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

推荐-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
推荐-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所有制与产权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习题:

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2.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4.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价值量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

2.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形式

?货币流通量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2.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

第四章资本和资本运动?资本及其价值增殖?资本积累和资本经营?资本的循环和周期1.概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2.资本积累的动因及影响因素,比较资本积累与积聚、集中3.资本经营的特点及主要经营方式

4.分析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和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第五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信用及其功能

?信用制度

?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1.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和联系2.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关系

3.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区别和联系4.虚拟经济的正负效应

第六章竞争和垄断

?竞争引起垄断

?不完全竞争市场?有效竞争和反垄断1.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2.垄断的各种类型及其成因

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及过度竞争的资源配置缺陷4.反垄断的作用和局限

第七章社会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社会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供求平衡和市场实现1.怎样认识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2.怎样认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3.解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

4.结合实际,分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特点

第八章收入分配

?与收入分配有关的重要范畴?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联系和区别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原则、内容和意义3.如何解决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矛盾

第九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现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2.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演变大体经过的阶段及各阶段上的具体特征4.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演进的根本原因

5.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哪些新特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十章资本主义的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3.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十一章资本主义的分配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地租1.如何理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

3.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4.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的本质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第十二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制度

?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历史演进

?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组织与治理结构1.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论述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特征2.为什么说“两权分离”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3.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4.为什么职工持股和股票期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

第十三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1.资本主义垄断是如何的形成的

2.国家资本主义垄断的产生、本质、形式3.资本主义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局限性4.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5.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的作用和局限

第十四章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和矛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协调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形成、发展趋势及表现

2.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球化,如何理解全球化的二重性

3.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有什么影响,其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五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基本矛盾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1.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及其集中体现2.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

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5.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的建立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1.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3.谈谈对社会主义一般特征的理解

?从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4.论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及其依据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

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为什么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3.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市场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

?改革完善市场体制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特点2.如何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3.试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微观基础

?居民

?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1.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3.结合我国实际谈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4.对比分析美日德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异同

5.如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社会总供给及其形成

?社会总需求及其变动

?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1.分析投资的规模及其决定

2.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或储蓄的主要因素

3.联系我国,分析社市场经济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4.分析1997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出现的新特点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动与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1.分析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2.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4.试论我国城市化的道路

5.为什么要实施和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6.试论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7.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状况及超常波动的原因

第二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式与发展战略

?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1.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

2.结合1997金融危机的教训,分析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如何抓住加入WTO的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政府的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有哪些

2.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3.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4.结合我国体制转轨期的实际,分析如何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所有制与产权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

(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和消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两者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2.生产和交换的关系:

·交换对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市场调节上

·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性质、发展程度

3.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的对象和方式)·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分配对生产决定作用表现在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1.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系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也和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交换过程中:人们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如一个企业内部班组,车间、个人之间的交换劳动

·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它在生产、分配和消费中起着媒介的作用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分配过程中:包括生产资料分配过程中的关系和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4.消费过程中: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包括消费水平、对象、结构、方式等体现人们的相互关系

(二)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

它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并支配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它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特征,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一个社会中,可以多种所有制存在,占主导地位的决定该社会的性质。

它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

·支配,是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

二、所有制和所有权

1.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作为经济用语是指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2.所有制性质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还涉及和反映许多派生的权利

3.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内容和性质决定所有权的内容和性质。

三、产权和产权制度

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收益权。这些权利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被称为财产权利(产权)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1.所有权表现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2.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3.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四、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

1.都是指在财产归属上的排他性权利

2.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的属性;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出发点是私人产权。

3.西方产权理论所分析的产权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突出在两个方面的产权制度安排:

·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

·权能结构。即由一束产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等)组成的结构。

市场经济中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就是权能结构的分离。出资者权利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三)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包括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

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是重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阶段,也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二、分工

经济学中的分工有多种形式:

1.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又包括:

·社会分工:农业、工业等一般分工和各自内部的特殊形式的分工

·企业内部的分工(也成个别分工):把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局部劳动,并使其独立成为不同劳动者的专门职能

2.劳动职能的分工,包括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直接的生产劳动与管理劳动之间的分工。

