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鼻窦炎诊治论文

合集下载

霉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价值

霉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价值

霉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价值
张治军;胥伟华;鲍红琴;陈群;方勤
【期刊名称】《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3(004)016
【摘要】目的:分析霉菌性鼻窦炎病人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CT诊断该病的价值.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病人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特点.结果:霉菌性鼻窦炎多为单侧病变,以上颌窦为主,同时可累及鼻腔、前筛窦(9/16),少数累及后筛窦及蝶窦(3/16);霉菌性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呈絮状,平均CT值70Hu,有时可见小团块、小沙粒状高密度钙化影;窦壁多呈反应性增厚,部分有骨质吸收破坏.结论:CT是诊断霉菌性鼻窦炎有价值的方法.
【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张治军;胥伟华;鲍红琴;陈群;方勤
【作者单位】上海市公利医院耳鼻咽喉科,200135;上海市公利医院耳鼻咽喉
科,200135;上海市公利医院耳鼻咽喉科,200135;上海市公利医院耳鼻咽喉
科,200135;上海市公利医院耳鼻咽喉科,2001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
【相关文献】
1.霉菌性鼻窦炎CT诊断价值分析 [J], 杨磊
2.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J], 刘兴明;孙成福;朱军华;蔡春祥
3.霉菌性副鼻窦炎CT诊断价值(附8例分析) [J], 王雪松;余江萍
4.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附11例分析) [J], 关鑫江;郭喜峰;胡天强;祝佳
5.霉菌性副鼻窦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J], 曾加龙;陆晶;陈燕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霉性副菌鼻窦炎的CT特征

霉性副菌鼻窦炎的CT特征

霉性副菌鼻窦炎的CT特征
于学林; 王晓琪; 张庄改; 李琼
【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
【年(卷),期】2008(006)002
【摘要】目的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

结果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8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

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等特征,CT可做出正确诊断。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于学林; 王晓琪; 张庄改; 李琼
【作者单位】050082 河北省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 R765.4
【相关文献】
1.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及诊断 [J], 洪志军;曹志伟;顾兆伟;杜瑞霞
2.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及CT特征 [J], 周小林;刘志军;束东山;杨善青;汪文正;罗腊红
3.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和真菌球型鼻窦炎CT影像学表现对比研究 [J], 丁晓灿
4.真菌性鼻窦炎62例CT特征分析 [J], 郭丹;杨建伟;李书伟
5.真菌球型鼻窦炎CT特征及其诊断意义 [J], 冉允宏;卢廷明;徐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3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征象分析

23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征象分析
临床 论 著
2 3  ̄ f l J 霉 菌性 窦炎的C T 征象 分析 罗颖梅 曾乐飞 庄剑伟
谢 宝明 张 强
暨南大学 医学院附属黄埔 中医医院 广州市黄埔 区中医医院,广 东 广州 5 1 0 7 0 0
【 摘要 】 目的 探 讨霉菌性鼻窦炎计算机 断层显像 ( C o m p u t e d T o m o g r a p h y , C T ) 的特征 , 提 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 断的水平 。材料 与方法 回顾 性分析 2 3 例经手术病理证 实的霉 菌性鼻 窦炎的临床影像 学资料 。结果 曲霉菌病 1 5 例, 毛霉菌病5 例, 隐球 菌病 3 例。单侧发病 1 9 例;双侧4 例;全部 病例均 累及上颌 窦; 累及 2 个 以上鼻 窦的6 例。病变窦腔均表现 为密度增 高, c T 值平 均约为6 5 H U ; 内有 小团状 、砂粒状 、条状极 高密度钙 化影2 0 N, c T 值 约为1 0 5 — 2 1 0 H u ;出现鼻 窦骨质破坏8 例;窦壁骨质增厚及 窦腔 缩小者1 5 例 。结论 霉菌性鼻 窦 炎在c T 表 现 上具有 一定的特征性 ,单侧上颌 窦为主 ,常伴有钙化 病灶,可 出现鼻窦窦壁骨质破坏 、骨质增厚及 窦腔缩
CT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F u n g a l I nf e c t i o n o f P a r a n a s a l S i n u s e s ( An An a l y s i s o f 2 3 Ca s e s )
Me di c i n e, J i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Gu a ng z h ou. 5 1 0 7 0 0, Chi n a.

