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结题报告

课程建设结题报告
课程建设结题报告

篇一:精品课程建设结题报告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结题报告书

立项编号: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所属系部:建设时间:填表日期:

jpkc200705

化工原理田海玲化学化工系 2007-2010 20100729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制

123

45

篇二:课程建设项目结题报告

课程建设项目结题报告

本课程建设项目的名称是《学分制下程序设计语言开放式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项目编号是20060202,项目所在单位是电气工程系,项目负责人。

本课程建设项目的目标要求有以下几项:

1.制订教学管理制度。

2.编写教材。

3.建立网络答疑及批改作业平台。

4.开放实验室,建立实验考核管理制度。

5.建立网络教室,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程序设计语言是大学公共基础课之一,而且也是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其地位比较重要。我校于2005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例如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选择,开放实验室,以及提供合适的本科教材等。在本课程建设项目立项之前,主要以下几点不足,制约学分制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

1.十分缺少适合学分制需要的高水平的专业任课教师,没有与学分制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目前主讲教师只有1人,每年《c语言程序设计》的任课教师都在大量更换,稳定性不足。完整的考核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无法客观评价、考核任课教师。

2.缺乏适应学分制要求、适合汽车学院学生需要的本科教材。

3.未充分利用校园网,开展网上答疑及批改作业等活动。

4.实验室资源严重不足,缺乏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客观考核办法,也没有对实验教师的实验指导效果进行评价和管理

5.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没有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方法的研究。

按照课程建设项目的要求,我们首先经过充分的研讨,总结近几年《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几易其稿,制订出了《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管理和考核制度》。该制度出台以来,已成功地运行一个学期,为考核和管理《c语言程序设计》任课教师提供了切实可靠地依据,也为今后可持续、规范的考核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积极争取,将《c程序设计简明教程》列入了汽车学院十一五规划教材。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联系,列入《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教材》。遵照教育部本科教材编写规范,参照汽车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编写出了符合计算机专业需要的本科教材,已于2006年8月出版,全国公开发行。该书字数为39.2万字,共分十二章。内容翔实,案例精彩,前后呼应,自成体系。完全适合汽车学院本科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颇受专家和同行的好评,拟于2007年正式给汽车学院本科学生使用。

组织人员开发了网上论坛,利用校园网,在网上开展答疑和批改作业活动。既方便快捷,又反馈及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应网址是/wxd。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与计算中心合作,提供250台

电脑供学生上机,有效缓解了实验硬件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其次在计算中心主任闫菲的直接关心下,完成了实验管理考核制度的制订,并已成功实施了一个学期。计算中心全体动员,闫菲主任亲自挂帅,投入《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指导工作。以上种种措施,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我们投入大量精力,以电气工程系计算机实验室为基地,进行了网络教学试点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今后准备扩大试点规模,增加网络教学的比重,从教学手段方面提升《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水平。

目前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专职教师梯队已逐步形成,以xxx老师为课程负责人,xxx老师为主讲教师,xxx老师和xxx为骨干教师。这支教学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超,学生评价甚高。今年取得的一系列成功,为以后把程序语言设计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我们在《学分制下程序设计语言开放式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项目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面达到课程建设项目规定的各项要求,特申请教务处领导和专家莅临检查,指导工作,进行课程建设项目的验收。篇三:“数字化学校建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数字化学校建设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深圳市华富小学课题组

摘要: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理论为指导,运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德育数字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德育为一体的“十字星”数字化学校模型,初步建成了数字化学校。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数字化建设十字星模型

一、研究背景

数字化学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有近80%的教室已与因特网连通,约10%的学校建成了无线网,少量学校已达到了学生人手一机的水平,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然而在我国,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只是刚刚起步。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如何体现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特征,是能否实现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建设数字化学校,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适应数字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的。建立一大批能够提供基于数字平台的教育的学校,将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由我校李小松校长牵头,申报了“数字化学校建设研究”课题,并于2004年4月正式立项成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研究》的子课题。

二、研究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必经之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

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①

结题报告由李小松、傅卫执笔。2、多元智能与合作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这些智能可以培养和加强,也可能被忽视或削弱。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以往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所认为的智能仅以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对于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多元智能理论的实验研究在哈佛大学“零项目”的推进下,已建立了一套从理论到教学实践的完整操作模式,目前许多国家与地区在课程与教学改革都采用这一模式开展实验,力图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