3.机器体系的分工

分工的作用:使工人的劳动专门化,使生产工具专门化

社会分工是在与个别分工的相互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两者区别在:

1.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社会分工使各个劳动者的产品都作为商品而存在。个别分工中局部工人不能生产商品,变成商品的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

2.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社会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为媒介而互相联系,个别分工以许多工人作为一个结合劳动力的使用为媒介

3.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分工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而个别分工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

4.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和途径不同。社会分工中,两者比例的分配,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在个别分工中,各部分劳动都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使用的

5.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

三、协作

协作,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机器协作,简单协作在机器生产上的再现

优越性:

1.能使个人劳动取得平均劳动性质,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

2.能节省生产资料

3.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大大超过单个劳动能力的机械总和

4.许多人在一起劳动,发生社会接触,会引起劳动者的竞争和精神振奋,提高个人工作效率

5.能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比如组织流水作业和全面作业

6.能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能在很大空间上同时进行劳动,又能在较小空间投入大量劳动

负效应:集体成员偷懒,决定协作所产生的新的生产力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统一的指挥和管理

四、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

一起发达的机器都是由发动机、传动机构、工作机三个本质不同的部分组成。

18C产业革命的结构是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用机器生产机器,人力被自然力所替代,这标志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机器大生产的影响:

1.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

2.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3.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

五、新科技革命

20C,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美国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合成化学等的发展。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经理新的科技革命,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领头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

1.新兴工业部门涌现和发展,扩大了生产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2.传统工业不断得到改造

3.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4.促进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发展

新经济时代与机器大工业时代比较:

1.自然力代替人力→电脑代替人脑

2.以技术为基础→以知识为基础

3.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介:电网→互联网

4.主导和支柱产业:机器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的高科技产业

(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生产方式,即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而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和生产关系(生产

的社会方式)的对立统一,是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上,相继出现了五种生产方式。

1.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

二、先进生产力

先进生产力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它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作为科学技术物化的先进生产工具总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现在的先进生产力,是指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生产力。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产力就是先进生产力。

其实现途径:

1.依靠科学技术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2.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进程

3.加快产业升级

三、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

调整生产关系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变革这一社会的根本制度,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二是在特定社会基本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特定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进行重新安排或创新。

制度的创新,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不都是生产关系向前的推进,也可能是后退,如我国过去过早地实行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成功,现在退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是一种制度创新。

四、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着特征。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1.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前者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后者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2.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其基本要求是要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要求。一方面,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改革经济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制度关系的本质要求。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价值量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其产生的前提:

1.社会分工

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划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流通从生产领域分离

2.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

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实现所有权的转移。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剩余产品及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则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

1.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

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它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附属于居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

2.市场经济

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

二、商品经济的特征:

1.自主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2.平等性,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原则

3.竞争性,由此推动生产者提高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4.开放性,分工与协作

三、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人类社会采取怎样的经济形式,不是由某种社会形态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人类社会形态可能会出现跳跃式发展,但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却无法跳跃。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但不可以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

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

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其有用性。它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自然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也不同。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

·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区别与阳光、空气等·它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是针对他人、社会有用·其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2.价值

指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其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3.使用价值和价值

·统一: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对立:任何人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五、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这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即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来考察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1.具体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不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

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3.劳动二重性及学说意义

·作为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一个永恒性范畴;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有历史性。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劳动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进行论证的,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的创立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

六、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

个别劳动首先指属于不同所有制的劳动,在私有制下,个别劳动即私人劳动;在同一个所有制内部,不同的有独立利益的企业的劳动也是个别劳动。劳动之所以采取个别劳动的形式,因为:

1.存在社会分工,各个商品生产者独立经营

2.生产者有自身的独立利益

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个别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生产者各自独立经营条件下的个别劳动阻碍了社会劳动这一要求的实现,这就形成了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劳动产品采取商品的形式,劳动采取价值的形式,这是由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这对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商品经济的内子矛盾产生于商品生产过程,而它的解决则在商品流通过程。

七、商品流通过程的二重性

即使用价值的流通过程和价值的流通过程,由商品生产的二重性决定。商品流通过程的二重性又决定了商品流通的特点:

1.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2.流通的内容是同量(价值)异质(使用价值)的商品交换。

3.商品生产者在流通过程中通过卖、买,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至此商品流通便告结束,随后商品进入消费过程。(二)价值量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它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它形成的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

1.如上述,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2.另种,是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3.这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第一种含义是价值的决定,第二种是价值的实现。

·第一种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认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所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

·第一种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从调节社会总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分配来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经济调节的目标,由于社会总劳动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至关重要。

四、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变化实现的,决定价值的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

·供大过于求时,优等的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的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向上移动;·求大过于供时,劣等的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的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向下移动。五、劳动生产率

1.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其决定因素: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如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

·劳动对象的状况及自然条件等。

2.研究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基本原则: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M)

·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在同一时间内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而在同一劳动时间中仍然凝结着相同的价值总量。价值量只同劳动时间相关。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会使单位使用价值中凝结着不同的价值量。

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4.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经济中,劳动生产率高的个别价值在还原为社会价值时,会还原为更高的价值。六、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不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就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1.同一时间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多倍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它发生在两种场合:

·不同商品之间的比较,复杂劳动产品价值高于简单劳动产品

·同一产品中不同劳动者之间比较,复杂劳动者比简单劳动者在同一时间中创造更高的价值。

2.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

4.复杂劳动者和简单劳动者收入分配中的差别问题。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来源及遇到的挑战

1.来源: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命题——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其理论自身存在很多局限和非科学因素。他们不了解究竟什么是价值,什么劳动,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形成价值……

马克思继承了其理论中的科学因素,批判了它的非科学成分,运用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科学抽象法,剖析了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细胞的商品,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挑战: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和知识经济的出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也需要发展:

·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的内涵是否需要拓宽

·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使用价值量的关系

·如何认识科技、管理及除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三)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市场经济

指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所谓资源配置,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使用。

马克思将经济资源归结为社会劳动时间,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即每个生产部门分配的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调节资源配置的目标便是要求各个部门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生产。

二、资源配置方式: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

·计划配置指计划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通过计划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其基本特征是:

1.中央计划机构是资源配置直接决策者,掌握国家宏观经

济决策权和微观企业经营活动决策权;

2.计划指标以行政指令形式层层下达

3.信息传导通过行政渠道纵向实现

4.企业发展动力来源于外部

·市场配置指市场机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其基本特征是:1.独立的市场主体是资源配置直接决策者

2.各分散的经济决策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联系起来,形成总体的经济活动。

3.生产要素在企业间自由流动,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于市场需求。

4.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和竞争机制进行调节的,不仅对市场主体具有约束和刺激作用,而且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市场机制的优势和局限:

1.依靠市场自发调节,通过市场主体依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市场交易活动,就能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自发性,分散决策难以自动实现整体战略

3.不能对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

4.对外部不经济的调控显得乏力,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5.刺激生产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和资源浪费。

三、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地位: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内在必然性。既是价值量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量如何实现的规律。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波动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2.涨落会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3.价格变动也影响供求,使供求趋于平衡,价格接近价值·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根源于其内在的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的机制:

1.调节作用:通过价格波动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2.刺激作用:通过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呈反比变化实现。

3.分化作用:导致优胜劣汰。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形式

?货币流通量

(一)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

1.结合商品交换的过程,从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上考察货币的起源。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价值形式随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只绵羊=2把斧子这是一种商品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之上,等号左边的“绵羊”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主动要求表现价值。等号右边的“斧子”处在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作用,证明商品绵羊具有同自身相等的价值。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只绵羊 =2把斧子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系列商品之上。 =2匹布

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 =……

一个无穷的系列,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的等价物。

·一般价值形式: 2把斧子= 一只绵羊

2匹布=

……=

交换中的所有商品都可由一般等价物这一商品来表现,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一般等价物商品已经开始起着货币的作用,但它还没有固定在某一商品上,因时因地而异。·货币形式: 2把斧子= 一克黄金

2匹布=

……=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质地均匀、便于分割、质地坚固、不易损坏、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二、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

