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退化分级研究
《2024年适应性利用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及土壤氮矿化影响的研究》范文

《适应性利用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及土壤氮矿化影响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典型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地上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土壤氮矿化过程对区域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具有深远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草原的适应性利用方式成为影响其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适应性利用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以期为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二)研究方法1. 适应性利用方式设定:本研究设定了放牧、割草、休牧和自然恢复四种适应性利用方式。
2. 数据收集与处理: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历史数据,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氮矿化的变化。
三、结果与分析(一)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1. 不同利用方式对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放牧和割草处理下,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放牧处理下降幅度较大。
休牧处理和自然恢复处理则呈现出地上净初级生产力逐渐恢复的趋势。
2. 时间序列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恢复处理下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表明草原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
(二)土壤氮矿化的变化1.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矿化差异放牧和割草处理下,土壤氮矿化速率较快,可能与人为活动导致的土壤扰动和养分流失有关。
休牧和自然恢复处理下,土壤氮矿化速率相对较慢,但呈现稳定趋势。
2. 土壤氮矿化与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与土壤氮矿化存在一定关联,高生产力往往伴随着较高的氮矿化速率。
但自然恢复处理下,虽然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增长,氮矿化速率却相对稳定,表明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四、讨论(一)适应性利用方式的选择根据本研究结果,过度的人为活动如放牧和割草会导致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下降和土壤氮矿化的加速,不利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结构、植物营养和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范文

《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结构、植物营养和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草原生态系统对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尤其是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针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结构、植物营养和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揭示放牧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可能的管理措施。
二、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本文选取内蒙古典型草原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该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多种植物群落,如草原、草甸、荒漠等。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包括群落结构、植物营养和土壤等方面的数据收集。
然后,通过实验室分析,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三、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结构特征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不同植物群落的分布和组成。
在过度放牧的区域,草本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会减少,而一些耐牧性较强的植物则会占据优势地位。
此外,过度放牧还会导致草地的覆盖度和生产能力下降,影响草地的整体结构和稳定性。
四、植物营养状况对放牧的响应放牧活动对植物营养状况有显著影响。
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体内营养元素(如氮、磷等)的流失和缺乏,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此外,过度放牧还会破坏植物的根系结构,降低植物的抗逆能力,进一步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
因此,合理的放牧策略和管理措施对于维持植物营养状况和提高草原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土壤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土壤空间异质性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放牧活动对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结构的改变和土壤养分的流失。
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壤结构松散、养分流失严重,从而降低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此外,放牧活动还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
蒙古高原典型草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国别差异

Landscape Pattern, Country Differences, Typical Steppe, Mongolian Plateau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
Open Access
1. 引言
草原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生态防护功能,也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在我国各类天然 草地约有 400 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 41% [1],是占比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然而,在气候变化和人类 活动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失衡,造成原有的景观格局发生了改变。
景观格局能够反映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即大小、形状以及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2],是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热点问题之一[3]。景观指数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是刻画景观部分 重要特征,并从客观角度反映生态过程的简单定量指标[4]。随着景观生态学的不断发展,有许多景观格 局指数用于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并广泛应用于草地生态系统。近年来,遥感卫星技术以其时效性、 覆盖范围广和信息量大等特点成为地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其中利用遥感手段对草原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成 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5] [6] [7] [8]。
