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核按钮_专项集合训练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精选)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精选)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文学常识及名段名句 文学常识: 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 ②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③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名段名句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排比

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并学习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平时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学会使用“文眼”,总领全文。)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描写的事物。) (4)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描写景物要细致,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字词、成语 字词:沉闷、梦幻、嫦娥、诞生、落伍、翌年、酝酿、苛刻、横亘、辉煌、蓊蓊郁郁、弥望、袅娜、羞涩、渺茫

2019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九)答案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九)答案 一、 (一) 1.D(选项中的说法属于张冠李戴,其一,原文第2段中“而中国上古智慧通过作者的‘掰扯’,也得到了生动而又不乏深度的呈现”,此处的“作者”指的是《诸神纪》的作者严优,而不是“上古神话的作者”;其二,中国上古智慧是严优通过对诸多神话故事的分析、概括而呈现出来的,并不是上古神话的作者阐释的。) 2.B(文章应是层进结构,前两段论证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是两个分论点,第3段以前两段为基础过渡到谈神话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3.C(A.原文第1段中说“神话原生性地表达着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所以“不能从中国古代神话开始”的说法错误。B.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诸神形象”不同于《诸神纪》中的上古诸神,不具备“野性之美和伟岸之力”,而非选项所说的“缺乏美感及生命力”。D.选项混淆了必然和或然,原文末段倒数第二句里的两个“愿”字,表达的是一种希望,并不是阐述一种必然性。) 〖阅读导引〗 本文是《诸神纪》书评的节选。文章首先论证了神话对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诸神纪》中诸神体现了强烈的悲剧意味和崇高之美。第2段主要论证了阅读神话的重要意义:可以发现人类的共通之处,找到生命的原动力,了解中国上古智慧等。第3段进一步论证中国古代神话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紧扣“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这一中心论点,援例丰富,论证递进,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二) 4.C(“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分析有误。小说倒数第三段“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是因那个奴颜婢膝的壮小伙子而落泪,是因街上“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而感动落泪,这些都表现出了“我”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5.①在“我”问他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能教训欺负小孩子的壮小伙子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②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做什么武侠”,而当他看到壮小伙子欺负小孩子时能有侠义之举,这凸显了他打抱不平、正义勇敢的形象;③他没有说“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一碗茶,就走了,而平时“中国人是无望的”是他批评的结束语,这异乎寻常的言行既揭示了他敢怒敢言、关心国事的一面,又反映出他从懦弱、沉沦走向觉醒的精神变化。(每点2分)(以言行反映人物的性格,这是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用的方法。作答时,应先在文中找出这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表现,再选择能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词汇来组织答案。) 6.①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清晰紧凑;②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张丙善良、勇敢、正义、从沉沦走向觉醒的市民形象,打小孩的壮小伙子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通过“我”与张丙的对话得以凸显;③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将真实情景再现,让读者有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十答案