它们是价值形式的两极,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相对价值形式表明了价值量的规定性。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价值量和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价值量相等。但它们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经常发生变化。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下面是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管理学读书笔记,希望您喜欢! 管理学读书笔记篇一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管理学,因为担任校纪检部部长想了解一点有关管理的学问,以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但对管理有些了解,但不系统。经过半年的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慢慢知道原来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但好的管理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或最易实现的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先认识到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管理提出了经典论断,而有关企业管理更是情有独钟,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

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组织结构,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 其次,如果说对于工作方式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则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霍桑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组织结构,越来越机构冗肿,这样会使其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奖励机制、竞争秩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工人生理、心理的需求、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

【状元学长分享】2017央财行管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本章每年必有题出现,大题小题都有可能,重点在资本循环和 周转这一块) 一、名词解释 1、资本P69★★ ①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的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②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④资本的基本特点:增殖性、运动性、返还性、风险性。 2、无形资产★★★★★(已不是课后题) ①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②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 ⑴具有非实物形态; ⑵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 ⑶可有偿转让,某些无形资产还可以无限次向多个使用者重复转让使用权; ③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围绕无形资产开展的经营和竞争显得越发重要, 3、剩余劳动(已不是课后题) ①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它会受工作日长短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②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在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相分离且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 4、生产成本P72 ①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②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⑴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⑵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⑶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⑷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5、资本积累(重点!)★★★★★ ①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即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②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③资本积累的动因是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 ④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积累率等。 6、资本积聚(06名解,3分) ①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②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③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7、资本集中P73★★★★★ ①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③资本集中的两个杠杆:竞争与信用。 8、风险投资(重点!)P76★★★★★ ①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用于风险投资的资本通常是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社会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因而风险投资也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结合。经营风险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就是风险投资者。 ②与一般的资本经营相比,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⑴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因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效益的资本。 ⑵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⑶在投资的同时往往也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目的是降低投资的风险。 ⑷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 9、资本循环P78★★★★★(99年简答10分,02年简答6分)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第13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名词解释 创新 答:创新是指对旧事物的变革和新事物的创立,泛指一切创造性的活动。从大的方面说,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二、辨析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生产社会化。 答:此说法不正确。理由如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马克思说:“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

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三、简答题 1.资本积累的原因和途径。 答: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 (1)资本积累的原因 实现价值增殖是资本的本质要求,它是决定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资本积累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在市场上运营的资本扩大自身规模,以便提高其竞争力;这种外在的竞争压力会转变为内在的资本积累的动力。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不仅都是资本积累的动因,而且二者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着) 读后感 在2017年度工商管理培训班,重温了本科专业,通过卫武教授的悉心教导,管理学的科班知识再次得到巩固和发展,温故知新。XX教授还专门推荐了斯蒂芬·P·罗宾斯着《管理学》,这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知识点覆盖全面,案例分析具体,特别是感觉罗宾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结合课堂上老师的教化和书籍的拜读,受益良多。 《管理学》分为管理导论、综合管理问题、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跟本科学习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在表述有点不一致的地方,但仔细斟酌以后,发现“领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无论你是哪个级别的管理者,领导是协调和指挥的一门艺术。 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中描述计划的一段话特别有感触,“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

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同时计划也包括旨在完成目标的行动制定。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决策、计划的制定过程,书中第三篇开篇就有详细的论述。确定一个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形成各种备选方案→分析这些备选方案→选择一个方案→实施,我们在企业中,现今还会加上预评估和后评价,做到形成决策计划有依据,对决策计划有监督,对决策计划负责。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在本书第二章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答案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 第8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概念题 1.资本 2.原始积累 3.雇佣劳动制度 4.劳动力商品 5.剩余价值 6.剩余价值率 7.不变资本 8.可变资本 9.剩余价值规律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2.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5.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资本 答:资本是指是能够增殖的价值,即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生产要素或经营投入的价值,并可以产品形态和货币形态存在。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在物质内容上和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货币和生产资料用于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现代意义上的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物质形态看,资本可以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专利和品牌等。但从本质上看,资本的运动是价值运动。上述物质形态只是资本的物质承担者。 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任何形态的资本都具有的共性为增殖性、运动性、返还性和风险性的特点。资本的本性就是要在不断的运动中、在循环和周转中不停地增殖。按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其周转方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同领域的独立职能,可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按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按其社会构成,可分为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按其资金来源,可分为私人资本、国有资本和股份资本等。在现代经济学和人们日常使用中,资本的内涵扩大了,凡是能够增值的价值,都被视为资本。 2.原始积累 答:原始积累即资本原始积累的简称,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价值 答: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2.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 答:劳动对象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它是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之一。如果没有劳动对象,就不可能有人们的生产活动。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料。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的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

