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抗震研究进展

岩土工程抗震研究进展
岩土工程抗震研究进展

《岩土工程进展专题》

文献综述

题目:岩土工程抗震研究进展姓名:

专业:

学号:

2017年12月10日

岩土工程抗震研究进展

摘要:地震是一种全球性的、具有瞬时突发性的自然现象。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灾害是巨大的。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目前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机理和错综复杂的前兆现象的认识还非常肤浅,基本上处于经验性认识阶段。所以目前我们还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因此,研究构筑物的地震动力反应特性、合理地进行构筑物抗震设防已是减轻地震灾害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与总结了目前岩土工程的抗震研究手段与计算指标,以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做好准备。

关键词:岩土工程;抗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永久变形;动土压力

1.绪论

地震是一种全球性的、具有瞬时突发性的自然现象。从地震发生位置的地理环境上看,全球地震可分为海洋地震和大陆地震两大类,其中海洋地震约占85%,大陆地震约占15%。但由于大陆是全球人类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地球上的地震灾害绝大部分来自大陆地震。地震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灾害是巨大的。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6.7级地震,死1340人,伤约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1995年日本7.2级地震,导致6432人死亡,,43792人,直接经济损失830亿美元;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发生7.4级地震,死亡人数约1.7万人,受,2.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1999年台湾发生7.6级地震,造成死亡人2470多人,伤1.13万余人,直接经济损118亿美元;2003年伊朗巴姆,6.3级地震,造成4万余人死亡,2万余人受伤,2万余间房屋倒塌,伊朗具有,2500年历史的著名历史古迹巴姆古城遭到严重破坏。最近几年,全球范围内高强度地震频发,2010年1月12日海地7.3级地震,预计死亡人数达20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特大地震,导致死亡人数达到了

750多人。

我国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震活动具有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范围广、伤亡严重等特点[1]。自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69年,除资料不确切外,共发生震级M≥5.0级地震2097次(部分数据为史料推断);1970年至2007年底,中国含边界附近共发生震级M≥5.0地震约4500余次。自有史料记载以来,我国发生震级M≥8.0的特大地震已有18次。在我国的国土面积上,7度以上的高烈度区覆盖了一半的国土,其中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三分之二的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我国目前居住在农村的8亿人口中,6.5亿人居住在地震高烈度区[2]。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且建筑物抗震能力低,我国的地震灾害可谓全球之最。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为110万人,其中我国就,55万人之多,占全球的50%。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占同期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50%。进入21世纪后,也就,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级8.0特大地震,全国受灾总面积50万平方公里,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受灾群4625万多人,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万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这也是我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受灾面积最广、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地震。

如果能实现地震预报,防患于未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则能得到很大的保障。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目前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机理和错综复杂的前兆现象的认识还非常肤浅,基本上处于经验性认识阶段。因此,作为地球科学的前沿课题,地震预报仍然是当前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我国的地震预报,是1966年以邢台地震为起源,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我国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作出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己有一

定的可信度,但短期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在巨大的地震灾害面前,加之地震预报的局限性,修正己有抗震设计方法、经济合理地进行构筑物抗震设防显得十分必要。地震灾害的综合调查报告表明,破坏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主要是由于建筑物的倒塌、损毁等因素造成的。在汉川地震中,建筑物抗震设防的不足或不达标也是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的一大“元凶”。目前,研究构筑物的地震动力反应特性、合理地进行构筑物抗震设防已是减轻地震灾害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2.岩土抗震研究手段

2.1.理论研究

岩土构筑物的抗震分析方法经历了从拟静力法到土体仿真地震分析方法,从总应力法到考虑土的液化和软化的有效应力法,从线性分析方法到非线性以及弹塑性分析方法,从确定性分析到考虑随机地震的非确定性分析,从一维问题到二维、三维岩土构筑物抗震分析的发展历程[3]。而关于岩土构筑物的地震响应分析手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类:(1) 剪切条分法:通过弹性介质的剪切振动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求出岩土结构的地震反应;(2) 集中质量法把岩土结构看成由若干个集中质量组成的体系,用动力学的方法求出地震反应;(3) 数值分析方法。

(1)剪切条分法

剪切条分法法最早是由Mononobe和Takata[4]在进行土坝地震动力响应计算分析时提出来的。一维粘弹性剪切条分法可得到土体地震反应的闭合解,对其进行参数研究是很方便的,因此在过去几十年里受到了一些学者和工程师的欢迎[5]。尽管如此,剪切条分法既没有考虑边界变化、土料不同等情况,也不能得到同一水平截面上不同部位的动力响应[5]。因此,有许多学者对剪切条分法作了补充和完善,主要包括:(1) 非均质土层构筑物地震反应的剪切条分模型[6, 7];(2) 考虑横向和竖向激励土工构筑体地震反应分析模型[8];(3) 基于多维

边界条件,能用于分析复杂形状的动力响应剪切条分模[9, 10];(4) 考虑土体一结构相互作用的动力响应分析模[11];(5) 将剪切条法与土的非线性动力分析技术相结合的岩土构筑物非线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方法[12];(6) 构筑物随机振的剪切条分模型[13];(7) 考虑多相介质藕合的地震响应分析模型[14]。

(2)集中质量法

集中质量法就是将剪切振动的土柱质量集中到若干个点上,然后按多质点体系进行反应分析[15]。Seed[16]首先采用集中质量法研究了水平层状场地的地震响应问题,并采用振型分析法求解系统的运动方程。Martin和Seed[17]和基于集中质量法的“MASH”程序对垂直入射剪切波的水平层状场地响应进行了非线性分析。文献[18]提到等为了Idriss研究土层分层数对求解精度的影响,把集中质量法按不同分层情况的求解结果同剪切梁法作了比较,得到了分层数与精度的关系。邓亚虹[19]在集中质量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基于一致质量矩阵的一致质量法,分析了土层剪切模量分布、土层层厚分布以及覆盖层总厚度对场地自振频率的影响。

(3)数值计算方法

通常数值计算方法可以考虑复杂地形、土的非线性、非均质性、弹塑性及土中孔隙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能深入分析土的动力特性及土体各部分的动力反应,因此数值分析法已经成为动力分析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目前,国内外对岩土构筑物抗震分析常采用的数值分析方法有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以这些方法为手段,很多计算软件已经被开发应用,并趋于成熟。

有限元法

Clough和Chopra[20]首先将有限元法应用于土石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坝体的地震动力响应时,初期曾采用线粘弹性模型表示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用振型迭加法求解动力方程。后来,引入了非线性粘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这些本构模型与有限元法

相结合,发展了弹性分析方法、等效线性分析方法、真非线性分析方法以及弹塑性动力特性分析方法等[21]。

等价线性分析法是目前进行土体动力分析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等价线性分析法将土视为粘弹性体,采用等效剪切模量和等效阻尼比来反映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和滞后性,并通过土工试验获得剪切模量和等效粘性阻尼比随动应变幅的变化表达式,然后通过多次线性计算,反复迭代,使等效参数与剪应变水平相协调,由此获得近似的非线性解答。这种方法具有概念明确、应用方便等优点,但不能反映土体的变形累计。沈珠江[22]指出,一个完整的等效粘弹性模型应当包括平均剪切模量、阻尼比、残余剪应变、残余体积应变等计算公式,这样的粘弹性理论既能用于振动孔隙水压力的增长、消散计算及液化分析,同时也能够估算土体的地震变形。因此,一些学者将等效粘弹性本构模型与振动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式和残余应变计算模式相结合来计算振动孔隙水压力和地震永久变形。

另一类与等价线性分析法同时发展起来的方法为真非线性分析方法。它直接采用描述土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对动力方程进行逐步数值积分求解,且在每一增量过程中依靠某种迭代格式取得符合规定加载路径的“真实”应力与变形状态。由于真非线性分析方法能反映土在循环或瞬时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而受到了很大的关注[23, 24]。而沈珠江[25]则认为,对于土体性质完全取决于剪切模量的无体积变形材料,真非线性理论无疑比等价粘弹性理论更为合理,但对于体积变形有决定意义的砂土液化变形问题,真非线性理论是否优于等价粘弹性理论就值得讨论。