1 . B (“富民在遭遇酷暑天气时 监督与管理”表述有误,原文为“富民对佃客生产过程实施的监督与管理是全面而细致的”即使遭遇酷暑天气时也是如此”,不是只指“在遭遇酷暑天气时”。见第2段。) 2 . B (“决定了其收成的多寡”理解有误,原文为“同样会影响其收成之多寡”,因为决定其收成的多寡还有天气等原因。见第2段。) 3. D (“这样对于租佃双方只是有利,没有害”分析有误。首先,原文说,这种地租形态对佃客“增加了收入风险”;其次,原文还说“即使是在这种租佃模式下,主家也当不会完全放弃对其佃客生产活动的管理与监督”,因为万一佃客收成太差,那么这个“定额”也就难以保证。见最后一段。) _、 (一) 4 . A (“初”单表时间,作状语,应断开,排除B、D; “曰”的前面应断开,提 示“助朕者留,不者去”是睿宗所说,如不断开,变成是群臣所言,排除C。) 5. C (“公”是“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6 . B (“认为他与窦怀贞同谋,把他们都杀了”分析有误,文中“更与窦怀贞等谋”是陆象先据理力争,太平公主只得另与窦怀贞等人商议;“卒诛死”指的是唐玄宗抢先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 7. (1)太平公主已经专权,宰相都争着依附她,只有陆象先没有前去拜访她。 (“擅”“附”“谒”各1分,大意2分。)(2)陛下正以德行教化天下,怎能杀行义的 人?我违背您的命令,是为了让心怀疑虑之人安心。(“化” “奈何”“反侧”各1分, 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陆象先(年轻时就)很有度量与见识,考 中进士,制科考试成绩优秀,被授为扬州参军。 当初,太平公主考虑推荐崔湜为宰相,崔湜道:“陆象先众人所仰望,应该拜为宰相,如果不是这样,我哪敢推辞(宰相呢)。” (十) 太平公主因为崔湜的话不得已同时举荐陆象先, (陆象先)于是一起被任命为宰相。他为人清心寡欲,言辞议论高妙玄远,被当时 的人推崇。崔湜曾经说:“陆象先才华高出 众人一等。”太平公主已经专权,宰相都争着依附她,只有陆象先没有前去拜访她。等到太平公主图谋叛逆__(想废黜唐玄宗,另立皇帝),她召集宰相商议,说:“宁王是太上皇嫡长子(皇帝只是庶子),我们不应废嫡长子立庶子。”陆象先道:“那皇帝得以继位,是什么原因 呢?”公主道:“他只是一时立功,才登上帝位,如今失德,怎么可以不把他废掉?”陆象先则道:“因为有功被立为皇帝,那么有罪才可以废黜。如今没有听说皇帝有罪过,怎么能废黜?”太平公主很生气,只得另与窦怀贞等人商议。(唐玄宗抢先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当时,陆象先和萧至忠、岑羲等因是太平公主所举荐,也将被诛杀。唐玄宗就召见他并将他释放,说:“天气冷才知道松柏最后凋零。”因为保护皇帝有功,加封他为兖国公。 当初,太平公主发难时,唐睿宗登上承天楼,大臣渐渐汇集,他对大臣们说:“愿意帮助我的,留下来。不愿意的,请离开!”于是,有些大臣(为表忠心)留了下来,并在 名单上署名。政变平息后,唐玄宗得到名单,命陆象先进行搜捕,陆象先却将名单焚毁。唐玄宗大怒,打算一并加以治罪。陆象先谢罪道:“赴君之难是忠诚的表现。陛下正以德行教化天下,怎能杀行义的人?我违背您的命令,是为了让心怀疑虑之人安心。”唐玄宗这才醒悟。当时,唐玄宗还要进一步清洗萧至忠、岑羲的党羽,陆象先暗中为他们申诉营救,很多人得以保全,但都不知是陆象先所为。 不久,陆象先被罢去相位,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道按察使。他为政宽仁,司马韦抱真劝他说:“请您严肃刑罚以立威,不然会使百姓怠慢而无所畏惧。”陆象先说:“行政在于治理百姓而已,为什么一定要用刑法来树立威严呢?”最终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而蜀地百姓最终得以教化。多次调任后任蒲州刺史,兼河东道按察使。小吏有罪,训诫一番放他回去,大吏反对,认为可以杖责。陆象先说:"人心大体相差不远,你认为他不明白我的话吗?假如一定要杖责,应当从你开始。”大吏感到惭愧而退。他曾经说:“天下本来没有事,平庸的人自扰才有 烦恼罢了。只要澄清根源,何忧不简单呢?” 所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

