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

1.熟练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一、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人教版(精品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课文感知: 论语》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也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深蕴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道德风范,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建设社会文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在阅读中,要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和热情。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导读:范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模型,会判断一个具体问题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摸能力,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相互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

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重复试验、二项分布的理解及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二项分布模型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猜数游戏: 游戏:有八组数字,每组数字仅由01或10构成,同学们至少猜对四组才为胜利(请看幻灯片演示) 问题1:前一次猜测的结果是否影响后一次的猜测?也就是每次猜测是否相互独立? 问题2: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能否从概率角度解释? 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从而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中,为本节课的学习做有利的准备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可以初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为定义的提出作好铺垫。 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满足学生的好奇之前让学生对这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并得出其特征,使定义的提出水到渠成, 从探究游戏中的第二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新知识,符合“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观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突出本节课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篇二: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进行了语文的模拟考试,试卷中出到了古文《赵普》,里面有这样一道题:赵普晚年手不释卷学习《论语》,请你写出《论语十则》中的一则,并谈谈你的理解。《论语十则》是初一上半学期的知识点,这道题目出得很特别,有一定的难度,既考到学生的旧识,又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当时很多学生这道题答不出来,但我们班上的学生大多数都回答出来了,而且还答得不错。回想起上《论语十则》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教法适当,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回忆当时的教学案例以做反思:

《论语十则》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1)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三)写作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设计者:奚丽红刘延君 (郑重声明:本设计所有权归著作人及出版人拥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盗用本设计进行营利活动,更不得进行网络传播,一经发现,将诉诸法律,严肃处理。)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其人,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2.难点: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情预估】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 可能会有一种畏惧感, 教师要想方设法降低难度, 化难为易, 让学生亲近文言文。 【策略解说】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尤其是在学生程度一般的教学班,当以诵读为主;必要时每一则都可以领读数次,争取当堂成诵,然后解析词语。在学生程度较高的班级,可以适当拓展和延伸相关知识,也应围绕《论语》一书和孔子其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入门与铺垫 1.导言。讲讲“文言”与“白话”、“现代文”。 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简练,可读性强。白话是古代的口语。当文言渐渐离开口语,定了形,并且在书面上占优势甚至占压倒优势的时候,照当时的口语写的文字是白话。文言与白话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用现代汉语写成的文章就叫现代文。 2.学法指导。讲讲学文言文的注意事项。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不依靠译文;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文言实词要积累,文言虚词也要积累。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这七个字我们在本课中都能见到,这些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虚词也要靠诵读,一时不怎么了解不要紧;读得多了,再加以比较、品味,就会弄懂的。 3.常识引领。 (1)说说《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 (2)认识圣人孔子。

优秀教学反思案例

第九模块的精华帖子及回帖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康巧红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7日星期五11:24 我觉得执教《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老师有必要进行反思,课中教师先把“有六个桃子,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有几种分法?”的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挑选的素材较切合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分法学生表达出来时,教师又追问:“哪一种较公平?”学生这时产生不同想法,实际上从学生的问题回答上来看是孩子们对“公平”的认识不同,也就是数学的角度看法不同,价值观不同。孩子并没有错,但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第一次回答时就应该做出反映,并引导孩子们这节课要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出公平。这样才不会产生无法控制的局面。如果教师再改变一下教学的策略,认真反思,我相信这节课教师一定会对出现类似现象肯得到合理的处理,课堂驾驭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复习课课后反思 复习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片段: 一、小组学生交流: 1、生活中你常见哪些百分数? 2、哪些百分率可能小于100%,哪些百分率不大于100%,哪些百分率大于100%? 3、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百分数? 二、讨论交流汇报: 生1:我见过的有90%、67%.45%........合格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2:发芽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3 发芽率可能等于百分之百。 话声一落就有学生反对:发芽率不可能等于百分之百,只能小于百分之百。 生3立即反对并解释: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 生2一解释学生就分成了两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冷静下来思考:把这个问题放在生活中。但生2还是不依不饶。此时我知道在争论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宣布学生把这个问题放在课下处理。 生4我在商场用过百分数,是商场打折出售衣服时,我帮妈妈算衣服价钱。 课后反思: 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分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问,学习生活会因生成资源而丰富多彩。学生能说出“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说明孩子对百分率的意义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但一粒种子进行实验这只是他的想象,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对孩子来说,这个发芽率在生活中的产生又是陌生的,孩子的执着让我感动,查资料知道快速测试玉米种子的发芽率的简便方法,介绍给孩子,另外又查找到新玉米大概发芽率可达90%以上、菜籽的出油率在50%左右等等。同时这些查到的资料让我也开阔了视野。 学生们的看法多样,产生了课堂乱草现象,教学的反思,不但让我解决了课堂问题,也提高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们受益了,同时让我教学中也增长知识,扩宽知识面,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B组:康巧红 回复: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韩慧丽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星期六21:10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精编教案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参考 0830 1311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山,仁者乐(ya?)水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小编为您精心设计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希望此文章能使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

