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

一、算法

(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是计算机如何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一组可执行指令。

程序设计(Program Design)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实现步骤编写成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的过程。

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 Language)泛指一切用于书写计算机程序的语言。

计算机解决问题和人解决问题有着本质区别:计算机解决问题要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基本过程主。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流程如下:

开始→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运行程序→结束

编写程序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已知条件下的初始状态及要达到的目标,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并抽取出一个数学模型,形成算法;然后将这个数学模型连同它要处理的数据,用计算机能识别的方式描述出来,使之成为计算机能处理的对像;最后用程序设计语言设计出具体的问题求解过程,形成计算机程序。

(2)算法的描述方法

①、算法的定义及其特征

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对解题过程的精确描述。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为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尼克劳斯·沃斯()指出:算法+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程序。

算法具有以下特征。

1、有穷性:一个算法必须保证执行有限步之后结束;

2、确定性:算法的每一步骤必须有确切的定义;

3、输入:一个算法有0个或多个输入,以刻画运算对象的初始情况,所谓0个输入是指算法本身定出了初始条件;

4、输出:一个算法有一个或多个输出,以反映对输入数据加工后的结果。没有输出的算法是毫无意义的;

5、可行性:算法中执行的任何计算步都是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可执行的操作步,即每个计算步都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也称之为有效性)

②、算法的描述方法有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三种形式

自然语言描述法:指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本国语言),用自然语言描述符合我们的习惯,且容易理解。

例1: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算法如下:(自然语言描述法)

(1)输入半径r ;

(2) 计算周长c=2*π*r ;

(3) 计算面积 s=π*r*r ;

(4) 输出周长c,输出面积s ;

(5) 结束

流程图描述:也称程序框图,它是算法的一种图形化表示方法。且描述算法形象、直观,更易理解。

例1: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伪代码描述法:是介于自然语言和计算机程序语言之间的一种算法描述。是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常用方法。流程图的基本图形及功能:

例1: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input r

c=2*π*r s=π*r*r print c,s

二、程序设计基础

1.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经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三个阶段。高级语言又分解释型语言和编译型语言。 1、机器语言:是计算机能直接识别的语言,机器语言是由一串由“0”和“1”构成的二进制代码。 2、汇编语言:是一种符号化的机器语言,用英文助记符代替机器语言,比机器语言容易识别和记忆,提高了程序的可读性。它的缺点是依赖机器,不同的机器有不同的指令集,通用性差,使用时还必须翻译成目标程序执行。

3、高级语言:是更接近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编程语言,它不依赖机器,通用性好,更容易掌握。高级语言程序可读性强,更于修改和维护。常见的高级语言:C 语言、C++、pascal 、java 、C#、VB 、Basic

认识可视化编程工具-VB 语言

Visual Basic 是基于Basic 的可视化程序语言,所谓可视化程序设计,主要是指程序设计人员利用软件本身提供的各种控件,像搭积木式地应用程序的各种界面,然后编写少量的代码就可以构建应用程序。

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步骤:设计程序界面→编写程序代码→调试、运行程序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就是以对象为中心,以事件为过程执行的起点。VB 可提供的事件有单击(Click )、双击(DbClick )

下面是几个应了解的文件。

.vbp 文件:与VB 工程有关的文件和对象清单,是一个文本文件。 .frm 文件:是包含窗体及控件的属性设置、相关程序代码的文件。 .ocx 文件:是VB 的扩展文件。 .bas 文件:是标准的模块文件。 2.数据及运算 ①.数据类型

VB 提供了数值型、字符型、布尔型、日期型等基本数据类型。

注意:

(1)、浮点型(单精度型和双精度型合称)数据的表示方法:浮点数在计算机中类似于数学中的实数,比如304707表示成

(2)字符串的表示法:“Visual Basic”、“245”、“=33+2”等。

(3)日期型数据的表示方法:用一对“#”号把日期或时间括起来,如#2012/12/25#表示2012年12月25日。

②.常量与变量

(1)、在VB中用常量()表示程序运行过程中事先设置、其值不能改变的数据。VB中的常量有数值常量、字符串常量等。常量的定义形式如下

Const 常量名 [As 常量类型] = 表达式

如:Const pi As Single = 常量名为pi

(2)、变量()是内存中存放数据的存储单元,其中存放的数据称为变量的值。

变量的声明:

Dim <变量名 >As <变量类型>

如:Dim a As Integer 定义一个整型变量,变量名为a

变量命名注意要点:

1、必须以字母开头,不能以数字或其他字符开头。

2、只能由字母、汉字、数字学或下划线组成,不能含有小数点、空格等字符。

3、最长不超过255个字符

4、不能以VB保留字作变量名,如语句定义符、函数名等。

5、VB不区分变量名中字母大小写。如HELLO和Hello是同一个变量。

6、变量名最好取有意义的名称,一般在前面加上类型的缩写。

常用的前辍有:字符型(str)、整型(int)、长整型(lng)、单精度(sng)、双精度(dbl)、布尔型(bln)、日期型(dtm)。

③.运算符与表达式

1.在VB中根据运算功能的不同将运算符分为算术运算符、字符串运算符、日期运算符、关系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等。

2.表达式是由变量、常量、运算符、函数和圆括号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VB中常用的表达式有算术表达式、字符串表达式、日期表达式、关系表达式、逻辑表达式等。

算术运算符要求参与运算的量是数值型,运算的优先级为:指数>取负>乘除法>整除>加减,运算的结果是数值型。

关系表达式的运算结果为布尔值True 或 False

逻辑运算:Not(取反)And(与) Or(或),运算结果为布尔型(Boolean)True 或 False,逻辑运算符的优先级为:No > And > Or

日期运算符与日期表达式:

日期表达式是用日期运算符“+”或“-”将算式表达式、日期型常量、日期型变量、日期函数等连接起来的式子,如表达式“#2003/09/01# +30”的运算结果是“2003-10-1”;表达式“#2003/10/20# - #2003/10/10#”的运算结果为整数10

字符运算:

字符串连接符为“+”和“&”

“123” + “45” = “12345”

“123” & “45” = “12345”

123 + “45” = 168

“123” + 45 = 168

运算符的执行顺序:在VB中,当一个表达式中同时出现多种运算符时,运算次序由运算符的优先级决定,优先级高的运算符先运算,优先级相同的从左向右进行运算。不同性质的运算符优先级如下。