专题21 核心语录(6)时评经典语录-2019高考语文作文核心素材快速积累

2019高考核心素材积累 核心语录(6)时评经典语录 【分类说明】 新闻时评,是近年来最热的一种新闻文体。它当前的中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有相对的历史根源,也有当代许许多多自由时评人推波助澜的原因。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 时评写作有如下一些要点: 时效性。时评不能没有时效。因为,时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问题或事实所作的评论,它兼有新闻和评论的双重特点。但也不能像近期时评界出现的一窝蜂地对当天发生的新闻仓促作评。而是应当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下笔方可。这就需要兼顾时评的“针对性、准确性”等其他方面。因而,时评不妨把评论的对象按一周内发生的新闻作为上限为妥。 针对性。如果一篇时评仅仅只有时效,没有针对性,那也不能称其为时评。充其量,只能说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的评述。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发)?针对什么而写(发)?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等,都应当十分准确。 准确性。准确性是时评有没有生命力的一个关键。其不仅包括真实性,还包括科学性。它要求作者命题要明确,选取要准确,分寸把握要适度,分析要服人。否则,写出的时评就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 说理性。时评初兴之时,甚至在中兴的今天,我们还不少见到某些作者的时评,先叙述一下由头,再谴责几句,或者罗列出几种观点,就匆匆搁笔,使时评一下子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力量。这就是缺乏说理性所致。那么,要增加说理性,就要在写作时不妨多用摆事实(或变化)、多对比、多讲道理等手法,让读者信之、服之。 思想性。一篇完整意义上的时评,思想性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认识和解决局部的问题,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说服读者。 【重要语录】 1.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欲取得成功,必须与时代同步。古语云:“识 时务者为俊杰”;今天则要说:“识时代者为俊杰”。一个有头脑的人,要在环境欲变未变之时,见微波 而知必有暗流,闻弦歌而知其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这方是智者之所为。假若对时代变迁视

高考语文核按钮答案

2016高考语文核按钮答案 【篇一:【核按钮】2015高考语文】 >第1单元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对“语言文字运用”提出的总的要求是: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考试说明》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考试内容(俗称“考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 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 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 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 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本书的第1—8单元,对应上述除“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之外的8个“考点”设置(“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见“附录”)。本单元对应的考点是“识 《考试说明》将语文能力由低到高划分为a.识记、b.理解、c.分析 综合、d.鉴赏评价、e.表达应用、f.探索六个层级。本单元所涉考点

