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一)

合集下载

高考冲刺—《论语》理解性默写30句

高考冲刺—《论语》理解性默写30句

高考冲刺——《论语》理解性默写30句(1)孔子在评价诗经·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主张文艺所表现的情感要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

(2)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强调一个国家如果得不到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3)鸟将死的时候,叫声格外悲哀,而人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指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颜回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理解最深刻,他发自内心的对孔子赞美的话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7)孔子教诲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在对待利与义的态度上,君子与小人是不同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9)孔子称赞颜回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0)孔子用一句话来评价《诗经》,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1)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2)孔子曾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来强调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很困难的。

(13)成语“名正言顺”出自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但未来还可补救,此句出自《论语》的“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15)《圣经》说“不要与恶人作对。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孔子的主张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6)“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孔子如此称赞年轻人的句子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7)孔子认为诚信为人的立身之本的句子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8)孔子主张“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之道——精选推荐

论语之道——精选推荐

论语之道——天地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君子之道、心灵之道【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1】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原文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而立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之本与?【译文2】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亡。

【译文3】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德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原文4】曾子曰:我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5】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有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有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6】子谓公治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léi xiè)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译文6】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

”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原文7】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7】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

文言文孔子迁于蔡翻译

文言文孔子迁于蔡翻译

孔子,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圣人也。

孔子一生好学,博学多才,尤精于礼乐,于世道人心,多有发明。

孔子年五十,周游列国,以教化天下为己任。

是时,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孔子欲以己之学说,挽狂澜于既倒。

孔子初至陈国,陈侯礼遇有加,孔子乃陈其学说,欲以德服人。

然陈侯昏庸,不悟孔子之意,孔子遂辞归。

后孔子至蔡国,蔡侯亦慕孔子之才,遂留孔子于蔡国,设馆授徒。

蔡国地处中原,为春秋时期重要国家之一。

然蔡侯性好游猎,不理朝政,国势日衰。

孔子至蔡,见蔡侯不修德政,心知蔡国将有祸患。

于是,孔子乃广授门徒,传播仁义道德,以期感化蔡侯。

孔子在蔡国,居处简陋,饮食粗粝,然孔子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于教育门徒。

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之志,在于培养贤才,以救世之弊。

孔子在蔡国,虽处逆境,然其道德文章,日益光大。

门徒众多,皆以孔子为师。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其道,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教。

孔子在蔡国,适逢楚昭王欲攻蔡国。

蔡侯恐慌,欲与孔子商议对策。

孔子曰:“吾闻君子之谋,不谋于众,而谋于贤。

”孔子认为,国家之安危,当以贤者为谋。

于是,孔子与蔡侯商议,决定先发制人,以挫楚昭王之锐气。

孔子曰:“君王勿忧,吾当亲往楚国,与楚昭王论道。

”蔡侯虽心有疑虑,然无奈之际,只得同意。

孔子遂至楚国,与楚昭王论道。

孔子曰:“君王,仁者无敌。

若能修仁政,则天下归心。

”楚昭王听后,颇受感动,遂罢兵。

孔子在蔡国,虽只短暂停留,然其德行学问,已深入人心。

孔子离去后,蔡国人民思念不已。

孔子曰:“天下莫大于仁,莫贵于义,莫乐乎善。

”孔子之教,传遍蔡国,使蔡国人民受益匪浅。

孔子迁于蔡,虽时间不长,然其影响深远。

孔子之仁爱、道德、智慧,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之教,使人们认识到,无论身处何地,都要以仁爱为本,以道德为准则,以智慧为指引。

孔子迁于蔡,虽只是一段短暂的历史,然其蕴含的哲理,却永远流传于世。

“一贯道”北京造谣被镇压始末

“一贯道”北京造谣被镇压始末

“一贯道”北京造谣被镇压始末一贯道得名于孔子《论语》中“吾道一以贯之”一句。

实际上,两者其内涵大相径庭,格格不入。

它既没有“一以贯之”的道义,也没有儒家作为一家学派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一贯道的创立者,用偷换概念的卑鄙手法,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语扯在一起。

