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构

如何理解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构
如何理解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构

如何理解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2013-06-24 作者:董事会网来源:董事会网字体:T | T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公司治理结构称为法人治理结构,狭义上指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广义的可以理解为有关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其合理与否,是企业绩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结构是以竞争为主线的外在制度安排,主要研究公平的竞争环境、充分的信息机制、客观的市场评价以及优胜劣汰机制,还包括政府和社会对公司所进行的治理。内部治理结构是以产权为主线,为实现事前监督而设计的内在制度安排,主要研究公司内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及其相互制衡关系。公司治理是要解决两大利益冲突,即股东管理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冲突,就是委托———代理问题,以及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划分为国家股、国有法人股、社会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四个部分,其中只有社会公众股是可以上市流通的。长期以来,社会公众股在上市公司总股本中的比重仅占30%左右,其余70%的股份目前无法上市流通的。经过一年多的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国家股、国有法人股、社会法人股等已实现可流通,但目前绝大多数仍处于锁定期内,故现在仍旧无法在市场上流通转让。

(二)国有股权代表人缺位,委托代理人关系扭曲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原有国有企业或其他政府控股的实体重组改制而成,股权向国家股呈现高度集中性。国家股和法人股占压倒多数,这种特殊股权结构给公司治理结构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剥夺了其他股东对公司的管理

控制权,不利于股东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股东对代理人(经营者)的约束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用手投票,即在股东大会上行使表决权。一旦代理人损害委托人(股东)的利益,他们的职位就有被别人取代的风险,正是这种风险时刻促使代理人为股东利益而努力奋斗,争取为股东带来更大的利益。二是用脚投票,即股东在二级市场出售股票。当公司经营不善时,股东大量抛售股票,造成公司股价下跌,公司代理人将面临被别人顶替的威胁。但是,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方面许多公司是由国家股控股,国家股持股主体以国有资产管理局,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团公司)为主。在国有股占主导的情况下,国有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表现为弱产权控制,强行政控制。这样使得国有股东不可能像私人出资者那样时刻关心自己的资本运营情况,因此不可能指望这些代理人有对公司经理人员产生约束积极性。真正的所有者是全民,但是全国人民不可能每个人都去直接管理与经营国有资产。国有股东虚置必然导致股东应有的约束软化。另一方面,由于流通股比重太低,二级市场的兼并和收购困难重重。代理人被淘汰的可能性小,因而被别人顶替的威胁也很小。加之,法人持股股东尤其是其中的基金持股比重不高,不利于形成多元产权主体对代理人的有效约束。

(三)内部人控制严重

我国上市公司多数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人员由国家行政指派,因此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内部人控制,即经理层作为内部董事实际控制着公司的经营决策权。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原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成为股份公司的董事和经理人员,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企业的经营决策权。而且很多公司采取了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做法,公司治理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在本质上要处理由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由于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和作为代理人的董事会和经理人员间的利益目标不同,代理人存在“道德风险”,可能产生“败德行为”。本来,股东授权董事会经营管理公司,而董事会聘用总经理行使日常经营管理权,董事会对总经理的监督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做法意味着自己监督自己,这样就使董事会对经理的监督制衡成为空谈。结果造成董事会不能真正履行职责,或者履行职责时忽视公司利益,损害股东利益。

(四)监事会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

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监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职代会推举,二是股东提名。职工代表由于工作上受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的领导,基本上不可能对其进行监督。而股东方面的监事则又要向提名人负责。另外,在当前体制下,对于那些缺乏监督技能和履行职责的大环境下,监事会的运行往往流于形式。因为,监事会即使想独立开展工作,在现实中也缺乏可操作性。比如,按《公司法》规定,监事会具有检查公司财务和对董事、经理违法违规行为具有监督的职权,但监事会行使这两项职权往往需要律师、会计师,加之聘请专业人员协助的费用该由谁承担没有解决,这使得监事会实际上成为了一个摆设。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一)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运作有重大影响。针对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过分集中的问题,一方面应适当分散股权,将政府持有国有股为主的股权结构转变为以法人和公众持股为主的股权结构模式,缩小国有股、扩大公众股比例,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国有股过分集中而带来的政企不分问题,又可以解决国有股股权主体不清的问题,使上市公司从“所有者缺位”导致的治理主体“虚拟化”中找回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法人治理主体,而法人治理主体的确立则将显著地改变上市公司原有权力机关的构造与功能,并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一个相对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和激励约束,另一方面,通过逐步实现国有股、法人股的全流通,形成完善的公司控制权市场,这样,公司全部股东可以运用资本市场的“退出”安排,使经营者独自面临制造风险的威胁,使其丧失制造风险的动力。

