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病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鳖病及防治―累枝虫病

鳖病及防治―累枝虫病

鳖病及防治―累枝虫病
鳖病及防治―累枝虫病
累枝虫病是由纤毛门的一种累枝虫附生所引起的,又称吊钟虫病。

症状是病鳖的四肢及腋下、背腹甲、颈部等处呈现一簇簇白毛。

在显微镜下可见到大量带柄的累枝虫。

当水体呈绿色时,虫体亦被染成绿色。

病鳖表现为食欲下降,身体日渐消瘦,最后引起组织溃烂,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防治:
①保持水质清新,降低水的硬度。

②试用0.001%漂白粉浸洗24时,或用2%-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5分-10分,效果更好。

③用0.0008%硫酸铜或0.002%高锰酸钾浸洗30分,1天1次,1周治愈。

甲鱼养殖防病治疗方案(完全版)

甲鱼养殖防病治疗方案(完全版)

甲鱼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彭张华一、日常状况处理办法1、温室调水:(1)温室甲鱼“降亚盐”调水解毒方案:每立方米先泼洒“亚硝克星”5克+“金维康”2克+“微多多”2克,再泼洒“净水灵”5克(有机质较多时)。

(2)温室甲鱼水质差时调水方案(白浊水、黑臭水等):第一步:每立方米泼洒“净水灵”5克;第二步:第三天每立方米泼洒“藻能源”5毫升+“活菌宝”10毫升。

2、日常操作:(1)预防白底板及鳃腺炎方案:“免疫双抗”1袋+“甘泰乐“200克+“金维康”1袋,拌400斤饲料,连续内服5天,每月2次。

(2)日常消毒方案:温室:每立方米泼洒“派尼酸碘”2毫升+“神农百果露”2毫升;外塘:“派尼酸碘”1瓶泼洒3亩;上述步骤,温室、外塘每10至15天操作一次。

3、特殊阶段:(1)出池前一个月(肝肠保健排毒方案):“免疫双抗”1袋+“甘泰乐”200克+“金维康”1袋拌料400斤,喂5天停10天;(2)转池前,如果情况不稳定,采用治疗方案:内服:“免疫双抗”1袋+“甘泰乐”200克+“金维康”1袋+“康恩诺”400克拌料400斤,连用三天(转池前7天使用)。

外用:每15亩池塘泼洒“藻能源”1瓶+“金水露”3瓶,甲鱼入塘前10天使用。

(3)转池时(鱼体和环境消毒,预防应激):温室:每立方米泼洒“神农百果露”3毫升+ “派尼均安”5毫升,转池前1天使用;外塘:每15亩池塘泼洒“藻能源”1瓶+“金水露”3瓶,甲鱼入塘前10天使用。

(4)外塘甲鱼越冬前一个月(提高免疫力,排毒解毒):内服:“免疫双抗”1袋+“甘泰乐”200克+“金维康”1袋+“康恩诺”400克拌料400斤,连用5天。

外用:每15亩池塘泼洒“藻能源”1瓶+“金水露”3瓶。

改底:每5亩抛撒“底润舒(新)”1袋。

4、外塘日常管理:内服:免疫双抗”1袋+“甘泰乐”200克+“金维康”1袋拌料400斤,喂5天停10天,如此循环;外泼:每5亩使用“派尼酸碘”,10天一次;改底:高温季节每月用2次“底卫士”,1次“底润舒”,低温季节每月用1次底卫士,2次“底润舒”,“底卫士”每袋用5亩,“底润舒”每小袋用15亩。