一贯道鼓吹所谓的“万教归一”,实际上,是一个集封建迷信之大成的大杂烩。

纵观一贯道的所作所为,它是一个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所掌握和利用的工具,是一个誓与人民为敌的、扰乱社会稳定的反革命会道门。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夏,一贯道“师母”孙素珍自四川潜入北平。

孙素珍、张玉福通过王仲麟等人向城郊各坛发指令、传谣言。

在1949年至1950年期间,一贯道传出的谣言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

如,在1949年散布说:“国民党打不了,八路军长不了,将来是一贯道的天下。

”1950年他们又散布说:“天时将变,世界大战起。

”“五魔闹中原,万教齐发,法术齐施。

”指使道徒“别参加工作,都起来和政府干,能文用文,能武用武。

”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时,传出“母训”,不许道徒入农会,一些坛主还强迫道徒退还已分得的土地,说:“种地是瞎费力气,将来收粮是八路军的。

”“秋后要实行二次土改”等。

使得许多道徒不敢要地,更无心生产。

八角村坛主刘景全还威胁群众说:“你们穷小子别得意,等我翻过身来,一个个都把你们脑袋切下来。

”西郊的道首造谣说:“新开山有一个黑龙大仙,舍圣水给人看病。

”使众多百姓放下生产,成群结队进山取“圣水”。

更为荒唐的是,一贯道造谣说:“苏联人要人眼和女人胎盘做迷魂药。

”“现在有拍花子的专割女人的乳房。

”弄得农民白天不安心生产,晚上睡觉不敢熄灯,用砖头堵上窗户。

朝鲜战争爆发后,一贯道的道首们欣喜若狂,自以为出头有日,到处散布:“第三次世界大战快要打起来了。

美国有原子弹,足以对付四五个苏联那样的国家。

八路要完了,国民党一回来,师母就是真主,点传师就是县长。

”在这些谣言中,要数1950年夏天一则谣言最蛊惑人心,传播和影响面也最大。

论语中吾道不孤的出处

论语中吾道不孤的出处

论语中吾道不孤的出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其中包括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在《论语》中,孔子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处世接物的教诲,其中也包括了一句著名的名言:“吾道一以贯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第七》,孔子在与弟子子罕的对话中说出了这句话,强调了自己的道不孤、道是一以贯之的。

那么,这句“吾道不孤”究竟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内涵,又如何影响后人?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论语》中“吾道不孤”的出处及其含义。

我们来看一下《论语·子罕第七》中原文的原貌。

孔子在与子罕的对话中说道:“吾道一以贯之”,这是孔子在强调自己的学说是一脉相承、贯通始终的。

孔子所倡导的教育、礼仪、修身、治国等一系列思想体系,都是可以统一为一个主题,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一贯性。

这就是“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的内涵。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吾道不孤”的思想,也是为了教化弟子,使他们明白修身养性、治国安邦的道理。

孔子认为,自己推崇的道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来自于古人遗留下来的智慧,是经得起考验的真理。

孔子所说的“吾道不孤”,是对古人所积累的智慧的一种承认和继承,而不是一味的创新和否定。

这也是体现了孔子崇尚传统、重视古人智慧的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吾道不孤”,并用实际行动来诠释这一思想。

孔子在各种场合下,始终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自己所提倡的思想观念。

他坚持不懈地教化弟子、弘扬礼仪、提倡道德,始终保持着自己“吾道一以贯之”的信念。

孔子所弘扬的道理不仅是理论上的抽象知识,更是得以实践的生活智慧,是可以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处世之道。

“吾道不孤”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坚持的务实态度。

孔子不仅注重理论研究,更重视实际行动,他认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一个理念的可行性。

