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及鼻窦的曲霉菌病
真菌性鼻窦炎的健康宣教

04
加强锻炼,提 高身体免疫力, 减少感冒等疾 病的发生
避免接触致病真菌
保持室内通风,减少室内 湿度
避免长时间接触潮湿环境, 如浴室、地下室等
避免接触霉变食物、衣物 等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 洗澡、换洗衣物
避免与患有真菌性鼻窦炎 的人密切接触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 发现并治疗真菌性鼻窦炎
3
4
增强社交支持: 与家人、朋友 保持良好的沟 通,寻求心理 安慰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阅读、运 动等方式转移 注意力,减轻 心理压力
4
真菌性鼻窦炎的常见误区
忽视早期症状
1
早期症状:鼻塞、 流涕、头痛等
2
忽视原因:患者 对早期症状不重 视,认为只是普
通感冒
3
危害:延误治疗, 导致病情加重,
影响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 真菌药物,如氟康
唑、伊曲康唑等 1
生活方式调整:保 4
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避免吸烟、减少
过敏原接触等
手术治疗:对于药 物治疗无效或病情
2 严重的患者,可考
虑手术治疗
3
鼻腔冲洗:使用生
理盐水或高渗盐水
进行鼻腔冲洗,以
减轻症状
2
真菌性鼻窦炎的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 律作息、健康饮食等
4
建议:出现早期 症状时,及时就 医,避免延误治
疗
盲目使用药物
2019
事实:药物只 能缓解症状,
不能根治
2021
注意:不要自行 购买和使用药物,
以免加重病情
01
02
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诊断与治疗

第27卷第2期2006年4月大连大学学报JO URNAL O F DA L I AN UN I VER S I TYVo.l27No.2Ap r.2006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诊断与治疗付誉1,孙强1,孙秀珍2,陈文华2(1.大连大重医院耳鼻喉科,辽宁大连116023;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耳鼻喉科,辽宁大连116023)*关键词:真菌病;鼻窦炎;诊断;鼻内镜检查中图分类号:R765.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2395(2006)02-0107-03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该病某些特点易与鼻窦恶性肿瘤相混淆,已引起鼻科医生的兴趣.随着临床检查手段的丰富和医生对该病认识的不断加深,使该病的确诊率较以前大为提高.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自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7例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患者.本组67例共73侧,61例为单侧发病,男31例,女36例,年龄22~70岁平均4812岁.病程1个月~8a,平均116a.患者有鼻塞症状的为58例,鼻腔和鼻窦内有黑色、褐色、灰黑色等干酪状团块和泥沙样物为42例,腥臭脓血涕为26例,头痛的(前额或/和头顶部、或/和后枕部)为35例,单侧面颊肿胀疼痛的为18例,上列牙痛的为9例,眼眶痛的为4例,伴变应性鼻炎的患者为6例.鼻内镜检查鼻中隔偏曲的为32例,钩突肥大的为30例,下鼻甲肥大的为46例,中鼻甲肥大及息肉样变的为56例,中鼻道息肉样新生物为33例,中鼻道窦口暗褐色或灰白色豆渣样物29例,中鼻道积脓34例.图1冠状位CT扫描图2蝶窦内真菌球大部分病例行鼻窦CT扫描示:窦壁骨质增厚,病变窦腔密度增高,并见结节状钙化影和致密影(图1),个别有上颌窦内堆土样改变及窦壁边缘存在特殊的水肿带表现,其中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吸收*收稿日期:2005-11-03作者简介:付誉(1972-),女,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鼻内镜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1108大连大学学报第27卷的为24例,纸样板及眶底骨质破坏的为5例,同时累积筛窦的9例,双上颌窦的6例,病变仅限于蝶窦的1例(图2),仅限于中鼻甲的1例(图3),变应性鼻窦真菌病3例(图4).