67例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分析

67例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分析
上 颌 窦 。面 部 隆起 不 断增 大 ,压 迫 眼 眶 则 引 起 眼 球 突 出 ,移 位 ,个 别 严 重 者 可 致 视 力 减 退 或 失 明 。 真 菌性 鼻 一 窦 炎 的 诊断 依 据 :① 常有 特 应 性 体质 或 哮 喘 鼻 病史 ,伴 多发性鼻息 肉或 手术 史,多见于青年人;②变应原 皮试或血清 学检查正式为型变态反应;③典型鼻窦c 或M I T R; ④典型组织病例学 ;OG m r 染色 ( 胺银 染色 )可见病变 ooi 六 组织 中有真菌菌丝 ,但鼻 窦粘膜和 骨质 中无真菌侵犯或真菌 培养结 果阳性 。此6 例真 菌性鼻一 7 鼻窦 炎患者均于鼻 内窥镜 下 行 鼻 一 窦 取 病 理 ,在 G m r 染 色 ( 胺 银 染 色 )确 定 致 鼻 ooi 六 病 菌 真 菌 种 类 为 9 。致 病 菌 株 分 为 单 一 种 真 菌 感 染 和 两 种 种 真菌混 合感染两类 。此6 例 真菌性鼻一 窦炎患者致病 菌培 7 鼻
临 床 研 究
C i ia s a c l c l Re e r h n
中 国 民 族 民 .I 药 J 医  ̄ -
C ieeJ u n lo t n meiie a d E h o h r c h s o r a fE h o dc n tn p a ma y n n ・1 0 ・ 2
附表1 8 f 真菌性鼻一 7 ̄ i 1 鼻窦炎患者致病菌菌种分布
2 2 6 例真菌性鼻一 . 7 鼻窦炎患者疗效分析
见附表2 。
附表2 6 ' 真 菌性鼻一 7d  ̄ 鼻窦炎患者疗效分析比较
我 院 耳 鼻 喉科 对 2 0 年 1 0 0 月至 2 0 年 l 月 收 治 并 已 确 诊 09 2 的6 例 真 菌 性 鼻 一 窦 炎 患 者 进 行 诊 断 、 治 疗 、 临床 分 析 , 7 鼻 现探讨如下 。 1 资料 和 方 法 6 例 患者 中,男2 例 ,女4 例 ,男女 比例 为3 5 7 5 2 : ,女性 多发 ,年龄为9 7 岁 。病 程最短2 天 ,最长8 。伴有慢性 -2 5 年 鼻窦炎病史8 人,糖尿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6 例,鼻息 肉合并真 菌 感 染 3 ,哮 喘病 合并 真 菌 感 染 1 , 白血病 合 并 真 菌 感 染 1 例 例 例 ,鼻外伤合并真菌感染1 ,H V 例 I 患者合 并真菌感染1 ,上 例 颌 窦癌 放 疗 后 合 并 真 菌 感 染 1 。 发 病 季 节 多 在 4 9 份 者 例 ~ 月 4 例。病变部位在 鼻腔5 ,上颌 窦5 例 ,蝶窦6 6 例 0 例,筛窦3 例 ,额窦 1 ,上颌窦一 例 筛窦2 ,上颌窦 多发 。 例 真菌性鼻一 鼻窦炎 ( 又称为霉菌性鼻~ 鼻窦炎 )的临床表

