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与治疗PPT

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与治疗PPT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及时发现 并处理并发症
避免感染: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感冒、流感 等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药物, 控制病情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 和焦虑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 睡眠等
及时就医: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到医院就 诊,进行治疗
日常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 潮湿和灰尘
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 敏原
保持鼻腔清洁,使用生理 盐水冲洗鼻腔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 力
注意事项
保持鼻腔清洁,定期清洗鼻 腔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 原
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 湿和闷热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汇报人:
血、头痛等
鼻腔感染:鼻 腔感染症状, 如鼻塞、流涕、
头痛等
病情评估
症状:鼻塞、 流涕、头痛、
嗅觉减退等
体征:鼻腔黏 膜肿胀、充血、 分泌物增多等
影像学检查: 鼻窦CT、MRI

实验室检查: 鼻窦分泌物培 养、真菌抗原
检测等
药物治疗
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抗真菌药物进行鼻腔冲洗 鼻内镜手术:清除鼻窦内真菌和病变组织 免疫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增强剂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和自我管理能力
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 保持鼻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避免过度使用鼻腔喷雾剂: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和鼻腔干燥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胡椒等,可能加重鼻炎症状 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

真菌性鼻窦炎影像学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影像学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影像学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影像学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窦炎类型,由真菌感染所引起。

影像学检查在鉴别诊断和评估病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影像检查方法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
1. X线检查:X线检查可以显示鼻腔和鼻窦的病变情况,但对于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能力有限。

2. CT扫描:CT扫描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可以提供大量的解剖信息,有助于确定鼻窦病变的位置、程度和范围。

3. MRI扫描:MRI扫描对于评估炎症的程度和鼻窦周围组织的扩展情况有很高的分辨率,常用于复杂病例或手术前评估。

影像学表现
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包括:
1. 鼻窦腔内软组织增生:鼻窦腔内出现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影像,常为多发性。

2. 广泛骨质破坏:真菌性鼻窦炎常伴随骨质破坏,可表现为鼻窦壁的局部或广泛的骨质破坏,并可侵犯周围结构。

3. 液平面和脓液积聚:炎症反应导致鼻窦内脓液积聚,形成液平面影像。

4. 炎性肿块:真菌性鼻窦炎可引起鼻窦内的肿块形成,边界模糊且不规则。

诊断注意事项
诊断真菌性鼻窦炎时,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影像学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但诊断需要综合Clinic-radiological correlation来进行。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曲霉菌性鼻-鼻窦炎的CT诊断

曲霉菌性鼻-鼻窦炎的CT诊断

曲霉菌性鼻2鼻窦炎的CT诊断陕西省中医医院CT室(西安710003) 齐永平 杨敏婵 胡 泊 杨引通3 主题词 鼻疾病�诊断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曲霉菌属 鼻窦炎 曲霉菌性鼻2鼻窦炎是耳鼻喉科临床少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环境污染,本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1],本文对1990~2007年间的54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曲霉菌性鼻2鼻窦炎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CT在曲霉菌性鼻2鼻窦炎诊断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36例,男∶女=1∶2。

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6岁。

单侧52例,左侧23例,右侧29例,全组鼻窦炎2例。

54例患者均无明显诱因出现程度不同的头痛,涕中带血32例,鼻阻12例。

鼻内镜检查所有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中鼻甲增生肥大,鼻腔有褐色干痂或排白色豆渣样物10例,34例中鼻道内可见红色或白色块状物,钩突肥大、息肉样变者21例,存在鼻中隔偏曲影响通气者18例。

54例均行过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以下简称FESS),术后病理证实为上颌窦曲霉菌病。

2 方 法 所有病例术前均常规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用Sytec24000i扫描机,层厚2mm,间隔5mm,采用骨算法,窗宽1500~3000HU,窗位150~300HU,只行平扫,未作增强。

以软组织窗和骨窗同时显示软组织病变和骨质结构。

3 结 果 鼻窦冠状位CT扫描示:(1)单侧上颌窦腔内可见少量积液及密度不均软组织影:20例均见液体及软组织影,9例液体位于窦壁边缘,11例液体夹杂在软组织影间,呈混杂密度,CT值4~25HU;软组织影呈片状或结节状,CT值30~60HU。