孔子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吾道不孤”,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来使自己的道理得到验证,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空谈。

孔子的政治法律思想的结构(法律史论文)

孔子的政治法律思想的结构(法律史论文)

孔子的政治法律思想的结构“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在与曾子的对话中也说:“吾道一以贯之”1。

“仁”作为孔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同样也是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

所以,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结构是围绕着“仁”来建构的。

关于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结构,本文拟从政治与法律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结构杨幼炯在论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时是这样说的:“孔子政治思想之全部出发点,根源于其人生哲学。

孔子学说向以阐明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故于我国民族之影响独大。

我国自始即是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伦理常为政治之原动力。

……儒家政论之全部,皆以伦理为出发点,故其影响所及,我民族因有之精神,几全凝结于伦理。

儒家人生哲学,又全以‘仁’为中心。

孔子言‘仁’,几无所不包,若广义地解释,凡宇宙政教之千类万汇,皆可入其范畴;其本体包括多方面,凡政治宗教等离此则均失其存在。

故孔子之所谓‘仁’,乃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2。

可见,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围绕“仁”来建构的,并且“仁”的概念是从广义上进行解释的。

孔子对“政”的定义是“政者,正也”3。

这是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时孔子给予的回答。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这体现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统治者自身行为要正当。

如果统治者本身的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的通。

在春秋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的政治主张也体现了其周礼维护者的身份。

孔子主张“正名”,“‘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5;而当时正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6。

“正名主义为孔子学说之中心问题。

孔子以为人类之一切文物制度礼法,乃起于种种‘象’。

所谓‘象’在实际上,即是名号名字,故孔子之政治政策,主张‘正名’。

盖当时世衰道微,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正‘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之时代,孔子欲改造当时之政治,以‘正名’为第一要着.正名所以定分,使天子、诸侯、大夫、陪臣、庶人各能循名以责实,素位而行事”7。

论语为政读后感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为政读后感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为政读后感心得体会作文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古代重要的思想,每个人通过学习论语为政的心得体会都不同。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为政读后感作文,欢迎阅读!论语为政读后感作文篇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老百姓就会以你为核心自动围绕着你转,顺随你,拥戴你。

孔子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不仅针对老百姓,更要从领导者自身做起,榜样示范。

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领导者为所欲为,“德治”必定不成功。

老百姓的眼睛是看着上头的,领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效仿,跟着比自己高的人学习,人性使然。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看中贤德,百姓自然尚贤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类延续多少年,这都是铁律。

所以,“德治”并不难,只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就可以了。

但是,这个“以身作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则”,怎么办?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来规约人的行为,一旦越轨,以“法”来惩治。

孔子说的“为政以德”的人是针对君子式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能够自觉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风影响百姓。

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非君子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须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顺正道走。

无论怎样,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为政方略,它是为政的最高境界,当现实生活还未到达上位仅处在中途的时候必须有强有力的“法”来配合,才能促使现实生活尽快达到这个上上位的境界。

其实道德不仅对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对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决定性的作用。

孔子强调的“为政以德”正是从高层入手,从对整个国家建设入手(对一个小集体而言,就是这个集体的建设),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仁者爱人》注译评

《仁者爱人》注译评

《论语》选读05《仁者爱人》注译评【原文】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1•6)【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

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一)【内容摘要】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

本文认为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面。

【关键词】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仁”之道;“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孔子自己说“予一以贯之”(《卫灵公》),“吾道一以贯之”(《里仁》),却并没有明确说自己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又是用什么贯串起来的。

后人恰恰多就这个问题各持己见,聚诉不已。

如解释孔子的“道”为“礼”(HoFingarette)、“仁”(BoSchwartz),“道、德、仁、义、礼”(陈大齐),“道、德、仁、礼”(韦政通),“道”(刘述先),“义”(刘殿爵),“仁、礼”(李泽厚),等等1];解释“一以贯之”为“认识方法”(何晏、焦循、章太炎),“统于天理”(朱熹),“一以行之”(王念孙、阮元),“仁以行之”(郭沫若),等等2]。

