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第四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管理,就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从单独的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到资产负债一体化管理的过程,后者适应了现代商业银行新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变动,成为当前西方各大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行之有效的一种管理机制。

4.1 银行资产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和狭窄(大多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工商企业资金需求比较单一,加之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方面,即通过对资产结构的恰当安排来满足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它产生于银行经营管理目标即利润最大化和资产流动性的相互矛盾性。商业银行所强调的都是单纯的资产管理理论,该理论是与当时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相适应的。在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主要理论思想----商业贷款理论(Commercial-loan Theory)、资产转移理论(The Shiftability Theory) 和预期收入理论(The Anticipated-income Theory)以及三种主要的资产管理方法----资金总库法、资金分配法和线性规划法。

4.1.1 资产管理理论观点

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方法。

在20世纪60年代前,资产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只能被动的接受负债;而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而资产的主动权却掌握在银行手中,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应是资产业务,以保持资产的流动性,达到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统一。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级阶段,是在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和超货币供给理论几个不同发展阶段逐渐形成的。

1.商业贷款理论(Commercial-loan Theory)

商业贷款理论也称真实票据理论。这一理论是在18世纪英国银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内容为: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为满足客户兑现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才能避免因流动性不足而给银行带来的经营风险。银行的贷款应以真实的、有商品买卖内容的票据为担保发放,在借款人出售商品取得贷款后就能按期收回贷款。一般认为这一做法最符合银行资产流动性原则的要求,具有自偿性。

所谓自偿性就是借款人在购买货物或生产产品时所取得的贷款可以用生产出来的商品或商品销售收入来偿还。根据这一理论要求,商业银行只能发放与生产、商品联系的短期流动贷款,一般不能发放购买证券、不动产、消费品或长期农业贷款。对于确有稳妥的长期资产来源才能发放有针对性的长期贷款。

评价:这一理论与当时经济尚不发达、商品交易限于现款交易、银行存款以短期为主、对贷款的需要仅限于短期的现实相适应,但是当借款人的商品卖不出去、或应收账款收不回来、或其他意外事故,贷款到期不能偿还的情况还是会发生的,自偿性就不能实现。随着经济发展,银行吸收存款不但数额庞大,其中定期存款所占比重也不断升高,如果银行贷款还仅限于自偿性的短期贷款,会导致

资金周转不畅,不能满足经济对中、长期贷款的需要,也会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当今的西方学者和银行家已不再接受或不完全接受这一理论。

2.资产转移理论

资产转移理论是20世纪初在美国银行界流行的理论。

该理论要点:银行保持流动性的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因而不必将资产业务局限于短期贷款上,还可将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有转让条件的债券上,在需要时将证券兑换成现金,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为了应付提存所持现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作为第二准备金。这种证券只要信誉高、期限短、易于出售,银行就可以达到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的目的。如目前美国财政部发行的短期国库券就符合这种要求。根据这一理论,银行除继续发放短期贷款外,还可以投资于短期证券。另外银行也可以用活期存款和短期存款的沉淀额进行长期放款。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没必要严格对称。

评价:当各家银行竞相抛售证券的时候,有价证券将供大于求,持有证券的银行转让时将会受到损失,因而很难达到保持资产流动性的预期目标。资产与负债期限的不对称性也必须有一定的界限,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界限往往很难准确确定。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学者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贷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Term Loans and Theories of Banking)一书中提出的,它是在商业贷款理论和资产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与这两种理论不同。

该理论要点:贷款的偿还或证券的变现能力取决于将来的预期收入,只要预期收入以保证,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发放短期商业性贷款,还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和非生产性消费贷款。

只要资金需要者经营活动正常,其未来经营收入和现金流量可以预先估算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分期还款计划,银行就可以筹措资金发放中长期贷款。无论贷款期限长短,只要借款人具有可靠的预期收入,资产的流动性就可得到保证。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借款人是否确有用于还款的预期收入,而不是贷款能否自偿,担保品能否及时变现。

基于这一理论,银行可以发放中长期设备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房屋抵押贷款、设备租赁贷款等,使银行贷款结构发生了变化,成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评价:这种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银行把资产经营建立在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上,而这种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而且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到时不一定具备清偿能力,这就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从而损害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4.超货币供给理论

这一新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该理论要点:随着货币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商业银行能够利用贷款方式提供货币,而且其他许许多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可以提供货币,金融竞争加剧。这要求银行管理应该改变观念,不仅单纯提供货币,而且还应该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根据这种理论,银行在发放贷款和购买证券提供货币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投资咨询、项目评估、市场调查、委托代理等多种服务,使银行资产管理更加深化。

评价:其缺陷是银行在广泛扩展业务之后,增加了经营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遭受损失。

以上理论的产生是适应当时各阶段经济发展情况的,但是这些理论又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缺陷越来越突出而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银行的要求。

4.1.2 资产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方法主要有:资金总库法、资金分配法和线性规划法。1.资金总库法

(1)资金总库法的操作程序

银行的资金来源是多种多新的,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自有资本,这些资金来源自身有不同的特性。资金集中法则不管这些特性,而将所有资金集中起来,再按银行投资贷款的需要放到不同资产上去,只要这种配置符合银行的总体管理目标就行。这种方法要求银行首先确定其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然后将资金配置到最能满足这个目标的资产上去。由于流动性和盈利性是相互矛盾的,流动性高的资产(如第一准备)收益低,甚至完全没有收益(如现金),因此,配置资金时要有优先顺序。优先权按一定比例分配到第一准备、第二准备、贷款、证券投资上。在土地、建筑物及其他固定资产上的投资通常另行考虑。银行资金管理的目标,要使其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者有机结合,虽然三者同时达到是很困难的。

操作程序:由银行将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资金池,将资金池中的资金视为同质的单一来源,将其按照资产流动性大小进行梯次分配。

◆①首先保证一级储备(Primary Capital)

◆②其次保证二级储备(Secondary Capital)

◆③再次各类贷款

◆④最后长期证券

(2)按流动性分配资产:

①一级储备: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存款、同业存款和托收中的现金等。主要用于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需求、日常营业中的付款、支票清算需求、意外提存和意外贷款需求。

②二级储备:短期国库券、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安全性较高、流动性和市场性较强的证券。主要用于满足意外提存和意外贷款需求。

③各类贷款:主要用于盈利。

④其他有价证券:用于盈利和改善资产组合状况。

资金总库法的示意图

(3)特点:

①不考虑资金来源,在资金运用时,在保证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再考虑其盈

利性。

②资金分配主要靠管理人员主观判断,导致保留较多流动性资产的情况,降低了盈利水平。

2.资金分配法

又叫资金转换法,认为一家银行所需的流动性资金数量与其获得的资金来源有关。资金集中法过分强调对资产流动性的管理,而没有区分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资本金等不同资金来源对流动性的不同要求,这种缺陷引起商业银行利润的极大流失。20世纪60年代以来,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增长要快,而前二者对流动的要求比后者要低。因而,资产配置法就被用来弥补这种缺陷。资产配置法试图根据资金来源的流动速度或周转量和对法定准备金的不同要求,来区分不同资金来源。比如,活期存款比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有更高的流动速度或周转率,要缴纳更多的法定准备金。所以,每单位活期存款中,应有更大比例放在第一、第二准备金上,而放在贷款或长期债券上的比例则要小些。具体运用这种方法时,常在一家银行内设立几个“流动性-利润性中心”来分配它所获得的各种资金,因此,就可能有“活期存款银行”、“资本金银行”等存在于商业银行之中。一旦确立了这些中心,管理人员就每一中心所获资金的配置问题制定出政策。如活期存款中心就应把中心吸收资金的较大比率放在第一准备上,然后,剩下的大量资金主要投在短期政府证券上作为第二准备,而把相当小的一部分放到贷款上,而且主要是放在短期商业贷款上。资产配置法的主要优点是减少了流动资产,把剩余的资金配置到贷款和投资上,这就增加了利润。利润性的改善是由于消除了定期储蓄存款和资本金帐户上的超额流动性而获得的。