为了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实现股权全流通,现阶段在一般竞争性企业中,首先应通过适当减少国有股,吸收民营企业、国外公司参股,经营者和员工持股等途径,缩小国有股比重。其次应以国有股减持为契机,对国有股权进行重组,大力发展战略投资者,发挥他们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针对国有股权过分集中,应对上市公司国有股逐步减持,可以每股净值为基础,向公众股东和社保基

金、证券投资基金、银行等战略投资者配售,锁定一定时间后允许其分批上市流通。

股权结构怎样才能实现优化,不同性质,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以及不同社会环境的企业,股权的所有制和结构的比例应当不同,所以各公司应当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进行探索,其原则是要有利于政企分开,避免内部人控制和实行有效监督约束,

(二)完善董事会的决策程序

完善相关制度条件特别是董事会的决策程序,董事会作为股东的资产经营受托人,在公司经营管理决策机构的法律地位必须明确。董事的产生一定要通过股东会的合法程序进行,董事的变更也必须由股东大会决定,而不是由政府部门决定。其次,明确界定董事会、董事长、经理的职责权限。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董事长的职权是主持股东会和召集、主持董事会会议;检查董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签署公司股票、债券等;在董事会闭会期间,根据董事会授权,行使董事会部分职权。再次,应当赋予副董事长及其他董事召集董事会的权利。我国目前《公司法》仅规定了董事长有召集董事会的权利,因此可能会出现当其他董事与董事长的重大意见发生分歧时,董事长拒绝召集董事会从而使公司陷于瘫痪的情形,所以当董事长故意不召集董事会时,赋权由副董事长召集;副董事长不召集时,由其他董事召集的权利实属必要。

(三)完善监事会制度

一是提高监事会工作的独立性。一方面应明确股东选举代表股东的监事采取累积投票制,这样少数股东可将其股份按拟选举监事名额所享有的总票数累积起来,并集中投入其所中意的人选,如此可保证代表小股东利益的股东有可能出任监事;同时,可在监事会中设置外部监事制度,以加强监督的独立性和实际效能,外部监事的人选宜在懂经济,会财会,善经营的人士中聘任:再次,应由法律对职工监事的提名、选举比例作出详尽的规定,对此可以借鉴《联邦德国股份法》和我国《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的相关规定:鉴于董事、经理、财务负责人与其配偶等利害关系人在人格上极易混同,建议规定:董事、经理、财务负责人及