真菌性鼻窦炎47例临床分析

真菌性鼻窦炎47例临床分析
射至眼周 , 部分患者伴有流泪 、 眼周胀痛等症状。行 c T检 查 , 病 变以上颌 窦为主 , 部分 累及筛窦及蝶 窦 ; 窦腔 内有
不同程度的密度增高 , 病变窦 内致密模糊 , 有散在钙化斑 , 窦壁受压呈膨胀性 改变 ; 1 7例中心可见点 状钙化斑 , 4例 上颌窦 内侧壁骨质吸收 , 5例上颌窦 内侧壁移 向鼻腔 , 鼻道 内可见 软组织影 。均行鼻 内镜下鼻窦 根治术 , 术后均行 病理检查确诊 。本组均治愈 , 随访 6个月 ~ 3年无复发 。结论 关键词 : 鼻 窦炎 ; 鼻窦根治术 ; 内镜
1 . 2 治疗方法 4 7例均采用鼻 内镜下鼻窦根治术 治疗 J , 5例 因高 龄 , 无 法 耐受 疼 痛 而 采用 全 麻 , 余 采用局部麻醉。在鼻内镜直视下切 除钩突 , 扩大上
颌窦 自然 开 口 , 开放前 组筛 窦 , 清 除窦 腔 内霉 菌 团块 及脓 性分 泌物 。累及 后组 筛窦者 , 开放 后组筛 窦 。6
例 除上颌 窦 自然 开 口扩大外 , 术 中行上颌 窦 穿刺 , 经
的4 7例真菌性鼻一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 析, 就 本病 的发 生 、 诊 断及 治疗 进行 探讨 。
1 资料 与方 法
下鼻 道开 窗并 在鼻 内镜 下 彻 底 清 除前 底 壁 病灶 、 下 鼻道 开 窗引流 , 保 持 通气 。术后 在 窦 腔 冲洗 后 注 入 眯康 唑溶液 , 定 期 行 鼻 内镜 换 药 复查 。对合 并 鼻 息
所有 病 例 均 行 鼻 窦 C T检 查 , 结 果 显 示 病 变 窦
腔 内有 高密度 阴影 , 在部 分 阴影 中有 密 度 不 均匀 斑
片状 或点 状金 属 影 。手术 及 病 理 所 见 : 窦 腔 内有 黑 褐色、 铜 绿色 或 灰 白色 干 酪 状 或 豆 腐 渣 样 物 , 有 脓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1例报告)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1例报告)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1例报告)
王卫光;沈君
【期刊名称】《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年(卷),期】2001(010)001
【摘要】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
性鼻窦炎11例,其中曲菌病6例,毛菌病3例,隐球菌2例,回顾性分析它们的X线、CT表现.结果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特点为:①单侧发病;②病变仅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③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CT值较高,45~85Hu,内可有小砂粒状、线团状钙化;④鼻窦局限性骨质破坏,可伴增生.结论霉菌性鼻窦炎X线表现无特异性,而CT则有一定特异性,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王卫光;沈君
【作者单位】汕头市中心医院,510120;广州中山医院大学孙逸仙纪念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
【相关文献】
1.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8例分析) [J], 郑秋平;李志中
2.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附18例分析) [J], 陈昆涛;骆科进;韩红
3.霉菌性副鼻窦炎CT诊断价值(附8例分析) [J], 王雪松;余江萍
4.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3例分析) [J], 王宋浩;张庆武;魏永新
5.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附11例分析) [J], 关鑫江;郭喜峰;胡天强;祝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霉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术式研究

霉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术式研究

霉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术式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鼻内窥镜术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手术方式和术后抗击真菌药品的使用和疗效关联。方法:选取34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开展单径路鼻内窥镜手术进行治疗,待治疗结束后采取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在冲洗窦腔中应用生理盐水,而B组则应用氟康挫,同时服用酮康唑7天。结果:全体病人均恢复,没有并发症,术后两组病理的愈合时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径路鼻内腔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效果显著,手术后不用联用其他真菌药品。

关键词:鼻内窥镜术医疗;霉菌性;鼻窦炎;生理盐水;酮康唑 引言:随着如今科学技术的稳步发展,医师们对真菌性鼻炎疾病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入,此病已经成为了临床中较为多件的一类特异性鼻炎反应,伴随内镜鼻炎窦手术的普遍使用,结合CT检验和病理学判断,越来越多鼻窦炎患者选择微创手术进行治疗。真菌球FB在真菌性鼻窦炎中的发病率是十分高的,且常发病于上颌窦,而筛窦以及蝶窦次之,发病于额窦的病理十分少。真菌球的发病一般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发病时间比较长,常体现出间歇性发病症状,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临床反映是反复单侧和双侧鼻塞、头痛、面部肿胀等,也有不会出现外部症状,只在鼻窦影响学监测时才能够发现。先分析2011.1~2013.1二十五例患有此病病人临床资料,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本院2年内患有霉菌性鼻炎住院的34例病人,这些病人中有男性22例,女性12例,同时年龄在22岁至66岁之间,中位年龄为40.4±3.6岁;病程时间在3个月至13个月以内,中位病程为6.7±1.3个月;单侧病例有21例,单侧病例有13例。病人们存在流脓涕、涕中带血的病例数有14例,而存在鼻塞、间歇性擤出吸入的病理有5例;头痛、面部疼痛10例;分泌脓性10例;其中鼻腔内含有鼻息肉样组织的病例数大约有5例,存在干酪样物的病例数有3例。均开展鼻窦冠位状CT扫描检测手段,同时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窦腔内均存在高密度质量的软组织,存在一部分密度不等的斑片、点状金属影等。鼻中有息肉样组织4例,有干酪样物2例。都进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窦腔中有高密度软组织,有部分密度不均匀的斑片和点状金属影。

