的别名。 E、肇春::1.开始,初始:~始。~生。~端。 2、农历二月:杏月、花朝、如月、仲春、仲阳、酣月、大壮 A、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B、令月:指夏历二月。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二月》引明彭大翼《山堂肆考》:“二月曰仲阳,曰令月。” C、大壮:《易》六十四卦之一。即乾下震上。为阳刚盛长之象。 D、花朝: 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中,就有一个花朝节,

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据明末清初文学家、绍兴籍人张岱(1597—1679)在《陶庵梦忆》中所记载:“西湖香市,始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即所谓‘百花生日’)。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花朝节亦称“百花生日”。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宫廷民间皆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表示对花神的祝贺。此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与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别称为“花朝”与“月夕”。 E、竹秋:宋·赞宁《笋谱》:“凡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若笋,以鞭行时分芽、露白月为春……及乎外苞内实,冒土而生,当二三月为秋。”故称农历二月为“竹秋”。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时令·二月》:“二月为竹秋。” 3、农历三月:暮春、晚春、季春、桃月、蚕月、花月、姑洗、杪春、竹秋 A、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死”的别称何其多

“死”的别称何其多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语词汇丰富无比,据调查历代史书及文学作品中表达“死”——消尽无余这一意思的别称有两百多个。仅《红楼梦》就有49个。按死者的身份、职业、死的意义、区域、年龄、亲疏关系不同,死的称谓亦不同。它们大致可归纳为讳称、婉称和泛称三类。 一.按死者的身份划分 1.古代帝王或王后死,称之为“崩”、“驾崩”、“崩殂”、“山陵崩”、“天崩地坼”、“大薨”、“大行”、“登遐”、“升遐”、“上宾”、“宾天”、“龙髯”、“鼎湖”、“弃”、“终”等。例如: “天子死曰崩。”(《礼记·曲礼下》)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山陵,帝王的坟墓。“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水经注·渭水》)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2.古代王侯、夫人死,称之为“薨”。例如: “(楚武王)薨于行,国之福也。”(《左传·鲁庄公四年》,“薨”,龙奄了,即奄然亡也,借喻侯王、王后之死。唐代以后,称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叫“薨”。) “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决塞功大水,王后夫薨。”(《管子·五行》 3.古代大夫死,称之为“卒”。例如: “庄襄王卒,子政立,故为秦始皇帝。”(《史记·秦本纪》,卒〈醉〉,终也,终人生之事也。因以称大夫之死。亦称高寿为卒。) 4.古代士人死,称之为“不禄”。例如: “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禄。”(《国语·晋语》,禄,奉禄。生方有禄,死则无禄。故以之为士人死的讳称。亦常称有爵位的显贵之死。) 5.唐以后六品以下官员及庶人死,称之为“死”。例如: “孟明稽首曰:‘……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左传·殽之战》) 以上“死”的别称反映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 二.按死者的职业划分 1.教徒死,称之为“化”、“物化”、“羽化”、“亡化”、“顺化”、“坐化”、“坐脱”、“化鹤”、“鹤驭”、“寂”、“示寂”、“圆寂”、“登仙”、“登极乐”、“归天”、“升天”、“飞升”、“尸解”、“形解”、“涅禁”、“园毗”、“反真”、“无常”、“恬退隐忍”等。例如: “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红楼梦》第十三回) “辩才虽物化,参蓼犹夙者。”(辩才、参蓼,两僧姓名。秦观《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 “可是我希望他马上归天,好去求上帝改变这恶狗一样的犹太人的心。”(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2.文人死,称之为“修文”、“修文地下”或“地下修文”、“玉楼赴召”或“玉楼修记”。例如: “修文将管辖。”(杜甫《哭李尚书》) “颜子渊、卜子商,死为地下修文郎。”(《幼学·释道鬼神》) “相传‘李贺将死,昼见绯衣人传玉帝诏令,谓白玉楼成,召使作记,随卒。’”(李商隐《李贺小传》,〈后〉因称文人早死为“玉楼赴召”或“玉楼修记”。) 3.伟人、要人死,称之为“泰山颓”、“树木坏”、“山颓木坏”、“兰摧玉折”。例如:

古代雅称大全

1、“拜”字族: 拜读,读对方作品;拜会,和对方见面;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拜托,请对方帮忙。 2、“奉”字族: 奉告,告诉对方;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 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高见,指对方的见解;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高堂,称对方父母;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 贵姓,询问对方的姓;贵庚,敬辞,问人年龄;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爱(媛),称对方的女儿;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亲,称对方的亲戚。 7、“宝”字族: 宝号,称对方的店铺;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8、“呈”字族: 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9、“垂”字族: 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10、“光”字族: 光临,称对方到来;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1、“家”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家父、家严,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称自己的兄长。 2、“舍”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 舍侄,称自己的侄子;舍弟,称自己的弟弟;舍亲,称自己的亲人;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3、“鄙”字族: 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自己的意见;鄙见,自己的见解。 4、“愚”字族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自己的见解。 5、“敝”字族: 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6、“拙”字族: 拙笔,谦称自己的父亲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7、“小”字族: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8、“敢”字族: 表示冒昧地请示别人: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9、“见”字族: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中国古代的别称

中国古代的别称 (一)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 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与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 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与河北省的西部与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与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与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与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与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天下共分八十一州,中国只就是八十一州中的一个州,名为“赤县神州”。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就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十二)六合,即上下与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朝灭六国也说“秦王扫六合”此六合指六国合并。 (十三)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十四)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

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2010-12-22 20:14:42| 分类:人教版小学六年级|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古诗汇编 【小学六年级】 上册:《诗经·采薇》(节选),《春夜喜雨》杜甫,《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天净沙·秋》【元】白朴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①昔:从前。②矣:语气助词。③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④思:语气助词。 ⑤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乃:就。②发生:催发植物生长。③潜:暗暗地,悄悄地。④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⑤野径:乡间小路。⑥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⑦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①西江月:词牌名。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⑤见:同“现”。) 译文: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天净沙·秋【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①天净沙:曲牌名。②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译文:天边的夕阳把晚霞染得一片昏黄, 笼罩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村落,黄昏的暮霭里,乌鸦栖息在古树光秃秃的枝干上。这时有一只鸿雁飞来,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菊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七步诗【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gēng,漉lù菽shū以为汁。萁qí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①持:用来。②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③漉:过滤。④菽:豆。⑤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⑥釜:锅。)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鸟鸣涧【唐】王维体裁:【五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①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②闲:安静。③时:时而,偶尔。) 译文: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②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③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④平明:清晨。⑤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⑥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译文: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马恩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书信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毕生理论创作中,不仅有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这样的不朽巨著,还有很多他们之间,和他们与其他理论家进行思想交流的书信。这些书信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问题,这些思想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讨论的,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脉络。在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中,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新经验,概括了与错误思想进行斗争的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唯物史观发展的不同阶段。 一、书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这就是蒲鲁东先生永远不会了解的东西,因为,当他从诉诸国家转而诉诸社会,即从诉诸社会的正式表现转而诉诸正式社会的时候,他竟认为他是在完成一桩伟业。”(《马克思致安年科夫》) (二)生产力具有客观性、历史性,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生产力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既得力量;二是它是由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构成的,而且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每一代人都在继承前一代人的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连续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之根据,在于劳动过程的连续性。 “这里不必再补充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

