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新区保护与发展综合规划(2013-2020)

大鹏新区保护与发展综合规划(2013-2020)
大鹏新区保护与发展综合规划(2013-202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一、规划目标 (1)

二、规划原则 (1)

三、规划范围和年限 (2)

四、规划的地位和效力 (2)

第二章基础与条件 (3)

一、资源禀赋 (3)

二、发展基础 (4)

三、机遇与挑战 (6)

第三章目标与规模 (9)

一、规划定位 (9)

二、新区功能 (9)

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9)

四、用地规模 (10)

五、人口规模 (10)

第四章实施海陆统筹的生态保护 (11)

一、建设生态文明 (11)

二、保护海陆生态资源 (11)

三、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13)

四、科学指导围填海 (14)

第五章构建集散有度的空间结构 (15)

一、“三山两湾”生态格局、“三城四区五镇”空间结构 (15)

二、集中式发展三个核心小城 (16)

三、高品质打造四个特色旅游区 (18)

四、差异化建设五个滨海小镇 (19)

第六章打造联动发展的旅游产业 (23)

一、构建“山海田城”的特色旅游区域 (24)

二、营造“小镇、村落、人家”的慢生活环境 (24)

三、探寻“以镇带旅、游居业互促”的发展路径 (25)

四、构建相融互促的“大旅游”产业体系 (25)

五、推进区域性海岛旅游开发 (26)

第七章培育高端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7)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7)

二、创建海洋经济示范市核心区 (28)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9)

第八章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0)

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30)

二、严控新增建设用地 (32)

三、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33)

四、加快推进土地整备 (35)

第九章完善民生为先的公共服务体系 (36)

一、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36)

二、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7)

三、稳步推进基层社区转型发展 (38)

第十章塑造山海交融的半岛特色风貌 (40)

一、整体风貌 (40)

二、景观控制分区 (40)

三、建设控制指引 (41)

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45)

第十一章构建旅城一体的绿色交通体系 (47)

一、构建一体化、高品质的绿色交通系统 (47)

二、完善枢纽引导、外畅内疏的公交网络体系 (48)

三、营造休闲、游憩的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环境 (50)

四、维护紧凑布局的道路交通空间 (51)

五、打造休闲特色的观光交通体系 (52)

六、构建高效综合的交通管理系统 (52)

第十二章建设因地制宜的绿色市政 (54)

一、建立完善的市政供应保障体系 (54)

二、强化市政设施、廊道的保护与控制 (56)

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57)

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58)

五、高标准建设绿色市政 (60)

第十三章构建海、陆、空一体化的综合防灾体系 (62)

一、完善灾害预防和监测预警体系 (62)

二、建立应急疏散避难和救援体系 (63)

三、完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 (63)

四、提升城市综合防洪(潮)能力 (64)

第十四章近期重点地区与行动计划 (65)

一、近期重点地区 (65)

二、近期行动计划 (66)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政策与措施 (71)

一、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71)

二、强化规划引导功能 (72)

三、实施旅游营销战略 (73)

四、构建区域协调机制 (75)

五、拓宽投资模式渠道 (75)

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 (77)

附表1 规划用地汇总表 (78)

附表2 近期生态修复地段一览表 (79)

附表3 近期公共设施项目一览表 (80)

附表4 近期交通设施项目一览表 (81)

附表5 近期市政设施项目一览表 (83)

附表6 近期城市更新项目一览表 (86)

附表7 近期产业发展项目一览表 (87)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目标

深圳,经历了30多年的超常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持续发展却面临着空间资源短缺与环境容量制约的问题。大鹏半岛拥有深圳留存了多年的宝贵生态和人文财富,是我市寻求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重要试验场。大鹏新区的成立为探索“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机遇,对于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城市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保护为先、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提升水平”和“特色发展、高端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明确新区中长期发展目标,统筹海陆生态保护格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旅游资源高水平开发利用,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努力将大鹏新区建设成为深圳科学发展的创新示范区。

二、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大鹏半岛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将其作为新区的立区之本和开展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活动的前提,坚守生态保护铁线,优先考虑环境容量,严格控制开发建设。

海陆统筹。秉承“以海定陆”的理念,维护大鹏半岛的海陆生态格局,在修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适度、科学开展围填海工程,开展海洋产业、海上旅游等社会经济活动。

产业重构。依据新区规划定位,构筑符合新区发展目标的特色产业体系,助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避免求大求全。

和谐发展。保障原住民的发展权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规划范围和年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大鹏新区所辖葵涌、大鹏、南澳3个街道,陆域302平方公里,海域305平方公里,研究范围共计607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近期:2013—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四、规划的地位和效力

本规划是一个统筹空间资源,协调社会、经济、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规划,与《大鹏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共同作为指导大鹏新区实施功能新区发展战略、提升城区竞争力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大鹏新区城市建设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据;是新区编制和修订城市发展单元、法定图则和其他专项规划的法定依据。

第二章基础与条件

一、资源禀赋

大鹏新区位于深圳市东部,北临坪山,西连盐田,东部与惠州接壤,三面环海,与香港隔海相望。地理位臵优越,是一处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半岛,是深圳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片生态“净土”。(附图01)

(一)陆域资源

大鹏半岛拥有占新区陆域面积74%的南亚热带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已记录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22 种,占深圳总数的44.8%,占广东省总数的26.3%。大鹏半岛拥有珍贵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节点,东涌、西涌和坝光地区红树林景观和鸟类十分丰富。大鹏半岛海岸线133公里(不含海岛岸线),沙滩岸线10公里,沙滩21处。

(二)海域资源

大鹏湾和大亚湾海域的珊瑚群落覆盖率达到50%,其中石珊瑚全部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附录。目前已探明的四大珊瑚群为大澳湾硬珊瑚区、南澳大鹿港礁石区、东西涌礁石区、杨梅坑礁石区。新区海域生物多样性较高,其东部海域主要划属于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的西北部核心区、西南部核心区、中部缓冲区和南部实验区。