算术运算符 > 字符串运算符 > 关系运算符 > 逻辑运算符

④.常用语句

1.赋值语句的格式:变量名=表达式

把右边的数或表达式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

语句格式为:[对象名.] Print [表达式列表]

Print语句是VB中的输出语句,其功能是在指定的对象上输出结果,默认对象为当前窗体。

Print语句后面无表达式时,表示换行;Print显示项后面没有符号,表示显示完换行;Print语句显示项用分号分隔,表示后续显示项紧凑显示;Print语句显示项用逗号分隔,表示后续显示项分区显示,每区14个字符位。

3.注释语句格式:Rem注释内容,

当使用Rem语句时,必须单独写一行。使用“‘”的注释语句时,可以单独写一行,也可以跟在其它语句的后面。

4.结束语名有格式:End。

是VB的强制结束语句,

⑤.常用函数

1.交互函数。

(1)InputBox( )函数是一个输入函数。

格式:InputBox (提示[,标题][,默认值][,x坐标][,y坐标])

例:InputBox (“请输入一个数”)

(2)Msgbox( )函数主要来显示多种样式的消息对话框。

格式:Msgbox(提示信息[,按钮][,标题] )

例:Msgbox(““输入的用户名不正确”, 16 ,“提示”)

2.数学函数。

注意:三角函数中的参数使用弧度数,Rnd函数返回[0,1]之间的一个随机实数,一般和Randomize为初始化随机数生成器。

3.字符串函数

3.程序设计的顺序结构

VB程序有三种基本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顺序结构是三种结构中最基本的结构,在顺序结构中,算法的各个步骤是按语句的先后顺序执行。

4.程序设计的分支结构

(1)、If语句

1.单分支If格式为:

If <关系表达式> Then

语句块

End if

2.双分支If语句的格式:

If <关系表达式> Then

语句块1

Else

语句块2

End if

例:在Text1文本框中输入一个年号,判断它是否是闰年,并输出判断结果“是闰年”或“不是闰年”。

判断闰年的算法是:如果此年号能被400除尽,则它是闰年,否则如果它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则它是闰年,否则它不是闰年。打开文件“Z:\38\工程”,完善程序后并保存。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year As Integer

year = Val(InputBox("请输入年号:"))

If ((year Mod 4 = 0) And (year Mod 100 <> 0))or (year Mod 400 = 0) Then

Print "是闰年"

Else

Print "不是闰年"

End If

End Sub

3.使用If语句的多层嵌套还可以实现程序的多分支结构,但程序结构较烦琐。

(2)、Select Case

Select Case语句格式:

Select Case 表达式

Case 表达式列表1

语句块1

Case表达式列表1

语句块2

……

Case表达式列表n

语句块 n

End Select

“表达式列表”通常是一组常量值,每个值确定一个分支。表达式列表可以使用下面的格式:

(1)一组用逗号隔开的若干表达式,如Case 1,2,3表示1,2,3满足指定条件。

(2)表达式1 to 表达式2,如:Case 70 to 80这一取值范围满足指定条件。

(3)Is关系运算符表达式,如:Case Is>30 ,表示大于30满足指定条件。

例:输入不同的飞船速度后,判断出它的飞行状况。

在“神州九号载人飞船”飞行程序中,其飞行状况与飞行速度的关系如下表:

飞船速度(V)单位(km/s)飞行状况

<=V< 飞船绕地球似做匀速圆周运动

<=V< 飞船离开地球的控制 ,围绕太阳转

V> 飞船挣脱太阳引力飞出太阳系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v As Single

v = Val(InputBox("请输入飞船速度的值"))

Select Case v

Case Is >

= "飞船挣脱太阳引力飞出太阳系"

Case Is >=

= " 飞船离开地球的控制,围绕太阳转"

Case Is >=

= "飞船绕地球似做匀速圆周运动"

Case Else

= " 输入数据错误!"

End Select

End Sub

5.程序设计的循环结构

Next循环语句

For/Next循环语句学用来解决已知循环次数的程序设计问题。

格式:

For 循环变量=初值 To 终值 [Step步长值]

<循环体>

Next [循环变量]

Next后的循环变量与For后的循环变量必须相同

例1:求s=1+2+3+4.....+100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i As Integer

Dim sum As Integer

sum = 0

For i = 1 To 100 step 1

sum = sum + i ' 循环体

Next i

Print "sum="; sum

End Sub

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循环变量增量都是数值型。其中要重复执行的操作称为循环体,增量可正可负,如果没有设置Step,则增量的缺省值为1

a循环变量取初值;

b循环变量与终值比较,没有超过终值转3,否则循结束,接着执行循环语句的后继语句;

c执行一次循环体

d循环变量增加一个增量

e重复步骤2~4。

以上可以看出,For-Next循环变量是一种当型循环。说明

1、For语句与Next语句必须成对出现,而且它们当中的“循环变量”必须是同一个变量,如上例中均为I。

2、当循环变量为正时,循环变量超过终值,是指循环变量的值大于终值时;若为负,则是指循环变量的值小于终值。

例2:编写程序,使能打印下面所示的图案。

@

@@

@@@

@@@@

@@@@@

@@@@@@

程序: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i As Integer

Dim j As Integer

For i = 1 To 6 ‘外循环打印6行

For j = 1 To i ‘内循环打印个数

Print “@”;

Next j

Print

Next i

End Sub

一个FOR循环里包含了另一个FOR,我们称它为嵌套循环。

Loop循环语句

Do/Loop循环语句常用来解决未知循环次数的程序设计设计问题,可分为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两种。

当型循环是指当条件成立时才执行循环,常用Do While/Loop或Do/Loop While循环语句;而直到型循环是指直到条件成立时才跳出循环,常用Do/Loop Until循环语句。

Do While/Loop循环语句的格式:

Do While <条件>

<循环体>

Loop

“条件”是关系表达式或逻辑表达式。Do While/Loop循环就是当给定的“条件”为True时,执行循环体,给定的“条件”为False时,不执行循环体。

Do While/Loop循环的执行过程如下:

(1)执行Do语句;

(2)执行循环体;

