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内容提要】

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新的学术人才的涌现,其中不乏像钱钟书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第二是权威性的学术机构真正开始运作,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第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形态基本确立;第四是代表20世纪学术研究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关键词】人员构成/学术机构/学科形态/学术经典

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深化时期。其特征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研究格局的变化,学者队伍基本上由五四时期及3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学人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给30、4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全面的影响。二是现代学术机构真正运作起来。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巨大的学术机构,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都是在30年代开始全面、系统地实施研究计划。三是20世纪的中国学术的学科形态在这时基本确定。就文学研究而言,小说史、戏曲史、词学、文学批评史、晚清小说史、新文学史等研究专题,从30年代开始在中国各大学的国文系或中文系被逐步列为专业课程,由专职人员系统讲授,形成了20世纪特有的文学研究专题,对20世纪后来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是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像吴梅的《曲学通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阿英的《晚清小说史》、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钱钟书的《谈艺录》等一大批优秀的学术论着在这一时期完成或出版。正是有了这些出色的研究成果作基础,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才得以确立。因此,在概括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学术成果时,我们应该注意到30、40年代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即它一方面延续了五四新文化确立的现代学术规范和样式,另一方面,30、40年代的研究者在各个研究的具体领域又体现出自己的研究风格和个性。特别是当20世纪中叶中国学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后,80、90年代所谓学术的复苏,便是直接以30、40年代的学术作为传承和衔接的对象。

一、30、40年代的学术人物

30、4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个性特征,首先是从研究人员的结构变化上体现出来的。20世纪前20年,中国文学研究的人员结构,主要是由晚清学者和“五四”初涌现的一批学术新人为主体。前者有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王国维、吴梅等一辈人,后者有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复等。到了30、40年代,这些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的风云人物大都先后谢世。1920年刘师培病逝,1921年严复病故,1922年被王国维视为晚清第一学人的沈曾植逝世。1924年开晚清翻译小说先河的林纾(琴南)病逝。1927年维新派元老康有为离世,同年6月,王国维在北京颐和园投湖自尽。1929年,梁启超因手术失败而亡故。到了30年代中期,章黄学派的章太炎和黄侃,以及章氏及门弟子鲁迅、钱玄同也先后逝世(黄侃1935年,章太炎、鲁迅1936年,钱玄同1939年)。而与此同时,“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学术人才,除了少数在20年代初少年得志外,大多数直至2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浮露水面,开始进入各主要的学术机构或兴趣转向文学研究。如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郑振铎、郭绍虞、俞平伯、杨振声、梁实秋等,都是在20年代中后期才到大学任教。此时的胡适是“五四”以来硕果仅存的现代学术领军人物。经历了20年代动荡政局后的胡适,1930年11月重新回到北京大学过完他的40岁生日,随后担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学术生涯。胡适这一时期对学术最重要的贡献,除了自己身体力行研究学术外,便是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筹措资金,延揽人才。在研究方面,尽管胡适的

学术兴趣已转向中古思想史研究,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对文学的研究。1931年他的讲稿《中国文学史选例》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30日,在国文系演讲“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1932年10月30日演讲“陈独秀与文学革命”。在教学上,1934年9月—1935年6月,胡适在国文系开设“中国文学史概要”课程;1935年9月—1936年6月继续开设“中国文学史概要”课程,同时增加了“中国文学史”(前部分由傅斯年、罗庸讲授)、“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与傅斯年、罗庸合开)和“传记专题实习”课程。1936年9月—1937年6月开设“中国文学史概要”课程,并与马裕藻、罗庸、郑奠合开“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在北京大学的建设方面,胡适争取到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经济资助,增加了北大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能力在学术上做一些事。文学院延聘的人员中,经胡适聘请的学者有孟森、钱穆、马叙伦、汤用彤、魏建功、俞平伯、梁实秋、闻一多、温源宁、叶公超、朱光潜等。北京大学学术声誉的重建,对30、40年代中国现代学术的建设,起着稳定和推进作用。(注:参见耿云志编《胡适评传》,P226~23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胡适之外,30年代中国学术的构建,在人员组成上,有两批人最值得注意,一是20年代中后期30年代初从欧美回国的留学人员。像傅斯年、杨振声、洪业、陈寅恪、闻一多、梁实秋、朱光潜等;二是30年代中期开始至4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及西南联大等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一批学生,如钱钟书、李长之、程千帆、林庚、王佐良、王瑶等。前一批人对30年代文学研究的贡献,首先是他们对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最重要的学术机构,正是通过他们在30、40年代的有效组织工作而声誉鹊起。傅斯年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他所拟定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强调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重要性,使得以后的《史语所集刊》对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刊发有所留意,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杨振声本人是新文学家,他在担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期间,延聘了包括朱自清、俞平伯在内的一批“五四”新文化运动参与者,杨振声之后,朱自清担任中文系主任,此间,闻一多受聘担任中文系教授并一度替代朱自清代理中文系主任。可以说,清华中文系主任人选基本上是由“五四”时期涌现的新派人物掌握。这些人受新文化运动和西方现代文艺思想的影响,有着较为新颖的思想视野,同时又有着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由他们来聘任清华中文系的学者,自然有不同于传统的选拔标准,如担任国文课程的教授刘文典与杨树达,对新思想也是持开放、接受的态度。有这样一批学者来研讨学术,传授文化,保证了后来清华大学中文系能够持续发展,形成所谓的清华学派的研究特色。(注:关于“清华学派”这一概念,最早由王瑶提出,后有不少人附议。参见王瑶《我的欣慰和期待——在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先生逝世40周年、诞生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收入王瑶《润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徐葆耕《释古与清华学派》,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30年代从北大、清华、中央大学和后来的西南联大的毕业生中,培养出一批学术新人。他们是前一批人的学生,他们的重要不仅是在精神气质上体现了老师的治学风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所做的工作比起老师、前辈来更显得具体、系统和扎实,是师辈学术思想的发扬光大。这些后起的学人中,被后世誉为学术大师的人物可能不及晚清和“五四”时期来得多,但这一辈学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真正称得上是专家。如,林庚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李长之的文艺批评、程千帆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研究、钱钟书的中国诗文鉴赏、王佐良的英国文学研究等,都被后来中国学术界所广为认同。上述两批人构成了30、4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最主要学术阵容。除此之外,还有两批人值得注意,一批是20年代至30年代逐渐从苏联、日本回国的人员,如周扬、胡风以及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等人,他们不是书斋型的学者,而是专注于社会现实问题的人,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物。他们的论着更多地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社会思潮特征。20世纪文学研究中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的运用,与这些人有很密切的关系。另一批则是被视为文化立场较为保守的学者,如吴宓、黄侃、汪辟疆、陈衍、柳翼谋、冒鹤亭、唐文治、钱基博等。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