其配偶等利害关系人均不得兼任监事;另一方面,应适当延长监事的任期,使其长于董事的任期。因为董事在公司的实际权利大于监事,如果监事的任期与董事相同或比董事短,则容易使监事产生后顾之忧。二是扩大监事会监事的职权。应在监事会现在职权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职权,主要包括:公司重大业务活动的监督权:允许监事检查公司交易对象,公司重大合同项目的谈判和执行情况及公司营销计划、广告计划的执行情况等;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及主持权;对董事、经理任免和奖惩的建议权;对董事报酬的建议权;以公司名义对董事、经理的起诉权;赋予监事独立监督权。规定监事在完成监事会统一安排的检察工作的前提下,可以独立决定监督事项,并进行监督活动。三是强化监事的监督义务和奖惩责任。监事会定期对监督进行总结,并对公司重大业务活动提出监督意见。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代理经营者离不开必要的激励机制,在公司总体绩效增长的同时,代理经营者个人也应得到相应的物质和精神鼓励。一是实行年薪制。拉开档次,建立具有激励功效的年薪制,是鼓励代理经营者为公司尽职尽责的重要动力。二是实行代理经营者与委托人共享剩余制即代理经营者持股,这种制度既能给代理经营者一种拥有可靠收入来源的稳定感,又能使其经营业绩与自身股权收益相挂钩,激励其兢兢业业经营企业。三是实行代理经营者购买股票期权制。由于所有者收益来自股份分红和股票增值,而分红又直接影响股票市价。入彀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分红增加,股价就上扬,反之就下降。可以据此设计:在代理经营者收入结构中,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按市价购买企业一定数额的股票,即股票期权。这样,既能促使代理经营者为使自己购买的股票在未来年份不断升值而对公司竭尽全力,又能激励其注重公司长期绩效和长远发展,避免短期行为。四是注重对代理经营者的事业型激励。物质激励方式随着代理经营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呈效果递减趋势,而非物质激励方式如职务晋升、终生雇佣、名誉称号等的激励作用则越来越明显。因此,对代理经营者实行综合性、事业型的激励,更容易产生长期激励效应。

(五)营造经理人文化

作为社会精英的经理人群总体应当有超越于普通员工的觉悟和追求。因此,当前强化我国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不仅仅是一个制度构建或重整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与人格的重塑的过程。我们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营造经理人文化。

股权结构 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研究——基于上市乳制品企业的案例分析+郭颖

股权结构、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研究 ——基于上市乳制品企业的案例分析 郭颖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审计硕士教育中心上海 201600)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是密切相关的。股权结构会对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合理制定以及有效执行产生一定的影响。上市公司的高管既是公司治理的直接执行者,又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他们在企业内部控制开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其合理的激励手段能够解决股东与高管层之间委托代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因此,股权结构、高管股权激励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密切相关。本文对目前内地上市的两家规模最大的乳制品企业——伊利股份、光明乳业进行案例分析,在实际控股人均为国有性质,从股权集中度及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实施两个方面,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结论:乳制品企业中,股权集中度较低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总体上较好;股权集中度较高时,其内部控制有效性要弱于股权较为分散的企业;在乳制品行业,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宣布后,短期内内控指数呈现下降的态势,但最终又会上升,起到了完善以及建设的作用;并且股权较为分散的企业此作用更为明显。 关键字:股权集中度;股权激励;内部控制有效性;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Ownership Structure,Equity incentiv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Cases On Public Companies Of Dairy Enterprises

Abstra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can affect corporate governance level. Equity Structure can produce certain effect on rational formulation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The executives is not only the direct executor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but an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he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l control .For its reasonable incentives to solve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between shareholders and senior manage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can als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 As a result, shares structure, executive equity incentiv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ness. List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land's two largest dairy companies - yili shares, bright shanghai case analysis, in the actual per capita holdings as state-owned property, executives from the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equity incentive plan two aspects, the impa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l control are analyzed, a preliminary conclusion: dairy products enterprise, the equity concentration lower enterprise, its internal control on the whole, the better;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s high, its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ness to weaker than equity more decentralized enterprise; In the bright industry, executives equity incentive plan announcement, internal control index downward trend in the short term, but in the end, will rise again,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fecting and development; And equity is more dispersed enterprise this effect is more apparent. Key words: Ownership structure; Equity incentive; Internal control

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强化公司内部管理,实现公司治理目标,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依据深圳证监局制定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工作指引》等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为防范经营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业务操作程序、管理方法与控制措施的总称。 第二章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第三条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 (一)保证经营的合法合规及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防范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 (三)保障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保证公司信息的可靠、完整、及时。 (五)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 第四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 (一)健全性:内部控制应当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统一;覆盖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和人员,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确保不存在内部控制的空白或漏洞。 (二)合理性: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风险状况及公司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三)制衡性:公司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应当权责分明、相互牵制、激励相容。 第三章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第五条公司内部控制主要包括:环境控制、业务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信息传递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 第一节环境控制 第六条环境控制包括授权控制和员工素质控制两个方面。 2

