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建设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铁路建设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自从19世纪初铁路系统被发明后,这项技术改变了整个世界。铁路系统推动

了城市的增长和发展,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也有很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本文将探讨铁路建设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一、铁路系统的历史

最早的铁路系统建于18世纪,当时是用木板建造的铁路。19世纪初,托马斯·塞姆·林特洛普在英国建造了第一条现代化铁路,在运行33年后被废弃。林特

洛普的铁路系统基于轮轨结构,这种结构至今仍被用于铁路系统中。

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加,一些更加高效的铁路系统被创建。其中,美国的铁路系统是最为显著的例子之一。美国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建成后,其经济和政治影响非常显著。铁路连接了东岸和西岸,使得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变得更加便利。

二、铁路建设的好处

铁路建设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随着铁路网络的扩张,交通流通变得更加便利,这对于改善民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工业生产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铁路还是能够大规模运输重量货物的最佳方式之一。架设铁路系统需要大量资金,但这种建设的好处是长期的,并且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铁路建设也有助于改善环境,减少对能源的消耗。相比传统的交通方式,铁路

系统可以更加高效地运输大量的人员和货物,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铁路系统对城市和国家的影响

铁路系统对城市和国家的影响非常显著。铁路通常会连接两个或多个城市,从

而使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便捷,也有助于改善城市间的社会交往。这种连接还

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因为铁路系统可以使人们更加容易地到达其他城市,这对于那些寻求新出路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铁路系统也有助于加速经济发展。铁路是可以大规模运输货物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铁路系统可以促进国家产业增长。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铁路和其他新技术的引入共同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四、铁路系统在当今的地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铁路系统被开发出来,这些系统改善了传统铁路系

统的不足之处,使得铁路系统在当今的社会依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大多数现代铁路系统都采用电力驱动,这种驱动方式比内燃机效率更高,而且

还更加环保。许多公司还在研究使用可再生能源来驱动铁路系统,这将会使铁路系统更加环保。

总之,铁路建设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铁路系统不仅促进了经济和

工业的发展,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铁路系统仍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选修4学案:第六章 第二节 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第二节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詹天佑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了解幼童留学对詹天佑的影响,知道清朝铁路事业发展的艰辛。 掌握詹天佑为中国铁路建设做出的贡献,理解詹天佑是“中国铁路之父”。 分析京张铁路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感悟詹天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少年 .1861年,詹天佑生于广东南海县一个没落茶商家庭,自幼聪颖好学。 .1872年赴香港考取“幼童出洋预习班”,跟着容闳到了美国。 .考进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道工程专业,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特别提醒]詹天佑出国留学得益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詹天佑修筑铁路促进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历程。 、京张铁路创奇迹 .回国后改学海军轮船驾驶,后转入中国铁路公司,被选为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 .修筑京张铁路 1)清政府于1905年决定修筑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铁路会办和总工程师。 2)1905年到1909年,成功地解决了八达岭等一系列难关后,全线提前通车,真正做到了好、

