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六章 传统人生和社会理想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ppt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ppt
一、原始文化──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氏族社会晚期,中国存在三大民族集团,即河洛民 族 华夏集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是秦晋文化、中原文 化的摇篮 、海岱民族 东夷集团,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是燕齐文化、邹鲁文化的发祥地 、江汉民族 苗蛮集 团,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是吴越文化、巴楚文化的源 头,
二、奴隶制文化 ──传统文化的雏型期
三、朱熹集宋明理学之大成
闽学派朱熹把理作为其学说的 最高范畴,认为理是存在于自然和社 会之先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 皆由此而派生出来,他主格物致知,穷理灭欲,并以伦理观 为核心,融儒道释为一体,给传统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 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制,形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理为本的天人 合一宇宙观,他发展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并以三从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 妇功 相补充,朱熹著作甚丰,且致力于讲学授徒,所注释的 四书五经成为此后历朝的科举教材,实现了对儒学有功 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
四、近代文化──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度走向 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开 始了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 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从鸦 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传 统文化既受到严重冲击,又 受到各种影响,使中国文化 带有新旧杂陈,死的要拖住 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的特 征,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征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ZHOU),宗教唯 心论和朴素唯物主义萌发,殷商奴隶主利用 和改造原始宗教,(ZHOU)代以德 损益天 命,论证君权神授 ,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 五种元素作为构成物质的基础,形成了朴素 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易经用 - - 爻和 - 爻表示阴阳对立,经过排列组合成64卦,对辩 证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向封建社会 过渡的春秋战国 即先秦 时期,产生了强烈的 人文意识,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 体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说,百家争鸣,蔚为壮 观,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61光盘版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第一节[5页]

61光盘版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第一节[5页]

思 辨哲 学的 全新道 路, 在中国 文化 史上 具有划 时代 的
价值。 老子的社会观是入世的,又是无为的;是民
本 的, 又是 天真的 。入 世而治 的根 本途 径是 “法自
然 ”,“ 以道立 天下 ”。 只有 真正做 到无 为、 好静、 无
事 、不 欲, 老百姓 自然 会自
化 、自 正、 自富、 自朴 。老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明明]]仇仇英英··仙仙山山楼楼阁阁图图 [[明明]]仇仇英英··仙仙山山楼楼阁阁图图
老子学说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属河南鹿邑)人,道家学 派创始人,曾在周王朝藏书室任职,掌管史册典籍,50岁后离周赴秦,在秦 国函谷隐居,著《道德经》。
老子 通过著 述 《道 德经 》表达他 “小 国寡民 ”的 理 想 ,社会的 最高 境界是 “邻 国相 望,鸡犬之 声相 闻,民 至 老死 不相 往来 ”。老 子首 先提 出道为 “万 物之宗 ”的 思 想 ,把 “道 ”看 成是无 形无 名的 形而上 本体 和总规 律 , 贯 穿于 天地 人的始 终,关于 道的 内涵 ,首先 在于 “无 ” 与 “有 ”的 统一 。“无 ”是抽 象的 ,是 无名 不是无 存,为万
屦为生,任过漆园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现存《庄子》33篇,其中内 篇7篇为庄周自作,外篇或以为后学所作。
庄子 “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
归于老子之 言 ”,其思想从老子发
展 而来 ,在本 体论和道 与物的关
系 方面 有进 一步 的发展 。他 否认
事 物有质的 规定性和可 知性 ,认
为 “道 ”是 先 于 天地 而 生的 “非 物 ”,
事 物 无 论 大 小 、长 短 、贵 贱 、美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意义摘要:在新时期,国家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与我国人民的积极行动是分不开的。

信仰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保障,正确的信仰会积极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

新时期,我国的理想信念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也存在客观上的缺陷和滑坡,极大的影响了实际工作。

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普及正确的理想信念,抵制理想信念的缺失和衰落,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理想的思想内涵,对当代中国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有必要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理想信念教育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意义前言:在新时期,全国以实际行动取得各项工作的积极胜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际行动需要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支撑。

中国的理想信念状况总体上是向上的,以支持实际工作的进展。

但是,也存在大量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制约了实际工作的效果。

因此,当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弘扬正确的理想信念,抵制理想信念的衰落。

当代中国人是中国各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工作者。

同时,他们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后裔。

他们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理想信念文化遗产。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先进文化,用他们的理想信念文化精神,促进当今中国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中国传统友善文化对当代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虽说它在历史长河中勇往直前时难免出现逆流,但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应该摒弃成见,明智地采用取其思想内容上的大智,伦理道德上的大善,艺术形式上的大美,科学文明上的大真[1]。

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健康发展都需要稳定和睦的环境,而稳定和睦的环境的形成又要求人们相互之间亲密友善,即友爱。

因此,个性是构成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最基础的单位,一般来说,家庭、社会和国家都会有一种友好的氛围,而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建立友好的氛围会在不知不觉中陶冶和培养人格与他人之间的友谊。