(三)人文资源

海防文化、渔农文化、渔村文化、客家文化是大鹏半岛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各级历史文物67处,其中大鹏所城是全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咸头岭古遗址名列“2006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第二位。具有地方特色的有价值村落20个,半云天村被评为“广东省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点”。北撤纪念亭、东纵革命司令部旧址等近代历史遗址保存完好。

二、发展基础

(一)经济基础

2011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29亿,占全市比重2.2%。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9.4亿元,同比增长28.3%,占全市3.5%,三产比重为0.19:75.74:24.07。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能源产业是新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旅游产业仍处于“小、散、弱”格局,生物科技、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二)社会发展

新区下辖3个街道,25个社区。截至2010年,常住人口12.64万(其中户籍人口3.7万),实际管理人口17.67万人。全区常住人口密度428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市其他行政区。

(三)城市建设

用地结构。截至2011年,大鹏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23.41平方公里(不含核电站控制用地10.07 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

地比例18.8%,商服用地比例2.0%。(附图02)

海域功能。海域内锚地67.52平方公里,航道12.8公里,海产养殖区6.06平方公里,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142.28平方公里,人工渔礁区7.31平方公里。锚地占据海域面积比例较高,对海域环境有一定影响,南部海域还有待开发。

公共服务设施。截至2011年,已建成8所小学、3所中学、1处青少年活动中心、3 所医院、3所博物馆、3座敬老设施,完成大运水上运动基地的建设。新区的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

基础设施。新区现状道路234.07公里,建设完善了帆船基地、南澳码头、东山渔业码头,并已开展南澳旅游口岸前期工作。新区拥有大小水库26座。建有供应全市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核电及油气设施。辖区现有水厂3座,污水处理厂2座,变电站7座,天然气门站1座,污水干管等市政管网正在完善。

城区环境。完成了新东路、金葵东路、金业大道等重点路段及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工作,极大提升了桔钓沙、杨梅坑等重点旅游区和葵涌、大鹏等主要城市建设区的城市环境。

(四)环境状况

水环境。(1)枫木浪水库和径心水库水质近5年均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且平均综合污染指数逐年下降,水质明显好转;(2)葵涌河、王母河等几条主要河流部分指标均超过地表水V 类标准;(3)近年大鹏新区近岸海域6个环境功能区全部达标,水质类别以一类水为主,各项污染物浓度保持在较低水平,海域水质整体保持稳定。2010年,东部符合清洁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370平方公里,较清洁海域面积8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20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10平方公里。

大气环境。大鹏新区是深圳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并呈现逐年好转的趋势。

固体废弃物。近年来,大鹏新区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但垃圾处理能力仍有较大缺口,尤其是旅游高峰期景区卫生状况堪忧。

三、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与机遇

长期坚守预留了发展空间。过去30年,大鹏半岛作为深圳“最后的桃花源”一直坚守“保护为主、限制开发”的原则,生态资源得到严格保护,规划控制较为有效,为今后保护中寻求发展保留了空间。(附图03)

新区成立带来发展契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占据深圳版图六分之一的功能新区肩负着新的使命,探索生态保护与高端产业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因地制宜地寻求差异化发展,建设生态型滨海城区。

旅游业发展进入黄金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旅游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旅游业发展正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深圳已初步建成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出入境旅游集散地,为大鹏半岛旅游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区域合作带来更多机遇。2009年,香港旅游发展局与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签署《旅游合作协议》。2012年5月,深莞惠三市第六次党政联席会议确定构建环大亚湾旅游经济区,打造国家滨海旅游的核心地带。区域合作将有力推动大鹏湾、大亚湾两个湾区的发展。

(二)问题与挑战

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使命。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一直是大鹏半岛需要破解的难题,新一轮的城市发展给大鹏半岛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既需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又必须面对因长期严格控制导致大鹏经济发展水平与原特区巨大差距的状况,以缓解多年坚守与发展诉求之间的突出矛盾。

应对日益增加的生态安全压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对生态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导致自然山体割裂破损状况日益突出,由于生态廊道被切断,造成生境碎化和生境阻隔,资源物种总数的密度低于同纬度远离城市中心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下降。

地区建设与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管理体制的落后是大鹏半岛保护与发展的重大障碍,长期严格的规划控制,虽然使生态资源得到较大保护,但也造成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正是由于保护与发展长期对立,未能得到有效统一,导致地区经济活力不足,建设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妥善处理原住民分享发展利益的强烈诉求。95%以上的原村民集体股份公司分红在2000元以下,相当一部分公司负债经营,村民收入主要依靠补贴,2007年至2010年原农村户口人均补贴6000元/年,大部分原自然村(居民小组)若不加补贴均属贫困村。如何优先处理好原住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一大挑战。

满足日益旺盛的旅游开发需求。大鹏半岛是深圳的自然资源富集地,仅有的几处景区已人满为患。市场化导向下,一些旅游资源频频遭遇“蚕食”,零星、低端的开发使得环境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大鹏半岛开发的整体性和高端性造成潜在影

响。

能源设施布局与建设滨海城区的矛盾。大鹏半岛分布有下洞油气仓储库、秤头角LNG接收站、迭福LNG接收站、能东电厂,迭福海域拟建中石油LNG调峰应急站。众多的能源设施占据了宝贵的海岸线资源,影响了滨海城区的发展,“核电安全区”、“高压走廊区”对游客度假、居民生活、城市景观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三章目标与规模

一、规划定位

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

二、新区功能

——生态与生物资源重点保护区;

——国际旅游度假胜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核心区。

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贯彻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提升水平”为指导思想,努力将大鹏新区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示范区,建设成为深圳首屈一指的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海陆统筹管理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生物岛、生命健康岛、国际旅游岛。

近期目标(2013-2015年):保护、恢复和培育海陆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推进民生领域项目;启动滨海旅游区配套建设。