(2)病变内钙化:34例可见病变内钙化,钙化呈点状、索状及线团状钙化,无片状钙化,CT值60~83HU,与窦壁无密切关系。

(3)窦壁骨质改变:骨质增生10例,前壁多见,使窦壁增厚,窦腔缩小。

骨质破坏12例,多位于内侧壁,为骨质吸收或缺损,无虫蚀状破坏,范围较局限。

霉菌性鼻窦炎的螺旋CT影像学分析

霉菌性鼻窦炎的螺旋CT影像学分析

随着抗菌素的广泛应 用, 霉菌性 鼻窦炎 发病率逐年增 加 , 其 临床 表现 又 无 特异 性 , 易误 诊 误 治 。笔 者 收 集 了本 院 2 0 容 04 年1 2月 一 09年 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 20 5例霉菌性鼻窦炎病 人进行 C T的影像学分析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粘 膜病 变 决定 于 霉 菌 的 感 染 性 , 行 成 侵 犯 性 鼻 窦 炎 , 变 常 即 病 开始于鼻窦粘膜 。引起粘膜及血 管充血水肿 , 出血坏死 , 肉芽 组织形成 , 骨质破坏 , 向鼻 腔周 围侵犯。亦可引起过敏性鼻 并 炎症 。以 嗜酸 性粒 细胞 浸 润 为主 J 。 32 C 断 及鉴 别 诊 断 : 组 病 例 尽 管 是 两 种 不 同 的致 . T诊 本 病菌 , 其 C 但 T表 现 差别 不 大 , 以 上 颌 窦 发 病 为 主 , 及 同侧 均 累 鼻腔及鼻窦。多为单侧发病 ; 病变的鼻窦腔内呈不均匀性高密 度 影 , 内夹杂 小 团块 状及 结 节 状 更 高 密 度 影 。其 高密 度 影 除 其 钙 化 外 , 由于 霉 菌 球 内 的重 金 属 盐 沉 着 , 亦 以及 鼻 腔 粘 膜 充 血 坏 死 含铁 血 红 素沉 着所 致 。可 在 病 理 切 片 中证 实 , 根 据 致 病 但 菌 的不同还可出现鼻窦骨质破坏及增生。本组 2例出现骨质破 坏 均 为 毛霉 菌感 染 。 曲 菌 病 未 见 骨 质 破 坏 征 象 , 文 献 报 道 与 相符。 霉菌性鼻窦炎是一种较为少见 的病变 , 而且其影像表现极 易 与 细菌 性炎 症 和肿 瘤 相 混淆 , 床 及影 像 诊 断 多易 误 诊 。但 临 根 据本 组 病例 , 影 像 学 均 有 较 特 征 性 表 现 , 且 有 鉴 别 诊 断 其 而 价值 。① 细菌 性炎 症 : 为 双侧 发 病 , 且 能 找 到 发病 诱 因 , 多 而 如 中鼻道先天性变异、 曲。鼻道窦 1水肿 、 肉等。主要 以鼻 偏 2 1 息 窦粘膜肥厚为主。而表现窦腔密度最高 ,T值 3 4 H , C 0— 0 u 有的 可见 液 平 面 。骨 质 如 有 破 坏 , 般 范 围 较 大 , 位 于 上 颌 窦 外 一 多 侧壁 , 变 一 般 不 侵 犯 到 鼻 窦 周 围 结 构 J 病 。增 强 后 病 灶 无 强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33 霉菌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较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 其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由于影像技术的进步及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其术前确诊率不断提高。

2 年多来, 我们对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36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CT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海安县人民医院和海安县中医院, 近2 年内霉菌性鼻窦炎住院手术治疗患者共36 例, 其中男性12 例,女性24例;年龄22〜64岁,平均35岁;病程3个月〜13年;均为单侧, 左侧20例, 右侧16例。

临床表现为流脓涕、涕中血迹或回吸血涕16 例, 间隙性擤出或吸出豆渣样碎屑7 例, 头痛、面颊部痛9例,中鼻道脓性物15例,中鼻道息肉组织5例, 中鼻道干酪样物3例,鼻中隔歪曲7例,上颌窦前壁压痛3例。

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CT扫描,扫描部位从额窦到蝶窦,层厚3 mm,间隔2 mm,扫描时间为0.8 s, 骨窗窗位300,窗宽1500,矩阵512X 512。

所有病例鼻窦CT均显示病变窦腔内有高密度阴影,在部分阴影中有密度不均匀斑片状或点状金属影(图1), 其中5例伴有上颌窦内侧骨壁有部分压迫性吸收改变。

病变局限于上颌窦31 例,蝶窦2例,筛窦2例,上颌窦和筛窦1例。

所有病例均经鼻内镜手术治疗, 术中均发现病变窦腔内有干酪样团块, 病理检查均与临床诊断一致。

讨论目前,临床上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因其主要症状及局部表现与普通的鼻窦炎有相似之处, 一般多予抗炎治疗,故效果欠佳。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CT扫描在鼻窦检查中的应用, 医技及临床医生对霉菌性鼻窦炎认识的不断提高, 对本病的影像学研究逐渐重视, 此病的术前诊断率明显提高。

CT检查通常采用横断及冠状位扫描鼻窦,因真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当有骨质破坏时可行高分辨CT检查,一般不需行增强CT检查。