的能力层级为“识记”(识别和记忆),内容设定是“字音”,这就是说这 项考查主要是通过在一定语境中辨识或根据注音拼读来考查考生对“字音”的识记(包括声、韵、调)情况,一般不会要求考生用汉语拼音 为汉字注音。 考点中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是对“字音”考查范围的三重 限定。 “现代汉语”的限定,排除了古汉语中使用而现代已不再使用的古僻 汉字的读音或汉字的古音。 “普通话”的限定,表明“字音”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 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作标准,湖北考生应注意方音辨正。 “常用字”的限定,表明对“字音”的考查会以2013年6月国务院颁 发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共8105个字)中“一级字表”中收录的3500个汉字为主,并适当拓展。 近年来,高考湖北卷对这一考点的考查,都是单设一道单项选择题;考查的重点是多音字认读、同音字辨识、形近字(包括形声字)辨读和 习惯性误读字辨音等等。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应特别关注多音字、同音字、 形近字和一些习惯性误读字。 一、多音字 a.崇高/作祟殷红/赝品调适/调和...... 同读音不同,词性不同读音不同,语体不同读音不同等。多音字是 历年高考识记字音考查的重点。 1.多义多音字。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十答案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十) 一、 1.B (“富民在遭遇酷暑天气时……监督与管理”表述有误,原文为“富民对佃客生产过程实施的监督与管理是全面而细致的……即使遭遇酷暑天气时也是如此”,不是只指“在遭遇酷暑天气时”。见第2段。) 2.B (“决定了其收成的多寡”理解有误,原文为“同样会影响其收成之多寡”,因为决定其收成的多寡还有天气等原因。见第2段。) 3.D (“这样对于租佃双方只是有利,没有害”分析有误。首先,原文说,这种地租形态对佃客“增加了收入风险”;其次,原文还说“即使是在这种租佃模式下,主家也当不会完全放弃对其佃客生产活动的管理与监督”,因为万一佃客收成太差,那么这个“定额”也就难以保证。见最后一段。) 二、 (一) 4.A (“初”单表时间,作状语,应断开,排除B、D;“曰”的前面应断开,提示“助朕者留,不者去”是睿宗所说,如不断开,变成是群臣所言,排除C。) 5.C (“公”是“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6.B (“认为他与窦怀贞同谋,把他们都杀了”分析有误,文中“更与窦怀贞等谋”是陆象先据理力争,太平公主只得另与窦怀贞等人商议;“卒诛死”指的是唐玄宗抢先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 7.(1)太平公主已经专权,宰相都争着依附她,只有陆象先没有前去拜访她。(“擅”“附”“谒”各1分,大意2分。) (2)陛下正以德行教化天下,怎能杀行义的人?我违背您的命令,是为了让心怀疑虑之人安心。(“化”“奈何”“反侧”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陆象先(年轻时就)很有度量与见识,考中进士,制科考试成绩优秀,被授为扬州参军。 当初,太平公主考虑推荐崔湜为宰相,崔湜道:“陆象先众人所仰望,应该拜为宰相,如果不是这样,我哪敢推辞(宰相呢)。”太平公主因为崔湜的话不得已同时举荐陆象先,(陆象先)于是一起被任命为宰相。他为人清心寡欲,言辞议论高妙玄远,被当时的人推崇。崔湜曾经说:“陆象先才华高出众人一等。”太平公主已经专权,宰相都争着依附她,只有陆象先没有前去拜访她。等到太平公主图谋叛逆(想废黜唐玄宗,另立皇帝),她召集宰相商议,说:“宁王是太上皇嫡长子(皇帝只是庶子),我们不应废嫡长子立庶子。”陆象先道:“那皇帝得以继位,是什么原因呢?”公主道:“他只是一时立功,才登上帝位,如今失德,怎么可以不把他废掉?”陆象先则道:“因为有功被立为皇帝,那么有罪才可以废黜。如今没有听说皇帝有罪过,怎么能废黜?”太平公主很生气,只得另与窦怀贞等人商议。(唐玄宗抢先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当时,陆象先和萧至忠、岑羲等因是太平公主所举荐,也将被诛杀。唐玄宗就召见他并将他释放,说:“天气冷才知道松柏最后凋零。”因为保护皇帝有功,加封他为兖国公。 当初,太平公主发难时,唐睿宗登上承天楼,大臣渐渐汇集,他对大臣们说:“愿意帮助我的,留下来。不愿意的,请离开!”于是,有些大臣(为表忠心)留了下来,并在名单上署名。政变平息后,唐玄宗得到名单,命陆象先进行搜捕,陆象先却将名单焚毁。唐玄宗大怒,打算一并加以治罪。陆象先谢罪道:“赴君之难是忠诚的表现。陛下正以德行教化天下,怎能杀行义的人?我违背您的命令,是为了让心怀疑虑之人安心。”唐玄宗这才醒悟。当时,唐玄宗还要进一步清洗萧至忠、岑羲的党羽,陆象先暗中为他们申诉营救,很多人得以保全,但都不知是陆象先所为。 不久,陆象先被罢去相位,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道按察使。他为政宽仁,司马韦抱真劝他说:“请您严肃刑罚以立威,不然会使百姓怠慢而无所畏惧。”陆象先说:“行政在于治理百姓而已,为什么一定要用刑法来树立威严呢?”最终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而蜀地百姓最终得以教化。多次调任后任蒲州刺史,兼河东道按察使。小吏有罪,训诫一番放他回去,大吏反对,认为可以杖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必考知识点总结

新东方在线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c1067581.html,/)网友分享高考语文标点符号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难点一、问号的运用的三个难点: 1、在一个句子中用了疑问代词但全句是陈述语气的,句末不用问号。 2、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不能用问号,要用逗号;但选择问句句群(3个以上)的每一问都要用问号。 3、问话中含有称呼语的,无论称呼语是在前还是在后,问号用在句末;成分前后倒置形式的问句,问号不能跟着倒置到句中,仍然用在全句末尾。 例:下列标点运用哪些有错?请改正。 ①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文明?如何防止精神污染? ②先生到底是称赞我什么呢?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勇气可嘉?什么都敢画?或者根本就不是称赞?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 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解析]①这是一个陈述句,带疑问词“什么”、“如何”的部分是“使他们懂得”的宾语。因此,前三个问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②第一个问号正确,是有疑而问,想寻求回答。“是……还是……”构成两选的选择问句,“勇气可嘉”与“什么都敢画”是一个意思,即属同一问,因此,第二、第三个问号改为逗号,第四个问号正确。“或者……只是……”构成两选的选择问句,因此第五个问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问号正确。③引号内是一个句子,只不过采