中期目标(2016-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32.37平方公里(不含核电站控制用地);滨海旅游区基本成型;滨海城镇风貌初步形成;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明显转变,“大旅游”产业结

构形成;坝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5%,海洋经济贡献度显著增加,生物产业整体规模显著增加,现代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

远期目标(2021-2030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45.67平方公里(不含核电站控制用地);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提速;初具深港国际度假旅游湾区雏形;基本建设成为国家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海洋示范市核心发展区。

四、用地规模

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2.37 平方公里(不包括核电站控制用地10.07平方公里),较2011年净增8.9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清退成农用地和其他用地5.67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可达14.62平方公里。另更新改造规模4.50平方公里,其中拆除重建1.87 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地规模10.39平方公里;填海单元规模1.97平方公里。规划至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45.67平方公里(不包括核电站控制用地10.07平方公里)。(附图08、26)

五、人口规模

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合理控制管理人口和旅游人口容量。2020 年,规划常住人口规模19万人,管理服务人口49万人,旅游容量800万人次/年。2030年,规划常住人口规模23万人,管理服务人口64万人,旅游容量1200万人次/年。

第四章实施海陆统筹的生态保护

一、建设生态文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宏观指导,立足大鹏新区的资源环境禀赋与发展战略定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二、保护海陆生态资源

(一)陆域生态资源保护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科学确定当地森林生态旅游承载量,合理规划制定森林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开发强度,实施陆域生态保护区分级分区控制管理。

一级生态保护区:陆域动植物资源富集区、水源涵养区、重要的地质地貌和生态敏感区。包括排牙山地区、七娘山地区、笔架山地区、水头沙英管岭化石埋藏地、枫木浪地质断层区、坝光古银叶树群落、西涌香蒲桃群落、东涌红树林湿地8个区域,面积65.4平方公里。水头沙的化石埋藏地禁止个人进入,另外7个区域在自然环境承载力允许下,少部分人可进入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游览观赏为辅。

二级生态保护区:陆域动植物资源富集区及生态控制区。包括以排牙山山脉为主的区域、南澳街道的山脉2个区域,面积108.8平方公里。在自然环境承载力允许下,单位和个人可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游览、观赏等活动。

三级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地区与城市建设用地间的过渡缓冲地区,以生态控制区为主。主要包括大鹏半岛中部的狭长地段、葵涌中心区西部地区,面积46.7 平方公里。位于大鹏半岛中部的狭长地段承担七娘山、排牙山之间的生态廊道功能。允许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二)海域生态资源保护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施海域生态保护区分级分区控制管理。

一级生态保护区:海域生物资源富集区、重要的地质地貌和生态敏感区。包括东西涌、杨梅坑附近海岸及近海区域2个主要海域区,面积21.5 平方公里。此区域内,可进行省、市海洋管理部门批准进行的调查观测和科学研究活动;可进行经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的旅游观光、教学实习等活动;禁止其他一切可能对保护区造成危害或不良影响的活动。

二级生态保护区:主要的海域生物资源区和地质地貌区。主要为大澳湾和大鹿湾一带海域、核电站至东西涌一带附近海域,面积82.2 平方公里。在保护对象不遭人为破坏和污染前提下,经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可在限定期间和范围内适当进行渔业生产、旅游观光、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等活动。

三级生态保护区:海域生物资源区。主要包括大亚湾近海一

带海域、部分大鹏湾海域,面积50 平方公里。在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可有计划地进行适度开发活动。

四级生态保护区:为一般性海域地区。主要分布在大鹏湾及大鹏半岛南端海域,面积约151.3平方公里。在自然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经济开发、旅游娱乐等活动。(附图06)

(三)海岸及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

从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出发,整顿海洋开发利用秩序,切实保护海洋环境,加强大鹏新区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以水质改善为重点,建立大鹏新区海岸带及近岸海域污染控制体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地表水和海洋水质达标。从来源上减少海漂垃圾的数量,建立海漂垃圾收集和处理机构,将海漂垃圾的处理纳入到城市环卫工作体系。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处臵设施建设,规范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行为。

三、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保护与恢复大鹏新区现有的大型自然斑块,形成稳定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结构性生态控制区;维护大鹏新区的连绵山脉与河流干道,形成连接生态控制区的生态通道,并完善与周边通道的衔接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综合管理,遏制森林、湖泊、湿地空间被侵蚀。

修复人为活动对大鹏半岛生态景观资源造成的机械性破损,包括城市开发和道路修建造成的边坡、开山采石及挖方取土造成的山体破损、施工导致的土地大面积和长时间裸露等。对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区域进行生态覆绿。对盐坝高速公路

高架部分地面以及部分路面下涵洞进行生态修复,形成连通高速公路两侧生态系统的生物通道。

针对大鹏新区所涉及的岸线、沙滩和生境,采用生物、生态等手段,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生物资源的繁衍、恢复和发展,保护海洋珍稀濒危物种及栖息地。加强对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场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调查、监测和研究。逐步实施红树林培育计划,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强对水深20米以上浅海域重要海洋生物繁育场的保护。加强数字化保护区建设,重点抓好海洋保护区视频监控系统和实时自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海岸、海湾及近海海洋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示范区(附表2)。

四、科学指导围填海

未来坝光及龙岐湾等片区围填海,应基于生态安全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研究海洋生态等条件,确定围填海的适宜性,减小围填海对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安全的影响。在围填海适宜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潜力和城市发展目标提出科学合理的围填海规模,避免盲目围填海对生态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章构建集散有度的空间结构

一、“三山两湾”生态格局、“三城四区五镇”空间结构(一)空间结构

从突显生态环境特征、构建综合服务体系、协调城区内部功能、强化滨海旅游特色的角度出发,构建新区空间结构,即“三山两湾”生态格局,“三城四区五镇”城区结构。(附图04)“三山两湾”生态格局:马峦山系在大鹏半岛北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排牙山系横亘于半岛中北部,七娘山系兀立于半岛南端,大亚湾和大鹏湾分别东西夹拥半岛。

