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2课时)示范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2课时)示范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2课时)示范教案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和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分布。

3.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学校所在地区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

4.结合实例,理解合理规划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1.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2.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乡村和城镇的土地利用特点。一般来说,城镇的土地利用类型更为多样,但常见的有居住区、工业区和商业区。

具体到各个城市,其分布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动画演示。

播放动画: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动画

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资源【知识解析】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动画,如需使用请提前下载。

读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图,思考:

1.住宅区分为哪两类?它们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城市的外缘或地势较高的半山区,低级住宅区分布在工业区附近或城市内部。

2.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以中环-尖沙咀为中心,沿维多利亚港向外,南北两侧依次分布有商业区、混合土地利用带、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和工业区。

师: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板书)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各功能区的分布组合

出示图片:香港与成都土地利用示意图

师:香港的土地利用分布与之前我们见到的成都土地利用分布为何不一样?两个城市功能区的分布都受了哪些因素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

师: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板书)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形成

师: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就很好的体现了经济因素对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作用。请大家回忆上节课所讲的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

生:(可能的答案)城市各种经济活动都会占用土地空间,而城市土地空间相对有限,且各块土地租金不同,因此城市中会发生不同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会高度集中,就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分区。

师:大家说的很好,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在功能区形成过程中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土地租金。不同经济活动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我们称为付租能力。请大家思考:

1.土地租金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可能的答案)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城镇中心远近……

2.各种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可能的答案)产业盈利多少、占地面积大小……

出示图片:某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师:请大家观察某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思考: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异同?

生:(可能的答案)相同点是距离市中心越远,各类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越低。不同点是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在市中心的高低不同,随距离的下降速度也不同。

师:由此图我们可知,不同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是不一样的,商业大于住宅,住宅大于工业。请思考第二题。

2.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B和C呢?

生:(可能的答案)A为商业区,B为居住区,C为工业区

师:请尝试用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解释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商业发展需要交通通达度高、接近消费人群,所以在市中心商业付租能力强。商业的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距离增大而快速递减,这说明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

生:(可能的答案)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在考虑居住地的时候既要利于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所以住宅的付租能力随距离而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区影响较小。因此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外围,多与企业相邻或结合。

生:(可能的答案)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高,所以工业的付租能力随距离而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工业区影响最小,因此工业分布在城市外围或沿交通干线。

出示图片: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师:基于刚才的分析,请尝试绘制城市平面示意图,并在图中注明城市的功能分区名称。

生:绘图并展示

出示图片: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影响下的城市平面示意图

师:在经济因素影响下,城市中心形成了商业区,商业区外围形成了住宅区,在远离适中心的住宅区的外围形成了工业区。值得注意的是此图为在均质平原上,只考虑各类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且地租水平只考虑了距离市中心的距离,是理想化的模式图。

出示图片:加入交通干线和环线的城市平面示意图

师:当城市中增加了交通线(干线与环线)后,尝试绘制土地租金与距市中心距离的示意图。

生:绘图并展示

出示图片:在交通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土地租金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师: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理解交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地利用的潜能。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离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城镇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

师: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还会受到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出示资料: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关系示意图

师: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市适时调整空间结构,将市一级政府部门搬迁至近郊通州,并带动中心城区相关功能及部分人口向通州疏解,将通州建设为北京市的副中心。这是影响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哪种因素?

生:(可能的答案)政策因素。

出示资料:唐人街图片及文字介绍材料

师:一些国家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不仅是种族的原因,还有中国文化因素的影响。

出示图片:城市的工业布局图

师:城镇空间结构形成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环境因素,尤其是工业区的分布。读城市的工业布局图,思考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应该如何布局?

1.有严重污染的大型工业

生:(可能的答案)远离市中心的城市边缘,靠近交通干线。位于盛行风下风方向,河流下游。

2.规模大,有轻度污染的工业

生:(可能的答案)距市中心较远的郊区,与居住区之间应有绿化带隔离。靠近交通干线。位于盛行风的下风方向,河流下游。

3.规模小,无污染的小工业

生:(可能的答案)可少量布局在城区。

出示图片:北京内城地图、紫禁城鸟瞰图

师:如果按照经济因素的影响,北京市中心应为中心商务区,但目前我们看到的确实紫禁城地区。在交通如此便利的城中心怎么没形成中心商务区?