(1)操作程序

银行按照不同的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要求,决定资产的分配方法和分配比例,建立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的对应关系,把各种资金来源按照周转速度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分别按照不同的比重分配到不同的资产形式。

(2)按资金来源和流动性分配资产:

①活期存款:一级储备和二级储备。

②定期存款:二级储备、贷款和长期证券投资。

③股本:发放长期贷款和公开市场长期证券投资。

(3)特点:

①通过流动性和资金周转速度将资产和负债联系起来,使二者在规模和结构上保持一致。

②减少了流动性资产数量,相应增加了投资于长期资产的资金规模,提高了银行盈利水平。

③将流动性的取得完全局限于负债方面,在资金运作方面不考虑资产的流动性,束缚了商业银行经营的主动性。

把现有的资金分配到各类资产上时,应使各种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或周转率与相应的资产期限相适应,即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资金分配法示意图

3.线性规划法

线性规划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于银行资产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来解决银行的资产分配。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般采取三个步骤:建立目标函数、确定约束条件和求解线性模型。

(1)操作程序:

①建立目标函数:选定目标变量;确定目标变量的系数。

商业银行通常把利润作为该模型的目标,然后根据资产的收益率来选择不同的资产组合,以实现利润目标的最大值。

②确定约束条件:在建立目标函数的基础上,附加下列约束条件,主要包括可贷资金总量限制、贷款需求限制、其他限制。

主要是

a.政策法规的约束;

b.流动性约束;

c.安全性约束;

d.其他方面的约束,如银行章程的有关规定、贷款需求的不确定因素等等。

③求解线性规划模型:借助图解法和计算机求解。

求解各种资产的具体数值。在利润最大的前提下,根据各种资产约束条件的具体限制便可找出一组最佳的资产组合。与资金总库法、资产分配法相比,线性规划法具有很多优点,这是商业银行使用得最多的方法。如可以使银行确定具体的经营目标,比较分析各种决策的结果,并根据约束条件的变动来调动资金的分配,从而使资产流动性管理更趋向科学化。

(2)特点:

①是一种定量分析,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②现实情况比较复杂,线性规划模型会变得更加复杂。

例题:假设某银行有5000万美元的资金来源,这些资金可用作贷款(X1)和二级储备即短期债券(X2),贷款收益率为12%,短期证券收益率为8%,存款成本忽略不及。再假设银行管理短期资产的流动性标准为投资资产的25%,即短期证券与总贷款的比例至少为25%。用线性规划法,求解银行的最佳资产组合。解:首先确定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定义

Max(Y)=0.12X1+0.08X2 利润目标

约束条件

X1+X25000万美元总资产负债约束

X20.25X1 流动性约束

X10与X20 非负约束条件

下面以直观的几何图示来表示,见下图所示:

纵坐标:短期证券X2 横坐标:贷款X1 单位:万美元目标函数表示了各种盈利性资产对银行总盈利的贡献。图中,目标函数表现为一条常数利润线,给定Z函数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产生同样收益的贷款和短期证券的不同组合点。

第一个约束条件X1+X2 5000万美元,表明银行的贷款与短期证券的组合受资金来源总量的制约,可行的资产选择必须在AB线及其下。

第二个约束条件X2 0.25X1表明,用来作为二级储备的短期证券必须等于或大于总贷款的25%,以符合流动性标准,因此可行的资产组合应在OD线及其上。

第三个约束条件 X1 0与X2 0表明,贷款和短期证券不可能为负数。三角形AOE区域表示满足三个约束条件的所有组合点。

为了确定最佳资产组合,通过反复验证,利润函数Z向右上方移动代表更高的总利润水平。只有在E点,所选择的贷款和二级储备金组合在同时满足了三个约束条件,才能使银行利润最大化,这个点被称为最佳资产组合点。在这一点上,银行资金管理者在短期证券上投资1000万美元,贷款4000万美元,目标函数Z*代表总的收益560万美元。

以上假定的是银行在一组约束条件下单独使用一个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而实际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银行往往要求实现多重目标最优。因此,运用线性规划模型的资产管理方法要求银行拥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该方法只在一些大银行中获得成功,而一些小银行因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其运用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4.2 银行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The 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管理理论。它指商业银行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增加银行的收益。在负债管理出现之前,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扩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的保证。这就没有必要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应将它们投入高盈利的贷款或投资中。在必要时,银行甚至可以通过借款来支持贷款规模的扩大。20世纪50-60年代,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出现、银行竞争的激烈和利率管制严格化等变化,构成了负债管理出现的客观条件。

4.2.1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激烈竞争

金融管制

金融创新

存款保险制度

银行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和保持市场份额又要避免流动性压力,只有选择负债经营。

政府制定了银行法尤其是规定了存款利率的上限,使银行界出现了脱媒的现象。

1961年花旗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引导的金融创新潮流,扩大了银行资金来源。

加强了存款人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银行的冒险精神和进取意识。

我国金融脱媒现象之一:

首份地下金融调查报告

2006年《中国地下金融调查》1月5日出版,报告显示:我国地下金融规模约8000亿

本报讯(记者张诚)中央财经大学日期发布了我国首个地下金融调查报告《中国地下金融调查》,该报告将在1月5日正式出版发行。

中央财经大学这一课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李建军表示,据调查测算,目前中国地下信贷规模介于7405亿元至8164亿元之间,其中近九成集中在证券、期货领域。地下金融规模平均指数为28.07,也就相当于地下融资规模占正规途径融资规模的比重为28.07%。

4.2.2 负债管理理论观点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经济迅速发展,迫切需要银行提供更多的资金,因而促使银行不断寻求新的资金来源,满足客户借款的需要,此外,由于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实施存款利率最高限制,迫使商业银行必须开拓新的负债业务,不断增加资金来源。除传统的存款业务以外,商业银行还积极向中央银行借款,发展同业拆借,向欧洲货币市场借款,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签定“再回购协议”借款等。

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银行资金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强化资产管理获得,还可以通过灵活地调剂负债实现,通过发展主动型负债的形式,扩大筹集资金的渠道和途径,也能够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以向外借款的方式也能够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评价:负债管理理论的缺陷是: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加大了经营风险;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

4.2.3 负债管理方法

1.负债管理方法核心内容

银行通过从市场借入资金,调整负债流动性来满足资产的需要,以此扩大负债与资产的规模。

2.分类

(1)储备头寸负债管理方法

①内容:银行借入资金补足一级储备,以满足存款提取和贷款需求,通过运作头寸调度来保持高收益、低流动性的资产。例如,在美国,储备头寸负债管理的主要工具是购买期限为一天的联储资金,或使用回购协议。这样,当一家银行的储备由于存款人提款或增加了对有收益的资产投放而暂时不足时,购买联储资金来补充;而当储备有暂时盈余时,就售出联储资金。从这一点来说,这种负债管理方法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率,也减缓了银行体系由于储备的突然减少带来的震动性影响。

②优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缓解流动性不足。

③缺点:存在借入风险。

储备头寸负债管理方法是用增加短期负债向银行有计划地提供流动性资金

的管理方式,它购入资金以补充银行的流动性资金需要。

但切不可把这种短期借入作为长期资金来源,因为一旦这些银行管理上出现问题并被公众知道时,它们就不可能在联储资金市场上再借到资金,结果面临破产。

存款提取

一级储备借入资金

2.全面负债管理方法

(1)内容:银行通过借入资金持续扩大资产负债规模。

(2)优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缓解流动性不足。

(3)缺点:存在借入风险。

(4)对策:建立流动性缓冲机制。

全面负债管理方法示意图

4.3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由于市场利率大幅上升,负债管理在负债成本及经营风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经营管理指导理论。而在此时,电脑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银行业务与管理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银行经营管理的观念逐渐改变,由负债管理转向更高层次的系统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4.3.1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是要求商业银行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管理,而不能只偏重于资产或负债某一方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金融市场利率大幅度上升,存款管制的放松导致存款利率的上升,从而使银行吸收资金成本提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合理安排资产和负债结构,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盈利。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共同调整,协调资产和负债项目在期限、利率、风险和流动性方面的搭配,尽可能使资产、负债达到均衡,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完美统一。由于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从