甲鱼水肿病的防治

甲鱼水肿病的防治

甲鱼水肿病的防治鳖水肿病是近年来发生较多的鳖病之一,不但影响养殖成活率,也影响商品价值,但大多数鳖场对鳖水肿病的发生和防治了解较少,故在发现此病时束手无策。

对此,笔者根据近几年各地水肿病发生的不同类型、主要原因以及防治方法谈点个人的经验,供参考应用。

一、鳖水肿病的主要症状1、形态变化。

鳖发生水肿病后体形由正常的扁平变成体高背厚,脖颈粗大,严重的全身肿胀,四肢僵直。

2、行为变化。

发病初期病鳖头颈上仰,鼻孔喷小气泡,有的爬出沙层或泥穴,在池底缓慢爬行。

有的集群在池的四角攀游,严重的在水面平游,不怕惊扰,更严重的腹部朝上仰游,临死时飘浮水面,有的则下沉于池底。

3、体内变化。

通过对临死鳖的解剖观察,体腔大量积水。

大多脏器表面粘膜脱离。

血色淡,肝胆肿大,肺部泡沫样积水,呈灰白色。

肠管内有的淤血,有的发白。

心水肿,灰白色。

四肢皮内脂肪呈豆腐样变性。

鳃样组织发黄或灰白色变性坏死。

二、水肿病发生的原因(一)水体缺氧、水质恶化1、秋冬季节室外池塘水体缺氧。

当池塘水温降到15℃以下时,凡是养在室外池中的鳖都会本能地潜入水底钻进沙层或泥穴中进入冬眠状态。

此时鳖体的运动和代谢也降到最低限度,而呼吸则完全靠皮肤和咽喉部的鳃状组织获取水体中的溶解氧,所以水体中溶解氧的富缺,可成为冬季鳖能否安全成活的关键。

而水肿病的发生就是在水体严重缺氧的情况下,作为鳖主要呼吸器官的鳃状组织吸吐水的频率加快,但仍不能满足氧的需要,最后导致鳖只有张嘴不断吸水而无力吐水时,水流通时咽腔进入体腔引起鳖体全身肿胀。

这种情况多见于水体清瘦、一见到底的鳖池。

2、水质恶化。

多发生在封闭性温室里,时间在开春前后。

发病池水质恶化、严重缺氧,检测可见氨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大批鳖攀附在饲料台,有的则张嘴伸脖在池的四角攀爬,并不时跌落水中大量吸水使鳖体全身肿胀,这种情况主要是水质恶化后,有害气体通过鼓风机搅动水体,把水体中的有害气体逸出进入空间。

由于温室封闭较好,随着时间的延长室内空间有害气体的浓度也会随之升高,并有刺激性恶臭。

鳖红脖子病与出血病防治措施

鳖红脖子病与出血病防治措施

鳖红脖子病与出血病防治措施
一、鳖红脖子病
主要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危害品种:鳖。

防治适期:3-11月。

识别特征:(1)颈部充血红肿,伸缩困难,腹甲出现红斑。

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

(2)病鳖口腔、食管、胃、肠黏膜呈明显的点状、斑块状出血。

(3)肝、脾肿大。

防治方法:(1)病原菌对氟苯尼考、链霉素、四环素等较敏感。

(2)三氯异氟服酸全池泼洒(1克/立方米)。

(3)注射灭活菌苗,免疫期可达9个月。

(2)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20万国际单位/公斤)等。

(5)用磺胺间甲氧喀咤、土霉素、强力霉素等药物拌料投喂,用量为20〜50毫克/公斤。

(6)用有益微生物等水质改良剂调控水质。

二、鳖出血病
主要病原:细菌或病毒等。

危害品种:鳖。

防治适期:6〜9月。

别特征:(1)腹甲出现血点或血斑,咽喉内壁严重出血,肠出血和肠黏膜损坏明显。

(2)肾、肝等也可见到出血性病变。

防治方法:(1)预防为主,注射疫苗免疫。

用有益微生物等水质改良剂调控水质。

(2)发现病鳖及时隔离。

(3)大黄、黄连全池泼洒,用量:大黄为1克/立方米,黄连为2克/立方米。

(4)全池泼洒表面活性剂,或聚维酮碘等。

(5)口服药方:毛排钱草3克、吉祥草5克、化血胆10克、长叶紫珠30克、补血草36克、侧柏叶4克、化香树果20克、乌薮莓25克、鱼鳖金星25克、仙鹤草10克、地苓25克、水龙胆草25克。

