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学内容:

1、了解古今词汇的继承发展关系

2、掌握单音词复音化的规律

3、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比较、

教学课时:2课时

在介绍“古今词义的异同”之前,首先应该介绍一下“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一)、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词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合。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是由众多的词构成的,自古至今,词汇也是发展变化的。斯大林说:“语言,主要是它的词汇,是处在几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他又说:“语言的词汇的变化不是象上层建筑一样。它的变化不是用废除旧的,建设新的那种方法来实现的,而是用新词去充实现行的词汇的方法来实现的,这些新词是由于社会制度改变,由于生产、文化、科学等等发展的结果所产生的。同时,虽然通常从语言的词汇中消失了一些已经陈旧的词,可是添加的新词的数量却要多得多。至于基本词汇,是基本上完全保留下来的,并且使用为语言的词汇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斯大林同志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了解古今词汇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很有启发。语言基本上是渐变的,因而也是相对稳定的,语言的稳定性决定了古今汉语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既有许多不同之处,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具体讲,古今语汇的发展演变主要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量新词的产生

词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最为敏感,因此词汇的发展变化比起语音、语法也最快。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习俗等等的不断变化,人类思维的深化,新思维、新概念也大量地产生出来,这些都要求语言能够满足新的交际需要,因而也就推动了语言的大量产生。如:汉代《说文》“玉”部收字126个,每个字下不仅有解释,而且有的还引经传为证。可见这些字在当时的文献中是广泛使用着的,而以“玉”为偏旁的字在甲骨文中就很少,在李孝定主编的《甲骨文集释》中就仅仅收了三个。这是因为,在甲骨文时期,“玉”还没有被普遍地使用,还没有成为重要的装饰品。随着“玉”的广泛进入生活,以“玉”为偏旁的字也就多起来了。

再如:甲骨文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制作业还没有发展起来,以“金”为偏旁的字在《甲骨文集释》中仅仅收了六个。到了汉代,《说文》却收了很多。因为汉代,青铜器被广泛使用,因此《说文》中以“金”为偏旁的字就很多——这些新词的产生正反映了生产的发展。譬如:“楼”产生于战国时代,“重屋也”。“桌、椅”产生于宋代,“五经”产生于汉代,“布衣”产生于先秦,“板印、板本”产生于宋代。

由于语言交际的需要,单音词的复音化也带来了大量新词的产生。如:

负:——辜负、担负、负累、亏负、负荷、负担

生——滋生、发生、生计、生育、生活、生产、

节:——竹节、符节、节令、节度、节操、节制

如果抛开双音节词不论,我们还可以从字典所收字的数量来看单音词的发展情况。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清代《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一千六百年间共增加了三万七千多字。即使除去异体字,和弃而不用的死字等方面的因素,仍然可以看出新词产生的概貌。

二、旧词的消亡

词汇也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消亡。由于社会制度的变更,与之密切联系的一些词也就随着旧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如:《左传·昭公三年》有一段记载奴隶社会中把人分为十等的文字:“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由于奴隶制度的消亡,其中“皂、舆、隶、僚、仆、台”等表示各种奴隶等级的词也就随之而消亡了。

再如:牛(两岁牛)、牛:三岁牛;牛:四岁牛,,黄牛虎纹。——在以畜牧业生活为主的社会里,这些词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人们对牲畜的重视和认识。但当社会发展到以农耕为主的时代,这些专门的词汇,就逐渐

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因而这些词汇以后就很少再用了。再如: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割去鼻子;黥:在脸上刺字,并加墨于其上,又叫墨刑;膑:剔去膝盖骨(孙膑),这些词语也随着旧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

三、古今没有变化的词——基本词汇

语言中有一大批词从古到今被保存了下来,他们的词义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例如:

将《说文解字》和《新华字典》相比较,就可以看出,除表述上有差异外,注文内容没有什么不同。这一类词属于基本词汇,例如:天、地、人、牛、马、羊、东、西、南、北、日、月、水、土、风、雨、霜、雪、上、下、高、低、大、小、长、短工等。这些词自古到今,一直都在使用着,而意义和用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是汉语词汇中最稳定的部分,正是这类词与发展缓慢的语法结构一起,保证了语言的稳定性。

总之,自古及今,词汇的发展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而社会的发展是词汇发展的根本原因。

根据词汇的演变情况,可以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发展趋势:

1、由少到多,即词汇的量的增多。

2、表达思想的功能,由粗疏变得越来越精密,主要表现在:

①古汉语的一个词往往表示几个不同的而又相关的概念,即一个词常常有较多的义项,随着语言的发展,多义词的几个义项分别被几个不同的词来分担了。如:要:——腰;要求;邀请。

②古汉语的一个词常常表示一个大范围的含糊的概念,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概念越来越细,大范围划分为小范围,含糊变为精密,于是这一个词所表示的大概念,就由几个词分别表示出来,每个词所表示的概念范围小了,也就变得精密了。例如:“为”的表义范围十分宽泛。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为:研究,宣传

善人为邦百年——为:治理、统治

宋人有为酒者……为酒甚美。——为:制作。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为:学习

克己复礼为仁——为:是

愿为小相焉——为:担任

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为:成为

管仲晏子之功,犹不得为与?——为:效法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用不同的动词去翻译“为”字,是由于“为”字当初所代表的广泛而含混的意义,现在已经被许多不同的词分别表示了。

3、在构词方式上,由以单音节词为主变为以双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减少,双音词增加,这是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明显地体现了古今语言的继承和沿袭。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往往成为多音词的构词语素,并且仍将它的原有意义或引申意义,通过各种构词方式,融合在由它构成的多音词中。

附:单音词变为复音词的规律:

因为单音词本身不带有起限制作用的其它语义成分,外延相对宽泛,易于承载较多的义项,容易出现多义现象。欧阳修在谈到“打”的音义时说:“其义本谓考击,故人相殴,以物相击,皆谓之打(殴打),而工造金银器,亦谓之打(撞击),可矣,盖有槌击之义也。至于造舟车者曰‘打船’(打制)、‘打车’(制造),网鱼曰‘打鱼’(捕捞),汲水曰‘打水’(汲取),役夫饷饭曰‘打饭’(领取),兵士给衣粮曰‘打衣粮’(领取),从者执伞曰‘打伞’(张举),以糊粘纸曰‘打粘’(粘贴),以丈尺量地曰‘打量’(丈量),举手试眼之昏明曰‘打试’(擦试),至于明儒硕学,语皆如此,触事皆谓之打。”(《归田录》卷二)欧阳修指出了“打”的11个义项,到了现代汉语,“打”的意义就更加纷繁了,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共列出“打”的意义25个,介词意义1个,真可谓“触事皆谓之打”了。

单音词的多义性,给人们阅读古书带来了很多困难,一个词在某处到底是什么意思,往往难以确定。这是单音词本身的弱点;单音词又容易形成同音词,这是它的伴生弱点。这两点造成了实际交际的不便。为了克服这些弱点,语言按自身的规律向表达日趋精密的方向发展——复音词因此也就变得越来越多了。汉代以前,汉语复音化的速度较慢。魏晋六朝之后,复音词突然加快了前进的步伐。五代十国以后,复音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汉语单音词演变为复音词的规律有三:

①在原单音词上加词头或词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