霉菌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CT鉴别诊断

霉菌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CT鉴别诊断
维普资讯
中 国临 床 医 学
20 0 8年 8月 第 1 5卷
第 4期
Cicl dcl ora o hn ,0 8 V 11 , o4 li n a Mei un l f i 2 0. o 5 N . aJ C a .
57 4

论著 ・
t . ( ) tn f d s a e i s 1 Ex e t o ie s :my o i a a a a sn sts man y d s r y d s n l i e o i u ,6 .7 c tc p r n s l i u ii i l e to e i g e sd fsn s 6
n si D U o i n W N G i LJ Ni g u t s Gu q a g M n U n Z e g h u Ra l y V c to a & Te h i a le e. h n z o iwa o a i n l c n c l Co l g
R7 5 4 6 .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Th l fCT n Dif r nta ig sso y o i r n s lS nu ii nd Chr ni u u a i ePa a s lS — e Ro Pa a a a i stsa o c S pp r tv r na a i
c s s i fc e n l t r l a e n e t d u i e a a c ssh v a e a e
ma i a y sn s h a g fc r nc s p u a i ep r n s l i u ii man y we e b lt r l x l r i u ,7 . x l r i u ;t e d ma e o h o i u p r t a a a a n st i l r i e a l v s s a ma i a y sn s 9 4 l

CT检查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CT检查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CT检查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萧灼潮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咨讯》
【年(卷),期】2010(002)002
【摘要】目的总结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扫描临床特征. 方法通过分析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9年8月间治疗的30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检查情况,总结霉菌性副鼻窦炎与慢性鼻窦炎、一般炎症、肿瘤的CT区别. 结果副鼻窦单侧发病27例,副鼻窦双侧发病3例;病灶分布上颌窦30例, 2个以上副鼻窦腔15例,后鼻孔4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扫描结果主要表现为:整个窦腔密度增高,密度不均匀,病灶有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骨质密度增高,窦腔缩小. 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有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窦腔缩小、骨质密度增高等,CT扫描检查能正确诊断.
【总页数】1页(P70)
【作者】萧灼潮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红十字会医院,51054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 [J], 郭洪河
2.10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分析 [J], 林岗
3.霉菌性副鼻窦炎CT特征表现及诊断分析 [J], 翟志伟;翟丽丽
4.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附11例分析) [J], 关鑫江;郭喜峰;胡天强;祝佳
5.霉菌性副鼻窦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J], 曾加龙;陆晶;陈燕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3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征象分析

23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征象分析
临床 论 著
2 3  ̄ f l J 霉 菌性 窦炎的C T 征象 分析 罗颖梅 曾乐飞 庄剑伟
谢 宝明 张 强
暨南大学 医学院附属黄埔 中医医院 广州市黄埔 区中医医院,广 东 广州 5 1 0 7 0 0
【 摘要 】 目的 探 讨霉菌性鼻窦炎计算机 断层显像 ( C o m p u t e d T o m o g r a p h y , C T ) 的特征 , 提 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 断的水平 。材料 与方法 回顾 性分析 2 3 例经手术病理证 实的霉 菌性鼻 窦炎的临床影像 学资料 。结果 曲霉菌病 1 5 例, 毛霉菌病5 例, 隐球 菌病 3 例。单侧发病 1 9 例;双侧4 例;全部 病例均 累及上颌 窦; 累及 2 个 以上鼻 窦的6 例。病变窦腔均表现 为密度增 高, c T 值平 均约为6 5 H U ; 内有 小团状 、砂粒状 、条状极 高密度钙 化影2 0 N, c T 值 约为1 0 5 — 2 1 0 H u ;出现鼻 窦骨质破坏8 例;窦壁骨质增厚及 窦腔 缩小者1 5 例 。结论 霉菌性鼻 窦 炎在c T 表 现 上具有 一定的特征性 ,单侧上颌 窦为主 ,常伴有钙化 病灶,可 出现鼻窦窦壁骨质破坏 、骨质增厚及 窦腔缩
CT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F u n g a l I nf e c t i o n o f P a r a n a s a l S i n u s e s ( An An a l y s i s o f 2 3 Ca s e s )
Me di c i n e, J i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Gu a ng z h ou. 5 1 0 7 0 0, Chi n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 1 5 / 第 1第 8和 第 2 2 0mg m , 、 1天 给 药 , 4 重 复 一 次 。 每 周 初 治 组 和 复 治 组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2 、 6 , 位 进 展 时 间 分 8 4 中
[ ] a 3 NgnRK, i Y uHH, a H,ta. o iaingmctbn n L uW e 1C mbn t e i iead o a
吉 西 他滨 是 一 种新 型脱 氧胞 苷 类 似 物 , 在 体 内 的 代 谢 其
产 物 二磷 酸及 三磷 酸双 氟脱 氧 胞 嘧 啶 核 苷 为 主要 活 性 产 物 ,

