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用于6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研究
丁苯酞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丁苯酞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摘要】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丁苯酞、银杏二萜和内酯葡胺是三种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物,在多项研究中显示了它们在改善脑血流、抗炎、抗氧化、促进神经再生等方面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通过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该联合治疗方案在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患者残疾率、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疗效,并且并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丁苯酞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更加深入地探讨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关键词】丁苯酞、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安全性研究、治疗效果、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突发性发作,病情进展快,易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据统计,脑卒中已成为导致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目前,脑卒中的治疗主要是以溶栓、抗凝等方法为主,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有一定的并发症和治疗窗口限制。
丁苯酞、银杏二萜内酯和葡胺等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凝血、保护神经细胞等多种作用机制,据报道已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究丁苯酞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减少患者的痛苦并提高生存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估该联合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1. 评估丁苯酞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包括缓解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和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治疗效果。
康缘药业新开发的银杏二萜内酯

康缘药业新开发的银杏二萜内酯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签首笔定单逾千万(2013-07-21 14:26:33)转载▼2013年5月2日,江苏康盛医药与山东青岛海东润医药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签定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供货协议,仅济南市首笔定单达30000支,货值总额逾千万元。
双方约定,以后三年购销总量不少于15万支。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是康缘药业新开发的创新中药,2012年底获新药证书批准上市,临床用于治疗中风中经络(轻中度脑梗死)恢复期痰瘀阻络症。
该药有较强的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作用,对老年脑卒中疾病有较好的疗效,疗效与进口药金钠多相媲美,被市场高度看好,被评为2012年十大重磅处方药。
有专家分析,近20年来,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有着持续迅速增高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MONICA研究表明,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开发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新药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市场潜力巨大。
专家预测,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必将是康缘药业继热毒宁注射液之后,拥有的又一个重量级别大品种。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由康盛医药总经销,产品上市即为众多医疗单位的认可,目前该品种已进入山东济南市医保目录。
以下内容摘自2012年11月中信证券研报:康缘药业2012年11月13日发布公告称,“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通过国家药监部门审批,获得新药证书。
该品种临床主要用于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的治疗,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肢体麻木等。
这一重磅品种终于获得批准,也是自2011年药监局重启中药注射剂审批后,获得批准的第三个品种(此前分别是天士力的丹参多酚酸和成都百裕的银杏内酯)。
预计康缘药业的这一品种今年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将完成银杏二萜内酯原料药的GMP认证,估计正式投放市场将会在明年下半年。
银杏二萜内酯有望成为销售超20亿的重磅品种。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金飞虹;陈婕;杨文超【摘要】Objective Diterpene ginkgolides meglumine injection (DGMI) is widely used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but its efficacy and safety are not consistent.We performed a Meta-analysis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G-MI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recovered stroke.Methods The wanfang, VIP, CNKI and PubMed were searched,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were enrolled.Data collec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included RCTs we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Cochrane systematic evaluation method.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using Stata software.Results 9RCTs involving 1 129subjects were included with 706subjects in DGMI treatment group and 423subjects in control group. (1)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DGMI group had superior effective rate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therapy group (RR=1.19, 95%CI:1.09, 1.31,P<0.000 1), improvement of neurologic impairments (SMD=3.23, 95%CI:2.87, 3.60, P<0.000 1) and improvement of living quality (SMD=3.23, 95%CI:2.87, 3.60, P<0.000 1). (2) For recovered stroke, DGMI group had better effective rate than Shuxuening injection group (RR=1.17, 95%CI:1.05, 1.30, P<0.05) and improvement of neurologic impairments (SMD=-0.69, 95%CI:-0.88, -0.49, P<0.000 1).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verse events between DGMI and control groups (P>0.05).Conclusion DGMI had superior efficacy over control group for bo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recovered strok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However, we still need better quality RCTs to confirm these results.