资产和负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出发来研究管理方法,因而被认为是现代商业银行最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主要内容:

(1)流动性问题:从资产负债两个方面预测

(2)风险控制问题:通过有效的资产和负债管理防范各种风险,保证安全经营

(3)资产与负债对称:调整各类资产负债搭配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经营方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对商业银行、金融界和经济运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商业银行本身来讲,

①它增加了银行抵御外界经济动荡的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从资产负债的总体上协调资产与负债的矛盾,并围绕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因素——利率,建立了一整套的防御体系,形成了一个“安全网”,使得银行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而增加了银行对抗风险的能力。

②资产负债管理有助于减轻银行“借短放长”的矛盾。利率自由化引起筹资成本的提高,迫使商业银行减少冒险性、放弃性、进攻性的放款和投资策略,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对待放款和投资。对国民经济而言,为顾客提供日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服务与融资方式,通过提高放款利率,以保持存贷款合理的利差,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资产负债管理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①资产负债管理促使竞争更加剧烈,银行倒闭数量增加。

②不利于货币监督机构对银行的监控。金融放松管制、技术进步促成新金融工具的涌现,使得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尤其是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得货币监督机构在风险测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这一切都增大了货币监督机构的管理难度,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

③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由化而引起的放款利率提高,使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阻碍经济的全面高涨。

4.3.2 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方法

1.核心内容

商业银行通过对资产负债进行组合而获取相当收益,并承担一定风险的管理方法。

2. 方法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有:资产负债利差管理法、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和资产负债期限管理法。

(1)资产负债利率管理法

a.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利率管理的原理

根据商业银行的财务核算原理:

商业银行的利润=资产负债业务的利差收入+中间业务营业收入之和-营业费用、税金、资产业务损失以及营业外支出

因此,资产负债业务的利差收入与中间业务营业收入是商业银行的全部收入来源。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为各项手续费收入,受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的影响较小,因而,利率的变化成为影响商业银行收入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影响对于资产负债结构比较均衡的商业银行来说,主要通过

存贷款产品利率变动过程中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增减表现出来;对于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失调的商业银行来说,则还要通过货币市场的筹资成本或投资收益体现出来,基准利率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变量,因而利率的管理,对商业银行的收入起着重要作用。

例子

基于以上原理,结合2003年我国11家商业银行收入构成情况进行简要分析,2003年11家银行的营业收入总额为5401.04亿元,其中,资产业务利息收入为5018.51亿元,主要为贷款的利息收入以及在货币市场购买票据、国债、央行票据、债券等相应的利息收入或称之为投资收益,利息支出主要为存款业务的利息支出以及在货币市场进行拆入资金的利息支出,合计为1894.58亿元。根据以上分析,在11家商业银行的各类营业收入中,资产业务利息收入的占比达到了94.24%,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体,另外,负债业务的利息支出占资产业务利息收入的39.69%。(见下表1)

表1:

中国部分商业银行主要收支指标状况(亿元,%)

序号名称

营业收

资产业务

利息收入

负债业

务利息

支出

资产业务利

息收入÷营

业收入

负债业务利息支出÷

资产业务利息收入

1 中国工商银

1698.52 1614.52 638.45 95.05451805 39.54426083

2 中国建设银

1309.83 1214.05 424.33 92.68760068 34.95160825

3 中国银行1243.35 1103.2

4 402.9

5 88.73125025 36.5242377

4 交通银行320.66 297.21 104.93 92.6869581

5 35.3050032

5 中国实业银

130.2 124.03 56.54 95.26113671 45.58574538

6 中国光大银

129.56 123.92 55.92 95.64680457 45.12588767

7 招商银行162.46 151.26 49.38 93.10599532 32.64577549

8 浦东发展银

134.98 129.16 48.7 95.68825011 37.70517188

9 民生银行120.37 117.13 54.57 97.30829941 46.5892598

10 华夏银行84.79 80.97 30.5 95.49475174 37.6682722

11 深圳发展银

66.32 63.02 28.31 95.02412545 44.92224691

12 平均5401.04 5018.51 1894.58 94.24451731 39.68795175

注:营业收入=利息收入+其他营业收入

利息收入=贷款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投资收益

数据来源:各商业银行2004年发布的年报

从商业银行的利息支出来看,民生银行的利息支出占利息收入的比例最高,达到46.59%,最低的招商银行为32.65%,前者要比后者高出近50%。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各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中的资金营运水平资金营运的好坏,就能够将富余的资金拆借出去或拆借入较低的资金,减少内部资金沉淀,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利用利率进行产品定价,进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差异。

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平均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一般为10%,鉴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在银行收支中所占的核心地位,银行各项利率与净利润存在较大的弹性关系,其中:银行资产业务的利率与净利润的弹性是1:9,即资产业务的利率每变动1%,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就会变动9%左右,负债业务的利率与净利润的弹性为负的1:3,即负债业务的利率每变动1%,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动3%,因此,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b.资产负债利差管理法

利差是指盈利资产和负债的利息之间的差额。

利差又称净利息收入,是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

绝对数利差:帮助银行估价净利息收入能否抵销其他开支,

估计银行的盈利状况

利差有两种表示方法

相对数利差(即利差率):用于银行估计利差的变化与发展

趋势,也用于银行间经营的比较

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动性,则构成了银行的风险,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的风险——收益状况。

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

内部因素贷款的质量及偿还期

吸收存款及借款的成本和偿还期

影响利差的因素

总的经济情况

外部因素市场利率水平

区域和全国范围内金融机构的竞争状况利差管理主要从理论上分析商业银行的利差及影响利差的因素,从追求最大利润这一目标出发,利用利差和资产负债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管理资产负债业务的一种方法,从而为银行实施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创造条件。

西方银行运用利差的“差异分析法”(即分别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利差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银行利差的影响。具体分析时,首先要假设其中两个因素不变,改变第三个因素,然后观察

第三个因素对利差的影响,依此类推。除此之外,利率周期也对利差产生周期性的影响。银行的利率管理就是要根据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不断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从而使利差最大化并保持相对稳定。

2.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

差额管理法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了广泛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之一。

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指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变化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在主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联储资金、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

GAP(利率敏感性缺口)=ISA—ISL ⑴其中,ISA:利率敏感性资产,ISL:利率敏感性负债

GAP>0,称为正缺口,意味着利率浮动的资产中有一部分来自固定利率负债。GAP<0,称为负缺口,意味着部分固定利率资产来自利率浮动的负值。

GAP=0,称为零缺口,意味着部分固定利率资产等于利率浮动的负债。

敏感性比率(Sensitive Ratio,SR)是缺口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用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比率表示,

SR=RSA/RSL

敏感性比率于缺口的基本关系是

当银行存在正缺口时,SR>1;

当银行存在负缺口时,SR<1;

当银行存在零缺口时,SR=1;

因此,西方商业银行能够利用敏感性缺口谋求利益或者套期保值。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变化量与敏感性缺口及利率变化量三者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ΔII(净利息收入变化量)= Δi (利率变化量)X GAP ⑵

= Δi X (ISA —ISL)

敏感性缺口管理的重点是银行的短期净利息收入。

根据公式⑵可知,

缺口为正,利率上升时,由于资产收入增加多于借入资金成本的上升,净利息收入增加;