省、快。 特别提醒]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时,为国为民担风险,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热爱祖国的中国心。 、出任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 .1912年,詹天佑在广州创立广东中华工程师会,任会长。后成立中华工程师会,总会设在汉口,被选为会长,培育了一大批工学家。 .领导开拓了我国工程学术事业,贡献卓著,有“中国工程之父”的美誉。 特别提醒]詹天佑的精神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超的专业水平,二是勇于面对困难的可贵品质,三是强烈的爱国情怀。 .1872年,詹天佑随第一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詹天佑敢于冲破旧观念,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立志用科学精神来改造中国,同时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毅然回国,为中国铁路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詹天佑设计路线总是亲自测量,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为祖国争得了尊严和荣誉,他所体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自强的奋进精神。 詹天佑为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做出的贡献 料一清廷邮传部在验收京张铁路后,宣称:“①此路一成,非徒增长吾华工程师莫大之名誉,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学案设计(有答案)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学会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等唯物史观的内容去分析问题。 时间跨度较大,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历经三个世纪,学会利用时间段来进行分阶段的学习。在空间上分布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而后遍布整个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在德国与美国,即工业革命遍布了全世界。学会从地域的角度对本课的两个知识点进行学习。 本课内容名词解释较多,例如“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垄断资本主义”等,应学会将这些名词放入历史环境中去看待这些事件的作用。 在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缺点时,从两方面进行思考,而并不只看见资本主义的优点。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由资产阶级发展产生的市场、原材料、财富的需求,是近代英国敲开中国国门的原因。在学习本课时,也应该从民族的角度去思考工业革命的利弊。 【学习重点】 工业革命的背景。 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 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习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如何将两次工业革命串联起来。 工业革命的影响分为利弊两个方面,怎样通过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工业革命。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1.兴起原因(必要性):手工生产(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1)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2)随着工厂制度的发展,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3)随着生产的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2.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1)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2)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3)女性社会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二、思考探究 (一)农业变革、商业革命、科技创新与工业革命 材料一: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因为在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里,必须有农业生产的足量剩余,才有可能养活那一部分不再需要自给衣食的商业和工业人口。 ——琼斯 一个农业国要工业化,只能从农业中提取资金。 ——R.R帕尔默 材料二:为什么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而不是在早100年或1000年时发生?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从海外大扩张之后欧洲惊人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这一发展如此显著,以致现在通常被称为“商业革命”。…… 商业革命在好几个重要方面有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首先,它为欧洲的工业、尤其是为制造纺织品、金属器具、船舶……在内的船舶附件的工业提供了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要为工业革命建造工厂和制造机器,就得筹措资金,商业革命也提供了这方面所必需的大量资本。……据估计,18世纪从印度和西印度蔗糖殖民地所榨取的资金的总量与1800年在英国工业上投入的资金总量大约差不多。 ——《全球通史》材料三: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的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

铁路建设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铁路建设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自从19世纪初铁路系统被发明后,这项技术改变了整个世界。铁路系统推动 了城市的增长和发展,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也有很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本文将探讨铁路建设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一、铁路系统的历史 最早的铁路系统建于18世纪,当时是用木板建造的铁路。19世纪初,托马斯·塞姆·林特洛普在英国建造了第一条现代化铁路,在运行33年后被废弃。林特 洛普的铁路系统基于轮轨结构,这种结构至今仍被用于铁路系统中。 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加,一些更加高效的铁路系统被创建。其中,美国的铁路系统是最为显著的例子之一。美国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建成后,其经济和政治影响非常显著。铁路连接了东岸和西岸,使得商品和人员的流通变得更加便利。 二、铁路建设的好处 铁路建设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随着铁路网络的扩张,交通流通变得更加便利,这对于改善民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工业生产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铁路还是能够大规模运输重量货物的最佳方式之一。架设铁路系统需要大量资金,但这种建设的好处是长期的,并且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铁路建设也有助于改善环境,减少对能源的消耗。相比传统的交通方式,铁路 系统可以更加高效地运输大量的人员和货物,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铁路系统对城市和国家的影响 铁路系统对城市和国家的影响非常显著。铁路通常会连接两个或多个城市,从 而使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便捷,也有助于改善城市间的社会交往。这种连接还

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因为铁路系统可以使人们更加容易地到达其他城市,这对于那些寻求新出路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铁路系统也有助于加速经济发展。铁路是可以大规模运输货物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铁路系统可以促进国家产业增长。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铁路和其他新技术的引入共同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四、铁路系统在当今的地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铁路系统被开发出来,这些系统改善了传统铁路系 统的不足之处,使得铁路系统在当今的社会依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大多数现代铁路系统都采用电力驱动,这种驱动方式比内燃机效率更高,而且 还更加环保。许多公司还在研究使用可再生能源来驱动铁路系统,这将会使铁路系统更加环保。 总之,铁路建设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铁路系统不仅促进了经济和 工业的发展,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铁路系统仍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成昆铁路的历史意义