“三城四区五镇”城区结构:自然生态格局下,城区空间集散有度,形成规模分级、功能分区的组团式布局。

三个核心小城:葵涌新城、坝光生态科学小城、大鹏旅游服务小城;

四个特色旅游区:下沙、西涌、东涌、桔钓沙;

五个滨海小镇:南澳墟镇、鹏城、新大-龙歧湾、溪涌、土洋-官湖。

(二)分区控制城市建设

一级建设控制区:西涌、东涌、鹅公湾-洋筹湾以及桔钓沙。区内进行严格控制,只能发展海洋产业、高端休闲类特色旅游业、高端会议功能以及符合规划的原村民非商品住宅。

二级建设控制区:下沙、新大-龙岐湾、鹏城、以及南澳-

水头沙。可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高等教育、科技研究开发和适度的房地产业,现有工业项目和污染型围海水产养殖项目限期关闭或者搬迁。

三级建设控制区:大鹏中心、葵涌中心、溪涌、土洋、坝光、官湖、下洞以及岭澳。可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与海洋资源开发有关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市政府确定的其他产业,现有不符合规划或者污染型工业项目应当限期关闭或者搬迁,鼓励现有符合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进行升级改造。

二、集中式发展三个核心小城

(一)葵涌

深圳东部的城市组团中心、现代新城,大鹏新区的行政中心、区域综合服务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包括中部综合服务区、西部居住功能区、东部产业功能区、南部配套服务区四个功能片区。规划常住人口7.8万人。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引导新城集中紧凑发展;以城市更新换取空间增量,结合葵涌交通枢纽建设,建设新区地标性街区;吸引高附加值、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中密度开发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居住区;完善行政、商业、商务、文体、教育科研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服务功能。

(二)坝光

依山拥海的生态科学小城,深圳市重要的低污染战略性新兴

《苏州高新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纲要》

《苏州高新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纲要》 日前,《苏州高新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未来3年,高新区将斥资 3亿多元进行公共交通的升级改造,新增13个公交枢纽站、10个公交首末站,新辟59公里公交专用道,新设近20条公交线路,新增210辆公交车。 根据规划,至2015年,高新区将设置A类公交枢纽新区城际站,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集散点;B1类枢纽苏州乐园站,作为高新区内外客流最大转换点;另设B2类 湿地公园、生态城、华山路、汾湖路、竹园路、新亭路枢纽和B3类管委会、大阳山、通安、阳山花苑、白马涧枢纽。另外,高新区将结合公交枢纽场站所处区位和用地条件,对周边区域进行商业、办公、居住等综合开发。与此相关,高新区将在未来3年新增10个公交首末站。分别为:汽车城站、理想城站、文昌路站、华为路站、湿地公园东站、玉屏路站、湿地公园枢纽站、生态城站、大阳山枢纽站、石湖 景区站,并改建兰凤寺公交首末站。 在公交线网方面将做进一步优化。按照规划,高新区未来3年将新增苏州乐园至苏州北站、生态城至东南环立交枢纽站的主干线;新增分别串联北部商贸点、南部商贸点的环线;新增苏州科技城至湿地公园、兰凤寺至苏州乐园、理想城站至苏州乐园线路,以加强山河佳苑、理想城等区域的公交联系;新增金市站至玉屏路首末站线路,以加强苏州科技城南北联系;新增中心城西部环线(新区公园站-何山路-长江路-马运路-珠江路)、科技城环线、大阳山站至白马涧枢纽线路,以方便有轨电车换乘; 新增东渚站至生态城站,以加强龙景花园公交覆盖;新增浒墅关工业园环线,以加强该工业园公交覆盖。另外,353路、333路与有轨电车重合的太湖大道段,将改线走马涧路西延伸段。 在便利高新区新行政中心交通方面,将新辟苏福路至科普路(经滨河路、马运路)、青花路至科普路(经浒杨路、兴贤路)、建林路至科普路(经通浒路、中唐路、松花江路、五台山路、金沙江路)的公交线路。 目前,高新区公交专用道总长度为16.8公里,占高新区主干路长度的比例不足7%,分布零散,未形成网络。针对这一现状,高新区将在2020年结束前新建共计约59公里的公交专用道,形成公交专用道网络。其中,未来3年内,将对长江路、何山路、苏福路等路段进行改造,至2020年,建林路、苏浒路、兴贤路等路段也将开辟公交“专属通道”。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大鹏新大旅游集散中心配套交通组织设计及交通改善规划

大鹏新大旅游集散中心配套交通组织设计及交通改善规划 (简本)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2016.4

