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概念公式总结苏教版完整版

初一数学概念公式总结苏教版完整版
初一数学概念公式总结苏教版完整版

初一数学概念公式总结

苏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一数学上册概念、公式总结(苏教版)

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

生活数学

活动思考

第二章有理数

比0小的数

像13、155、、%这样的数是正数,它们都是比0大的数;

像-13、-155、-、-%这样的数是负数,它们都是比0小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整数、负整数与0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的直线叫做数轴.

绝对值与相反熟

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像5与-5、-与等等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0的相反数是0。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有理数的乘方

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 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称为科学记数法.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

字母表示数

代数式

像n-2、0.8a、2n+500、2ab+2ac+2bc等式子都是代数式.

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像2a、0.8a、15×%、abc和s/5等都是数与字母的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一个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代数式的值

合并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去括号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从问题到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一般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用方程解决问题

参考例题

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

丰富的图形世界

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棱柱、棱锥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其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棱柱的棱与棱的交点叫做棱柱的顶点。

棱柱的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直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

棱锥的各侧棱的公共点叫做棱锥的顶点。

棱锥的侧面都是三角形。

图形由点、线、面组成。

图形的变化

参考例题

展开与折叠

参考例题

从三个方向看

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主视图;

从左面看到的图形,称为左视图;

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俯视图。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线段、射线、直线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1。的1/60为1分,记作1,,即1。=60,。

1,的1/60为1秒,记作1”,即1,=60”。

余角、补角、对顶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其中的一个角叫做另一个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的一个角叫做另一个的补角。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相等。

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初一数学下册概念、公式总结(苏教版)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如右图,在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而成的8个角中,象∠1与∠2这样的一对角称为同位角(corresponding angles).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图形的平移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translation)。平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

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那么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是由3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连接组成的图形。

三角形有3条边、3个内角和3个顶点。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做“△ABC”。∠A所对的边BC也可以用a表示。类似的,边AC、AB可以分别用b、c表示。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幂的运算

同底数幂的乘法

a m a n=a m+n(m、n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a m)n=(m、n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b)n=a n b n(n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同底数幂的除法

a m÷a n=a m-n(m、n是正整数,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a 0=1(a≠0)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

a-n=1/a n(a≠0,n是正整数)

任何不等于0的数-n(n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

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

单项式乘单项式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地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多项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乘多项式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乘法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complete square formula)

(a+b)2=a2+2ab+b2

(a-b)2=a2-2ab+b2

平方差公式(difference of square formula)

(a+b) (a-b)=a2-b2

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一)

把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a(b+c+d)=ab+ac+ad反过来,就得到:

ab+ac+ad= a(b+c+d).

式子左边是多项式ab+ac+ad,右边是a与(b+c+d)的乘积。

这里a是多项式ab+ac+ad各项都含有的因式,称为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common factor).

当多项式的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公因式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而字母应取各项相同的字母,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

把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factoring)。

如果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把多项式化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多项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

把乘法公式(a+b) (a-b)=a2-b2反过来,就得到:

a2-b2=(a+b) (a-b)

把乘法公式 (a+b)2=a2+2ab+b2反过来,就得到:

(a-b)2=a2-2ab+b2

a2+2ab+b2=(a+b)2

a2-2ab+b2=(a-b)2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将方程组的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并代入另一个方程,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把方程组的两个方程(或先作适当变形)相加或相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

全等图形

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congruent figures).l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全等三角形

两个能重合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congruent triangles)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为“斜边、直角边”或“HL”。

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

普查与抽样调查

为一特定目的对所有考察对象所做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thorough survey).

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叫做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将所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population)

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element)

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size of a sample)

第十三章感受概率

确定与不确定

在特定条件下,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事件(impossible event).

在特定条件下,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肯定它一定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必然事件(certain event).

在特定条件下,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我们事先无法确定它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随机事件(random event

初一数学定理公式大全

定义定理 一、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 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7.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用参考]大学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导数公式: 基本积分表: 三角函数的有理式积分:

一些初等函数: 两个重要极限: 三角函数公式: ·诱导公式: ·和差角公式:·和差化积公式: 2 sin 2sin 2cos cos 2cos 2cos 2cos cos 2sin 2cos 2sin sin 2cos 2sin 2sin sin β αβαβαβ αβαβαβ αβαβαβ αβ αβα-+=--+=+-+=--+=+α β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ctg ctg ctg ctg ctg tg tg tg tg tg ±?= ±?±= ±=±±=±1 )(1)(sin sin cos cos )cos(sin cos cos sin )sin(