第七条授权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常设决策机构,向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是公司的内部监督机构,向股东大会负责,对公司董事、经理的行为及公司财务进行监督。公司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对董事会负责,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 (二)公司根据各个部门、岗位在组织中所承担的职责,本着“权责对等”的原则设置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考核目标。各业务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履行职责。 (三)为提高工作的效率,高一级管理人员可以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授权给其下级处理。公司对授权部门和人员应建立相应的评价及反馈机制,对授权实施过程中背离授权目标、原则和超出权限的行为应进行及时地制止,必要时可以调整授权或者终止授权,以减少工作的不良后果。 第八条员工素质控制主要指公司应建立科学的聘用、培训、薪酬、轮岗、晋升、休假、辞退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公司员工具备和保持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稳定的工作心态,并具备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 (一)公司在素质控制上必须遵从“强化领导,注重机制建设,保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工作机制。 (二)为有效控制人力成本、提高人员配置率,须制定人员增补作业流程、内部招聘作业流程、外部招聘作业流程等。人员招聘途径包括内、外部招聘;人员招聘遵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录取。 (三)公司须制定系统的培训管理制度,鼓励员工持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职业技能,积极提倡员工参加继续教育活动。 (四)为更好地服务于公司发展与提升的经营战略,公司须按照以岗定薪、以业绩与能力定薪的原则,兼顾市场竞争性与内部公平性,制定部门绩效与个人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制度。 (五)公司须进一步深化机制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积极推动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六)公司须提倡管理人员选拔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创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人员选聘制度。对于部分中级管理人员岗位可据实际情况采用公开竞聘上岗的方式。 (七)公司必须规范公司员工带薪年休假及加班的管理,建立明确的制度,依法保障员工带薪休假的权利及非工作时间额外劳动应有的回报。 3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word资料17页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第一期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培训课题之一 独立董事,作为中国的一个新生事物,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兴趣、重视和研究。本网站为配合本期培训以及使更多的人认识和研究"独立董事",将全面报道本期培训的课程和议题。以下内容为中国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童道驰演讲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摘要。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又译为法人治理结构或公司管治)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结构。就狭义而言,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说,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等。 一,公司治理的历史沿革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产生是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其核心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特别是股东和经营者在股份有限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一个从管理层中心主义到股东会中心主义,再到董事会中

心主义的变化过程。但是董事会的出现并没有解决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 公司治理的全球化浪潮 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公司的治理结构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形成了一个公司治理运动的浪潮。英国首先掀起了这一浪潮。英国八十年代由于不少著名公司相继倒闭,引发了英国对公司治理问题的讨论,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委员会和有关公司治理的一些最佳准则,如Cadbury委员会及其发表的《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的报告,关于董事会薪酬的Greenbury报告,以及关于公司治理原则的Hampel报告。 除了OECD之外,其他国际机构也纷纷加入了推动公司治理运动的行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制定了《财务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及《货币金融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世界银行还与OECD合作,建立了全球公司治理论坛(Global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um)以推进发展中国家公司治理的改革。除此之外,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也成立了新兴市场委员会(Emerging Marker Committee)并起草了《新兴市场国家公司治理行为》的报告。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19年推出的"OECD公司治理原则"。该原则包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法规分析【最新版】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法规分析 薄弱的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已成为政府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对现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和评述,从而为我国构建更加科学的内部控制框架提出建议。 一、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 (一)《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的发布 1996年12月,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首次在我国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将内部控制定义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该具体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具体要求,并指出内部控制应该实现的四个目标及其固有的限制。 (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的目标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强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相关内部控制一般应实现以下目标: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 二、财政部发布《》 (一)《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发布 财政部从2001~2004年连续发布了《和《等10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见表1。 (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内容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阐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强调“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并不是仅仅针对上市公司,但它是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参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录 写作提纲 (1)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绪论 (3) 二、本论: (3) (一)内部控制的理论阐述 (3)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 (4)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6) (四)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 (9) 三、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写作提纲 一、绪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败和持续发展,是衡量现代企业发展业绩的重要标志,也是上市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本论 (一)内部控制的理论阐述 1、内部控制的定义 2、内部控制的组成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 1、内部环境现状 2、风险评估现状 3、控制活动现状 4、信息沟通现状 5、内部监督现状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环境脆弱 2、风险评估环境薄弱 3、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足 4、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规范 5、内部监督还不完善 (四)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