目录 1 项目概况 (1) 1.1项目背景 (1) 1.2研究范围及年限 (1) 1.3项目目标 (1) 1.4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 2 现状分析 (2) 2.1区域旅游交通特征分析 (2) 2.1.1旅游吸引力逐年增强,发展速度超预期 (2) 2.1.2旅游交通以“点对点”出行为主 (2) 2.1.3游客的高强度出行特征明显 (2) 2.1.4旅游交通出行方式单一 (2) 2.2新大集散中心概况及周边交通条件分析 (3) 2.2.1 新大集散中心概况 (3) 2.2.2 周边交通条件 (3) 2.2.3 可达性分析 (4) 2.2.4 交通负荷分析 ............................................................................................. 43 发展态势分析 (6) 3.1既有规划情况 (6) 3.2新大交通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定位 (6) 3.3交通需求分析 (6) 4交通组织设计方案 (7) 4.1总体思路 (7) 4.2交通组织设计原则 (7) 4.3交通组织设计方案 (8) 4.3.1外部交通组织 (8) 4.3.2集散中心周边交通组织 (8) 4.3.3景区交通组织 (9) 4.5交通综合监测与信息发布平台 (9) 4.5.1 前端设备 (10) 4.5.2 信息发布 (10)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1、东部滨海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游客规模增长迅速,2014年全年累计服务游客达977万人次,对现有旅游设施带来极大冲击,尤其是对交通支撑系统带来严峻考验,由此引发的假日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凸显。 2、在公交优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小汽车出行成为了主要方式,为此,限制小汽车进入景区腹地,构建三级旅游集散中心成为目前破解大鹏新区旅游交通发展瓶颈的有效措施之一。 3、目前三级旅游集散体系中新大集散中心是唯一投入使用的,但由于规划选址用地正在填海,建设周期漫长,现状集散中心用地为临时用地,交通设施较为滞后,同时缺乏整体交通组织设计,旅游高峰期间交通管理较为不便,同时大运会期间建成的临时集散中心用地功能面临着调整,而南侧在建集散中心(临时)即将投入使用。 基于上述背景,亟待需要对现状集散中心进行统一交通组织设计,加强换乘服务,为此开展本次新大旅游集散中心配套交通组织设计工作。 1.2研究范围及年限 核心区为南澳片区,影响区为大鹏新区。 规划年限:重点研究近期(2015-2017年)集散中心建成后的配套交通组织设计,兼顾对中远期的考虑。1.3项目目标 制定旅游高峰期间新大集散中心配套交通组织设计方案,提出配套改善工程及建设计划。 1.4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结合大鹏新区旅游交通需求特征,分析小汽车、公交、慢行等各类换乘交通需求,针对现状交通供给存在问题与不足,制定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并制定合理的实施与投资计划,保障新大旅游交通集散中心近期建成后有效发挥交通功能。 图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郑州市高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郑州市高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目录 一、概述 1.1 区域概况 1.2 规划背景 1.3规划依据 1.4规划理念 1.5规划范围与规划年限 二、规划目标 2.1区域发展现状 2.2交通愿景 2.3远期发展目标 2.4近期发展目标 三、交通发展战略 四、高新区交通发展现状 4.1.高新区道路一览表 4.2高新区主要道路路段的交通调查 4.3高新区主要道路交叉口的交通调查 4.4高新区主要路段高峰期路况 五、交通发展趋势 六、综合交通规划 6.1 对外交通规划

6.2 干路网规划 6.3 公共交通规划 6.4 停车规划 6.5 交通管理规划 6.6客货运系统 6.7近期建设重点 6.8近期管理举措附录图

一、概述 1.1 区域概况 郑州市高新新城”为郑州高新城五大功能组团之一,位于高新区西北部,是郑州高新城“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区域。“高新新城”的范围为东至西四环路、西至绕城高速公路、北至连霍高速公路、南至科学大道用地,总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由西南向东北贯通三条水系:须水河、须水河西支流和索河,须水河西支流在区域内汇入须水河,是高新区生态绿化带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新新城”规划范围内已有郑州轻工业学院、格力电器郑州产业园等项目,其余为村庄、农田、河道等。 宏观区位1.2 规划背景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9月份开始高新区管委会委托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高新城整体规划(高新区总体规划修编方案)编制完成了《郑州高新城空间战略研究》。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国家、中原经济区、郑州市域等各个层面进行研究提出了作为郑州市"两翼齐飞"的战略西翼对高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产城融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品位提升"的发展要求按照新兴产业之城、自主创新之城、生态和人文之城的发展定位并结合高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产业提升、空间提升、功能提升、环境提升、形象提升等五大规划发展策略努力打造产城一体的郑州高新城。 中观区位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襄樊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进展规划 (2009-2011) 前言 襄樊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2005年2月,襄樊市委、市政府决定,报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将原高新区与原省级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组建新的国家级襄樊高新区。两区合并后,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产业特色,壮大经济规模,奋力承担起襄樊市委、市政府给予的市区经济龙头重任,向中国新车城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2004年襄樊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汽车动力及关键部件产业基地;2006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07年被授予“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环境十佳高新区”荣誉称号;2008 年6月被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授予“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荣誉称号;2008年12月,被国家劳动人力资源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治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新时期下,作为湖北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襄樊

高新区面临着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壮大产业实力的紧迫任务,承担着推进自主创新、带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加快进展步伐、转变进展方式,提高进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成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依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进展规划纲要》、《湖北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规划》、《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十一五”以来襄樊高新区产业进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进展现状 1、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近年来,高新区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全地域税收、出口创汇等要紧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年均增幅都远远超过全市平均增幅。其中,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126.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20亿元,年均递增32.6%,高于全市同期26.9%的增幅,占全市的比重由200

深圳光明新区分区规划说明书

深圳市光明新区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背景篇 (2)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一、新区成立的历史机遇 (2) 二、编制新区规划的需求 (2) 第二章规划依据 (3) 一、规划编制依据 (3) 二、参考文件 (3) 三、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3) 四、主要上位规划解读 (3) 第二部分现状篇 (6) 第三章现状概况 (6) 一、区域位置 (6) 二、自然状况 (6) 三、社会经济 (6) 四、人口 (7) 五、土地利用 (7) 六、公共设施现状 (8) 七、道路交通现状 (10) 八、现状问题 (10) 第三部分理念篇 (13) 第四章理念与构想 (13) 一、发展条件 (13) 二、发展理念 (15) 三、发展构想 (16) 第五章目标与策略 (16) 一、城市建设目标 (16) 二、发展策略 (16) 第六章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17) 一、功能定位 (17) 二、发展规模 ......................................................................................................................................... 17第四部分规划篇. (19) 第七章打造“绿色城市”空间布局 (19) 一、土地综合利用规划 (19) 二、城市结构与空间布局 (20) 三、土地利用规划 (27) 第八章构建“绿色城市”支撑体系 (29) 一、新的生态结构 (29) 二、新的生活方式 (31) 三、新的生产方式 (39) 第九章“绿色指标”研究 (41) 一、研究“绿色城市”指标体系的意义 (41) 二、构建“绿色城市”指标体系的目标 (42) 三、国内外相关城市指标体系的借鉴与参考 (42) 四、本次规划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 (43) 五、“绿色城市”指标体系一览表 (43) 六、指标体系的解释 (47) 第十章“绿色市政”规划 (50) 一、给水工程规划 (50) 二、污水工程规划 (52) 三、雨水及防洪工程 (53) 四、绿色用水规划 (56) 五、电力工程规划 (58) 六、通信工程规划 (61) 七、燃气工程规划 (62) 八、环境保护规划 (64) 九、环卫设施规划 (69) 十、综合管沟规划 (72) 第十一章城市更新 (73) 一、城市更新目标 (73) 二、城市更新策略 (74) 三、城市更新对象 (74) 四、重点更新改造地区 (74)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指引 (75) 一、近期重点推进片区 (75) 二、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75)