方 面可 抑 制 核 糖 核 苷 还 原 酶形 成 掩 蔽 链 , 一 方 面 自身 增 另
wihg mc a ie A C lona a cr o srim r J. a cr t e i bn : ai ri ne not t i ] C ne t f c c u M[
右 江 医学 2 1 0 0年 第 3 卷 第 5 8 期

5 ・ 79
和/ 放疗 , 生 存 率 大 约 为 5 。 治 疗 失 败 的 主 要 原 因 或 5年 O
是 局 部 复 发 或 区 域 病 变 难 以 控 制 及 远 处 转 移 。化 疗 常 被 作 为 头 颈 部 肿 瘤 复 发 和 转 移 性 患 者 的 姑 息 性 治 疗 , 于 提 高 肿 对 瘤 的控 制 率 , 缓 肿 瘤 的 进 展 和 改 善 患 者 的 生 活 质 量 起 到 一 延
c mo ea y a d p a ma oo y, 0 2, 0 5 3 3— 3 9 he th rp n h r c lc 2 0 5 ( ): 5 5.
强效应使 D NA 双 链 合 成 终 止 断 裂 , 致 细 胞 死 亡 。加 利 福 导 尼 亚 癌 症 协 会 I期 临 床 药 代 动 力 学 研 究 显 示 , 西 他 滨 除 了 吉
定 的作 用 。但 近 年 来 肿 瘤 治 疗 提 倡 器 官 保 留 和 综 合 治 疗 的
策 略 , 疗 在 头 颈 部 肿 瘤 治疗 中 的 作 用 尤 为 重 要 。 单 药 化 疗 化 的 有 效 率 在 1 ~ 4 , 要 药 物 有 5F B M 、 M 、 5 O 主 一 U、 L AD P D、 B 、 X、F C X 等 。 近 年 来 涌 现 出 不 少 新 的抗 D C P MT IO、 T 肿瘤 药 物 如 紫 杉类 、 春 瑞 滨 、 扑 替 康 、 酸 铂 和 吉 西 他 滨 长 拓 草
p ay g a e rio fteu iee t td tp [ ] An aso h rn el ac mao h mlfrni e y e J . nl f n f a
On oo y, 0 2, 3 1 1 0 1 6 c lg 2 0 1 ( ): 5 — 5 .
效 口 。F o等L 应 用 吉西 他 滨 治 疗 转 移 性 鼻 咽 癌 Ⅱ期 , 量 ] o 2 用
对 肺 癌 、 腺 癌 、 癌 等 有 抗 癌 活 性 外 , 头 颈 部 癌 也 同 样 有 胰 乳 对
[ ] o T nE L o gS ,t 1Ge i bn tsai ns— 2 F oKF, a H, e n S e a. mca ienmeatt ao t i c
15 2 2— 1 5 . 2 8
别 是 3 6 月 、. .个 5 1个 月 , 均 生 存 时 间 为 7 2个 月 、0 5个 平 . 1. 月 。N a [ 的 前 瞻 性 Ⅱ期 临 床 试 验 结 果 显 示 : 西 他 滨 g n等 3 ] 吉
(0 0mg m ,l 8 1 ) 合 顺 铂 ( 0mg m d 、 , 1 0 / d 、 、 5 联 5 / , l 8 4周 重
cs l tn c e t e a y f r m e a a i e ur e t n s p a y g a ip a i h mo h r p o t s tc or r c r n a 0 h r n e l
crio e ot f h s I td [] An cl20 ,3 8 : ac marp r o p aeIsu y J. nOno,0 2 1 ( ) 临床 进 一 步 应 用 观 察 。 值
参 考 文 献
[] nY, h w W , e n e 1P aeIp amao y a csu y 1Ye C o L o gL,t . hs h r cd nmi td a
o i n e u n e d p n e y o dr xy r a i o i a i n ftme a d s q e c e e d nc f hy o u e n c mb n to
进 展 时 间为 1 . 个 月 , 均 缓 解 期 5 3个 月 , 06 平 . 中位 生 存 期 1 5 个 月 , 年 生 存 率 为 6 。 1 2 我 院应 用 吉 西 他 滨 联 合 顺 铂 诱 导 化 疗 治 疗 头 颈 部 癌 , 吉 西 他 滨 1 0 / 第 1 8 , 铂 2 / 第 1 3 , 00mg m 、天 顺 5mg m ~ 天 每 三 周 为 一 周 期 , 效 率 达 到 6 . 。 主要 毒 副 反 应 为 胃肠 道 有 67 反 应 和 骨 髓 抑 制 , 和 Ⅳ毒 副 反 应 较 少 , 者 耐 受 性 好 。 总 Ⅲ 患 之 , 西 他 滨 联 合 顺 铂 诱 导 化 疗 治 疗 头 颈 部 癌 是 较 为 安 全 有 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