混合煎水,送服,每天2次,每只每次10〜20毫升。

中华鳖常见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中华鳖常见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中华鳖常见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摘要:中华鳖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微生物因素等。

因此,中华鳖疾病的控制应以预防为主,实行健康养殖管理。

中华鳖生长阶段发病特点与日常观察是做好预防工作的关键。

现根据浙江省杭州地区近几年来的病害测报和中华鳖发病情况,将常见中华鳖疾病的症状和防治方中华鳖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微生物因素等。

因此,中华鳖疾病的控制应以预防为主,实行健康养殖管理。

中华鳖生长阶段发病特点与日常观察是做好预防工作的关键。

现根据浙江省杭州地区近几年来的病害测报和中华鳖发病情况,将常见中华鳖疾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一、白底板病(出血性肠道坏死症)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普通变形杆菌等。

2、症状及危害:患病中华鳖体形较厚,鳖体完好无损,底板苍白,呈极度贫血状态大部分身体呈水肿状。

经解剖发现肝脏呈土黄色和青灰色胆囊肿大,有的肾和脾变黑和缩小;肌肉苍白无血。

易感染100g~200g的幼鳖,流行于5月~7月,6月为高峰,水温25℃~30℃时高发。

3、防治方法:(1)严把检疫关,水体定期消毒;(2)投喂病毒星、适可耐和维生素B(饲料量的0.2%)或板兰根、苦参、穿心莲、虎杖等(饲料量的1%),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二、红脖子病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2、症状及危害:脖颈红肿、充血,伸缩困难,有的周身水肿。

同时伴有红斑、腐皮等症状有的还有口鼻流血现象。

肝脏呈土黄色,有出血点或坏死病灶,膀胱积水。

主要危害成鳖和亲鳖。

发病期3月~10月,流行水温18℃以上。

3、防治方法:(1)定期消毒;(2)尽量避免机体受伤;(3)发病时水体用二氧化氯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和维生素。

三、鳃腺炎病1、病原:由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

2、症状及危害:鳖颈部肿大,全身浮肿,眼呈浑浊而失明,但体表光滑。

患病初期,腹甲呈红斑,后随病情加重,口鼻出血点消失,变成灰白贫血症状。

鳃腺有纤毛状突起,严重出血、糜烂。

黄沙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资料课件

黄沙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资料课件
循环水养殖
利用循环水系统,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降低环 境压力,提高养殖效益。
联合养殖
与其他水生动物如鱼类、虾类等联合养殖,提高 养殖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病害风险。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针对黄沙鳖养殖的法律法规,规范养殖行为,保障产业的可 持续发展。
政策扶持
加大对黄沙鳖养殖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 持,促进产业升级。
培训与教育
开展养殖户培训和科普教育,提高养殖户的病害防治意识和技能水 平。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黄沙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 施资料课件
目录
• 黄沙鳖病害概述 • 黄沙鳖常见病害 • 黄沙鳖病害防治措施 • 黄沙鳖病害防治案例分析 • 黄沙鳖病害防治的未来展望
01
黄沙鳖病害概述
病害类型与识别
细菌性病害
如腐皮病、肠炎病等,表现为皮 肤溃烂、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真菌性病害
如水霉病、鳃霉病等,表现为体表 长有白色绒毛状物,呼吸困难等症 状。
总结词
及时发现、科学用药
描述
黄沙鳖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和科学用药。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巡塘,观察黄沙鳖的生长情况,如发 现异常应及时隔离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时可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类药物,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用药, 避免药物残留和副作用。
病毒性病害防治案例
总结词
预防为主、强化免疫
描述
黄沙鳖病毒性病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强化免疫工作。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源和饲料的安全,避 免病毒的传播。同时,定期对黄沙鳖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其免疫力。一旦发现病毒,应及时隔离并采 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使用抗病毒药物或支持治疗等。