图1中右上颌窦和鼻腔内有软组织影,内中可见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伴上颌窦内侧壁破坏.图3病变仅限于气化的中鼻甲内图4变应性鼻真菌病1.2治疗方法67例中行上颌窦根治术9例,58例于鼻内镜下行鼻窦开放术.术中尽量开放窦口鼻道复合体,摘除息肉,切除钩突,对中鼻甲息肉样变者行适当的中鼻甲成型术.术中去除病变黏膜,彻底的冲洗窦腔,使分泌物无残留.术后分别送病理检查、分泌物涂片和真菌培养.术后定期复诊,慢性侵袭性的患者全身应用制霉菌素6周.变应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患者用伯克纳或辅舒良喷鼻半年,口服强的松4周递减.2结果67例中62例随访3个月到5a,以1997海口标准[1]评价全部治愈,治愈率为9215%,(62/67),真菌培养阳性率为76%(51/67),其中曲霉菌34例,鼻孢子菌9例,念珠菌7例,毛霉菌1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慢性无痛性为10例,真菌球为50例,变应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7例.3讨论霉菌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因其不具有角化酶,所以不会穿透完整健康的组织,只能以腐物寄生的状态存在,霉菌使人体致病主要取决于机体自身和霉菌的生物学特性,而机体自身的状态更为重要,同样的菌种可能因为机体的状态不同而发生霉菌球、变态反应性FRS或暴发性FRS.也有许多研究报道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无明显全身性疾病患者[2-3].在各种FRS中,曲霉菌最为普遍,本组病例曲霉菌感染率为67%.目前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霉菌性鼻窦炎分为侵袭性或非侵袭性,临床以非侵袭性多见[4].非侵袭性病变局限于鼻窦黏膜,产生类似炎症性改变,侵袭性真菌感染侵入黏膜的血管内膜,形成血栓,使鼻窦黏膜和骨壁发生坏死.诊断可根据患者症状,有不明原因的涕中混有污秽的痂、碎屑、干酪样分泌物及鼻涕伴腥臭味等表现,可用分泌物涂片或培养,辅助鼻窦X线以及CT等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有人研究报告有26.6%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FRS[5],可见还有很大一部分不能明确诊断或误诊,这可能与取材方法,部位、送检时间及临床医师对CT的阅片程度有关[6].对那些反复发作的多发性鼻息肉、鼻窦炎,经多次手术及正规治疗仍无效病例,应考虑是否有真菌感染[2].因本病CT常有窦壁骨质破坏、临近组织器官受累的表现,所以容易误诊为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或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病史、临床表现、MR I、和病理有助于鉴别诊断.第2期付誉等: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诊断与治疗109近年来鼻内镜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大部分学者认为对于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治疗应该趋于早期、微创、综合并具针对性[7].真菌性鼻窦炎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手术,清除不可逆的病变组织和窦腔内的分泌物.根据病变程度决定手术的范围,矫正解剖异常,尽量开放窦口,保证术后通气、引流通畅,使鼻腔及窦腔恢复成不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对侵袭性鼻及鼻窦真菌病的患者应采用全身抗真菌治疗,口服制霉菌素,对于伴有变态反应者可用鼻喷激素局部治疗及口服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治疗.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定期鼻内镜下清理术腔痂皮、清除肉芽及不可逆的病变组织和黏膜、解除粘连对疾病的痊愈起重要的作用.依据上述原则治疗,本组病例疗效满意,随访3个月到5a未见复发.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部编委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2]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05.