当土体应变量级达到10?4时,土体将处于弹塑性状态,此时地震反应分析若能采用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有限元动力分析方法,在理论上是更为合理的。文献[3]指出王志良曾将基于低塑性边界面理论而建立的弹塑性模型同有限元程序结合,对一个一维问题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日本港湾所Iai[26]等将多重剪切机构塑性模型结合动力有限元程序,计算了日

本神户、路冲等大地震中遭受破坏的港工结构物,计算结果与震后实测情况吻合得很好。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

另一方面,有限元动力分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将土体结构无限边界处理成有限边界问题,这一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计算的精度。目前采用的边界条件主要有一致边界[27]、透射边界[28]、粘弹性边界[29]、旁轴边界[30]、Smith边界[31]、Higdon边界[32]等。

有限差分法

目前在岩土工程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有限差分程序为美国ITASCA咨询公司推出的商业化软件FLAC/FLAC3D。FLAC/FLAC3D采用显式差分法求解微分方程。对于显式法来说,非线性本构关系与线性本构关系并无算法上的区别,根据已知应变增量,可以很方便求得应力增量并跟踪系统的演化过程。在处理大变形问题时,由于每一时步变形很小,因此可采用小变形本构关系,将各时步的变形叠加得到大变形,这也就避免了推导并应用大变形本构关系遇到的麻烦。另外,即使在模拟静力系统,也采用动态运动方程进行求解,可以很好的模拟物理上不稳定过程[33]。正是由于上述优点,在岩土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己有不少学者将其应用于边坡[34]、坝体[35]、墩基和桩基[36]、地下结构[37]以及考虑土体-结构相互作用的地震反映分析当中[38]。

2.2.实验研究

模型试验具有直观性,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再现实际需要几年或几十年时间观测的结果,为实际工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在一些国家的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要以模型试验作为论证设计方案或提供设计参数的手段[39]。目前,岩土构筑物地震反应特性研究的试验手段主要有振动台模型试验和离心模型试验等。

(1)振动台实验

振动台模型试验相似关系设计和边界条件模拟是能否实现试验室真实重演构筑物地震

破坏现象的重要内容。模型试验相似设计的理论依据为相似三大定理。在相似设计中,通常考察包括几何条件、物理条件、边界条件、初始条件等单值条件的物理量,建立起物理量的相似准则,根据相似第三定理,如果相似准则在数值上相等,则现象相似[40]。在岩土构筑物振动台模型试验相似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重力场问题,还需要考虑土体动力非线性等因素,相似设计也更为复杂。

由于振动台模型试验难以模拟ng重力场,根据相似关系的推导,对于岩土构筑物缩尺试验需要研制高容重、低粘聚力、低弹模、低强度的土体相似材料。关于相似材料的研制,已有诸多单位和学者开展了研究。但均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价格昂贵,相似材料对环境有较大污染或者养护时间长等。如今,相似材料的研制已成为制约振动台模型试验发展的瓶颈。

振动台模型试验边界条件的处理主要体现在模型箱的制作和处理上。目前,典型的模型箱主要有刚性模型箱、圆筒形柔性模型箱和层状剪切模型箱。刚性模型箱的特点是整体刚度很大,振动时箱壁侧向变形很小。采用这种模型箱进行振动台试验时,由于侧向变形刚度很大往往导致边界上地震波反射强烈,因此,在大多数的试验中,箱壁都需要粘帖一些柔性材料以放松土体的边界变形,从而减弱模型箱效应。圆筒形柔性模型箱的侧壁通常为围成圆筒形的橡胶膜或其他柔性材料。土箱的径向刚度由若干根围成圆形的外包纤维带或钢丝提供,外包纤维带和钢丝的间距可以调整模型箱的侧向刚度。圆筒形柔性模型箱提供了土体多向振动的条件,在振动台模型试验中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层状剪切模型箱是认为能提供土体剪切变形条件的较为理想的模型箱。其通常由一些各自独立的矩形或圆形层状框架拼装而成,层状框架间放置一定数量的滚动轴承,一方面限制竖向和侧向运动,另一方面使得框架间可以在振动方向上相对滑动以模拟土的剪切变形。

目前,岩土构筑物地震反应特性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 地震条

件下路堤破坏机理研究[41];(2) 坝体构筑物的地震动力反应特性研究[42];(3) 地震作用下边坡反应特性研究[43];(4) 地基土层对地震动的影响[44];(5) 饱和沙土液化[45];(6) 土-地铁结构相互动力作用的振动台试验研究[46];(7)土体-基础-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47];(8) 垃圾填埋场地震响应、永久变形及地震稳定性分析[48];(9) 地震动土压力的研究[49]。

(2)离心模型试验

由于振动台模型试验不能对缩尺模型模拟ng重力场,为满足模型试验相似要求通常需要研制相似材料。而离心模型试验能模拟重力场而无需研制相似材料,同时又自然满足许多相似准则,离心机模型试验也因此被黄文熙先生誉为“土工模型发展的里程碑”。目前,动力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在岩土地震工程学研究中已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离心模型试验诸多关键技术仍需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3.计算指标

3.1.岩土构筑物在地震作用下永久变形

地震引起的永久变形是造成路基、土坝等岩土构筑物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震害调查、研究及经验表明[50],由于土体横向永久位移和竖向沉陷引起的震害占有相当的比例,诸多岩土构筑物抗震设防的核心问题不再是强度问题,已逐渐转变为以变形为标准来控制。概括起来,地震引起的土体永久变形机制和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如下4种:

(1)非饱和土在地震作用下由体积压缩产生的变形

Seed和Silver等[51]曾对干砂的体积变形规律做了研究。当非饱和砂性土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时,受往返剪应变作用会震密,使得地基和土工构筑物产生竖向沉降。通常情况下这种变形对土体的稳定性没有直接影响,因此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就可减轻或避免。但在某一些情况下,这种震密引起的附加沉降会影响土工构筑物的正常工作。如铁路路基因压实度过

小在地震作用下产生过大的竖向变形将直接导致列车无法正常通行。

(2)地震惯性力产生的地震永久变形

●地震永久变形滑动位移分析方法

有限滑动位移的计算方法是以1965年Newmark[52]提出的屈服加速度概念为基础的。Newmark假定土体是刚塑性体,采用圆弧滑裂面,认为永久变形是由于滑动土体沿着最危险的滑动面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发生瞬态失稳时的滑动位移所产生的。其基本思想是当土体加速度超过屈服加速度时,沿破坏面就会发生滑动,加速度减去屈服加速度积分两次就得到永久位移。Seed等[53]以Newmark法为依据,但不作刚性假设,通过假定破坏发生于指定滑动面,且当应力小于破坏应力时,土是弹性的,超过破坏应力时土呈绝对塑性特性,对Newmark法作了改进。另一方面,为考虑地震动过程的随机性,很多学者以滑块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地震永久变形的概率分析模型。

●地震永久变形滑动位移分析方法

整体变形计算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是将土体的变形作为连续介质处理,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计算、再结合试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类方法。这类方法包括软化模量法和等效结点力法。

软化模量法认为永久变形是由于地震应力作用下静剪切模量降低而引起的,地震永久变形等于按降低后的剪切模量所算得的静变形与地震前静变形之差。这种方法是由Lee和Albaisa[54]提出来,后来Serff等[55]提出了整体变形分析应变势的概念,并提出了初步近似估算法、线性修正模量法、非线性修正模量法以及等效结点力法。

等效结点力法认为地震惯性力对变形的影响可用一组作用于单元结点上的等效静结点力代替,在等效结点力作用下产生的附加变形即为永久变形。代表方法的有Taniguchi等[55]针对非液化性土坝提出的计算地震永久变形等效惯性结点力的方法。

(3)由于土体液化或软化引起的土体变形

地震液化引起的永久变形己经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常用的分析模型和方法包括有效应力非线性本构模型、经验应力应变关系、动力固结理论、有限单元法或有限差分法迭代求解等。