生:(可能的答案)为了保护历史遗迹。

师:可见,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像经济、政策、环境、文化、历史等,其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

(板书)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

师: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板书)变化

出示图片:上海浦东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景观图

师:观察不同年代的上海浦东景观图,该地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可能的答案)在城镇发展的初期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杂乱无章;21世纪的浦东城市功能分区明显。

师:在城镇发展的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到了后期,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板书)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出示图片:首钢搬迁示意图、首钢生产景观图、首钢冬奥组委会景观图

师:就某一个城市功能区而言,它的功能也非一成不变。观察两张景观图,首钢地区之前的功能分区是什么?现在的功能分区又是什么呢?

生:(可能的答案)之前是工业区,现在是文化区。

师:首钢搬迁后,当地积极利用首钢遗留的基础设施、企业品牌、工业文化等大力发展相关的工业设计和研发产业。在北京新版总规中,对新首钢的描述为“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像首钢这样的功能发生转

变的功能区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之前我们布置大家在课下做了调查和研究。下面就请各小组汇报。

生:分组汇报(制作PPT)

汇报内容包括:该功能区土地利用类型图,该功能区形成过程、形成条件和其未来发展预测,小组的工作过程等。

师:在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在不断提高,对于我们集聚的聚落乡村与城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就非常重要。

出示视频:巴西利亚的功能分区

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视频资源【知识解析】巴西利亚的功能分区

师:阅读教材P30巴西利亚的城市功能分区案例,思考:

1.指出巴西利亚的城市定位。

生:(可能的答案)首都、政治中心。

2.巴西利亚有两条正交的城市轴线,影响它们延伸方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两轴线的相交处出现商业和文化娱乐等公共建筑中心?

生:(可能的答案)正交的轴线是规划的结果,顺应自然,方便城市的交通管理、生活组织。

3.分析巴西利亚居住区分布的特点,为什么要建设大面积的新卫星城?

生:(可能的答案)规划的居住区由比较统一的街坊所组成,并列布置在东西向干道的两侧,便于组织居民生活;其余沿湖分布,环境优良。随着城市发展,部分功能区外迁,因寄居在交通便捷处,形成卫星城,廉价居住区邻近卫星城。

4.巴西利亚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可能的答案)各功能区功能清楚,布局力求完整连片;亲近自然,注意环境保护;各功能区之间联系方便,且避免相互干扰;功能区的空间组合充分考虑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需

要。

5.虽然没有古迹遗迹,没有繁华喧闹,但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构思新颖别致的建筑,以及寓意丰富的艺术雕塑,使得巴西利亚有“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称。巴西利亚还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试着说说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城市规划时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能够改善城市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6.有人提出质疑,“巴西利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建筑师的城市,而不是一个规划师的城市”。设想你现在生活和工作在巴西利亚,你是否赞同以上质疑声?请简述理由。

生:(可能的答案)赞同:用地分工明确,功能清晰,布局合理。不赞同:居住区与工作地点距离较远,没有很好的考虑居民生活的复杂需求。

出示图片:西安城市规划图

师:读西安城市规划图,思考: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设置的目的?

生:(可能的答案)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师:结合巴西利亚和西安的案例,我们合理利用城乡的空间的意义是什么呢?