成昆铁路的历史意义 成昆铁路是连接中国境内的成都和昆明两座城市的一条山地铁路,全长约1000多公里。它的建成不仅仅意味着两座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得以快速便捷地实现,更是对中国的铁路建设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以下是成昆铁路的历史意义: 一、改变西南交通不便的局面 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西南地区的交通一直十分不便,通常需要汽车或者船只来进行联络。而成昆铁路的建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大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为西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成昆铁路的通车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铁路穿越的地区大多是西南地区经济薄弱的山区,而铁路的开通使得当地人口的流动更加自由,商品的交流更加便捷。特别是在近些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成昆铁路更加成为了联通西南各地、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段。 三、提高国防战略重要性

成昆铁路穿越的局势复杂,地形复杂,地势崎岖。因此,成昆铁路建 设在提高西部地区国防战略重要性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铁路路线 沿线经过了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等公路交通干线,能够为军队在降低 战争成本的同时迅速投送兵力,增加了我国在边境地区的战略优势和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提高中国铁路建设水平 成昆铁路以其险峻多变的地形条件,对中国的铁路建设能力提出了前 所未有的挑战。在建设过程中,选择了许多中国铁路工程史上的技术 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第一”,如“万峰架”、“高黎贡山”等工程。成昆铁路的建成,不仅提高了中国的铁路工程技术,还有 利于中国在国际铁路建设规划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总之,成昆铁路的建成不仅仅是一项巨型工程,更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中国铁路建设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对于西部地区和中 国整体经济、交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影响深远。

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

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 在中国近代史上,东北地区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吸引了大量移民。这些移民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东北的土地上努力开拓,谋求新的生活机会。本文将围绕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探讨关键词和内容。 闯关东:指中国北方居民向东北地区迁移的历史事件。 开荒种地:指移民在东北地区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的活动。 社情民意:反映东北地区民间社会的情况和民众的意愿。 政府政策:指清朝以来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移民政策。 原因:近代东北移民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动荡、经济贫困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许多北方居民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选择了向东北地区迁移。 历史: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自清朝开始,大量移民从山东、河北等地向东北地区迁移。他们经历了千难万险,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努力开荒种地,建设家园。 现状:虽然闯关东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东北地区仍然吸引了

大量移民。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为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影响:近代东北移民为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观念和商业模式,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同时,移民也给东北地区带来了多元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貌。 移民在东北地区开荒种地,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农业生产的兴起带来了商业的繁荣,推动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移民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多元化,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群带来了新的社会风尚,如不同的服饰、饮食、艺术等,丰富了东北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 政府在近代东北移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清朝时期,政府为了开发东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政策,如提供土地、税收优惠等,吸引了大量移民前来。改革开放后,政府调整了移民政策,加强了对移民的管理,规范了移民行为,为东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社情民意是了解东北地区社会情况的重要因素。在近代东北移民过程中,社情民意反映了对移民的态度和看法。一些社会组织和民众积极