(4)地震液化后地表产生的大变形

地震液化后地表产生的变形主要是由于饱和土体孔隙水压消散与再固结而引起的。这种永久变形的分析方法和采用的模型主要有软化模量法、抗剪强度降低和应变硬化模型、最小势能模型、粘滞性模型、有效应力本构模型等。研究的主要手段有现场灾害调查、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等。

3.2.地震动土压力研究

土压力的计算是岩土工程领域一个经典而又复杂的问题。土压力的研究至今己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源于年土压力理论,有关土压力计算理论和方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挡墙地震动土压力研究是在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才开始的,日本学者Mononobe和Okabe等首先提出了用于地震土压力计算的Mononobe-Okabe公式。其后各国学者纷纷对挡墙地震动土压力从理论上和试验上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1)基于Mononobe-Okabe假设的极限平衡法

Mononobe-Okabe土压力计算理论是基于理论的假定、地震作用采用拟静力法考虑,并通过对挡墙后滑动土楔体建立极限状态静力平衡方程来求解主动和被动土压力的。尽管在地震作用下挡墙与土的实际受力情况要比Mononobe-Okabe理论假设复杂的多,但Mononobe-Okabe公式仍被推荐为侧向动土压力计算的标准方法。Mononobe-Okabe公式的贡献,在岩土工程领域被认为与Coulomb公式、Terzaghi固结方程并列[56]。

(2)极限位移理论

Richards[57]结合Mononobe-Okabe理论和Newmark滑块模型,取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以及容许位移作为控制量,从而计算挡土墙的地震土压力,但该方法忽略竖直加速度的影响、挡墙倾斜位移以及地震土压力的时变性。随后,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改进和补充。Zarrabi-Kashani[58]研究了在水平和竖直加速度作用下且破裂面倾角发生变化时的动态地震土压力计算。Nadim等[59]将Richards的方法扩展到可考虑竖直加速度、挡土墙的滑动和倾斜等复杂情况的地震土压力计算。

(3)拟动力法

一些学者发展了可以部分地反映土体与结构系统的动力相互作用的所谓拟动力分析法。拟动力法基于弹性波理论来求解土体中的剪切波速和压缩波速,从而得到水平和垂直加速度放大系数沿墙高的分布方程并通过建立平衡方程得到地震动土压力。拟动力不仅能得到土压力合力大小,也能获得土压力沿墙高的非线性分布情况,并考虑了包括振动频率在内的诸多动力参数的影响,在理论上显得更为合理。Deepankar和Sanjay[60]采用拟动力法研究了非粘性土地震土压力分布情况,并讨论了土内摩擦角、墙背墙角、墙外摩擦角、挡墙墙背、剪切模量、水平和垂直加速度系数对地震土压力的影响。Screevalsa[61]等采用拟动力法研究了当挡墙墙背折线变化时的地震主动土压力分布。

(4)考虑土体-结构相互作用的动力分析法

基于土体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土压力分析方法在理论上是比较严谨的。该方法必须解决土体与结构系统初始状态、地震波输入机制、土体与结构系统动力相互作用模型、土的动力本构模型及参数选取以及动力数值计算模型与方法等诸多复杂问题。土体一结构相互作用多采用质量-阻尼-弹簧的模型来分析,该模型能考虑挡土墙平移、旋转等不同运动模式下的地震动土压力计算。

4.总结与展望

本文总结了目前主要的分析岩土工程地震响应的方法。理论分析方面,从模型建立来说,经历了剪切条分法到集中质量法到数值模拟方法(即有限单元法与有限差分法)的发展;从动力分析来说,经历了从拟静力法到拟动力法再到考虑土的液化和软化的仿真地震分析的发展。振动台的实验研究由于无法模拟ng重力场,相似材料的研制已成为其主要瓶颈;动力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可以模拟ng重力场,在岩土地震工程学研究中已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离心模型试验诸多关键技术仍需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针对目前的研究进展,诸多工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例如:

(1)对于的缩尺模型,由于振动台试验无法模拟重力场,由此将导致一些物理量无法严格满

足相似关系。当模型变形较小时,试验结果因相似关系引起的误差是可以忽略的,随着变形增大,相似误差也将增大。因此,对于原始材料与相似材料间的相似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2)目前计算土压力的方法,其理论假设与实际情况总存在一定的出入,土压力计算实际上

是一种近似计算,因此仍可以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5.参考文献:

[1] 袁艺, 王理, 白海玲. 中国的地震灾情及其区域分异. 自然灾害学报2001;10:59-64.

[2] 马宗晋, 赵阿兴. 中国的地震灾害概况和减灾对策建议. 中国地震1991:89-94.

[3] 刘汉龙. 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2003.

[4] N M, A T, M M. Seismic stability of earth dam. Proceedings of Proceeding of the 2nd Congress of Large Dams. Washington DC, USA1936.

[5] Gazetas G. Seismic response of earth dams: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 Soil Dynamics &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87;6:2-47.

[6] Dakoulas P, Gazetas G. A class of inhomogeneous shear models for seismic response of dams and embank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il Dynamics &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85;4:166-82.

[7] 楼梦麟. 变参数土层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分析.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55-60.

[8] Gazetas G. Vertical Oscillation of Earth and Rockfill Dams--Analysis and Field Observation.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Soil Mechanics & Foundation Engineering 2008;21:56-68.

[9] Panos D, George G. Seismic shear vibration of embankment dams in semi‐cylindrical valley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2010;14:19-40.

[10] 栾茂田, 金崇磐. 非均质堤坝振动特性简化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9:479-88.

[11] 栾茂田, 金崇磐. 非均质土石坝及地基竖向地震反应简化分析. 水力发电学报1990:48-62.

[12] Yiagos AN, Prevost JH. Two-phase elasto-plastic seismic response of earth dams: applications. Soil Dynamics &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91;10:371-81.

[13] Gasparini DA, Gazetas G, Debchaudhury A. Random Vibration Analysis for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Earth Dams. Géotechnique 1981;31:261-77.

[14] 徐志英. 估计土坝地震反应的有效应力简化方法.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95-103.

[15] 钱家欢. 土工原理与计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6.

[16] Seed HB, Idriss IM. Influence of soil conditions on ground motions during earthquakes. Journal of the Soil Mechanics & Foundations Division 1969;95:99-138.

[17] Martin PP, Seed HB. Simplified procedure for effective stress analysis of ground response. Journal of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 1979;105:739-58.

[18] 邓亚虹. 层状自由场地固有频率的求解方法、特性及应用研究: 浙江大学; 2007.

[19] 邓亚虹, 夏唐代, 彭建兵, 李喜安, 黄强兵. 水平层状场地自振频率的剪切质点系法研究. 岩土力学2009;30:2489-94.

[20] Clough RW, Chopra AK. Earthquake stress analysis in earth dams. Journal of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Division 1966;92:197-212.

[21] 李湛. 土石坝地震永久变形及抗震稳定性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22] 沈珠江. 一个计算砂土液化变形的等价粘弹性模式.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1983.

[23] 赵剑明, 常亚屏, 陈宁. 龙首二级面板堆石坝三维真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和评价. 岩土力学2004;25:388-92.

[24] 迟世春, 刘怀林. 土工建筑物动力真非线性分析的量化记忆模型. 水利学报2003;34:51-9.

[25] 沈珠江. 理论土力学: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26] Iai S, Kameoka T.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earthquake induced damage to anchored sheet pile quay walls. Soils & Foundations 2008;33:71-91.

[27] Waas G. Linear Two-dimensional Analysis of Soil Dynamics Problems in Semi-infinite Layered Media. 1972.

[28] 李小军. 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1993.

[29] Deeks AJ, Randolph MF. Axisymmetric Time-Domain Transmitting Boundarie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1994;120:25-42.

[30] Clayton RW.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wave-equation migration. Geophysics 2012;45:895-904.

[31] Smith WD. A nonreflecting plane boundary for wave propagation problem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1974;15:492-503.

[32] Higdon RL.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Difference Approximations to the Multi-Dimensional Wave Equation.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1986;47:437-59.

[33] 陈育民, 徐鼎平.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

[34] 张友锋, 袁海平. FLAC~(3D)在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29:23-6.

[35] Yan L, Sy A, Thavaraj T. Seismic Deformation Analyses of the New Coquitlam Dam.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oil Dynamics Congress IV2008. p. 1-10.

