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的文献综述
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研究综述

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研究综述摘要: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学界、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能为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对策提供客观依据,本文仅从弱势群体成因对国内外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弱势群体;成因;综述转型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之中,是一个以现代化为取向和实质内容的发展过程,这种变革虽然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和生机。
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城市弱势群体在我国城市中悄然形成并迅速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仅从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一、国外弱势群体的研究综述弱势群体最早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并于20世纪50年代成为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等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
西方的学术界一般有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和劣势群体(disadvantaged groups)的概念。
最初西方学者对弱势群体的定义大致是指“自然弱势群体”,主要从“丧失劳动”和“缺乏独立生活”这两种能力的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认为弱势群体的特征是丧失或没有劳动能力,普遍缺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经济收入,需要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保护和服务,主要包括老、弱、病、残以及丧亲或父母丧失的儿童等。
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性不利群体开始大量出现,学者们开始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来界定弱势群体,称之为劣势群体(即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变迁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结果,既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对于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国外一般主要有“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的两种理论。
结构解释侧重于从社会力和经济力解释,认为不平等是社会力制造的弱势,失业是经济力造成的弱势。
文化解释主要从社会反常,缺失价值整合,意识的错位,期待与现实的差距,文化资本的缺乏,孤立和排斥等方面对弱势群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浅析当前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当前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困境及对策作者:梁婷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3期摘要: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存在着表达意识缺乏,表达方式不合理,体制内表达渠道不畅通等诸多问题,影响实现社会和谐。
对此,应将社会公平作为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妥善解决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问题。
关键词: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现状对策一、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内涵及意义笔者将弱势群体定义为:由于受年龄不济,体质不佳,灾害困扰,就业艰难等自身条件和社会体制的不公平、不合理,社会福利的不完备、不健全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缺乏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社会群体。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由以下群体构成,即贫困的农民,进城的农民工和城市中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体的贫困阶层。
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就是指弱势群体为了维护其自身的权益,而向外界表明自己的权益要求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来达到利益要求的利益博弈过程。
目前时有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某些群体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表达而导致的。
因此,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求利益表达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和谐社会是一个能容纳并能够用制度化的方式解决冲突的社会,是一个通过冲突和解决冲突来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
而通过健全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调控在适当的水平,使弱势群体的困难和压力得到缓解和疏导,促进社会发展和公众心态不断成熟,社会稳定系数得到有效提高。
其次,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积累合法性资源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当为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利益诉求的制度平台,使利益多元化社会中的多元的合理利益诉求通过正当规范的渠道纳入公共决策过程中,被决策者调控、整合、吸取,从而制定出能获得社会普遍认可的公共政策。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政策支持研究论文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政策支持研究摘要弱势群体问题作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其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