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运动,它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对中国近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戊戌变法的重要性。 一、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 1. 政治开明 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开启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过程。在变法前,中国的政治体制已经严重落后,国家内部腐败,群众生活贫困。变法为中国政治带来了一定的改变,逐步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 2. 经济转型 变法期间,中国政府致力于推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铁路建设、金融重组、工商业改革等等。这些措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经济从封闭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 转型。 3. 文化启蒙 变法期间,中国社会倡导文化启蒙,提倡知识分子的平等地位。在历史传统中,知识分子几乎是一种与庶民世界毫无关系的社会 群体。但是,在戊戌变法时期,知识分子受到政治、社会、文学、历史等各领域内的关注,带领群众逐渐走向文化的现代化。 4. 社会政策改革 变法时期,一系列的社会政策改革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 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变法时期,中国政府实行了宽政政策,如放宽监禁制度、特赦囚犯等等。同时,推进了婚姻自由、继承 权等社会改革,这些改革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发展都有 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 开启中国现代史的起点 戊戌变法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史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 开始。戊戌变法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奠定了 基础,使得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 谋求中国强大的探索 戊戌变法是一次谋求中国强大的探索。当时中国处于民族危亡 之中,国家内部陷入瘫痪状态,而且受到列强的入侵和侵略威胁。戊戌变法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回应,为中国寻找出路。 3. 启发现代化思潮 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启发了现代化思潮。变法时期,西方的现代化思想和技术开始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 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的进步。现代化思潮也从中 国开始传播到了东亚、亚洲和世界各地,推动了许多国家进入现 代化的进程。

2022观看中国城轨纪录片观后感4篇

2022观看中国城轨纪录片观后感4篇 中国城轨纪录片观后感篇1 自2月25日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开始播出的,由中国中铁联合相关单位深度策划出品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城轨》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国城轨》纪录片一共五集,主题分别为:第一集《改变——与时代竞速》,第二集《穿越——与科技共进》,第三集《魅力——与文化同轨》,第四集《开拓——与世界同享》,第五集《创新——与梦想同行》。该剧首次全景式反映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建设成就,用独特的视角镜头,展现了中国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从落后100年到现在运营里程大大超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城市轨道交通的总里程,这样震惊的发展速度,在世界城市轨道发展史上绝无仅有!如今,轨道交通系统遍布全国各大城市,作为中国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的一名建设者,我更是被深深震撼下感到无比荣幸!我们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励志继续为祖国的基础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城轨建设便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从当年用计算尺绘图到如今的计算机精确计算,我们中国中铁数代铁军英雄用他们的智慧勤劳和艰苦奋斗,扛着开路先锋的大旗,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轨道交通建设和祖国的基础建设,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才换来如今的便利交通,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交通出行!中国自1969年第一条地铁线北京地铁通车开通,1993年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开通,1997年广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开通,截至2018年10月底,已有39座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中国的轨道交通发展速度多么惊人!尤其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更是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大中城市的交通压力,

然而看着纪录片里这么瞩目的所取得的成就,这一切都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如剧中所述,开拓与世界共享,从九年前重庆轨道交通签下跨出国门第一单,协助韩国大邱建造轻轨,从一个技术中标再到新加坡地铁汤申至东海岸一个路段的中标,中国创新正在影响着全世界!当笔者在看到城轨飞驰穿梭在城市之中的时候,愈发感受到城轨无时无刻不改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果说彼时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国只能依靠外国的技术,但是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终于站在了世界的顶级行列!中国城规国产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从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祖国母亲日益强大,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我们中国中铁人定将继续开拓进取,取得更好的业绩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值此祖国七十三三华诞到来之际,我定当和所有中国中铁人一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能力,不断开拓进取和创新,深知重担在肩,必当尽全力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和任务,为祖国基础建设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中国城轨纪录片观后感篇2 3月4日,***公司组织员工观看中国中铁策划的电视纪录片《中国城轨》,来自分公司各部门、专业共计***名员工观看了影片。 该部影片反映了我国城市轨道建设的成就,生动体现了中国中铁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实力水平和行业领头地位。其中,观看到第二集《穿越与科技共进》的时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城铁公司所属项目亮相,观看过程倍感激动,作为电气化局城铁公司的一员深感骄傲,同时也为能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者感到自豪。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交通枢纽的建设,影片中

中国铁路史研究综述及展望

中国铁路史研究综述及展望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铁路史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趋势。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归纳整理和分析比较,总结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并指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对于了解中国铁路史研究的全貌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中国铁路史,文献综述,研究成果,不足之处,未来展望 铁路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铁路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技术进步和时代变迁,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努力。中国铁路史研究力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全面深入地探讨铁路事业的发展过程、特点和规律,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初中国开始修建铁路以来,关于中国铁路史的研究就已开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铁路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既有传统的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有现代的GIS技术、数理统计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在研究成果方面,涉及到铁路建设、运营管理、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然而,中国铁路史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铁路发展的历程跨越了