(3)执行Loop Until语句,如果“条件”不成立,转到(1)执行,否则转到(2)执行;

(4)执行Loop语句后的语句。

例1:求最大公约数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a As Integer

Dim b As Integer

Dim r As Integer

a = InputBox("输入a")

b = InputBox("输入b")

r = a Mod b

Do While r <> 0

a = b

b = r

r = a Mod b

Loop

Print b

End Sub

例2:如果我国人口每年以平均%的速度增长,问多少年后我国人口达到或超过15亿设现在人口为亿。

Private Sub Form_Click()

Dim p As Single

Dim r As Single

Dim n As Integer

p = 00

r =

n = 0

Do

p = p * (1 + r)

n = n + 1

Loop Until p >= 00

Print n; "年后", "人口="; p

End Sub

例3完成下面程序,使得程序运行时单击窗体后,计算1+2+3+……+n<500的n的最大值,并在文本框Texe1中显示结果。

Dim s As Integer

Dim n As Integer

Do While s<500

n=n+1

s=s+n

Loop

=str(n-1)

6.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规定了一套方法,要求程序设计者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来设计和编写。

1.一个大的程序可划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模块,最终分出的模块能完成一个独立的功能,模块之间按层次关系进行组织。

2.程序由一些基本结构组成,任何一个复杂的程序都可以由三种基本结构组成,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3.程序设计时应由顶向下,逐步细化的实施方法。使整个问题可用程序设计语言明确地描述来为止。

例:下面是用VB编写的求1+1/2+1/3+……+1/100的和的程序段,其结构属于()

Dim i As Ieteger,sun As Integer

Sun=0

For i=1 to 100

Sum=sum+1/i

Next I

Print “ sum= ” ;sum

7.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围绕真实世界的概念来组织模型,采用对象来描述客观实体,从所处理的数据入手,以数据为中心来描述系统。

例:VB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对象的三个要素分别是什么在VB中经常使用哪些事件在VB中对象通常具有哪些属性

分析:本题考查对对象的认识,理解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三大要素的内涵。在编写程序时常用的事件有“单击(Click)”、“双击(DbClick)”等,VB对象通常具有名称、位置、大小、字体、颜色等属性。

三、算法与问题解决

1、解析法:是指通过分析问题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用最简练的语言或形式化得符号来表达他们的关系,得出解决问题所需的表达式,然后设计程序求解问题的方法。

使用解析法包含四个环节: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写出解析表达式、解决问题。

如:京沪动车以每小时300km/h的速度从北京开往上海(全程1400km)跑完全程所需时间用t=s/v计算。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算法。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数学题,即笼子中有鸡和兔若干,已知鸡和兔的总头数是m,总脚法是n,问笼中有鸡、各多少只(注意:n>2m,n为偶数)。

Dim x As Integer, y As Integer, m As Integer, n As Integer 'x:鸡;y:兔;m:头数;n腿数

m = Val(InputBox("输入m的值", "解析法"))

m = Val(InputBox("输入n的值", "解析法"))

X= ①

Y= ②

Print "鸡:"; x; "兔:"; y

分析:本题为完美程序题,主要写出求鸡、兔数量的公式。由题意可知,设鸡为x只,兔为y只,用数学方法可列出方程组

m=x+y

n=2x+4y

解这个方程组可得x=(4m-n)/2,y=m-x

2、穷举法:是例举一切与命题相关的情况,然后根据问题设定的条件,逐个加以检查,找到满足条件的解。例1:公元6世纪,中国的《张丘建算经》有一道著名的百鸡问题:公鸡5钱1只,母鸡3钱1只,小鸡三只1钱,有人用100钱买了100只鸡,请完美程序,求其中公鸡、母鸡、小鸡各多少只。

For i=0 to 20

For j=0 to 33

K= ①

If 5*I+3*j+k/3= ② then

Print i,j,k

Next j

Next i

分析:本题使用的是穷举法,从if语名可以看出,i代表公鸡数,j代表母鸡数,k代表小鸡数,故第一个填空为100-i-j,if语句是判断钱数的,按题意第二空为100。

例2:鸡兔同笼,共有100条腿,40个头,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Dim Ji As Integer 'Ji变量表示鸡的个数

Dim Tu As Integer 'Tu变量表示兔的个数

Dim Leg As Integer 'Leg变量表示腿数

For Ji = 1 To 40

Tu = ① '计算腿数

Leg = ② + Tu * 4 '如果腿正好100只,则打印。

If Leg = ③ Then

Print "鸡="; Ji; "只", "兔="; Tu; "只"

End If

Next Ji

分析:本题使用的是穷举法,鸡从1到40列举,兔的数量就是40-鸡的数量,故第一处为40-ji,接着计算脚的总数,第二处应是鸡的脚数为ji*2,第三处判断当鸡从1到40列举时根据其中某一鸡的数量值计算总脚数是否为100,是100就打印鸡与兔的只数。

3、递归法:如果一个函数自己调用了自己,这种算法叫递归算法。例如函数A自己调用了自己,这就是递归算法。另外,例如函数A调用了函数B,函数B反过来调用了函数A的算法,也是递归算法。

递归算法的特征是设法将规模较大的问题分解为规模较小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些规模较小的问题也能采用同样的方法分解规模成更小的问题,并通过这些更小问题的解构造出规模更大问题的解。当规模为1时,能直接得解。

由于递归算法能引起一系列的函数调用,并且可能有一系列的重复计算,所以递归算法的执行效率相对较低。

利用递归算法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的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找出决定问题的更大规模。

(2)找出解决问题的边界条件及边界值。

(3)构造解决问题的通式。

1.自定义函数。

[Public|private] Function <函数名称> ([<参数列表>])[As<类型>]

<局部常量、变量定义>

<语句组>

[函数名=返回值]

End Function

自定义函数的调用有以下三种格式。

格式1:变量=函数名称(参数)

格式2:Call函数名称(参数)

格式3:函数名称(参数)

2.在子过程中调用递归调用。一般格式如下。

If 边界条件1成立 Then

赋予边界值1

[Else

赋予边界值2

……]

Else

调用解决问题的通式

End If

例1:用递归算法求6!.