在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阶层分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带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保障每一个社会阶层都能够与社会发展同步,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了界定和分类。
进而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并阐述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
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问题已相当严重的现实,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制定相应的政策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主要的社会支持手段。
从政府在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中的责任入手,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对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价值基础与政策支持机制的构建。
阐述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政策支持的具体对策,以确保政府向弱势群体提供特定的保护与支持,从而让他们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关键词:弱势群体;公平;社会转型;社会原因AbstractVulnerable groups being in any era in any society is the existence of widespread phenomenon, its research value is self-evident. In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stratum polarization is clearly picking up, consequently social problem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Guaranteeing every stratums going hand in hand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achieving social harmony.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the defines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Facing with the serious reality of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 government,a main body of social management, should establish corresponding policy to support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The essay discusses the value foundations and mechanisms construction at the second chapter,and put forward some important policy to support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to share the achievement of open-up reform with the others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t last. Keywords:Vulnerable groups, Equity, Social reason ,Social transformation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1)1.3 研究内容 (3)1.4 研究方法 (3)第二章弱势群体理论研究 (4)2.1弱势群体界定 (4)2.2弱势群体的构成 (5)2.3弱势群体的特征 (6)第三章中国弱势群体问题辨析 (1)3.1当代中国社会弱势群体所处的社会背景 (1)3.2当代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社会原因 (2)3.3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4)第四章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价值基础及其机制 (5)4.1政府在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中的责任 (5)4.2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价值基础 (5)4.3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政策支持的机制 (6)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弱势群体日益凸现并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群体性事件报道中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现状研究

( ) 五 群体性事件本身是否成为重要的新闻主题 。群体 性
医生、 师等所谓 “ 教 弱势 ”则主要就是政治权利 上的弱势。权 事件报道 新 闻主 题主要 有“ , 事件动态 类” “ 和 政府行动 类” 两
事 主 事 、事 利 型弱势 群体 的 出现 , 味着弱 势群体 的扩 大化 , 部分群 种 。 “ 件 动 态 类 ” 要 包 括 “ 件 发 生 概 况 ” “ 件 真 相 调 意 有 查 ” “ 件 所 反 映 社 会 问 题 调 查 ” “ 件 矛 盾 始 末调 查 ” 主 、事 、事 等 体 性 事件 的 主 要 参 与 者 为权 利 型 弱势 群 体 。 [ 4 1
于传播和表达弱势群体何种方面的利益。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迅速增长。据各年中国《 社会
( ) 体 性 事 件 是 否 成 为 一 个 公 共 议 题 。报 道 方式 能 反 三 群
蓝皮 书》 不完 全统计 ,9 3年我国发生群体 性事件 0 7万起 , 映 媒 体 对 事 件 的 重视 程 度 , 道 方 式 一 般 分 为 “ 一 报 道 ” 19 . 8 报 单 和
