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中国时代精神

丝绸之路与中国时代精神
丝绸之路与中国时代精神

“丝绸之路”与中国的“时代精神”

郑永年专栏

任何大国的外部崛起,都需要一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时代精神”的元素,要不自觉地去顺应这种时代精神,要不主动创造这样一种时代精神。对18、19世纪的大英帝国来说,这个时代精神是自由贸易;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的美国来说,这个时代精神是自由民主。对21世纪的中国来说,这个时代精神又是什么呢?人们可以说,这是中国文明的自信和复兴。丝绸之路既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文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自信和复兴的有效方法。

当然,今天人们说丝绸之路,并不是要对古老文明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要去步早先大英帝国和美国的后尘;相反,中国必须既超越自己的传统,更需要努力超越英美早先帝国主义式的崛起模式。

大英帝国是基于自由贸易这个“时代精神”之上的。之所以是“时代精神”,是因为自由贸易符合那个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英国靠自由贸易立国,也通过自由贸易建立了全球性的帝国。不过,在建立大英帝国的过程中,自由贸易的话语背后,往往是赤裸裸的大炮和武力政策。商船在前,炮舰随后是英国崛起的主要特征。东印度公司、鸦片战争、殖民地等等,也是“自由贸易”的内在部分。

在大英帝国衰落之后,崛起的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在自由贸易方面,美国远不如英国。英国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故乡,其根深蒂固的经济自由意识形态,使得人们相信自由贸易是一场双赢游戏,因此英国往往奉行主动的、单边开放政策,即使另一个国家不对英国开放,英国也可以向那个国家开放。但美国在自由贸易上实行的对等政策,只有另一个国家向美国开放的时候,美国才向那个国家开放。

美国的“时代精神”不是自由贸易,而是“自由民主”。自由民主曾经使得美国具有无限的吸引力,“美国梦”不仅仅是美国人的梦,也是很多落后国家的梦。不过,和大英帝国一样,在美国向世界各国推行自由民主的背后也是大炮和暴力,制裁他国、用武力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占领他国等也都是美国“自由民主”的一部分。这种方式直到今天仍然延续着,同时也促使着美国的相对衰落。

大英帝国和美国的兴衰说明了,“时代精神”能够成为一个国家崛起的基础,也可以为这个国家带来莫大的利益。不过,当这个国家在向外推广其“时代精神”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使用不当,甚至诉诸于武力,造成“己所不欲而加于人”的局面,就很难可持续发展,避免不了最终的衰落。

崇尚和平的“时代精神”

中国要从自己悠久的文明中寻找“时代精神”,并使之现代化以符合时代的需要,同时又要避免大英帝国和美国的崛起方式,更必须避免德国、日本和苏联那样的崛起方式。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世俗文明,其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非其他基于宗教之上的排他性文明所能比拟。从秦始皇帝统一国家到汉唐盛世,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帝国。直到明清才开始变得封闭起来。中国开放传统的宝贵经验需要总结。在开放的状态下,中国如何组织自己的外部关系呢?主要是两部分组成。就其他国家和中华帝国的关系来说,就是“朝贡体系”;就中国“走出去”来说,就是“丝绸之路”。

朝贡体系存在了数千年,直到西方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后才衰落。近代以来,朝贡体系被中国自己、也被其他国家“妖魔化”。这个体系被视为是中华帝国主义和中国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但这些看法都是非历史的,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过去,或者从西方的文化来看待中国文化。朝贡体系当然有其不平等的一面,例如包含其中的叩头仪式,很难为崇尚平等理念的西方所接受。但基本上,朝贡体系是中国“礼尚往来”文化的体现。

就其实质来说,朝贡体系是一种贸易体系,贸易是实的一面,朝贡只是形式。朝贡国定期地送“礼物”给天朝,向中国皇帝叩几个头。但通过朝贡这一形式,朝贡国不仅从中国皇帝那里得到了比其送的礼物要大得多的礼物,而且更是取得了和中国的通商贸易的权利。这是一种低成本的自由贸易模式。西方国家要依靠大炮武力来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但朝贡国则需要叩几个头就可以和中国通商了。当然,这不是说,中国今天还需要这个传统,而是说,这种仪式在当时是无可非议的,是符合当时的做法的,为所有朝贡国所接受,是中国和朝贡国之间的外交均衡,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个体制能够生存数千年。唯一可以加以质疑的就是,在西方强权来到中国之后,中国还是守旧,跟不上“时代精神”罢了。