甲鱼几种常见病的防治

甲鱼几种常见病的防治
③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按每公斤甲鱼 15~20 万 单位,后肢基部腹腔注入。五、水霉病。病甲鱼 体表、四肢及颈部具有大量灰白色的水霉菌。在 水中呈棉花絮状。食欲减少,活动不安。小甲鱼 易造成大批死亡。防治: 控制饲养密度,规格大小整齐,恒定水温在 30℃左右,常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E 喂服。②对
病池或甲鱼可用 100×10-6 福尔马林或
及四肢基部长有芝麻至黄豆粒大的白色疖疮,以
后逐渐扩大,向外突出,用手挤压可挤出有腥臭
手机把它照了下来,这时,父亲来到了旁边催促我快点收拾,一会赶不上火车了
味的浅黄色颗粒,随后溃烂,四肢肌肉和骨骼外
露,食欲减退,消瘦,衰竭而死。防治:
投喂营养丰富、不变质的饵料,及时换水、
消毒和分养。②用 100×10-6 呋喃西林溶 液浸洗 30 分钟后,在病甲鱼伤处涂抹红霉素软 膏。③挤出病甲鱼病灶中的内容物,然后将病甲 鱼放在 0.1~0.2%利凡诺溶液中浴洗 15 分钟。④
放 养 前 用 漂 白 粉 10×10-6 ~
20×10-6或生石灰5×10-6彻底清塘 清毒,平时加强管理,经常吸污排污。②饲料中 添加土霉素、金毒素。按每公斤甲鱼,第一天用
手机把它照了下来,这时,父亲来到了旁边催促我快点收拾,一会赶不上火车了
药 0.2 克,第二至六天用药减半,做成药饵投喂。
一、腐皮病。甲鱼受损伤后,四肢、颈部、
尾部及周边皮肤糜烂、组织变白、发黄、坏死, 严重时骨骼外露,爪脱落。防治:
控制甲鱼饲养密度,及时分养,经常更换池
水。②每周用 1×10-6~2×10-6 漂 白粉全池泼洒消毒。③及时隔离病甲鱼,用 2×10-6~3×10-6 生石灰或漂白粉 反复药浴 5~6 天,确认痊愈后,放回原池饲养。

鳖病及防治―水霉病

鳖病及防治―水霉病

鳖病及防治―水霉病
文章摘要:水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传染病。

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

病菌为细长分枝的菌丝体,一端像根状附着在鳖的皮肤组织中,大部分伸出体外,肉眼可见。

菌丝呈灰白色,柔软,很像是浸泡在�...水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传染病。

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

病菌为细长分枝的菌丝体,一端像根状附着在鳖的皮肤组织中,大部分伸出体外,肉眼可见。

菌丝呈灰白色,柔软,很像是浸泡在水中的棉花纤维。

此病稚、幼、成鳖均可发生。

病菌在鳖的体表、四肢、颈部等处繁殖时,可看到这些部位像披上层棉花絮。

严重时鳖个鳖体被菌丝包裹,好像鳖身上长了一层白毛。

由于鳖体负担过重,常常造成鳖食欲不振,生长发育缓慢。

如在越冬期间,稚鳖身上着生大量水霉时,可引起稚鳖死亡。

防治:①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经常更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②用孔雀石绿水溶液浸洗病鳖30分,用药量为1米3水体3克。