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2、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3、实施有效的控制活动 4、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与沟通系统 5、完善企业内部监督 三、结论 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是上市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证券市场规范运行的基础。因此要结合上市公司实际,从公司内外尽快完善我国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设,建立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搜集大量国内外文献,应用比较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综合全面的回顾了有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我国上市公司的客观事实情况进行了定性分析,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collecting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compar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analysis, quantitative comprehensive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combined with relat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objective facts of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has carried on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internal and around these problems,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listed company, internal control, internal control managem

深圳某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

深圳市**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半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深圳市**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法规、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关于做好深圳辖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们对深圳市**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自我评价。 一、董事会声明 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报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是公司董事会的责任;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公司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发展战略。 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 公司董事会,负责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领导和监督,听取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审定内控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及整改意见,监督和核查工作;公司董事长担任内部控制评价领导小组负责人,与公司副董事长、审计委员会主任、公司经营班子成员共同领导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负责组织、指导,协助解决评价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公司于2011年成立内部风险控制部,作为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牵头部门,联合公司各部门、各下属单位等共同开展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 董事会授权风控部及内审室牵头组织内控评价工作小组负责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具体实施工作,同时聘请咨询机构进行技术性指导、培训及重要工作底稿复核,协助开展评价工作;评价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具体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报告形式等,同时制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

适用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法律法规、业务规则以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第三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一)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二)保障公司的资产安全。 (三)保证公司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五)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 第四条公司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

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公司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下列基本要素:(一)目标设定,是指董事会和管理层根据公司的风险偏好设定战略目标。 (二)内部环境,是指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公司文化等。(三)风险确认,是指董事会和管理层确认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 (四)风险评估,是指公司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五)风险管理策略选择,是指董事会和管理层根据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选择风险管理策略。 (六)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公司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七)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公司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公司内部、公司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八)内部监督,是指公司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

从股权集中度角度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概要

从股权集中度角度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 摘要:本文由国内外学者对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理论入手,分 析集中与分散的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的特点,对我国资本市场高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相关 建议,优化股权结构,推进上市公司治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 一、引言 西方研究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对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 形成了两个对立的理论流派,即“监管假设理论”和“侵占假设理论”。我国学者在借鉴西方经典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股权集中度和公司治理相关关系提 出了以下四种观点: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业绩正相关(陈小悦,2003)、股权集 中度与公司业绩呈非线性关系(孙永祥,黄祖辉,1999)、股权集中度与公司 业绩显著负相关(胡国柳,2004)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业绩基本不相关或相关 性不强(于东智,2001)。 由以上学者的研究理论综合可知,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起着重要的作 用,而且在分散还是集中的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呈现正面影响的研究上,学 者们出现各自不同的观点,本文依据相关股权结构理论,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 实际情况,对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和公司治理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 议。 表1 国外关于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的研究理论 代表学者理论名称理论内容 Stiglitz 监管假设理论大股东防止自身利益受侵害主动监督管理者(1985) Pound(1988)侵占假设理论大股东为自身利益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 1. 分散的股权集中度下的公司治理 分散的股权集中度意味着相对增加了外部融资,便于大型的收购兼并重 组。但由于没有大的控制力度的股东对管理者进行监督,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 间利益冲突愈加凸显,面临经营管理者的代理风险与道德风险,由此会产生内 部控制人现象。 2. 集中的股权集中度下的公司治理