和朝贡体系相比较,人们对丝绸之路并没有什么大的异议。今天中国提出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但实际上,中国的丝绸之路从来就是由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组成的。陆地丝绸之路就是中国向西,通过中亚、中东的广大地区和欧洲连接起来。提到海上丝绸之路,大多数人能够想起的就是明朝郑和下西洋。但实际上则不然。中国从秦汉开始就进行海上贸易,尤其是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并且这种贸易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秦汉、唐宋开放时期,海上贸易是合法的。尤其在宋朝,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非常兴盛。反而在郑和下西洋中断之后,明朝实行海禁,海上贸易变成了民间的贸易,并且是非法的。

开放和包容型文化的魅力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就是,通过朝贡体系和丝绸之路,中国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区域国际秩序。中国是大国,这是一个事实,不管人们喜欢与否。如何组织区域国际关系?这里体现了中国的和平文化精神。中国只有在北方少数民族征服中国,并且自己变成这些少数民族的“殖民地”之后,才出现扩张政策。应当强调的是,这些殖民者最终被中国文化所“殖民”,不仅接受了中华文化,而且成为中华文化的内在一部分,这是中国开放和包容型文化的魅力所在。

这里所说的自然区域国际关系秩序,区别于人为的、通过国家力量尤其是武力来组织的国际关系秩序。无论是帝国时代的国际关系,还是帝国解体之后所形成的基于民族国家之上的近现代国际关系,都是基于暴力之上的。大英帝国、苏联、美国在确立以自身为中心的区域国际关系时,往往用武力开路,武力也是这个秩序的基础。中国所确立的这个自然区域国家秩序体系,是在西方基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国际体系产生之后才解体的。

作为大国的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有计划地去打造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中国的国际关系的形成,是中国和周边国家根据互相需要而打交道、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秩序。中国所考量的只是如何治理这个自然形成的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可以说始终是“韬光养晦”,外交的核心始终是贸易,很少用得上国家武力和征服。朝贡体系的核心是贸易,丝绸之路的核心也是贸易;或者说,中国国际关系的核心是经济贸易。而经济贸易,用今天的话说,是一种双赢和互惠的关系。

今天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延续传统的丝绸之路精神,来建设现代化版本的丝绸之路。这里既要考虑到理想,更需要现实主义精神。在今天建设丝绸之

路过程中,中国面临较之先人更严峻的挑战。传统上,中国是亚洲强国,因此没有必要通过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来建设丝绸之路,而是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贸易行为来进行。但今天中国所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已经大不相同。近代以来西方强国一直主宰世界,也主宰着中国的周边国家。自近代衰落之后,中国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诸多问题,都是西方强权牺牲中国地缘政治利益的结局。

在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的今天,中国逐渐成为强国。中国今天所面临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形势,既要求中国“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追求国家利益,同时也要求中国必须承担起作为大国的国际责任。无论是“走出去”和承担国际责任,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中国面临无穷的挑战。要实现丝绸之路的精神,就需要分析中国周边所面临的挑战,要理解建设现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建设丝绸之路要做些什么、怎么做等等问题。对中国来说,应当放弃大国地位从天而降的幻想,应当意识到大国地位需要数代人的努力和打拼。丝绸之路或许可以成为中国全面走向世界的开端,也是中国通往大国之路必须通过的一个重要“考试”。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论中国精神与时代精神

毛概作业 班级:XXX 学号:XXX 姓名:XXX 参考书籍:<<毛泽东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论>>

中国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引述 中国精神,是指生发于中华文明传统、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近些年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国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中国精神与今日全球时代中国应有的国家利益、国家责任以及国家荣誉相匹配,并有益 于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健康方向。