[3]顾之燕,朝志刚,刘志连,编著.耳鼻咽喉科变应性和免疫性疾病[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3-58.[4]U R I N,COH EN-KERE M R,ELM A LAH L,e t a.l C lassifica ti on o f funga l sinus itis i n i m m unocom pe tent patients[J].O to la ryngo lH ead N eak Surg,2003,129:372-378.[5]COL L I N S MM,NA I R SB,W ORM ALD P J.P reva lence o f noninv asive funga l si nusit i s in Sou th A ustra lia[J].Am JRh ino,l2003,17:127-132.[6]刘亭彦,彭华光,蒲章杰,吴正虎.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777-778.[7]刘铭,刘华超,韩德民.鼻及鼻窦的霉菌性疾病[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252-256.(上接第106页)逆行岛状瓣修复等.但上述方法有不耐磨,无感觉,易损伤,或损伤大,手术难度高等缺点.足底部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能很好的解决上述缺憾.但本组6例患者都有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并伴有足底部损伤,2例患者跟骨外露.无法选择足底部岛状皮瓣进行修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血供的岛状皮瓣,腓肠神经位置恒定,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不仅位置恒定,管径较粗,有小隐静脉伴行,同时该营养血管发出数支筋膜皮支至两侧筋膜皮肤,并与邻近筋膜皮支通过交通支吻合,为小腿后部皮肤提供充足的血供,血供可靠,操作简便,皮瓣面积大,筋膜蒂可短可长,逆行转移可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部创面,且不损伤主干血管,尤其在小腿主干血管有缺损时,特别适合使用.同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含有来自胫神经的分支或腓肠外侧神经,使肌皮瓣具有良好感觉功能.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伴有足底部损伤的足跟软组织缺损,能很好的解决上述缺憾.其优点是有神经支配,感觉得到恢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不易形成溃疡[4].我们认为,对于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的缺损,应根据缺损大小,深度,组织特点,功能要求以及血管条件,选择不同皮瓣进行修复,皮瓣的合理选择及设计,是手术成功的基础.选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伴有足底损伤的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参考文献:[1]庞水发,于国中,刘均樨,等.皮瓣移植修复组织缺损临床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1999,22:104.[2]范启申,周祥吉,腾秀灵,等.下肢严重损伤显微外科修复方法的选择[J].中华显微外科,1996,19(2):110.[3]候春林.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术图解[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3-164.[4]王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8-209.。
鼻内镜下治疗鼻窦霉菌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经验探讨