[36] Girsang CH, Gutierrez MS, Wissmann KJ. Modeling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Aggregate Pier Foundation System. Geosupport Conference2004. p. 485-96.

[37] 边金, 陶连金, 郭军. 浅埋地下结构和土层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反应分析. 世界地震工程2005;21:49-53.

[38] 江文武, 徐国元, 马长年. 快速拉格朗日法在锚杆拉拔数值模拟试验方面的运用. 中国铁道科学2008;29:50-4.

[39] 王娴明. 建筑结构试验: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40] Yu-liang L, 林宇亮, Guo-lin Y, 杨果林, Yun L, 李昀. 岩土模型试验相似设计及土体相似材料. 2009全国土木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2009.

[41] Uezawa H. SUBSIDENCE OF EMBANKMENT ON WEAK GROUND DUE TO EARTHQUAKE AND ITS COUNTERMEASURE. Railway Tech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Quarterly Reports 1975;16. [42] 刘启旺, 刘小生, 陈宁, 杨玉生, 赵剑明, 杨正权, et al. 高心墙堆石坝地震残余变形和破坏模式的试验研究. 水力发电2009;35:60-2.

[43] 吴伟, 姚令侃, 陈强. 坡形和加筋措施对地震响应影响的振动台模型实验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7:689-94.

[44] 陈跃庆, 吕西林, 侯建国, 李培振. 不同土性地基中地震波传递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38:49-53.

[45] 李培振, 任红梅, 吕西林, 程磊. 液化地基自由场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28:171-8.

[46] 陈国兴, 左熹, 庄海洋, 杜修力. 地铁车站结构大型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的比较研究.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28:157-64.

[47] Chau KT, Shen CY, Guo X. Nonlinear seismic soil–pile–structure interactions: Shaking table tests and FEM analyses. Soil Dynamics &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9;29:300-10.

[48] 邓学晶. 城市垃圾填埋场振动台模型试验与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49] Tamura S, Tokimatsu K. Seismic Earth Pressure Acting on Embedded Footing Based on Large-Scale Shaking Table Tests. The Workshop on Seismic PERFORMANCE & Simulation of Pile Foundations in Liquefied & Laterally Spreading Ground2005. p. 83-96.

[50] Seed HB, Makdisi FI, Alba PD. PERFORMANCE OF EARTH DAMS DURING EARTHQUAKES. Journal of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 1978;104:967-94.

[51] Seed HB, Silver ML. Settlement of dry sands during earthquakes. Journal of Soil Mechanics & Foundations Div 1972;98:381-97.

[52] Newmark NM. Effects of Earthquakes on Dams and Embankments. Géotechnique 1965;15:139-60.

[53] Seed HB. Considerations in the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 of earth and rockfill dams. Géotechnique 2015;29:215-63.

[54] Lee KL, Albaisa A. EARTHQUAKE INDUCED SETTLEMENTS IN SA TURA TED SAND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Applied Sciences 1974;2.

[55] Taniguchi E, Whitman RV, Marr WA. Prediction of Earthquake-Induced Deformation of Earth Dams.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Soil Mechanics & Foundation Engineering 1983;23:126-32.

[56] 李昀, 杨果林, 林宇亮. 加筋格宾挡墙地震反应与动土压力分析.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9;41.

[57] Javanmard M, Angha AR. Seismic Behavior of Gravity Retaining Walls. Geoflorida2010. p. 2263-70.

[58] Zarrabi-Kashani K. Sliding of gravity retaining wall during earthquakes considering vertical acceleration and changing inclination of failure surfac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79.

[59] Nadim F, Whitman RV. COUPLED SLIDING AND TILTING OF GRA VITY RETAINING WALLS DURING EARTHQUAKES. Norwegian Geotechnical Institute Publication 1985.

[60] Choudhury D, Nimbalkar SS. Pseudo-dynamic approach of seismic active earth pressure behind retaining wall. Geotechnic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2006;24:1103-13.

[61] Kolathayar S, Ghosh P. Seismic active earth pressure on walls with bilinear backface using pseudo-dynamic approach.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09;36:1229-36.

全球大学岩土工程排名

全球大学岩土工程排名 https://www.360docs.net/doc/fb4050186.html,/lrm_article/a9/58559.html 本人通过ISI在国际著名岩土期刊英国Geotechnique, 美国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加拿大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日本Soils and foundations上检索2001年至2008年发表的论文,按机构排序如下。(括号内为论 文数)。 1. 香港科技大学, 2. 西澳大学, 3.伦敦帝国, 4.南洋理工, 5.剑桥, 6.东京大学, 7.香港大学, 8.西安大略大学, 9.印度理工, 10.昆士大学,31.香港理工, 45.河海大学, 83.同济大学 综合考虑文章水平,以Geotechnique文章水平为1,其他为0.75。 则综合考虑文章质量和数量(不考虑引用率)的排名应为。 1.香港科技大学, 2.西澳大学, 3.伦敦帝国, 4.剑桥, 5.南洋理工, 6.东京大学, 7.香港大学, 8.印度理工, 9.西安大略大学,10.昆士 大学,32.香港理工,46.河海大学。 1 HONG KONG UNIV SCI & TECHNOL (98) 2 UNIV WESTERN AUSTRALIA (79) 3 UNIV LONDON IMPERIAL COLL SCI (73) 4 NANYANG TECHNOL UNIV (69) 5 UNIV CAMBRIDGE (68)

6 UNIV TOKYO (67) 7 UNIV HONG KONG (62) 8 UNIV WESTERN ONTARIO (61) 9 INDIAN INST SCI (60) 10 QUEENS UNIV (56) 11 UNIV BRITISH COLUMBIA (55) 12 KYOTO UNIV (50) 13 NATL UNIV SINGAPORE (50) 14 UNIV CALIF BERKELEY (50) 15 INDIAN INST TECHNOL (48) 16 UNIV LAVAL (48) 17 GEORGIA INST TECHNOL (45) 18 UNIV ALBERTA (44) 19 ECOLE POLYTECH (36) 20 PURDUE UNIV (36) 21 UNIV ILLINOIS (36) 22 UNIV SASKATCHEWAN (36) 23 UNIV TEXAS (34) 24 UNIV CALIF DAVIS (32) 25 UNIV SOUTHAMPTON (32) 26 UNIV WOLLONGONG (32) 27 UNIV OXFORD (31)

岩土工程介绍及发展前景、设计

岩土工程简介及发展前景、设计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是欧美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在土木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岩土工程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基本概念 地上、地下和水中的各类工程统称土木工程。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 发展现状 随着多种所有制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及跨区域经营障碍被打破,岩土工程市场已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岩土工程项目承接主要通过公开招投标活动实现,行业内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集中度偏低。 我国岩土工程行业具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据《2013-2017年中国岩土工程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我国仅从事强夯业务的企业就超过300家,岩土工程行业的集中度较低,导致优势企业无法形成规模优势。这与发达国家该行业高度集中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岩土工程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解决行业分散、集中度过低的问题,提高整体竞争力进而提高盈利能力,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时代机遇,适应时机,以更优的业务模式、调整行业业务结构类型,实现行业的飞速发展。 数据显示,未来岩土工程行业的几大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民生工程的机遇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着重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会加大民生领域的投资,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五大着力点之一,民生工程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民生工程投入最多的领域包括: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和卫生等民生工程、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以及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四万亿等。2011年中央财政在民生工程计划