石家庄市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VIP专享】

石家庄市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文本 (公示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1)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 (2) 第四章道路交通规划 (2) 第五章公共服务设施 (6) 第六章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7)

第一章总则 第1.1条:为加强石家庄高新区开发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落实有关上位规划的要求,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控制标准,促进石家庄高新区合理地开发与 建设,特编制《石家庄市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第1.2条:凡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规划及建设活动,均应遵照本规划执行,下一层次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 具体要求进行编制。 第1.3条:规划范围:北至北二环路东延,南至南三环,西至现状京珠高速公路,东至东三环,规划面积为74.68平方公里。 第1.4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3.《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2012.3); 4.《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0.12);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08-93)(2002年版);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10.《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11.《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 12.《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1); 13.《河北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009.6); 14.《河北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试行)(2009.7.1); 15.《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12.1); 16.《石家庄市城乡规划条例》(2014.6.1); 17.《河北省城市红线管理规定》(2012.12.1); 18.《河北省城市黄线管理规定》(2012.12.1); 19.《河北省城市蓝线管理规定》(2012.12.1); 20.《河北省城市绿线管理规定》(2012.12.1); 21.《河北省城市紫线管理规定》(2012.12.1); 22.《石家庄都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2012.5.1); 23.《石家庄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3); 24.《石家庄市城乡规划管理程序规定》(2015.3)。 第二章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第2.1条:功能定位:集优良的生态环境、前沿的新兴产业、活跃的创新氛围和优质的生活服务四位一体的产城融合的科技创新城。 第2.2条:发展目标 1. 京津冀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2. 河北省自主创新创业园区建设示范基地; 3. 石家庄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建设标杆。 第2.2条: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规划居住人口规模为50万人。 2.用地规模:规划范围总用地规模为74.6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规模 60.10平方公里,非建设用地规模14.58平方公里。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1) 2009年至2011年是荆州高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明确新思路,提出新目标,制定新措施,超常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跻身于全国省级高新区前列、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工业重心也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荆州高新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97亿元,同比增长51.8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22.85亿元,同比增长45.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16亿元,同比增长37.7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54%;规模企业达到150家,同比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62.79%;财政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26%。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和增幅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第四,在全市名列第一。引进项目110个,总投资额为75.5亿元,到位资金24.6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过1000万元的项目61个,建成投产项目62个、投资额达30亿元,在建项目达84个、投资额过100亿元。高新区经济规模迅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产业带动作用日趋凸显。

2、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加快以“五园两中心”(机械工业园、电子工业园、化工工业园、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产业平台建设,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创业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业中心孵化能力,成功孵化了以高新技术企业荆鹏软件、明德科技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引外援”和培育“本土明星”,已初步形成了先进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为主)、新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纺织印染、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现有的150家规模以上企业,先进制造产业48家、新材料产业30家、纺织印染产业20家,特色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内现有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公共技术共享服务平台2个,留学生创业园1个,博士园1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26家。2008年批准立项的科技项目32个,其中国家项目13个,省市项目19个;获专利权的2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的企业1家,近60个科技研发项目通过科技查新报告,20多家企业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各类创新活动踊跃、创新资源不断聚集,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园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水、电、气、通讯等逐步配套完善,工业区工业用地达到了“五通一平”,投资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对进区办理各项手续的项目和企业实行审批环节代办制,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进行建设环节包办制,

深圳市大鹏新区管理规定

深圳市大鹏新区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促进深圳市大鹏新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创新新区管理体制,保障新区管理机构依法履行行政管理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深圳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市政府设立大鹏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新区的范围为现龙岗区葵涌、大鹏和南澳街道行政区域。 第三条新区应当根据区域特点、区位优势和功能定位,确立经济、社会、环境发展重点,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第四条新区应当加强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职责,改善政府服务,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逐步建立职责清晰、运转协调、精简高效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条市政府设立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新区管委会),新区管委会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政府决定由区级政府行使的职责。 第六条新区管委会在新区范围内主要行使以下职责: (一)负责组织研究制定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负责制定辖区开发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以及重大投资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负责辖区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和入区企业管理、服务; (四)参与编制辖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协助编制法定图则和各项专项规划; (五)负责编制辖区年度财政收支预算,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六)按照管理权限,负责辖区内的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含综合行政执法)、环境保护等工作; (七)负责辖区内土地整备、房屋征收等工作; (八)按照管理权限,负责辖区内各项行政和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包括财政、教育、科学技术、农林、水务、文化、卫生和计划生育、体育、人力资源、机构编制、民政、安全生产、公安、民族宗教、司法行政、监察、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人民武装等; (九)负责新区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

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二零二零年八月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总则 (1) 1.1规划背景 (1) 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任务的由来 (1) 1.3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 (2) 1.4评价依据 (3) 1.5评价标准 (9) 1.6评价方法 (11) 1.7评价重点 (12) 1.8评价时段 (12) 1.9评价范围 (12) 1.10保护目标 (13) 1.11评价工作程序和技术路线 (14) 第二章规划概况 (16) 2.1园区涉及的乡镇产业发展概况 (16) 2.2规划方案概况 (17) 2.3规划市东南工业园发展现状 (33) 第三章规划分析 (40) 3.1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40) 3.2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性分析 (45) 3.3规划的排污分析 (47) 3.4规划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67) 第四章区域环境状况调查与环境现状评价 (69) 4.1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69) 4.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72) 4.3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9) 4.4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82) 4.5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84) 4.6土壤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85) 4.7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87) 第五章环境影响识别与指标体系构建 (89) 5.1环境影响识别 (89) 5.2评价因子筛选 (89) 5.3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 (91) 第六章规划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94) 6.1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4) 6.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8)