霉菌性鼻窦炎的最好治疗方法

霉菌性鼻窦炎的最好治疗方法

霉菌性鼻窦炎的最好治疗方法霉菌性鼻窦炎的致病菌就是霉菌本身。

那么,对于霉菌性鼻窦炎在治疗上有什么方法吗?别走开,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霉菌性鼻窦炎的最好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霉菌性鼻窦炎的分类1、过敏性霉菌鼻窦炎这是对散布在环境空气中的霉菌产生的一种过敏性反应,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有过敏性鼻炎,且免疫功能正常的人。

鼻窦内可见霉菌碎片及黏液,通常需要藉助手术清除这些刺激性的过敏原,由于经常会复发,所以需要使用一些抗发炎药物及免疫疗法。

2、慢性怠惰性鼻窦炎这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身上之侵犯性霉菌鼻窦炎,它于数月至数年间慢慢进展。

其症状为慢性头痛,脸部逐渐肿胀,严重时甚至会失明。

3、猛爆性鼻窦炎猛爆性鼻窦炎通常发生在免疫功能较差的病人身上,它会侵蚀鼻窦,甚至会侵犯到眼睛和脑部。

4、霉菌球鼻窦炎在鼻窦内会产生一团团的孢子,也就是霉菌球,常见于上颚窦。

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正常,但被侵犯的鼻窦往往曾经受伤。

这类霉菌感染不会有明显的发炎反应,但是鼻窦会有些不舒服,治疗时只要将受感染的鼻窦刮除干净即可,并不需要使用抗霉菌药物。

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因1、鼻窦创伤:他处原发灶扩展或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不卫生,直接吸入含有霉菌的尘埃。

2、霉菌适宜于温热、潮湿的环境,鼻窦内可为霉菌的生长提供这样的环境,使之容易生存、繁殖。

3、随着抗生素的日益广泛的应用,可因过度抑杀细菌造成环境和体内正常的菌群失调,引起继发性霉菌感染。

4、造成机体抵抗力低下的各种因素均可诱发霉菌感染的发生,如糖尿病、血液病、免疫缺陷性疾病、激素大量长期使用、接受放射、化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等等。

5、霉菌感染后引发变态反应性霉菌性鼻窦炎,亦即变态反应在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方面也起一定作用。

霉菌性鼻窦炎的最好治疗方法FESS多窦一清扫清鼻窦炎鼻窦炎的治疗到底该何去何从?患者又该如何选择?药物治疗,难见实效且依赖性副作用大。

就在整个医学界和患者都困惑、寻求一种最好的治疗方法的时候,2000年3月,武警湖南总队医院耳鼻喉诊疗中心专家组参加美国国际医疗博览会上进行交流和学习过程中,发现并率先引进了“FESS多窦一清”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r765.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071-02
近年,随着广谱、高效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新的耐药菌株的出现及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霉菌性鼻窦炎在临床上有逐年增多趋势。

现对 1999 至 2003年收治的霉菌性鼻窦炎48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作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年龄组成霉菌性鼻窦炎48例中,男20例,女28例,4~71岁,平均47. 2岁。

1.1.1临床症状病史10d~11年,鼻塞伴流黏脓涕 28 例;涕中带血或回吸痰中带血 22 例,涕中或痰中有干酪状团块18例;同侧眼球及鼻根部胀痛10例,同侧颌面部疼痛 18 例,其中面颊部隆起5例,伴张口困难 2 例;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头痛11例;高热、剧烈头痛伴眼球胀痛、视力下降2例。