Public Function a(n As Integer) As Long

If n=1 Then

a= ①

Else

a= ②

End If

End Function

Private Sub Command1 Click()

Print “a(6)=”;a ③

End Sub

分析:递归算法是程序设计的一个难点,递归程序的关键是要找出问题的递归关系和初始值。方法之一就是利用递归法根据问题归纳总结出递归式,加上初始条件,从而编写递归函数。这里的边界条件是当n=1时,1的阶乘等于1,故第一空为1,当没用边界条件时,如当n=6时,6=6*5!,故第二空应是a(n-1)*n,第三空应是(6)。例2:用递归法求斐波那契数列1,1,2,3,5,8,…第10项的值。

Public Function Fib(n As Integer) As Integer

If (n = 1) Or (n = 2) Then

Fib = ①

Else

Fib = Fib(n - 1) + Fib(n - 2)

End Function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S As Integer

S = Fib( ③ )

Print "S=" & CStr(S)

End Sub

分析:这里边界条件是当n=1时,1的斐波那契数列的值为1,故①处填1,当没用边界条件时,如n=3时,Fib=Fib(3-1)+Fib(3-2),

第3项的值为第二项的值加第一项的值。②处应是判断结束标志End If ,s为第10项的值,故③的值为10。

4、排序与查找数据

数组:数组是在程序设计中,为了处理方便,把具有相同类型的若干变量按有序的形式组织起来的一种形式。

定义数组的格式如下:

Dim 数组名(常量)As 数据类型

例:Dim Array (9) As Integer

定义的数组包含10个元素下标从0到9。

定义数组时也可以指写上下标的起始值。

例:Dim IntegerArray (2 to 10) As Integer

定义的数组含有9个元素,下标从0到10.

还可定义多维数组,如: Dim ThreeD (1 to 4,2 to 5,3 to 6) As Integer,定义了一个三维数组(4×4×4)。

①.顺序查找

数据查找分为顺序查找和二分查找两种。

顺序查找时,一般从数据的第一个元素开始中,按照数据的顺序查找指定的关键值;如果被查数据和该关键值匹配,则表示找到,如果所有数据与关键值都不匹配,则表示被查数据中不存在该关键值。

例1:学校秋季运动会100米短跑比赛后,要查找运动员的成绩,数组a中存放的是20名运动员的号码,数组b中存放的是运动员对应的成绩,现输入运动员号码来查找运动员成绩,如果找到则显示成绩。

下列程序中空白处的代码应为()。

Dim a(19) As Integer

Dim b(19) As Integer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Randomize ‘打开随机数开关

For i=0 to 19

a(i)=100+i ‘生成20名运动员号码,用于测试程序

a(i)=10+Int(Rnd*10)/10 ‘生成20名运动员随机成绩,用于测试程序

Next I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Dim ret As Boolean

Ret=False

Key=Val

For I=0 to 10

If ① Then

Print “运动员”;Key;”成绩是:”;b(i)

Ret= ②

End If

Next I

IF Not ret Then

Print “没有找到这个运动员成绩”

End Sub

分析:查找实际上就是进行比较,顺序查找就是从第一个数组元素开始,比较每一个元素中的值跟关键值是否相同,相同表示找到,①是a(i)=key ②是True.

②.二分法查找

二分法查找也叫折半查找,它要求被查找的数据是有序的,否则无法使用二分法查找。利用二分法查找时,首先设置一个上边界和一个下界,然后取上下界中间的元素与指定的关键值进行比对。如果两者相符,表示找到,结束查找。如果不相符,再判断关键值落在中间元素的左半部还是右半部,如果在左部,则保持下界位置不变,将上界设在中间元素的前一个位置,重新查找;如果在右部,则保持上界位置不变,将下界设在中间元素的后一个位置,重新查找。如此反复进行,若下界大于上界,表明没用元素与关键值相匹配,查找结束。

例如:数组a(9)中存放从小到大的10个数字字符:2,4,7,9,10,14,18,26,32,40,查找关键字是7的元素。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a(9) As Integer ‘定义数组

Dim low As Integer, hight As Integer, mid As Integer‘定义下界、上界、中间数值类型

Dim flg As Boolean ‘定义查找标志为逻辑数据

a(0)= 2: a(1)= 4: a(2)= 7: a(3)= 9: a(4)= 10

a(5)= 14: a(6)= 18: a(7)= 26: a(8)= 32: a(9)= 40 ‘数组赋值

low = 0 ‘设置下界初始值

hight = 9 ‘设置上界初始值

flg = False‘设置查找标志初始为否

Do While low <= hight ‘设置循环查找的条件为下界小于等于上界

mid = (hight + low) / 2 取下上界中间值

If a(mid) = Val Then ‘查找输入的值与数组中的值是否匹配

flg = True ‘标志为true

Exit Do ‘退出循环

ElseIf Val < a(mid) Then ‘如果输入的值小于下上界中间位的值

hight = mid – 1 ‘下界不变、上界由中间位前移一位

Else ‘如果输入的值大于中间位的值

low = mid + 1‘上界不变、下界由中间位后移一位

End If

Loop

If flg Then

= "要找的数" & & "是数组第" & mid + 1 & "个位置的数"

Else

= & "不在数组中"

End If

End Sub

③.冒泡法排序算法

所谓排序法,就是批将一个无序序列排成一个有序序列的过程。

排序算法在计算机编程中使用非常频繁。在实践中,人们设计出了许多好的排序算法,如交换排序、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各种算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冒泡法排序”也叫“起泡法排序”,是一种比较简单、易懂的交换排序方法,它通过相邻元素进行比较和交换,逐步将一个无序序列排成一个有序序列。将元素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列为升序排列,反之称为降序排序。

例1:将10个无序数据存放在数组元素a(0)到a(9)中,若要将这些数据按升序排序,下面一段用冒泡法排序的程序代码,其中空白处的代码应为()。

Dim a(10) As Integer ‘要定义为有11个元素的数组

For i=0 to 9

For j=0 to 9-i

If then

t=a(j)

a(j)=a(j+1)

a(j+1)=t

End if

Next j

Next i

分析:本题中要求升序排序,即数据由小到大的冒泡法排序,程序中使用了两重循环,外循环是控制排序趟数,每执行一趟外循环,有序部分的数据就多一个;内循环控制每趟排序时数组元素的比较和交换,也就是只对无序部分的元素进行比较和交换。If语句中条件是判断相邻两个元素的大小,如果前面的元素a(j)大于后面元素a(j+1),则交换两个元素的值,即较大的元素向后移(如果是降序排列,则刚好相反)。故空白处应是a(j)>a(j+1)。

