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足良方6首 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特效中药

中医治疗糖尿病足良方6首糖尿病足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残疾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不但导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往往导致脚的感觉丧失或减低而易受外伤,轻微的外伤都能迅速导致溃疡、感染和坏疽,以致最终不得不截肢。
因此,本病在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患者应及时就医诊治。
处方一:冰矾炉甘散外敷【药物组成】冰片、明矾、炉甘石各等份。
【治疗方法】上药共为细末。
取适量,外敷溃疡局部,覆盖无菌纱布,用绷带包裹,每天换药1~2次。
【功效】抗炎收敛,祛腐生肌。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6例,治愈20例,显效28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86%。
刘某,男,58岁。
患糖尿病3年,长期服用降血糖药,血糖基本稳定,1个月前因蚊虫叮咬右足趾感染,致足背部溃疡、痒痛。
诊见右足背溃疡面约5.Ocm×3.Ocm,有脓性分泌物,溃疡面皮肤周围红肿,瘙痒疼痛。
将溃疡面彻底清创后,用冰矾炉甘散涂于创面,覆盖无菌纱布加绷带包裹,每天换药1次,并配合口服消炎药和降糖药物治疗。
1个月后,创面完全愈合,痛痒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经验心得】本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脱疽”范畴,本病需标本同治(降低血糖,改善下肢局部血液循环,去除坏死组织)。
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方法较多,多采用内外合治,尤其注重外治法。
本方中冰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明矾外用燥湿止痒;炉甘石具有收湿祛腐、消肿止痛的作用。
三药合用则产生抗炎收敛、祛腐生肌之功效,故能抑制创面炎症反应,促进渗液吸收及坏死细胞重新生长,适宜于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
处方二:化瘀通脉汤外洗【药物组成】当归30g,生地黄15g,川芎2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5g,桂枝10g.乳香10g,没药10g,透骨草15g,细辛6g,独活18g,白芷20g,防风10g,蝉蜕10g。
糖尿病难愈创面的中医研究进展

糖尿病难愈创面的中医研究进展1. 引言1.1 糖尿病难愈创面的中医研究进展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之一就是糖尿病难愈创面。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导致身体各部位的血液循环受损,创面愈合受阻,进而形成难愈创面。
难愈创面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并且给医疗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难愈创面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中医药认为糖尿病难愈创面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营养不足和痰浊淤滞所致。
中医治疗注重调理气血、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方面。
通过中医药的治疗,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糖尿病难愈创面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
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还可以调节全身气血,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对抗生素和药物的依赖。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难愈创面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 正文2.1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难愈创面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难愈创面与气血循环不畅有关。
在中医看来,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的流通能够保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因为血液中葡萄糖过高而导致微循环障碍,气血运行受阻,影响伤口愈合。
中医强调“气血津液”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身体正常功能和滋养组织的重要物质,对于伤口愈合也是至关重要的。
糖尿病患者常常存在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等病理表现,影响了创面愈合过程。
中医药强调“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治疗糖尿病难愈创面不仅要处理病灶,还要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自身抵抗力,改善内环境,为创面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难愈创面的理论基础是在中医整体观的基础上,通过调理气血、滋养津液、扶正祛邪等治疗原则来促进伤口愈合和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
这些理论基础为中医药在糖尿病难愈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2.2 中医药疗法在糖尿病难愈创面中的应用中医药疗法在糖尿病难愈创面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两个方面。
老中医陈文伯治疗糖尿病的验方