(板书)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生:(可能的答案)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板书)改善环境,建宜居空间

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传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

师:合理规划城乡空间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人地关系、为生活提供便利、文化传承等,对于优化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含义,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有经济、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随着城镇的发展,空间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最后通过巴西利亚和西安的城市规划方案认识到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人教版必修2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 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具准备】地理地图册课本插图多媒体 【教学课程设计】 教学步骤具体操作设计 意图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图1“香港城市图”: 图1:香港城市图创设情景,导其深入

语言导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都有一定的形 态。城市为什么是这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新课教学 一城市形 态 1 概念: 2 类型: 团块状、 组团式、 条带状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8第一段内容及图1“香港城市图”, 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 2指导学生读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即教材P18图 2.1): 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观察比较图2中三幅图的城市形态,描述其外部形态特征, 了解基 本概念 培养学 生读图 分析、归 纳能力

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2 引导学生读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即教材P21图2.6):说一说图4中所示的香港的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 (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3 由图3和图4两幅图可以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补充说明: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只是其他类型的用地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已。 〈1〉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1 引导学生读图5“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即 教材P20图2.3),让学生从图5中两种住宅区的居住环境、单 位面积房屋售价、公共设施的配备是否齐全等方面对城市住宅 区的类型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在建筑质量上,城市住宅区出 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2 通过读图5,让学生讨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布的 位置特点,从而得出: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城市的外缘,与高 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与 低地、工业区联系。进而得出: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 培养学 生读图 分析问 题,发现 规律的 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 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 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 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 亿人口日和中国13 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 1.2 和图 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 1.3,在图1.2中找出图 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

高一地理城市空间结构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德育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点: 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城市功能区 1.形成原因 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不同,各项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______________,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2.住宅区 1.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____________,也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__________。 ___________前;居住区与工业区混杂在一起 2.分化过程 ___________后;工厂集中,住宅相互聚拢 3.发展趋势 ⑴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⑵在位置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同时,低级住宅区往往与___________相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___________相联系。在一些特大城市,兴建了________________。 注意:工业化的实现和交通的发展是形成住宅区的主要原因,它也是推动住宅区分化的重要原因。 3.工业区 1.形成:市区内部工业相互聚集形成成片的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加强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_,拓宽原有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 3.区位特点 ⑴不断向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思考:为什么? 提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地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本章规划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问结构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发现,本节教材并未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作专门的讨论,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补充这部分内容。考虑到课时关系,在补充这一内容时,不必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可在讨论完“城市形态”或“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后,举一两个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适当讨论即可。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按照人口规模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也越大。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的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材通过案例来说明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因素仅仅是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的。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会自然形成一定的等级体系。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服务范围的理想模式,现实中的城市等级体系虽然不会呈现理想的结构,但仍具有理论上得出的空间分布规律。该理论在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运用这一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第三节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补充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环境污染,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其原因。或者利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产生更深切的感受。 课时安排 共7课时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认识城市个体,即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静态到动态的顺序来安排内容。教材首先运用三幅城市形态图直观说明城市外部形态和地形、水系及交通线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三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它们各自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材引用“北京市功