新东方在线高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c1067581.html,/)网友分享用了倒置形式,而作为句末点号的问号应用在句末;因此,问号改为逗号,引号前的句号改为问号。 (二)难点二、引号的运用与引文末点号位置的确定: 1、普通词语不能滥用引号: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除此外,普通词语不能滥用引号。 例:④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97全国) [解析]去掉引号,并把最后一个逗号改为分号(强调层次)。因为句中的“海尔—波普”不是要着重论述的对象,也不是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加引不当,属于滥用。 2、非直接引用不用引号: 例:⑤吴名早上跟我说:“他脚崴了一下,今天不能来上课了。” [解析]此处显然是间接引用(转述)。如果是直接引用只能是“我脚……不能来上课了。”因此,应去掉引号并改冒号为逗号。 3、加引范围要清: 例:⑥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94全国)

2019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十)答案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十)答案 一、 (一) 1.D(“进而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因果倒置。原文第3段说“由于茶叶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地位的提高……”才“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的茶叶商帮”,可见选项说法因果倒置。) 2.D(“其在明代空前繁荣的状况”错。原文第4段首句便交待“清代是中国茶业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而不是“在明代空前繁荣”。) 3.B(A.“主要原因”分析有误。茶叶商帮的特点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联络计议之所”,作用是“在长期商贸活动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区域,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展了市场空间”。以此推断,茶叶商帮的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国内,与“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C.“鸦片战争后的40年里”错。原文第4段的相关表述为“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华茶出口贸易的繁荣时期……19世纪80年代后期起,出口之数逐步减少,陷入不可收拾之险境,这是华茶出口贸易的衰落时期”。D. “加上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使中国茶业独步世界”分析有误。由原文第4段“华茶从繁荣到衰落……终于走到了尽头”可知,“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是中国茶业经济的衰落原因,并非“中国茶业独步世界”的原因。) 〖阅读导引〗 茶叶贸易的明确记载始于汉代,茶叶在唐代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商品,宋代更是大宗商品的时代。自唐宋以来的茶叶官卖制度,至明末有所松动,清雍正年间茶业贸易政策终于放开。整个清代,茶叶对外贸易曾极度兴盛,但不久又很快从巅峰跌落下来。摘编文段主要谈论的是明清时的茶业贸易。第1段,阐述明代是茶叶生产的重大转型期。第2段,论述从明代正统至清代前期又形成一个茶业经济兴起的高峰期。第3段,论证在明清茶叶贸易发展中,特别是明中期以后,由于茶叶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地位的提高,出现了茶叶商帮。第4段,论述清代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又是中国传统茶业经济中心地位逐步丧失的阶段。 (二) 4.C(“王学与刘利华的形象完全重合”理解有误。王学与刘利华只是在现实处境与心理状态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不能说“完全重合”。)

2020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点汇总

知识·积累 专题一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字音) 多音字及其读音识记 一、常见多音字及其读音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叫多音字。 A 阿①ā阿婆阿姨②ē阿附阿胶 腌①ā腌臜②yān腌肉 挨①āi挨个儿挨近②ái挨打挨说 拗①ào拗口②niù执拗③ǎo拗断 B 扒①bā扒开扒车②pá扒手扒糕 把①bǎ把握把持把柄②bà茶壶把儿花把儿 膀①bǎng臂膀②páng膀胱③bàng吊膀子④pāng膀肿 蚌①bàng蚌壳②Bèng蚌埠 薄①báo薄饼②bó单薄稀薄薄情薄礼③bò薄荷 堡①bǎo碉堡堡垒②bǔ堡子③pù十里堡 暴①bào暴露②pù(同“曝”) 背①bèi脊背背景②bēi背包背债 奔①bēn奔跑奔波②bèn投奔 臂①bì手臂臂膀②bei胳臂 辟①bì复辟②pì开辟 扁①biǎn扁担②piān扁舟 1 / 130