%目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diterpene ginkgolides meglumine injection,DGMI)在临床广泛用于脑梗死的治疗,然而其疗效和安全性尚无一致结论,笔者通过Meta分析综合评价其在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万方、维普、CNKI、PubMed等数据库,筛选合格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然后采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RCT,包括1 129例患者,其中DGMI治疗组706例,对照组4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对于脑梗死急性期:在治疗有效率方面,DGMI组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09,1.31),P<0.000 1];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DGMI组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SMD=3.23,95%CI(2.87,3.60),P<0.000 1];在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DGMI组也同样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SMD=3.23,95%CI(2.87,3.60),P<0.000 1].(2)对于脑梗死恢复期:在治疗有效率方面,DGMI组优于舒血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7,95%CI(1.05,1.30),P<0.05];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DGMI组显著优于舒血宁组[SMD=-0.69,95%CI(-0.88,-0.49),P<0.000 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DGMI组相较于其他银杏制剂或常规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疗效均优于常规治疗组,且两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RCT加以证实.【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年(卷),期】2019(037)001【总页数】6页(P80-85)【关键词】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恢复期;荟萃分析;随机对照研究【作者】金飞虹;陈婕;杨文超【作者单位】诸暨市中医医院药剂科,浙江诸暨 3118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浙江杭州 310003;诸暨市中医医院药剂科,浙江诸暨 31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流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

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作为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尤其容易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目前对于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措施尚不完善,尤其是在疗效持续性和预防复发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银杏二萜内酯及双抗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银杏二萜内酯被认为具有改善脑血流、抗氧化、抑制炎症等多种作用机制,有望在脑卒中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双抗联合治疗在多项临床研究中也显示出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鉴于以上情况,本研究将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旨在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银杏二萜内酯的作用机制、双抗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以及临床试验设计等方面,我们有望揭示银杏二萜内酯在脑卒中治疗中的潜在优势,并为临床应用前景的展望提供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银杏二萜内酯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对神经保护和康复的作用;2. 研究双抗联合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探讨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改善情况;3. 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对银杏二萜内酯与双抗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比较其与传统治疗的差异;4. 分析研究结果,评价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对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近远期疗效持续性;5. 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银杏二萜内酯联合双抗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及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临床指导,促进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通用名称】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产品成份】主要成份为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K等;辅料为葡甲胺,柠檬酸,氯化钠。
【产品性状】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溶液。
【功能主治】具有活血通络之功效,临床用于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的治疗,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肢体麻木等。
【用法用量】缓慢静脉滴注。
一次1支(25mg),临用前,将药物缓缓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稀释,缓慢静脉滴注,一日1次。
疗程为14天。
【规格包装】每支装5ml(含银杏二萜内酯25mg)*2支/盒【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请遵医嘱。
【生产企业】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优势:1.最纯净的银杏叶制剂;2.联合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出血风险低;3.国家谈判产品,无医保支付价风险,国谈文件明确要求各医院按需采购。
中标价:93.7元/支产品身份:医保乙类(国家谈判药品)康缘药业研发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是目前唯一上市的特异性PAF受体拮抗剂,临床上主要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目前正在开展或已经完成的临床试验病例数已达万人以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得到的广泛的验证。
各种研究证实,抗血小板聚集不增加出血风险,并具有修复神经改善认知的作用,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国家医保药品准入谈判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医药创新以及罕见病药的重视和支持,谈判主旨是“减轻参保人员药品费用负担、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支持医药技术创新”,谈判核心是药品支付标准是国家医保药品准入。
我公司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可及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降低了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的价格,谈判后的支付标准低于同类产品,大大减轻了我国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丁苯酞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丁苯酞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丁苯酞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组合,其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一、研究背景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发生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导致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脑细胞的死亡。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而现有的溶栓治疗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
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紧迫。
丁苯酞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细胞损伤。
银杏二萜内酯具有扩血管、增加微循环血流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改善脑组织的血液灌注情况。
而葡胺则是一种神经保护剂,具有减轻脑组织水肿、促进细胞修复的作用。