鼻内镜下治疗鼻窦霉菌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经验探讨李元明;张丽丽【摘要】目的探析鼻内镜下治疗鼻窦霉菌病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3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除2例患者出现眶周瘀肿外,其余患者均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均达到临床痊愈.结论临床上给予霉菌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下治疗,不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还能有效提高治愈率,使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23【总页数】1页(P76)【关键词】鼻内镜;霉菌性鼻窦炎;手术方法【作者】李元明;张丽丽【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山东济南250101;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王合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山东济南25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4霉菌性鼻窦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耳鼻喉科疾病,诱发该病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毛霉菌、念珠菌以及曲霉菌等,其中感染曲霉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有研究表明,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发病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当,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高,比如慢性鼻窦炎、亚急性鼻窦炎、急性鼻窦炎,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脑脓肿、脑膜炎以及硬膜下脓肿等,危及患者的性命安全[1]。
当前临床上在治疗霉菌性鼻窦炎时,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但是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耳内镜下治疗鼻窦霉菌病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3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为男性,23例为女性,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为(39.5±5.8)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4.3± 2.5)年,其中3例为双侧,50例为单侧,30例为左侧,20例为右侧。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研究进展〔1〕

临床医药实践
2 0 1 5年 6月第 2 4卷第 6期
・
44 3・
另外, 白色念珠菌、 烟曲霉菌等 F R S 常见 的致病真菌能够产 疗相对较难 , 易复发, 预后较差。
鼻窦炎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诱 因
潜水、 游泳后不当的擤鼻姿势或鼻腔分泌物误吸人鼻窦内也 可引起 F R S 的发病。
2 病原与致病机制
1 . 1 免疫制剂的滥用导致菌群失调
. 1 常见致病真菌 有研究报道称真菌感染者中长期使用三种以上抗菌药 2 物的患者占真菌感染患者总数的 4 5 . 8 6 %, 并表明广谱抗生 F R S 常见的致病真菌有曲霉菌、 念珠菌、 毛霉菌、 S e e b e r 素、 免疫抑制剂、 化疗药物等的应用是引起患者真菌感染 的 鼻孢子菌及 申克孢子丝菌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曲霉菌。曲霉 主要因素之一_ 1 J 。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以 菌在 自 然界中广泛分布, 种类繁多, 但只有少数为机会致病
真菌性鼻窦炎( I F S ) 最为多见, 且预后较差 J 。
1 . 3 解剖位置异常导致微环境改变
报道, 初期鼻脑型毛霉菌病的临床表现与炎症相似 , 易被忽 视或被误诊为细菌感染性疾病 , 导致其病情恶化迅速 , 病死 率较高。
当患者鼻腔及鼻窦的解剖结构存在异常或发生病变时,