1.1.2鼻内镜检查 15 例患者无典型鼻窦炎表现,仅见中鼻道黏膜水肿,钩突增生水肿,鼻腔外侧壁轻度内移等;16例于中、下鼻道见干酪状分泌物;9 例有鼻息肉,2 例为双侧息肉;5例鼻腔黏膜充血、水肿,鼻腔外侧壁明显内移;6 例鼻腔检查无阳性发现;2 例鼻腔内见黄褐色痂皮、中鼻甲及鼻中隔骨质暴露。

1.1.3ct检查 48 例均行 ct扫描,霉菌性鼻窦炎典型的ct表现为,窦腔有不同程度的密度增高并夹杂不规则棉絮状高密度影,可见斑
点状钙化影,少数伴骨质吸收、破坏或局限性增生。

43例为单侧鼻窦发病,其中 31 例为单纯上颌窦病变,6例为单侧上颌窦、筛窦病变,6例为孤立性蝶窦病变;3例双侧发病者均为筛上颌窦联合病变,其中 2 例显示鼻窦黏膜低密度信号;15例上颌窦骨壁侵蚀和吸收,以内侧壁为主,其中1例为上颌窦后外壁破坏,病变侵及翼腭窝而误诊为恶性肿瘤;2例伴有同侧眶纸样板的破坏。

16 例鼻腔解剖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 12 例,中鼻甲气化 7 例,中鼻甲反向偏曲6例,下鼻甲增生肥大6例。

1.2手术方法及术后检查
1.2.1 48例患者行局麻手术 26 例,全麻手术 22 例。

12 例接受改良的柯 - 陆氏术式:经尖牙窝径路,彻底清除上颌窦腔内呈褐色或黑色豆渣样、干酪样团块,同时切除窦腔内炎性肉芽或乳头状改变的黏膜,尽量保留窦腔内光滑的正常黏膜组织,不行下鼻道开窗,而是将上颌窦自然开口充分开大至1. 5cm× 1. 5cm ,对伴有同侧筛窦炎的患者经上颌窦内上方开放筛窦并切除病变组织。

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 34 例接受鼻内镜手术:对于上颌窦或合并筛窦病变者采用messerklinger技术行单纯上颌窦开放术或筛上颌窦开放术,尽量通过扩大的上颌窦自然窦口清理病变。

6 例因上颌窦腔扩大而经窦口无法彻底清理病变,4例经下鼻道开窗,2 例经尖牙窝开窗。

孤立性蝶窦炎病变患者用 wigand技术行蝶窦开放术。

手术原则为完全清除病灶,改善通气和引流,保留正常黏膜,同时矫正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气化等解剖异常。

2例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
患者在鼻内镜下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受侵骨质及鼻窦黏膜,1例患者反复行2次鼻窦开放术。

1.2.2病理检查及真菌培养行常规病理检查,典型表现为肉芽组织内有成团的霉菌菌丝,无黏膜血管受侵及组织坏死,19例 he染色见有斑片状钙化灶,2例双侧鼻息肉患者术后鼻窦黏液涂片示大量嗜酸细胞浸润(afs) 。

7 例表现黏膜上皮受侵,浆细胞和多核细胞浸润。

17 例进行了真菌培养,检见烟曲菌10例,黄曲菌3例,黑曲菌2例,余2例培养未检见真菌。

1.2.3术后处理术后第 2 天抽出鼻腔填塞物,每日以生理盐水冲洗术腔,术后 3~8d出院。

出院后第 1 个月每周复查1次,以后2个月内,2~3周复查1次,于鼻内镜下清理术腔水肿囊泡,防止窦口缩小。

2 例变态反应性霉菌性鼻窦炎(afs)的患者用辅舒良喷鼻治疗 3 个月。

2 例侵袭性鼻窦炎患者静滴二性霉素b,并用0.2 %氟康唑点鼻及鼻腔换药,病情控制者出院后口服氟康唑治疗。

2 结果
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患者术后症状消失,3例于术后3~5周复发,均为上颌窦前壁和底壁出现干酪状物,涂片检查示霉菌阳性,于局麻下行尖牙窝开窗清理病变,并用抗真菌药物斯皮仁诺灌注术腔。

术后3个月复查全部病例窦腔上皮化良好,无复发。

1例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病情控制,但右眼视力丧失,1例病情持续加重,感染侵及颅内,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