丁苯酞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被认为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
丁苯酞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组合。
二、研究目的三、研究方法1. 对象选择:选取2019年至2021年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200例患者。
2. 研究方案:将这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
观察组患者接受丁苯酞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4. 临床评价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脑血流灌注情况、生活质量等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评价脑梗死灶的变化情况。
5. 安全性评价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变化情况,评价丁苯酞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的安全性。
四、研究结果1. 临床疗效评价: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脑梗死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减轻,脑血流灌注情况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而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后,症状改善较观察组患者缓慢,神经功能缺陷程度改善不明显,脑血流灌注情况较差。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评价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脑梗死的效果评价李南京;王霞【摘要】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人.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部平均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脑部平均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和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脑部平均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脑部平均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脑部平均血流速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药物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的重要意义.【期刊名称】《现代医院》【年(卷),期】2019(019)001【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脑梗死;治疗效果【作者】李南京;王霞【作者单位】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广东惠州 516211;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广东惠州 516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R289.5脑梗死发病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局部血液供应障碍,相应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病变,临床上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
据流行病学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脑梗死发病率超过120/10万,每年新增约200万该病患者[2]。
该病多急性发病,患者出现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言语障碍以及智力障碍,多数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会遗留不同程度言语不清、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甚至认知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在恢复期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为进一步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用于临床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笔者就我院收治的6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给予相应治疗方案,试验结果现汇报如下。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杨学成;李书超;陈罗文;林森【期刊名称】《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9(29)10【摘要】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采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
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缓解情况,并对各组的焦虑障碍发生率等指标作出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为(4.91±1.83)分,低于对照组(8.72±2.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抑郁障碍发生率为15.0%、焦虑障碍发生率为12.5%,优于对照组32.5%以及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成本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增量成本效用比(ICURs)为107683元,指观察组增加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要多花107783元,比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阈值低。
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中采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进行干预治疗,成效显著。
【总页数】2页(P24-25)【作者】杨学成;李书超;陈罗文;林森【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研究2.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3.联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与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4.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5.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用于6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研究作者:周莉高颖赖新星徐天舒于明王珩赵建军谭子虎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7年第24期[摘要] 进一步评价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上市后扩大用药人群范围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安全性。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开放、非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于2013年6月—2014年12月,在82家临床单位开展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研究。
完成病例入组6 300例,试验中,共观察记录到29例次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为0.46%,其中约86.21%(25例次)的ADR为轻度,表现为一过性,无需干预即可缓解或消失;13.79%(4例次)为中度,头痛2例次,头晕1例次,皮疹1例次;未见重度不良反应。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安全性研究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均为前期已知不良反应或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风险可控。