. 2 致病机制 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受阻, 致使鼻窦通气不良, 局部低氧, 该低 2 与细菌相比真菌的致病力一般较弱, 故F R S 类深部真菌 氧环境有利于真菌孢子 的生长 繁殖, 是F R S又一常见诱 因 ] 。有研究报道, 鼻中隔偏曲、 鼻息肉、 鼻腔异物、 鼻腔肿 病大多在有一定的诱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时发生。
鼻脑曲霉病1例报告

左上 颌 窦一 窦 一 筛 蝶窦 一 腭 窦一 绵窦 霉 菌性 肉芽肿 , 翼 海 并
行病 变 清 除术 , 后病 理 活检 为 左上 颌窦 、 术 筛窦 、 窦 、 蝶 海绵 窦 曲霉 病 伴 坏 死 。既往 无 糖 尿 病 史 , 性 肿 瘤 病 恶 史 , 手术 史 及 应 用 免 疫 抑 制 剂 、 固醇 激 素 史 , 病 无 类 发
鼻 脑 曲霉 病 为一 种罕 见 的 中枢 神经 系统 霉 菌感 染
性 疾 病 , 前诊 断 困难 , 后 差 。现 将我 院 收治 并确 诊 生 预
的 1 报告 如 下 。 例 1 病 例 报 告
于 副鼻 窦 , 然后 波 及 眼眶 、 大脑 的 曲霉 菌感染 。曲霉 菌
广 泛存 在 于环 境 中 , 曲霉 和黄 曲 霉为 常见 病原 菌 。 烟 医 院 或 附近 的建 筑 工地 常 可致 曲霉病 的发 生[ 。发生 曲 】 ] 霉 病 的 风 险直 接 与 中性 粒 细胞 减 少 的持 续 时 间 有关 , 粒细胞减少持续1 0天 后 , 染 风 险 增 加 , 续3 感 持 0天 后
患 者 , ,4岁 。医院 细菌 实 验室 主任 。因左侧 头 男 6
面部 疼 痛 1 , 发 热 1 于 2 0 年 伴 天 0 1年 9 3 月 0日入 院 。 入
感 染率 高 达7 L 。 常 发生 于下 列人 群 中 : 癌症 患 0 2最 ] ① 者 和接 受 骨 随移植 病人 ; ②器 官 移植 病人 ; 类 固醇 激 ③ 素 长 期 应 用 病人 ; ④约 4 艾 滋 病 患 者 可 继 发 曲霉 病 ,
资 料表 明 : 2 的 眼眶 曲 霉病 例 可侵 入颅 内[ 。 脑 约 5 】鼻 ] 曲 霉 病 起 病 缓 慢 , 断 困难 , 临 床 表 现 为 非 特 异性 诊 其
真菌性鼻窦炎的预防和治疗

真菌性鼻窦炎的预防和治疗近年来,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这可能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环境污染有密切关系,此外因为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工作,纷纷进行体检,影像学进步导致这类鼻窦炎的发生率明显提高,所以才有逐渐上升的情况。
真菌性鼻窦炎作为一种病原性的真菌炎症,常见的致病菌为曲霉菌,其次为毛霉菌。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良性疾病,常集中在中年群体中。
但良性疾病可不是置之不理了,如果不去管它,真菌感染会进一步导致人体出现很多病症,例如感染了鼻窦炎,患者睡眠会受到很大影响,进一步影响消化系统,还没有及时治疗的话,会导致哮喘发作,给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患者会有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头晕头痛等症状,还会有高热惊厥,真菌性鼻窦炎十分可怕。
关于真菌性鼻窦炎的基本情况、预防和治疗,我们跟着下文来认识一下吧!认识真菌性鼻窦炎的基本情况真菌性鼻窦炎的常见症状就是鼻塞,流涕,也可能鼻涕中带有鲜血或鼻涕发出臭味等,患者的嗅觉会逐渐的减退,直到消失,眼眶受到鼻塞流涕的影响,会出现憋胀疼痛和视力受损等情况,导致了整个头面部出现疼痛。
甚至还会导致颅内感染,例如脑炎和脑膜炎等情况,出现真菌性鼻窦炎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侵袭型和非侵袭型,这两类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异,两者的发病速度严重程度、侵袭范围和临床表现各有千秋。
1.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这种类型的鼻窦炎分为了急性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和慢性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对于急性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耳炎真菌感染,会进一步的对比粘膜和骨壁造成影响,然后向鼻窦外组织结构进行侵袭,例如脑部和颅底病程较短,发展很快会导致多个鼻窦受累,导致眼睛和脑部有明显症状。
利用前鼻镜检查时能够看到前期鼻黏膜缺血呈现浅白色,到了晚期鼻甲和鼻中隔结痂及黑色的坏死,利用影像学检查,在早期能够看到粘膜明显增厚,到了晚期患者的骨质被严重破坏。