三、研究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德育为一体的数字化学校模型。建立创新型、开放式的现代化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2、学生发展目标

(1)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2)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发展目标

(1)使教师变经验教学为科研型教学,探索新型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2)提高教师在网上搜索、筛选和应用研究信息的能力;(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四、研究内容

1、教学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2、科研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3、管理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4、德育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

我们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从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一边学理论,一边进行研究实践。 2、个案研究

我们选取我校两个网络教学实验班作为个案进行深入研究。 3、调查研究

我们对师生信息技术情况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

六、研究过程

研究的时间自2004年2月至2005年12月,研究周期为2年。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研究。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4·2——2004·5

收集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课题计划,确定课题成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加强对师生信息技术的培训。

2、实验阶段:2004·5——2005·12

(1)第一阶段:初期(2004·5——2005·1)①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改革意识。②进行前测工作,制定具体研究计划。

③收集整理全校教师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建立资源库。

④初步形成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德育数字化模式。⑤初步探索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⑥进行经验总结,并写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2)第二阶段:中期(2005·2——2005·8)①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全员参与研究。②总结出各种学习模式,完善学科教育资源。

③收集研究成果,编辑教师论文集、学生的学习活动集,汇集网络课件。④全面推出示范课和成功个案。

⑤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和案例。⑥进一步总结经验,并写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3)第三阶段:后期(2005·9——2005·12)

①全面推广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德育数字化模式。

②录制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③推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和案例。

④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数据的统计,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汇集网络课件。 3、关于数字化学校的问题研究

(1)2004年2月7日,我校举行了研讨会。本次会议的宗旨:加强校本科研,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围绕着4个议题进行研究:①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体现体验成功策略;②如何开发好我校的校本课程;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④学校如何利用校园网实行无纸化办公。特邀了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科所长李臣博士作《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同时,有3位老师交流了经验,收到了57篇论文。(2)2004年7月14日—15日,我校举行了研讨会。

本次会议的宗旨:以课改为契机,以信息化为抓手,聚焦课堂,重在反思。围绕着3个议题进行研讨:①怎样才能实现教学数字化;②怎样才能实现管理数字化;③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会上邀请了深圳市高级中学蒋平副教授作《教师身心健康与情绪调节》报告,同时,李小松校长作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专题报告。收到论文38篇。

(3)2005年3月4日—5日,我校举行了研讨会。本次会议宗旨:聚焦课堂,一切为了师生发展。围绕着3个议题研讨:①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效性;③学生健康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会上,李小松校长作了《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报告,有4位教师交流了经验,收到论文52篇。

(4)2005年8月29日—30日,我校举行了研讨会。本次会议宗旨:创建和谐学校,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围绕着4个议题研讨:①科学发展与学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②教师和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关系;③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性。会上,邀请了深圳高级中学蒋平副教授作《教师和学生和谐发展》报告,同时,李小松校长作了《创建和谐学校》专题报告。有4位教师交流了经验,收到论文58篇。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构建了“十字星”数字化学校模型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以“数字化校园”概念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通过

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德育为一体的“十字星”数字化学校模型,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其模型如图1:

图1. “十字星”数字化学校模型

数字化学校的框架如下:

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中,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置于核心地位,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数字化框架教育资源体系是重点:

1、校内资源:教材、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学校新课程研究机构、学生实验室、学校图书馆、

广播站、书报杂志、录音录像、光盘、网络等;

2、社会资源:网络、教育研究机构、区教研中心、科学馆、博物馆、社区、家长等。

3、国际资源:适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国外资料,如布鲁姆认知的6个阶段。资源开发:数字化学校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

目。

图3.科研数字化框架

科研信息:提供各学科科研信息,专家报告。

专题学习网站:建立语文、数学、英语、艺术、德育等专题学习网站。网络合作研究:学科交流、网上评课、手机短信评课。图4.管理数字化框架

教务管理:年级设置、班级设置、学科设置、课程开设、新生分班、学生所在班级变更、年级工作计划录入、教学进度表录入、教学活动计划录入、教务工作计划录入、教研组计划输入、教案维护与查询、教务基本信息报出以及相关信息的查询等内容。