便①biàn方便便利便宜从事②pián便宜 骠①biāo黄骠马②piào骠勇 屏①bǐng屏息屏气②píng屏风③bīng屏营 剥①bō(书面组词)剥削(xuē)②bāo(口语单用)剥皮 泊①bó淡泊停泊②pō湖泊 伯①bó老伯伯父②bǎi大伯子(丈夫的哥哥) 簸①bǒ颠簸②bò簸箕 卜①bo萝卜②bǔ占卜 C 参①cān参观参加②cēn参差③shēn海参人参 藏①cáng矿藏②zàng宝藏 曾①céng曾经不曾未曾②zēng曾孙曾祖 差①chā(书面语)偏差差错②chà(口语)差点儿③cī参差④chāi差遣差事出差交差 刹①chà刹那②shā刹车 禅①chán禅师②shàn禅让封禅 场①chǎng场合冷场②cháng场院一场雨 朝①cháo朝代朝阳(向着太阳) ②zhāo朝夕朝阳(早晨的太阳) 嘲①cháo嘲讽嘲笑②zhāo嘲哳 车①chē车马车辆②jū(象棋棋子的一种)弃车保帅 称①chèn称心对称②chēng称呼称道 乘①chéng乘车乘机②shèng史乘千乘之国 盛①chéng盛饭盛器②shèng盛产盛开盛况盛名 澄①chéng(书面语)澄清(弄清楚认识、问题等) ②dèng(口语)澄清(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 匙①chí汤匙②shi钥匙 冲①chōng冲锋冲击②chòng冲床冲劲儿 2 / 130

高考语文100个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100个必考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文阅读考点 1.文言实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或近音)代替的办法写成另一个字;古今异义词是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汉语是表义文字,文言文一般一字一词,用语精练,多义性强,语境意义地位突出。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等,其中最常用的文言虚词,2003年《考试说明》只限定了18个。 3.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 ①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的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也”的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③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的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④主语后既没有“者”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⑤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 非圣贤,孰能无惑? ⑥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用“为”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2)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表示方法: ①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为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②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的格式,或“见……于……”的格式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 一①体裁分类: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乐府诗(题目上有的加 “歌”“行”“吟”“引”等名称)。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②题材分类: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 三考点分析: 1人物形象类答题模式盖帽子; 找依据; 析感情 2意境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感情意境一般由双音节词构成四字短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 冷寂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淡雅 3 炼字类答题 答题步骤:炼字: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引述关键词语+分析用法用意+表达 效果3、点出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4.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①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用典抒情、咏史抒怀、借古讽今、借古伤今等) ②描写方法: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衬静,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以哀景写乐。 动静结合、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以景衬情, 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 描写角度: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 ③修辞手法:有赋、比、兴 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比喻——生动形象 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写活了,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和表达效果。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问而不答)——加强语气,能够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对偶、用典、反语、夸张、借代、互文、双关、顶真 叠词:增添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 4.语言风格: 平淡、绚丽、庄重、幽默、清新自然、简洁明快、朴素直白、豪放俊逸、沉郁顿挫、雄浑豪迈、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等。 5情感表达 哀情 :思乡怀人之情孤独寂寞之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不平贬谪的愁苦 对世俗的蔑视人世沧桑的叹息国运衰败的哀叹国破家亡的苦痛 乐情: 自己对某种品德节操的坚守与傲岸对自然的喜爱与回归远离世俗的恬淡之情 看淡荣辱成败的旷达精忠报国的忠心