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了生产资料。 3.按劳分配 答:按劳分配指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有效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有: ①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对共同劳动的成果进行分配,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 ②用于按劳分配的产品只是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或称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个人 消费品,而不是全部社会产品。社会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依然归社会所有,社会还要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于社会和劳动者共同需要的部分,剩下的部分才在劳动者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③社会或集体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这里作为分配依据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在质上是被社会承认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在量上是社会平均劳动。 4.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斯图尔特·克雷纳这本《管理百年》是因为这本书是管理学中的经典之作,回顾了1900-XX 这一百年中管理这门科学从萌芽到发展到现今的成熟阶段的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了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有条理的历史性的回顾,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每一个管理的历史性阶段作出的深刻的反思,他并没有全盘接受过去的被视为权威的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分析和观察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进行单薄的陈述。所以这本书折射出了作者对于管理的永不满足的态度和批判性的精神,就像作者在书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这一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一百年来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读完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部分便是最初的管理者们的纯粹的对效率的追求到中期的对于组织的重视再到后来的对人的探求,当然这种分法并不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对不同的管理内容的思考,只不过是在某一些时期中,某些探讨显得也尤为重要而已。而书中对于历史的回顾也主要是用具体的研究者或管理者和具体的案例来呈现的。 追求效率::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阶段,生产力已经被极大地提高,资本家管控的工人开始越来越多,管理的思想开始渐渐的萌芽,但是管理却并不被重视也没有基本的定义,直到亨利法约尔的出现,他开始意识到管理师一门科学,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他给出了关于管理的严格的定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最重要的是他明确了管理者的职能所在,这开启了这个对管理探索的新的世纪。在法约尔之后的最杰出的管理者应该非泰勒莫属了,科学管理概念的提出让他一举成名,曾经有人评述说科学管理的精要就是对“对创造能细分体力劳动的流程的压倒性的重视”,的确,在科学管理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泰勒对于效率的强调,在他的思想中,工人必须要用严格的是时间管理来督促他们不磨洋工,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处最多的产品,这就是多即是好的信条。这当然极大的促发了生产力的提高甚至把人类的生产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科学管理中缺乏信任,基本的尊重还有沟通,工人只是生产的工具,在后来的出现的理论中可以被归为“X”型人,没有规定,督促就不能完成最大量的任务,这在当时的年代这些问题并没有凸现出来,科学管理只是给了资本家,工厂主等人更好的剥削工人的知识基础,虽然造成的结果与泰勒的初衷相悖而行。泰勒的一个忠实而又成功的跟随者便是福特了,福特汽车的创始人,生产线的发明设计者,最优秀的公司的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读后感 最近,老师推荐了我们读了周三多教授主编的《管理学》一书。在学习周教授著作《管理学》一书当中,我受益良多。明白了许多关于管理的知识和道理。 在《管理学》一书当中共写了六篇,包括十八章,而且全面的阐述了管理学的精华。分别写了以下几点:管理的活动与基本理论,在管理中的所涉及的道德与社会责任,以及面临着时代的进步,管理的要求也在日新月异,对全球化管理以及信息与信息化管理等问题的探究;其次在管理当中,作为管理者在管理当中需要决策与计划,寻找决策与决策方法,做好计划与计划的工作,得战略性计划与对计划实施进行;再次,本书中的第三篇深刻的反应出管理中的组织,其组织是对参与管理中的任何一种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优化配置,让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对此详细介绍了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另外,本书讲述了管理的职能——领导,领导的概论,以及作为领导需要的方法:沟通和激励。此外,在书的第五篇当中,对管理的另一个职能做了详细的介绍,那就是管理当中的控制,详细的介绍了控制与控制过程和方法,让一个管理者怎样去采用合理的控制方法,在管理控制过程当中做的恰到好处。最后,还提倡管理者们需要有创新的精神,不仅需要对管理的职能创新,也需要对企业技术和组织的创新。但是,这本书始终逃脱不了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是多么的不容易。我觉得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履行好管理者要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能,具体是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就是首先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其次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然后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再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最后实现组织宣称的目的。 其次,要明确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扮演着很多种种角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只有在这三大类角色红,发挥自己的作用,确立自己的权威,激励组织内的人更有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 最后就是掌握必备的管理技能,具体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掌握专业的技术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才能检验组织内的人员的工作效率。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能给组织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也能激励组织内成员的团结性和工作效率,促进信息的沟通。概念能力,就是指管理者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全局性的复杂关系的抽象能力。其核心是一种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拥有者三种能力,你将会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如鱼得水。 看完管理学这本书,真的收获颇多。真正的管理学不是在书本中,而是在生活中。学习管理学需要把课本与实际联系起来,亲鱼思考,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17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市场交易主体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包括三类即个人(居民家庭)、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和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 (1)个人(或居民家庭)。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需求主体,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供给主体。作为消费者,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购买主体之一,在由可支配收入水平决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按照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根据个人偏好购买消费品。作为要素供给主体,居民个人提供人力资源或非人力资源,并借此取得相应的收益。 (2)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一方面,作为购买者,企业是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主要购买主体;另一方面,作为供给者,企业将其生产出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收回投资和实现盈利,是最主要的供给主体。 (3)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身份比较复杂。一方面,政府以交易活动的“第三方”身份主导或参与市场制度的建设,维护交易秩序,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另一方面,政府以调节者的身份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干预,以达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等方面的目的,是宏观经济的调节者;此外,政府所需的资源及消费品,除运用权力手段程度不等地通过无偿调拨途径获取外,还借助于市场交易途径即政府采购获得。 2.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 (1)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 在市场经济中构成各种交易关系的交易主体,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交易关系将处于分离状态的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连接在一起,构成市场经济“总体”。 (2)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在经济分析中,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被视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①从市场经济的结构上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市场经济这种层级式的网络结构的最基础的部分。 ②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各个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是市场机制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得以发挥的微观基础。作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个体”或“个体单位”的居民个人和企业,既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对象,又是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功能形成的基础。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篇 社会主义经济【圣才出品】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其原因分析如下: ①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的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由此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②从国际条件看,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激化,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这里爆发就是在那里爆发的特定国际环境。国际、国内条件的共同作用,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广泛传播,给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送来了思想武器,共产党的建立和对革命运动的正确领导,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不可避免,并取得了成功。 ③从历史上,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并不少见,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特定的跳跃方式。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答:(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产生的一系列困难,并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 (2)决定和影响因素 具体分析,这种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一些因素决定的: ①生产力落后因素的制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帝国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以及国内各种力量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落后的生产力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和闭关锁国,导致了长期处于市场不发达,市场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裹足不前的境地。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在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要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经