持有亲和的态度,在学术研究中反对将学术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直接挂钩。在他们看来,中国与西方列强相比,政治、经济、军事等可能都不及西方,惟独文化上中国文化可以与西方文化相抗衡,特别是中国的文学艺术并不见得落后于西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注:如陈衍在回答钱钟书问学时认为,科学技术是西方发达,但文学则是中国的优秀。参见钱钟书《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他们对30、40年代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教学上,从20年代开始至40年代,他们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像吴宓主持的清华国学院,唐文治主持的无锡国学专修馆,柳翼谋所在的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以及黄侃、汪辟疆对中央大学文史人才的培养,都在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注:参见孙敦恒编著《清华国学院史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陈其昌、胡子远《唐文治传略》,收入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7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申耆《柳诒征传略》,收入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5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另:柳诒征培养的学生可见《同学子弟传略》,收入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程千帆《<汪辟疆文集>后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但总体上讲,这两批人在当时的整个学术格局中还是处于边缘状态。所谓边缘,是指他们的研究方式、研究成果以及学术地位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像那些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文学的学者,比较多地停留在对苏俄文艺理论和思想观点的译介和初步运用上。如,20年代后期太阳社的一些成员及周扬、冯雪峰等人在30、40年代发表的论文,除了文献价值外,其自身的学术思想的成熟程度还不能与同时期研究传统文学的学者的研究成果相比,也就是说,这一时期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及苏俄文艺观点来研究中国文学的论着,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被后来研究者公认为是学术经典的作品很少。这可能与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的生长环境有关,即苏俄的文艺思想在当时主要还是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受到当局的压制,研究和传播这些思想的学者在政治上也常常受到迫害。因此,这一派的学术研究不可能像别的学术研究那样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发展。至于像吴宓、黄侃、汪辟疆、柳翼谋、钱基博、陈衍等一批学者,虽然也在一些重要的学术机构教学、研究,但他们不是决策者,不构成这些学术研究机构的主流,而且有些学术机构本身也不是学术重镇,而仅仅是作为一种有特色的研究被保留而已。如,吴宓主持的清华国学院虽然培养出不少优秀的文史研究人才,但整个国学院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从1925年筹办至1929年停办,只持续了四年。后来,吴宓仅仅是清华外文系的一位名教授而已,根本没有学校决策的大权。至于吴宓筹办的《学衡》杂志及他负责的《大公报·文学副刊》最终也因社会影响越来越小而自动停办。相比之下,像傅斯年主持的《史语所集刊》、容庚负责的《燕京学报》(有几期由顾颉刚负责)和朱自清、闻一多等参加编委的《清华学报》等,是作为学术机构的正式出版物得到政府和学校的资助,能够连续不断地出版下去,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当然较之前者稳定而巨大,扶植和培养的学术人才也多得多。不仅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学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在20世纪学术史上构成了一种现代的学术研究的承传关系。也就是说,所有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学者,大都与上面提到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有这样那样的联系。

目前所见的从学术史角度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论着,较多地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学者的研究方法、思想观念和学术成果方面。如王瑶主编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陈平原主编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黑龙江大学与《文学遗产》编辑部编辑的《百年学科沉思录——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及吕薇芬、张燕瑾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系列丛书等,大都体现了这样的研究特色。但与此同时,对20世纪重要的学者之间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情况,目前还没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事实上,20世纪中国文学研

究的学术更新,与当时学术机构中不同学术背景的人员流动有很密切的关系。不同学术背景的学人,因受到的教育和成长的经历不同,往往影响到他们看问题和理解问题的方式。譬如,30、40年代文学研究与前20年文学研究的不同,尽管是通过研究方法、思想观念和研究成果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但从根本上讲,还是30、40年代成长起来的学人其成长背景和知识结构与前20年主宰中国文学研究的学人很不一样了,即30、40年代的四种主要类型的研究者基本上是纯粹的学者为主,而且,30、40年代的思想文化也脱离了文化革命的氛围,进入到一个文化重建的思想阶段。学者们普遍愿意坐下来系统研究问题,那些能够提供给学者研究问题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很快就成为思想文化的研究重镇,那些占据大学和国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也往往能够成为一种主流的研究。相反,那些脱离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的研究,倒是容易被学术界所忽略。但在20世纪前20年,像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文化人,首先是文化革命舆论的制造者,至于整个社会文化空气则洋溢着一种革命的情调。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文学研究很自然地会着眼于新范式的创建,注重学术拓荒,而系统的、精确的研究往往来不及充分的展开。所以,像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有大气象,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但在细节考证及论着的篇章结构安排上依然有不少瑕疵,而较为完整周全的研究要到30、40年代才出现。30、40年代像陈寅恪从史学的角度对唐代诗歌、小说的研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朱自清对“言志”、“载道”说的历史梳理、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夏承焘的唐宋词研究、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钱钟书的古典诗文鉴赏,的确都是堪称典范的专家研究。因此,回顾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进展,应该首先注意到学术研究队伍的构成、变化以及带给一个时代文学研究的影响。