20 0 5年 上升 为 87万 起 ,0 6年 超过 9万 起 ,0 7年 则 达 到 “ 续 报道 ” 种 。“ 一 报 道 ” 明事 件 只 是 被 媒 体 作 为 一 种 . 20 20 连 两 单 说 而 连 说 1 O万 多起 , 与 人 数 也 由 约 7 参 5万人 增 加 到 3 7万 人 。 ( 华 偶 然 发 生 的事 件 加 以 报道 , “ 续 报 道 ” 明 事 件 被 媒 体 作 0 T I 新 社 消息指 出, 体 性事件 “ 群 已经 成 为 严 重 影 响社 会 稳 定 的最 为一种重要 的现 象或问题 加以报道 ,不断进 入受众的视野 , 弱 势 群 体 的 利 益 表 达 也 相 应 更 有 机 会成 为 受 众 关注 的对 象。 为突 出的问题 ” ’ 究指出 , 。 有研 群体 性事件 的主要参与者 为
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在新闻媒体中的表达

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在新闻媒体中的表达作者:李娟来源:《传媒》 2015年第13期文/李娟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弱势群体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核心,其利益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关注。
新时期,新闻媒体是弱势群体实现利益的重要渠道之一,其如何表达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正是本文所需要研究和探讨的。
关键词:弱势群体新闻媒体诉求表达弱势群体是由于制度性歧视和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结构不公平、不合理,社会福利体系不健全、不完备而生成的,在社会福利及社会生活机会分配中长期系统性的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群体,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他们在农村有土地,却离开了这片土地;他们在城市里工作,却不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做出巨大贡献却不被城市所接纳。
由于其弱势地位,在利益维护中常常受到不公平对待,近年来,新闻媒体成为弱势群体利益维护的重要媒介,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也理应发挥自身强大的功能,为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合理表达贡献力量,为其机制的完善做出不懈努力。
一、面向政府:沟通官民关系,搭建公共意见平台新闻媒体在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问题上,要通过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等方式,增加报道比重,引起各方面广泛重视,合理全面地表达。
更为重要的是,要及时、准确地把这种利益诉求通过报道等方式反馈给政府,借此来沟通弱势群体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而同时,新闻媒体又是思想观点交流和公众话语表达的最佳平台,能够提供较为广阔的交流空间,使得其成为整合各个方面观点和诉求的一个平台。
新闻媒体通过对弱势群体生活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真实报道,引起各阶层群体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其意见或观点再通过新闻媒体这个平台顺畅地表达出来,政府部门则可以通过吸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在决策过程中不断完善,使得最终决策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
由于社会公众对目标政策的意见是政府决策部门在确定备选方案时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无论其表达的内容、倾向和方式有何种不同,新闻媒体都应该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出来。
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探析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视角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236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探析——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视角马淑莹(华南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摘 要:当前由于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不通,导致了许多社会矛盾问题。
本文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入手,深入的探讨了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必要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缺失的根源以及路径选择等内容。
通过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诉求渠道,缓和社会矛盾,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利益表达;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236-2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进一步调整结构的变革时期,结构调整势必会引发社会群体的利益变动。
由于弱势群体缺乏社会资源,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加之我国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因此,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非常态化是转型期非常显著的特点。
他们采用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方式,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了严重危害。
在提倡创新社会管理的今天,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实现信息沟通、化解矛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转型期构建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十二五”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对于执政党来说,前进中的问题比前进中的成绩更令人警醒。