6.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05) 6.5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8) 6.6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14) 第七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总量控制 (117) 7.1资源承载力评估 (117) 7.2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120) 7.3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估 (122) 第八章环境风险评价 (125) 8.1环境风险评价目的 (125) 8.2风险识别及源项分析 (125) 8.3最大可信事故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27) 8.4风险防范措施 (128) 8.5.应急预案 (129) 第九章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建议 (132) 9.1预防对策和措施 (132) 9.2最小化对策和措施 (138) 9.3修复补救措施 (153) 9.4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54) 第十章环境监测、跟踪评价和管理建议 (156) 10.1环境监测计划 (156) 10.2跟踪评价建议 (158) 10.3入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158) 10.4环境管理建议 (159) 10.5 “零方案”分析 (161) 第十一章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 (163) 11.1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论证 (163) 11.2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171) 11.3 “三线一单” (179) 第十二章困难和不确定性 (186) 12.1 困难 (186) 12.2 不确定性 (187) 第十三章执行总结 (188) 13.1规划背景 (188) 13.2规划概述 (189) 13.3规划的主要环境目标 (190) 13.4规划方案简介 (190) 13.5规划方案分析 (194) 13.6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196) II

西安高新区智能交通方案

西安高新区智能交 通方案 1

西安高新区智能交通方案 1.1.项目概述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来,西安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迅猛,综合指标位于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前列。西安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全区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10000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列入国家各类产业计划居全国高新区前茅。 如今,西安高新区已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最大的经济增长极、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是国家确定要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六个高新区之一,陕西省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在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区域规划智能交通系统是相得益彰的。经过实施智能交通系统,将先进的信息、电子通信、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运筹学、人工智能、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有效、综合地运用于整个交通服务、管理与控制,建立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使道路交通朝着“有序、安全、畅通,充分提高道路交通运输效率”的方向发展,在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代化,改进交通环境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为高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现代化的需求。 1.2.项目的整体规划 1.2.1.建设目标 以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交通管控效率为目的,建设一套符合西安高新区实际需求的智能交通系统,提高高新支队交通指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交通管控中心的工作效能。 1.2.2.建设内容 1.实时、自动的交通信息采集 采用线圈、视频等检测手段,实时自动的采集道路交通的流量信息 实时的采集区内停车、占道停车信息

大鹏新区重点产业项目遴选方案【模板】

附件2 大鹏新区重点产业项目遴选方案 编写内容 一、项目名称 二、意向用地单位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 3.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3.2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3.3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3.4 项目用地面积 四、产业准入条件 4.1 产业类型 4.2 生产技术 4.3 产业标准 4.4 产品品质 4.5 项目投入产出效率(包括投产时间、投资强度、产出效率、节能环保等方面) 五、项目用地情况 5.1 用地供应情况(包括用地规模、用地功能、供应方式、土地价格、期限和权利限制等) 5.3 建设要求(规划建筑面积和建设规划方案构思等) 5.4 项目建设计划安排

遴选方案编制说明: 1.项目必要性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简述,项目实施的政策背景、产业发展背景,项目提出实施的理由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实施以后能够带来的作用和意义,对项目建设单位、当地政府、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2.项目可行性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3.主要建设内容应规划项目各功能分区,明确提出各功能分区的建设要求。 4.需求面积主要项目预计总用地面积,以及各功能分区预计用地面积。 5.产业类型的设置必须符合本办法第四条产业准入条件的要求。 6.生产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用原材料、半成品,制造、安装出能符合安全标准、质量标准、能耗及时耗标准、环保标准等使用性能的产品的方法和步骤。 7.产品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结构、规格、质量和检验方法所执行的技术规范。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 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数据库】中国商业报告库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新技术 【地区分类】北京 【文献出处】北京经济报 【标题】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0文献)(10850)【正文】为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及中共北京市委八届四次会议的精神,抓住国务院决定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扩大,在首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为标志,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2.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7%增加到6.9%。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6%,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是全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区,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地区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一,1

99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7万人,签定技术合同金额81.6亿元,专利授权3800项。中关村地区是北京市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地区,拥有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研究机构213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6%。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成长起以联想、方正、四通为代表的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渗透中,初步形成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产业化主体,以民营科技企业为先导的“产、学、研”互为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行业发展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等行业。据统计,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中,电子信息产业占70.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占13.3%,新能源产业占7.9%,新材料产业占3.7%,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占2.2%,环保设备产业占1.3%,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行业占1.2%。 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态势。按销售收入划分,1998年国有经济占44.8%,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占34.3%,股份制企业占4.7%,集体经济占4.1%,其他类型企业占3.1%。 (四)企业发展水平提高,重点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

光明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20年

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6) 第一节发展基础 (6) 第二节发展优势 (8) 第三节机遇挑战 (10) 第二章总体思路 (13)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13) 第二节战略定位与重点 (16) 第三节战略目标 (18) 第四节空间布局 (22) 第三章基础设施 (25) 第一节优先发展方便快捷的交通基础设施 (25) 第二节完善供水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 (26) 第三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8) 附表:光明新区2008-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 (31) 第四章产业发展 (35) 第一节产业发展定位和原则 (35) 第二节产业发展目标 (37) 第三节产业发展布局 (39) 第四节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5) 第五节壮大提升特色优势制造业 (45) 第六节加快发展高端配套生产性服务业 (47) 第七节重点发展都市生态观光农业 (48) 第八节努力促进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 (49)