多个时代和地区,相关资料和档案保存不完整,导致某些历史阶段和地点的研究不够深入。现有研究多从单一的角度出发,如历史、经济或技术等,缺乏多维度、系统性的分析。研究队伍的构成相对单一,缺乏跨学科、交叉背景的研究力量。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未来中国铁路史研究应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完善研究体系:加强跨学科、交叉背景的研究队伍建设,从多维度、系统性角度深入探讨铁路史问题。同时,鼓励建立多层次的研究机构,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 深化史料挖掘:加强对历史档案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为深入研究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同时,注重利用新技术手段,如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等,提高史料挖掘的效率和精度。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国铁路史研究与世界铁路史研究的融合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铁路史研究组织及其活动,提高我国在国际铁路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现实问题:将中国铁路史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为当代铁路建设和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同时,通过开展政策咨询、社会服务等活动,加强铁路史研究的实用性和社会影响力。

铁路集团工作人员的文化传承与宣传工作

铁路集团工作人员的文化传承与宣传工作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承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各个行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传承和宣传自己的文化。而对于铁路集团 这样具有浓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机构来说,文化传承与宣传工作更显 得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铁路集团工作人员在文化传承与宣传工作中 的角色和责任,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传承铁路文化的重要性 铁路集团作为我国交通领域的重要组织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 文化内涵。铁路文化包括了铁路建设的艰辛历程、铁路运输的发展演 变以及铁路工作人员的职业精神等方面。传承铁路文化不仅能够激发 铁路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也有助于增强社会对铁路事业的 认同和支持。因此,铁路集团工作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 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宣传工作中去。 二、铁路工作人员的文化传承角色和责任 1. 保护铁路文物和历史建筑 作为铁路工作人员,我们要有保护铁路文物和历史建筑的意识。铁 路线路沿途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遗迹,它们见证了铁路的发 展历程,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积极参与文物保护 工作,做好相关档案资料的整理和记录,使这些历史遗产能够得到有 效的保护和传承。 2. 传统节日的文化呈现

铁路工作人员常年奋战在铁路一线,往往不能与家人一同过节。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展示铁路文化 的独特魅力。比如,在春节期间可以举办文艺演出、传统舞龙舞狮等 活动,让乘客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同时也加强了广大乘客对铁路 工作人员的认同感。 3. 故事分享和传统技能传授 在工作中,工作人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故事和经历。我们可以通过 内部刊物、媒体采访等形式,将这些故事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 铁路工作的艰辛与辛苦,感受铁路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还应该传 授一些传统的技能和知识,如机车驾驶、维修技术等,以确保这些宝 贵的技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延续。 三、铁路文化宣传的策略和建议 1. 建立专门的宣传团队 铁路集团可以建立专门的宣传团队,由有丰富宣传经验的工作人员 组成。该团队负责制定宣传策略、组织宣传活动,并与传媒机构合作,扩大宣传影响力。同时,团队成员还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制作宣 传素材,如图片、视频、文章等,以便更好地传达铁路文化的魅力。 2. 利用新媒体传播铁路文化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铁路集团可以借助这些新兴媒体 平台,开展铁路文化的传播工作。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