管理学书籍读后感

管理学书籍读后感 读?简单管理?有感 读书周期间,公司开展了征文活动,看到通知后想想自己在这毕业后的半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岗位上度过,也没有抽时间好好儿看看书,学习书中的知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估计自己离被社会淘汰也就不远了。因此,我根据自己的定位选择了?简单管理?这本书来细细品读,学习其中的精髓。 翻开书的序言部分我了解了简单管理比较全面的定义,我觉得简单管理的定义应该总结概括为:准确找到并且把握事物的规律,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运用简单的技巧发掘员工最大的潜能,以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实例来与我们分享了众多成功企业家的管理方法。书中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管理者都是通过员工来完成任务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优秀的员工就无法高效的完成任务。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带出优秀的员工呢?结合书中的内容我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时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好榜样。 第二:采取师徒制,即当新员工入厂时为其指定一名优秀有经验的员工作为其师父,规定师父须将自己所掌握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全部教授于徒弟,不能有所保留。必要时也需在生活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三: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因为只有那些能够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员工才会适合那些更高要求的岗位。 第四:管理者在犯错后须主动承认错误,这样更容易赢得员工的尊重,否则会令员工有所失望。 第五:采用施压和奖励结合的方式以及管理者的以身作则来提高员工的执行力,毕竟执行力不是通过一时的开会指导教育就可以提升很大的,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第六:管理者须与员工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既要表现出亲和力,也要给人敬畏,便于对员工进行管理。 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这六点的话,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员工就不成问题了。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些优秀的员工,企业就能稳步向前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们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一当十固然重要,以十当一也同样重要,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我们需要个人优秀的同时还需要其能团结合作,形成一个高效的团队。 我觉得团队应该是团结的队伍,而要想团结,管理者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首先如果团队做出成果后,管理者把功劳全都归于自己,团队做错事情时管理者却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员工,那么这样的团队还能上下一心么?估计早就散了吧。因此在这方面,我们的管理者须做到成果与团队分享,而团队做错时管理者须主动承担至少大部分的责任,只有这样的管理者才值得员工为其效力。不过团结对于团队来说只是基本条件,要想能够拥有一个高效的团队,我们还需要团队中人员能力的互补,这就需要管理者熟知每个员工的优势,整合资源,打