例2:用选择排序法将数组a中随机生成的10个整数按升序排列。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a(10) As Integer

For i = 1 To 10

a(i) = Int(Rnd * 1000)

Next i

For i = 1 To 10

For j = 1 to i

If a(i)< a(j) Then ‘如果后面数a(i)小于前面数a(j)

a(0)= a(i) ‘a(0)作为中间变量,把后面小的数先放入中间变量中

a(i)= a(j) ‘把前面大的数移入后面

a(j)=a(0) ‘把中间变量的数赋给前面的数,把小的数移入前面

End If

Next j

Next i

For i = 1 To 10

Print CStr(a(i))

Next i

End Sub

④插入排序法

插入排序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排序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一个数据序列看做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有序的,后一部分是无序的,排序时把无序部分的数据元素逐个插入到有序部分,使得有序部分的元素不断增加,无序部分的元素相应减少,最后所有元素志为有序序列。通常将无序部分中的第一个数赋给哨兵,然后哨兵分别跟有序部分的数进行比较。

插入排序的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链表插入排序和希尔排序等。

时间复杂度是指对一组无序数列排序所用的时间。当然对同一组数据进行排序,所用的时间少的算法较优。一般来说,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要优于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

例1:有一组数位于数组组元素a(0)至a(10)中,见下表中的“原始值”那一行。现采用插入排序法进行升序排序,经过三趟排序后,各变量中的值见下表中的“第三趟之后”。试问,进行第四趟排序时应将元素()赋

分析:这是一道插入法排序的分析题。在插入排序中,认为无序数列中的第一个是有序的,故在排序时从第二个数开始,分别赋给哨兵,将哨兵分别与前面的有序数列进行比较,然后将哨兵赋给相应的变量(即插入相应

的位置)。

对于本题,在进行第四趟排序时,先将a(4)赋给哨兵,将哨兵与a(3)比较,a(3)大于哨兵,将a(3)的值赋给a(4),将哨兵与a(2)比较,a(2)大于哨兵,将a(2)的值赋给a(3),将哨兵与a(1)比较,a(1)不大于哨兵,将哨兵插入到a(1)后面,即将哨兵赋给a(2),到这一步找不到了比哨兵大的数据,至此,这一趟排序结束。

第四趟后值为: 2 6 7 8 9 5 15 3 17 0 4

例2:将20个无序数据存放数组元素a(0)至a(19)中,若要将这些数按升序排列,下面是一段用插入法排序的程序代码,其中空白处的代码是()。

For i=1 to 19 ‘从数组的第2个数开始

S=a(i) ‘赋值给哨兵

j=i-1 ‘前一值的地址

Do while a(j)>s ‘前一个值大于哨兵的值作为循环条件

A(j+1)=a(j) ‘前一值后移

j=j-1 ‘地址的值前移一位,使该位置的值与哨兵进行比较

If j<0 Then ‘如果地址的值小于数组的下界

Exit Do ‘退出 Do While 循环

Loop

A(j+1)=s ‘前一值a(j)小于哨兵,将哨兵赋值给a(j)后一值

Next i

四、应用程序设计

1.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

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是: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

例:编写程序,求100至1000之间的所用素数。

分析:所谓素数,就是除了本身和1以外并没有任何其它因子的正整数。可以此数除以用2到此数的平方根,如果余数为0则此数非素数。

因此可以根据循环来产生100至1000之间的素数,由于这个循环次数是确定的,可以用For/Next循环。

Dim i As integer,j As integer

Dim t as Boolean

For I=100 to 1000

T=false

For j=2 to sql(I)

If I mod j =0 then t=true

Next j

If not t then print I

Next I

2.简单的程序设计

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

根据实际问题,按照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的步骤,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在此基础上优化程序。

例:回文数是指左右对称的十进制整数,如10201,232等,编程求所的五位数的回文数。

解此问题有多种方法,这里从完全平方数入手解决,由数学知识可知,100至326的完全平方数是五位。可提取五位数的各位数字进行比较。

Dim x As Single

For i=101 to 316

x=i*I

a=x \ 10000

b=(x - a * 10000) \ 1000

c=(x - (x \ 100) * 100) \ 10

d=x - (x \ 10) * 10

If a=d and b=c Then

Print x

End if next i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知识点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课程结构如下表: 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选择性必修: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模块2:网络基础;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二、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四、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五: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七、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过程) 1.确定评价目标与内容 2.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具体指标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 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 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 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 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 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目录 Ⅰ、考试性质 (1) Ⅱ、考试说明 (1) Ⅲ、测试内容与要求 (5) Ⅳ、模拟试卷与答案 (11) 试卷一(信息技术基础) (11) 试卷二(信息技术基础) (18) 试卷三(多媒体技术应用) (25) 试卷四(多媒体技术应用) (29) 试卷五(网络技术应用) (33) 试卷六(网络技术应用) (37) 参考答案 (41)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行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全面反映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 Ⅱ、考试说明 1.指导思想。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遵循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考试内容,适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责任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命题依据。2012年贵州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以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实验)》和《贵州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命题依据。 2.考试范围。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实验)》,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为必修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内容和一个选修模块的内容。根据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状和实际情况,考生可从“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和“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中任意选择一个模块进行考试。 3.考试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次考试将学业水平要求定为三级标准,在不同内容上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A级:对应于了解水平与模仿水平——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别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B级:对应于理解水平与独立操作水平——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C级:对应于迁移应用水平与熟练操作水平——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与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4.考试形式。考试采用局域网环境下的无纸化上机考试,实行闭卷方式。考生使用考试软件、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进行答卷。考生的试卷由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智能生成,考生答题的所有过程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 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 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目的性 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过程:1、提交申请;2、受理;3、初审;4、公布;5、实质审查;6、授权。 三、技术的未来(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考试要求:理解(b))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改进产品的性能。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①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做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②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①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②技术设计侧重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实用等,围绕技术的目的而展开;③艺术设计侧重欣赏、审美、色彩、造型、视觉效果、包装等,强调感觉的需要