缺口为负,利率下降时,净利息收入也会增加;

只有缺口的符号与利率变化量的符号相反时,银行净利息收入变化量为负。这就为商业银行在预测利率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协调、控制资产负债表中的各个项目,利用敏感性缺口来增加利润提供了机会,同时银行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利率风险。

稳健型管理

差额管理法

进取型管理

(1)稳健型管理指努力使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零,从而把利率风险降至最低限,保持银行收益的稳定。

(2)进取型管理指银行根据利率预测,在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进取型管理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利率变化的方向,同时也取决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程度。

差额管理法不同于其它的管理方法,它认为决定资产负债内在联系的关键因素是利率,主张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根据不同利率特点确定的差额上,并根据利率周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各种利率类型的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组合,从而使差额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这个角度讲,差额管理可谓是银行经营管理领域内的一场变革。

它的难点和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确定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时间标准问题时,银行选取多长时间作为规定利率敏感性的标准,这在银行实际业务经营中十分重要,但也很难确定。

利率敏感性資產及負債係指其收益或成本受利率變動影響之生利資產及付息負債。

利率敏感性資產與負債比率=利率敏感性資產÷利率敏感性負債(指一年內新台幣利率敏感性資產與利率敏感性負債)。

利率敏感性缺口= 利率敏感性資產―利率敏感性負債。

(2)银行能否预测利率变化的方向、大小及时间,值得怀疑。

(3)银行能否灵活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这受许多因素(如市场、制度因素等)的限制。

①资源的限制,如小的区域性银行,其资金来源有限,因而不具备灵活调节的条件。

②差额管理与顾客心理的矛盾。因为银行和顾客对利率预期的心理是完全相反的。

③调节差额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如果利率周期短,那么银行就无法改变差额。

(4)银行的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很难权衡,利率风险的降低可能招致更大的信用风险。

(5)差额管理法忽略了利率变化对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一般认为,利率风险有两方面:一是改变再投资利率,二是改变现有资产负债的价值(价格)。差额管理法只集中分析资金流量的变化,强调了再投资风险,而未注意到利率变化对银行长期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忽略了利率变化对银行净值(股东产权)的影响,因而具有极大的片面性。(6)差额管理法使得银行成本提高。

综上所述,差额管理法虽非十全十美,但却更接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实际,它能够抓住沟通资产与负债之间联系的关键因素――利率,以部分带动全体,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经营措施,使差额管理法更富有灵活性、准备性和严密性。

3.资产负债期限管理法

3.1资产负债的期限差额管理

“期限”是近年来金融市场上对债券保值时常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

“期限”的概念可用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因为银行是信用中介机构,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

银行的净值=某资产现值-负债现值之差

由于期限能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因此,在进行差额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而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

期限差额=资产的加权平均期限减去负债的加权平均期限

各银行就是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不断调整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以期达到理想目标。

如当资产期限比负债期限长时,利率上升将导致银行净值下降,此时应缩短银行资产的期限,扩大负债的期限。

期限差额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难以掌握,所以,用期限搭配法来消除一部分利率风险。

3.2资产负债的期限搭配法

期限搭配法又称风险免除法,是金融市场上消除利率风险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持有这样一组有价证券,使投资者在持有这组有价证券的时期内,在再投资率和证券价格变化的情况下,投资期满时实际获得的年收益率不低于设计时的预期收益率。即如果这组证券的期限等于持有期,则此组证券就消除了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同样可用期限搭配法部分地消除资产负债表中的风险。即令部分存款及资产的期限相等,则此部分资产负债表消除了利率风险,从而可以固定住某一特定的资产负债的利差。比如,15年期固定利率抵押放款,若期限为4年,则银行中发行4年期贴水大额定期存单(中间无利息支付)。这样,这部分资产和负债就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为银行管理者进行其他决策创造了方便条件。

期限管理法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把投资负债管理的重点集中在更加广泛的利率风险上,使银行管理者同时注重利率风险的两个方面:再投资风险和价格风险,并能准确估计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负债价值及银行净值的影响程度。因此,它比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法在管理利率方面更具有精确性。此外,期限管理法能使不同利率特点的各种金融工具进行比较,从而提供计算上的便利,降低成本。因此,以期限为基础的期限差额管理法确定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趋势。

尽管期限管理法更具优越性,但它也明显地存在许多缺欠,主要表现在:(1)需要银行信息系统提供大量的有关现金流量的数据,预测银行未来所有的现金流量。然而,现金流量信息对大多数银行是有限的,期限差额管理法目前仍不是银行的常规决策。

(2)期限概念上的错误同样不容忽视。因为期限的假设前提是:当利率变化时,收益曲线平等移动,在食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不同期限的利率发生同种程度的变化。而研究表明,收益曲线的平行移动是罕见的。收益率及期限的变化,同样影响资产的价格。但是,期限管理法的优越性随着银行信息系统的完善而不断显示出来,使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建立在更加科学、准确的基础上。此外,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还包括期权交易法,金融期货交易法和利率调换法等。

小结:

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经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以及“资产负债管理”后,已经全面向“资本金管理”迈进,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原则,未来一个时期“银行经营与管理”这一概念的灵魂就是“资本金管理”。

打一个比方来说明这种转变的深刻含义。如果我们说银行是一个有机体在一定意义上,有机体这一类概念是很难界定的,如果说可以消耗氧气、进行新陈代谢、能运动的东西是有生命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汽车”是有生命的。那么,资产管理理念就相当于是注重“大块头”,负债管理理念就相当于是注重营养,而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就相当于是注重心脏功能健康,资本金相当于

银行这个有机体的心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通过对每一个信用客户、每一笔业务的资本分配,把全部银行业务联系到“资本金”;就如同有机体全身的动脉、静脉和无数细微的毛细血管将每处机体对血液的需求传递到了心脏(资本金)。

银行经营中根据一项业务消耗的资本与其带来的收益相比较,从资本成本与资本收益确定是否符合发展的重点,从而决定业务取舍和发展方向。

4.4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4.4.1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制定《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要求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即以比例加限额控制方法,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实行综合管理。

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以资金来源控制资金运用,防止超负荷经营,保持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数量结构相对应,建立指标监控体系;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坚持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统一,降低不良资产负债比例,提高经济效益。

重要意义:有利于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增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人民银行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公平竞争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惯例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4.4.2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

1.资本充足率指标

2.存贷款比例指标

3.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

4.资产流动性比例指标

5.备付金比例指标

6.单个贷款比例指标

7.拆借资金比例指标

8.对股东贷款比例

9.贷款质量指标

各银行在执行上述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指标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资金营运的特点和强化管理的需要,制定一些补充指标。报经人民银行同意后组织实施,如中国工商银行补充了汇差清算比例。资产利润比例,负债成本比例,应收利息比例;中国农业银行补充了二级存款准备金比例;中国建设银行补充了信用贷款比例、资金损失比例、负债成本比例、资产英盈利比例、实收利息比例、资本回报比例;交通银行补充了可购置固定资产指标、投资限额指标、本身回收率指标、经营收益率,指标等。

4.4.3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分别提出不同的比例要求,并根据比例指标的性质,归类划分为总量管理、流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和效益性管理。

1.总量管理

总量管理是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平衡管理,包括存贷款比例、拆借资金比例、汇差清算比例等指标。其作用在于使商业银行认真贯彻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原则,在业务活动中自求资金平衡,防止超负荷经营。

存贷款比例是总量控制的重要指标,商业银行必须在存款总额中扣除上缴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并保留必要的备用金以后,才能发放贷款;还要按核定指标购买国家债券和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债券。对国有商业银行按增量控制,其他商业银行按存量控制。