·倍角公式: ·半角公式: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反三角函数性质: 高阶导数公式——莱布尼兹(Leibniz)公式: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 曲率: 定积分的近似计算: 定积分应用相关公式: 空间解析几何和向量代数: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应用 微分法在几何上的应用: 方向导数与梯度: 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 重积分及其应用: 柱面坐标和球面坐标: 曲线积分: 曲面积分: 高斯公式:

斯托克斯公式——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关系:常数项级数: 级数审敛法: 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幂级数: 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一些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欧拉公式: 三角级数: 傅立叶级数: 周期为的周期函数的傅立叶级数: 微分方程的相关概念: 阳光怡茗工作室https://www.360docs.net/doc/f99176096.html,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全微分方程: 二阶微分方程: 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公式大全

有理数——比较:a=0,|a|=0 a>0,|a|=a a<0,|a|=-a |a|>|b|,a<0,b<0,则ab,则a+c>b+c,a-c>b-c 如果a>b,c>0,则ac>bc

如果a>b,c<0,则ac0) 多边形的外角和:180° 多边形的内角和:180°*(n-2) 多边形的边数:n边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n(n-3)÷2 正多边形的各个内角:180°-360°÷n

大学数学公式(全集)

高等数学公式 导数公式: 基本积分表: 三角函数的有理式积分: 2 22212211cos 12sin u du dx x tg u u u x u u x +==+-=+=, , ,  一些初等函数: 两个重要极限: a x x a a a ctgx x x tgx x x x ctgx x tgx a x x ln 1)(log ln )(csc )(csc sec )(sec csc )(sec )(22 = '='?-='?='-='='2 2 22 11 )(11 )(11 )(arccos 11 )(arcsin x arcctgx x arctgx x x x x +- ='+= '-- ='-= '? ?????????+±+=±+=+=+=+-=?+=?+-==+==C a x x a x dx C shx chxdx C chx shxdx C a a dx a C x ctgxdx x C x dx tgx x C ctgx xdx x dx C tgx xdx x dx x x )ln(ln csc csc sec sec csc sin sec cos 222 22 22 2C a x x a dx C x a x a a x a dx C a x a x a a x dx C a x arctg a x a dx C ctgx x xdx C tgx x xdx C x ctgxdx C x tgxdx +=-+-+=-++-=-+=++-=++=+=+-=????????arcsin ln 21ln 211csc ln csc sec ln sec sin ln cos ln 2 2222222? ????++-=-+-+--=-+++++=+-= ==-C a x a x a x dx x a C a x x a a x x dx a x C a x x a a x x dx a x I n n xdx xdx I n n n n arcsin 22ln 22)ln(221 cos sin 22 2222222 2222222 22 2 22 2 π π

初一数学定理公式大全

定义定理 一、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 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7.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初一数学定理概念公式

一、有理数 (一)有理数 1、有理数的分类: 按有理数的定义分类:按有理数的性质符号分类: 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零正有理数 有理数负整数正分数 正分数有理数 0 分数负整数 负整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 2、正数和负数用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 (二)数轴 1、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是: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三)相反数 1、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几何定义:在数轴上分别位于原点的两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 做互为相反数。 3、代数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四)绝对值 1、定义: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2、几何定义: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3、代数定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 是0。 a (a>0), 即对于任何有理数a,都有|a|=0(a=0) –a(a<0) 4、绝对值的计算规律: (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2)若|a|=|b|,则a =b或a =-b. (3)若|a|+|b|=0,则|a|=0,且|b|=0. 相关结论: (1)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2)非负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3)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4)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 (5)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6)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它的正数或0,即|a|≥0。

(五)倒数 1、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求法:颠倒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 3、a(a≠0)的倒数是1 a . 有理数的运算 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 的绝对值。 3、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4、两个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三、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3、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四、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 数,都得0。 五、乘方 1、定义: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幂的符号法则: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0的任何次正整数次幂都是0。 六、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七、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近似数 1、科学计数法 (1)定义: 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即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计数方法叫做科学计数法。

初一数学:初一数学公式大全

初一数学:初一数学公式大全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a-b|≤|a|+|b||a|≤b-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b+√(b2-4ac)/2a-b-√(b2-4ac)/2a 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 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 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cos(A/2)=√((1+cosA)/2)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 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 ) 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 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 +82+…+n2=n(n+1)(2n+1)/6