[高中二年级]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完整方案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与背景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了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对他们加强信息技术素养、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从建校就开设计算机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主要通过硬件基础、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从网上获取信息、信息发布(网页制作)以及程序设计基础几个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简单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等技术。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令人倍感欣慰。 我校一直努力构建“全面+特色”办学模式。“办一所有个性的特色学校”,这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也是社会各界对立发中学的殷切期待。希望通过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来提高子女的电脑操作水平、从网上获取资料的能力、完成简单的文字处理等,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我校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开设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我校有着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先后建起两个机房、校园网等。3位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近年的风雨兼程奋力拼博,不断积累宝贵的经验,不断茁壮成长,如今信息技术教学已初见成效,取得令人欣喜的好成绩:马宁、崔红娟等老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竞赛”中获奖,还有一大批学生获计算机大赛一等奖,为了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爱好者的操作水平,我们到了非开选修课的时候了。 二、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根据本校自身优势,经校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1.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的自我发展提供空间。 3.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校本课程的设置

浙江新高考选考通用技术之电子控制技术

浙江新高考选考通用技术之 电子控制技术 概述 本模块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一个选修模块。 本模块的教学应紧紧围绕技术课程的目标展开,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努力反映电子技术的新成果。教学过程强调基于提高生活质量、基于问题解决、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设计。鼓励设计方案的多样性,注重引导学生在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形成的同时领悟出电子技术设计的思想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在电子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创造和共通能力,使学生成为电子技术学习的主体,更好地面对当今技术社会的挑战。 本模块的教学应反映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中技术设计的思想方法。 本模块分设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和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四个主题。模块-主题结构如下图。 前面三个主题分别阐述了电子控制系统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各部分的作用、原理和应用,第四个主题是将前面三个主题组合成一个控制系统,通过应用性设计,对“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的内容进行应用、综合和拓展迁移。本模块的重点是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上。 模块内容通过对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军事武器的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结构和电子控制系统结构的完整概念,明确传感器、数字电路和电磁继电器作为电子控制系统的三个主要环节的作用,了解电子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亲历设计过程,使学生理解电子技术、亲近电子技术。可能有一些学生缺乏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补充电阻、电容、电感、三极管、放大器等知识和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如多用电表、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模块的四个主题,建立电子控制系统的完整结构概念是前提,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传感器掌握运用是基础,电子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是载体,通过电子技术的操作方法和试验方法的掌握,领悟技术与设计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整书)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整书)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本书地位: 本模块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基础,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本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书章节之间关系: 本模块由四个主题组成: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处理与交流

信息技术与社会 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 教材内容: 1.定性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有以下亮点: (1) 内容编排角度新颖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在内容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技能模块为教学单元的教材编写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教学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2) 注重信息文化的渗透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非常注重信息文化的渗透,人文性很强,无论是教科书正文的阐述,还是各种联系的设计,都很重视信息文化的培养,尤其是重视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引用与介绍。 (3) 内容广、知识新

《信息技术基础》覆盖的知识点范围广,内容新,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尽可能多、尽可能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 (4)给教学活动额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秉承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对教学内容不过于限制,特别是在信息加工模块更多的是学习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很少涉及具体软件的操作步骤。而且也不指定具体的应用软件,大大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弹性。 2.定量分析 (1) 章节与全书关系分析 ①章节与页数 表1 各章页数一览表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 章 信息 获取 第三 章 信息 的编 程加 工和 智能 化加 工 第四 章 文本 和表 格信 息加 工 第五 章 多媒 体信 息加 工 第六 章 信息 集成 与信 息交 流 第七 章 信息 资源 管理

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1全套精品教案(共32个课时)

范文 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1全套精品教案(共32个课 1/ 8

时) 2020 年高二年级通用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第 1 课时) 《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以师生、学生间互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2、教师构建互动,让学生探究。 从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和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3、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技术。 2、教学难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其有关知识的拓展。 [难点突破] 由教师引导,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3/ 8

1、教学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2、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不断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实物。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开导篇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通用技术,并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如何学好通用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模块设制展开了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今天我们就通用技术课的技术展开讨论。 [创设情景]:木条、铁钉、鎯头是制作家具修理家具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属木工。 下面请一位同学帮同学们在教室里做一个挂雨具的架子。 1、首先钉一枚铁钉到木条上(任选一件工具)习惯上学生一般选择铁鎯头。 【提问】为什么选择铁鎯头,而不钳子?因为铁鎯头专门用来敲的,而钳子是用来剪和钳东西的。 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2、如果出现铁钉钉弯、钉错位置时需要拔出铁钉。 (学生也会很自然用羊角铁鎯头) 2

沪科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课程纲要

沪科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课程名称:高中信息技术必修) 教学材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授课时间:21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一、课程目标 1、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2、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3、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课程内容及实施 1、学习活动 课程内容课 时 学习活动设计课标要求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 1.从动画片柯楠引入新课,让学生回答柯楠能破案依靠的是什么 2.让学生看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中的生存实验由此说明信息在人 类生活中很重要,不可缺少,以实例说明缺少了会怎么样 3.通过猜猜看理解信息的概念 4.用例子让学生总结信息的特征了解理解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 1.用一件物品让学生回答出是什么,然后分析告诉学生认知过程就 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2.阅读书上内容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总结讨论 了解信 息 处理 与交流信 息 获 取 信息需求和来源的确定 1 1.学生观看《野象来了》(选自中央十套“讲述”栏目)谈谈感想; 由此得出: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为保护野生动物组织学生做网页宣传,提出本节课的任务是确定 网页宣传的内容 3.让学生通过看书总结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4.思考并回答做这个网页想要用到什么内容,你会通过什么渠道得 到你想要的信息,从得到的信息中你会选择哪些。 5.小组成员讨论选择信息来完成表格的制作 迁移 获取信息的方法 1 1.由枣乡的视频引入新课,让学生猜出视频的地名,提出问题,想 了解枣乡的情况可以用到哪些方法,哪种方法更快,让学生试做,引 出新课,获取信息的方法 2.由刚才的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都用了什么搜索引擎,分类、分析 不同点 3.由各种与枣乡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找答案说出查找的方式,以及用 到的查找词语,在问题中掌握获取信息的技巧 4.技巧大比拼,巩固知识 迁移应用 理解 独立操作 信息价值的判断 1 1.由故事引入,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情况并思考回答问题引入新课 并总结信息价值判断的方法 2.由天气预报对各个部门的影响让学生总结信息价值判断的方法 3.让学生查找郑州到北京的火车的车次,让学生总结信息价值判断 的方法 4.由当天的两则新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迁移