由于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水平不高,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不畅而导致的社会矛盾问题比较突出,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上访问题较为突出。
近年来,我国上访案件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并且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上访群体多元化,反映问题复杂化;二是非正常上访现象不断增加即因为某个问题对政府不满而采用极端手段越级上访的现象;第二,暴力拆迁问题较为突出。
弱势群体

字体:中弱----------------------- Page 1-----------------------南京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 2004 年第9 期SO CIAL S CI EN CES IN NANJ ING N O . 9 S ep . 2004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12吴玲施国庆(1 河海大学期刊部主任、博士生南京 210098)(2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南京210098)摘要: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近年来学界对弱势群体的界定、分类、产生的原因、特征及其救助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弱势群体;界定;分类;产生原因;特征;救助途径( )中图分类号: C 913.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8263 2004 09 - 0073 - 08〔2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体。
张友琴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 ,认为“弱势群稳定的增长势头 ,然而弱势群体的规模却大幅度增体是指在资源配置上处于劣势地位且有困难的各类长 ,弱势群体问题日益严重。
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群体 ,含有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 ,弱势群体在社会资庞大规模和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 ,表明弱势群体问源的配置上不仅体现为经济利益的贫困性 ,也包括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权力、信息、能力等诸方面的劣势与匮缺;第二 ,这一素之一。
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问题具有重群体存在生活困难且自身无法解决,需要外部的帮〔3〕大现实意义 ,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助。
”支持和社会保护问题 ,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吴鹏森认为,弱势群体是由那些在社会资源的发展。
分配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群一、弱势群体的界定体。
他们在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处于一种无助和无奈目前 ,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有状态的人群 ,无法与其他人群进行正常的社会竞争 ,不同的称法 ,如:朱力在 1995 年就提出了“脆弱群不得不退出主流社会 , 日益被边缘化 ,从而形成一个〔1〕〔4 〕体”的概念 , 还有学者称之为“社会弱者群体”等。
利益表达内涵、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利益表达文献综述

渠道向政府等相关部门表达 自己的利益诉求,并试图达成
利益要 求的制度 化安排 。需要指 出的是 ,利 益表达 必须通 过正 当合 法的途径 进行 。近年来 ,由于制度 内利益 表达渠
并 提 出了不少更具理 论性 的观点 。徐道 稳认 为 ,利益表 达
道的象征 意义大 于实 际意义 ;二是多数利 益表 达是通 过零 散的个别 化 的方式 进行 ,而不是 通过利益 集 团在政治框 架
内进行 。
第 二 ,非制 度化 和非法 的利益表达 行为不 断衍生 。方
同义认 为 ,依据 法律规 范进行 利益表达 的不平 衡 ,使有 一
理 论研 讨
中国市场 21 年第1 ( 01 期 总第62 1 期)
利 益 表 达 内涵 、 问题 及 其解 决 思 路
利 益表 达 文 献综 述
胡 旭
( 浙江工商大学 公共管理 学院,浙江 杭州 30 1 ) 10 8
[ 摘 要 ] 随着改革 开放 的持 续 、深入 发展 以及 现 实政 治和社会 生 活中矛盾 的 凸显 ,国 内学者 开始借 鉴 西方政 治 学
排 ,当社会成 员 的利 益受损或者 发生 冲突时能够 通过这种
事 ,但其 中的一些人 由于遇到过 于不平之 事也 容易铤 而走
险。王 中汝认为 ,制度 内利 益表达 渠道不 通畅 ,直接衍 生
出大量 的非制度 化甚 至是 非法 的利益表 达行 为。这些行 为
不仅严重 影响着 转型 时期 的社会 稳定 ,也 对 中国的整个 政
当前 改革开放 持续 、深 入发展 ,同时社会 的利益结 构
发生 了深 刻的变化 ,各种利 益矛盾 开始凸显 ,这对既有 的 社 会制度 提 出了新 的要求 。笔者期望 通过对这 一基本政 治 问题的研究 ,为理解 当代 中国的政治 社会现状 提供一个 认 知框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农 、 学 术 氛 同 。 支 持 和 鼓励 涉 农 工 科 学 生 多 参 2突 f 要
加以农、 l 为主 题 的 学 术 报告 会 、 果 展 览 、 类 竞 赛 及 科 技 活 成 各
与 宽 广 的农 业 知 识 相 结 合 。此 举 有 助 于T 程 没计 者 了 解 自 已
(eat e tfS c l y D p r n oio ,Wu a nvrt m o og h n U ie i,Wu a b i 30 0 C i ) sy hnHue 00 ,hn 4 a
Absr t T s ri l r m t d ma s f t e i tr ss f v l e a l g o p h v t id he r blm f sa tn tac: hi a tce fo he e nd o h ne e t o u n r b e r u s a e sude t p o e o tri g i n h it rss o u n r b e r u s n te de n f t t or o e s o de e he f to te n ee t f v l e a l g o p a d h ma ds o he wo c e c nc pt t fn t me h n s m i c a i m,t en te h h
畅通 。 当然 ,如 何预 防 各 主 体 问 相互 勾结 也 是 一 个 很 重要 的
问题 。
产 生 这 种 困境 的 主要 原 因 有 以 下几 个 方 面 :① 政治 权力 过 于强 大 。主要 表现 为对 各 种 社会 职 能 的大 包 大 揽 ,而 这种
种制度互相交 错 , 责模糊 , 容易 导致 弱势 群体在诉求 过 权 这
t i e a e d v l p d a. h s t me c n b e eo e t h