参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对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要,因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也越来越重要,由于条件不成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然后通过举例分析了内部控制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影响,提出存在的问题,最后就问题的探讨提出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建立良好、有序、健康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上市公司在优化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中有更好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ystem of internal contorl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listed companies, so the effective importation of internal contorl of listed companies are also increasingly important because of the conditions are not ripe, inevitably there will be many problems. The main methods used in this article is a case analysis, summarize the method, first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n through the example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factors affect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the question of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listed compan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ood, orderly and healthy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so that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 a sound internal contorl system, a sound internal contorl system of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市公司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市公司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录 写作提纲 (1) 容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绪论 (3) 二、本论: (3) (一)部控制的理论阐述 (3) (二)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的现状 (4) (三)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6) (四)完善上市公司部控制的对策 (9) 三、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写作提纲 一、绪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容,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败和持续发展,是衡量现代企业发展业绩的重要标志,也是上市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本论 (一)部控制的理论阐述 1、部控制的定义 2、部控制的组成 (二)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的现状 1、部环境现状 2、风险评估现状 3、控制活动现状 4、信息沟通现状 5、部监督现状 (三)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部环境脆弱 2、风险评估环境薄弱 3、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足 4、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规 5、部监督还不完善 (四)完善上市公司部控制的对策

1、完善部控制环境 2、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机制 3、实施有效的控制活动 4、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与沟通系统 5、完善企业部监督 三、结论 完善上市公司的部控制是上市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证券市场规运行的基础。因此要结合上市公司实际,从公司外尽快完善我国部控制的相关建设,建立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特点的部控制体系,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上市公司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容摘要】部控制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防控制经营风险,保护企业财产安全的有效工具,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是进行企业管理的核心。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容,也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但是,近年来证券市场中一部分上市公司经常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部管理混乱、权责不明晰等问题,这都是由于上市公司部控制薄弱造成的。因此,本文结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部控制情况,分析上市公司在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完善上市公司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部控制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容,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败和持续发展,是衡量现代企业发展业绩的重要标志,也是上市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全的部控制制度在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应对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部控制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企业的部控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陷。特别是近年来,国上市公司丑闻频发,其主要原因与上市公司部控制失灵有很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部控制的失灵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并造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经济犯罪,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因此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部控制更加关注,构建一套适用于上市公司规、完整的部控制体系,成为摆在上市公司面前重要的课题。 一、部控制的理论阐述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专业:会计学 一、前言部分 (一)写作目的 最近几年,在我国国内发生了我国上市公司伊利股份高层管理人员未经董事会同意挪用公司资金、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私自将上市公司款项打入自己创办企业等重大事件,这些事皆同内部控制失效有关。内部控制是否得到完善执行也就成为如今关注的焦点。 2006年,我国出台了两部《内部控制指引》,虽说各上市公司对其信息都相应的进行了披露,但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却没有所谓的实质性内容,相对而言,形式主义占了上峰,在上市公司披露的自愿性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强制性措施以及让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看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收益性,提高其自愿性等。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提出相应的一些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内部控制信息的质量,以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 (二)相关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提高员工的效益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建立并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当局的责任。由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投资者逐渐要求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此情况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应运而生。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依据一定的标准向外界披露本单位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报告审核的信息。 (三)综述范围 本文参考了2004-2009年间发表于《会计之友》、《财会月刊》、《商业经济》、《财经问题研究》、《财会通讯》、《商业经济》、《商场现代化》、《会计研究》等学术杂志中的研究论文,借鉴了东北师范大学等硕士论文,通过分析与总结这些文