[关键词]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安全性研究;不良事件/不良反应;上市后再评价[Abstract] To further evaluate the safety of ginkgo diterpene lactone meglumine injection in the clinical use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Clinical safety study was conducted in 82 clinical units and 6 300 cases were completed and included from June 2013 to December 2014 by using multicenter,prospective, open and uncontrolled design methods for clinical research. A total of 29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experiment. Adverse reaction ratio (ADR) was 0.46%,and about 86.21% (25 cases) of them was mild with transient response which could be alleviated or disappeared without intervention; about 13.79% (4 cases) was moderate, including 2 cases of headache, 1 case of dizziness and 1 case of rash;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were fou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this study were pre-known adverse reactions or common adverse reac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low, and the risk was controllable.[Key words] ginkgo diterpene lactone meglumine injection; study on clinical safety; adverse events/adverse reactions; post-marketing re-evaluation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我国最新的脑卒中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脑卒中的患病率约为1 114.8/10万人,死亡率为114.8/10万人,每年有大约240万新发卒中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负担[1]。
由于中医药独特的原创优势,在脑卒中防治领域中,相关中成药已得到了认可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2]。
然而,随着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药注射液临床应用安全性已成为其上市后再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3]。
随着2009年科技部设立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关键技术”,我国针对中药的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学与实践经验[4]。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ginkgo diterpene lactone meglumine injection,GDLMI)是2012年获批上市的新药(国药准字Z20120024),功能主治为活血通络,临床用于中风病中经络(轻中度脑梗死)痰瘀阻络证。
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GDLMI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不增加患者的安全风险[5]。
然而,由于药品上市前研究存在病例数相对较少、用药人群范围较窄、合并用药控制严格等原因[6],仅根据临床前研究难以对药品的安全性进行全面地评估。
为了进一步评价GDLMI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根据药品注册批件(批件号2012S00646)、《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要求,课题组于2013年6月—2014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等82家临床单位组织开展了GDLMI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设计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开放、非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旨在评价GDLMI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
1.2 研究对象1.2.1 诊断标准缺血性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制定[7]。
痰瘀阻络证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制定。
1.2.2 纳入病例标准符合西医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符合中医中风病中经络诊断标准和痰瘀阻络证辨证标准者;年龄18~80岁者;病程在发病后2周~6个月之间;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3 排除标准伴有神智障碍者(神志障碍或严重痴呆者);肝功能实验室指标AST≥2倍正常值上限或ALT≥2倍正常值上限,或严重肾功能异常者;合并有其他严重循环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者;精神异常者;合并梗死后出血转化,或有出血倾向者;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者;对本品或银杏类制剂有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对葡甲胺及葡甲胺类制剂过敏者;妊娠、哺乳者和6个月内有妊娠计划者;近1个月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医生认为不宜参加临床研究者。
1.2.4 剔除标准对已被选入本研究,属于以下情况之一者,作为剔除病例:误诊;误纳;未用药;用药后无任何记录。
1.2.5 中止标准研究中发生严重安全性问题(如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者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迅速恶化者),应及时中止;研究中发现研究方案制订有重大失误,或实施有重大偏差,难以评价药物效应;申办者要求中止;CFDA撤销本研究。
1.3 用药方案1.3.1 试验用药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每支装5 mL(含银杏二萜内酯25 mg),由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每次1支(25 mg),每日1次,临用前,将药物缓缓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稀释,缓慢静脉滴注,用药期间严格控制滴速,首次使用时滴速控制在每分钟10~15滴,观察30 min无不适者,可适当逐渐提高滴注速度,但不高于每分钟30滴。
疗程为14 d。
1.3.2 合并用药参考《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规范用药,受试者入组前已使用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合理治疗方法尽量维持不变。
用药期间禁止使用具有类似功能主治的中药或中成药(如注射用血塞通、丹参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丹红注射液、复方丹参片、步长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或从功能主治类似中药的提取物(如磷酸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等),以及其他中药注射剂(如痰热清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合并用药情况详细记录于研究病历与病例报告表。
1.4 安全性评价1.4.1 不良事件的分类标准和内容不良事件名称采用 MedDRA 20.0 中文版编码进行不良事件分类。
主要观察本品在前期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如面部皮疹、头晕、肝功能异常等),同时应观察中药注射剂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如局部反应、血管刺激、心悸、过敏性哮喘、呼吸困难、热原反应等)。
1.4.2 其他安全性指标生命体征治疗前后变化,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异常变化,包括血常规(RBC,WBC,HGB,PLT)、尿常规(ERY,LEU,GLU,PRO),便常规+潜血、肝功能(ALT,AST,TBil,ALP,GGT)、肾功能(BUN,Cr)、凝血功能(PT,APTT,TT,FIB);常规12导联心电图;安全性观察均在末次用药后3 d内完成。
1.4.3 不良反应判定标准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9],将“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的不良事件判定为不良反应。
1.5 伦理审查与方案注册该研究于2013年5月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ECPJ-BDY-2013-17-1),并于美国临床试验注册网完成注册(注册号NCT01958957)。
1.6 数据统计基线数据按全分析集进行分析,安全性分析采用安全性分析集。
计量资料的描述将计算均数、标准差、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不良事件/反应的分布,列出例次、例数、发生率;描述各种合并用药的分布情况,及不同合并用药的不良事件发生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
所有的假设检验取双侧α=0.05(单因素风险分析除外,此时检验水准设置为0.15)。
统计分析及绘图分别采用SAS 9.4及R 3.3.3统计软件包完成。
2 结果2.1 基线特征本次试验实际82家参试单位共入组受试者6 300例,试验期间中止103例(含缺乏疗效脱落5例),数据审核时56例完成试验但是疗程≤7 d属于严重违背方案剔除,最终进入FAS集6 300例、PPS集6 146例、SS集6 300例。
受试者基线特征见表1。
2.2 药物使用情况本研究患者平均用药时间为(13.87±1.26) d,中位用药时间为14 d,94.41%的患者接受了14 d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