2016高考语文核按钮答案.doc

2016 高考语文核按钮答案 【篇一:【核按钮】2015 高考语文】 >第1 单元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对“语言文字运用”提出的总的要求是: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考试说明》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考试内容(俗称“考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 规范汉字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 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 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6)正确运用常见 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 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本书的第1—8 单元,对应上述除“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之外的8 个“考点”设置( “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见“附录”。)本单元对应的考点是“识 《考试说明》将语文能力由低到高划分为 a.识记、b.理解、c.分析 综合、d.鉴赏评价、e.表达应用、 f.探索六个层级。本单元所涉考点 的能力层级为“识记”识(别和记忆),内容设定是“字音”,这就是说这项考查主要是通过在一定语境中辨识或根据注音拼读来考查考生对 “字音”的识记(包括声、韵、调)情况,一般不会要求考生用汉语拼音 为汉字注音。 考点中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是对“字音”考查范围的三重限定。 “现代汉语”的限定,排除了古汉语中使用而现代已不再使用的古僻 汉字的读音或汉字的古音。 “普通话”的限定,表明“字音”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 语”作标准,湖北考生应注意方音辨正。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汇总及考点要求篇审批稿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汇 总及考点要求篇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汇总及各模块答题指导高考语文题型分值分布及考试内容: 阅读部分80分(文言文、现代文),写作70分,试卷总分为150分。 识记与理解约16%,分析与综合约28%,鉴赏与评价约10%;表达应用约为46%。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着名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2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3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 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二、分析与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3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4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三、鉴赏与评价 1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2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3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四、表达应用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1审题立意 A准确把握题意;B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C选材恰当、内容充实;D力求有新意. 2结构布局 A结构完整,布局合理;B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3语言表达 A语言通顺、准确,生动、得体;B合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C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一、语文基础知识情景题 从明年开始,上海僵化式的默写改为理解性情景式默写,这无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景式默写到底怎么考,大家可以从下面的题目中窥见一斑。后面讲陆续推出一系列的情景默写训练题,后面附录答案,以供同学们练兵之用。 情景式默写训练1 1、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试判断下列书屋名称取意于哪些名句。 (1)“十驾斋”取意于(2)“锲斋”取意于 (3)“人镜庐”取意于 2、根据句意,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1)成语“煎烛西窗”源自唐代诗人《夜雨寄北》中的,。 (2)梨自古就是文人志士所赞扬之物,梨花盛开,洁白如雪,而“,”两句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雪比作梨花,富有诗意。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3、根据句意,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2019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一)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日本、印度茶业虽然在制度的构建主体、组织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不同,但有着根本的共同之处,即实现全体茶业参与者的利益均衡而非仅仅一部分茶业参与者的既得利益,构建有利于整个茶业发展的有效秩序,即他们的整个社会能够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生产、销售、组织制度体系,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反观中国情形,正如1891年湖北盐茶牙厘局针对华茶为何衰落进行的调查所指出的那样:华茶在生产、收集以及加工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资金短缺的部分原因是体制的松散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下降,而且还由于茶叶运抵汉口出售之前要换好几手,层层加码使其价格抬升,其标价就比其竞争对手高得多。总之,数百年来在国内贸易中运行得很好的由收集代理人与中间人组成的精致的网络,一旦面对新的体制外竞争形势,却被证明是笨拙的、无能为力的了。 为什么中国不能构建印度、日本等国有效的茶业制度呢?在近代中国,特别是在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相当弱,也不可能为市场的运作提供具体的规则,同时由于单个企业力量是有限的,那么市场交易规则的构建主体由谁来承担?杜恂诚教授认为:“商会和同业公会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市场操作层面的创建和完善制度秩序的责任。”如果我们将问题的视角放大到中外贸易领域,市场制度的构建不仅需要商会和同业公会肩负其责,而且我们也不能忽略洋商的作用。问题在于,他们构建的制度对利益各方有着怎样的“好处”,以及对经济有着怎样的效果,更值得我们关注。 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方面和其他行业,国家被排除在制定规范各方之制度的权威之外。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情况就是如此。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茶业垄断货源、主导国际市场茶叶价格的优势不复存在,加之贸易不能直营,故在争夺茶叶贸易主导权方面,洋行、买办与茶栈三者之间进行了相互博弈,在此过程中,中国原有的贸易网络与洋行进行了自然的结合。在制度构建方面,洋行、买办与茶栈居于市场支配的地位,一方面他们是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定者,另一方面他们更是市场的参与者。在这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身份条件下,他们之间通过“合作”构建了稳固的利益共存关系,在“妥协”中寻求“共识”,在“合作”中共获“好处”。这样,他们构建了另外几大产茶国都没有的组织、制度框架,这些是实现他们各自利益的一种根本保障。 (摘编自张跃《利益共同体与中国近代茶叶对外贸易衰落——基于上海茶叶市场的考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层层加码导致标价比其竞争对手高,这也是近代华茶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B.政府没有能力管理好市场,华茶的利益受到商会、同业公会和洋商的影响。 C.由于国家没有介入茶叶贸易,中国原有的茶叶贸易网络只能选择与洋行结合。 D.洋行、买办与茶栈在茶叶市场中构建了利益共存关系,从而获得了各自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日、印茶业的成功与中国茶业的衰落进行比较,并对衰落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B.文章论述洋行、买办与茶栈在茶叶市场中的博弈,揭示出各方在茶叶贸易中的利益关系。 C.文章主要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论述中国不能如日、印等国构建有效的茶业制度的原因。 D.对中国茶业的衰落,文章先从体制、政府因素分析,后从外部势力的介入加以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实现了各个环节利益均衡,中国也能像日、印那样在茶叶贸易中获得成功。