二、30、40年代的学术研究机构

大学和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出现,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对学术研究的影响是全面的,也就是说没有一种学术研究可以摆脱大学和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的影响而单独存在,中国文学研究自然也不例外。而中国现代学术机构首先当推北京大学。虽然北京大学是在蔡元培手里完成现代转型的,但在20年代前期,北大曾一度陷于困境。那些“五四”时期的文化风云人物,差不多都离开了。1920年陈独秀逃离北京到上海,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1927年4月,李大钊被害。同年,刚从日本回国的胡适被迫滞留上海,随后几年在沪上靠教书撰稿为生。(注:1928年1月22日,丁文江函告胡适不要回北京,因天津当局审判并杀害高仁山,判词中牵涉到胡适。1929年9月4日,胡适复信周作人,说:“我此时不想到北京来,有几层原因,一是怕搬穷……二是因为二年以来住惯了物质设备较高的上海,回看北京的尘土有点畏惧……三是党部有人攻击我,我不愿连累北大做反革命的逋逃菽。”参见《胡适往来书信集》(上),P459,P543~544,中华书局,1983。)经济上北洋政府忙于军阀混战,克扣教育经费,教师的薪水长期拖延不发,以至北京高校爆发教师集体向政府索薪的风潮。可以说,在北伐结束之前,中国的政局一直动荡不定,学术结构的建设也处于停顿状态。一些学人自发组织的学术团体,虽然对当时的学术起到推进作用,但无论规模还是社会影响,都还是有限的,更不要说研究基金的资助了。直到北伐结束,20年代后期,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1930年11月,胡适重新回到北京大学,1931年1月,蒋梦麟执掌北大校长,聘任胡适为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随后,聘任大批留学人员到北大任教,并颁布《国立北京大学学则》。蒋梦麟有美国留学背景,思想上倾向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早在20年代初发表的《北大之精神》中,他就倡导“大肚包容的精神”和“思想自由的精神”。这种思想可以说一直贯穿在他治理北大的活动中。正是由于他的支持,胡适才得以在30年代的北京大学全面实施自己的学术计划。(注:陶希圣曾说:“北京大学居北平国立八校之首,蒋梦麟校长之镇定与胡适院长之智慧,二者相并,使北大发挥其领导作用。”“校务会议不过讨论一般校务。”“国立各大学之间另有聚餐在骑河楼清华同学会会所内随时举行,

有梦麟北大校长,梅月涵(贻琦)清华校长,适之及枚荪两院长……清华会餐席上,适之先生是其间的中心,梦麟是决定一切之人。北大6年的安定,乃至国立八校6年的延续,没有梦麟与适之的存在与活动,是想象不到的。”转引自耿云志编《胡适评传》,P227~22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到抗日战争爆发为止,整个30年代的前6年,在胡适的学术生涯中,可以说是继“五四”之后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确定了他几乎一生的研究领域,也就是说,凡是胡适在未来年代中想要研究的学术问题,在30年代前6年基本都涉及了。诸如中古思想史研究、文学史研究、《水经注》研究、清代重要思想人物研究等等。在文学研究上,他虽然没有像研究思想史那样全身心地投入,但对孙楷第的中国小说研究的提携和推荐,对郑振铎、陈寅恪《西游记》小说研究成果的关注,都是30年代文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而且,像胡适这样身处学术主流中心位置的重要人物,他的推荐、介绍,往往会使某种研究和研究者较为顺利地获得学术上的发展。如傅斯年、朱光潜等进入北大就得力于他。傅斯年之所以在1926年回国后很快获得中山大学教授的聘书并兼任中文、历史两系主任之职,后又担任语言历史研究所筹备主任,表面上看,是朱家骅的推荐,其实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傅斯年与胡适的关系。如果不是傅斯年与胡适的关系密切,思想投合,傅斯年是不可能这样容易就获得中山大学等学术机构的重要位置,更不用说后来担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之职了。同样,朱光潜1933年回国,当时国内学术界了解他的人并不多,他之所以能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也得力于胡适。(注:据朱光潜说:是他的同学徐中舒将朱光潜的《诗论》讲稿交胡适阅读后,胡适聘任朱为北京大学教授。而且,后来筹备《文学杂志》,因朱光潜不像胡适等招人耳目,就由朱担任主编。参见《作者自传》,收入《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其他,像朱自清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周作人担任燕京大学教授,直接间接都与胡适有关。所以,所谓北京大学的影响实际上是体现了包括胡适在内的一些重要学术人物的学术计划在30年代开始全面实施。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大纲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分上下两编 上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反思 下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视野 先发给你上编的内容如下,请转给同学,并张贴到我豆瓣小组上:“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课程大纲 (2013年2月-6月) 上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反思 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起源 核心文本: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参考文本: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 二、“新中国”与“新文学”:从王瑶到唐弢 核心文本: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论鲁迅》 参考文本:周扬《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重写文学史” 核心文本:黄子平等《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钱理群《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

参考文本:王晓明《从万寿寺到镜泊湖》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 四、“当代文学”的概念与“新时期文学”的起源 核心文本: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 蔡翔《社会主义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 参考文本:《沉沦的圣殿》、《持灯的使者》、《七十年代》 五、重绘百年中国文学地图:“晚清”、“鸳蝴”与“左翼”及其他 核心文本: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唐小兵《蝶魂花影惜分飞》 陈建华《“乳房”的都市与革命乌托邦想像》 六、鲁迅形象的当代建构:作家研究与社会思想的变迁 核心文本: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参考文本:竹内好《鲁迅》、《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 下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视野 七、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李陀《开心果女郎》 王晓明、蔡翔《美和诗意如何产生——有关一个栏目的设想和对话》罗岗、倪文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八、文学与公共空间:以《申报自由谈》为例 李欧梵《批评“空间”的开创》 陈建华《〈申报?自由谈话会〉:民初政治与文学批评功能》 九、文学与影像:从“幻灯片事件”说起 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管理理论

1.资源学派与核心能力理论2.学习型组织理论3.有关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论4.最新趋势 1.资源学派(1)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变化频繁性和程度增加,行业的利润高低不再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学者们发现,即便是处于利润水平低的行业,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在经营绩效上也会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主张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战略制定基础的理论迅速兴起。密西根大学的普莱哈莱德( C.K. Prahald) 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1990年,他们分析了一些世界上的知名公司后,提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各种核心能力的集合。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竞争力来自比对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建设核心能力的能力。他们还指出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对于顾客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难以模仿性等特点。 2.资源学派(2)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战略的基础。另外,该学派假定各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公司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这样,资源的差异性和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独特的战略资源和对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