笔者在此尽弃前说,而认为孔子之“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3]“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不是单一的概念范畴,而是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层递进、相互贯通、缺一不可的层面。

一、“仁”之道“孔子贵仁。

”(《吕氏春秋.不二篇》)“孔门之学,莫先于求仁。

”4]“孔门宗旨只在求仁。

”5]“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

”6]“孔子教人学为人,即为学仁。

”7]孔子之道首先是“仁”之道,“仁”是其思想学说的核心和精华,不宜聚诉。

但孔子言“仁”,往往因人而宜,随机而发,未有定说,导致千百年来人们对“仁”的理解阐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可谓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周易.系辞上》)宋代的程颐甚至说“自古原不曾有人解仁字之义”;朱熹的学生陈北溪也说“自孔门后人,都不识仁。

”8]以至今人不得不感叹:“要把这个概念解释清楚,要使这个问题得到公认的解决,至今仍然是困难的。

”9]《论语》一书,“仁”字凡109见,其中作为道德标准出现105次,“仁人”出现3次,“仁”同“人”字1次。

10]分析全书涉“仁”语句,可以看出,孔子的“仁”既是一德之名谓,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此分心意为知识、感情、意志三方面,而以知仁勇名其德者。

”11]“仁”也是德之不同境界,如:“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雍也》)“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在此,“仁”是德在具体环境下的一种特殊规定。

“仁”还是众德之总称,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

在这种情况下,‘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

”12]既然孔子本人对“仁”的界定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分散性,同时又具有很大的有机性、整体性,那么后人无论是对“仁”确切分说,还是对“仁”总体概括,都有可能失孔子真意。

然而,“儒家一切学问,专以‘研究人之所以为人者’为其范围”。

13]尽管孔子从没有明确界定“仁”到底是什么,但是他言“仁”,却从没有离开过具体的、感性的人,从没有离开过活泼泼的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

孔子反复强调,在人伦日用之中,人要“知仁”、“欲仁”、“好仁”、“求仁”、“得仁”、“为仁”、“处仁”,要“依于仁”、“不恶仁”、“不违仁”(出处从略)。

孔子的这个“仁”,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人不但需要而且可以从自身生命、生存、生活中的具体语境和不同场景下时时刻刻体验实践的原则标准。

体验“仁”,使“仁”得以在内心生成显现,并成为一个立己达己亦即“修己”的内心原则;实践“仁”,使“仁”得以外在扩展呈现,并成为一个立人达人亦即“治人”的外在标准。

所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人之生也,几乎是无时无处不需要修己治人。

因此,对“仁”的体验和实践是一个永不间断的过程,涉及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全体。

“人之立己处人,两端而已。

”14]“孔子一生事业,就在修己治人二者。

”15]在孔子看来,“修己”就要通过诸如“克己”、“行己”、“洁己”、“由己”、“为己”、“恭己”(出处从略)等艰苦的功夫过程,克服主我与客我、主体与客体的的矛盾,达到自我道德的不断升华。

他强调,每个人都是一个道德主体,都应该而且可以进行道德的自主自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一个人生来可能有财富多少的差异和地位贵贱的分别,但作为一个自主自律的道德主体,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关键在于自己能否积极主动的去求“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就在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因此,“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欲仁得仁,又焉贪?”(《尧问》)仁至我心,仁我合一,就会无忧无虑,无企无求。

所以“仁者不忧”(《子罕》)、“仁者安仁”(《里仁》)。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

仁,则吾不知也。

’”(《宪问》)一个人仅仅自身体验和信守“仁”,仅仅是克制约束自己,只能是“无恶”,还不算是真正具有“仁”德。

因为单个的人不能生活在封闭隔绝的世界里,不能做“孤岛之人”,也形不成“人之孤岛”。

他必须在自己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中时时刻刻面对并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因此,一个人不但要修己,还要在生活实践中治人,亦即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孔子认为也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一个人只有“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君子学道则爱人。