高考语文考点清单成语意思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考点清单——成语 A 1、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 灾民。 2、爱莫能助:心里原因帮助,但是力量做不到。爱,同情,怜悯。 3、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4、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安,安闲。 5、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6、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7、嗷嗷待哺: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B 1、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2、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3、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褴 褛:破衣服。 6、便宜行事: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斟酌处理。 7、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苦或简朴。 8、不卑不亢:既不自卑,有不高傲,形容待人态度得体,分寸恰当。卑,低下;亢,高傲。 9、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孚,使人信服。不即不离 10、不即不离:现指人的关系或所持的态度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11、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经,正常。 12、不胫而走:没有脚却能跑,形容传播的快。胫,小腿。 (消息不胫而走,东西不翼而飞) 13、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消除,修改。 14、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喻,使明白。 15、不落窠臼:比喻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的风格,不落俗套。 16、不容置喙:不容许比尔插嘴说话。喙,嘴。 17、不为己甚:不做太过分的事,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18、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然,对,正确。 19、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的赞扬。虞,料想;誉,称赞。 20、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21、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训,准则。 C 1、蚕食鲸吞:像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像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 占吞并。 2、惨淡经营:原指作画前苦心构思,安排画面,现指竭尽心力谋划并从事某件事情。 3、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粟,谷子。 4、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5、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高考语文的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的必背知识点总结于高考语文的备考,要特别注意对一些必背的考点和知识点的复习。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的必背知识点总结,供参考阅读! 高考语文的必背知识点总结一1、过秦论贾谊 2、兰亭集序王羲之 3、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4、师说韩愈 5、阿房宫赋杜牧 6、《诗经》三首 7、离骚(节选) 屈原 8、短歌行曹操 9、登高杜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归园田居陶渊明 12、虞美人李煜 13、孔雀东南飞 14、汉魏晋诗三首 高考语文的必背知识点总结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8.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9.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0.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2019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二)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是从横向的时代性还是从纵向的历史性来看,以儒家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念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体系都有着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这一体系既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主观能动,又有着合理的规律层次;既有对社会群体内部的管理和约束,更有高层次、宽维度的思考和研究,又蕴含着对于人类、社会、自然发展关系和理想状态的描述与追求,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许多世界性难题的解决和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我们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出发,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设计,实现和谐、可持续的人类伦理生态建构,以此推动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在未来应具备更加广阔的格局,完成从“国际大国”向“国际强国”的转变,这需要我们有与国际姿态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打造与国际地位相一致的国际话语体系。 这首先要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和伦理有充分自信的基础上。对于伦理道德的自信,既要认可与肯定伦理道德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又要不断向伦理道德的更高层次、更高境界跨越和提升;既要有鲜明的方向性和导向性,又要有深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在文化观念和精神境界上表现出自信的姿态。拥有双重自信的共同保障,中华民族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姿态和良好的形象站立于世界舞台,才能在兼收并蓄中更好地汲取精华,以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魅力且符合国际话语规范的表达形式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增进世界对中华民族的认知、理解和赞许,减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文化摩擦。 当前,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通过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双重架构,我们将会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和气魄,在世界中发出中国声音、设置中国议题、制定中国标准、实现中国倡议。通过文化自信和伦理自信的共同架构,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进而推动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中,打造世界人民共同认可、普遍尊重、共同响应的中国话语体系。 (摘编自《人民论坛》2018年3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传统伦理体系有广泛的理论深刻性和全面的融通性,使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 B.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出发,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设计,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C.只有以文化和伦理的双重自信为保障,中华民族才能以更具有中国特色和魅力且符合国际话语规范的表达形式向世界宣传中国。 D.对自身文化和伦理充满自信,中华民族才能以更好的精神姿态和良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舞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文化自信和伦理自信的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B.文章以对自身文化和伦理有充分自信为前提,呼吁打造中国话语体系。 C.文章在论证中以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作为实例,使论证更加充分透彻。 D.文章分析了以伦理自信和文化自信来提升中国的影响力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想解决一些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就需要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出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