慢性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真菌会向周围组织的侵犯,病程至少高达30天以上,进展缓慢,鼻涕中带有鲜血,鼻腔内结痂或者有干酪样物质形成。
鼻真菌病演示课件

免疫系统在发病中作用
固有免疫
免疫逃逸
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固有免疫细胞对真 菌进行识别和吞噬。
部分真菌具有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 击的能力,导致感染持续存在或反复 发作。
适应性免疫
T细胞和B细胞针对真菌抗原产生特异 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 疫。
03
鼻真菌病临床检查与诊 断
常规检查项目介绍
前鼻镜检查
通过前鼻镜观察鼻腔黏膜是否充 血、肿胀、糜烂或溃疡等。
鼻内镜检查
利用鼻内镜深入鼻腔,更直观地观 察病变部位和范围。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等,有助于了解病变的 侵犯范围和程度。
特异性检查方法应用
真菌培养
取鼻腔分泌物或组织进行真菌培养,以明确感染的真菌种类。
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变化,以确诊鼻真菌 病。
进一步探讨鼻真菌病的发病机制,特别是真菌与 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提供理论支持。
开发新型治疗药物
针对鼻真菌病的致病菌株,筛选和开发具有抗真 菌活性的新型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 质量。
优化诊断方法
研发更敏感、特异的诊断试剂和技术,提高鼻真 菌病的早期诊断率。
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
或消失。
真菌学检查转阴
治疗后患者鼻腔分泌物 或组织标本中真菌培养
结果转阴。
影像学检查改善
治疗后患者鼻窦CT或 MRI等影像学检查显示
病变缩小或消失。
综合评估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真 菌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判
断治疗效果。
05
鼻真菌病并发症预防与 处理措施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程度分析
真菌性鼻窦炎

耳鼻咽喉科医院
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因(1):
解剖因素
中鼻道狭窄、阻塞:导致黏膜肿胀,窦口阻塞, 中鼻道狭窄、阻塞:导致黏膜肿胀,窦口阻塞, 黏膜传输功能下降,窦腔通气减少,pH降低 黏膜传输功能下降,窦腔通气减少,pH降低
--- 有利于真菌生长来自耳鼻咽喉科医院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因(2):
机体免疫力下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抗肿瘤药物、放疗 抗肿瘤药物、 长期应用激素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器官移植 HIV病人 HIV病人
◆
诊断
① 针对真菌的Ⅰ型变态反应 ② 常伴有鼻息肉 ③ 典型的CT表现 ④ 组织学或培养证实真菌存在 ⑤ 含有真菌成分的过敏性粘蛋白(嗜酸性粒 细胞是主要的炎症细胞),没有组织侵犯
Bent JP III, Kuhn F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4;111:580–588 1994;111:580–
耳鼻咽喉科医院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
手术治疗 :
①
鼻内镜手术: 鼻内镜手术:
清除真菌---变应性粘蛋白中的真菌抗原 清除真菌---变应性粘蛋白中的真菌抗原 ---
清除不可逆性病理组织 建立鼻窦引流通道 Caldwell② Caldwell-Luc 手术
③
鼻内镜+ Caldwell鼻内镜+ Caldwell-Luc
耳鼻咽喉科医院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
检查
• 黏膜以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 血清总IgE、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数、血清嗜酸细胞阳