初中三年数学常用公式定理大全

初中数学定理、公式汇编 第一篇数与代数 第一节数与式 一、实数 1.实数的分类: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3,,0.231,0.737373…,,等;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 如:π,,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等.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实数 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3.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数a的绝对值, 记作∣a∣。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如:丨-_丨=;丨3.14-π丨=π- 3.1 4. 4.相反数: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a的相反数是-a,0的相反数是0。 5.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 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如:0.05972精确到0.001得0.060,结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 6.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 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如:407000=4.07× 105,0.000043=4.3×10-5. 7.大小比较: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 反而小。

8.数的乘方: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 叫幂。 9.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 个数a就叫做x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式)。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负数没有平方根. 10.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1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0的算术平方根是0.12.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13.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14.平方根易错点:(1)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不分,如 64的平方根为士8,易丢掉-8,而求为64的算术平方根;(2)4的平方根是士2,误认为4平方根为士 2,知道4=2. 15.二次根式: (1)定义: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16.二次根式的化简: 17.最简二次根式应满足的条件:(1)被开方数的因式是整式或整数;(2)被开方数中不含有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 18.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绝对经典)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初中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

初中数学 概念、定义、定理 逻辑与命题 1.仅凭实验、观察、操作得到的结论有时是不深入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2.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3.如果条件成立,那么结论成立,像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4.条件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的,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像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 题。 5.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 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数系及运算 1. 正数是比0 大的数。 2. 负数是比0 小的数。 3.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5.符号不同、绝对值相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6. 0 的相反数是0。 7.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8.有理数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 一个数与0 相加,仍得这个数。 9.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10.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1.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 相乘都得0。 12. 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率:a*(b+c)=a*b+a*c 13. 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 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14. 有理数的乘方 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 15. 16.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17.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写成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称 为科学计数法。 18.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19.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m、n 是正整数) 20.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n是正整数) 21.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m、n 是正整数,m>n) 22. 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0 次幂等于1。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大全(绝对经典)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35463

初中数学常用的概念、公式和定理 1. 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 如:-3, ,0.231,0.737373…, , .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 - ,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 绝对值:a ≥0 丨a 丨=a;a ≤0 丨a 丨=-a. 如:丨- 丨= ;丨3.14-π丨=π-3.14. 3.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 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如:0.05972精确到0.001得0.060,结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 4. 把一个数写成±a×10n 的形式(其中1≤a<10,n 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如:-40700=-4.07×105,0.000043=4.3×10- 5. 5. 被开方数的小数点每移动2位,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就向相同方向移动1位;被开方数 的小数点每移动3位,立方根的小数点就向相同方向移动1位. 如:已知 =0.4858,则 =48.58;已知 =1.558,则 =0.1588. 6. 整式的乘除法:①几个单项式相乘除,系数与系数相乘除,同底数的幂结合起来相乘除. ②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每一个项.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用一个多- 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④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将多项式的每一项 分别除以这个单项式. 7. 幂的运算性质:①a m ×a n =a m+n .②a m ÷a n =a m -n .③(a m )n =a mn .④(ab)n =a n b n .⑤( )n =n.⑥a -n =n, 特别:( )-n =( )n .⑦a 0=1(a ≠0). 如:a 3×a 2=a 5,a 6÷a 2=a 4,(a 3)2=a 6,(3a 3)3=27a 9,(-3)-1=- ,5-2= = ,( )-2=( )2= ,(- 3.14)0=1,( - )0=1. 8. 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因式分解的公式):①(a+b )(a -b )=a 2-b 2.②(a±b)2 =a 2±2ab+b 2. ③(a+b )(a 2-ab+b 2)=a 3+b 3.④(a -b )(a 2+ab+b 2)=a 3-b 3;a 2+b 2=(a+b )2-2ab,(a - b )2=(a+b )2-4ab. 9. 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原则是:先看能否提公因式.在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二项式用平 方差公式或立方和差公式,三项式用十字相乘法(特殊的用完全平方公式),三项以上用 分组分解法.注意:因式分解要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10. 分式的运算:乘除法要先把分子、分母都分解因式,并颠倒除式,约分后相乘;加减法 应先把分母分解因式,再通分(不能去分母).注意: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11. 二次根式:①( )2=a (a ≥0),② =丨a 丨, 如:①(3 )2=45.② =6.③a<0时, =-a .④ 的平方根=4的平方根=±2. 12. 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方程:ax 2+bx+c=0:①求根公式 (a>0,b ≥0). ,其中=b 2-4ac 叫做根-

初一数学公式大全

初一数学公式大全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C周长∏ 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和定理大全(全新)