世界上修建难度最大的铁路

世界上修建难度最大的铁路 修筑铁路的工程是非常巨大的,那么最难修筑的铁路是哪条呢?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一下。 铁路货物运输是现代运输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构成陆上货物运输的两个基本运输方式之一。它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铁路运输由于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且运输能力及单车装载量大大,在运输的经常性和低成本性占据了优势,再加上有多种类型的车辆,使它几乎能承运任何商品,几乎可以不受重量和容积的限制,而这些都是公路和航空运输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最难修筑铁路-宜万铁路 宜万铁路全长377公里,总投资225.7亿元。前身是川汉铁路,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开建,从宜昌往秭归修了20多公里就被迫停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反复勘测研究,2003年重新修建,绝大部分地域是喀斯特地貌山区,遍布岩溶、暗河等不良地质,世界上最复杂的地质。全线桥梁、隧道的总长度约278公里,有34座高风险的岩溶隧道,全球铁路独一无二,是我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公里造价最高、历时最长的山区铁路,宜万铁路宜昌至利川凉雾段设计时速为200km/h,凉雾至万州段设计时速160km/h。2010年12月22日10时,宜万铁路在恩施举行首发仪式,正式通车 铁路之最 造价最贵:宜万铁路总投资约为227亿元,其中,铁路建设基金89.18亿元,亚行贷款5亿美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95.22亿元。曾担任青藏铁路建设指挥的朱鹏飞说,宜万铁路,在我国同类铁路建设中,道路造价创下中国之最,平均每公里耗资约6000万元,而堪称“天路”的青藏铁路,平均每公里也只花了2900万元。 工程最难 宜万铁路因穿越喀斯特地貌地区,被誉为我国铁路史上施工难度最大的山区铁路工程。它集“西南山区铁路艰险之大成”,专家们称

清朝的铁路建设与交通发展

清朝的铁路建设与交通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朝代。在清朝期间, 铁路建设和交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 铁路建设与交通发展,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影响。 一、铁路建设的背景 清朝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巨大变革。铁路建设作 为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清 朝政府意识到,要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加强铁路建设,并改 善交通运输网络。 二、清朝铁路的起步阶段 清朝初期,铁路建设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国 内外的变革潮流,清政府开始意识到铁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首先,在英国的影响下,洋务运动崛起,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清政府开始着手铁路建设。 三、清朝铁路建设的推动者 清朝时期的铁路建设得到了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商人的大力支持。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推动者是奕䜣(义和团),他在位期间推动了许多 重要的铁路工程。奕䜣认识到,铁路不仅可以加速物资流通,还可以 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四、清朝铁路建设的挑战

清朝时期的铁路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技术问题一直是铁路 建设的瓶颈。中国缺乏先进的铁路建设技术,需要依赖外国专家的支持。其次,资金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大规模的铁路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但清朝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此外,地理条件和自然灾害也给铁路建 设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五、清朝铁路建设的成果 尽管面临许多挑战,清朝的铁路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清政府在 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一些重要的铁路线,极大地 改善了交通运输。这些铁路连接了主要城市之间的贸易和人员流动, 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 六、清朝铁路建设的影响 清朝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 它加速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其次,铁路的出现拉近 了地理上的距离,增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是,清朝铁 路建设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结论 清朝时期的铁路建设和交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 国走上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道路。尽管面临许多困难,清朝政府致力于 铁路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清朝铁路建设的影响将会持续影响 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清朝的铁路建设和运营

清朝的铁路建设和运营 在19世纪末,铁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让世界各国开始重视铁路 的建设和利用。在中国,清朝政府也意识到铁路的重要性,并开 始在境内进行铁路的建设。本文将就清朝的铁路建设和运营进行 探讨。 一、铁路起步与管理 清朝铁路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861年,当时上海交通局开始修 建第一条铁路。1876年,清政府颁布《铁路条例》,开始掌控铁 路的建设和管理。清政府注意到铁路建设的重要性,但缺少足够 的资金和技术,所以他们通常与外国公司合作进行建设。在19世 纪末和20世纪初,众多的外国工程师和建筑公司来到中国,参与 了许多铁路建设的项目,如京张铁路、京汉铁路、哈尔滨铁路等。 尽管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来规范铁路建设和管理,却无 法避免铁路工程中的贪污和腐败。许多官员和工程师贪污挪用建 设资金,在工程中采用低成本的方法,从而降低了铁路的质量和 安全性。同时,清政府与外国公司签订的一些条款同样有利可图,如那些让外国公司大肆榨取利益的“租借条约”。