关键词
景观格局,国别差异,典型草原,蒙古高原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of Typical Grassland in Mongolian Plateau and Their Differences among Countries
希拉穆仁草原退化特征及其受损恢复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希拉穆仁草原退化特征及其受损恢复机理研究的开
题报告
研究背景:
希拉穆仁草原作为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代表性草原之一,对于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近年来草原腾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各种因素导致希拉穆仁草原退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草原植被、土壤质量以及生态功能等方面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
因此,对于希拉穆仁草原的退化特征及其受损恢复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制定有效的草原保护和恢复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内容:
1.对希拉穆仁草原退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包括植被生长状况、土壤理化性质、水文特征等方面的指标。
2.探究希拉穆仁草原退化的成因,建立不同退化类型的分类体系。
3.研究希拉穆仁草原退化恢复机理,包括草原植物生理生态、土壤微生物学、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的研究。
4.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草原保护和恢复措施,包括合理的草原利用方式、土壤修复和植被恢复等方面的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希拉穆仁草原不同退化类型的样地进行详细的植被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
同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以探究草原退化成因和恢复机理。
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提出有效的草原保护和恢复措施。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将对希拉穆仁草原的退化特征及其受损恢复机理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提出科学可行的草原保护和恢复措施,为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研究》范文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草原,作为中国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其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驱动因素的研究,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环境驱动因素。
二、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概述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典型的温带草原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其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表现在提供生态服务、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
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生物多样性变化1. 物种组成与分布内蒙古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物种组成和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些耐旱、耐寒的物种逐渐适应了环境变化,成为优势种群,而一些对环境敏感的物种则逐渐减少或消失。
2. 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些关键物种的减少或消失,可能导致食物链断裂,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此外,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还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抗逆能力减弱,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
四、环境驱动因素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影响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内蒙古草原降水量和温度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和分布。
此外,气候变化的极端事件(如干旱、洪涝等)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驱动因素。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导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此外,工业化、城市化等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
五、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等方法,结合内蒙古草原的实际情况,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环境驱动因素的影响。
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发布的公开数据。
《2024年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范文

《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篇一一、引言草原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内蒙古作为我国典型的草原区,其草原生态系统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放牧活动的加剧,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性受到了挑战。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内蒙古典型草原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草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放牧概况研究区域位于内蒙古的典型草原区,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放牧强度在该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主要受到季节、气候、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所关注的放牧强度主要包括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三种类型。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选择不同放牧强度的典型草原区进行样地设置,收集土壤样品。
然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包括PCR扩增、高通量测序等。
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评估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四、结果与分析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发现,不同放牧强度的草原区,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细菌和真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轻度放牧区的细菌和真菌种类较为丰富,而重度放牧区则相对较少。