主叙 中国精神,在西式现代化开启以前,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精神,在西式现代化开启以前,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精神,学界常常称之为“天下”关怀,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一直是西方的典范.转折发生在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小农经济. 华民族遭受到自形成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来自于异邦的强大挑战与攻击。中国被强制性地置于重新规划过的世界政治地理的空间,甚至于其亚洲主体的地位,也在随后一百年间遭到来自于近邻最直接的挑战与侵略,且直接引发中华民族的现代生存危机. 正是在逆境乃至于绝境中,现代中国愈挫愈奋,百折不挠,并在不断探索中通过诉诸于马克思主义,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及复兴道路的探索,从而不断生成现代中国精神。 现代中国精神包含三重内涵: 1、中国民族精神依其内在的历史逻辑向现代中国国 家精神的转化 明末清初,中国早期启蒙开始。在那里包含着华夏 及天下意识面向现代国族的初步自觉。后虽因西式 全球化中断了,但是还是对后来中国民族精神的最 终形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篇一:丝绸之路资料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 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 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 走近──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 202 年—公元 9 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 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其 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 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 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 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 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 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 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历史背景 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40 万人口。他们曾居住在 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因此,大月氏与匈奴是“世敌”。 汉朝日趋强盛后, 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 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 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 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 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 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 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 “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 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汉军在鄯善、 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 习称“坎儿井”, 在当地逐渐推广。 此外, 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分)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 分)1. 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 3.0 分) A. 理论自信 B. 文化自信 C. 道路自信 D. 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 C √答对 2. 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 分) A. 道路自信 B. 理论自信 C. 制度自信 D. 文化自信 3. ()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 3.0 分) A. 谦虚谨慎精神 B. 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 实事求是精神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4. ()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 分) A.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 B √答对 5. 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 实效精神。( 3.0 分) A. 谦虚谨慎 B. 联系群众 C. 实事求是 D.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 C √答对 6. ()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 A. 长征精神 B. 延安精神 C. 红船精神 D. 井冈山精神理性精神、3.0 分)

7. 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3.0 分) A. 延安整风精神 B. 抗大精神 C. 南泥湾精神 D. 愚公移山精神 8. 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 3.0 分) A. 为人民服务 B. 理论联系实际 C. 批评与自我批评 D. 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 D √答对 9. 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 3.0 分) A. 文化自信 B. 道路自信 C. 理论自信 D. 制度自信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标签:标题] 篇一:丝绸之路资料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 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历史背景 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个著名的“行国”,40万人口。他们曾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一再打败后,刚迁到这里不久。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因此,大月氏与匈奴是“世敌”。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我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成为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 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篇二:丝绸之路资料收集—5年级 路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简称为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

2019年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 古老的丝绸之路教案 首师大版

2019年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古老的丝绸之路教案首师 大版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认识丝绸之路开通与交往的艰辛,感受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体会平等、友好往来的重要。 知识与能力:知道丝绸之路的起点及所到达的范围;知道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代表人物;知道丝绸之路是一条联系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认识、理解不同文化的交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知道丝绸之路及重要历史代表人物在东西方交往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教学重点 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通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影响和推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 主要教法 讲授、探究、体验 教具 相关课件和录像 学法指导 通过课下搜集资料、阅读、观察、分析的学习过程,体验这样的学习方法。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石榴树照片,询问学生:图中是什么?(石榴)追问:你知道石榴的原产地在哪里吗? 2.教师出示地图,指出伊朗和阿富汗的位置。距离如此遥远,石榴是通过怎样的渠道传入到我们这个地区的? 3.板书:古老的丝绸之路。(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古老的丝绸之路)。 二、探究问题,交流研讨 1.师:关于丝绸之路你都知道什么?(副板书:基本情况) ·起点:长安(今天我国的陕西省西安市,是个六朝古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在长安建都)。(教师配合学生的发言用课件演示起点长安的位置)(板书:中国(长安))