心能力。核心竞争力 (一).基本概念: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二).观点基本:(1)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2)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异质、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的标准之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2.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1990年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从组织的角度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战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动态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组织学习就是适应环境变化的有效方法。对于企业的成败兴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在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学习变得特别重要。作者也具体提出了成为学习型组织所必须具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其中:系统思考贯穿于其他四项修炼的全过程,它整合其他四项修炼而成一体。对组织来讲,单独进行某项修炼并不难,但这并没有多少意义,必须把这五项修炼结合在一起进行,才有可能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算起,近三十年来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和西方,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在中国大陆,十年文革期间,现代中国文学学科曾遭受严重冲击。随着“文革”的结束,尤其是改革开放的逐次展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重评’与学科复苏、思潮流派研究的流行、理论方法热、文学史整体观提出以及学科格局的调整等几个阶段。”[1]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进入相对繁荣的时期。其间阶段性的进展或热点包括“重写文学史”、“文学经典的颠覆与重构”、“现代性讨论与反思”、“女性主义和其他各种‘后思想’的引进”、“文学史观、编撰与史料”、“现代文学学科观念、方法讨论”、“期刊媒介研究”、“学科边界打破”以及“跨学科和交叉研究的兴起”等等。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延续了60年代以来侧重于作家作品研究、文体文类研究的传统,同时开始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形态文学的整体状态,如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新诗诗学、左翼文学乃至沦陷区文学研究等。进入90年代后,“西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显现巨大变化”。王德威将这种变化概括为三大方面:“‘理论热’成为治学的

一大标记”;“离开传统文本定义,成为多元、跨科际的操作”;“对有关历史论述的重新审视”,尤其是“对‘现代性’的探讨”。[2] 从上面简要的勾勒中可以看到:近三十年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呈升温、扩张之势,也出现了一些双方都广泛关注的话题。下面,我主要谈谈在我自己看来仍具有较大学术研究空间的两大话题: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和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期刊研究问题。 一.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 由于各种原因,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曾长期面临尴尬局面。首先是其学科和文学史归属问题一直纠缠不清。在古代中国文学研究中,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末文学要么被省略,要么被当作一个尾巴一笔带过。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受新文学传统影响,现代文学的起点被确立在五四前后,而此前的清末民初文学亦往往被当作铺垫甚至是对立面,很少得到正面意义上的关注。作为一种妥协方案,遂产生所谓“近代中国文学”概念乃至“近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分支。此外,在文学性质、价值的认定乃至审美评价等方面,除《海上花列传》等“狭邪小说”、《官场现形记》等“四大谴责小说”外,中国国内学者对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内现代文学界“重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外国文学专题试题 一、填空题 1.这部作品写的是西班牙战争中三个被佛朗哥法西斯逮捕入狱的共和党人在临行前夜的孤独和恐惧。作品的名字是《——》。 2.长篇小说《V》的作者是——。 3.英国大涛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所处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土比亚和歌德相提井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请写出这三位作家所属的国家: 但丁;——莎士比亚:——歌德;—— 4.约翰·巴斯的这部中篇小说是对格林同名童话的戏拟式改写,这部小说是《——》。 5.T.S.艾略特在评论一部小说时说:“在使用神话,构造当代与古代之间的一种连续性并行结构的过程中,——先生是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一一它是一种控制的方式,一种构造秩序的方式,一种赋予庞大、无效、混乱的景象,即当代历史,以形状和意义的方式。” 6.智利大诗人——称长篇小说《——》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 7.《猎人格拉胡斯》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 1.以下哪部小说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 A.《尤利西斯》 B.《鼠疫》 C.《静静的顿河》 D.《魔山》 2.这位著名作家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两岁丧父,随外祖父、母长大,1924年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192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哲学教师学衔考试,此后担任过中学哲学教师。这位著名作家是( ) A.萨特B.罗曼·罗兰 C.娜塔莉·萨洛特 D.海德戈尔 3.余琛、崔朋,阿尔贝,这些人物属于下列哪部作品( ) A.《母亲》B.《交叉小径的花园》C.《阿莱夫》D.《约翰·克利斯朵夫》 4.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曾经被定为一个国家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它的具体内容之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是( ) A.现实主义 B.自然主义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D.