老中医陈文伯治疗糖尿病的验方对糖尿病人来说,有没有一种既简单方便,又不用天天找中医,效果还好的治疗药方呢?国家级名老中医陈文伯经验谈,解糖友之急,纾糖友之苦,本人整理他的谈话,列方如下供糖友参考:【处方】:枸杞10—15克地骨皮10—15克麦冬10克大生地10克夏枯草10克上述方子针对轻、中度的糖尿病人,效果好,大家可以放心试用。
【方解】枸杞又叫长生果,阴阳双补,益气消渴。
从现代医学看,枸杞子有显著的降糖作用,还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地骨皮显著降糖,同时补肾阴,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麦冬不仅有很好的降糖作用,还有强心作用,补心阴不足,对胰岛功能减弱有修复作用。
大生地补肾阴和极显著的降糖作用,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和强心作用。
夏枯草,苦中还含着阳气,有极好的显著的降糖作用。
夏枯草提取的降糖素100毫克相当于胰岛素的22个单位。
【加减】阳虚病人,四肢怕冷,说话有气无力的人不能吃。
口干舌燥眼睛干涩最合适。
脾虚的加山药30克,炒白术9克,健脾养胃止泻降糖;如果您大便腹泻没劲老乏力,经济富裕,可以加红人参3克,人参有很好的降糖,调节血压的作用。
上面的药,用没过药材的水来煎;不煎,用大的保温杯开水冲也可以。
一天早中晚加三次开水冲服。
但是煎完药之后人参最后要嚼服。
祝君早日康复!国家级老中医陈文伯先生的三个小方子最近比较关注北京卫视每天下午5点40分播出的一档医学养生谈话节目叫“养生堂”,每期基本都是邀请京城名医来聊聊养生医疗方面的话题,节目非常不错。
这两天是国家级老中医﹑北京鼓楼中医院院长﹑全国百名老中医之一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陈文伯先生做客养生堂,以中医的观点给大家讲讲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节目中陈老给大家带来几个小方子,我觉得不错分享给大家:第一个小方子:降压秘方(有降压,降脂,强心三降之功效),取葛根,地骨皮,丹参,山楂,牛蒡各三克,放入一个保温杯内,取刚开的热水冲泡,大约半小时就可饮用,早饭后一杯,午睡过后一杯,晚饭后溜达回来一杯,每天三杯坚持饮用。
中医能不能治疗糖尿病尚凤娟

中医能不能治疗糖尿病尚凤娟发布时间:2023-07-05T04:10:44.102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尚凤娟[导读]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济南 271199在古代,糖尿病又被称为“消渴症”。
在早期中医经典著作中,就有对这一病症的记载。
《素问·奇病论》指出,肥胖和过度食用甜美食物会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肥胖会增加体内热量,甜腻食物则会使人体内湿气积聚。
这些因素导致气血失衡,最终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古代其他医学典籍中也有类的描述,例如《黄帝内经》中提到,消渴病主要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液,肾不能利水等多种原因所致。
整体而言,古代对于消渴病的认知和理解,虽然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看较为简略,但也为后世对于糖尿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现代中医药对治疗糖尿病的积累和总结取得了显著成果,中药治疗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一、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在中医中被称为“消渴病”,其病因主要包括情志不畅、饮食失节、气虚体弱、肝肾不足等因素。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脾胃、肝肾、心脏、肺等脏器及经络之间的协调失衡有关,导致气血运行障碍、阴阳失调,从而出现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
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调节整体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改善机体系统功能,增强体质,调整生活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艾灸、拔罐等。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个关键是注重个体化治疗,因为不同的病人面临着不同的临床症状,应该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还需加强运动,但运动方式以及强度需严格把控,切不可劳累过度,并且在生活中要保持开心快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保持心情舒畅,气血流通,对病情控制和康复有良好影响。
二、糖尿病应用中医治疗优势(1)能够降血糖: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纯中药进行降糖治疗,在配合饮食和运动疗法的情况下,大约80%的患者在一个月内可以良好地控制血糖。
(2)减轻症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优点之一就包括减轻患者不适症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可以使患者不良症状达到消除或减轻目的,如多汗、四肢麻木、心悸、失眠多梦,甚至是飞蚊症、视物模糊以及迎风流泪等。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从药物研究、针灸疗法、推拿疗法、艾灸疗法以及汤剂疗法等方面探讨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法的介绍和分析,展示了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潜力和前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清晰、治疗效果需要更多临床验证等。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提高治疗效果,并寻求更多有效的治疗途径,以更好地服务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药物研究,针灸疗法,推拿疗法,艾灸疗法,汤剂疗法,前景展望,挑战,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疾病背景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肾脏功能异常而引发的一种疾病。
病理生理上,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和肾小管,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出现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患上肾病后,不仅需要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和药物治疗,还需要进行肾脏保护和修复,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局限性。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理脾肾,平衡阴阳,从根本上改善肾脏功能,减轻蛋白尿等症状,缓解患者的痛苦。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希望能够找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1.2 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危害着病人的身体健康。
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备受关注。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主张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通过药物、针灸、推拿、艾灸、汤剂等多种疗法综合治疗,以达到调节血糖、保护肾脏功能的目的。
《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核心内容释义