·最远到达的地方:(教师配合学生的发言用课件演示最远到达的地方)(板书:欧洲、非洲、西亚、中亚……) ·全长:7000多千米。(板书:7000多千米) ·途中经过的地方:(塔克拉马干沙漠、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河西走廊……) ·名称由来:预设:·由来A:教材P77页 ·传递的最大宗的商品(教师补充:当时西方人以穿“丝绸”为荣)补充:周穆王的故事。·通过丝绸之路传递的物产:传入我国: ——植物: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美洲的棉花、烟草、蕃蓍等(课件:植物) ——饮品: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课件:葡萄酒) ——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课件:汗血马) ——(手)工业品: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文化与科技: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学、数学(课件:佛教,数学) 我国传出: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丝绸、茶叶、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课件演示典型的物产) 2. 学生看课件图想像:这曾经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用词来形容一下(繁荣、繁忙……) 1.学生:石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小亚细亚国家。 2.指名质疑: 3.学生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内容。 2. 指名交流。 3.教师谈话:这样一条繁荣、繁忙、承载了文化、艺术、科学的路还有哪些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呢? 4. 出示学习提示: ·结合教材P76-78页内容和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把你已经解决的问题在教材或资料中进行简单的标注,如“开辟的意义”。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和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两人一组交流讨论,形成结论。 5.视频:丝绸之路介绍。 三.结束语:

中国各大区域的常见地理问题

中国各大区域的常见地理问题 东北地区 一、气候问题 1、说明长白山(大兴安岭)等温线大致弯曲的方向及其原因。 向西南方向弯凸;受长白山(大兴安岭)及其走向影响。地势高,气温比两侧低。 2、气温年较差的分布及原因 分布特征:自北向南,气温年较差增大, 原因;自北向南,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大3、长白山(大兴安岭)东南部降水多的原因 东南季风从太平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在长白山(大兴安岭)东南部受到地形的抬升,形成丰富的降水(地形雨)。 4、漠河冬季气温最低的原因 纬度全国最高,冬季太阳高度最低,昼长最短,获得太阳热量少;距蒙古—西伯利亚近,西北部缺少高大地形的阻挡,受冬季寒冷气流的影响大。 二、河流问题 4、分析松花江的水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水文特征:流量较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含沙量比较小,结冰期长。 原因:松花江由于纬度较高,冬季长、气温低,所以结冰期较长;春季由积雪融水补给出现的春汛,夏季由雨水补给出现的夏汛,有两个汛期;流经地区林木比较茂密,所以含沙量比较小;由于补给较充足,汇入支流也较多,所以流量较大。 5、说明松花江的凌汛形成原因 纬度高,结冰期长,在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较高河段的河流封冻早,解冻晚;导致下游河段形成“冰坝”。阻挡河水流动,使水位上涨,形成凌汛。 三、沼泽的问题 6、沼泽的环境功能 具有含蓄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调节河川径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7、北部地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试分析沼泽的形成原因。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地下存在冻土层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河流多凌汛。 8、停止开垦沼泽,退耕还沼的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含蓄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调节河川径流的功能。利于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 四、三江平原的农业问题 9、类型:商品谷物农业 10、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11、优势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夏季日照时间长②地形平坦开阔; ③耕地面积广大;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 12、农业生产存在的不足: ①热量不足;②黑土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地沙化、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等 13、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言稿 055122班王东20121001554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将给大家讲解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一节,我将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识与弘扬以及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希望可以让大家有所收获。 一、认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概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 1、有关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在我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然后又包括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下面具体说明几个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 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团结统一: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包含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两个方面,其中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国家统一是民族团结发展的保障。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国家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时候,同时也表现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时期。 爱好和平: 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和平,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文化积淀和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 勤劳勇敢: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勤劳勇敢是形成最早、普及最广、传播最久、最受欢迎的美德之一,有着永恒的意义。翻开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走进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勤劳勇敢都蕴含其中,数千年的历史已把勤劳勇敢沉淀为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 在业已存在的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其他一切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首要的是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有关时代精神 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1.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3.0分) A.理论自信 B.文化自信 C.道路自信 D.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C√答对 2.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分)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我的答案:D√答对 3.()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3.0分) A.谦虚谨慎精神 B.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我的答案:C×答错 4.()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分) A.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B√答对 5.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实效精神。(3.0分) A.谦虚谨慎 B.联系群众 C.实事求是 D.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C√答对 6.()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3.0分) A.长征精神 B.延安精神 C.红船精神 D.井冈山精神 我的答案:B√答对 7.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3.0分) A.延安整风精神 B.抗大精神