教师管理:教师的基本信息、照片、社会关系、个人简历、爱好特长、奖惩、培训进修、所教

《管理学》精品课建设结题报告2014.12

《管理学》精品课建设结题报告 《管理学》课程是我院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组结合本校的定位制定了明确的精品课课程建设计划,提出把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高水平的教材”作为我们的建设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本着这一目标定位,我们进行了大量扎实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管理学》介绍 1、管理学的地位 《管理学》课程理论性强,涉及面广,起到引导学生专业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的作用。自2002年我院陆续开设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专)、财务管理(本)和市场营销(本)等专业以来就被列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学科基础课。 2、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围绕四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对所学专业、职业发展有先导性认识,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师资队伍和科研情况 管理课程组拥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和较好的教学效果,无论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方面都是比较突出的。课程组负责人李苏教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教学管理能力。课程组的教师在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两年来,课程组取得成果有:

1、编写《管理学》教案 2、制作《管理学》电子课件 3、教师《管理学》教学录像 4、编写《管理学》案例与习题 5、编写《管理学》教学大纲 6、编写《管理学基础》教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普通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十二五”规划教材,获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7、撰写论文6篇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坚持以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注重对学科发展趋势和知识创新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把握上,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的促进,通过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材料的编选和组织上,通过自编教材,建议参考书和辅助资料等多种形式、纸质材料和网上资源等多种途径、课外知识和实践案例等多种信息的交叉渗透和相互融合。以案例教学为导入、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丰富了知识体系。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其最大特点是“在参与中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接近企业管理实践。

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 精品

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 一、学校的政策文件 长江大学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鼓励政策与措施。学校依据办学定位与特色,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制订了《长江大学课程建设规划》,确立了以先进的高等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有计划、有目标地建设一批具有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同时,制订了《长江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长江大学精品课程评估指标内涵及标准》等有关制度,划分了学校、院(系)、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组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职责,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二、实施情况 1.对各级精品课程给予充足的奖励建设经费。根据学校的相关管理办法,对立项建设的校级精品课程,拨付3万元的建设经费用于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及网站建设;建设期内每年给予100个教学工作量用于课程建设与管理;建设期满,对通过验收的课程奖励150个教学工作量;对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的奖励建设经费4万元;获批为国家精品课程的除教育部划拨的奖励经费外,学校另外配套建设经费10万元,并奖励300个教学工作量。 2.建立了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对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从建设规划到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严格按相关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在建设过程中,由学校教学督导员、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共同对精品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跟踪与监控,并把精品课程建设年度评估结果作为考核课程所在单位年度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3.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人事处在教师引进、进修、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安排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精品课程的教学条件建设予以重点扶持。通过各单位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学校营造了重视和支持精品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4. 支持精品课程所属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2003年以来,学校投入了1.39亿元建设了85个实验室和实验中心,其中,精品课程所属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平台项目均得到支持。 三、实施效果 1.到目前为止,我校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校级精品课程49门,累计投入建设经费100余万元。学校还将继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力争提高各级精品课程的数量和质量。 2.已建成的精品课程对丰富我校优质教学资源,加快我校课程建设步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带头作用。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随着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科技教育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的小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后备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素养及科技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13岁中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67%,在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国学生出错率高。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我国的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许多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就是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提出了科技教育,并在学校中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而在我国,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没有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 三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使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现代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 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跟不上。广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是科学的倡导者、播种者,他们

最新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重点建设专业示范建设总结

天津市宝坻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提升办学能力项目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对接产业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二〇一八年六月

目录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1)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2 三、项目建设进展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4) 2、师资队伍建设 (4)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4) 4、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效 (5) 四、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 (6) 五、建设成果 (79)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0)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对接产业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2015年12月,我校被市教委确定为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能力建设立项建设单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市级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 本项目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并带动本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年的建设实践中,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的相关要求开展项目建设。目前,本项目已完成投入 37.745万元,已按任务书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组织保障 建设筹备期,即成立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项目建设组,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将建设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定期考核,确保了预期目标的实现。 重新组建了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就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 根据专业建设进度,定期召开项目组会议。项目组成员汇报各自分管项目进度完成情况,及时反馈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

相应措施确保每一阶段项目任务的完成。 在建设过程中,自觉接受学校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的监督、检查、评估。 2、制度保障 全面执行学校有关办学能力提升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建设过程监控制度。 建立健全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善的全方位管理体系,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人才培养机制保障 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积极改变以课堂、学校、学科为中心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认真进行企业岗位能力分析,千方百计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有机统一。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有效覆盖全部实习项目,力求工学结合形式多样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中教,做中学”,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成为学校基本的教学学校共同教育、共同管理、共同训练学生以及共同评价的育人模式。依据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完善教学模式改革。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广“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精选教材,实现教材一体化和教师一体化。在实训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制度,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努力形成以学校为