Ke wo d : u n r b e go p ; n e e t d ma d c a ims i i s cey y r s v l ea l r u s i tr s e n s me h n s ;cvl o i t
养 , 从 教 授 数 理 化 基 础 科 学 开 始 , 培 养 工 程 分 析 与 综 合 是 再 方 法 论 。最 后 引 导 到专 业 应 用 、 练 分 析 与设 计 能力 . 训 同时 安 排 生 物 基础 和应 用 性 农 业 科 学 课 程 ,使 学 生 深 厚 的工 程 基 础
构 反 而 成 了摆 设 甚 至 成 为损 害 弱势 群 体 利益 的 工 具 。同时 各
制和 民间组 织几 乎囊括 了当下弱势 群体利 益诉求 的全 部方 式, 从这一点可以看 现有机制中包含的主体过于单一 . 即政 府和依赖于政府 的民间组 织 ,而众多的社会主体却没有进入 这种机制 。以企业法人的缺失 为例 , 在西方 国家 , 企业 的社会 责任是受到企业 、政府等 的多方关注的。只有更多的主体进 入弱 势群体 的诉求机 制 , 成多元机制的格局才能使其更加 形
[】 4庄哲峰. 基于 大工程观的农 业工程教 育改革【1 J. 高等农业教 育,
2 0 ,8:7 6 . 07 ( 5-0 ) 【] 5汤楚宙, 方平 , 谢 全腊珍 发挥 农业背景优势, 办出农业院校工科专 业特色『_ J 中国农业教育,0 3 () 2 3 . 1 20 ,3: — 3 3 【] 6张金 福 . 大 学的 科 学 研 究— — 兼论 教 学与 科 研 的 结 合 问 题 f. 论 J社 ] 会 科 学 家 ,0 1 f)4 — 3 20 , : 85. 4
影响 , 这种 教育 理 念值 得 我 们 学 习 借 鉴 。 因此 , 涉农 工科 专业
还须探索新 的教育培养模 式 , 加强获 取新知识 、 分析 和解 决
问题 、 团结 协作 、 术 创 新 、 技 自主创 业 等 5种 能力 的培 养 . 国 为
家建设 输送大批复合型农业工程人才 。
it r s f v l e a l r u s d ma d f r sau e iw,a d f al y t e l c fa ay i o xsig r s a c n e f n e e t o un r b e g o p e n o tt s r v e s n n l b h a k o n l s f e i n e e r h I d x o i y s t
汤 鑫 : 融合 农 业 与工 程 技 术 办 好 涉 农 工 科 专 业
15 5
除 “ 业 慨 论 ” 求 全 校 学 生 必 修 外 , 开 设 了 “ 代 生 物 技 农 要 还 现
涉 农 T 科 的专 业 面 , 适 应 我 国农 业 现 代 化 发 展 的 需 求 以 ( ) 立 涉农 T科 人 才 培 养新 模式 。 国农 业 T 程 师 的培 2建 美
Ch n e a ds t e i t r ss o u n r b e g o p , i a d m n h n e e t f v l e a l r u s
l e a ur e i w e h n s i r t e r v e m c a im t
N l Le E i
1】 娟 琴 , 文 波 . 国农 业 工 程教 育 面 临 的 问题 与时 策【] 金 3 赵 我 J. 农 业 高等 教 育 ,0 1 ( ) 2 4 . 20 ,6 : — 5 4
亿元 的仪器 没备 , 内实验实 习基 地达 6厂 1 , 校 0场 涉农工 科
专业 要 充 分利 用 这 些 条 件 开展 教 学 和科 研 工 作 ,培 养一 批农 业工 程方 面 的 发 明 家 、 新 家 及 理 论 学 者 。 革
的工程手段 , 植 物 、 物 、 埘 动 人类 和 环 境 直 接 或 间 接 或 潜 在 的
动 等 , I 学 造 就 难 以磨 灭 的农 业 知 识 背 景 。 给 科 同时 鼓 励 涉 农 T 科 学 生研 究农 业生 产方 式 和 农艺 的 改 革 与 创 新 .为 今 后 的 T 稗 没计研 究 开 拓思 路 、 发 灵 感 。 触 ( ) 分 利 用 农 业 教 学 条 件 。 业 院 校 应 向涉农 科 专 3允 农 丌放 校 内外 基 地和 仪 器 设 备 .如 湖 南 农 业 大 学 拥 有 原 值 27 .1
摘 要: 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是在 2 0 0 2年才受到中国官方的认 可出现在政府 文件 中。文章从 弱势群体利益诉求问 题的 已有研 究出发 ,首先对弱势群体和利益诉求机制 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 定,然后对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现状进行 综 述, 最后 通 过 对 已有 研 究 的 不足 的分 析 指数 这 一 主 题 的 可发 展 之 处 。 关键 词 : 势群 体 ; 益 诉 求机 制 ; 民社 会 弱 利 公 中图分类号 : F 9 . D31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7 8 2 (0 10 - 1 20 10 — 3 0 2 1 )7 0 4 — l
第 3 8卷 第 7期 ・ 术 学
V oJ38 . N O. 7
湖
南
农
Hale Waihona Puke 机 2 011年 7 月
Jul 2011 y.
HUN AN AG R CU L l TURA L M ACHI ER N Y
中国弱势 群 体 利益 诉 求机 制 的文献 综述
双 石 聂 磊 石
( 武汉 大学 社 会学 系 , 湖北 武汉 400 ) 3 00
() 3 现有机制中包含 的主体单一。 上面提到的行政诉求机
2 已有研 究概述
() 1 行政诉 求机制存在严重缺 陷。有些文献 中指 行政 诉求 机制过少 。 严格说来 这种 观点是站 不住脚 的 , 当前 的制 度下 已经有多种行政诉求机制。但是这些制度都存在不 同程 度的缺陷 . 导致 了行 之有效 的行政诉求 制度过少 。其 中一 这 个重要的缺陷在于 , 无论制 度如何 , 实际运作 中. 在 作为这些 机制 的载体 的行政人 员和机构 都是 只对上级 负责而不 需对 弱势 群体负责 , 因此这 些本该 作为弱势群体喉舌 的人 员和机
参 考 文 献 [] 然 , 大 胜 . 1陈 李 高等 农 业 院 校 的 专 业设 置 现状 及 其 发 展 趋 势 『. 国 J中 ] 农 业教 育 ,0 0 ( )9 1 4 . 2 1 , 1 :一l ,3 [】 2江珩 , 红 霞. 优 势 学科 现 状 及 形成 原 因分 析 — — 以华 中农 业 大 舒 非 学 工 程 学科 建 设 为例 l】 国农 业教 育 ,0 0 1 :7 1. J. 中 2 1 ( ) 1- 8
民礼 会 发展 滞后 。主 要 表 现 为社 会 民众 在 维 护 自己 的权 益 和
保护他 人的权益两种思维上都 有所欠缺 ,这会对整个社会 的 利益诉求机制产生负 面影 响 , 而弱势群体 由于 自身资源的匮 乏则会 承担更多 的负面结果 。 ( 下转 第 15页) 5
第3 8卷 第 7期
1 概 念界 定
国际 社 会 学 界 和维 基 百 科 对 弱 势 群 体 的界 定 如 下 : 社 ① 会 弱 势 群 体 指 那 些 由于 某 些 障 碍 及 缺 乏 经 济 、 治 和 社 会 机 政
() 2 民间组织行政化程度过高 。 作用有限 。相对于权责模
糊的行政诉求机制 ,中国还存在众 多的专 门帮助弱势群体的
33 跟 踪 国外 涉 农 工 科教 育动 态 .
( ) 注 国 际 涉农 T科 教 育 的新 发 展 。2 世 纪 8 代 以 1关 O 0年
来, 世界农业 科技 与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 建立可持续发展 的
农 、 系统 已 成 为 际社 会 的 共 识 , f 资源 、 境 、 态 问 题 日益 环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