因此,博爱是个性和整体社会发展的关键。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形成于农耕经济基础之上,并具备多种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愈演愈烈,现代人更需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

我们有必要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以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重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定位,对传统社会进行研究,并认真思考其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社会文化特质当代社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之形成从广义上讲,传统就是指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后世存在影响并且相对稳定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大地湾彩陶
玉琮(周代)
第三讲 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 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核心地位. • 道德角度:中国哲学的思维功能有利于人的品德的塑 • • • • •
造和提升. 政治角度:哲学观注现世功利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 文化角度:中国哲学是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 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入世 1、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念: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 荀子的隆礼重法。 2、汉代儒家的天人观念: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代表 人物是董仲舒。 3、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修身成圣。圣人:存天理 灭人欲。
• 宗法制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重农轻商,形成一种 •
万世不易的中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模 式。 宗法制的实质:专制制度。 2.中国古代的官吏制与等级制:金字塔形式 周秦两汉:三公九卿 魏晋南北朝:八公、三省、九卿。 隋唐五代:三师、三公、五省、三台、九寺。 宋辽金元:唐代的扩展 明清:三公、三孤、六部、六寺。

• 三、道家思想的嬗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出
• •
世 1、《老子》的思想:重天道自然无为,不讲人道 反对新生事物反对严刑峻法。使民无知无欲。 2、庄子的思想:相对主义最终目的达至精神上的 绝对自由。 3、合流中的道家思想。汉代衍变为黄老学说。魏 晋的玄学。 四、墨家、法家思想的兴衰。墨家的代表人物是 墨翟,主强兼爱与非攻。法家的是商鞅与韩非子, 变法革新,法术势三者合一。
• 三、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 • 中国古典文学所反映的道德人文精神,内容十分广泛,这 •
里以古典诗歌的创作为例,来观察和认识。 古典诗歌的比较关注诗心、诗眼、诗情和诗才,而这些正 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人文道德精神。 的仁民爱物之心,就是诗心。
• 古典诗歌中与自然界、社会万事万物息息相通,忧乐与共

中国传统文化概览 中国哲学与人生之道32页PPT

中国传统文化概览 中国哲学与人生之道32页PPT
中国传统文化概览 中国哲学与人生之 道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

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与”和”的社会和谐理念以及”仁”的人道主义等,共同垫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所密切关注的价值原则如大同、平等、和谐与公正等,能够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根生长的土壤。

一、传统文化”大同社会”萌生早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础。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一直被中华民族所肯定和强调,以至于在古代与古典时期一直到现当代始终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诸多关系层面上占据着社会意识的主流与相应的统治地位[1]。

古代孔子提倡的大同社会。

孔子尤为推崇群体至上,特别讲究人世兼济,从而将社会安定与发展顺理成章地作为终极关怀,并最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模式对自身的主张和理想进行了高度概括,从而形成了儒家整体主义价值观,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统治思想的中国古代进行发育,得以与文明的生长同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土壤。

后来到了西汉的《礼记·礼运》中借孔子之名而首倡”大同”与”小康”之说,从而把社会历史的变化演进分为两个阶段,即通常所说的”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理论背景也就是”大道之行”和”大道既隐”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近代文化与实践基础。

洪秀全倡导的平等价值观。

洪秀全作为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的杰出人物,他巧妙地把西方基督教的博爱观念与中国历代农民形成的朴素的平等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出了一个以拜上帝为形式,形成了一个以平等、平均为内容的比较完整的核心思想体系。

一方面强调人们应该有享受现实的幸福的权利,同时也应该为获得现实的幸福而进行拼搏与努力奋斗,因此人们应该在享受现实的幸福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建立人间”天国”。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的积淀,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一个民族无论怎样现代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现如今西方意识流对中国文化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就更应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泯灭的文明;华夏文化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承继着黄河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国乡土观念,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延续下来的基本精神思想。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具体特定的民族借助传统文化来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

[1]最早对民族精神进行探讨的是卢梭和孟德斯鸠,而对民族精神进行全面论述则是黑格尔。

他认为“(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级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

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

”[2]中国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凝聚而成的,这些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表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张岱年将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内核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是内因,是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的基本要求;“厚德载物”是外在表现,是中国人对他者的态度。

这种精神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1、“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基于“万物一体”的基本认识,是在充分尊重人、动物、自然界生命的生存权基础上的认识,自强不息是对所有民生的精神鼓励,“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是中国之所以历经世代更替、命运多舛却依然能凝结成一个整体的根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传统人生和社会理想
第一节 传统人生理想
第二节 传统社会理想
第一节 传统人生理想
• 一、儒家的人生理想
• 二、道家的人生理想
• 三、墨家的人生理想
• 四、宗教世界里的人生理想