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篇一:《管理的实践》读书笔记】 《管理的实践》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概述 《管理的实践》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 殊功能。本书以实际案例的实践为基础,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任务为主线,提供了管理观念、原 则和工具,揭示了管理的本质,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该 书具有高度洞察性、前瞻性和启发性的优点。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 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平衡记分卡等现代大部 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在该书中论述中找到源头。 这本书采用“总分总”的方法。概论以管理之本质入手,阐述了管 理世界的角色、职位、职责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趋向。分 述也就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而这部分内容又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西尔斯公司的故事为实例,为我们说明我们的事业是什 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以及企业的目标、成果与生产的原则等等。 @ 第二部分以福特汽车的故事为例,阐述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的有效性管理,同时也呈现了组织精神(即企业文化)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以活动分析、决策分析与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企业建立 组织结构的要求、选择原则,分析了几种不同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 适用条件。

第四部分以其“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主张雇佣整个人而不是一双手,以ibm的故事为例,描述了创新的实践价值,使员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创造颠峰绩效的组织。 第五部分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决策及未来的管理者是什么,尤其一再主张“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一部分是本书的结束语,他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他充分认识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对顾客高度负责的企业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顾客的认可,因此也能活的长久。 下面是《管理的实践》中的德鲁克的一些主要观点概述: 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 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管理者必须在多种目标、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即管理企业、有管理人员,同时也管理工人和目的。 。 德鲁克视社会和企业为有机体。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作为企业的具体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和工作三个功能。 德鲁克认为企业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是创造顾客而非单纯的追求利润。企业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企业所需要创造的顾客就是整个的社会群体,也就是企业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2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其主要职能是: (1)经济调节。主要包括实行科学决策和制定并实行宏观政策(如财政、货币政策等)。 (2)市场监管。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政府需限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环境的公平、公开、公正。 (3)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对那些不以盈利为主的行业和公共事业,包括社会所必需的公共经济活动承担投资的责任,从而营造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的环境。 (4)管理国有资产。政府要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开、政企分开的方式,更好地管理国有资产,实现其保值增值。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含义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求实行宏观调控。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可使市场竞争下的结果更符合各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从而更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②实现宏观调控才能更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按比例地配置社会资源)。现实社会中,由于社会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人们认知的局限性和经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只有政府和市场相互配合才能更好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的按比例发展。 ③“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政府通过实行各种调控手段来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以便于国民经济的更好运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波动 1.经济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1)含义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衰退、萧条、复苏、繁荣现象的交替出现被称之为经济波动。 (2)影响因素 ①投资率的变动。当投资率在合理范围时,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同向变动。当投资率过大时,实际经济增长率反而会下降,从而影响经济波动。 ②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产出和失业率,最终影响实际经济增长率。消费需求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一般同向变化,前者的波动会引起后者的波动。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程度,决定了经济增长的程度,从而影响经济的波动。 ④资源供给。资源利用的程度影响社会产出,从而影响经济波动。

