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

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
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二、血液常规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红蛋白(Hb)测定:

参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贫血、白血病、大量失血及钩虫病等降低。

慢性缺氧(肺气肿和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

(二)红细胞(RBC)检验:

参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5×1012/L。

临床意义同血红蛋白,巨幼红细胞贫血时减少更为明显。

(三)白细胞(WBC)检验:

参考值:成年人4~5.5×109/L,婴儿(两周岁以下)11~12×109/L,新生儿15~20×109/L。

细菌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和应激状态(急性出血和大手术)等增多(妊娠后期、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可有生理性增加)。

病毒感染、伤害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极严重感染、放射性辐照、肿瘤化疗后和非白血性白血病等减少。

(四)白细胞分类(DC):

参考值:中性粒细胞0.5~0.70×(50~70%),嗜酸性凿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40(20%~40%)和单核细胞0.03~0.08(3%~8%)。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和尿毒症等;其减少见

于伤寒和副伤寒、疟疾、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性辐照和肿瘤化疗。嗜碱性粒细
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其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和铅中毒等。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其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及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五)血小板(PLT)检验:

参考值:100~300×109/L。

造血功能障碍(如急生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及消耗增加(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时血小板减少;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时血小板增多。

(六)红细胞比积(Ht)检验:

参考值:男性0.42~0.49(42%~49%),女性0.37~0.43和新生儿0.49~0.54。

失水和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液浓缩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增高。贫血及血液稀释时下降。

(七)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参考值:成人79~101fl,儿童73~89f1和新生儿可达105fl。

用于贫血分类:增大为巨红细胞性贫血,减小为小细胞性贫血(如严重缺铁性贫血)和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

(八)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参考值:27~32ρg,新生儿可达40ρg。

用于贫血分类:增加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九)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G):

参考值:成人320~360g/L,儿童340~410g/L和新生儿可达450g/L。

大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减少,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减小。

(十)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参考值:0.11~0.16(成人)。

RDW与MCV结合可将贫血分为小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正常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及大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在治疗过程中会有动态变化。

(十一)网织红细胞(RC)计数:

参考值:成人0.5~1.5%,新生儿3.0%~6.0%.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溶血性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会增多,再性障碍贫血等骨髓抑制者减少.

(十二)红细胞沉降率(ESR):

参考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60岁以上男女老人的上限分别为24和34mm/h.

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急性炎症、贫血及恶性肿瘤等增快。幼龄儿、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及60岁以上老人呈生理性增快。





血液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血常规是临床

“三大常规”(血、尿、粪便)检查中最常用的检验方法之一。其目的在于了解人体(病人)血液的一般情况,当体内
任何器官发生病变, 均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RBC和WBC在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此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协助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判断疾病预后。血常规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英文缩写RBC)、血红蛋白测定(Hb)、白细胞总数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四项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血常规检查已基本上被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法代替,可快速、准确地报告检测结果。其主要检测参数及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检查:主要了解有无贫血、贫血程度及其二者比例关系,是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之一。随着RBC的增多或减少,Hb含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它们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同。但在各种贫血时RBC和Hb二者不一定平行。同时测定RBC和Hb对于贫血的鉴别诊断有很大的意义。如果只需要了解有无贫血或贫血的程度,一般仅测定Hb含量。

血红蛋白正常值: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

红细胞正常值: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新生儿、体力劳动、精神兴奋、气候寒冷、高原居民、长期献血者等可使其暂时升高。生理性暂时减少见于新生儿及15岁前儿童、部分老人、妊娠中期、晚期。Hb和RBC的病理性增高见于相对增高(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继发性增多(一氧化碳中毒、慢性肺心病、某些肿瘤等)和真性RBC增多症。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白血病、寄生虫病、产后、术后大出血等。

白细胞总数计数和白细胞分类检查:机体发生炎症、感染、组织损伤、白血病等等疾病时WBC总数和分类会出现数与质的变化。WBC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因此,WBC总数和分类两者的临床意义有密切关系。在判断WBC计数临床意义时,应同时参考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总数正常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婴儿(11-12)×10^9/L。

白细胞分类正常值:中性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st 0-5 %/(0.04-0.5)×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sg 50-70 %/(2-7)×10^9/L,】;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5-0.5)×10^9/L;嗜碱性粒细胞0-1%/(0.1-1)×10^9/L;淋巴细胞20-40 %/(0.8-4)×10^9/L;单核细胞3-8 %/(0.12-0.8×10^9/L。

临床意义: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新生儿、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感情冲动、高原居民

、妊娠末期、分娩期等可使其暂时升高。

中性粒细胞(N)的病理性增高见于急性感染(脓肿、扁桃体炎、阑尾炎、尿道炎、肺炎、中耳炎、丹毒、败
血症、猩红热、白喉等,化脓性感染最显著。)、严重的组织损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创伤等)、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溶血)、急性中毒、白血病、肿瘤等。病理性减少见于感染(伤寒、副伤寒、流感、病毒性肝炎、黑热病、疟疾等)、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等)、物理或化学因素损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淋巴细胞(L)的病理性增高见于某些传染病、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等。病理性减少见于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物理或化学因素损伤、中性粒细胞增高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等。

嗜酸性粒细胞(E)的病理性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食物或药物过敏等)、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等。病理性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术后、烧伤等。

嗜碱性粒细胞(B)的病理性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某些传染病(水痘、流感、结核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病理性减少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的病理性增高见于某些病毒或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流行性腮腺炎、伤寒、副伤寒、百日咳、结核病等)、肿瘤、急性传染病及中毒症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病理性减少见于传染病急性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单核细胞(M)的病理性增高见于某些感染(活动性肺结核、黑热病、疟疾、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等。病理性减少无临床意义。

血小板(PLT)正常值:(100-300)×10^9/L。运动、进食、午后、月经期、妊娠中晚期可使其暂时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减少见于造血功能障碍疾病、PLT破坏增加疾病、PLT消耗过多疾病、感染或中毒等;PLT<50×10^9/L,有自发性出血可能。病理性增高见于急性失血、出血性PLT增多症、急性溶血、真性RBC增多症、脾脏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