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控股型公司治理结构是引发一系列公司治理问题的根源。本文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促使企业选择合理的内部治理对策,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问题对策 一、背景分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中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包括股权过于集中、股权结构不合理、股东大会流于形式、董事会责任淡化、独立董事缺乏独立、监事会作用有限、对经理层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政策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如何采取合理对策,去规避和防范这些问题,搞好企业的内部治理,将企业做大做强是各界必须面对的课题,这需要我们共同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应采用国外专家对于企业内部治理对策的研究精华,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经济状况,做出国际与国内相比较,选择合理的内部治理对策,更好地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属于“二元制”结构。股份公司的公司治理机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组成。其特点是“股东大会中心主义”,股东大会是最高的权利机关,可选任董事会及监事会成员。我国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模式是对我国股权结构集中程度的形象概括。该模式给公司治理代来了很多消极影响:控制股东利用自身优势很可能损害国家、公司以及中小股东利益,即使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也可能形成内部人控制的格局,进而损害公司、股东的利益,在激励约束乏力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决策不利的结果。 2、股东大会流于形式 我国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采用的是内部控制模式,股东大会是现代企业制度中“三会四权”表现最集中的地方。所有者在股东大会上维护自己的权益,决策者、管理者在股东大会上表现自己的能力,接受投资者的检验。然而,在实际运行中,部分股东大会只是流于形式,并且股东大会的质量不高,多为形式上的、概念性的东西,其功能难以发挥。 3、董事会责任淡化 我国《刑法》、《公司法》和《证券法》已明确规定了董事权利、义务和相应的民事、刑事责任。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责任意识相当淡薄,许多董事不参加董事会,相当一部分公司的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在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中,占据控股优势的首先是国家股股东,其次是法人股股东。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东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 所持股票均不允许流通,从而形成了非流通股股东占绝对控股地位的股权分配格局。 所有的决策都完全取决于第一大股东的意志,因为只要大股东对某项提案表决表示同意或反对,该项提案就可以在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或惨遭扼杀,众多的小股东根本就不可能影响公司决策。由于国有资产在上市公司资产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多数上市公司股权设置又较为集中,客观上造成股东大会无形中受到大股东控制。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通常情况下都是公司的发起人,他们与上市公司有着密切的人际关系和利害关系,在这些密密麻麻的关系网的笼罩下上市公司的独立性难以保证。其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在这种缺乏制衡的股权结构下,第一大股东往往把自己控股的上市公司看作是提款机,无偿地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流通股股东在公司经营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持非流通股的大股东做决策时又往往囿于自身利益而时常名正言顺地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一旦控股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第一大股东通常又将上市公司拖下水,从而将灾难转移到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东身上,使他们成为无辜的牺牲品。相关研究 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自由流通,无法遵循同股同利、同股同权和同股同价的原则。 第二,董事会、股东大会缺乏内部制衡,监事会功能弱化,容易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 1 我国上市公司虽然均按照《公司法》及交易所上市规则》等的要求,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从表面看,各司其职、互相制衡的组织结构基本形成。但由于许多公司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的治理结构,使得不仅是股东大会,而且董事会和监事会在很大程度上也形同虚设,因为: 2 目前,国有股东受托人在董事会中占有多数席位,董事会在行使职能时成为国有股东一方的代言人。与此同时,由于大多数上市公司没有合格的独立董事,且内部董事在董事会中占多数,其成员中绝大多数都是由股东单位的上级干部主管部门直接委派的,再由于法人股比例低、债权银行介入公司运作制度没有普遍推行等原因,上市公司董事会明显缺乏内部制衡机制。 3 扭曲的委托—代理链架空国有股的产权主体。在正常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即使委托立董事无话可讲;二是独立董事由于种种原因而对立于真正的决策之外,他们仅仅起到了举手的作用。在此,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解释。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目前上市公司董事会内部缺乏一个有效的制衡机制。 -4 由于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半数以上的公司国有股比例高于56 7 ,而根据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的规定,股东大会决议分为普通决议和特别决议,普通决议需要出席股东大会股东所代表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只有特别决议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情况介绍--60分和80分

单选题(共1题,每题20分) 1 . 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单一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拥有权益的股份比例在()及以上的上市公司,应当采用累积投票制。 A.20% B.25% C.30% D.50% 我的答案:C 多选题(共2题,每题20分) 1 . 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会员的主要职责包括()。 A.监督及评估外部审计工作,提议聘请或者更换外部审计机构 B.监督及评估内部审计工作,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C.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 D.监督及评估公司的内部控制 E.负责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和董事会授权的其他事项 我的答案:ABCD(这道错了) 2 . 下列关于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与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的相关规定,正确的是()。 A.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管理方不得越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直接任免高级管理