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详细

... 《网络营销》 在线开放性精品课程项目建设方案 商贸管理学院 二 0 一七年十二月 目录 一、课程建设思路与目标 (1) (一)建设思路 (1) 1.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

2.课程建设的现实条件 (1) (二)建设目标 (1) 1.课程建设的特色 (1) 2.建设目标 (2)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4) (一)建设内容与进度 (4) (二)教学主要内容 (5) (三)建设具体措施 (5) 四、建设预期效果、验收要点 (9) (一)预期目标 (9) (二)验收要点 (9) 五、经费使用说明 (11) (一)建设资金总预算 (12) (二)建设资金使用明细 (12) 六、保障措施 (13) (一)组织保障 (13) (二)资金保障 (13) (三)制度保障 (13)

在线开放性精品课程项目建设方案---《网络营销》 一、课程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1.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 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 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线精品开放课是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手段,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优质课程资源。 2.课程建设的现实条件 《网络营销》课程已于 2017 年开始进行了教学资源库建设,经过积累,目 前已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建设在线精品课程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证。 (二)建设目标 1.课程建设的特色 《网络营销》课程是基于项目实践过程,结合市场、行业需求而开发的课程, 在上海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本课程主要依托校内教师、学生评价,同时结合校外专家评价,目前的评价效果较好。 (1)校外专家、行业专家评价●教师的职称结构合理、师资力量强,教材建设体现了工学结合,把实际工 作融入教学过程中。有完善的教学试验基地,毕业学生素质好,综合能力强,工 作适应性强。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分课题结题报告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分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家长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 单位:青州市郑母初级中学 负责人和撰写人:赵永华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提高家长素质是现代社会和家庭教育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家庭的主流格局逐渐趋同,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随着改善生活条件的步伐加快,不同家庭居住环境相对封闭而信息渠道相对开放的框架也趋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的形成,更使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进一步从新的角度认识加强子女教育的价值。人们对子女的教养问题已经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于自己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也愈来愈关心了。 但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行动存在反差,物质投入与精神投入存在反差,教育行为与教育效果存在反差,这是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矛盾,同时也是许多家长产生极大困惑甚至痛苦的原因。因此,这一代自身难于积累教育子女经验的父母,对分别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子女,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养育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希望得到科学的回答。因此,理论与实验都在呼唤与时俱进的当代家长,从而引导家庭教育向正确方向发展。 (二)建立家长学校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而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学校的建立对于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现在尚处于无规划、无体系的阶段。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家长教育体系的研究》的子课题,《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了要抓住家长教育的课程建设核心,在课程理论体系、课程标准、内容规划、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行动研究,通过对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研究和家长教育的实验,总结出成功的家长学校教育经验,广泛进行推广,构建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家长需要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以引导规范我国的家长教育,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从而振兴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事业。这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针对家长教育的行动研究在我校已有一定基础 第一,我校从建校起,就格外重视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始终保持校长、班主任与每一个家长的零距离接触。新生入学前,我校召开家长会,把班主任的手机向新生家长公布,并承诺早6点以后到晚10点以前全程开通,随时接受家长的电话咨询。这一措施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和关注。 第二,我们经常为家长进行关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的辅导培训。如: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培养问题、安全问题、网吧问题等,用不定期地订阅报纸、给家长发公开信等形式,对家长如何处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提供科学、正确、切实可行的参考。 第三,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他们深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步前进,才能在学生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在以上背景下,我们申报“家长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的课题,有利于学生家长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育创新思想为指导,以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为基础,以提高每一个家庭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当代家庭教育新理念为主线:家长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帮助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做到“互相尊重、配合默契”,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子女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畜牧兽医专业建设规划项目情况总结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重点支持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1.建设总体情况 畜牧兽医专业重点支持建设项目自2011年6月始至2013年6月止。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下、重点进行了构建“333”专业课程体系;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开发“项目课程”与特色教材;在项目课程与特色教材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多媒体课件、畜禽标本与教学用具的开发;进行专业技能教室的创建;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推进职业教育课题研究的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项目下,通过推进教师“五个一”责任计划,重点推进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重点推进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特聘和引进兼职教师,重点推进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通过专业带头人培养,全力推进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项目下,通过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增强与紧密结合型企业的合作,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开设行业企业专家论坛等措施,推进工学结合管理制度、校企合作联系会议制度以及学生创业实践制度的建设。二年的建设周期,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 2.专业发展变化 构建了“333”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服务了地方经济。其构建模式得到了专家与同行的肯定与认可,依据“333”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开发专业课程教学方案,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促进了专业教学层面的教学改革和职业教育教材的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创建后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内容服务于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增强了。为此,受省教育厅职社处的委派,动物工程系负责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类专业首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牵头开发。 开发了职业教育特色教材,教学内容对接了职业标准。建设期间,依据“33式”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特征的思想内涵,开发了8本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材,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同类学校使用。其项目课程教材《饲料质量检验、配方设计与营销》2012年10月获教育部首批改革创新示范教材称号。《项目课程开发与内容编排设计》课题2012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第二届精品课题称号。《农类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与教材改革创新》项目2013年3月获教育厅省教学成果奖受理。 教材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本校五年制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使用后,学生反映:“学习内容通俗易懂,知识点简明扼要,关键环节的图示直观明了,爱读!特别是技能的关键性提示很好,会做!学习后,我们知道学习内容与将来工作的联系了,学习的目标与目的性更强了”。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非项目课程教学班级。 教材的编写体例被高教出版社作为范例,用于其他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其课程开发与课程建设的思路与经验,在“高教社杯”全国说课比赛中作大会交流;在2011年黑龙江中职教学经验活动中作大会交流。 推行了“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学以致用提升了技能水平。即“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以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主线,以“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以用带