2019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语文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 图1为某古镇分布示意,图2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B.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冬季 C.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b和d D.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运便利 2.古人对该镇巷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A.街区的通风散热 B.街区的疏风防寒 C.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交通便利 3.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又要保护古镇原有风貌与区域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决定在古镇附近另建新城,你认为最适合新城建设的区位是() A.a B.b C.c D.d 【答案】 1.C 2.A 3.B 【解析】1.ac段形成曲流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平原地区)河床易摆动,而多曲流,A 错;河岸d岸为凸岸,泥沙淤积作用明显,夏季为汛期,河流上游带来的泥沙更多,沉积作用更显著,B错;河岸c岸为冲刷岸,受河水侵蚀作用强,容易决堤,C正确;古镇选址河流a岸---凸岸,主要是地势相对较高,水患威胁较小,取水方便,D错。答案选C。 2.从图1的经纬度位置看,该区域位于我国的东南地区,盛行西北—东南风。而图2中,该古镇内街道走向也为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是为了街区的通风散热。答案选A。 3.根据题目要求,要保护古镇的原有风貌,所以不能在a处,A错。要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不能在c、d处,影响湖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C、D错。只有b处是凹岸,水流较深,可以发展港口运输,有利于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不影响古镇的环境,B对。答案选B。 随着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城际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称为边缘城市。下图示意某边缘城市城际高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 动人口数量和增 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 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 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 低,抵御疾病和灾难 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 具从事农业活 动 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 展,食物供应变得稳 定而可靠,死亡率下 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 迅速扩大和发 展 人口数量继续 增加,增长速度 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 造自然的能力,人们 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 完善的医疗服务,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word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 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 2、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3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并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延续。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2)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2、难点 理解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了解了城市主要的功能区包括了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不同的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就构成了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也就是形成了城市地域结构。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1-24,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5′) 1、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哪三种?(1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让学生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此因素对于土地利用来说,就 是指________的高低,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 。(7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明确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从而体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 3、读图2.7,完成读图思考题。(5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让学生理解距市中心的距离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付租能力的影响。 4、读图2.8,说说除了地租外,城市地域结构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2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通过读图归纳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 (三)小组讨论(5′)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远近的变化规律; 2、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1、地租高低的影响因素 (1)交通的便捷程度;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在OA段,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商业区; 在AB段,住宅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住宅区; 在BC段,工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可能成为工业区。 3、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其他因素还有: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以及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五)拓展练习(5′) 1、关于城市的功能分区,叙述正确的是() A 功能区是同类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 B 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C 每个功能区只有一个功能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 济发展状况 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 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 速发展 环境较恶劣,土地私 有制 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念 影响 高岀生,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原始型 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 化生产 环境改善,经济快速 增长 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高岀生,低死亡, 高自然增长 传统型 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 土地开垦受到限制, 制造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生 育观念转变 低岀生,低死亡, 低自然增长 现代型 [活动]P7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 历史阶段原因 岀生 率死亡 率 自然增 长率 增长模 式 原始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 的能力很差 高高低原始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 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高低高传统型现代社会时期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 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低低低现代型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1、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大庆。2、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 历史文化(北京市);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 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襄州一中赵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比较有利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4.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4.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城市的三个重要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因素 难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美丽襄阳》宣传片。上课前看到的宣传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襄阳。被誉为“……”作为历史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活。襄阳城和其他城市一样,有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交通道路。那么今天这节课就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关,让我们去到城市看一看。 (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大家在外出时,应该都做过16路公交车,那么在从襄阳东站去往人民广场的路上,我们在16路沿线两侧的都可以看到哪些重要的单位或者小区? (学生举例)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完整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根据教学内容此“标准”可理解为:①该“标准”强调了学生应掌握的重点知识为“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②“运用实例分析和解释”,既强调了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即采用案例教学法,也强调了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要求。 [教学设想]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城市化的基础知识,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些基础知识。本节教学设想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联系实际生活和生产,拓展学生思维,学以致用。首先,本节课采用读图分析的方法,将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问题并逐层展开,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生产有用的地理。第三,重视学法指导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第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设计问题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了解城市的基本土地利用类型,对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各功能分区的位置和特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城市这个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

同时,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②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和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②以平罗县城城市功能分区为例,激发学生观察、调查地理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比较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将班级学生分成4组,分别调查居住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布位置、主要功能区的区位。 [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 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 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 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 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 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 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 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 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 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 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 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 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 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高二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精品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 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 1.根据城市外部轮廓,能说出该城市的城市形态。 2.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3.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

形成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投影几幅不同外部轮廓的城市(如:成都、兰州、重庆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什么是城市形态。并让他们能说出有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学生答)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不错。因为每个城市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这就是城市形态。那大家想想有哪几种城市形态? (学生答)团块状、条带状等 (教师总结)对,还有一种是城市被分成几个片区的,我们也可以称它叫分散式,组团状。这些城市的形态因为和当地的地形有关,所以依据当地的地形,城市会发展成不同的形状。列举成都、兰州、重庆等城市进行讲解。 (转承)我们知道城市是人口十分密集的聚落形式,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很多,城市中以某一种土地利用形式为主的区域构成城市的功能区。以南京为例,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木桶效应 ①资源(最主要因素):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②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③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④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1)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 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2)措施:就整个世界来说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