B.上市公司可以委托第三方开展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 C.上市公司章程或者相关合同中涉及提前解除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的补偿内容应当符合公平原则,不得损害上市公司合法权益,不得进行利益输送 D.上市公司可以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等激励机制 我的答案:ABCD 判断题(共2题,每题20分) 1 . 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股东大会可以现场与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股东仅可以本人投票。 对错 我的答案:错 2 .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与上市公司应当实行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 对错 我的答案:错(这道错了) 单选题(共1题,每题20分) 1 . 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单一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拥有权益的股份比例在()及以上的上市公司,应当采用累积投票制。

关于上市公司治理自查报告文档

关于上市公司治理自查报告文档 On the self inspection repor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上市公司治理自查报告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自查报告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执行 某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自我检查方式的报告文体。本文档根据 自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 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xx年3月1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证监公司字【xx】28号《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 项的通知》,随后中国证监会广东监管局发布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广东证监[xx]48号)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自查阶段有关工作的通知》(广东证监[xx]57号),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发布了《关于做 好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就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及相关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根据通知的要求和统一部署,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本公司"或"珠海中富")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对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公司章程》等内部规章制度进行自查,情况如下: 一、特别提示: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有待改进的问题

自公司治理专项活动开展以来,本公司按中国证监会、 深圳证券交易所、广东证监局对治理专项活动的要求进行了认真自查后认为,公司在治理上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需要继续完善。 (一)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运作需要提高。根据《上市公 司治理准则》的规定,公司董事会已于xx年初设立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由于成立时间不长,故运作经验有待积累,水平尚需提高。 (二)公司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公司已按有关规定制 订了一系列制度,并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需按照最新的法规要求,对公司制度进行增补完善。 (三)公司的激励机制不够。公司已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并应考虑引入股权激励机制,以充分提高管理层的积极性。 (四)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创新不够。一直以来公司专 注于主业的经营,为投资者带来稳健的回报,但作为上市公司,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仍需探索学习积极提高。 二、公司治理概况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公司风险管理水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规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公司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本指引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控制公司风险,提高公司经营的效果与效率,增强公司信息披露的可靠性,确保公司行为合法合规,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 第三条公司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经董事会审议通过。 公司董事会应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董事会及其全体成员应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相关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二章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与执行 第四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应涵盖以下层面: (一)公司层面; (二)公司下属部门或附属公司(包括控股子公司、分公司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参股公司)层面; (三)公司各业务单元或业务流程环节层面。 第五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内部环境:指公司的组织文化及影响员工风险意识的综合 因素,包括员工对风险的看法、管理层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偏好、职业操守和执业的环境、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关注和指导等。 (二)目标设定:指管理层根据公司的风险偏好设定战略目标。 (三)因素辨认:指管理层识别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四)风险评估:指管理层根据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以确定管理风险的方法。 (五)风险反应:指管理层根据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决定对风险的选择。 (六)控制活动:指为确保有效作出风险反应而制定的制度和程序,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整、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职能分工、资产保全、绩效比较和附属公司管理等。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学生姓名:范娜学号: 专业: 所在学院: 指导教师: 职称: 2014 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刘明辉张宜霞(2002)在《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中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其目标没有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相结合,从而导致不能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构建内部控制。因此,应该打破传统内部控制的狭隘性,拓宽内部控制的内涵,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整个企业的治理控制,并在今后的制度建设中重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形成企业内部控制和资本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康玉珠周长鸣(2004)在《应发挥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中认为,从历史上看,西方国家内部控制的发展、完善都离不开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他们注重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审计领域。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是较权威的标准,但也只局限于内部会计控制领域。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该准则也未涉及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内容。我国如何将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公司治理结构结合并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应该成为众多学者和实务界关注的话题。 李榕芳(2005)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关系密切。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健全的内部控制也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具体划分内部控制目标、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王宣人(2011)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互关系研究》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共同载体是企业组织,在这个载体中,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公司治理的优化需要内部控制作保障。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失衡问题。其主要因素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完善有效的监控机制,信息和沟通系统不健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和加强内部控制,应改善股权结构,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构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使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作用,最终实现公司的总体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