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阿勒泰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规范课程建设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设立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就是要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按照国家标准化课程建设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建设好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及特色课程,使我校重点课程达到高标准、高水平;促使我校在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得到较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将部分重点课程进一步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自治区级重点课程,使其在我校课程群建设的整体优化中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条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和管理 1、精品课程建设实行分级管理。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教务处进行宏观指导和具体受理申报、立项、检查、评估和验收等事宜。其日常管理运行由课程负责人具体负责。教务处对各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进展实行目标管理,负责对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和评估、结题验收和实施相关奖惩措施。 2、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审议、监督,审议精品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及有关规章制度、评估指标体系,并审议推荐校级精品课程和推荐申报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3、课程负责人在教学处的领导、协助、督促下,对所负责的精品课程具体实施全面建设。制定本课程的建设发展规划,协调本课程与各门相关课程的关系;组织任课教师实施课程建设规划;负责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培养本课程的青年骨干教师,组织任课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每学年必须承担本课程的具体教学任务;及时、主动解决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条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认真贯彻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文件精神,继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实施“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有: 1.整体优化原则:要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2.协调发展原则:要把素质教育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知识、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以人为本原则:要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辐射示范原则: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校整体战略目标,结合学校现有条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建成十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三至五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并力争创建达到国家级标准的精品课程。 三、建设内容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着力培养思想品质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精心打造工作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应达到30%以上。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做到规划完整,措施合理,效果明显。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专业类课程“双师型”教师应达到70%以上。搞好校企合作,引进行业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逐步达到符合课程性质与教学实施要求的比例。加强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操作能力与指导能力。注重研究型教师梯队建设,使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能够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市级或市级以上成果。 2.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建设 以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在贯彻执行上海市教委相关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标准。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其中的专业课程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

论文课程开发结题报告doc

论文课程开发结题报告 篇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 由常胜钦担任主持人的课题名称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我们于XX年12月上报课题申请、评审书,经巨野县教研室审批,于XX年3月26日正式立项。XX年10月15日,省教研室委派南通市教学研究室、教科所(主任、所长)成达如等七人组成专家开题论证组到校现场开题,给予精心指导。专家组成员有: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如皋市教研室主任兼教科室主任姜健荣、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康衡、如皋市教研室教研员 刘炜平、南通市教研室中学科科长陆子君、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林森等。 2、课题提出的原因和背景: 我们开发和研究如皋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是基于以下思考: 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

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如皋地方文化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代代世世的如皋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145万如皋人民身份的标志,是凝聚如皋人民同心同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的一个源泉。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之下。对如皋青少年进行地方文化史的教育,实际上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新世纪合格公民的需要。 ⑵、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总体上处于弱