③每亩用烟叶5千克或1米2用4盒-6盒香烟泡水全池泼洒或取汗浸泡病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亲,把那个带有父亲生肖的吊坠戴在了她的脖子上,然后,提着行李离开了。那时
③白底康ⅰ号(早期)或ⅱ号(中、后期)按饲料干 重的 1%~3%添加,混匀饲喂,连用 7~10d,依 病情,ⅱ号药可连用 2~3 个疗程。2 白底板病和 红底板病白底板病和红底板病关系密切,单独感 染病毒,鳖并不一定死亡,但腹甲灼白无血色。 单独感染细菌可引起红底板病,并导致死亡。先 感染病毒,继感染细菌,可出现白底板症状,并 引起死亡。先感染细菌,继感染病毒,会开始出 现死亡和红底板症状,往后,原来的红底板会转 变为白底板(叶巧真等,1999)。且白底板病和红 底板病的某些症状与上述的病毒性出血病和下
父亲,了。那时
病毒性:弹状病毒(翁少萍等,1996)、红彩 病毒(陈在贤等,1998)。②细菌性:嗜水气单胞 菌(杨臣等,1998),温和气单胞菌(黄印尧, 1995)。症状:红脖子病:脖颈粗大、发红,有 的周身水肿,同时还拌有红斑、腐皮等病症。有 的还有口、鼻出血现象。肝脏有的呈土黄色,有 的有出血点或坏死病灶。膀胱积水。胃、肠粘膜 呈明显的点状或弥蔓性出血。鳃腺炎病:发病早 期,少数鳖背甲上有白斑症状出现,容易被忽视 或误诊。病鳖有的颈部肿大,全身浮肿,脏器出 血,但体表光滑。有的则腹甲上有出血斑。发病
父亲,把那个带有父亲生肖的吊坠戴在了她的脖子上,然后,提着行李离开了。那时
溃疡、出血。口鼻充血、出血、脖子红肿充血。 内脏器官充血,呈败血症。肠空或有瘀血块,便 血。白底板病鳖体表通常完整无损,腹甲灼白。 解剖无血,肌肉苍白无血色,内脏器官大多呈失 血状。肠充血或苍白,内有血或瘀血块,便血(叶 巧真等,1999)。流行:白底板病在福建主要危 害越冬后的成鳖,其死亡率高达 80%。春、夏、 秋季节无加温的温棚外养殖期均可发生此病,但 以越冬后刚出温棚的成鳖发生较多。此病发生时 间较长,低水温时可存活较长时间,水温在 30℃ 以上时死亡率剧增(池信才等,1998)。预防:参
父亲,把那个带有父亲生肖的吊坠戴在了她的脖子上,然后,提着行李离开了。那时
甚至鳃腺炎。流行:红脖子病以成鳖及亲鳖为主, 流行季节:长江流域 3~6 月,北方 7~8 月,可 持续到 10 月中旬。鳃腺炎病主要发生在稚、幼 鳖生长期,主要对台湾鳖危害大。流行季节,5~ 10 月,水温 25~30℃之间,发病最为严重。预 防:参见病毒性出血病。:
色斑点,病灶不向体外突出或隆出体表。用指甲 稍推,能挤出白色内容物,带奇臭味,去痂可见 酪样物,有时还可见豆腐渣样物。严重时白点扩 大,边缘不整齐,似有溃烂现象。肠道发红、肝 和脾脏肿大。带口感染,周围有腐烂的增生物, 不能愈合。流行:患病的主要是稚、幼鳖,6g 以 内个体占多数。发病季节 6~10 月,本地种系的 苗和泰国等境外种系的苗,都会发生此病。预防: 稚鳖脱壳后,应放在水盆中暂养,暂养用水一定 要经过消毒。下塘后加强水质管理。用强毒净或 有机氯等泼洒消毒和生石灰挂袋,并每 10d 左右