后现代主义写作 5.文学评论界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开始于( ) A.卡彭铁尔提出“神奇的现实”的观点B.评论卡彭铁尔创作的长篇小说《人间王国》 C.马尔克斯创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D.评论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6.“零度写作”是以下那位评论家提出来的?( ) A.罗兰·巴尔特 B.什克洛夫斯基 C.汉弗莱D.亨利·柏格森 三、简答题 1.以下选段选自(尤利西斯',叙述的主人公是摩莉。请写出选段所运用的意识流技巧的 名称及其定义. 几点过一刻啦可真不是个时候我猜想在中国人们这会儿准正在起来梳辫子哪好开始当天的生活喏修女们快要敲晨祷钟啦没有人会进去吵醒她们除非有个把修士去做夜课啦要么就是隔壁人家的闹钟就像鸡叫似的咔哒咔哒响都快要把自个儿的脑子震出来啦看看能不能打个盹儿一二三四五他们设计的这些算是啥花儿啊就像星星一样隆巴德街的墙纸可好看多啦他给我的那条围裙上的花样儿就有点像不过我只用过两回 2.请简要解释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对福克纳的评价(“南方伟大的史诗作家”、“20世纪小说中伟大的试验者”)。 3.索尔·贝娄在哪些方面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4.根据教材,试解释新小说派“消解深度”的含义。 四、论述题 试论述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多元化创作趋势。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墙2.托马斯·品钦3.①意大利②英国③德国4.白雪公主5.乔伊斯6.①聂鲁达②百年孤独7.卡夫卡 二、单项选择髓(每2分,共12分) 1.B 2.A 3.B 4.C 5.D 6.A 三、筒答题(每履12分,共48分1 1.选段运用了直接内心独白的技巧。(2分)直接内心独白是指小说人物作为第一人称直接传达内心的活动,让人物的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作者不站出来向读者作指示性的说明。直接内心独白是内心独白的一种形式。(4分) 选段同时也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另一重要技巧——自由联想。(2分)“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识—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一种事物上作短暂停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新的印象与感触。”(4分)这就是自由联想。 2.“南方史涛作家”主要表现为福克纳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王国——约克纳帕塔法。在福克纳创作的全部19部长篇小说和?5部短篇小说中,有15部长篇和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这个小说系列表现了美国南方庄园主的兴衰史。其中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小说表现了庄园主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史。(7分)“20世纪小说家中伟大的试验主义者”主要指福克纳的小说中很少有两部以上在技巧上是雷同的,同时也表现为他在意识流小说文体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试验。(5分) 3。索尔·贝娄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坚守关于小说中的人物的信念。他引用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思的话说:“人物并不是作者创造的。他们早就存在,必须去寻找。假如我们不去寻找,假如我们不能重现他们,那是我们的过错。”这表现了作家对人的状况的深切关注。而对人的处境的关怀,正是现实主义的重要传统。(6分)2、注重对社会环境的描绘,力图展示小说人物所处的现实境遇,他在小说中深刻地剖析主人公的悲剧之所以产生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根源。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可避免的个人混乱,也就是社会悲剧的写照。”(6分)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双百”方针:1956年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在文化科学问题上要贯彻两个口号,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就是双百方针。毛泽东将其定为党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提倡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名词解释) 当代17年(1949-1966)诗歌的特点: 第一:抒情主体的国家定位。诗人的定位不是个体和诗歌要求的定位,而是面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定位。 第二:个人话语空间的紧缩。当代诗歌的意识形态化和“工农兵”化的双重演进,导致消失了个人意识。对外部生活的关注,代替了个人感受的抒写,每当个人与外在发生对立、矛盾时,往往通过对个人的谴责和自我批评来解决。 第三:诗歌情境的抽象化。在当代诗歌语境中,许多符号都失去了它的自然与本真,语言的能指特征迅速萎缩,一些意象都有了固定的所指。 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诞生于五十年代,1959年才成为“诗歌中的一个崭新的形式”,并有了理论上的阐述。形式上看,政治抒情诗是现代自由诗在当代意识形态场域中的变形。历史地看,政治抒情诗是另一种意识形态对《女神》式融合抒情与批判表现方式的改造,它的前辈三十年代前后的“普罗诗歌”。除内容必须表现政治外,它还具有颂歌的文体风格。代表诗人是贺敬之和郭小川。(名词解释) 散文新三家:杨朔、刘白羽、秦牧。 《茶馆》的艺术成就:王立发,常四爷,秦仲义 从主题上来看,《茶馆》是献给三个旧时代的葬歌;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看,《茶馆》中绝大部分台词兼有交代事件、体现性格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多重功能甚至有用说一个字来写活一个人物的神来之笔,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人物形象来看,《茶馆》中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刻画得非常具有代表性,让读者可以在人物只出场一次的时候就印象深刻地记住他,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结构即艺术特点来看,《茶馆》用一个小茶馆反映一个大社会,主要人物自始至终,次要人物“子承父业”,更次要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以人物带动故事。三个时代三部戏同一个茶馆,采用冰糖葫芦式结构,用茶馆串起三个时代,真实再现了普通中国人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人生百态。 李隼《李双双小传》:李双双,孙喜旺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水利局副局长老田 周立波的【反映农业合作化】农村题材作品《山乡巨变》:盛佑亭,陈先晋,李月辉,邓秀梅 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赵树理《三里湾》:王金生,范登高 柳青《创业史》的主要人物:梁生宝、梁三老汉、郭振山、郭世富、姚世杰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的主要人物:徐义德