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人教版(精品篇)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人教版(精品篇)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课文感知: 论语》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也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深蕴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道德风范,对弘扬民族文化和建设社会文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在阅读中,要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和热情。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篇一:201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完整版)】 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校: 教师: 2015年9月 教学工作计划 20 15----2016学年度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任课教师: 单元归属 一、单元形式 编排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家庭亲情)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学习体验)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科学世界)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 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 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 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 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 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 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 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 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 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 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 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案例新人教版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②理解积累文中关于学习的成语、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收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修养 ②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难点 1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2、概括成语、收集格言,积累语言。 方法 点拨法、拓展法 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如果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可见中国古代的孔子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多么重大的贡献。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在学习中去感受孔子的人格魅 、背诵课文

1背诵(先小组后个人) 2、听写(共三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理解(口答) ①表明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②指出应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 ③表现儒家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问:以上三名分别人哪些角度进行阐述? 4、小结:《论语》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需大家反复朗读,仔细体味。 三、整体感知(三个方面内容) 1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互相补充。 2、师归纳整理,出示小黑板。 ①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改之。 ②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结:孔子的这些思想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学习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它的意思,列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个人修养。 四、积累、拓展 1收集课内成语。 a、温故知新 b、不亦乐乎 c、死而后已 d、任重道远 e、择善而从 f、三人行必有我师 g、已所有欲,勿施于人。 2、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学习和修养的格言或故事。 3、师补充有关孔子的故事及语录,进行评述,以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扩大积累。 五、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早作准备,迎接文化复兴时代的到来吧。 六、课后体验: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必做) 2、研讨与练习二P47 (选做) 附:课外摘录: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学习《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师:“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十则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教师板书) 2、结合句释自读,读清句意。 3、质疑,答疑。 4、师引导深入学习。 “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第二课时 一、诵读前四则,然后学生质疑。 二、师引导学生学习,先疏通文意。 “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感文]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四时的魅力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 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生分析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可以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是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让学生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论语》及孔子的情况,理解前五则语录的意思。

《春》《论语十则》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春》(第二课时)教案 介休八中曹美芸 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 教学难点:张开想像的翅膀,在诗一般的语言中读出画、读出情。教法设计: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播放少儿歌曲《嘀哩嘀哩》,教师抓住第二段歌词“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导入:春需要我们用眼来观察,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随着朱自清先生去读春、去品春。 板书:春、读、品三字 二、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 1、以第一段为例,提问:这一段应怎样读? 生发表意见,朗读,师生评价 2、师:在“绘春”这一部分中,作者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图画,分小组选择其中一幅, 讨论:(1)这一段在朗读中应注意些什么,小组试写一诵读脚本。 (2)在这段中,你认为哪些语句写得精彩?为何精彩?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a、挑选两小组发表意见,指导学生朗读,进一步明确、规范诵读脚本的写法,在朗读时,范读、齐读相结合,读好为止。 b、在学生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对语言进行品味,若学生挑选的是“春风图”或“春草图”,教师可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完成《目标检测》P56或P61练习,若未选,则暂不用此练习。 3、小结:写诵读脚本的基本方法及从哪些方面品味语言。

4、师:除了小组选择的语段,你还喜欢哪段?应该如何去朗读?对本段语言试独立作一赏析。 学生独立思考,发言、交流、朗读、评价 估计剩余语段均有学生提及 若在第2环节“b”处未做练习,可在此处涉及到时完成。 师:仿照《目标检测》语段练习题,你是否可以为其他语段设置一些问题呢? 提问,生作解答 三、你认为文章的结尾写得好不好?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文章再写一个结尾吗? 学生书写,交流、评价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品语言,确实感到春的世界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春天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人生之春也同样如此,让我们珍惜春天,努力奋斗,青年人,时间正翻看书页,请你着笔! 五、作业:收集咏春的诗词、佳句佳篇,制作一期手抄报。附: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感情基调用词准确 重音叠词叠句 停顿比喻、拟人、排比 语速、语调等虚实结合等 读品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论语十则课堂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习惯、学做人。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 (点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及“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几个词语,点明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一下子拉拢了师生的心灵。为后面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点评:从中国悠久的历史谈起,点出孔子及论语,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