3 讨论
霉菌性鼻窦炎传统上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两种类型[1],前者又可分为鼻窦霉菌球及变态反应性霉菌性鼻窦炎(afs)两类,后者又可分为急性暴发型、肉芽肿型及慢性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等类型。

在实际临床过程中,除 afs外,各型之间可相互转化。

本组44例诊断为霉菌球型鼻窦炎,占全组病例的91.7 % ,其主要临床症状是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或有干酪状物。

值得注意的是,11 例患者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头痛,反复就诊于内科和耳鼻喉科,后经ct和手术探查证实为霉菌性上颌窦炎5例,孤立性蝶窦炎 6 例,所以,对不明原因的头昏、头疼而常规鼻腔检查阴性的患者要考虑霉菌性鼻窦炎的可能。

典型的霉菌性鼻窦炎 ct特征是单窦发病,上颌窦多发,病变窦内致密模糊,有散在钙化斑,窦壁受压呈膨胀性改变,其中钙化斑是曲霉菌感染的特征,由于霉菌球内重金属盐的沉积以及黏膜血管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因此 ct值较高。

霉菌性鼻窦炎 ct可表现为骨质破坏,特点是局限性骨质缺损消失,断端边缘锐利,可出现膨胀性骨质改变或伴有骨质增生。

而鼻窦恶性肿瘤骨质破坏多表现为虫蚀样、融雪样改变及残存骨片,一般无骨质增生,应注意区分,术前鉴别困难者可行上颌窦穿刺涂片、活检或手术探查。

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机体抵抗力下降和(或)局部阻塞因素是霉菌生长繁殖的有利条件。

本组仅 2 例为糖尿病患者,但有鼻息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气化或反向偏曲等病变或解剖变异者 18 例,局部因素引起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鼻窦通气引流障碍而发生炎症
改变、分泌物潴留。

以上提示鼻解剖结构异常是霉菌性鼻窦炎主要的致病条件之一,相应的手术中修正鼻腔解剖异常是必要的。

本组12例采用改良的柯 - 陆氏术式,36 例行鼻内镜手术,对于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两种手术方法都要注重窦口的开放引流及保护正常黏膜,均能达到治愈目的。

鼻内镜手术损伤小,技术成熟,处理筛、蝶窦病变有优势,应作为霉菌性鼻窦炎临床治疗之首选,但对于骨质吸收扩大的上颌窦腔,单纯经上颌窦口处理病变可能有盲区,可经下鼻道或尖牙窝开窗并在鼻内镜下彻底清除前底壁及外下壁的病变。

变态反应性霉菌性鼻窦炎常表现为双侧多发鼻息肉、 i型变态反应等特点。

ct显示病窦区低密度信号,确诊依靠 gomori 染色发现菌丝和嗜酸细胞性黏液。

如病理无侵袭性表现,治疗亦以清除病变、保持通气为主,可局部或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无需应用抗霉菌剂治疗[2]。

对于霉菌球性鼻窦炎,在密切临床随访的前提下,可不应用抗霉菌剂。

急性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少见,但病程短、病情凶险,迅速出现眼突甚至失明、颅内感染,死亡率高。

病原体多为曲霉菌和毛霉菌,可侵及血管引起组织梗死和骨质坏死[3]。

此症一经诊断,需紧急行广泛的清创及鼻窦开放术,以利于窦腔通气引流,抑制霉菌生长,有利于抗真菌药渗入局部。

反复的鼻腔鼻窦的清创是必要的。

二性霉素 b 是治疗此病的首选药物,静脉给药,术腔内用抗霉菌药如氟康唑或酮康唑冲洗换药,病情控制后须口服用药月余。

抗霉
菌药毒、副作用大,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血肌酸及清除率,适时调整用药方式和剂量。

参考文献
[1]刘铭 ,刘华超.鼻及鼻窦的霉菌性疾病[j] .耳鼻咽喉 - 头颈
外科 ,2000 ,7(4) :252 - 256.
[2] quraishi ha ,ramadan hh.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allergic fungal sinusitis[j] .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7 ,117 (1) :29 - 34.
[3] weber rs ,lopes - bez - brerstein g. treatment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sinusitis with liposomal - ampholericin b[j ] . laryngoscope ,1987 ,97(9) :9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