离子蛋白、血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升高; • 有报道血清中存在曲霉沉淀素,但通常为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及鼻窦的曲霉菌病
【概述】
曲霉菌属于丝状真菌,其种类很多,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植物中,因此农民和种植花草
的人易被感染。此外,动物也常被感染,较多见于鸟类或牛、羊、马、猪、鸡和鸭等家畜家
禽身上,故常与这些动物接触的人们,易被感染。最常见的对人体致病的曲霉菌有熏烟曲霉
菌和黑霉菌,而黄曲霉菌、构巢曲霉菌和灰绿色曲霉菌等则较少见。
曲霉菌不仅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和动植物中,而且其繁殖力很强,在室温以及在体
温37℃上下均能生长,但需要一定的湿度。在显微镜下,具有特有的“丫”形菌丝,以及
与其相连接的放射状排列的分生孢子柄,在分生孢子柄上又连接有分生孢子,如此互相连接
形成分支状结构,其繁殖则靠分生孢子的不断增殖,而逐渐扩大生长。如示意图1。
图1 曲霉菌的分生孢子柄和分生孢子
A.杂色曲霉菌 B.雪白-灰绿曲霉菌
一般情况下,曲霉菌不致病,但在组织被损伤、发炎或各种原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
则易于感染发病。本霉菌致病力一般不强,感染疾病不多,除较多地感染外耳道或鼻窦等部
位外,极少的也可侵犯口腔、咽腔、支气管、肺、肾、肠道、甚至脑等部位。
通常曲霉菌存在于空气的灰尘中,其孢子可以经过呼吸而进入鼻腔或鼻窦,当有慢性
炎症使局部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真菌即可能定居于粘膜上,继续生长繁殖。上颌窦内真菌繁
殖多因上颌窦内有不能经纤毛运动排除的病理性分泌物,其芽孢得以有生存和繁殖的条件。
【病理】
曲霉菌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非特异性肉芽肿,并有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鼻或鼻窦的
曲霉菌病可以是原发性,也可能是继发于牙周组织或口腔、咽腔其他部位的曲霉菌病变。临
床上以上颌窦曲菌病较多见。
临床上有非浸润型和浸润型两类。大部分病例为非浸润型,表现为窦腔粘膜增厚及肉
芽形成,鼻和鼻窦分泌物呈灰白色或绿色脓块状。极少数病例为浸润型,窦腔粘膜可发生坏
死,并可有脓肿形成,还可侵犯周围血管引起血管破坏及血栓、进而使骨壁破坏,甚至侵入
眼眶或颅脑内。
上颌窦内的曲霉菌病,感染数周或数月以后,在脓液中曲霉菌聚积逐渐形成团块状物,
Conty称为“真菌球”,Messerktinger称为“真菌结石”,而Kecht则对这种上颌窦非侵
袭性曲菌病团块命名为“上颌窦曲霉菌肿”。这种团块大多局限于原有体腔内,首先是上颌
窦腔。但是,如果这种团块长期得不到去除,由于团块表面的真菌不断繁殖,也可向四周造
成压迫性损害,甚至形成侵袭性破坏病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1978)四年内发现6例均
为非侵袭性。
曲霉菌病的组织切片检查,可以发现有放射状排列的有分隔菌丝体,其菌丝多见于巨
噬细胞中,也可出现多形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在巨噬细胞中的菌丝用苏木精和伊红染
色不易见到,但用Lersman染料染色则易于找到。原有粘膜的柱状纤毛上皮,可变成复层鳞
状上皮。并可发现霉菌团块,在团块物附近有上皮增生、剥离、糜烂或不同程度的坏死。腺
体细胞有萎缩倾向,分泌减少。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伴有浆细胞和多核细胞浸润。
有些青年患者有鼻息肉和哮喘病史,X线照片表现为多鼻窦炎或全鼻窦炎,甚至多次鼻
窦手术后均复发。上颌窦穿刺冲洗出的脓液团块,病理检查发现淡染的嗜酸性或嗜碱性粘液
素内有聚集成群的坏死细胞及细长的有隔菌丝,此种表现与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的
痰液中所见者相似,Katgenstein等(1983)称这种类型为变态反应型曲霉菌性鼻窦炎。
【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概述
1.症状方面 鼻窦的曲霉菌病常在鼻窦炎的基础上发生,具有一般慢性鼻窦炎的症状,
如鼻涕增多,鼻塞、头痛等症状,此外,比较突出的症状尚有:
(1)周期性排出霉菌团块:团块呈胶质样淡绿色薄膜样碎片或灰黑色痂块。有时在粘
稠分泌物中有灰白色块状物,或绿色胶冻状物混杂于脓液中。培养或病理检查证明有曲霉菌。
(2)鼻涕带血:鼻出血量不多,但较长期地反复出现,而且常成为病人就医的惟一初
发症状。
(3)额部疼痛:可引起额部、眶缘或尖牙窝部疼痛、有的病人以头痛或眼部痛为惟一
初发症状。