C.南泥湾精神 D.愚公移山精神 我的答案:C√答对 8.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3.0分) A.为人民服务 B.理论联系实际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D√答对 9.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3.0分) A.文化自信 B.道路自信 C.理论自信 D.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C√答对 10.()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智慧,既讲科学、讲理性、讲真理,也讲实际、讲实效、讲善行。(3.0分) A.为人民服务精神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我国主要河流: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北冰洋流域,内流河。 我国四个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比较:东北、华北、西北、南方。 河流补给方式:补给方式、典型地区、特点。 长江:概况、影响(水能资源丰富、航运、多洪涝灾害)。 黄河:概况、影响(各河段特征、凌汛-形成条件;发生季节;黄河发生河段;解决方法)。 水文特征答题思路:流量(主要看降水及其补给方式),流速(流经区域河流落差),汛期(季节及时间长短),含沙量(流域植被覆盖率),结冰期(有无,越往北又越长),河流补给方式。 三中国人文地理特征 1-资源 自然资源:分类,分布特征(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土地资源:分布特点、土地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水资源: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解决措施(空-跨流域调水,时-修建水库)。 水能资源:集中在西南地区,长江黄河珠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与否:一看地势落差,二看流量。 能源和矿产资源:分类(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铁、有色金属)、分布特点。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 ----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相融合,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融相生。时代精神离不开民族精神,需要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民族精神也离不开时代精神,需要用时代精神丰富自身的内涵,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

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裕,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2.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宛如长河,从远古时期的发源,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再到近代社会的浴火重生,不断丰富和升华,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培育者,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培育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一往无前、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民族精神都是一种强大力量,召唤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和衷共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进中国之路

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进中国之路 2015年04月20日09:40:13 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刘庆柱 □演讲人:刘庆柱 ■演讲人简介: 刘庆柱先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先后参加并主持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秦汉栎阳城遗址、西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考古勘探、发掘。已出版专著十多部,发表论文逾300篇。 ■编者按: “一带一路”,描绘着新时代丝绸之路的美好图景。历史悠悠,回望古代丝绸之路,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好似一座历史文化宝库,需要不断去认识研究。在刘庆柱先生的讲述中,通过多年来新疆等地区的考古发现和成果,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风貌得以清晰展示出来。 ■精彩阅读: □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官方鉴于西域36国希望与西汉王朝加强友好关系的愿望,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和合之路”。

□中古时代及其以后,随着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的衰落,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其最为繁盛时代。唐、宋、元时代,尤其是宋元时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 □当丝绸之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强调的是“丝绸之路起点———长安”,也就是说“丝绸之路”首先是从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长安走向世界,其次是世界走向中国。 丝绸之路认知前言: 以“丝绸”命名古代世界的“道路”———“丝绸之路”,是早在19世纪后半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也就是现在一般所说的“沙漠(或称“绿洲”)丝绸之路”,除了“沙漠丝绸之路”之外,现在还有“草原丝绸之路”、“西南(或称“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 现在简单介绍这四条丝绸之路,首先是“沙漠丝绸之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它开始于西汉时代,兴盛于汉唐时代,2014年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笼统地说,丝绸之路自陕西西安经甘肃、新疆,出境后经中亚、西亚至南欧意大利威尼斯,东西直线距离7000公里,而在中国境内就长达4000公里。 第二是“草原丝绸之路”,这是一条中国古代与中亚、西亚、欧洲及东北亚的文化交流之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草原丝绸之路是欧亚草原人们因其“逐水草”生业活动特点而形成,在其早期主要是一条“文化交流”与“传播”之路。如西亚地中海的小麦、牛羊、车辆、金属冶铸等东传至东亚;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早在公元前三千纪末就西进至新疆哈密一带。中晚期的草原丝绸之路民间商贸活动越来越多,相应的文化交流(包括宗教传播等)也大量增加,如内蒙古、宁夏、山西、河北、辽宁等地贵族墓葬中考古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拜占庭金币、金冠饰、鎏金银器(有萨珊、粟特、突厥银器)等,罗马、萨珊和伊斯兰玻璃器等。 第三是“西南丝绸之路”,这是一条中国古代与南亚、西亚的商贸之路,但是这种商贸