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幼儿园市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苏北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素质园本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沭阳县湖东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二0一二年五月 《提高苏北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素质园本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沭阳县湖东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运用”等等,这些无疑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近年来,农村的幼儿教师,特别是我们苏北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多数没有经过正规院校的专业学习,她们只是经过短暂的职业培训后即走上工作岗位。加上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必要的岗位再学习和再培训,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阻碍,教育理念得不到提升,表现为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行为有所偏失。迫切需要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培训途径,以尽快地使他们的教学行为得到规范和优化。 3、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的不少集体教学行为无序、自由,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使教学活动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兴趣培养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形式化比较严重;如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一切“教师说了算”;又如偏失性教学行为,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片面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面,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致使教学效益不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出师幼互动、有效学习,强调师幼的共同互动、共同成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研究主体,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情景提出最贴切的优化建议。我们选择此课题,就是想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不断优化,去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发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幼儿的发展状况是衡量教学行为优化的唯一标准。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这个课题并不是新鲜的课题,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呼吁教师“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而要达到这个理想,就必须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素养;美国学者柯林·博尔曾提出教育的三本护照理论,认为未来的人都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与“证书”;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都说明了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知识能力等素养,而在上个世纪以及本世纪,我国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素养教育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均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实质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素养。这一切都是从面上对教师的素养提出相关要求。 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程建设报告

课程建设报告

多元发展体验成功幸福成长 在崇州市教育局和四川省优促会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崇州市小学、初中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培训,通过近一年时间的理论培训、跟岗学习和课题研究,我在课程理念、课程领导力建设方面有了一些收获和心得,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育组织之下学生学习生活的总体(《国际教育大辞典》)。学校对学生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通过课程这个载体来完成的。研究教学的改革,最重要的是研究课程的改革和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因此,改革创新,努力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这已经成为当前整个中国基础教育的的一种趋势。因而,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转变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我认为课程改革需要有一些理念:第一,转变教育价值判定标准,要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回归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的基本点位上;第二,转变教育质量评价观念,从学科知识成绩为中心的评价,回归到以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为中心;第三,在教师专业成长上,要从教学技能为重转向到教师教育情怀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两个方面。 学校要全面审视自己的办学行为,更要找到学校办学与新课程理念不适应的地方,这些不适应的地方恰恰就是学校发展的新机遇。如何找准不适应点,开展学校课程建设呢?首先是必须基于对学校发展的科学分析,根据国家教育政策方针全面审视自己办学思想理念、制度文化、具体举措的结果。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情历史,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也就是有值得肯定的经验。

转变“课程”理念不是“翻花样”,是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教育的改革不能满足于教育活动形式的变化,而是从本质上思考的,考量“课程”是否能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回归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的基本点位上。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制定基于“多元发展,人人成功”办学理念下的课程建设方案。通过建设多元课程体系,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教师可以人尽其才,开设多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与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以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主动开发基于校本的特色课程,以课堂为切入点,促进课程多元化实施,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一、课程建设理念 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是“多元发展,体验成功,幸福成长”,这是基于“多元发展,人人成功”办学理念下的系统思考。课程是学校的产品,课程为学生多元发展服务。 二、课程建设目标 搭建多元平台,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幸福成长。 三、课程建设策略 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课程建设,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基于促进教师理性思考与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构架,二是基于为学生提供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情况的总结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新密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特色,重点发展三个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四种能力的旅游管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强化校、政、企、研结合办学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取得一些成绩: 现对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分如下四方面进行总结: 一、项目的实施基本情况 (一)组织机构建设 实行学校和项目负责人的三级管理的制度安排,实行专业建设负责人与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建立专门机构和组织工作团队,明确各细分专业方向及相应教研单位和人员的职责。 在特色专业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学校成立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专业建设全过程实施指导和监控。学校教务处负责特色专业的申报、立项与教学质量监控。旅游专业负责项目具体实施与日常教学管理,教育评估办负责专业质量保障及学生评教,网络中心负责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专业发展涉及到的几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等以及教学团队均有明确任务和责任。 (二)实施程序与措施 1、第一步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国内外现状做全面调查研究。第二步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制订全面的、详细的建设计划。第三步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体系、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人材培养与储备等方面的建设。 2、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的措施: (1)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如定期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采用“平台+模块”的套餐式课程结构组织教学,编写与教材相配套的课件、习题和案例,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202005201832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2006年12月被列为上海海事大学重点课程(群)建设项目,2007年5月被列为“市教委重点课程”。该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 项“奠基工程”,党中央历来都十分重视。改革开放以来,这门课从1985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即1985年方案,1998年方案和2005年方案。每一次改革都是在中央政 治局直接过问,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每次改革,都有力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面貌 的改变,促进了课程体系的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我们根据2005年方案的改革精神新修订了教学大纲,设计了教学日历,已经运行了 五个学期,并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完善。我们紧紧围绕中央的要求,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 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一)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用两句话概括既全面又准确。第一句话是教师是第一课堂的主导者;第 二句话是教师又是第二课堂的参与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以下简称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老师,这门课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既不是党务干部,又不是行政管理者,也有别于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我们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的重要成员,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三观”的神圣使命,是系统 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实施 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师在讲台上应起主导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仅完成第一课堂的教学 任务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参与学生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把理论 教学和实践育人紧密结合起来。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的各种学生思想、行为的信息,也是联 系实际,针对思想,结合特点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资源。总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来讲,这个岗位,既是职业,更是事业。作为职业要求教师忠于职守,敬业爱岗;作 为事业,要求教师不懈追求,全力以赴。 (二)教学上的规范性和延伸性之间的关系 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在课堂上到底应该讲什么”。按理,有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这应该不成问题,但对本课程而言,这确实又很成问题。 我们平时总是会听到同学有这样的意见或建议:“希望教师不要照课本讲”等等,对教师 而言,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中要求讲的东西不能不讲,这是教学规范;对许多学生 而言,你如果讲这些我就是不爱听。这确实是一对矛盾。所以,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 高要求,即既要围绕教章(节)的主要思想,但又不能拘泥于现有条目的束缚,要在内容 的深度、广度、即时性等方面入手,针对同学的思想实际拓展教学内容,充实课堂信息,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系部电建系 总负责王建锋 编写边步义