拆借资金比例中规定了拆入资金、拆出资金两个比例,目的在于控制同业之间盲目拆进拆出资金,控制商业银行过量借款,扩张贷款规模,从而影响总量平衡。

2.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管理是关于支付能力、变现能力的管理,包括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等指标。

备付金反映银行随时支付客户款项的准备能力,低于5%~7%说明支付能力不足,但也不宜过高,否则浪费资金。

资产流动性比例反映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比例越高,变现能力越强。

中长期贷款比例反映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的对应关系,比例越高,流动性越差;比例越低,流动性越强。

3.安全性管理

安全性管理是关于防范风险,保护银行信誉的管理,包括资本充足率、风险权重资产比例、贷款质量比例、单个贷款比例和股东贷款比例等指标。

资本充足率指标反映银行资本金(含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与加权风险资本的比例关系,各商业银行这一比例要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要达到4%。

风险权重资产比例反映按风险权重系数折算后的风险资产总额与总资产的比例关系。要求这一比例关系不能超过6%,超过则为高风险区。在具体工作中应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即压缩风险度高、效益低的资产项目,增加风险度低、效益高的资产项目,以便从总体上降低风险权重资产比例。

贷款质量已通过五级分类管理进行监控。

单个贷款比例和股东贷款比例是为防止贷款风险过分集中而设置的指标,如果银行对某一企业或某一股东贷款金额过大,一旦这家企业或股东出现经营风险,风险就会转嫁到银行,使银行资产遭受损失,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4.效益性管理

效益性管理指标均由各商业银行自行设置,主要有负债成本比例、资产盈利比例、资产损失比例、应收利息比例、本息回报比率、经营收益率比例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提高获利水平。

中国银行业监管新框架体系解读

中国银行业监管新框架体系解读 巴塞尔协议Ⅲ是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其出台必将引发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影响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在我国,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 应该说,巴塞尔协议Ⅲ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全面提升银行业风险控制水平。金融危机之后,银监会提出需要对金融危机的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推进全面改革,在金融监管国际场所,银监会也强调监管改革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并在资本定义、反周期超额资本、流动性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和过渡期安排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我国的明确观点。而在国内,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之际,银监会及时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四大方面,及时进行了跟进,构成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 划分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进行差异化监管。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形成的一个广泛共识是,“大而不倒”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起事前和事后的一整套解决措施。为此,国际监管界引入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概念,要求将其放到国际的平台上监管,由国际组织进行运行稳定性评估、同行评议。目前,针对我国实际情况,银监会正在研究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具体的监管方法。这项工作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银监会将改变目前按照资产规模划分银行为大中小型银行的做法,转而在银行资产规模的基础上,再考虑复杂性和内外关联性等,将银行划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针对两类银行分类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相应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实施新监管工具要求、过渡期要求等将会实行更严格的监管。此前业界传闻各国有大型银行、中信、招商银行等被划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从严等,虽然这一消息随后被否认,但银监会统筹考虑,将对不同系统重要程度的银行实施差异化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思路已然确立。实际上这些工作一直在进行。如从2010年起,银监会对大型银行新增了附加资本的要求,高于小银行;另外,未 来新的监管规定,如扩大风险资产的覆盖面等,将首先在大行上推进,大行的时间表要先于小银行;以及对大银行设立控股子公司,对大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结构过分复杂进行监管等等。这些监管举措显示了监管部门“对于大而不倒”机构的监管思路和安排,将对不同规模和类型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提升资本充足率要求,实行全新的资本监管制度。应该说,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资本协议确定8%的资本充足率,并不是基于最优资本结构理论计算的结果。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显示,银行按照8%计提的资本远远不能覆盖吸收危机期间所遭受的实际损失,更不能充分反映银行被动地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社会成本,包括倾销资产的连锁反应、信贷收缩阻碍经济复苏等。金融危机后提高银行资本监管标准已成为国际共识。目前,英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将资本充足率标准提高至12%~16%。“十二五”期间,我国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文档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文档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文档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一、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发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 三、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 四、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 五、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六、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制定现场检查程序,规范现场检查行为;

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并表监督管理; 八、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制定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银行业突发事件; 九、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十、对银行业自律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十一、开展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有关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十二、对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 十三、对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银行业金融机构予以撤销; 十四、对涉嫌金融违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关联行为人的账户予以查询,对涉嫌转移或者隐匿违法资金的申请司法机关予以冻结;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ALM)工作案例分析

资产负债管理(ALM)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一)外部环境:深圳作为中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业市场发展完善,市场竞争激烈。深圳拥有商业银行100多家,全国的中外资银行和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在深圳建立了分支机构,同时深圳具备三家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法人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深圳农商行。2014年底深圳银行业总行资产2.3万亿元,负债3.2万亿元,利润1000亿元,规模和利润增速多年保持在20%以上。银行从业人员约5万人,人均利润超200万,处于全国前列。近年来深圳银行业受银行业发展和市场环境影响①,规模和利润增速有所下降,成本上升,竞争加大,商业银行面临发展转型要求。 (二)内部环境: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是面临资产负债结构和限额、定价管理、资金流动性管理、存款波动管理、资本管理等一些列涉及全行经营和监管要求的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内部重视程度、各专业部门工作配合、经营资源分配约束要求高,管理难度较大,工作效果不明显。如何获得更多内部认同同时实现资产负债管理各项指标的优化,形成银行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发展的良性互动,对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发展提出新挑战。 二、管理分析 ①商业银行长期的规模增长和固定利差保护实现了过去十年的跨速增长,随着利率市场化进度加速和规模增长受到资本和市场约束加强,银行发展面临新挑战。

(一)SWOT分析梳理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难点 SWOT分析: S:优势,管理体系理念、系统 W:劣势,组织认同不高 O:机会,利率市场化、经营转型 T:威胁,市场、沟通不足 主要矛盾是如何平衡好管理层、监管要求、市场部门、支行各层面对于资产负债管理及相关工作的心理预期和执行效果。难点主要体现在管理沟通环节,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并获得组织认同,并增加对组织决策的专业贡献和影响力。 (二)PDCA循环明确管理工作目标并开展工作 制定目标,组织实施、过程控制检查、纠正偏差和标准化,通过PDCA循环持续提升资产负债工作。工作目标是围绕分行综合经营计划“立足服务、提升管理、支持营销、服务拓户”。工作开展立足在服务上,重点是管理沟通与工作机制梳理,具体体现在营销和客户基础拓展两个方向,兼管短期效益和长远发展。 (三)5W2H方法思考选择管理工具实现工作目标 思考工作内容目标、开展工作的原因、参会和负责人员、什么时候工作、什么地点、什么方法、需要什么资源。是的思路条理化减少工作盲目性。 一是从积极服务态度出发工作,提升资产负债工作服务质量和效率。规范市场报价程度和速度,发布利率工作指引。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理论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理论 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其自身业务范围也在扩大,从而推动 了资产负债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从二十世纪末以来,资产负债管理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发 展经验,成为商业银行对自身进行管理时,最常用到的一种方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高低。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 不同的发展内容,首先是集中在资产上的管理阶段,然后到以负债为核心进行管理的阶 段,最后才发展到谋求资产和负债平衡发展的管理阶段,经历了由片面的对资产或负债 的管理转变为对资产负债管理的进程。 2.1.1 资产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商业银行建立初期产生,在这个阶段,西方早期的商业银行在成立初 期,有很多人将资金存入,并且负债渠道很多,因此负债业务不会是其关注重点,而资 产的流动性是否充足成为早期商业银行的重点关注对象,根据流动性不同,将资产业务 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达到资产优化组合的目的,最终实现利润最大 化。 2.1.2 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兴起于20 世纪50 年代,真正开始普及是在10 年后。在此期间,西 方国家政府开始着手对利率的控制,希望在市场上形成统一的利率标准,金融市场上各 种较高利率金融创新产品对银行的资金来源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得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 趋激烈,对贷款的需求超过存款的自然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可贷 资金,业务的重点逐渐转向寻找新资金,努力扩大社会各界在商业银行中的存款,以达 到其越来越旺盛的所需资金的要求。以负债为核心进行管理的理论是商