2018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中国地理西南区教案

中国地理西南区 阐明西南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阐明西南区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阐明西南区矿产资源及其工业特色。 知识整合 西南区由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5省(市、区)组成。全区面积137.69×104km2,占全国14.34%,人口2.44亿(2001年末),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1%,人口密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多达40余个。 本区地理位置具重要意义: (1)占据了我国三大地形阶梯的各一小部分,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异显著,农牧业生产的立体性强。 (2)所在纬度较低,使本区的热量有充分的保证。 (3)离孟加拉湾和北部湾较近,使它可以得到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暖湿气流带来的丰富降水,同时又可凭借北海、防城两港发展对外贸易。 (4)紧邻中南半岛诸国,有利于开展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一、地质环境西南区属于亚欧板块内中国板块的一部分,其地质构造、地层和岩性之复杂为国内罕见。有3个构造单元: (1)西部中生界褶皱带,新构造运动中属强烈上升区,新老断裂活跃,地震既频繁又强烈,常造成灾害; (2)扬子地块;

(3)华南早古生界褶皱带。 二、地貌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川西滇西山地自北而南的走向清晰地反映了山脊线、高原面和谷地海拔沿同一方向递降的特点。地势起伏之大也为其他各区所罕见,最大高差相差近7500m。(1)宏观地貌格局深受大地构造制约。构造背景对西南区地貌格局的决定性作用是导致其多山地、高原。 (2)岩石性质强烈影响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红色丘陵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在西南区的分布极其普遍。较为集中的数滇东地区、贵州、四川盆地南缘和广西。 (3)流水的深切割塑造了独特的峡谷地貌。西南区在我国以多深而长的峡谷著称。川西、滇西山地,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及其支流的纵向构造谷地,大多以峡谷占优势。重庆市东部切穿巫山形成了著名的三峡。 (4)冰川作用对西部高原山地地貌影响巨大。 (5)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西南区的许多山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十分发育。 三、主要地貌单元 (1)岷山山地与若尔盖高原:岷山平均海拔超过4000m,主峰雪宝顶海拔为5588m,是我国现代冰川分布的东限。若尔盖高原海拔3500~3800m,广泛发育沼泽。

科学内涵和[论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科学内涵和[论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

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 命力的重要根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融汇通,使得中国精神既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 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 __。 (二)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1)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纽带; 2)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的精神动力; 3)中国精神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论文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意义 论文摘要: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必须厘清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在 __,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高举 __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是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丝绸之路歌曲_《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歌曲_《丝绸之路》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 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挂图、录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1、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出示)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1、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在北师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揭牌典礼上的致辞(摘要) 近年来,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密切,相应地,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成立旨在研究传统文化的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也是为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而设。当前比较紧缺的,是汇集海内外资源、为学者提供较好的研究环境、以培养未来高端人才、开展高端国际交流为目标的平台。我们冠以“高等”,就是想以此为己任,以此自励。院名中的“人文”一词,我们用的是19世纪以来比较通行的含义,与自然科学相对应,即研究一般社会现象,重点则是文史哲和语言学等,实际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而且要贯通古今。我们院名中标以“宗教”二字,是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宗教与文化几乎同时发生,密不可分,宗教与人文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互相包涵的,是互制、互补、互促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深入研究中国的佛、道两教,就难以全面地、深入地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先后传入中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容融的重要内容,绘出了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从相互冲撞到相互融合的精彩画卷,显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极大包容性。像中国这样,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千百年来鲜有刀兵相见,最终和谐相处的情景,在世界宗教史上是很罕见的。也可以说,不研究近千百年来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难以对中国的历史作出准确的叙述,就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方面显得乏力。人文学科与宗教学实际上有所重叠,在我们的院名中把“人文”和