• 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
也。”(《孟子·离娄上》)荀子也说:“圣也者,尽伦者也。”(《荀
子·解蔽》)其楷模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
等古代圣王,这是儒家道德人格的最高范型,是人生所可能
达到的最辉煌的境界。在不同层次上,儒家也用“贤人”“君
子”“大丈夫”等表达其理想人格。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指有道德的人在三种境遇
下应具备的心态行为,即人在有钱有权的时候不能胡作非为乱施淫
威,在贫穷低贱的时候不能因贫贱而改变志向,在受威胁逼迫的时候
不能屈服。这是一种不动心的道德修养,是一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品
质。

• 《大学》对“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进行了具体而集中的
阐述,提出了有名的“三纲领”“八条目”,将早期儒家有关理
想人格的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 [《论语》心得之七——理想之道(37分钟) ]
二、道家的理想人格

• 与道同体。
• 与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不同,以庄子为
代表的道家,设计了一种企图超越世俗的游
世型的理想人格,庄子称之为“真人”、“至人”、
“神人”。

• 老子
• 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存自己。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
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七章》)。

• [老子1 24:30——37:50
• 老子2 02:55——07:37 ]

• 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设计了一种企图超越世俗的游世型的理想人格:
“真人”、“至人”、“神人”。
• [庄子说下01:26:16——01:38:33]
《庄子·应帝王》

•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儵与忽时
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
曰:人皆有七,以窍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
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 [境界与大小37:00]
• 庄子所描述的神人、至人、真人的理想境界,不能从物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去理
解,而只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神人、至人、真人外生死、超利害、齐物我
的种种表现虽然难以在现实物质世界中实现,却完全有可能在心理的精神世界中
实现。由于庄子把现实世界折变为心理世界、注重心理层面的解脱、超升,所以
他所描绘的神奇瑰丽的理想人生境界不仅不显得远离现实,反而具有强大的吸引
力,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和悠然向往。因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人生理论
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结构和人生观的塑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庄子反对人为物
役,主张不为礼法所拘、追求个体身心自由,直接影响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开
后代个性解放思想之先河;庄子超迈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了中国人的乐观精神,
陶冶了人们的豪放性格;庄子要求人们超凡脱俗,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保持纯
洁的天性和心境的虚静淡泊,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使
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心灵上的宁静和心理上的平衡。当然,道家的
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也产生过一定的消极影响,其中避世、厌世、遁世的倾向,
虚无感伤的情调,消极忍耐、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在历代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
与人生观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 以墨子为首的墨家学派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学派并
称显学。它所代表的是当时小自耕农、小手工业者、小工商
业者等小生产劳动者的利益,反映了下层百姓的社会利益和
要求愿望。墨家的理想人格,也是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进
行塑造的,称之为“ 兼士” 。
• 韩非却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社会、人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剖析。在韩非看来,人
际交往中处处充满了欺骗、敲诈、争夺、陷害甚至血淋淋的互相残杀。自私自利
是人的本性,也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人人都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互相利用,
互相算计。医生为人治病,吮人之伤,含人之血,并非由于骨肉之亲,而是因为
有利可图;马车匠希望人人富贵,并不是出于仁爱之心,而是因为人富贵了才会
买马车;同样,制棺匠希望别人早死,也并不是因为心肠狠毒,而是为了早点卖
出棺材。可以说,个人利害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人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围绕
着私利这一轴心旋转的。即使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也莫不
如此。父母生育时,生男则举家欢庆祝贺,生女则闷闷不乐甚至将其溺杀。其原
因就在于父母亲对子女也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

• 第二是“贵法”而不“贵义”。法家认为,人性都是好利恶害的,人们都畏
惧严刑,害怕重罚。治理国家就必须利用人的这种本性,制订各种刑
法禁令,施行法治,使国家安宁而暴乱不起。可以说,以法为教才是
治国安民的良策。对儒家的“德冶”主张,法家进行了抨击,认为仁义
必然滋奸养暴,慈惠必然乱政败民,仁义道德是亡国之源。因而法家
的理想人格要求“不务德而务法”,“不贵义而贵法”。
第二节 传统社会理想
一、儒家的社会理想
二、墨家的社会理想
三、道家的社会理想
四、法家的社会理想
五、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它集中地反映着
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或个人的政治主张、经济要求、价值标准
和人生追求。
自文明社会建立以来,人类不断地追求与建构社会理想,这
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

社会理想是人们在认识和批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种种不合理
现象的同时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案,是人们精心设计出
的自己心中的未来社会模式。这些贯穿于历史发展进程的理想
模式是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它源源不断地表达着人们的希冀
和愿望,为政治家提供了治国安邦的借鉴和参考。
大同社会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
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小康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
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
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
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足谓
小康。
--《礼记·礼运》

[治世之道 36:00]
康有为《大同书》

康有为描绘出了一个十分“美妙”的极乐大同世界:无阶级、
无私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是
全人类的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
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

[老子的“治国”思想:老子2 19:24——32:54]
世外桃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