业银行应从负债 业务的角度来看待它的流动性,在资产实现既定增长目标的基础上,在市场上增加商业 银行的主动型负债,扩大从借贷市场上借款的渠道和途径,找到一个平衡的安全性,盈 利性和流动性的点。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如果想要商业银行中资产业务获得高利润,必 须从负债业务入手,围绕负债制定管理方法,才能够增加收益性资产,并且降低流动性 资产。 2.1.3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20 世纪70 年代,产生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在这一时期,西方主要国家进行了利 率市场化改革,对传统利率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金融市场的利率出现大幅上升,使 得负债管理理论指导下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不能单纯依靠外部融 资,要从资产和负债两个角度综合考虑。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要实现既定 的经营目标,就要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经营策略,具体来说就是要借 助各种现代金融方法和工具,对商业银行内部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的内部联系进行深入 分析,优化资产和负债在结构和期限中的配置,使商业银行无论是在利率最高点还是在 利率低谷,都能够利用该理论获得稳定的利息来源和运用,降低利率风险对日常经营的 影响。 通过上段内容的表述,谋求资产和负债平衡发展的管理阶段对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 变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促进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使得社会的经济运行更加 的顺畅。资产负债管理使商业银行抵御千变万化的外部环境的能力增强,使其具有外部 环境的适应性,并且帮助商业银行调整结构,优化资产与负债的配置,更为客户谋求了

银监发〔2005〕28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农村商业银行监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农村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 (银监发〔2005〕28号2005年6月6日) 各银监局: 为加强对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银监会制定了《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农村商业银行监管工作意见》。现将这两个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请将这两个意见转发给辖内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 二○○五年六月六日 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意见 为促进农村合作银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依法合规经营,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及有关规章制度,现就加强农村合作银行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监管原则与目标 (一)监管原则 按照“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和“明确目标、区别对待、分步提高”的基本原则,2007年以前,参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标准对农村合作银行实施监管,参照商业银行监管标准实施影子评价。从2007年起,在风险监管领域,按照商业银行监管标准与要求,对农村合作银行实施监管;在部分监管指标及监管指标计算口径方面,要考虑农村合作银行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实施有效监管。 (二)监管目标 1.2006年底以前,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口径计算,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应始终保持在8%以上;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比例实现“双降”,按五级分类口径,平均不良贷款比例达到8%以下。 2.2007年底,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计算,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按五级分类口径,多数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达到5%以下。 3.2007年底,其他主要风险监管指标基本达到商业银行监管要求;在全国银行系统综合评级中处于良好水平。 各级监管部门应督促农村合作银行测算主要经营指标,制定分期达标规划与措施。监管部门应每半年就达标进展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二、资本监管 (三)强化资本充足率考核 资本监管是增强农村合作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约束资产扩张冲动、控制风险程度的有效手段,是防范金融风险、增强社会信誉、完善市场约束的必经之路。农村合作银行应按“五级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步骤,对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2号)、《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资本充足率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通〔2004〕18号),完成各项工作,达到资本监管要求。考虑到农村合作银行资金运用的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需求

1、流动性风险管理。 实现目标: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基础上,能准确、全面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状况,能针对不同情景进行压力测试,能根据客户行为、业务发展变化及战略规划实现动态的流动性风险监测与控制,并制定应急计划及应急计划的测试和评估,据此调整资产负债业务流动性期限结构。 实现功能: (1)能随时准确计算所有流动性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依存度、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覆盖率、超额备付金率、存贷比、最大十户存款比例、经调整资产流动性比例等)。能实现基于不同情况的任意时点指标的动态预测与分析,即能够实现主动管理手段的动态试算功能,在现有资产负债缺口情况下,调整某资产或负债业务规模及期限结构对现有指标影响的随时测算。实现单体和合并两种口径。 (2)设置流动性风险限额,包括现金流缺口限额、负债集中度限额、集团内部交易和融资限额等,并能预警和提出防范措施。 (3)实现多层级压力测试情景和多因素压力测试因素分析,综合外部环境及自身因素灵活进行整体或专项压力测试。情景或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资产快速增长,负债波动性显著增加;资产或负债集中度上升;负债平均期限下降;批发或零售存款大量流

失;批发或零售融资成本上升;难以继续获得长期或短期融资;期限或货币错配程度增加;多次接近内部限额或监管标准;表外业务、复杂产品和交易对流动性的需求增加;银行资产质量、盈利水平和总体财务状况恶化;交易对手要求追加额外抵(质)押品或拒绝进行新交易;代理行降低或取消授信额度;信用评级下调;股票价格下跌;出现重大声誉风险事件等。 (4)梳理流动性资产,根据流动性风险偏好,考虑压力情景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现金流缺口、优质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等因素,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的规模和构成,并实时监控剩余可用流动性资产和已质押流动性资产的到期情况。 (5)每日计算各个设定时间段的现金流入、流出及缺口;有效计量、监测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缺口、风险缓释后现金流缺口及表外理财业务流动性期限缺口等,监测交易对手风险台账。 (6)对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及市场流动性等进行分析和监测。 (6)对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进行测试和评估,根据各种应急情景,列明应急资金来源,合理估计可能的筹资规模和所需时间,充分考虑跨境、跨机构的流动性转移限制,确保应急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和充分性。 (7)对大额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银行今年资产负债管理 一、全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回顾: 1.1落实宏观经济政策,合理掌控资产负债业务运行。 特点:行内信贷计划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央行货币政策,并进行适时调整;依靠制定全行信贷计划(指令性、指导性),调整系统内利率(?)、定价权限,来调节分支行的信贷投放总量及节奏。 1.2为全面推进资产负债管理改革做了扎实的准备工作: 特点:制定总体改革实施方案,从FTP和全额资金管理①着手,部分分行先行试点;FTP中“基于收益率曲线的形成机制、同步央行的计息规则、自下而上试点实行”。 1.3灵活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实现资金流动性和效益型的较好统一: 特点:强化流动性预测、管理,合理安排头寸,加强资金调度;建立定价及流动性周例会分析制度,增强对市场及政策的前瞻性。1.4灵活掌握定价政策,实现提高效益与促进业务发展协调统一: 特点:根据市场及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分行贷款及贴现定价授权;调整系统内往来资金利率②,传递市场信号。 1.5资本管理取得进展: 特点:建立资本管理的规章制度;发行次级债。 1.6资产负债管理电子化建设初见成效: 特点:ALM开发与试点运行相结合;核心银行系统建设(保障基础数据平台);按日实现经济资本计量、FTP计息、全额资金账务①全额资金管理,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fa881009.html,/107579/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60786和https://www.360docs.net/doc/fa881009.html,/html/2007-03-09/1173405582773.htm ②目前国内银行普遍采用的系统内往来资金利率的运行机制如何?