(4)眼部症状:常见有眼球或眼眶发胀,严重者还有复视及视力障碍。前者可能是神
经反射引起,后者则可能是曲霉菌病变直接侵入眼眶所致。
2.鼻镜检查 可能见到鼻腔粘膜肿胀、鼻中甲息肉变性,或者鼻中道有息肉及脓块。
如果曲霉菌病原发于鼻腔,也可见鼻前庭或鼻甲表面有厚膜形成,菌膜甚厚,呈绿色或淡红
色,去除厚膜后,呈现流血疮面。
3.X线平片或CT扫描 常见鼻窦腔内有密度增生的阴影,此为曲霉菌团块内有大量磷
酸钙和少量的硫酸钙所致,若是有外伤史者往往会误诊为金属异物。有些团块可能呈现为密
度不等的阴影,以上颌窦自然开口附近为多见。
4.鼻内窥镜检查 可见上颌窦粘膜呈慢性增生性炎症病变。同时还可发现各种颜色的
曲霉菌团块,如淡黄、灰褐、绿色或黑褐色等奇形怪状团块,各种颜色与培养基中出现的菌
落颜色相似。有的团块被脓液包裹着。
5.病理检查 曲霉菌的团块可像组织一样进行固定、包埋和染色。一般用HE染色,
PAS染色,亦可用革兰染色。在低倍显微镜下,见曲霉菌团块有白细胞和细胞碎片,以及解
体的上皮细胞及细菌等围绕,常表现为同心状的洋葱皮样结构,以深浅条纹相同排列。在
160倍放大下,可见此洋葱皮状结构系由许多菌丝和菌丝组成的疏密不等的网状物组成,菌
丝中有间隔。曲霉菌有特有的“丫”形菌丝和呈放射状排列的分生孢子柄及分生孢子。在高
倍放大下见曲霉菌的顶端色囊呈花环或喷水壶状。
若材料为脓液状,也可将脓液用5%氢氧化钾溶液作直接涂片检查,可找到分隔菌
丝,分生孢子柄和分生孢子等曲霉菌的结构。
6.真菌培养 将标本接种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在45℃保温箱中很快生长。
根据菌落的形态及显微镜下可见较粗分生孢子柄,顶端膨大,以及分生孢子柄又有分生孢子
等结构的特点可以辨认。
但是,真菌培养常结果为阴性,这可能是标本很快干燥失散而使霉菌死亡的缘故。
有的曲菌培养生长明显延缓,要在数代培养后才显示其特征。特别是熏烟曲霉菌,常被大肠
杆菌或肺炎杆菌所抑制,其培养生长明显延缓。
7.免疫学检查 前面说过真菌常为寄生菌存在于正常人体,故诊断真菌病不但要局部
找到或培养出真菌,还应作相应的血清免疫学检查。曲霉菌常用免疫沉淀试验和放射免疫吸
附试验(RIST)两种方法。
临床表现
患者多诉一侧鼻塞,流粘脓涕,部分病人有鼻出血症状。分泌物有恶臭或霉臭味,有
时擤出有带痂皮或组织碎块的鼻涕,有的喷嚏或咳嗽时排出痂皮。自觉鼻内有异物感,额部
头痛或眼部痛。
鼻腔检查可见鼻中道有粘脓性分泌物或脓痂。有的可见灰黑色或褐色痂皮或伪膜,并
有特殊的臭味。有的像慢性鼻窦炎或干酪样鼻炎的体征。
病史数周、数月或数年不等。有的病人以尖牙窝疼痛、眶内痛、眶下痛或眼球后痛,
以及额部头痛为惟一症状,常因寻找头痛原因,而在系统检查中或通过鼻窦X线摄片上考虑
本病的诊断。
若为变态反应型曲霉菌性鼻窦炎,可能具有一些变态反应性鼻炎或鼻窦炎的临床表现,
病人鼻塞和头痛较重,粘脓涕或水样涕较多。鼻腔粘膜苍白,鼻中道可能有息肉病变及粘脓
性分泌物。
有极个别的恶性肿瘤或血液病等的病人,或因化学治疗而抵抗力低下,可使鼻窦内的
曲霉菌变为侵袭性,引起骨质坏死,甚至发生颅内病变而死亡。Singer等(1979)曾报告
一例白血病儿童,因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止血,以后被黄曲霉菌感染,虽行部分上颌骨切
除术及二性霉素治疗,仍于3个月后死亡。
本病的诊断要点有如下几方面: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上颌窦胆脂瘤、干酪样鼻炎、鼻结石、萎缩性鼻炎、鼻结核、鼻梅毒或鼻硬
结症等相鉴别。若为侵袭性曲霉菌病,则应与鼻毛霉菌病,恶性肿瘤或恶性肉芽肿等鉴别。
【治疗概述】
药物治疗
1.抗过敏治疗 若为变态反应型曲霉菌鼻窦炎,只用一般治疗和一般抗真菌治疗均效
果不佳,实践证明还必须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效果显著。
2.切除病变加抗霉菌治疗 对于极个别的侵袭型鼻或鼻窦曲霉菌病的病人,病变波及
鼻腔和鼻窦等广泛部位、应及时进行较扩大的病变切除术、创口中使用抗真菌药物,术后加
用制霉菌素(mycostatin)之类的药物口服或静脉滴注。
手术治疗
1.上颌窦穿刺术 这既是一种诊断方法,也是一种治疗方法。有些病人是由上颌窦穿
刺冲洗偶然发现的。作为治疗方法应每周穿刺冲洗一次,每次注入克霉素3.5mg,一般经过
2~3个月的治疗,可望治愈。
2.鼻内窥镜手术 如果经过以上治疗不能治愈,或者症状比较明显,也可采用鼻内窥
镜手术清除鼻中道及上颌窦内的霉菌团块,先清除鼻中道的病变,进一步扩大上颌窦自然开
口,将自然开口及上颌窦内的曲霉菌团块清除。术毕放入克霉素一类的药物。
3.上颌窦根治术 对鼻内窥镜下不能取净的曲霉菌团块,或X线摄片发现有骨质破坏者,
可施行柯陆上颌窦根治手术。术中不但应清除净霉菌团块,而且对肉芽病变及坏死骨质也应
除净。术毕应放入克霉素等抗霉菌药物,术后用抗霉菌药静脉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