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冷战时代的结束,计算机尤其是个人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成为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著特征。 20 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些体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主要有精益思想、核心能力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组织扁平化理论、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和最新趋势。 一: 精益思想: ?精益思想的产生背景 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专家通过“国际汽车计划(IMVP)”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的调查和对比分析,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精益思想 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精益思想: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业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 拉动产品成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精益思想的五个原则 (一)根据客户需求,重新定义价值 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价值只能由最终客户来确定。即价值只有在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 来表达时才有意义 (二)识别价值流,重新制定企业活动 识别价值流的含义是在价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哪

些足叮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活动,即浪费。精益思想要求价值流域中的 各个企业重新思考其经营方法,共同发现浪费,消除浪费。 (三)使价值流动起来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大批量生产等等。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精益将所有的停滞视为企业的浪费, 用持续改进、JIT、单件流等方法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 (四)依靠客户需求拉动价值流 理解拉动思想的最佳途径,要从一个实际客户表示对一件实际产品的需要开始,然后倒推至,把合意的产品交给客户所需要的各个步骤, 而不是把用户常常不想要的产品硬推给他们。拉动原则更深远的意义在 于能抛开预测,直接按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 (五)追求尽善尽美 价值流中浪费的步骤不可能通过一次改善彻底消除,浪费是被不断发现和具体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当前的价值流状况设定一个新的 目标,重新开始流动和拉动的过程,发现和消除更多的浪费,不断地持 续这改边过程。 二:资源学派和核心能力理论: 资源学派(1)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变化频繁性和程度增加,行业的利润高低不再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学者们发现,即便是处于利润水平低的行业,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在经营绩效上也会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主张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战略制定基础的理论迅速兴起。密西根大学的普莱哈莱德( C.K. Prahald) 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1990年,他们分析了一些世界上的知名公司后,提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各种核心能力的集合。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竞争力来自比对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建设核心能力的能力。他们还指出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对于顾客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难以模仿性等特点。2.资源学派(2)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战略的基础。另外,该学派假定各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公司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这样,资源的差异性和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独特的战略资源和对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理论产生背景 1、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不满: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虽然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说明了产业吸引力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决定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另外,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这方面不少失败的案例也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波特后来又提出了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模式,但是由于其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反而使主要问题得不到反映,不能很好地把握战略重点,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调整。即:1994-1997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降低高通胀率,使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第一次“软着陆”;1998-2002年财政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向积极有限度扩张,扩大内需,降低高失业率,使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第二次“软着陆”;2003年下半年至今政府采取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减缓物价上涨压力,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避免大起大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中国这些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践证明,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及相关宏观政策措施,解决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以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和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这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1994-1997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适度从紧 1988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全国各地发生了抢购商品潮。于是中国政府从1988年的第四季度起实行严厉的“治理整顿”,利用各种手段紧缩投资和货币投放,结果使得价格的上升速度迅速下降。1990年零售商品价格降到只比上年上升2.1%,居民消费价格上升3.1%。严厉的紧缩也引起了经济增长速度的迅速下滑。为了扭转经济的进一步下滑,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随即放松。从1991年开始经济又加快增长。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号召加快改革和发展。“南方谈话”推动了新的改革热潮,也促进了经济的上升势头。在1992年国民经济新一轮高涨中,地方、部门、企业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但中央政府的领导部门对于推进改革显得消极被动,没有采取措施来推进财政、金融、国有企业等改革长期落后的部门。同时,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增长。各地把注意力放到了划开发区、铺基本建设摊子等方面,很快掀起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债券热、股票热、期货热等经济气泡,经济迅速达到过热状态。由此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轮通货膨胀开始攀升,并且在达到高位后长时间居高不下。到1993年上半年,由于投资急剧膨胀,特别是房地产投资迅猛增加,各地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结果导致了比1988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1993年6月,中国政府决定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保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2017年8月离线作业及答案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2017年8月离线作业及答案

1、论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⑤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而主要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西方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或“文明戏”。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 答: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批评家陈晓明曾从五个方面概括为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这一总结道出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在叙述与故事两个方面的特征。如果纯粹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新写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论述:下列四题任选两题作答。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条理清晰。 (每题50分) 一、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述评。 考核知识点: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①诗界革命;②文界革命; ③小说界革命;④文明新戏;⑤白话文运动。 参见教材:P35-53 二、先锋小说的叙事特征。 考核知识点:叙事的变革:(1)意义的消解:元虚构。(2)反传统的操作:①“戏拟”;②设置“空缺”;③通过纯粹的语言游戏进行反叙事的实验。 参见教材:P174-183 三、论巴金创作的风格演变。 考核知识点:巴金创作的风格变化:①直面惨淡的人生;②追随时代的“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③清醒冷静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④契合新生意识形态的热情歌手;⑤沉郁苍凉的随想与反思。 参见教材:P194-211 四、共和国文艺是建立在怎样的历史基石上的?

考核知识点:共和国文艺历史的基石:①五四时期的萌芽;②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③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④左翼文艺运动;⑤延安文艺运动。 参见教材:P90-100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论述:下列四题任选两题作答。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条理清晰。 (每题50分) 一、为什么说文化机制的渐变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必要条件? 考核知识点:文化机制的渐变为文学变革提供了必要条件:①洋务运动; ②现代传播媒介;③职业作家;④受众队伍。 参见教材:P17-21 二、三次文艺批判运动在共和国的文艺范式建立中的作用。 考核知识点:共和国的文艺范式的确立:①历史的修辞与经典的阐释; ②现实的再现与作家的立场;③艺术缺席的文艺运动与批评。 参见教材:P138-155 三、新写实小说的基本叙事特征。 考核知识点:新写实文本的基本叙事特征:①视点下沉;②零度叙事; ③随机性和偶然性;④平面化和零碎化。 参见教材:P190-192 四、巴金与二十世纪中国读者是如何同构巴金文本意义的? 考核知识点:文本外的互动与巴金意义的同构:①把读者当作交流对象; ②明确的读者在场意识;③读者在“本文结构”前入侵文本。 参见教材:P274-284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 比较分析及其引起的思考 摘要:频发的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总共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对这四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从成因背景、影响程度、各国治理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共性和特性分析,从而为我国经济在日后如何应付金融危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从历史进程来看,金融危机频发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普遍呼声,我国应当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分析探讨以前各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的特点,以期发现其中的一些共通之处,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上面提到的四次危机都是近期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因此,本文分别从危机的背景和成因、危机的传递和影响以及解决危机采取的对策三个大的方面来分别对上述四次危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有所启示。 一、四次金融危机简介 第一次是1992年9月的欧洲货币危机,又称“9 月危机”。是年9月,在欧洲外汇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英镑和里拉、抢购马克的风潮,一时间,英镑和里拉对马克的汇价急剧下挫,在官方干预无效的情况下,英镑和里拉先后退出欧洲货币机制,实行自由浮动。西班牙的比塞塔、葡萄牙的埃斯库多以及爱尔兰也受到重创。在这场危机中,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瑞士等国的中央银行向外汇市场投人了近10 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约60亿美元。欧洲货币体系因此面临自建立13 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它迫使欧洲货币体系在短时间内两度调整汇率,这就给欧洲货币体系乃至经济与货币联盟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二次是1994岁末199 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 94年12月19日墨西哥财政部长突然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次日,政府又宣布中央银行不再

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王鹍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被人为地分成古代、现代两大板块,这固然可以使文学研究更加专门化,但却造成了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研究的某种割裂。在大多数学者眼里,中国现代文学是以现代性追求呈现出新的文学特质,与西方文学的 因缘更密切,而对中国古代文学却继承得少。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传统之间的关联。如陈平原说,中国现代作家“幼年时代熟读经史、背诵诗词以至明里暗里翻看《三国》《水浒》《红楼》《聊斋》,似乎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功课或没有功利的娱乐,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写作技巧;而青年时代如痴如狂地啃外国小说,却颇具学习借鉴之心”。(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P142,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他们虽不愿承认传统文学对他们创作的示范、滋养作用,但由于文学传统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因此甚至连作家自己都难以觉察。近年来,章培恒等学者呼吁要重新确立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将中国文学的古今打通,是颇有见地的。 叶永胜以打通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的观点,认为需要把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关联起来考察,否则难以发现文本产生的某些历史渊源及其历史必然性,文学发展流变的一些内在脉理就会被忽略、