中国银监会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作用和关系

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 一、划入的职责(一)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二)原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相关职责。 二、主要职责(一)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提出制定和修改的建议。(二)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三)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四)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五)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报表,抄送中国人民银行,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六)会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七)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八)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详细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fa881009.html,/zwgk/2005-08/12/content_22121.htm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职责: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十九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报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财务会计报表、统计报表、经营管理资料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资产负债表,亦称资金平衡表,它使反映金融机构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得一种会计报表。金融机构同其它工商企业一样,业也有其每个年度得财务报表,既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由三大类组成: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的关系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报送以上报表和资料,是金融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报送的以上报表和资料是监督管理机构的重要信息来源。相对于现场检查来说,根据金融机构报送的报表和资料的稽核,检查,简便易行,具有节约人力和费用,能及时发现问题和弊端等优点,所以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金融机构进行经常性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金融监管部门正是通过金融机构报送的报表和资料的综合分析,了解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二者关系:中国银监会是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中的一个,还有中央银行等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管理念

二、中国银行业监管理念 监管理念,是监管工作中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的工作思路。监管理念源于监管实践,是对监管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和凝练,又是银行业监管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用于指导银行业监管实践。监管理念是一个开放、动态的体系,而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早在2003 年 4 月银监会成立之始,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银监会要以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机制开创银行业监管工作的新局面,在监管理念、方法、技术等方面有所进步,有所创新。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银监会在认真总结我国经验,并借鉴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四项新理念,即“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 。(一)管法人1.“管法人”的含义所谓“管法人” ,就是注重对法人机构的监督和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监管指标集中于法人,银行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效果取决于法人,各类风险最终由法人承担。因此,必须“管法人” ,必须实施法人监管,注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强调管法人,就是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对各级分支机构的管控能力。监管不再是分割式监管,而是集中精力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合规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经营能力,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我管控能力。 管法人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需要。如果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整体经营理念出现偏差,偏离科学的发展方向,即使一些分支机构经营不错,也难免全局性的灾难。只有管好法人,才能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管理,才能纲举目张,事半功倍,提高监管效率,实现银行业监管目标。 (二)管风险所谓“管风险” ,就是以风险作为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围绕信用、市场、操作等项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不断改进监管的方法和手段,努力管控银行业风险,促使银行体系稳健经营。之所以要管风险,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风险监管是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基本职责。二是风险与银行业的经营将长期并存。三是管风险与合规监管相辅相成。银监会坚持风险监管,强化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控制,不断提高对风险的管控能力。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手段,加强对风险的日常监测和管控,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以及管控措施,改进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防范和控制银行业风险。 (三)管内控所谓“管内控” ,就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身一定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内部管控机制。在此基础上,监管者的任务主要是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改进内控水平和效果,提高风险管控能力。长期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着依赖心理,过分依靠监管部门的检查来帮助其寻找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事实上,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如果银行缺乏有效的内控,不能管控自身经营发展中的风险,监管力量再大、监管成本再高,都难以取得良好的管控效果。要促使银行业经营和管理理念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改革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同时,内控能力要有同步的建设。(四)提高透明度所谓“提高透明度” ,是指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披露相关信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让公众方便地获取有关资本充足率、风险状况等重要信息,以加大市场约束力度。同时,要求银行业监管部门提高履行职责的透明度,规范监管行为,接受公众监督。银监会重视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将提高透明度作为银行业监管的一项重要理念。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不损害自身及客户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及时、充分、真实、规范地披露信息,促进市场参与者合理决策,加强公众对银行业的了解和监督,增强监管效果,更好地保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利益。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新挑战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新挑战 彭子杰张杰杜剑敏 美国QE退出预期和利率市场化是国内外影响深远的两大宏观事件,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构成重大挑战。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失业率等关键经济指标逼近美联储目标值,美联储何时退出QE仅是时间问题。对于美国退出QE3的预期,导致国内资本再度外流,2013年6月,外汇占款在年内首次出现负增长,加剧国内金融市场资金面急速收紧,以至爆发疯狂的“6月钱荒”。 美国退出QE一触即发,国内金融改革马不停蹄,作为金改的核心内容,2013年7月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频出(见表1),推进速度快于市场普遍预期。 2013年下半年来,国内银行纷纷上调存款利率,以期锁定部分资金来源。9月末,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和中信银行(601998,股吧)相继上调定期存款利率,其中民生银行各期限存款利率均一浮到顶,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前夜的价格竞争进入白热化——不仅是城商行和小型股份制行,具有代表性的股份制大行亦加入战团。在利率藩篱的保护下,商业银行更多受到交易账户利率风险的威胁;利率市场化风雨欲来,使得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不再高枕无忧。而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表明,利率风险管理不善是银行陷入困境、乃至破产倒闭的重要原因。 可见“一浮到顶”的不仅是利率,还有利率风险。在此大背景下,先求生存,再图发展将是每一个银行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监管资产负债管理的五大趋势 近年来,境内外监管机构针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并正朝着精细化、实时化的方向发展。不断趋严的要求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具挑战的外部监管环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十分重视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监管,近年来不断发布及修订相关法规。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强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要求及缓释工具的应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流动性成本、日间管理、流动性覆盖率(LCR)等是巴塞尔委员会日益关注的领域。各国监管机构亦逐步出台相应监管法规。中国银监会陆续制定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相关领域的指引及管理办法,并于2013年10月发布新版《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从监管的发展态势来看,境内外监管机构在以下五个方面不断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监管: 趋势一:明确流动性成本的计量。流动性成本从被忽视变为监管必须项。2010年,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率先出台《流动性成本分摊指引》。香港金管局和中国银监会随后分别提出流动性成本的计量要求。从各国监管趋势来看,监管机构普遍要求商业银行在内部定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07年第1号 《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于2006年12月28日经会第55次主席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主席刘明康 二○○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对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金融租赁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以经营融资租赁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租赁公司名称中标明“金融租赁”字样。未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融资租赁业务或在其名称中使用“金融租赁”字样,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和供货人的选择或认可,将其从供货人处取得的租赁物按合同约定出租给承租人占有、使用,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交易活动。

适用于融资租赁交易的租赁物为固定资产。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售后回租业务,是指承租人将自有物件出卖给出租人,同时与出租人签定融资租赁合同,再将该物件从出租人处租回的融资租赁形式。售后回租业务是承租人和供货人为同一人的融资租赁方式。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是指符合有关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 第六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金融租赁公司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机构设立、变更与终止 第七条申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出资人; (二)具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最低限额注册资本; (三)具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本办法规定的章程; (四)具有符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熟悉融资租赁业务的合格从业人员; (五)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业务操作、风险防范等制度; (六)具有合格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金融租赁公司的出资人分为主要出资人和一般出资人。主要出资人是指出资额占拟设金融租赁公司注册资本50%以上的出资人。一般出资人是指除主要出资人以外的其他出资人。 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应由主要出资人作为申请人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 第九条金融租赁公司主要出资人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 理 [摘要]自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利率在市场经济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资产负债管理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的竞争力,而利率风险管理又在资产负债管理中承担非常重要的职责。随着银行间竞争愈发激烈,如何做好其资产负债管理就成为银行的主要任务。本文将对目前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不足之处与问题所在,继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商业银行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根本管理之所在,关系到商业银行的根本命脉。作为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利率风险管理也是重中之重。1996年,我国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成为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的重要角色。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开放利率决定权,将其交给市场,由市场根据资金供求情况决定利率高低,这就给了市场主体极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各自利率进行调整。近二十年来,利率市场化在我国得到了充分发展,从统一基准利率到银行自定利率,其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依然出现了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快改进。

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历程 1.1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初步萌发了利率市场化的设想,两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方案》正式吹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号角。1996年,全国统一的银行间统一拆借市场建立,同业拆借利率上限取消,这首先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同时,国债一级、二级市场发行利率启动招标,国债实现利率市场化。至此,利率市场化正式启动。 利率市场化发展初期,利率主要表现为基准利率,由于当时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完善,基准利率在当时能够对市场资金变化做出正确反应,并且能够对下一步的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一定指引。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逐渐可以根据基准利率变化来对市场进行合理预期,从而制定资产负债管理方式和整体发展战略,起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作用。 一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更加丰富,资产负债中更多将用于主动负债、主动投资,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增大。二是商业银行将重新构思如何对所持有资金进行定价,以满足日新月异的价格变动。三是资产负债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多,如何运用数学模型、管理理论对其进行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特别是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更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形成一种补充。四是银行自身管理系统需要更新换代,银行如何进一步增加表外业务需要进一步探索,这都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摘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农村商业银行也受到冲击,规模增速回落,利差收窄,风控压力增大。本文以安徽省A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分析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下文简称:农商行)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对策 一、引言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趋缓,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信用风险加剧。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同业竞争加剧,利率风险增大。在此大背景下,农商行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将日益凸显,资产负债管理将越来越受重视。农商行对于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的构建尚处于规划阶段,在经济新常态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如何制定应对策略,如何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确保农商行进一步发展,是摆在农商行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安徽省A农商行为例,对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二、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商行发展面临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无论是优化资产负债管理、调整盈利模式,还是防范