城市地下工程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城市地下工程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发表时间:2018-12-17T11:59:29.5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郑腾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环境下的岩土工程活动逐渐频繁,但是由于城市环境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其中有以地下水污染和地面变形等问题比较影响。 1.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2.山西庆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21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环境下的岩土工程活动逐渐频繁,但是由于城市环境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其中有以地下水污染和地面变形等问题比较影响。这些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不仅严重的影响到了岩土工程及周边建筑物的质量,还对国家及人们的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本文就针对我国城市地下工程中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地下;环境;岩土;工程 城市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求,人类进行大量的城市环境岩土工程活动,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在进行岩土工程时,因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工程特点,导致对环境岩土工程周边的环境、地面以及水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而在所有岩土工程问题中又以水资源灾害最为严重,且影响更为广泛。水资源灾害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问题,严重阻碍了市化进程,对城市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害地面变形以及水资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的两大难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些岩土工程问题,政府必须加强对其的防治,尤其是地表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以及水问题的防治,以减少因岩土工程问题给人类以及社会造成的损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环境岩土工程研究内容的分类 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环境工程。主要指用岩土工程的方法来抵御由于天灾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抗沙漠化、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等。这些问题通常泛指为大环境问题。2)环境卫生工程。主要指用岩土工程的方法抵御由于各种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城市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污泥的处理等。3)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一些环境问题。例如在密集的建筑群中打桩时,由于挤土、振动、噪声等对周围居住环境的影响;深基坑开挖时,降水和边坡位移等。 2、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公害事件的显现,人们不断探索,反思,并已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国外对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垃圾土、污染土的性质、理论与控制等方面,而国内则在此基础上有较大的扩展。就目前涉及的问题来分,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问题。这类问题的动因主要是由自然灾变引起的。例如地震灾害、土壤退化、洪水灾害、温室效应等。这些问题通常称为大环境问题。第二类是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工程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问题。它的动因主要是人类自身。例如城市垃圾、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液、废渣等有毒有害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工程建设活动如打桩、强夯、基坑开挖、盾构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过量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等等。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统称为小环境问题。 3、地下工程中遇到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3.1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面下沉的现象,其特点是波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所以早期一般不易察觉,也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多发生在大中城市,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极大,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当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面沉降已由沿海城市向大面积区域性扩展,由于深部含水层开采量的增加,以及开采由浅部向深部发展,已形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地区为中心的两大沉降区域。引起沉降的原因很多,除了活动断裂和构造沉降等自然因素外,还有地下工程开挖施工,基坑降水和抽汲地下水等人为因素。从全世界范围看,过量抽汲地下水引起地层压密、固结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由于地面沉降具有不可逆性,一旦产生,其带来的破坏性后果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工程降水前,首先要查明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周围建筑物的分布情况及地下管线性质及分布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科学的降水方案与防范措施。如在基坑工程降水中设置竖向止水帷幕,实施坑内降水;井点降水应连续运转,尽量避免间歇和反复抽水造成的累加沉降;采用井点降水与回灌相结合的技术,井点降水管井与需保护的建筑、管线间设置回灌井点、回灌砂井或回灌砂沟,持续、不断地用清洁水进行回灌,形成一道水幕,以减少降水曲面向外扩张,防止临近建筑物、管线等基础下土层因释放水而沉降。 3.2地下水污染 造成城市地下水污染除了生活污染及工业污染外,由下列的情况引起的水质污染也不容忽视:①长期超采地下水使潜水位下降,增加了包气带厚度,包气带岩土的矿化作用及氧化作用增强,使潜水含盐量增多。另外,潜水含水层变薄,水量减少,水稀释作用减弱,水中各组分浓度增大,因而矿化度升高;②由于城区下部承压水开采量大,形成降落漏斗,增加了水力坡度,加速地表水体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致使地下水污染速度加快。受污染的潜水通过弱隔水层补给下部承压水,造成承压水污染;③建设工程施工引起的地下水污染;④工程钻探或建筑施工中使用的各类有机或无机的液体,导致水质的污染;⑤地下水开采引起水文地质条件改变,特别是多层组地下水混合开采,成井工艺不当,止水失效,以及废井使上层承压水向下渗,造成下层水质污染;⑥地下油库渗漏及城市排污管道损坏、泄漏引起地下水水质污染;⑦回灌水质不良引起人工回灌地区地下水污染。 3.3基坑开挖中的环境工程问题 ①支护结构发生变形和位移引起的环境效应:由于支撑物受弯破坏或锚杆体系抗拔力不足,拉杆自身断裂或拉杆及锚座的连接不牢导致支护结构自身破坏,导致边坡失稳支护结构发生变形和位移而引起邻近建筑设施破坏。②打桩对周围土工环境扰动影响问题:锤击沉桩施工过程中引起的桩身及桩周附近地基土体的强烈振动,这种振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同时存在,在振动频率较低的地基土中,垂直振动比水平振动容易感受到,且垂直振动比水平振动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更大;由于振动会以应力波的形式向更远范围的地基土体扩散传播,造成沉桩区及其邻近地基土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从而影响周围建(构)筑物。 4、环境岩土工程的展望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进入了大规模工程建设时期。从沿海地区开始,逐步向内陆扩展,高层建筑、地铁、道路、隧道等的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向环境岩土工程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同时,环境的变化,地震、洪涝灾害的频频发生,温室效应的加剧,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大环境,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岩土工程工作者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一方

桥梁抗震设计进展

桥梁抗震设计进展 1【单选】针对安全地震要求重要桥梁的性能水平达到()。 A. 有限使用水平、严重损伤 B. 立即使用水平、最小损伤 C. 立即使用水平、可修复性损伤 正确答案:A 2【单选】建筑物在震后能保证结构上、下部整体工作状态,并且震后可立即修复对应的程度损伤是()。 A. 倒塌 B. 严重损伤而不倒塌 C. 有限损伤 D. 无损伤 正确答案:C 3【单选】()的滞回环的面积较大,恢复力模型可采用修正双线性模型。 A. FPI B. 摩擦摆隔震支座 C. 高阻尼橡胶支座 D. 铅芯橡胶支座 正确答案:C 4【多选】能力保护构件包括()。 A. 钢筋 B. 桥梁基础 C. 盖梁 D. 墩柱抗剪 正确答案:B C D 5【多选】不宜采用减隔震设计的条件包括()。 A. 支座中可能出现负反力 B. 位于软弱场地,延长周期可能引起地基和桥梁共振 C. 下部结构刚度小,桥梁的基本周期比较长 D. 地震作用下,场地可能失效 正确答案:A B C D 6【多选】分离型减隔震装置是()。 A. 弹塑性挡块 B. 橡胶支座+粘性材料阻尼器 C. 橡胶支座+摩擦阻尼器 D. 橡胶支座+金属阻尼器 正确答案:A B C D 7【判断】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实际上是总体设计思想,主要指结构在受到不同水平地震(不同概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达到一组预期的性能目标。()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8【判断】由于性能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广,特别是在对地震动、结构的损伤状态及性能指

标,目前的研究水平还很难达到对复杂结构物进行完全的性能设计。()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9【判断】由于结构地震响应从地面运动到结构性能两方面固有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采用IDA方法结合概率方法对桥梁结构系统进行易损性研究,从而可以为桥梁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和评估提供基础。()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0【判断】减隔震设计的桥梁,其基本周期原则上应为不采用减隔震装置时基本周期的两倍以上。()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中国土木各院校的排名、硕士、博士点。

排名基本就是这样: 清华大学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材料学博士点,并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结构工程(联合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23人,副教授24人,讲师8人,目前在校本科生300多名,研究生200多名。 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生导师105人、正高级职称98人、副高级职称135人。设有10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桥梁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三个二级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点学科,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博士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所覆盖的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水利施工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导师12人。并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为建设部及重庆市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28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3人,土木工程学院所属的实验室有结构与抗震实验室和岩土工程实验室,其中结构与抗震实验室为陕西省和原冶金部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天津大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东南大学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9名,博士生导师17名 太原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博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为省重点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点,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