高一信息技术选修(一)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 1、分析问题:明确条件和需求,找出条件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2、设计算法:用适当的方式描述问题的具体解决步骤; 常见的描述方式: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 流程图的基本符号: 算法的特征:有输入(0或多个)、确定性、有穷性、有输出(至少要有1个输出)、可行性 3、编写程序:用计算机能读懂的程序语言描述算法; 程序的发展:机器语言(用二进制(0和1)代码表示, 唯一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和接受的语言) 汇编语言:又称符号语言,间接接受的语言 高级语言:间接接受的语言, 常见的有FORTRAN 、BASIC 、PASCAL 、COBOL 、C 、Visual Basic 、Visual C++、LISP 、Visual Foxpro 、Delphi 、Java 等 4、调试运行:主要目的是查错,查找和改正程序中存在的错误,使程序顺利地执行, 得出正确结果; Eg : 1、一位同学想编程解决“韩信点兵”的问题,他制定的如下工作过程中,最恰当的是 A. 设计算法,提出问题,编写程序,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B. 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C. 分析问题,编写程序,设计算法,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D. 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提出问题,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2、算法与程序的关系( ) A .算法与程序之间无关系 B .算法是对程序的描述 C .程序决定算法,是算法设计的核心 D .算法决定程序,是程序设计的核心 3、能够被计算机直接接受和执行的计算机语言,通常称为( )。 A .低级语言 B .高级语言 C .机器语言 D .汇编语言 4、在流程图中表示算法中的条件判断时使用( )图形框。

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案沪教版选修1

解析法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章第一节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解析算法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的学习,掌握用解析算法设计程序的基本思路。 (2)学会根据问题寻找恰当算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这一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的精神和态度。 2、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用解析法设计程序,解析法是一种最基本的常用算法,在之前三种基本结构程序设计的例题分析中也曾使用过,该算法的分析也为今后的各种算法学习做好了准备。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解析算法的思想,能写出求解问题的解析式并用程序实现”,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学会分析问题,合理设计算法,建立求解问题的解析式”。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可视化编程的能力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这样就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算法的分析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一个测量树高的例子进行引入,用简单的例子分析解析算法,然后采用教材上的活动“求解铁丝问题”让学生掌握解析算法的实现过程,用“求岛屿面积”的实践环节巩固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分析归纳、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题 2’ 从A、B两点仰角的角度与两点之 间的距离可计算出MN的高度。 引出课题:解析法 探究学习 8’[学习任务一] 问题:MN是竖直于地面的物体, 其底部N不可到达。为了测量MN 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一条与MN 在同一平面的水平线线段AB为 基线,测得AB的长为a=20米, 在A点向M点张望的仰角α =38.4°,在B点向M点张望的仰 角β=22.8°。试设计程序计算高 度MN。 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一”(填 写电子文档) 1、问题分析:怎样写出计算表达 式。(请学生回答) 2、设计求解表达式MN=a/(1/tan β- 1/tanα)的算法。 (以下部分小组合作完成) 3、实现应用程序:老师提供程序 的可视化界面及不完整的程序, 要求学生程序填空,完善程序。 4、将程序输入到程序窗体的按钮 中并调试计算本题结果。附带计 算学校中一棵桂花树和一棵龙柏 的高度。 1、由α、β与a 推导出计算表达 式。 2、根据计算表达 式,分析解题算 法。 3、小组合作,填 空完成程序,交流 填空结果。 4、复制程序,调 试并得出运算结 果。 让学生在 老师的带 领下了解 解析法解 题的一般 过程。 学习小结2’老师提问:请同学说说求解任务 一的步骤是怎样的? 老师用流程图表示这个步 骤,提出解析法的概念。 了解解析算法的 概念。 让学生初 步了解解 析算法的 概念。 [学习任务二]求解“铁丝问题” “智力大比拼”活动: (1)一根长为6米,可制作一个 2平方米的矩形框,问该矩形长 和宽各为多少? (2)上面同样的问题,制作的面 积为2.1平方米,那么长、宽各 参与“智力大比 拼”活动。 产生计算机程序 解决问题与简单 人脑思维运算的 比较。 让学生参 与“智力大 比拼”活 动,产生冲 突,激发学 生学习的 兴趣。

苏教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全套教案(最完整版)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 全 册 教 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技术的”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人类需求技术的。使学生感受技术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直观图片、详实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用技术课程介绍 1.何为是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为何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和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3.如何学好通用技术课程? ⑴在学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中做,做中学,积极参与技术活动和亲身经历、体现设计过程。 ⑵学习中要采取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升。 ⑶注意运用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注重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

的学习,注重探究和实验。教学内容 [板书](一)技术的含义[板书]1.技术的产生创设情境 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004页内容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以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结论:从人类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技术就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旅程。阅读教材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板书]2.技术的发展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 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阅读教材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 归纳总结讨论: 1.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术,没有发明灯,那么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2.人类对光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发展? 总结: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并回答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信息技术下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三类课程形成了价值互补,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足见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而从这个学期开始我校已全面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且全校教师都积极参加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应该构成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为了能让学习者真正在其中体验,我校开展以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此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学校特色。 二、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了解Flash MX 教学目标: 1、总体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了解Flash的基本操作、舞台对象的创建、对象的编辑与调整、创建简单的动画、图层的操作与动画应用、调整声音文件、Actions编程环境、Flash的动作函数、动画的交互控制、对象的定义技术,以及Flash动画的优化及发布等。 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Flash动画的的基本概念,了解Flash动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掌握Flash动画的的基本工作原理。 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1)《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2)本课程又作为《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等课程的基础。 案例一 2、具体教学目标