被掩盖。《家族叙事流变研究》一书打破文学史人为分割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研究格局,以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家族生活、追溯家族历史、展现中国人家族性生存的叙事文学为研究考察的对象,将古今不同时段的家族叙事视为同一个叙事类型,揭示家族叙事的发展脉络和各阶段的叙事形态,展示家族的形象变迁,考察各时段的主题建构与叙述话语流变,描述家族叙事传统的构型、流变机制与形态、叙事传统的当代转换和重建,撰写一部家族叙事在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探索的“发现史”、“继承史”。这一研究视野和方法为家族叙事知识谱系的延伸与拓展打开了新的视角,对象隐蔽的、内在的、深层的信息被显露出来,现代家族叙事艺术的古典传统的血脉因子和精神渊源也得以被揭示。 作者认为,家族文学叙事的演变最能揭示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状况。现代家族文学在取材、家族人物结构设计、叙事结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古代家族叙事的痕迹。当然,现代文学又取法西方文学,模仿运用现代性叙事技巧,力图拓宽叙事手法,尤其在主题的开掘、思想意识的递进、叙述视角和语言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接受与嬗变必须放到古今文学演变这一坐标系中来描述和评价,剖析古代家族叙事中哪些元素通向现代(未来),哪些在历史发展中被淘汰,哪些是新出现的因子,它为何在这个时期出现以及有何意义等,这样就把隐藏于众多文本中的家族叙事的变化发展这一轨迹鲜明地显露出来,对于叙述史上出现的每一文本在历史中的地位、意义作出整体性评价。尤其是在这一坐标系统中,能够弄清转型期家族文学的接受与超越,看到传统叙事的衍化和更新,经典文本的传播与接受,并对古典文本做出现代性阐释,从而证明家族叙事文学的繁华不歇、历久弥新。 该书绪论部分考察了家族观念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影响,梳理了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家族形象的变迁;然后对于研究界长期以来概念使用上的混乱作了一番清理,厘辨、考析了“家族文学/小说”与“家庭文学/小说”的区别,界定了研究对象的特征、范围。 在主体部分,作者对家族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作了清晰的描述。全书共8章,其中家族叙事的“滥觞”、“构型”、“叙事范式的成熟”、“现代转向”四章论述了家族叙事的萌芽与古典家族叙事的发展演变;第五六两章以“现代性”、“革命性”两个关键词论述20世纪前80年家族叙事的流变;第七章从四个角度对世纪末家族叙事进行了论述。学术界研究家族小说,一般多从《金瓶梅》说起,再往前一般追溯到唐传奇。在这本书中,作者探溯中国家族叙事的源头,认为在远古神话与先秦史传中就已经有了萌芽。神话传说中神的谱系化叙事与史传中着眼家族兴衰、世系传递的叙述,无意中奠定了后世叙述家世以及叙事写人的传统。随后作者论述了唐宋传奇话本与元代家长里短剧对家庭题材的演练,它们为家族小说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作者还突破了雅俗对立的研究格局,对明清时期的“家将小说”也予以充分关注,对“杨家将演义”等通俗讲史文本滚雪球式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着重指出同题材的话本、戏曲对最终成书的影响与作用,并论述了此类小说对后世家族叙事文学的影响。 作者在分析每个阶段叙事的流变时,都对该阶段家族叙事的特征予以总结归纳,对其阶段性有较为准确的把握。特别是前后叙事文本之间的继承关联性,给予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使人对家族叙事的发展流变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考察中,有些以前学术界并不重视的文本,在叙事流变的链条上显示出了重要性,如《花柳深情传》等;而有些文本,则与研究界给予的较高评价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论文

生命的律动 ---昆德拉小说中存在之谜诗意思考 文学院07级对外汉语10班姓名:陈利君学号:200702441002 [摘要]:探究存在之谜是可以用许多种方式的,不必是小说,但是我相信“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是说出唯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昆德拉把小说里的人物称为“实验性的自我”其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在其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是对存在之轻的疑问,特丽莎对灵与肉的疑问,而事实上,它们都是作者的疑问。推而广之,也是每一个自我对于存在所可能具有的一些根本性的困惑。 [关键词]:存在价值遗忘昆德拉 1.存在是什么 小说是什么?它是“关于关于存在的就一种诗意思考”。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的深思”,“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东西”。那么存在是什么呢?历代思想家对“何谓存在”就争论不休,存在成了千古难解之迷。亚里士自从古希腊以来多德说:“那个自古以来就发问的问题,那个现在仍然发问的问题,那个将来永远要发问的问题,那个使我们永不得安宁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而这也就是在问:本体是什么?”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对“自我”存在的认识,成了文化发展的计程器。古希腊人说:“认识你自己”。但那时“自我”更多的是众神旨意的化身,到了中世纪,自我则成了上帝的法则。在神性光辉的照耀下,西方人获得了强烈的自我感,虽然这一感觉不乏蒙昧。文艺复兴时,上帝从人们的心中隐去,于是笛卡尔宣称“我思故我在”。这似乎让我们听到了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所说出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1]如果说“自我”在现代社会以前因为对上帝或理性的唯一信仰而有完整与一致性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畸形的性格,体现了“自我的分裂与丧失”。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的遮蔽”。因此“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就是“亲在”,就是“在世之在”(In-der-welt-sein),“在”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用萨特的话说,就是“存在先与本质”。[2] 与存在论哲学家不同,昆德拉不是从人类所生存的现实境遇也就是我们所身存的环境出发来看待,审视和思考的。在他看来,小说写作的目的,就在与抓住对自我的观察审视和深思。他说:“任何时代的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你一旦创造出一个想像的人,一个小说人物,你就自然而然地要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自我是什么?通过什么可以把握自我?这是小说建立其上的根本问题之一。”[3]对自我的永无止境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有要到哪里去?诸如此类的一连串地发问。于是渐渐地人们明了,自己一直以来对存在的质询其实就是对人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的出来的”[4]“在一个成为陷阱的世界中,究竟一个人的可能性有哪些?”[5] 因此,存在——及研究为使命的小说——不是什么。 存在不是戏剧,小说不应把生活戏剧化。