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

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 浙江大学 龚晓南教授 1 引 言 展望岩土工程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综合考虑岩土工程学科特点、工程建设对岩土工程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学科发展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岩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岩体和土体。岩体在其形成和存在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复杂的 地质作用,因而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地应力场环境。而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岩体,由于经历的地质作用过 程不同,其工程性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别。岩石出露地表后,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土,它们或留存在原地, 或经过风、水及冰川的剥蚀和搬运作用在异地沉积形成土层。在各地质时期各地区的风化环境、搬运和沉积 的动力学条件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土体不仅工程性质复杂而且其性质的区域性和个性很强。 岩石和土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和渗透特性都是通过试验测定。在室内试验中,原状试样的代表性、取 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扰动以及初始应力的释放,试验边界条件与地基中实际情况不同等客观原因所带来的 误差,使室内试验结果与地基中岩土实际性状发生差异。在原位试验中,现场测点的代表性、埋设测试元件 时对岩土体的扰动,以及测试方法的可靠性等所带来的误差也难以估计。 岩土材料及其试验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岩土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岩土工程 分析时不仅需要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室内外测成果、还需要应用工程师的经验,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在展 望岩土工程发展时不能不重视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岩土工程问题分析方法的特点。 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促进了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例如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最早遇到的 是土体稳定问题。土力学理论上的最早贡献是1773年库伦建立了库伦定律。随后发展了Rankine(1857)理 论和Fellenius(1926)圆弧滑动分析理论。为了分析软粘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随时间发展的过程, Terzaghi(1925)发展了一维固结理论。回顾我国近50年以来岩土工程的发展,它是紧紧围绕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而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以前,岩土工程工作者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水利、铁道和矿井工程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高层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岩 土工程者的注意力较多的集中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和交通工程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土木工程功能化、 城市立体化、交通高速化,以及改善综合居往环境成为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特点。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城市发 展,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大城市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急剧发展。人们将不断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开发地下空 间,向海洋拓宽,修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人工岛,改造沙漠,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展望岩土工 程的发展,不能离开对我国现代土木工程建设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个学科的发展还受科技水平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二次大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科技发展很快。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分析能力和测试能力的提高,使岩土工程计算机 分析能力和室内外测试技术得到提高和进步。科学技术进步还促使岩土工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产生。如近年 来土工合成材料的迅速发展被称为岩土工程的一次革命。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产 生学科交叉并不断出现新的学科,这种发展态势也影响岩土工程的发展。 岩土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三者逐渐结 合为一体并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际而形成的新学科。岩土工程的发展将围绕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 工程问题并将融入其他学科取得的新成果。岩土工程涉及土木工程建设中岩石与土的利用、整治或改造,其

环境岩土工程综述

课题名称: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综述 摘要:环境污染评估、控制、修复已成为我国环保领域的重大需求。本文对环境岩土工程进行了介绍,让读者了解其研究主要内容、进展状况以及研究方法,对之后的研究做到心中有数。 (一)前言 环境岩土工程师岩土工程与环境科学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学科。它主要应用岩土工程的观点、技术和方法进行治理和保护环境服务。对于如今密集型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必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而地球岩土全是废弃物的主要及最终处置场所。因此,利用岩土工程的手段来解决水土环境污染问题是最为经济、最符合国情的途径之一(陈云敏,2012;张帆,2015)。 (二)研究主要内容及进展状况 环境岩土工程的目的是应用岩土工程能耐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环境问题。我国环境工程研究及工程实践进展主要包括城市固体废弃物可持续填埋处置,废弃泥的工程特性、工程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土体和地下水污染评价与防治和土工合成材料在环境岩土工程中应用(陈云敏,2012)。 不同学者对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内容有着不同见解。胡中雄等将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内容大致分成三大类:第一类称为环境工程,指用岩土工程的方法来低于由于天灾引起的环境问题,如洪水、滑坡等;第二类称为环境卫生工程,指用岩土工程的方法来抵御有各种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如城市垃圾填埋处理等;第三类是指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开外隧道引起的地面变形等(王帅,2015)。 罗国煜等在文献中提到,环境岩土工程包括区域性环境岩土工程和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包括三方面:(1)城市不稳定问题(地震、地面变形问题等);(2)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水利问题;(3)采矿污染和废弃物污染问题。 此外,方晓阳主张应有两个主要分支:(1)地质环境(岩土)工程,主要强调有害有毒废料控制系统的管理和修正、填料场的选择、填料的稳定性分析和土污染技术;(2)生态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环境岩土工程的敏感性生态和地质方面的问题。这其中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对生态环境因素相当敏感:(1)与地质、气候有关的问题,如泥石流、沙漠、实地;(2)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如酸雨、核废料;(3)与文化有关的问题,如考古、名胜古迹的保护等(李元松,2005)。 对于环境岩土工程如今的研究进展,以美国为代表的现房发达国家正发展可持续填埋技术。我国亟需开展填埋场孕育城市城市环境灾害机理、评估方法与可持续防控的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可持续填埋技术,以满足填埋场城市华景灾害防控、渗滤液减量、填埋气资源化的重大需求。

桥梁抗震论文

桥梁抗震的研究进展 摘要:路线是一种线状工程构造物,所经过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其中地震对公路工程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常常造成严重的交通中断。国内外的地震灾害表明,交通网络在整个社会生命线抗震防灾系统中越来越重要。震区桥梁的损坏坍塌,不仅阻碍当时的救援工作,而且影响灾后的救援工作。所以对桥梁抗震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桥梁抗震;历史;现状;展望;减震;动力响应分析;设计理论 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强震不断,汶川等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地震使交通系统严重毁坏,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直接影响着救灾工作的进行,扩大了次生灾害损失,使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近30 多年来,地震灾害的沉痛教训不断地警示着世人,使人们对桥梁的抗震研究工作逐渐受到重视,桥梁抗震理论及技术水平日渐提高。简要叙述了桥梁抗震研究中概念、分析方法、设计方法、抗震设计规范、减震加固技术的历史概况和现状,并展望了今后桥梁抗震研究的发展趋势。 1 桥梁抗震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尽管在1926 年,就有了第一部涉及桥梁抗震设计条款的规范——《关于公路桥梁细则草案》 [1],与建筑结构的抗震研究相比,桥梁抗震研究相对滞后,但是在近30 多年来,每次惨痛的地震灾害发生后,桥梁抗震理论和技术水平都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906 年4 月18 日San Francisco 发生7.9 级地震,这次地震是美国加州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对于地震工程来讲也是最有意义的地震之一,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桥梁震害记录的地震,但是,这次地震并未引起人们对桥梁抗震的关注。1971 年2 月9 日美国发生San Fernando 地震,震源深度12.8km,仅6.7 级就显示出生命线工程破坏的严重后果,由于桥梁抗震能力不足,地震造成5 座桥梁塌落,42 座桥梁损坏。在地震发生之前,美国一直套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这次地震对美国桥梁抗震设计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十年后,也就是1981 年美国联邦公路局出版了《桥梁抗震设计指南》,经过不断的应用与修改,于1992 年纳入了美国《公路桥梁标准规范》,也就是常说的AASHTO 规范。在1971 年San Fernando 地震后,提出了生命线工程的概念,延性抗震设计也开始被各国重视[2]。美国Loma Prieta地震发生在1989年10月17日,太平洋夏令时间17 时04 分,震级为M7.0,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5km。地震中高速公路880 号线双层的Cypress 高架桥在地震中倒塌,SanFrancisco-Okaland 海湾大桥发生落梁,震后用于修复桥梁的费用估计约为20 亿美元。美国学者Bertero 在总结这次地震后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抗震设计理论的一次重大变革。1994 年1 月17 日,当地时间凌晨 4 时31 分,美国加州发生Northridge 地震,震级为M6.7,震源深度为16km。这次地震是美国有史以来造成经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地震造成Los Angeles 市高速公路上多座桥梁严重破坏,交通运输网络被切断,也再一次警示人们交通网络中断的危害性。 1923 年9 月1 日在日本发生8.2 级的关东地震,震源深度10km。由于地震强度大,震源浅,再加上当时东京都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因素,地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次地震也使人们意识到桥梁抗震安全的重要性。关东地震的第二年,日本建立了最早的桥梁下部结构工程的抗震方法,1926 年日本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与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有关的