风险,都将对农商行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不断适应经济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是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和完善的趋势。 (一)农商行过度依赖被动负债,主动负债份额较少,负债成本增加,经营风险加剧 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本银行负债主要来源是吸收存款,其中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大部分。近三年,样本银行存款占负债的比例高达90%以上,农商行被动负债过度依赖存款。同业负债、同业存单、金融债等主动负债占比较低。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商行的被动负债将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付息成本增加。利率上浮和存款定期化都将使得银行业存款成本上升,都将对银行的盈利带来潜在的威胁。二是储户容易受外界影响,出现挤兑现象。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居民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敏感度上升,一旦发生市场波动或政策波动,存款负债流动性增大和经营风险加剧。 (二)信贷资产比重较大,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从表2中可以看出,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较差,其中流动资金贷款占贷款的比重偏小,固定资产贷款占贷款的比重偏大,资产分配不合理,资产的安全性较低,资产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重点还是放在存款、贷款和票据等业务上,不能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真正将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简介-第四代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敏捷智能

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简介 一、导读提示 本章介绍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是公司2009年12月V2.0设计产品(V1.0为2007年设计产品),体现了公司反思2008年西方金融风暴起因、防范金融风险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 重新设计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最突出特点是: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一、第二、第三支柱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审查评估要素及方法》等监管要求为依据,从银行发展战略及高管角度,构建起可操作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二、系统简述 资产负债管理是在世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并占据主流地位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法。敏感性测试、市值分析、情景模拟、组合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不断发展,使得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并逐渐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框架的核心内容。概括地说,目前西方银行业较为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技术有以下四种: 一是基础的风险度量方法――缺口及敏感性分析; 二是动态的、前瞻的度量方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三是风险的管理技术表内调节和表外对冲; 四是组合管理技术资金转移计价和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组合,充分展现了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想轨迹和技术演变过程。 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第一,它要求建立由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资产负债管理政策、确定内部资金定价原则、审查市场风险状况、并对风险偏好、风险敞口调节、业务策略选择等有关事项做出决策。 第二,它要求建立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团队来承担具体的政策实施、风险计量和管理运作。 第三,它要求建立一个包括识别风险种类、确定风险限额、评估风险收益、调节风险敞口、选择业务策略、配置经济资本、考核风险绩效等一系列环节在内的顺畅的管理流程。 第四,它必须以科学的分析方法、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有效的管理手段为支柱。 第五,它充分体现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总体思路及实施手段的最终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风险管理失控,就是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管理失控。 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体现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或模块要部署实施到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6]51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 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06〕51号 2006年6月27日)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现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六年六月二十七日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健全内部审计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 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可参照执行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第四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保证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监管部门规章的贯彻执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框架内,促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营,增加价值。 第五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独立于经营管理,以风险为导向,确保客观公正。 第六条中国银监会依据本指引检查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

金融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

目录 一、正文 (2) (一)资产负债表意义 (2) 1资产 (2) 2负债 (2) 3所有者权益 (3) (二)我国商业银行种类 (3) (三)银行简介 (3) 1.中国银行 (3) 2.民生银行 (4) 3.江苏银行 (4) (四)银行内部资产负债对比 (4) 1.中国银行 (4) (1)中国银行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 (4) (2)中国银行资产负债表 (5) (3)资产负债表分析 (6) 2.民生银行 (7) (1)民生银行资产负债表 (7) (2)资产负债表分析 (8) 3.江苏银行 (9) (1)江苏银行资产负债表 (9) (2)资产负债表分析 (10) (五)资产负债表总结 (11) (六)三家银行资本结构对比分析 (11) 1.资产负债率 (12) 2.股东权益比率 (12) 3.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 (13) 4.资本充足指标 (13) 二、总结 (14)

一、正文 (一)资产负债表意义 资产负债表是公司最主要的综合财务报表之一。它是一张平衡表,分为“资产”和“负债+股本”两部分。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反映企业的各类财产、物资、债权和权利,一般按变现先后顺序表示。负债部分包括负债和股东权益(Stockholder's Equity)两项。其中,负债表示公司所应支付的所有债务;股东权益表示公司的净值(Net worth),即在偿清各种债务之后,公司股东所拥有的资产价值。三者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解释如下: 1资产 资产主要包括流动资产、资产、长期投资和无形资产4种。流动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适销证券、应收帐款、存货和预支款项,期限通常在一年以内。现金包括公司所有的钞票或银行里的活期存款。当公司现金过多而超过需要的持有量时,公司就把超额部分投资于短期的适销证券或商业票据。应收帐款是由于赊销或分期付款引起的。存货包括原料、再加工产品和制成品。生产企业的存货通常包括原材料、再加工品和成品,而零售企业则只有成品库存。流动资产的作用可用营运资金循环图来说明。 2负债 负债的两个主要成分是流动负债与长期债务。流动负债是指一年以内到期的债务,主要包括应付帐款、应付票据、应付费用和应付税款。应付帐款表示公司由于赊购而欠其他公司的款项。应付票据表示公司欠银行或其他贷款者的债务。它通常由公司的短期或季节性资金短缺而引起的。应付费用包括员工的工资和薪水、到期的利息和其他类似的费用,它表示公司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所应付费用的情况。应付税款表示公司应缴纳税款的金额,它与公司的所得税法有密切的联系。长期债务指一年以上到期的债务,它包括应付债务、抵押借款等项目。一般而言,公司通常借入短期资金来融通长短期资产,如存货和应收帐款等。当存货售出或应收帐款收回时,短期负债就被偿清。长期债务通常用来融通长期或固定资产,如厂房、设备等。短期负债权利率通常比长期的要低,原因之一是短期贷款所涉及的风险较小。因此,当长期利率水平相对较高,并预计不久将会下降时,企业可能会先借入短期资金周转,等利率下降后再借入所需的长期资产,以便降低筹资的费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银监发[2005]第87号 2005年12月30日 各银监局: 银监会成立以来,紧紧围绕“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不断完善监管工作,对强化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督促各行健全内控管理,完善自我约束机制起到了良好效果。但在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暴露出改革滞后、管理不严、内控薄弱等问题。尤其是近一段时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部分分支机构接连暴露大案、要案,涉案金额大,情节恶劣,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也给银行信誉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监管过程中也存在部分派出机构片面理解法人监管理念,放松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监管人员配备不足、风险预警处置滞后、查处问责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督促各家银行全面推进改革,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银监会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将《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各银监局要认真按照《指导意见》提出的监管工作重点和要求,进一步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监管队伍,督促指导辖内监管派出机构,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完善监管信息收集、反馈、报告要求,规范建立监督检查、监管通报、座谈、质询、风险提示、戒勉谈话等监管制度,在系统内部建立动态跟踪、上下联动、渠道畅通、反应迅速的持续监管工作机制,整体提高监管工作效率。近期,银监会将进一步就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履职监管、非现场监测、风险管理等完善制度建设,明确监管职责分工,落实监管问责。各银监局要认真落实有关制度要求,全面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属地监管工作。 各银监局要全面理解,深刻认识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是做好法人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防范风险和促进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为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2006年起,银监会将进一步加强对系统内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工作的垂直指导,建立完善对派出机构的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对各级派出机构有效实施监管行为的管理考核。同时,将结合国有商业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