1 病毒性出血病病原:从病鳖的腹甲皮层、 肺、胃和咽喉粘膜中检出直径 35~39nm,外无囊 膜包的球形病毒,可能是嵌杯样病毒属(池信才 等,1998)。症状:病鳖脖颈肿大,食道及呼吸 道出血,口咽部充血或糜烂。胃、肠、食道空无 食物,胃肠壁透明、水肿、有的胃肠有血块凝结。 大部分病鳖的肝、肾、脾和心脏等器官无明显异 常。腹甲有的出现出血斑,有的苍白无血色。不 愿入水,常爬在岸边和晒台上引颈呼吸(池信才 等,1998),与日本学者报道的具病毒性的鳃腺 炎病(后称螺旋病)及出血病的症状很相似(川崎
水体与体表消毒参见病毒性出血病和红底 板病。②鳖康素ⅱ号 5~10×10-6+菌毒 散(煎汁)3~5×10-6 泼洒。③鳖康素ⅲ号 5g+病毒灵2g+菌毒散5g(煎汁)/kg饵料口服,
连用 7~15d。④重病鳖隔离:注射庆大毒素 15~ 20×104u/kg 体重,注射速度不可太快(会 引起休克),注射后不要立即放入水中,待恢复 活动力之后,方可放入浅水中。4 白斑病和白点 病日本学者将真菌类感染的疾病称白霉病(毛霉 病),而将细菌类感染的疾病称白斑病。国内学 者一般将真菌类感染的疾病称白斑病,而将细菌 感染的疾病称白点病。近年,国内学者也在患白 斑病的病鳖体内分离到多种致病性细菌。4.1 白 斑病病原:毛霉菌目、毛霉科、毛霉菌属等霉菌。 症状:鳖的四肢、颈部、裙边等处出现白色斑点,
父亲,把那个带有父亲生肖的吊坠戴在了她的脖子上,然后,提着行李离开了。那时
+鳖康素ⅱ号 5~10×10-6 泼洒效果更 好。⑤鳖康素ⅲ号 5g+病毒灵 2g+菌毒散 5g/ kg 饲料,连用 7~15d。⑥白底康ⅰ号,按饲料 干重的 5%~10%添加,混匀饲喂,连用 7~10d。 (2)白底板病:在红底板病的基础上(祛邪扶正) 采用白底康ⅱ号(扶正祛邪、调理滋养,促进造 血机能恢复)。按饲料干重的 1%~3%添加,混匀 饲喂, 10d 一疗程,依病情,可连用 2~3 个疗程。 (3)综注合意中动毒物症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的
见病毒性出血病:(1)红底板病:
加强水体净化、消毒,强毒净 8×10 -7 或有机氯等消毒剂和海中宝、优泥旺、生石 灰交替泼洒。②鳖康素ⅱ号 15~20×10-6 或痢特灵 3~10×10-6 或土霉素 40~ 60×10-6 药浴 24~36h。③鳖康素ⅲ号 5 克+立可壮 4g/kg 饲料,口服 5~10d。④菌毒 散 3~5×10-6(煎汁)药浴 12~24h,连用 3~5d 或按饲料的 1%~2%抖料饲喂,经煎煮效 果更佳,连用 5~7d。菌毒散 3~5×10-6
此菌同水霉菌一样喜水质清新无藻类生长的水 环境。预防:稚鳖下池前先把水质培养好,使池 水呈嫩绿色,透明度控制在 30~40cm。一般用生 石灰清塘可培植藻类减少此病的发生。购进稚鳖 以 5~10×10-6 孔雀石绿浸浴 20~ 30min。:忌用抗菌药物,因霉菌对一般抗菌药物 不敏感,反而将水中的其它细菌杀死,而助长霉 菌生长用,3&促tim进e病s;1情0-的6发孔展雀。石绿水溶液浸泡 2h。 ②先用 10×10-6 的漂白粉溶液浸泡病鳖
父亲,把那个带有父亲生肖的吊坠戴在了她的脖子上,然后,提着行李离开了。那时
一步发展,背甲上可见白色疮痂(疖疮),周围有 血渗出,挑开疖疮或自然破溃后,下面是个孔洞。 流行:是温室养鳖的主要疾病之一,对幼鳖影响 较大,一旦发病,1~2 星期内就可死亡,死亡率 可达 30%~50%。多发生于 5~7 月高温期和 8 月 份后加温饲养的鳖群。预防:饲料中添加鳖保、 鳖用多等营养保健制剂。水质出现恶化迹象时, 及时换水排污,并用强毒净或有机氯或二氧化氯 消毒,投入优泥旺、海中宝、生石灰、保池宁等 改良水质和底质。:
25~30×10-6 或海中宝 1.5~3×10 -6 泼洒。④鳖康素ⅴ号 4g+立可壮 3g+鳖保 10g/kg 饲料,口服,连用 5~7d。5 疖疮病和穿 孔病疖疮病与穿孔病密切相关,长期不愈还会并 发腐皮病。其病原相似,可归并一起讨论。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新氏菌(黄印 尧,1996)。症状:初期,鳖背甲有白点,后逐 渐扩大成白色或斑块,容易被误认为是水霉等真 菌。取出水面观察,可清楚地见到白点或白斑无 菌丝状物,是因细菌感染背甲色素消退所致。进
父亲,把那个带有父亲生肖的吊坠戴在了她的脖子上,然后,提着行李离开了。那时
用海中宝 1.5×10-6 泼洒,消毒、净化水 质。用立可壮 3g+鳖用多维 2g+鳖保 10g/kg 饲料,口服预防。:
换水排污后,用强毒净 8×10-7 泼洒, 或优碘素 2×10-6 泼洒 4h 后追加痢特灵 5~10×10-6,浸浴 24~36h。②或高锰酸 钾 2~5×10-6 泼洒,换水后优碘素 2×10-6 泼洒,4~6h 后追加甲鱼白点消 5~10×10-6。③消毒灵 3~5×10 -7 泼洒,两天一次,连用 2~4 次,后以生石灰
后期还可见口、鼻流血。解剖可见:
鳃腺灰白糜烂,胃部和肠道有大块暗红色瘀 血;②鳃腺呈红色,糜烂程度较轻,胃部和肠道 呈纯白色的贫血状态,腹腔则积有大量的血水。 本病最显著的特征是脖颈肿大,但不发红;胃肠 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刘建雄等,1997)。 有的学者又将鳃腺炎病分为出血型、失血型和混 合型三种类型,这样与上述红底板病和白底板病 甚至病毒性出血病症状又混在一起了,似是一症 多病,即多种病原或病因都可出现红、白底板,
述红脖子病的症状又有相似之处,也有并发和继 发的可能,故诊断时须十分谨慎。病原:
病毒性:类呼肠弧病毒(红底板)和类腺病毒 (红、白底板共有)(叶巧真等,1999);类似核糖 核酸病毒(红底板)(张其亚等,1996);类嵌杯样 病毒(出血病,但可能也与白底板有关联)。②细 菌性: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 胞菌、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迟钝爱德华氏菌。③综合中毒症(陈信忠等, 1998)。症状:红底板病鳖腹甲局部或整片充血、
搭配使用,以保证营养的均衡。②在饲料中添加 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c,可辅佐中毒、贫 血和创伤愈合。③采用具有解毒、杀菌、健胃补 脾、化瘀、补血扶正等功能的中草药拌饲料口服, 如马齿苋、车前草、生姜、大青、黄芩、穿心莲、 地锦草、铁苋菜、乌蔹莓等。3 红脖病和鳃腺炎 病最初,将由细菌引起的红脖子病与疑由病毒引 起的鳃腺炎病分别看待。近年已在患红脖子病的 病鳖中分离到病毒,故在有关文献资料和书籍 中,上述两病划归为同一类疾病。病原:
父亲,把那个带有父亲生肖的吊坠戴在了她的脖子上,然后,提着行李离开了。那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