太仓雅集人士何其多

太仓雅集人士何其多 【增传名贤,参与雅集】 《太仓新志》○1云: ?太仓,古娄县之惠安乡耳,至元朱清、张瑄创海运于此,而诸番辏集为市。国初,由此而漕定辽,由此而使西洋,遂为东南巨州。? 娄东文化,自宋进入元代崛起,明代鼎盛,清代辉煌,人才辈出,名闻睱迩。曾是?名著三千,作家八百,皆从这里腾飞。?孕育了著名世界的昆曲艺术,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昆曲大家和彪炳史册的娄东派山水画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颇为可观,尤其在昆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太仓史话》○2序曰:?太仓历史积淀深厚。据太仓的文史学者考证:昆曲起源于太仓的南郊,明淸时称之为‘南码头曲’……? 明崇祯张釆编纂《太仓州志》载:?吾州魏良辅开昆腔一宗嗣?。 《太仓州志》曰:?太仓城南三里许……古路柳塘花坞、栉比鳞次,渔歌牧唱,远近相和,而舣舟待潮之舟不可胜计?;?带江控海, 商贾之区, 漕州之津, 或以海邦乐土称之……实为吴中之域雄镇……” 《南词引正》○3记载了顾阿瑛、杨维祯、倪瓒等风月散人雅集唱和的历史。在少数知识分子的推荐下,把昆曲历史从明嘉靖隆庆年间前推200多年到元朝末年,以至今说昆曲史有600多年。 《太仓历史人物辞典》○4载:?顾德辉元昆山人,一名瑛,又名完璞,别名阿瑛,字仲瑛,号金粟道人、玉山樵者、玉山道人。……年三十折节读书……年四十……,归昆山故里,筑‘玉山佳处’。……至正间,常与杨维桢、倪瓒及太仓名士袁华、秦约、文质、熊梦祥、姚文奂等雅集唱和……? 《太仓志略》○5?盛彧传?载; ?一时唱和者有杨维祯、郑东、郑明、李还、张逊、秦约、盛景年、文质、陈善、陆仁、陆琬、岳桂、周逻、余詮、张恕、仲天爵、虞模诸人。? 撰志者桑悦又云:?季文(盛彧)所与唱和之士必太仓之人为多,因记其姓名,或有识者知其出处而增传之。?

古代书信常用语

书信常用语 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 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 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 书信开头语 惠书敬悉,情意拳拳。接获手书,快慰莫名。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拳拳盛意,感莫能言。顷接手示,甚欣甚慰。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前上一函,谅已入鉴。喜接来函,欣慰无量。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顷接手示,如见故人。得书甚慰,千里面目。 得书之喜,旷若复面。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 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 手书已接多日,今兹略闲,率写数语。 钦佩语 奉读大示,向往尤深。喜接教诲,真解蒙矣。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谨蒙悔语,用祛尘惑。大作拜读,敬佩之至。顷读惠书,如闻金石良言。 久钦鸿才,时怀渴想。德宏才羡,屡屡怀慕。蒙惠书并赐大著,拜服之至。思念语 分手多日,别来无恙?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一别累月,思何可支?海天在望,不尽依依。别后萦思,愁肠日转。 离别情怀,今犹耿耿。别来良久,甚以为怀。近况如何,念念。 前上一函,谅达雅鉴,迄今未见复音,念与时积。 问候语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阳春三月,燕语雕梁,想必心旷神怡! 当此春风送暖之际,料想身心均健。春日融融,可曾乘兴驾逰? 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时欲入夏,愿自珍重。 赤日炎炎,万请珍重。渐入严寒,伏福躬无恙。 入秋顿凉,幸自摄卫。汗暑无常,伏维珍重自爱。 自术语 敝寓均安,可释远念。阖寓无恙,请释悬念。贱体初安,承问极感。 贱躯如常,眷属安健,聊可告慰。微恙已愈,顽健如往日,免念。 祝贺语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谨以至诚,恭贺你们...... 喜闻...... ,由衷快慰,匆致此函,诚表贺意。 致歉语 惠书敬悉,甚感盛意,迟复为歉。音问久疏,抱歉良深。久未通函,甚歉。结尾问候语,是问候受信人安好。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匆此先复,余后再禀。特此致候,不胜依依。 临书仓卒,不尽欲言。谨申数字,用展寸诚。书不尽意,余言后续。 诸不具陈。谨申微意。请长纸短,不尽依依。言不尽思,再祈珍重。 日来事忙,恕不多谈。专此奉复辟。手此奉复。敬候回谕。 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书信交流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书信交流 篇一:和书信有关的资料 应用文写作·书信 1.“应用文写作·书信”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一般书信的写作,弄清一般书信的格式、信封的正确写法除此之外,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书信这一传统交流方式与现代交流方式(如电话、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文化内涵,让学生爱上写信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书信表情达意;第二课时学习专用书信的写作,弄清专用书信和一般书信的异同,掌握常见专用书信的写法并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熟练运 用 2.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导入环节可做精心的设计如: ①故事导入 用“鸿雁传书”(或飞鸽传书、青鸟传书)的故事导入书信的写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为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好让苏武归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塞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前者是对国家的忠诚,后者是对感情的坚贞,这两个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②问题导入 现代人的交流方式有哪些? 最方便的交流方式? 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最简洁的交流方式? 最令人回味无穷的交流方式?——书信 ③竞赛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