二〇一二年十月 《建筑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实施方案 目录 前言:1............................................................................................................................................................................... ........................................................... 一、指导思想 1............................................................................................................................................................................... .................................. 二、课程定位 1...............................................................................................................................................................................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探索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新市城关乡周庄小学红英 课题组成员:朝梅、建玲、月琴、许慧芳、慧珍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形式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着教师新课程理念、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的真正转变,呼唤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多年的课改,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贪玩厌学、没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习惯差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实课堂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师生的教学活动还不够灵活、开放,与课程目标要求还有差距,效率不高或达不到预期效果也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我校教师年龄偏大,日趋老龄化,学习和自我提升意识淡漠,需要学校提供适当的时机和发展平台,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利用一切时机和资源,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是我们最终追求的教育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符合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开发校本课程,也是国家三级课程建设的需要。 1.课程建设的需要。国家三级课程网络建设中的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益的补充和发展,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彩社团活动又是小学生展现自我、扬个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绝佳途径。以多彩社团活动为平台,探索和建设校本课程,对学校的整个课程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小学生社团活动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自身需要为基础,是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

管理学课程建设总结报告.docx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 00 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 2006 年 2 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 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 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 1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 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 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 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梯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历获奖 课 程 何苏华男1954. 12教授 本科 校级三育人 负 (组长)教学质量优秀奖等责 人 陈晶瑛女1962. 12 副教授 硕士 校级三育人(副组长)教学质量优秀奖等 主 讲 校级三育人 教 杨望成男1964. 2副教授博士 师教学质量优秀奖等黄跃辉男1957. 11副教授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等 师教年青罗锋男1972. 11副教授 硕士青年优秀教师奖在读博士教学质量奖等

硕士 辛焕平男1970. 8副教授 在读博士 刘丽辉女1972. 12讲师硕士校级优秀党员等1. 2 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 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 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 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 2 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 升为副教授,有 1 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 1 人,副教授 5 人,讲师 1 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 1 人,硕士 4 人(其中在读博 士 2 人),本科 2 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 3 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 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 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 教改教研论文 6 篇。 2006 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获奖教师获奖项目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多 何苏华渠道强化实践教学的改 革与实践 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 业课“双语教学”模式创陈晶瑛 新与实践——基于“双 语教学”改革实践例证 教师教学风格的类型成 黄跃辉 因与培养 获奖名称等级获奖时间排名 佛山科技学院 2006 年 3 月主持人教学成果一等奖 佛山科技学院 2006 年 3 月主持人教学成果一等奖 佛山科技学院 2006 年 3 月主持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