2. 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发现,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在轻度到中度放牧阶段,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适度的放牧活动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然而,在重度放牧阶段,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这可能是由于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壤环境恶化,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 土壤微生物与草原生产力的关系研究还发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草原生产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适度的放牧活动有助于提高草原生产力,从而促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研究》范文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草原,作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变化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并分析环境驱动因素对这一变化的影响。
二、研究区域与背景内蒙古草原位于中国北部,覆盖了广阔的地理区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系统功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因此,对该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及生物多样性分析1.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提供生产生活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调节气候等多项功能。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这些功能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2. 生物多样性:内蒙古草原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基础。
然而,由于过度放牧、土地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正在逐渐减少。
四、环境驱动因素分析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降水分布变化、温度波动等。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草原的生产力、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功能。
2. 人类活动:过度放牧、土地开发、工业污染等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下降。
五、研究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1.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随着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内蒙古草原的生产力逐渐下降,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不同地区的草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
2. 生物多样性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正在逐渐减少。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研究》范文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草原,作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与环境驱动因素的关系,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背景内蒙古草原位于中国北部,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其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表现在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等多方面功能。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驱动因素的关系。
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区域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实地调查,获取草原生态系统的实际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揭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生物多样性变化(一)物种多样性内蒙古草原的物种多样性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些耐旱、耐寒的物种逐渐成为优势种群,而一些对环境敏感的物种则逐渐减少或消失。
(二)生态系统多样性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系统多样性表现在草地类型、植被结构、土壤类型等多个方面。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的类型和分布发生了变化,植被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五、环境驱动因素(一)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影响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内蒙古草原的降水分布和温度变化,进而影响草地的生长和分布。
(二)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影响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度放牧、开垦、采矿等人类活动导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进一步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六、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的关系通过对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内蒙古草原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驱动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5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5No.52011年5月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y.2011文章编号:1003-7578(2011)05-047-05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退化分级研究*吴璇1,2,王立新1,2,刘华民3,梁存柱3,王炜3,刘钟龄3(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2.内蒙古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呼和浩特010021;3.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1)提要:在锡林郭勒高原和呼伦贝尔高原典型草原区选取19个调查点,对典型草原羊草+大针茅群落在长期牧压下的植被状况进行了调查。
处在不同退化演替序列的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类型、活力和恢复力均存在很大差异,原生生态系统保持了健康的种类组成,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形成较高的群落生产力。
根据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结合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群落特征及其退化演替模式,计算了不同植物群落的活力和恢复力指标。
以1981年的羊草样地植物群落为参照系统,对不同退化状态的植物群落进行了量化分级,此可为草原管理、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活力;恢复力;生态系统评估中图分类号:S812文献标识码:A内蒙古草原作为我国北方和京津地区最大的天然绿色屏障,承载着内蒙古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对草原超负荷的利用,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管理模式,突破了草原生态系统健康阈值,使其生产力下降,草原植被群落发生逆向演替,已造成我国北方广大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全面受损。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作为生态学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生图1采样点位图Fig.1The map of sample plots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Rapport 、侯扶江、王立新等文献)[1-2,13]。