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定理 1、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3,,0.231,0.737373…,,.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绝对值:a≥0丨a丨=a;a≤0丨a丨=-a .如:丨-丨=;丨3.14-π丨=π-3.14. 3、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如:0.05972精确到0.001得0.060,结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 4、把一个数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如:-40700=-4.07×105,0.000043=4.3×10-5. 5、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因式分解的公式):①(a+b)(a-b)=a2-b2.②(a±b)2=a2±2ab+b2.③(a +b)(a2-ab+b2)=a3+b3.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b)2=(a+b)2-4ab. 6、幂的运算性质:①am×an=am+n.②am÷an=am-n.③(am)n=amn.④(ab)n=anbn.⑤()n=n. ⑥a-n =1 n a,特别:()-n=()n.⑦a0=1(a≠0).如:a3×a2=a5,a6÷a2=a4,(a3)2=a6,(3a3- )3=27a9,(-3)-1=-,5-2==,()-2=()2=,(-3.14)o=1,(-)0=1. 7、二次根式:①()2=a(a≥0),②=丨a丨,③=×,④=(a>0,b≥0).如: ①(3)2=45.②=6.③a<0时,=-a.④的平方根=4的平方根=±2.(平方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8、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方程:ax2+bx+c=0: ①求根公式是x= 24 b b ac -±-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②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并且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为a(x-x1)(x-x2). ③以a和b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x2-(a+b)x+ab=0. 9、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b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即一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直线从左向右上升);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直线从左向右下降).特别:当b=0时,y=kx(k≠0)又叫做正比例函数(y与x成正比例),图象必过原点. 10、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叫做双曲线.当k>0时,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降);当k<0时,双曲线在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上升).因此,它的增减性与一次函数相反. 11、统计初步:(1)概念:①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份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②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有时不止一个),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③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或

(完整版)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公式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初一常用数学公式

初一常用数学公式 常用数学公式表:公式表达式 平方差a2-b2=(a+b)(a-b) 和差的平方(a+b)2=a2+b2+2ab (a-b)2=a2+b2-2ab 和差的立方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 ≤|a|+|b| |a-b| ≤|a|+|b| |a|≤b<=>-≤a≤b |a- b| ≥ |a|-|b| - |a| ≤ a≤ |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X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b2-4a=0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一个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 常用数学公式表: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sin2a=2sinacosa tan2A=2tanA/(1-tan2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cot2A=(cot2A-1)/2cota 半角公式 sin(A/2)= √((1-cosA)/2) sin(A/2)=-√((1-cosA)/2) cos(A/2)=√ ((1+cosA)/2) cos(A/2)= -√ ((1+cosA)/2) tan(A/2)=√ ((1-cosA)/((1+cosA)) tan(A/2)=-√ ((1-cosA)/((1+cosA)) cot(A/2)=√ ((1+cosA)/((1-cosA)) cot(A/2)=-√ ((1+cosA)/((1 -cosA)) 和差化积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otA+cotBsin(A+B)/sinAsinB -cotA+cotBsin(A+B)/sinAsinB

初中数学各种公式大全,超级实用

数学各种公式及性质 1.乘法与因式分解 ①(a+b)(a-b)=a2-b2;②(a±b)2=a2±2ab+b2;③(a+b)(a2-ab+b2)=a3+b3; 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b)2=(a+b)2-4ab。2.幂的运算性质 ①a m×a n=a m+n;②a m÷a n=a m-n;③(a m)n=a mn;④(ab)n=a n b n;⑤(a b )n= n n a b ; ⑥a-n=1 n a ,特别:()-n=()n;⑦a0=1(a≠0)。 3.二次根式 ①()2=a(a≥0);②=丨a丨;③=×;④=(a>0,b≥0)。 4.三角不等式 |a|-|b|≤|a±b|≤|a|+|b|(定理); 加强条件:||a|-|b||≤|a±b|≤|a|+|b|也成立,这个不等式也可称为向量的三角不等式(其中a,b分别为向量a和向量b) |a+b|≤|a|+|b|;|a-b|≤|a|+|b|;|a|≤b<=>-b≤a≤b ; |a-b|≥|a|-|b|; -|a|≤a≤|a|; 5.某些数列前n项之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1*2+2*3+3*4+4*5+5*6+6*7+…+n(n+1)=n(n+1)(n+2)/3;6.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方程:ax2+bx+c=0: ①求根公式是x= 24 2 b b ac a -±- ,其中△=b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