第五章光明新城建设 (51) 第一节科学布局城市功能 (52) 第二节建立城市创新体系 (53) 第三节建设绿色之都示范城区 (54) 第四节建设体现深圳国际视野的重要窗口 (56) 第六章人口和社会发展 (58) 第一节促进人口优化和发展 (58) 第二节发展教育文化科普事业 (59) 第三节健全体育卫生保健体系 (60) 第四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1) 第七章生态建设 (63) 第一节强力发展循环经济 (63) 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64) 第三节建设绿色生态格局 (65) 第八章保障措施 (67) 第一节制度保障 (67) 第二节资金保障 (68) 第三节土地保障 (69) 第四节人才保障 (70) 第五节安全保障 (72)

深圳市大鹏新区产业发展监管协议(试行)

深圳市大鹏新区产业发展监管协议(试行) (送审稿) 宗地编号: 项目名称: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 生物家园(DY04-13)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编号:深地合字〔2017〕5006号 深圳市大鹏新区经济服务局制

甲方(产业管理部门):深圳市大鹏新区经济服务局 法定代表人:职务: 身份证号码: 地址: 大鹏新区金岭路1号 电话: 乙方(土地竞得人): 法定代表人:职务: 身份证号码: 地址: 电话: 鉴于乙方已于年月日取得号宗地的使用权,并签订了号《深圳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为保证深圳市大鹏新区产业用地发展要求,根据《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试行)》(深府〔2016〕80号),甲方作为大鹏新区产业主管部门,由深圳市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授权,本着平等、友好、诚信的原则,与乙方订立此协议。 第一条地块基本情况 宗地编号: 土地位置:大鹏新区 土地用途:新型产业用地 总用地面积(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项目名称: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 生物家园(DY04-13) 土地使用年期(年): 20 合同约定项目动工日期: 20 年月日 合同约定项目竣工日期: 20 年月日 第二条项目监管的主要内容 甲方对乙方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生物家园项目产业发展进行全程监管。 监管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经营应符合新区产业导向等相关要求,有关项目建设与质量标准,建设项目投资强度,研发用房准入及甲、乙双方认为需要监管的其他事项。 (一)建筑标准 1.乙方应将本项目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生物产业研发用房。该研发用房应当具备前瞻性的规划设计、高标准的建筑质量、优异的环境质量和良好的兼容性、拓展性,充分体现生物产业及人性化、智能化、绿色环保节能等特征。 2.本项目建筑物皆应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并至少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规定的国家二星级或深圳市金级标准。 3.本项目应配套建设海绵城市相关设施,年径流总量控

XX工业园区(扩区)产业发展规划报告59页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5 第二章 基础条件 ---------------------------------12 第三章 背景分析(SWOT 分析) -------------------30 第四章 园区功能分区和发展战略 -------------------36 第五章 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 -------------------40 第六章 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46 第七章 效益分析 ---------------------------------52 第八章 园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55 第九章 加快园区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64 XX 工业园区(扩区)产业发展规划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XXXX工业园区(扩区)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20)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2009年5月国务院(国发[2009]24号)《关于支持XX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海西、原中央苏区建设和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在龙岩与老区人民一起过年,明确表示党和国家“将继续实施各项扶持政策,推动老区又好又快发展”,为XX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若干意见》同时还提出,要“积极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内的国家级工业园区扩区、调整区位和省级工业园区升级,拓展工业园区的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为XX 省的工业园区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XXXX工业园区是全省首批50个省级工业园区之一,早期的园区用地位于县城南部的南岗,即南岗工业区。南岗工业区分三期开发。由于XX县经济基础好、发展速度快,目前,一、二、三期用地已经形成规模,正逐步开发龙翔片区,整个城南片区已经全部纳入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为工业园区发展寻求新的空间,2007年初,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下,编制了《XXXX工业园区“一园两区”总体规划》,其中的“一园”是指XXXX工业园区,“两区”是指城南片区和蛟洋片区。两个园区规划面积共23.8平方公里。随着区域大型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XX县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需求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发挥XX县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合理进行县域生产力布局

《苏州高新区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材料2015130

《苏州高新区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 为加快高新区发展转型、深化苏州高新区“真山真水,新天堂”的发展目标,合理引导高新区中心城区的存量土地利用与开发建设,促进产业升级,编制《苏州高新区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的编制将合理挖潜存量用地,科学引导空间布局,优化促进产业升级,更好彰显山水特色,完善公共设施配套,细化道路交通组织和绿地景观体系,进一步优化市政设施配套,全面引导高新区中心城区科学建设。 本次规划于2014年5月份启动,并于2014年12月完成专家论证。现对该规划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5年1月29日——2015年2月27日。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E-mail:ghj.sfw@https://www.360docs.net/doc/f92239453.html, 一、规划范围 东至京杭大运河、南至狮山街道行政边界、西至金枫路(中环快速路)、北至枫津河,总规划用地面积19.01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苏州主城中心区重要组成部分,特色鲜明、发展高效、乐活宜居的生态型城区。 三、建设规模 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容量25.0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755.75公顷;军事用地1.93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145.23公顷。 四、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带、十字、一环、八片”的空间结构: 1、“一带”: 即运河景观带,沿京杭运河构建游憩休闲的城市景观带,将滨河绿化景观建设与大运河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服务居民,对话主城,彰显特色。 2、“十字”: 由东西向狮山路城市发展轴和南北向长江路片区发展轴形成十字型发展主轴,依托轨道交通及城市中心建设,沿轴线集中布局商业、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提升高新区发展能级。 3、“一环”: 即两山周边的环状发展公共设施,以两山城市中央公园为核心,环狮山和何山布局文化、体育、创意、商业商务等公共设施,打造围绕两山的中央活力区。 4、“八片”: 即八大功能片区,包括狮山路商务商业区、狮山-何山活力休闲区、南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区、金山浜总部经济区、向阳路创意研发区以及南、北两大生活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