而目前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应用的是1999年被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大会接受为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指标,即Vigor (活力)、Organization (组织力)、Resilience (恢复力)生态系统健康阈值的综合指数[3]。
文中基于课题组草地植被退化演替的进程与诊断(王炜、刘钟龄(1998)文献)[4],以不同生态系统状态下植物群落活力和恢复力指数为定量指标,通过对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群落退化程度的诊断和定量评价以期为我国草原区生态系统评估和管理提供简易、可行的基础数据和参比指标。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获取研究区域位于锡林郭勒高原和呼伦贝尔高原典型草原区,根据不同的退化演替状况和群落植被组成情况,随机选取19个调查点位(图1)。
因研究区是内蒙古高原典型畜牧业经济区,土地利用方式以放牧为主,个别区域兼具打草场,代表性群落类型是在长期牧压下的大针茅(Sti-pa grandis )+羊草(Leymus chinensis )群落,其他的优势种还有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 )、冷蒿(Artemisia*收稿日期:2010-4-1。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7110206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40861002)资助。
作者简介:吴璇,硕士研究生,从事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通讯作者:王立新,E -mail :lx_wimu@163.comfrigida )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 )等。
土壤类型主要为暗栗钙土和栗钙土。
研究区雨热同期[5]。
采样点位的基本情况(表1)。
植物群落调查是在2008年7月中下旬至8月初植物长势较好的生长季进行,每个调查样地随机选取5个1m ˑ1m 的样方进行测定,测定指标分别为植物营养苗高度、生殖苗高度、株/丛数、生物量,其中生物量采用刈割法测定其鲜重,然后烘干至恒重后测定其干重。
数据统计分析与处理是在SPSS 15.0软件中完成。
表12008年典型草原植被调查点位Tab.1The sample plots of typical steppe序号样地名称纬度(ʎ)经度(ʎ)海拔高度群落类型1黑山头49ʎ57'49.7ᵡ119ʎ01'02.9ᵡ572.5大针茅+羊草2南屯气象局样地49ʎ04'40ᵡ119ʎ42'28ᵡ630糙隐子草+羊草3海满公路49ʎ27'24ᵡ118ʎ14'15ᵡ616糙隐子草+大针茅4莫达目吉东14km 48ʎ50'12.2ᵡ118ʎ52'15.1ᵡ716羊草+克氏针茅5呼伦湖东北角49ʎ07'08.5ᵡ117ʎ47'43.3ᵡ588大针茅+冷蒿6满洲里东49ʎ33'01ᵡ117ʎ33'59ᵡ659糙隐子草+大针茅7达来苏木南49ʎ05'53ᵡ116ʎ59'24ᵡ630克氏针茅+羊草8西旗西45km 甲乌拉煤矿48ʎ46'06.1ᵡ116ʎ13'50.5ᵡ799克氏针茅+隐子草9西旗东17km48ʎ34'42.6ᵡ116ʎ57'11.8ᵡ548多根葱(Allium palyrhizum )+克氏针茅10呼伦湖南48ʎ41'12.5ᵡ117ʎ50'37.6ᵡ571克氏针茅+冷蒿11诺门汗(巴音呼日德)西约4km 47ʎ51'58.5ᵡ118ʎ46'39.4ᵡ751.3隐子草+羊草12乌拉盖苏木西45ʎ44'55.5ᵡ118ʎ13'44.4ᵡ867克氏针茅+隐子草13宝力格尔苏木北约6km45ʎ43.877'117ʎ35.637'916羊草+大针茅14西乌旗北省道204-165km 附近44ʎ45'54.3ᵡ117ʎ27'34.2ᵡ1050大针茅+羊草15西乌旗煤矿西44ʎ30'25.9ᵡ117ʎ21'47.1ᵡ1055大针茅+羊草16乌里雅斯太收费站南44ʎ25'26.2ᵡ116ʎ58'47.3ᵡ842克氏针茅+大针茅17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44ʎ08'05.8ᵡ116ʎ20'0.2ᵡ-大针茅+羊草18阿巴嘎旗西43ʎ59'21.2ᵡ114ʎ51'17.9ᵡ-冷蒿+双齿葱(Allium bidentatum )19满都拉图东43ʎ49'58.3ᵡ113ʎ51'33ᵡ-克氏针茅+米氏冰草(Agropyrom michnoi )2研究方法2.1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选择羊草+大针茅草因过度放牧而形成的以冷蒿为主要优势种的退化群落变型[6],在恢复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由原生生态系统的羊草、大针茅逐渐被退化生态系统的冷蒿、糙隐子草所代替,并且在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大小上也不同程度的反应出来[7,8]。
因此,根据优势种的成分和地上生物量的高低划分等级[9],来对调查样地不同群落作出退化阶段进行简单确定,同时,通过用株丛数来计算的恢复力来对各个群落恢复能力大小的分析。
2.2参照系统模式的确定测定植物群落生活力和恢复力以及评价草原健康状况的首要因素是确定参照系统。
最理想的参照系统是理想的大面积顶级群落,但是由于广泛的人为活动影响,是难以找到的。
但通过预测和分析可以确定演替顶极。
一个长期稳定于地带性生境,很少受人为活动干扰的群落片段(例如我们定位站所设置的羊草+大针茅草原样地),其群落特征值可以作为顶极群落构成演替的参照系[10]。
根据羊草样地的定期监测数据,按照典型草原退化群落的植物饲用性诊断[11],考虑典型草原的退化模式,并结合草地退化指示植物在退化系列中的存在度,羊草样地在1981年是处于较少扰动的羊草、大针茅种群占优势的典型草原群落。
其中羊草为群落的建群种,大针茅、西伯利亚羽茅亦保持着优势地位,冷蒿、糙隐子草、星毛委陵菜以及寸苔草等则在群落中所占比例很小,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与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等具退化指示作用的物种在群落中没有出现,故可认为其处于健康状态。
因此,选取该年羊草样地的群落作为模式(参照)系统。
草原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外貌通常以优势种和种类组成为特征,因此,优势种的更替可成为群落演替阶段的标志。
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是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羊草草原等。
在强度放牧下,各自出现不同的退化演替序列[12],但最终趋同于冷蒿占优势的草原变型,可用下式表述[13]。
·84·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5卷这类植物种群数量的消长,反映着演替过程的重要阶段性特征。
长期高强度放牧,则使冷蒿群落变型向更严重退化的星毛萎陵莱(或狼毒占优势的群落变型演替)[14]。
2.3活力指数的确定活力(Vigor ,V )是指生态系统从太阳能→绿色植物→动物→社会产品(或其他服务)的物质生产与能量的流通速率,用生态系统物质生产和能量固定的总量或效率度量[15],即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或活动性,用生态系统物质生产和能量固定的总量或效率度量,可选取光合效率或光合产物、地上生物量等指标进行评价。
草原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群落总生物量的降低和可饲性草种的比例迅速降低。
故文中利用植物群落总的地上生物产量来表征生态系统的活力状况。
具体计算公式为:V =P X /P m 式中:P 为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即群落总地上生物量(g /m 2),V ∈(0,1),如V >1,则取V =1。
2.4恢复力指数的确定恢复力(Resilience ,R )也称反作用的能力。
是指在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抗御能力或反弹能力[16],当超过其弹性时,系统会跳跃到一个备用状态。
这里的结构包括物种的组成。
本项研究以代表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的大针茅、羊草物种数量和地上生物量与表示一般退化程度的冷蒿、糙隐子草物种数量和地上生物量之间的比例来衡量处于不同演替阶段草原生态系统群落的恢复能力[17]。
因各植物种的物种数量(株/丛数)和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 2=0.9858),故计算生态系统恢复力时只选取物种数量指标进行计算。
即:R ={(N x 〔羊草+大针茅〕/N m 〔羊草+大针茅〕)ˑ(N x 〔冷蒿+糙隐子草〕/N m 〔冷蒿+糙隐子草〕)-1}R ∈(0,1),如R >1,则取R =1,式中N 为物种数量(株/丛数)。
由恢复力的定义可清楚它的表示意义:即群落中羊草、大针茅物种数量(株/丛数)和地上生物量越大,则表征群落恢复能力越大;反之,如果冷蒿、糙隐子草数量(株/丛数)和地上生物量越大,则表征群落恢复能力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