二、铁路的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 清朝时期的铁路技术大多来自于欧美,而且许多建设和运营是依赖于外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在建设过程中,许多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如大跨度桥梁的建设、车站的设计和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创新。然而,由于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许多问题仍然存在,如清朝政府对于技术的决策和管理不够专业、信任不足以及贪污和腐败等,这些也导致了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清朝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中还涌现出许多独特的经验和方法。例如,清朝政府为了监管工程质量,在项目中安排了一批监察工程师,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此外,由于铁路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清政府倡导铁路建设就业计划,来提供工作机会,并逐步进入了工业化的时代。 三、铁路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清朝铁路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铁路将各个省份和地区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人口、财富和资源的流动。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同步教案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史料实证】 通过教材第95页插图“19世纪早期使用蒸汽机的英国煤矿”和材料研读,教材第96页插图“法国露天矿场的工人在劳动”,认识工业革命中工厂的环境。 【历史理解】 工厂与工场的区别:工厂以机器生产为基础,而工场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工业革命正是以“工厂”取代“工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 【教学难点】 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的铁路建设始于清朝末年,今天,中国铁路已经进入“高铁时代”。那么,你们知道火车是谁发明的吗?工业革命到底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新课讲授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材料展示: 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德]恩格斯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工业革命。 2.教师讲解: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根据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开始于英国? 学生回答: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教师归纳:以上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它还有着相应的必要条件:

学生回答:棉纺织业。国内外市场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后来,其他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 教师讲解: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变化称为“工业革命”。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珍妮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它被认为是工业革命的第一台机器,工业革命以此为起点开始了。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教师引导:随着机器数量不断增多,为了带动机器,人们常常把工厂建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利用水力带动机器。但是,很多地方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不能为机器提供持久、稳定的动力。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更加方便、更加有效的动力。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广泛应用于各部门。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2.教师引导: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应用前后,生产组织形式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早期的工厂基本上都是用水作动力,所以工厂一般都设在水流湍急的乡村而不是城市。瓦特蒸汽机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动力,从此,工厂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三)火车与铁路 1.教师讲解:工业革命以后,大机器生产需要运输大批原料并及时把堆积如山的产品运到各地。人力、畜力和简陋的运输工具已无法胜任了。于是交通运输的革新又被提上了日程。19世纪初,已经有人开始修建“铁路”来运输货物。那时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由马匹拉动的。那么,人类社会是什么时候正式进入铁路时代的? 学生回答: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拖着车厢载着450名乘客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2.教师提问:火车的发明给交通运输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1830年以后,英国掀起投资建设铁路的狂潮,到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3.材料展示: 材料一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的发展。以英国为例,从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材料二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摘编自[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摘编自[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教师提问: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出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生回答: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

中国铁路概况

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铁路长期以来在中国交通运输体系中一直起着骨干作用,而且由于铁路的技术经济特性,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当前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英商在上海至吴淞间修建的,较之世界上第一条正式营业的铁路落后了51年。1881年清政府准许修建一条自唐山矿区至胥各庄10公里铁路,掀开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序幕。 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府成立了铁道部,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组织了桥梁和线路恢复工程,并大力修建新铁路,以保证日益增长的运输需要。 4.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铁路客货运量猛增,铁路运输能力全面紧张。八十年代铁路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提高“三西”煤炭外运能力和加强沿海港口后方铁路的运输能力,特别是运输“卡脖子”区段通过能力方面。在此期间,先后建成了京秦、大秦、兖石、新菏、皖赣、青藏铁路哈格段、南疆铁路吐库段等铁路新线。增建胶济、同蒲、石德、陇海东段、京广南段、沪宁等铁路第二线,对丰沙大、石太、太焦、成渝、贵昆等铁路进行了电气化改造。到1990年末,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3378公里,复线13024公里,电气化里程6941公里。地方铁路达到4424公里。 5. “八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以缓解运输紧张状况为重点,突出干线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国民经