最新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三篇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特地从网络上查找了该书作者的生平简介,百度百科上的资料显示曾仕强教授真的专注于“中国式管理行为”研究三十年。此外,他还对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与阐释,间或地出现荀子之类的儒家之流和老子之类的道家之流,彰显了笔者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前言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他认为尽管西方在全球化中重大而明显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将在政治上统一世界,并且带来共同的和平。我非常喜欢和欣赏曾老师这种自傲骄傲的口气开场,带我很有底气地阅读下去。中国式管理,应用了易经中的道理,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来合理运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而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式管理又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国人都有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计天下”的积极而乐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当中国只局限于黄河谷地之时,传统的中国式管理便已充分发挥了它的功效了,所以我也一直很笃定,中国式的管理历经几千年的考验而不衰,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杨教授的《学校常规管理学》的结构内容。全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础篇(上篇),主要论述学校常规管理的一般理论基础,包括学校常规管理导论、学校馋鬼管理原理、学校常规管理领导、学校常规管理思维、学校常规管理方法、学校常规管理技术、学校常规管理模式、学校常规管理诊断、学校常规管理评价和学校常规管理认证等十章。第二部分为实务篇(下篇),着重阐述学校管理实务中几项工作的常规管理,包括学校校务常规管理、学校教务常规管理、学校总务常规管理、学校教育常规管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学校科研常规管理、学校师生常规管理、学校公关常规管理、学校时间常规管理、学校环境常规管理等各章。 书上提到说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用推、拖、拉来解决问题,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这让我想起了“化干戈为玉帛这句话”。太极拳的动作无外乎是推、拖、拉的配合,组成各种花样,以求在动态中维持平衡,而立于不败之地,着推、拖、拉在我看来就是借力打力,在紧要关头争取缓冲时间,也是太极阴阳交接处的那条线。这并不是鼓励大家用阴奉阳违,恰到好处地使用这推、拖、拉是可以化解很多尖锐的矛盾,缓和大家的情绪,点到为止,不偏不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长久的发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环境下,曾老师的源于中国古典管理哲学,具有本土化性质管理行为的中国式管理能为中国企业大力来新的惊喜。在修己安人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描述了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支撑与管理特点。其坚持辩证法思想的新管理模式西学中用,运用中庸之道,在强调原则的前提下,变通地进行灵活的管理也是中国现代企业所需要的。 中国人把“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题”称为“圆滑”,这样的结果人人痛恨;把“推、拖、拉到把问题圆满化解掉”称为“圆通”,这样的结果但然人人都喜欢。国人都是喜欢圆通而厌恶圆滑的,同样的手段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呢,

经济学综合考研配套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资料

经济学综合考研配套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 资料 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 de蒙克莱田在书中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意思是国家的经济管理。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其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是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的开端。

(2)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①首次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②首创劳动二重性学说。 ③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预见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4)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和过渡时期的理论。 (5)斯大林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作了新的概括。 (6)中国的实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创新。 考点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思维方法——基本方法 (1)思维过程: ①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 ②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

(2)理解要点: ①抽象出的最简单的范畴必须符合所要说明的对象。 ②抓住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进行经济分析。 2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是在不做出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分析经济体系,回答“是什么”的问题。3规范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是在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之后作出价值判断,并对这些结果是否会更好作出判断,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考点四: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1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 (1)考察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即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 ①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 ②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③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规律。 2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 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具有历史性。在旧社会是批判的武器;在新社会是建设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服从于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富裕。 3政治经济学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任务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圣才出品】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4.1 复习笔记 一、资本及其价值增殖 1.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资本的一般特点 (1)增殖性。这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征。资本总是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资本一旦停止了增殖,也就丧失了它的基本职能。 (2)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3)返还性。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4)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 3.资本的形态 (1)货币资本形态 货币资本形态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本,是资本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2)实物资本形态 实物资本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实物资本包括: ①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形态表现的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物质生产要素。 ②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态表现的包含资本增殖额在内的待实现的产出品。 (3)无形资产形态 无形资产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等。 (4)虚拟资本形态 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出的资本。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①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 ②收入资本化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股票、债券、资本所有权证书等。 4.资本价值流通与一般货币流通的区别 一般货币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G-W-G′,其中G′=G+?G,?G表示资本的增殖额)。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见表4-1。 表4-1 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