岩土工程未来发展的一点思考讲课教案

岩土工程未来发展的一点思考 盛根来 非常高兴与大家交流,有关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使用和解读方面的一些问题,实际上,这是个比较沉重的话题,现在的勘察成果怎么用?可信度怎么样?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我相信设计与勘察程度不同的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几十元一米的勘察出来的报告谈什么质量,难为了结构设计人员。这些成果报告是在吃十几年前的老本,推荐强度及变形参数建议值更多是在使用经验值。勘察队伍将来怎么发展,还千军万马在走传统岩土工程勘察老路、独木桥,勘察队伍日子都不会好过,眼下的新常态,产业在调整,大规模的建设还会继续吗?题外话:前些天做岩土工程师培训时,我梳理了一下岩土工程勘察将来发展的思路:在当今我国经济形势新常态下,大规模、无序的工程建设项目将逐渐减少,传统的岩土工程何去何从,从业者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其生存和发展,还继续以量规模对抵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低廉效益吗?显然不能维系从业者的收益需求,以下就现有工程所能衍生岩土工程工作的内容,为从业者提供的思考和建议:岩土工程勘察不能仅局限场地范围水平及纵向几十米、几百米的范围,要了解周边环境、地下不良地质作用等,如地下采矿活动引发的采空塌陷及伴生的地裂缝等对地面工程影响非常大,传统勘察方法(按米计价的项目)怎么能很好地解决影响工程安全的岩土工程问题。如很多采空区上大量兴建地面建筑,勘察难度非常大,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场地及地基稳定性问题。举例平邑矿难(周围村庄房屋是否受到影响?国务院责成山东省政府---住建厅调查并进行评价)

一、对以往工程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充分利用“大数据”服务社会,服务城市建设。很多城市在建设三维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我们可以构建城市地质多参数运行管理系统,作为一个独立专题或直接嵌入系统平台供查阅调研,将地形地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地基承载力、桩基参数、变形参数等内容纳入其中,具有研究和指导意义,可选一点、一个面,也可选三维地质体进行展示,或用于附近新项目的前期资料,为政府部门规划做好参谋,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量布置的依据,可更合理布置优化勘察工作量。济南市、东营市等地的多参数研究课题建立的三维系统得以运行,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内容加入,三维模型内涵扩展,并与其他资源配置融合,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活力,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引入,更使得城市地质三维建模进入新的扩越是发展的时期。 二、对于大型项目岩土工程地质的综合研究得到重视,大型项目尤其是超大项目业主、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主导部门越来越重视综合研究对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如青岛海湾大桥项目岩土工程勘察分几个标段、不同单位承担,所提供的岩土参数有一定差异,设计者使用有一定困难,按保守取值将会造成大量浪费,若取值冒进,则有可能造成工程事故或安全隐患,更谈不上对后期工程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经工程咨询单位与建设业主协商,就其关心的工程重大问题及后期工程运营时岩土性状和基础及上部结构层的变化规律,将这些研究成果归入大桥运营管理系统。青岛海湾大桥工程地质问题综合研究,将几家勘察单位的勘察成果报告重新整理,有关地层结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重新耦合,尤其是桩基参数——跨海大桥唯一的基础形式桩基础所承受的荷载非常大,结合试桩资料,反复推演,确定了合理的桩基参数,为本工程展开大规模工程桩施工提供了可靠充分的依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分析论文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分析论文 马佳栋 31201102017 11建筑工程技术 某市玻璃厂1999 年4月为增加生产规模扩建厂房,在原来天然坡度约22°的岩石地表平整场地,即在原地表向下开挖近5m,并距水厂原蓄水池3m左右,该蓄水池长12m、宽 9m、深8.2m,容水约900m3.玻璃厂及水厂厂方为安全起见,通过熟人介绍,请了一高级工程师对玻璃厂扩建开挖坡角是否会影响水厂蓄水池安全作一技术鉴定。该高工在其出具的书面技术鉴定中认定:“该水池地基基础稳定,不可能产生滑移形成滑坡影响安全;可以从距水池3m处按5%开挖放坡,开挖时沿水池边先打槽隔开,用小药量浅孔爆破,只要施工得当,不会影响水池安全;平整场地后,沿陡坡砌筑条石护坡;……本人负该鉴定的技术法律责任”。最后还盖了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予以认可。 工程于7月初按此方案平基结束后,就开始厂房工程施工,至9月6日建成完工。然而,就在9月7日下午5时许,边坡岩体突然崩塌,岩体及水流砸毁新建厂房两榀屋架,其中的工人3死5伤,酿成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 该工程边坡岩体属于裂隙发育、遇水可以软化的软质岩石,虽然属于中小型工程,但环境条件复杂,施工爆破、水池渗漏、坡体卸荷变形等不确定的不利影响因素甚多,在没有基本的勘察设计资料的前提下采用直立边坡,破坏了原边坡的稳定坡角,而且未采用任何有效的支挡结构措施,该边坡失稳是必然会发生的。若有正确的工程鉴定,并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采用经过勘察设计的岩石锚桩(或锚杆)挡墙和做好水池防渗处理措施则是能够有效保证工程边坡安全的。 该高工的“技术鉴定”内容过于简略,分析评价肤浅、武断,未明确指出及贯彻执行现行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原则及技术方法,主要结论建议缺乏技术依据,尽管其中有关地基施工中关于松动爆破和开槽减震的建议是正确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但未经设计计算的有关边坡稳定的结论是不恰当的。有关用条石挡墙护坡的建议也不是该工程边坡条件下能确保边坡安全的有效支挡结构技术措施,而有关采用坡度为1:0.05的放坡建议,则更是没有贯彻现行规范的基本规定,缺少相应的论证分析,它的误导为该工程事故埋下了安全隐患。该“技术鉴定”虽然盖有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但却无一般勘察、设计单位通常执行的“审核”、“批准”等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技术鉴定

浅谈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一)

浅谈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一)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环境岩土工程的定义,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中的基本观点以及方法以及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现状,并对我国环境岩土工程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环境岩土工程研究 随着经济和、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两个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运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岩土工程学。它既是一门应用性的工程学,又是一门社会学。它把技术和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跨学科的新型学科。 1.环境岩土工程定义 环境岩土工程(EnvironmentalGeotechnology)一词,源自1986年4月美国宾州里海大学土木系美籍华人方晓阳教授主持召开的第一届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其著名的“IntroductoryRemarksonEnvironmentalGeotechnology”论文中,将环境岩土工程定位为“跨学科的边缘科学,覆盖了在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及地质微生物圈等多种环境下土和岩石及其相互作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在不同环境周期(循环)作用下水土系统的工程性质。 2.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内容及分类 环境岩土工程是研究应用岩土工程的概念进行环境保护的一门学科。这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涉及面很广,包括:气象、水文、地质、农业、化学、医学、工程学等等。 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环境工程。主要指用岩土工程的方法来抵御由于天灾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抗沙漠化、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等。这些问题通常泛指为大环境问题。 (2)环境卫生工程。主要指用岩土工程的方法抵御由于各种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城市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污泥的处理等。 (3)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一些环境问题。例如在密集的建筑群中打桩时,由于挤土、振动、噪声等对周围居住环境的影响;深基坑开挖时,降水和边坡位移等。 3.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中基本观点及研究方法 3.1基本观点 (1)岩土实践的范围是地球表层,而地球对于宇宙来讲是一个子系统,它的变化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它们之间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与人口相比越来越小,所以我们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不能盲目地掠夺式地利用,以防止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3)人类无计划的活动会毁灭人类自身; (4)自然界在不断地变化,有一些直接危害人类,反过来人类要避开危害,就必须采取措施; (5)虽然岩土工程曾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但它是由于人类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 所以从理论上讲,所有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它依赖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岩土工程技术的进步和法制建设的健全。 3.2研究方法 环境岩土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学科领域,所以在研究中应从学科间的交叉处着眼,以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应用岩土工程的观点去改善环境,使其更符合人类的生存需求。 4.环境岩土工程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环境岩土工程相关的学科有: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学、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是地质学,指导它的理论主要是自然历史观1它的基本理论是认为地质成因和演化过程决定地质体的工程特性,相应地在研究方法上就是从地质体局部特性的研