”(《阳货》)修己且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不但是“君子”,而且可谓是“圣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孔子从不轻易许人以“仁”与“圣”,甚至也不敢自居。

他只是勉力为之而已:“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正是这种勉力为“仁”的心态和志向,推动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体验实践“仁”,使立己达己和立人达人两者浑为一体,通融无碍。

因此,罗汝芳说:“孔门宗旨只在求仁,求仁工夫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夫欲立欲达便学不厌,立人达人便诲不倦。

不厌不倦如辊着两轮以载一车,要载此个仁车,亦不容不辊着两轮也。

”16]二、“忠恕”之道“从体验和实践的立场说仁,仁就是爱,性就是情,本体就是活动。

”17]“仁”之活动,涉及人伦日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永不间断的过程。

体验实践“仁”是修己治人的原则标准,那么,“仁”之道在人伦日用诸活动中具体操作运行的方法途径又是什么呢?孔子本人明确地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能近取譬”的意思就是“人能近就己身取譬,立见人之与我,大相近似。

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之亦犹己。

然后推己及人,此即恕之事,而仁术在其中矣。

”18]“能近取譬”就是“忠恕”之道,是“仁”德由原则标准向日常生活下滑落实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仁”之道须以“忠恕”之道行之,这就是“吾道一以贯之”。

“忠恕不可谓之道,而道非忠恕不行。

”19]曾子以“忠恕”解释孔子之“道”,不能汲概孔子思想学说之全部,但却得其要义,所谓“忠恕违道不远”(《中庸》)、“强恕而行,求仁莫近”(《孟子·尽心上》)正是此意。

20]“出自心意为忠。

”(《国语·周语》)“中心曰忠。

”(《周礼·大司徒疏》)“爱利出中谓之忠。

”21]要做君子仁人,就必须使自己的言行,不能虚饰遮掩,而是要出于自己的真心真意、己心己意。

一个人生而必定有自爱之心,为己之心,也就是说有“己欲”,或者说是有自己的理想志向。

因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荀子·礼论》)孔子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明确地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里仁》)甚至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述而》)因为“己欲”并不等于私欲,或者说,并不等于一己之欲。

作为君子仁人,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要排斥“己欲”,而是满足“己欲”要“以其道得之”(《里仁》)。

否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而且,既要满足“己欲”,也要满足他人之欲。

因此,“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这就是“忠恕”之道的“忠”,也就是后人理解的“忠恕”之道的“积极方面”(蔡元培)或“肯定方面”(冯友兰)。

所谓积极或肯定的方面,就是要忠于自己的理想志向,并积极主动地去实现它,要有所为。

因此后人多解释“忠”为“忠以尽己”22]、“尽己之谓忠”(《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

忠于并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志向,要首先自尊自重、自问自省、自我约束、自反而躬、自我实行,首先作得一“仁人”,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反而忠”、“自反而仁”(《孟子·离娄下》)。

孟子还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君子仁人怀有修齐治平的理想志向,正是因为忠于自己的这一理想志向,才把自己认为是美好可欲的东西推介施诸他人,而且宁肯自己少私寡欲,也要胸怀天下,立人达人。

所以,“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反身而诚,然后能忠。

能忠矣,然后由己推而达之国家天下。

”23]然而,不管自己如何的“忠”和“诚”,如何想把自己的东西推及他人和行施天下,却有一个必要的限度不能突破,那就是自己不欲不求的事物,不能推介施诸别人,这就是“恕”的原则。

“如心曰恕。

”(《周礼·大司徒疏》)用孔子自己的话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用《中庸》的话讲,就是“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惟有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才能由己推人,得人之心。

所以后人多解释“恕”为“恕以及人”24]、“推己之谓恕”(《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