山大考研资料 二十世纪文学史要点

山大考研笔记之20世纪中国文学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辅导用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题型及分值 1.名词解释(3个,每个5分,共15分) 2.简答题(2个,每个10分,共20分) 3.讨论题(1个,15分) <一>教材 总括:导论,上篇中概说,第一章的第三节,第二章的第五节,第三章的第四节,第四章的第三节,第五章的第二节,第六章,第十二章,中篇二,下篇二,可以不看,考试较 少涉及。 (1)维新文学运动P174第一段 (2)黄遵宪 P185第二段: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提倡"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不拘守旧律,诗作语言通俗,形式 多变以新词汇入诗,带有鲜明的启蒙意向和史诗意味。 (3)康有为 P186-P187:原名祖怡,字广厦,号长素; 创办万国公报; 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4)梁启超 P187-P189 第一段: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 创办《时务报》、《清议报》; 他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提倡者。 (5)新小说 P198第一段1-5行+P200第二段中,吴、李、曾、刘的代表作 (6)新小说缺点 P202第二段起-P203三条要点 (7)李宝嘉的《官》P209第三段+其一、其二、其三P212 第二行到艺术特色(8)吴沃尧《二十年》P216 第二段开头到倒数第三行头一个字 (9)怪现状P217-P218三小条 (10)刘鹗P220最后一行-P221第一段,P223第二段的前三句(11)《老》P224第三段加其一,P226其二,P227其三。最后一段-P228第一句(12)曾朴P232第二段,P234最后一段前两句话,P235第二段三条要点 (13)章炳麟P244-P246 秋瑾P246-P248 邹容之上,大体了解作品风格(14)南社P252 第四行"1907年"开始到本段尾加上下一段第一句,其次,再次:1907年光复会武装起义失败,秋瑾等人遇难,以纪念这位女诗人为契机,南社三位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首先组织了神交社,几经周折,1909年11月13日于苏州虎丘召开南社城立大会。在到会的17人中,有14人是同盟会会员,就此而论,南社有"同盟会宣传部 "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倾全力于革命宣传,正是南社一大特色; 其次,南社文学家以其前所未有的革命精神,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开辟了道路; 再次,南社以"一代激扬文字"的气氛,成就了浪漫的文学新风气。 (15)鸳鸯蝴蝶派P268第一段~第二段: 二十世纪初,在新小说崛起的同时,通俗小说的创作也悄然而起并日趋繁荣,形成了说部 雅俗对峙互补的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1、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兼并重组成为重要主题,新的管理 思想和技术大量涌现和应用,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比重下降(围绕团队 和流程重组,以提高成本有效性、企业灵活性及反应速度)。查尔斯.汉迪的 生产率和利润公式:用原来一半的人,支付两倍的薪酬,创造三倍的价值。 2、技术变革与服务经济势不可挡。计算机从提高效率工具变成群众沟通、组织 学习、知识分享工具,网络及通讯商业应用导致一部分工作消失和产生、工 作方式变化,服务业效率提高支付高薪酬、相应提高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经济3、对个人及组织整体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表现为能与企业区别、员工现有的知识能力(外在)、态度、动机、价值观、 行为(内在)等。 背景 4、客户的预期和期望不断提高。在传统基础上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因此应调整组织设计、领导技能,建立与客户满意度联系的绩效制度。此外,客户 概念延伸到组织内部。 的 5、产品和服务提供的周期越来越短。职能型组织的审批制不能适应市场,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增加灵活性和效率,向员工授权,要求员工获得更多能力。变化 6、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供给和使用在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员工向智能型转变,对员工更大授权,员工学习新知识技能,承担更多风险,新员 工更关注发展、自主挑战。雇佣由终身承诺变为绩效契约。 1、组织设计与工作设计:职能型向市场导向组织结构转变,个体向团队转变。 2、沟通方式:垂直(决策方向单一)向平行(信息水平流动)。 管理 3、职业保障:靠贡献而不是靠忠诚。 实践 4、对待风险和错误:允许合理犯错误,要求承担风险。 的 5、创新活动:由专门部门到所有员工,要求持续创新。 变化 6、经营战略:企业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做得有效率,做自己能做得最好的事。 7、组织有效性的来源:从裁减人员、削减费用到提升质量和服务。 8、对变革的反应:由被动地使外部效应最小化到开拓外部市场抓住机会。 9、满足客户方式:注重客户潜在需求。

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0世纪英国诗人(1)【圣才出品】

第15单元20世纪英国诗人(1) 15.1复习笔记 T.S.Eliot(1888-1965)(T.S.艾略特) 1.Life(生平) Thomas Stearns Eliot,poet,dramatist and critic,was born in Saint Louis, Missouri,U.S.A.He entered Harvard at18majoring in philosophy,and finished 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t Oxford.After settling in England in1914,Eliot worked as a school teacher,and then as a bank clerk.He associated with Yeats and Ezra Pound, who encouraged him to write poetry.In1927he became a British subject and joined the Church of England.Eliot’s reputation as a poet and man of letters increased incrementally from the mid-1920s.As early as1926he delivered the prestigious Clark Lectures at Cambridge University,followed in1932—1933by the Norton Lectures at Harvard,and just about every other honor the academy or the literary world had to offer.In1948Eliot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诗人、剧作家兼评论家,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他18岁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之后在牛津大学完成哲学博士论文。1914年定居英国后,他当过教师和银行职员,同时与叶芝和庞德交往,他们鼓励艾略特进行诗歌创作。艾略特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入英国国教。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艾略特作为诗人和文人名声大振。早在1926年就受邀在剑桥主讲颇具名望的“克拉克讲座”,1932至1933年在哈佛主讲“诺顿讲座”,几乎得遍了所有学术界和文学界的荣誉。1948年艾略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