桥梁抗震加固技术综述

桥梁抗震加固技术综述 发表时间:2019-11-08T14:16:44.3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作者:閤翔宇 [导读] 摘要:桥梁抗震加固是对桥梁在遭遇地震后能继续使用或经过短暂的维修就能投入使用的技术方法。 重庆交通大学桥梁工程重庆 400041 摘要:桥梁抗震加固是对桥梁在遭遇地震后能继续使用或经过短暂的维修就能投入使用的技术方法。从地震中桥梁损坏的原因出发,找出通常被损坏的地方例如桥台、支座、地基、桥墩,分析被破坏的原因,对症下药[1],加固或设计相应的地方,使其能有更好的抗震能力。解释隔震加固法、减震加固法、放落梁加固法、桥墩抗震加固、盖梁抗震加固、桥台抗震加固的原理[2],为以后分析研究加固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阐述了对地基液化的判断,表明了对地基液化的处理是桥梁抗震的着重点[3]。最后总结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桥梁加固技术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桥梁抗震;桥梁加固;地基液化;最新进展 引言 桥梁在现在交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桥梁的建设对解决当前严重的交通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建成桥梁的加固与维护也成为了其中重要的措施[4]。其中本文着重于对于桥梁抗震问题与桥梁防震加固问题作出综述。其目的在于总结目前关于桥梁抗震与加固技术的主要方法和最新进展,以及面临的难题。这对于以后建成新的桥梁有重要帮助,提供更多理论基础和实际案例的范例有重要意义。 地震属于自然灾害里面破坏性最强之一的自然灾害,我们不能避免,也没法准确的预测,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设计出能彻底抵抗地震的破坏力的建筑和公共设施[5]。因为为了减小地震对建筑和公共设施的损害,有必要在后期防护工作上做出努力。桥梁在地震中往往会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而且桥梁的设计复杂,施工有难度,维修保养困难,因此对于桥梁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影响,我们应该想办法对其加固以致使桥梁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降低到最小化。要对桥梁加固,就需要研究地震中桥梁的薄弱环节以及地震破坏桥梁的方式方法[6]。主要有两个方面:(1)地震损坏了地基,使得桥梁基础不稳而被破坏,其主要形式有土层液化、边坡滑落、塌方等;(2)由于地震的冲击,其桥梁本身受到了冲击而影响到了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其主要形式是桥梁出现裂缝,桥墩桥台出现损伤,支座出现问题等[7]。综上所述,地震对桥梁的作用轻则会是桥梁需要进行维护和保修,重则则停止其使用功能,甚至直接坍塌[8]。 为了解决桥梁加固问题,可以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地基液化的处理,加固两岸的边坡稳定,巩固河床或者土层的稳定性,本文主要讲对地基液化的处理问题[9]。对于桥梁本身,除了有更合理的设计,使其稳定性更高外,对于桥梁的薄弱环节,例如支座的有效性,桥梁上下部结构的连续性、位移情况,落梁,拉索与悬索,钢筋配置等。可以考虑更多[10]。 1、桥梁地震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1.1桥台震害 一般是地震发生后,桥梁的桥台会随着路基位置的偏移而滑动,从而致使梁体和墩台发生偏移或梁体倾斜、位移的现象[11]。 1.2支座震害 支座受到地震的冲击后发生变形和位移,从而导致桥梁也受到一定的损害[12]。 1.3地基震害 地基按照桥梁的动力图示和基本受力分为刚性地基和非刚性地基。刚性地基是指在地震中不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基。非刚性地基是指在地震中发生明显位移、沉降的地基[13]。 1.4桥墩震害 桥墩在地震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沉陷、断裂等损伤,会使得桥梁发生巨大损坏[14]。 2、桥梁抗震加固技术方法及设计原理 2.1隔震加固法 采用隔震支座对桥梁进行加固,可以改变梁体的振幅,使得他的震动周期变小,进而减小桥梁的地震影响。但是相对的也会导致桥梁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移增加,支座类型如表2.1[15]。 典型隔震支座的基本特点表2.1 2.2减震加固法 一般的活动支座(例如弹性橡胶支座和滑动支座)的耗能能力有限,导致支座处的位移差异会很大。为此在这些支座旁边增加单独的耗能装置,从而获得与隔震支座类似的功能,同时耗能装置还可以用于地震中预期可能发生相对运动的地方[16]。 2.3放落梁加固法 分两部分,一是加宽支座支承面,为了将伸缩缝处的位移控制在支座支承面有效宽度内,可以采取加宽支座支承面的方法,从而增加上部结构的移动范围,降低约束装置数量。二是防落梁装置。许多桥梁是由于上部结构在支座支承面位置丧失支承而造成落梁破坏,这种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17]。为了尽量防止这种破坏的发生,在早期加固的方案中增加纵向限位器缆索与钢筋来限制伸缩缝的相对位移[17]。其中限位器有(1)总想接缝限位器(2)横向限位器。 2.4桥墩抗震加固 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在地震中往往会出现抗剪强度小,弯曲延性不足,导致弯曲强度降低,通常发生在桥墩底潜在塑形绞区的搭接接头处[18]。加固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方法包括:完全或部分替换,增设桥墩,改善抗剪强度,增强抗弯强度,加大桥墩的延性。其中改善桥墩的弯曲延性有:钢套管,用预应力世家主动约束,用复合纤维或环氧套管施加主动或被动约束,钢筋混凝土外壳。 2.5盖梁抗震加固 一般在外部桥墩相邻的盖梁中设置少量正弯矩钢筋,但是负弯矩钢筋也可能不足。此时可能会在盖梁上产生塑性铰,而盖梁的延性能

结构工程排名

结构工程排名1 同济大学 2 清华大学 3 浙江大学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重庆大学 6 东南大学 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8 大连理工大学 9 北京工业大学 10 天津大学 11 华南理工大学 12 湖南大学 13 广西大学 14 中南大学15 武汉理工大学 16 太原理工大学 17 北京交通大学 18 上海交通大学 19 西南交通大学20 福州大学 21 华中科技大学 22 郑州大学 23 长安大学 24 华侨大学 25 东北大学 26 中国矿业大学 27 沈阳建筑大学 28 合肥工业大学 29 山东科技大学 中国各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简介 全国共有188所大学开设土木工程专业,92所大学招收土木工程研究生,70所大学有结构工程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51所大学有岩土工程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30所大学有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23所大学有桥梁与隧道工程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

清华大学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材料学博士点,并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结构工程(联合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23人,副教授24人,讲师8人,目前在校本科生300多名,研究生200多名。 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生导师105人、正高级职称98人、副高级职称135人。设有10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桥梁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三个二级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点学科,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博士点学科;土木工程患堆Э撇┦亢罅鞫 荆唤峁构こ萄Э粕栌小俺そ д呓崩 苹 碧仄附淌诟谖弧?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所覆盖的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水利施工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导师12人。并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为建设部及重庆市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28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3人,土木工程学院所属的实验室有结构与抗震实验室和岩土工程实验室,其中结构与抗震实验室为陕西省和原冶金部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天津大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东南大学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9名,博士生导师17名 太原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博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为省重点学科

岩土工程介绍及发展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介绍及发展研究方向 展望岩土工程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综合考虑岩土工程学科特点、工程建设对岩土工程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学科发展对岩土工程的影响。 岩土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岩体和土体。岩体在其形成和存在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因而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地应力场环境。而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岩体,由于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不同,其工程性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别。岩石出露地表后,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土,它们或留存在原地,或经过风、水及冰川的剥蚀和搬运作用在异地沉积形成土层。在各地质时期各地区的风化环境、搬运和沉积的动力学条件均存在差异性,因此土体不仅工程性质复杂而且其性质的区域性和个性很强。 岩石和土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和渗透特性都是通过试验测定。在室内试验中,原状试样的代表性、取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扰动以及初始应力的释放,试验边界条件与地基中实际情况不同等客观原因所带来的误差,使室内试验结果与地基中岩土实际性状发生差异。在原位试验中,现场测点的代表性、埋设测试元件时对岩土体的扰动,以及测试方法的可靠性等所带来的误差也难以估计。 岩土材料及其试验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岩土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岩土工程分析时不仅需要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室内外测成果、还需要应用工程师的经验,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在展望岩土工程发展时不能不重视岩土工程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岩土工程问题分析方法的特点。 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促进了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例如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最早遇到的是土体稳定问题。土力学理论上的最早贡献是1773年库伦建立了库伦定律。随后发展了Rankine(1857)理论和Fellenius(1926)圆弧滑动分析理论。为了分析软粘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随时间发展的过程,Terzaghi(1925)发展了一维固结理论。回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