“宗教”相联,既表明我们所说的“人文”有别于西学对神学的排斥,也意味着我们注重研究中外的贯通与比较。 众所周知,中国大陆正在稳步地走向全面小康社会。我们所理解的“小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是物质相对充足、精神相对高尚的社会。为此,中央早已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这一点,在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也将有重点的表述。文化建设,归根结蒂是民族的精神建设,是对传统的继承和时代精神的创造。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迅速发展,正是传统智慧和时代精神迸发、中华民族精神创造的生动表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一创造会继续构成新的辉煌。 现在,一系列重要的挑战和课题早已摆在人类面前了,对此中华民族同样无法回避。例如:如何解读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环境中的民族文化现状;不同的文化之间如何沟通、相融;如何进行未来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化建设,以使人们能在对物质的追求和对精神的需求之间取得相对平衡;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和人文精神建设速度之间找到协调点;中华民族如何和各国人民为克服当前地球的种种危机而携手并进。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些问题可以简约为这样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问题:如何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 中华民族每当遇到险阻或居安而思危时,都会回首历史,最重要的

西南地区的开发方向和对策

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与地理环境特征的关系及旅游 开发方向与策略 -以西南地区为例摘要:西南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一个区域,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如此丰富与它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主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论述了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与地理环境特征的关系, 并根据这些对西南地区提出了旅游开发的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开发方向对策 一、西南地区旅游资源概述 西南区地处我国的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除汉族外,有彝、白、傣、壮、苗、瑶、水、布依、纳西等5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1/3,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集中居住区之一。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均颇为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对中外游客有着很高的吸引力,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旅游区域。 二、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西南地区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质环境。西南地区靠近中南亚,位于我国的内陆, 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桂林山水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2)地貌环境。这决定了西南地区是独特而典型的内陆山区省份, 高原与盆地交相辉映,高原旅游资源丰富,山地景观也常见。但是, 地表的崎岖妨碍了旅游资源的可接近性,必须修许多山路才能开发。 (3)气候环境。西南旅游资源区地处北纬21°30′~29°20′之间,除滇西南和滇南为热带气候外,其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皆适于旅游。(4)生物地理环境 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十分利于生物的生长繁殖,加之地貌条件复杂,垂直高差大,为多种生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这里终年常绿,郁郁葱葱,有着无数奇花异木、珍禽异兽。 2、西南地区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历史环境。西南地区有着中国最早的人类起源“元谋人”,并且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如遵义会议遗址。可以开展历史文化游和红色旅游。 (2)文化环境。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风情浓郁,是傣族、壮族、白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我们可以开展少数民族风情游。 (3)社会经济环境。改革开放之后,西南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开通了滇藏公路,还建设了大型机场。近几年旅游业更是飞速发展,土特产和民族工艺品也成为西南地区的独特标志。 三、西南地区的旅游开发方向 1、抓住机遇加强协作,形成大西南旅游圈。 一是建议由国家旅游局牵头,或三省区共同协商,共同构建有特色的西南旅游圈。二是精心策划,联合向海内外推销旅游精品。三是建立和健全西南三省区旅游产

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二○一二至二○一三学年度第一学期)论文题目: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学生姓名:周淑菲 学生学号:20122506310042 所在学院:旅游学院 年级专业:大一级市场营销专业 任课教师:丁艳平 完成日期:2012 年12 月19 日

浅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周淑菲,2012市场营销(旅游方向)专业) 【内容摘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与为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中。社会发展需要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努力,更需要整个时代精神的促进!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的任务之一便是将时代要求注入民族精神中去。 【关键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发展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国内),统一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世界)。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我们做为一个新时代的学生,要在学习中,从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现实中,领略我们国家伟大的民族精神,明白肩头担负的重担,将两者相结合,为自身发展,为国家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一、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㈠、民族精神的内涵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各个时期,民族精神是拥有不同内涵的。这也正是民族精神时代性的体现: ⒈百家争鸣时期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早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勤劳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