《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核心内容释义《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是一份专门为中医药行业人员设计的
指南,旨在协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该指南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指南简要介绍了糖尿病的定义、症状、分类以
及发病机制。
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指南详细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的理论基础,包括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学说、药物治疗原则等。
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指南详细介绍了中医药在糖尿病治
疗中的具体应用,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疗程等方面。
4.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指南还阐述了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包
括饮食调节、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和定期检查等方面。
5.糖尿病合并症的防治:指南探讨了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防治措施,
包括心血管疾病、眼部疾病、神经病变等方面。
总之,《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以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为中医药行业提供了一份系统的糖尿病诊疗指南,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对糖
尿病治疗和管理的贡献。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终身的过程。
继上期的西医药知识之后,本篇介绍中医药应用的理念、方法及注意事项,希望对广大患者朋友们有所帮助。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早期积极进行干预,将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从而达到防止或延缓病情进展的目的。
肥胖不仅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也是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加管理则后患无穷。
从控制肥胖入手,控制“六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高尿酸、高体脂),改善体质,调动患者自身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肥胖有实胖与虚胖的区别。
虚胖的患者往往表现为肌肤松弛,腹部松软,精力、体力不足,毛发稀疏,吃凉、硬、黏腻等食物后易腹部胀满不适、大便稀溏等,对此类患者中医多以参苓白术散等健脾化湿药物治疗,切忌滥用市场上盛行的泄下,抑制食欲等损伤脾阳之药物。
实胖的患者则多表现为肌肉结实、食量大、喜冷饮、面红、手足温、语声洪亮、口渴饮水多。
口臭,便秘、舌苔黄腻等,对此类患者可短期选用大柴胡汤、二陈汤等方剂治疗,但不能久用苦寒药。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心、脑、下肢等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我们主张要合理运用西药,并根据患者病机的不同给予个体化的中医治疗,不仅仅针对“病”,更强调“患病的人”。
一般病程较长、并发症多、病情较重的晚期患者多为本虚标实,治疗时宜根据脏腑功能、阴阳的偏衰及兼挟标实证种类的不同(瘀血、痰浊、水湿等)可调整用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特色治疗有:①中药口服汤剂联合足浴方(川草乌、透骨草、鸡血藤等)可减轻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造成的下肢凉、麻、痛等症,伴下肢水肿者可加用麻黄、桂枝等药;②系列疗法联合灌肠方(煅牡蛎、丹参、大黄等)对糖尿病肾病导致的高血压、贫血、夜尿增多、蛋白尿的改善,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均有一定的效果。
2024版糖尿病中医药知识健康讲座课件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三阴交、胰俞等。
02
拔罐疗法
通过在特定部位拔罐,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刺激人体自我修复机制,
从而改善糖尿病症状。常用部位包括背部膀胱经、腹部任脉等。
03
饮食疗法
中医强调饮食调养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
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 免疫等多个方面。其中,胰岛素抵 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2型糖尿病 的主要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疲乏无力 等,可伴有视网膜病变、下肢溃疡、 蛋白尿、心悸等症状。
分型
根据病因学证据和临床表现,糖尿病可 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 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了解低血糖的典型症状,如出汗、颤抖、头 晕等。
急救措施
立即补充含糖食物或饮料,如葡萄糖片、果 汁等,并通知医生。
预防低血糖
遵循饮食计划,避免过度运动,随身携带含 糖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与医生沟通
定期与医生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案,及时调整 用药和生活方式。
THANKS
感谢观看
推荐运动项目和注意事项
散步
适合所有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
慢跑或快走
适合病情较轻、体质较好的患者,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
推荐运动项目和注意事项
• 游泳:适合所有年龄段的患者,对关节无负担,有助于全 身锻炼。
推荐运动项目和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包括 运动前应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避免运动损伤。
险。
长期的心理压力可影响内分泌系 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
从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