济高速发展,铁路运输紧张状况加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铁路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铁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6. 1997年,全国国家铁路预计全年可完成货物发送量16.2亿吨,货物周转量13050亿吨;全年旅客发送量可完成9.2亿人,旅客周转量3500亿人公里。1997年全国铁路实施提速战略,加强客货营销,提高竞争能力。4月1日新的铁路运行图实施后,优化了旅客和货物列车结构。客车提速,开行夕发朝至客车和货运“五定”班列、集装箱专列,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在全路积极推行计算机售票方式,提高了服务质量,缓解了旅客买票难乘车难的状况。 7. 目前,铁道部的管理体制仍为政企合一,实行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三级负责的管理体制。L 中国铁路在世界铁路中,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景”。全世界铁路总营业里程120多万公里,中国铁路现有营业里程7.3万公里,仅占世界铁路的6%,但完成的工作量占了世界铁路总工作量的近1/4。中国铁路所创造的效率和效益令世人咋舌。 中国铁路的独特“风景”还表现在另一方面:运能总体不足,货运日请求车保持在28万至30万车左右,而实际装车每天只能完成10万车,满足率仅为35%左右;客运在春运和“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面临的压力甚至比货运更大。 今年以来,全国铁路运输工作成绩喜人,各铁路局捷报频传,许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案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因,分析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 2.通过引导学生在时间轴和地图上对工业革命的相关史事进行描述,认识工业革命在时间上的波澜起伏、连续不断以及在空间上的逐渐扩散。 3.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在恰当的时空尺度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两次工业革命的连续性以及在技术革新上的深入发展作出合理的论述。 4.通过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史论结合地论述历史问题,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问题,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 ➵➵重点难点 1.重点:工业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2.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法学法 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左图)为开端,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业劳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教师活动:为什么会在18世纪中叶发生这场重要变革?为什么这场变革又会首先发生在英国? (设计意图: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引出对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的思考。)

【讲授新课】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教师讲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有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成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政体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和政策支持;资源丰富、农产品充足、自由劳动力充足、殖民扩张提供了工业原料和海外市场;手工工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从不同角度理解工业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 圈地运动:大约从15世纪开始,在英国等西欧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圈占共有土地和农民份地,将其变为私有的大农场或大牧场,形成了所谓“圈地运动”。其中,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英国的制呢业发达,对羊毛的需求激增,土地所有者在被圈占的土地上养羊,获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羊吃人”。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出问题:探讨英国圈地运动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讨论、回答问题。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英国圈地运动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了解英国社会的变革对工业革命发生带来的作用。)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的革命。

红色旅游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红色旅游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及发展现状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在上世纪 50年代就开始出现, 60年代渐具雏形, 80年代随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而到了 20世纪 90年代则兴起为专项旅游产品,2004年 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同时安排大量的资金对红色旅游景区进行支持发展,很多地方特别是革命老区把红色旅游作为富民支柱产业来培育,在此推动之下,全国的红色旅游迅速地发展起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指示精神,我市于2004年正式组织实施遵义市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编报工作,形成《遵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充分体现“历史转折,出奇制胜”的红色旅游主题。历时十年建设,全市红色旅游发展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一点、一环、一线”的发展格局。 1.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遵义红色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长征文化。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遵义旅游业发展的基石,也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在遵义留下了“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激战娄山关”等极为丰富的革命遗迹,全市现有红军长征革命旧址、战斗遗址62处,重点开发的有20余处,主要分布于遵义市中心城区及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遵义县、湄潭县、余庆县等区域内。其中3处已列入AAAA级景区(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景区、四渡赤水纪念馆)、2处已列入贵州100个景区(遵义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