通用技术各个选修模块的特点及内容

通用技术各个选修模块的特点及内容 通用技术以普通高中的基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统一为基本原则确定课程内容,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特征,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及其选择性的统一。通用技术各个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地区间的差异和城乡学校的不同特点,选择余地大,适用面广,应用性强,为学生和学校打开了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懂得选择,激发职业意识,学习规划意识,进而规划人生。选修模块是两个必修模块的所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等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和拓展。下面具体介绍通用技术的七个选修模块的特点及内容。 一、电子控制技术 (一)教育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控制技术在工业、农业和科研部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学生喜爱的一种技术。 通过选修的方式研习电子控制技术,学生能更广泛地了解技术世界,更深入地学习系统和控制等技术的核心概念,更广泛地接触技术设计的实践锻炼,更多地接受技术思想方法的训练,从而实现对技术与设计必修课程的拓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于更加广阔的技术世界之中。同时,电子控制技术为未来的工程师和准备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电子控制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选修课程而言,教学所需的设备较为简单。由于原来很多学校都开设过电子技术课程,不少设备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场地还能利用,原来的师资经过培训后即可上岗。因此,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地区也可以实施。 (二)内容设置 本模块由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和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四个主题组成。前面三个主题分别阐述电子控制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突出的是各个部分本身的作用。第四个主题是将前面三个主题组合成一个控制系统,并通过应用性设计,对必修课内容进行应用、综合和拓展。整个模块的重点是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上。 二、建筑及其设计 (一)教育价值 之所以选择建筑及其设计作为选修模块,一方面是由于建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人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建筑,建筑技术是最具实用价值的技术之一,因而学习建筑及其设计的一些内容对学生提高生活质量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另一方面,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是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和不同时代风貌的写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建筑及其设计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建筑是学生时时刻刻都要接触的物质产品之一,是学生能使用和感受到其功能的物质产品。这使得本模块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筑设计不仅要用到在“技术与设计1”及“技术与设计2”模块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而且要接触和运用多种技术知识和技能,因而学习建筑及其设计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熟悉技术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的好载体。另外,学生的建筑设计对象可以是一栋建筑的整体设计,村镇或小区的规划,也可以是一扇门、窗的结构、造型设计,还可以是新设想的设计以及改进性设计。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广阔的选择空间,学校教学也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据学校与学生情况确定学生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二)内容设置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请将答案写在括号内。) 1、去年“愚人节”某大学张贴一个当日在校园礼堂公演“哈里波特Ⅶ”的海报,这则消息具有信息的()。 A. 时效性 B. 共享性 C. 真伪性 D. 价值相对性 2、王明收到某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该大学已经开学一个月,王明因错过了报到期限而被 取消入学资格。这件事情主要体现了信息的()。 A.共享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可处理性 3、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A.新闻报道 B.天气预报 C.报纸杂志 D.市场行情 4、2001年7月13日晚10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不少国内外商家从中捕捉到这样的信息:大量的运动场馆、基础设施等需要建设,数以万计的奥运健儿、观光旅游者将会到这里消费,商机无限……以上材料说明信息具有()。 A.共享性 B.传递性 C.时效性D.可处理性 5、从古到今,人类共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历程,我们现在正处于那一次()。 A.语言的产生和应用B.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 C.电报、电话及其它通讯技术的应用 D.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6、现在我们常常听人家说到(或在报纸电视上也看到)IT行业各种各样的消息,那么这里所提到的“IT”指的是()。 A.信息 B.信息技术 C.通信技术 D.感测技术 7、Word文档的扩展名为()。A. .DOC B. .EXE C. .COM D. .BMP 8、下面哪些不是说信息的价值( )。 A.读书以明理 B.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C.书中自有黄金屋 D.春雨贵如油 9、林华同学所在小组准备出一期关于“神舟六号”飞船的黑板报,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获得相关素材()。 ①上互联网②咨询相关专家③查阅相关报刊④参观航天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小杰对电脑说"请关机",电脑马上执行了关机命令,这其中主要应用了人工智能中的()。 A.图像识别技术 B.指纹识别技术 C.语音识别技术 D.字符识别技术 11、下列不属于采集信息工具的是()。 A.扫描仪 B.电视机 C.摄像机 D.计算机 12、下列存储格式属于文字类型的有:()。 A. .txt B. .jpg C. .mp3 D. .gif 13、全文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也称为()。

高中通用技术全套知识点整理

优质参考文档 技术与设计一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一、技术的巨大作用 1、技术的起源:源于原始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此时的技术并不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拾磨制好的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 [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 信息传递) [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 2、技术: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工具和方 法。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4、技术的巨大影响 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 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技术对自然的价值:(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例:都江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 5. 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综合性(指的是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两面性(有利有弊,例如:电池)、专利性(专利权)。 6■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独自拥有其各种权利)、时间性(在一定的时间内)、地域性(专利有地域区分,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与国际) 专利种类:发明专利(指对产品、方法或者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保护期限:20年,自 申请日算起) 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保护期限:10 年,自申请日算) 优质参考文档 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等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用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保护 期10年,自申请日算)

2019年上半年《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

2019年上半年《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资格面试真题精选 一、考题回顾 高中信息技术《数据库及其建立的过程》 试讲题目 1.题目:数据库及其建立的过程 2.内容: 在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经过识别、选择、分类等综合分析,形成了印象和概念,产生了认识。由于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计算机软件系统,而计算机不可能直接处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所以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必须首先将具体事物的特征通过人脑的加工,转化成计算机能处理的数据,然后再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例如,使用数据库管理“校本课程”信息,首先要对“校本课程”和“学生”两个事物进行分析,寻找各自所具有的特征。在“校本课程”中,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很多,如:中国诗歌研究、趣味数学、古典音乐欣赏等,这些都称为实体。所有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也很多。对于这些“校本课程”实体来说,其特征包括课程名称、课时数、负责老师等(这些都称为属性),但我们在需要用到的是课程号、课程名称、负责老师、学生数四个属性。对于“学生”实体来说,则需要学生编号、姓名、性别、所在班级等属性、然后,把上述信息转化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即建立数据库。 综上所述,建立数据库的过程如图5-1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要建立一个数据库,首先要收集相应的信息,然后从中分析并抽取信息的特征,确定特征之间的关系,接着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最后根据需要使用数据库。建立的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有特定的任务。 3.基本要求: (1)如果教学期间需要其他辅助教学工具,进行演示即可。 (2)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答辩题目 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